模塊、模型、模式,構建成功系統的三大法寶

模塊、模型、模式,構建成功系統的三大法寶

來自專欄多元思維模型101

模塊、模型、模式三個詞很熟悉,尤其是這個公眾號的讀者,我們在學思維模型,討論商業模式,但這三個詞具體有什麼含義,之間有什麼區別,大多數人都沒有細究。

這三個核心概念,是我們升級認知,做成事的重要工具,今天分享下我的思考和理解。首先來看模塊。

模塊 (Module)

模塊這個詞源自設計和製造領域,顧名思義,模塊就是將一個整體分成多個小塊,為什麼要分塊呢?我們來看兩個鐘錶匠的故事:

在古代有兩個鐘錶匠,一個我們就叫他王二,另一個叫李三,他們兩人手藝都非常好,能夠製作出由1000多個零件組成的手錶。王二在做手錶時,如果放下手中的活,比如去接客戶的訂貨電話,手錶就會散架,以前的工作全白費了,他就得從頭開始組裝手錶。

顧客越喜歡王二做的手錶,就會給他打越多的電話,但手錶匠王二卻高興不起來,因為他的工作不斷被打斷,就越難找到整塊不間斷的時間組裝好一隻手錶。

組裝工作被打斷這種情況李三同樣也遇到了,但李三提前對手錶組裝工作進行規劃。他的方法是先將十幾個零件組裝成一個構件,然後再用這些構件去組合出一隻完整的手錶。

因此當李三放下手中的活去接電話後,他不需要從頭開始組裝1000多個零件才能完成一隻手錶,他只需要重新組裝剛才沒有完成的那個構件。

假如這兩個鐘錶匠在組裝零件時,每10次有一次被打斷,那麼平均下來,王二完成一隻手錶花費的時間是李三所需時間的4000倍。

-- 鐘錶匠的故事改編自西蒙的著名論文《複雜性的架構》

這個故事裡是說的是獨自一人,用這種先組裝構件,再合成整體的方式充分利用了間斷的時間來提升效率。這種方式更適合多人合作的情境,在社會分工體系下,不同的人製作不同的構件,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製作出複雜的產品。

可以說,要解決一個複雜的系統或複雜的過程,必然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對複雜系統或複雜過程進行分解,它是人類處理複雜性的原始努力,而 這個分解的方法就是模塊化(Modularization)。模塊化理論的旗手,著名斯坦福經濟學教授青木昌彥賦予模塊如下的定義:

模塊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統,通過和其他同樣的子系統按照一定規則相互聯繫而構成的更加複雜的系統或過程。

半自律性的意思就是子系統可以獨立設計、自由創新,有充分的自主性,但須遵守共同的設計規則。我們拿常見的積木來舉例,可以將一個積木塊看成一個子系統,每個積木塊都能獨立設計,有自由創新的自主性,比如各面的顏色和圖案,但這個自主創新不是說隨意的,必須在一定的設計規則下,這樣才可以保證積木塊能夠拼出一個完整的造型。

將一個大的造型分解成多個積木塊,就是模塊化分解,而將積木拼合,就是模塊化集中。由於模塊的半自律性特徵,就可以對它們進行靈活的替代、擴展或排除等操作,這就是模塊化的魅力。

學過編程的可能都知道「高內聚低耦合」這樣一個概念。 就是以模塊化的設計方法來編程, 劃分及設計模塊時應考慮,

  • 「高內聚」:模塊內部緊密聯繫,功能完備,只做好一件事,
  • 「低耦合」:與外部連接應盡量簡單,介面要少且統一標準,提高模塊的獨立性和復用性。

模塊化思路可以用在我們工作生活中, 比如寫作可以模塊化,開頭一個模塊,結尾一個模塊,中間有多個模塊, 當一個人積累了幾十上百個作品模塊後,理論上他就可以創作出無限的不重複的文章, 而且質量可保證,寫起來也很輕鬆。

管理上也可以模塊化,很多公司為什麼扯皮,生產力低下, 就是公司模塊化不清晰, 比如分公司是一個模塊,就應該有相應的權利和功能, 總公司制定核心介面與規則,其他不應過多干涉。 工作時,我們討厭多級領導。因為多個領導就需要多個介面, 而且介面規則還不一樣,也就很難讓他們都滿意。

模塊化的思想應用非常廣泛,從IT產業,到汽車工業,以及企業經營管理上,以後我會詳細的跟大家交流,今天先到這裡,我們再來看下一個概念。

模型(Model)

模型既可以指實物,比如地球儀就是地球的一個模型,也可以是一個概念,我們說的思維模型(Thinking Model)就是概念模型。無論是實物的還是概念的模型,它們的目的都是相通的,即幫助我們更清晰的外化大腦中的想法,實物模型也只是我們將大腦中的想法更直觀和可視化表徵的一種工具。

關於模型的定義,賴斯和杜爾(Lesh & Doerr,2003)認為 ,

模型是由元素、關係、操作以及控制其相互作用的規則組成的概念系統

既然模型是系統,那麼它也應該滿足我們說過的系統的三要件:組成要素,連接方式,功能或目標。有了模型的概念後,我們也就有了思維模型的定義:

即將思維中的概念系統通過公式,圖表,結構化語言,計算機程序或其他顯示媒體表徵出來,就是思維模型。

我們以 Fogg 行為模型為例來說明:

上圖是Fogg行為模型,由圖表和公式組成,我們再來看這個模型的三要件:

模型功能或目標:

解釋人的行為由那些要素構成,人的行為改變有那些形式,如何設計真正有用的行為解決方案。

組成要素:

  • 動機(motivation)
  • 能力(ability)
  • 觸發(triggers)

連接方式:

行動線 (Action Line)

一條行動線將三個要素連接起來,並帶出了行為公式 B=mat。所以我們說這是一個完美的模型。

現在問題又來了,思維模型有什麼好處,為什麼要建立思維模型呢?

美國密蘇里大學的教育專家喬納森(David Jonassen)教授認為概念轉變是有意義學習的精髓,他在著作《用於概念轉變的思維工具:技術支持的思維建模》(《Modeing with technology : mindtools for conceptual change》)中提出:

思維建模通過思維建模工具幫助學習者具化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促使學習者在建模的過程中積極地調整與修改自我的概念模型結構,並通過多種形式的認知呈現,幫助學習者豐富和拓展內部的認知概念模型的意義。

認知程度是由我們是否有足夠數量的、清晰的概念決定,思維建模可以幫助學習者豐富和拓展內部認知概念,超越自己的思維局限,有效的顯化與協調自我的思維過程。

建模是人類的一種本能認知現象,比如一個嬰兒第一次看到狗,並不知道它是什麼動物,但經過多次重複看了一些狗狗形象或圖片後,會在大腦中會形成一個狗狗模型,以後嬰兒看到了符合狗狗模型的動物,都認為它們是狗。

我們要主動去建構模型,而非使用模型別人的模型,因為模型是獨立於理論與世界的,具有自主性,另外建模有以下幾項好處:

1.通過建模,外化和表達思想,將理論具體化並加以驗證;

2.建模讓素材更有吸引力,更易被傳播、理解和使用;

3.模型還有促進認知的作用;

4.只有通過了模型求證,才有可能被應用到真實系統。

因此,我建議大家從今天起,努力將自己的想法,讀過的書,學習的課程等建構模型,建模的過程會讓你的思維認知能力有非常大的提升。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模式這個概念。

模式(Pattern)

關於模式,互動百科上的總結非常好:

模式(Pattern)是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把解決某類問題的方法總結歸納到理論高度,就是模式。它是從生產經驗和生活經驗中經過抽象和升華提煉出來的核心知識體系。

每個模式都描述了一個在我們環境中遇到的問題,也描述了該問題的解決方案的核心。通過這種方式,你可以無數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決方案,無需再重複相同的工作。 模式也是一種指導,在一個良好的指導下,你會得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所以,模式就是一套被驗證過的問題的解決方案。比如現在大部分汽車都有多種模式,如運動模式,節能模式,雪地模式等。

當你選了一種模式後,行車電腦會自動將車調整為適合當前環境的狀態,比如雪地模式,車就會直接二擋起步,為防止打滑,ABS會提前介入等。

用 Windows 系統的都知道有一種「安全模式」,在這個模式下,不載入第三方設備的驅動,使電腦運行在最小模式下,以便於修復一些系統錯誤。

我們常說的商業模式,就是一個企業滿足客戶需求、實現客戶價值,獲得盈利,以讓自身持續生存和發展的整體解決方案。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一些模式意識。能夠根據情境切換適合的模式,比如工作時,就需要集中精力去完成當前任務,而放假後,就要調整為放鬆模式,愉快的玩,充分休息。

如果沒有模式意識,不能切換不同的模式,在工作時想著休息娛樂,放假時又惦記著工作,都做不好,還會帶來莫名的焦慮和壓力。我認為能不能快速切換模式是考驗一個人是否成熟及有效率的重要標準。

還有我上篇文章提到過的信息獲取時的聚焦模式和發散模式,在沒有找到聚焦的點時,就應該盡量的發散,探測到更廣更多的信息,而一旦確定方向後,就採用聚焦模式,就像激光一樣,將一個範圍內的信息看透,窮盡。

最後,再跟大家分享一個技巧,如果你想快速了解一個行業的核心知識,不妨用行業關鍵詞+模型(模式)這樣的詞去查找,英語就用 keywords+model(pattern),你會輕鬆的找到該領域的核心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日小結:

一個簡單的表格,總結一下今天的內容:


小福利:新朋友關注微信公眾號:行為設計學(actiondesign)回復 「電子書」可免費領取三本思維模型必讀秘典。


推薦閱讀:

【翻譯】ES modules:通過漫畫進行深入理解
模塊化編程:Modules in Scala
MVC的各個模塊分別是那些技術來實現的?

TAG:模塊化 | 商業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