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窯煙 | 揭開安南陶瓷的面紗(一)連載
作者:劉星辰
原文鏈接:
南天窯煙 | 揭開安南陶瓷的面紗(一)連載導語:陶瓷是陶器與瓷器的總稱,新石器時代便已出現陶器,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瓷器出現,製作技藝不斷改良與發展,出現了各種新類型和新工藝。此外,陶瓷作為一種物質文化,正如芝加哥大學George W. Stocking教授1985年秋在《人類學的歷史·卷三》(History of Anthropology·VOLUME THREE)上發表的《物件與其他:關於博物館與物質文化的隨筆》(Objects and Others:Essays on Museums and Material Culture)中所說:「物質文化的研究主要是關於物質客體的文化表述(there 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material objects)的研究,所以它不僅研究物質客體本身,還要研究物質背後的人的行為,更要研究人的認知問題。」而研究人的行為和人的認知問題就必須回到物品產生時的歷史語境下。
一、山嶽相連的緊密
自唐代起,中國與歷史上的許多地區和國家開啟了長期的陶瓷貿易關係,範圍覆蓋東南亞、歐洲和非洲,在上述地區或國家發現有唐三彩,越窯青瓷、龍泉青瓷和一些廣東、福建窯口的陶瓷器。東南亞國家是中國陶瓷貿易的中轉站和目的地之一。而越南是中國在東南亞陶瓷貿易網路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從漢代至唐代,中國作為越南的宗主國,越南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受到中央王朝的深刻影響。尤其是在陶瓷交流方面,越南與南中國地區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從唐代至明代,越南多次派使節到中央王朝朝見,作為回報,中央王朝回賜大量商品,其中就包括種類繁多的陶瓷,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越南陶瓷的發展。
然而,越南文化有其自身的獨特性。儘管長期置於中央王朝的控制之下,但她的語言、習俗和其他文化方面都保持著自身傳統。因此,陶瓷作為越南文化、精神和價值的物質載體,他與同時期的中國陶瓷在器型、胎質、釉料、裝飾等方面有著密切的區別與聯繫。
二、活躍的越南陶瓷考古
19世紀早期至中期,考古學取代古物研究而逐漸盛行,科學研究時代逐漸取代了推測猜想時代。19世紀末,真正的考古學已經成為了一項蓬勃興旺的事業。[1]由於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擴張,一定意義上說,東南亞考古學研究的基礎是由歐洲學者奠定的。他們對於東南亞歷史古迹的發現與研究,碑銘的拓片與解讀,青銅銅鼓起源研究等領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19世紀中葉以後,法國開始侵略越南。當時清朝作為越南的宗主國派兵抵抗,馮子材和劉永福率黑旗軍等參戰。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放棄了對越南的宗主權,越南則淪為法國殖民地。
法國作為越南的殖民國家,對越南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為了加強對遠東新殖民地的管理,1865年法國在越南西貢(Saigon)(今胡志明市)成立了印度支那研究公司(Societe des Etudes Indochinoises)。1898年,為了研究西貢市一帶的風土文化,當時的法屬印度支那總督杜梅下令創立「法國印度支那古迹調查會」(或譯作「法國印度支那考古學調查會」),由法國金石銘文與文藝學院負責學術監督。1900年該會更名為法蘭西遠東學院,並於1901年開始出版《法蘭西遠東學院學刊》(Bulletindel』EcoleFrançAised』Extrême-Orient)。該學院於1902年將總部設於河內,1950年代因越南的戰爭關係遷至巴黎。[3]法蘭西遠東學院總是得到法國的支持,在印度支那聯盟存在的56年中,使它能夠得以生存和維持主要的研究項目。法蘭西遠東學院的院長還把握住與非法國的西方考古學者合作研究的機遇。從考古工作的開始時間、研究領域與深度而言,越南是東南亞國家中考古工作最活躍的。[4]而東南亞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菲律賓,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先後出現考古工作。[5]因此,越南考古學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法屬時期,南北越時期和統一時期。[6]
法屬時期,在越南北部的紅河流域和清化省發現了古陶瓷,從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歷史學家維克多·戈鷺波(Victor Goloubew)曾預言到:「清化省將會成為古物研究和收藏的地方,當我們談及越南清化就相當於談論中國宋元,毫無疑問,這裡將有歐洲和北美所有博物館藏的中國和越南的陶瓷瓶和碗。」[7]20世紀早期法國人修建公路和公共設施工程時,第一次在清化省發現越南陶瓷。[8]發掘結果顯示,越南陶瓷有著自身獨特的發展歷程。這次發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陶瓷器,大多數都是公元1至3世紀和公元10至13世紀的器物。這些文物很快就到了河內、北京和上海的古玩店,當時把這些陶瓷叫做「清化器(Thanh-hoa ware)」。[9]1915年第一批發掘出的文物進入河內的越南歷史博物館。[10]1931年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展出了這些藝術品。之後1932年R·L·霍布森[11]在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宮也確定了一件有銘文的越南青花瓷瓶。[12]
1924年,法蘭西遠東學院(Ecole Francaised Extreme Orient)的羅納爾多·鄂盧梭[13](Leonard Aurousseau)請求清化省的長官路易斯·帕喬特(Louis Pajot)繼續挖掘,路易斯·帕喬特擔任學院挖掘的技術指導。但因為路易斯·帕喬特不是考古人員,所以沒有關於他的挖掘記錄。[14]截止至1925年,搶奪文物的行徑越來越嚴重,政府禁止了挖掘。[15]
此後進行系統挖掘的是瑞典著名考古學家奧拉夫·簡斯(Olov Janse),在法國博物館和法蘭西遠東研究院的資助下,於1934年至1939年進行了東山遺址和漢代時期遺址的發掘,出土了青銅兵器,銅鼓,扣飾和儲藏器等。[16]
二戰前在越南北部並沒有發現燒制釉陶的窯爐。約翰·波普(John Pope)[18]說,奧拉夫·簡斯(Olov Janse)聽說在越南東部河谷地帶存在明代時期的窯口,但是沒能發現。根據波普的調查,這個窯口可能是芬戴禮(D.J.Finn)神父[19]發現的,神父1933、1934年來到越南,給菲律賓的奧特雷·拜耶(H. Otley Beyer)教授的信中說道,古窯口靠近Baidalong,距離海防市有一段很近的距離,那裡主要生產青瓷。但是芬戴禮神父1936年去世了,沒有留下關於此更多的描述了,到目前為止,也沒有找到確切的窯口地址。在比利時商人克萊門特·休伊特的收藏中有四種瓷瓶:第一種確認窯址接近黑內,另一個是「Dai—la」,其餘兩種是「Sung Dai-la」。風格上都是13至14世紀的。這些都為越南當地存在陶瓷工也提供了證據。[20]
從1975年開始,越南考古機構控制著越南的考古研究和挖掘,這是唯一一家機構可以批准和實施考古行動。其他的研究所還有:河內大學歷史學系、社會科學大學(胡志明市)考古系、越南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內)、越南歷史博物館(胡志明市),其他的參加機構還包括一些考古遺址所在的省級博物館。[21]考古機構對發現的成果進行研究和編年。最特別的器物被存放于越南國立歷史博物館(河內)和越南歷史博物館(胡志明市),其他一般的器物就被存放於所在地區的省級博物館。因為這次發掘,得以建立從早期石器時代至今的越南陶瓷發展線索,讓我們理解越南藝術變革。[22]
1986年河內大學的學者確認了在北部地區紅河河谷地帶,與中國毗鄰的芒街,河內地區的巴茶,南策,寧平省拜訂(Bai Dinh),Dai Lai和河北(Ha Bac)省的其他地區都發現了主要的窯址;在馬江流域的清化省,更南部的靠近順化省的龍尊(Long Tho);會安;胡志明市北邊的邊和都發現了主要窯址。在陶瓷發現報告中最有趣的部分是靠近海防市的雲屯縣,是李朝時期的主要港口,有國際性貿易。11世紀至16世紀的陶瓷都有在此發現,包括完整器物。考古學家相信為了國防安全,國際貿易中心坐落於近海的半島或島嶼。[23]
這種器型出現於13世紀晚期的中國,在14至15世紀的越南和泰國,16世紀晚期的日本也有出現。
三、世界範圍內的流傳有序
對於文物的研究不僅需要考古現場第一手的資料,在文物出土之後,它的流轉傳播過程也是值得探討的,因為這一過程是學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這種傳播,世界範圍內的學者才會關注越南陶瓷,從而挖掘出文物背後所蘊含的歷史過程,並且最終改變了原有的學術體系,形成了新的研究門類、體系和全世界對不同文物品類的關注點。在流轉的過程中,收藏家、博物館和拍賣行等機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中包括克萊門特·休伊特、阿爾伯特·Pouyanne、山田孝雄等在越南從事商業貿易或政治活動的收藏家,法國吉美博物館、賽努奇博物館、布魯塞爾歷史藝術博物館等重要的藝術品收藏機構和德魯奧等拍賣行在內的藝術品交易機構。
比利時商人克萊門特·休伊特(Clement Huet)是一名業餘考古愛好者,歐洲著名的收藏家,1910至1940年間,他有26年的時間在越南從事商業,擁有進出口公司,收藏了許多越南的藝術品,有超過5000件的藝術品收藏。1938年前將藏品捐獻給越南歷史博物館和Musée Khai-Dinh,他還給他的兄弟里奧在比利時格瓦爾Rosiere街的商店提供藝術品。里奧·於埃的商店藏品引起了布魯塞爾歷史藝術博物館(今五十周年紀念博物館)館長Houyoux女士的注意。1952年通過談判購買了近3000件克萊門特·休伊特的私人收藏,包括陶瓷、青銅器,尤其是15面東山銅鼓,這裡是海外收藏越南銅鼓最多的博物館。2010年皇家歷史與藝術博物館辦過一個越南文物的展覽,除了2000年在巴黎拍賣會上購買的阮福保隆(Prince Bao Long)的收藏,其餘都是來自克萊門特·休伊特。在莫爾朗韋的馬里蒙特皇家博物館有150件越南文物,他們中一些是來自克萊門特·休伊特,另一些是從1990—1996年巴黎拍賣會拍賣的胡廷西(Ho Dinh),阮福永瑞(即保大帝Bao Dai)和阮福保隆(Bao Long)的收藏而來的[24]。
當時另外一個主要的收藏家是法國殖民者阿爾伯特·Pouyanne,他的大多數藏品都由吉美博物館收藏。1933年他在越南清化地區收藏了相當於中國漢代、宋代和明代的陶瓷、青銅、象牙等製品,並委託1852年成立的法國德魯奧拍賣行[25](Drouot,Compagnie des Commissaires-Priseurs)在巴黎德魯奧酒店進行拍賣,1933年的這次拍賣其中涉及越南越南李朝和陳朝時期的陶瓷約64件,器型包括瓶子(vase,16件),罐子(jar,1件),罐子(pot,23件),盆(bassin,1件),細頸瓶(verseuse,6件),碗(bol,12件),盒子(boite,5件)[26]。其餘的也在20世紀60年代在法國拍賣了,其中也有大量的中國漢代時期的收藏,包括寺廟宗教藝術品,在巴黎賽努奇博物館(Cernuschi)中有所收藏。[27]
成立於20世紀60年代的南澳大利亞藝術美術館基於新加坡大批的私人收藏,是大洋洲收藏東南亞陶瓷最重要的機構之一。[28]南澳大利亞藝術美術館的亞洲藝術收藏開始於1904年,那時董事會決定擴展他們的藝術收藏範圍與促進藝術知識推廣。隨後,與公眾圖書館、博物館共同獲得了摩根·托馬斯博士約合65,000英鎊的遺產,董事會委託英國布里斯托的Mr S.I. Kepple購買70件中國陶瓷,33件日本陶瓷。亞洲藝術收藏發展的第二階段是在20世紀6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以後,擴大收藏範圍,購買了高棉陶瓷和雕像,1969年在Max Carter A O的幫助下購買了首件泰國陶瓷,著名的收藏夾Max Carter A O是促進亞洲收藏發展的重要人物。同年,由於收藏策略的改變,藝術美術館收藏了230件左右的泰國、柬埔寨、越南和緬甸陶瓷。1978年伊麗莎白和湯姆·亨特建立了一個投資基金,用於進一步收購中國、越南、高棉陶瓷等亞洲藝術品。
四、拍賣與博物館收藏
早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在菲律賓和東南亞其他地區的墓葬遺址中發現了13、14世紀直至17世紀的越南陶瓷標本。如美國學者Robert Fox在呂宋batanga一直進行發掘,發掘500多座墓葬,出土了1000多件14至16世紀的貿易瓷器。[29]伯明翰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研究會(The Asia Art Society)的一些成員便意識到了越南陶瓷的美和越南陶瓷獨特的收藏潛力,而這些在當時是很少人關注和欣賞的。20世紀80年代,隨著越南對國際世界開放程度的擴大,人們開始關注越南的歷史與藝術成就。英、法、日、德和其他語言的著作相繼出現,向博物館、收藏家介紹越南陶瓷。也有大量陶瓷在沉船中發現,並進行拍賣。[30]從2000年開始,博物館就開始在國際性的拍賣中購買大量沉船中的外銷瓷以用來研究東南亞的陶瓷藝術。[31]20世紀80年來以來,關於越南藝術品及陶瓷的主要拍賣紀錄有:
1984年12月,倫敦佳士得拍賣行《重要的越南陶瓷:Robert P. Piccus的收藏》
1995年2月17日,法國德魯奧拍賣行的《越南藝術專場》;
1995年11月22日,法國德魯奧拍賣行的《越南藝術專場:阮福保隆的收藏》;
1996年6月3日,法國德魯奧拍賣行的《越南藝術專場:南芳皇后的收藏》;
1996年12月12日,法國德魯奧拍賣行的《亞洲藝術專場:胡廷西收藏的越南藝術品》;
2000年10月11日至13日,舊金山和洛杉磯邦瀚斯拍賣行的《會安出土文物:15世紀晚期至16世紀早期的重要越南陶瓷》
2000年11月,德國納高拍賣行的《Tek Sing沉船文物專場》
2003年11月19日,巴黎佳士得拍賣行的《亞洲藝術專場》。
2010年,亞洲藝術研究會的創始人,收藏家William M.Spencer III[32]將長期以來收藏的越南陶瓷捐贈給了伯明翰藝術博物館。這些越南陶瓷是供貴族使用的,從沒有外銷過,這是一個非常難找到材料證明的,容易被忽略的領域。[33]
在北美,波斯頓藝術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伯明翰藝術博物館成為該地區收藏越南陶瓷最主要的三家機構。[34]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南亞和東南亞藝術品時間範圍跨越早期文明到16世紀[35]。
除了上文提到的有明確文件和實物記錄的博物館以外,日本的町田市立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德國德累斯頓的茨溫格宮博物館、慕尼黑民族博物館也有少量關於越南陶瓷的收藏。
五、面紗揭起
通過對於越南陶瓷收藏和研究過程的歷時性梳理,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特點:
首先,在越南法屬時期揭開了越南陶瓷的研究序幕,這一階段主要由西方學者主導,一方面是因為法蘭西遠東學院的存在,西方學者有條件在越南進行田野挖掘活動,獲得原始史料,為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是因為大量的越南文物在這一時期通過商業或其他途徑流入海外,主要由歐洲收藏家收藏,而日後這些收藏的散出則構成了下一階段越南陶瓷研究的基礎。
其次,在南北越時期(1954年至1976年),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這一時期基本上是研究的空白期,僅在歐洲地區有關於越南陶瓷流轉的商業活動,而從1970年以後,學界又重新關注越南的藝術、歷史領域,從而開始了第三階段的研究。
第三,1796年越南統一之後,對外開放步伐加快,越南陶瓷的研究進入了快速發展期。世界各大博物館關於越南文物的收藏日益增多,逐漸形成了體系,促使各國學者深入研究越南陶瓷及其他文物藝術品,對於越南陶瓷的研究涵蓋了陶瓷通史、貿易史、不同歷史時期的斷代研究。還出現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覽活動。雖在20世紀末期關於越南陶瓷的研究有所減少,但是近年來,隨著東南亞地區古代沉船的不斷出水,東南亞陶瓷和南中國海陶瓷貿易又受到了學者們的不斷關注,研究成果也日漸豐富。
【章節附註】
- Paul Bahn著,覃方明譯,《考古學的過去與未來》,譯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 黃鴻壽,《清史紀事本末》,卷六十,上海書店出版,1986年版,第441頁
- 法國遠東學會官網http://icwar.bfsu.edu.cn/2009/03/497
- 於小剛,《索爾海姆教授談東南亞考古》,《東南亞》,1987年,第1期
- 臧振華,《東南亞古文化研究的幾個課題》,《考古學研究》,2012年4月00期
- 郭保剛,《越南考古學小史》,《東南亞》,1986年,第2期
- 轉引自John Stevenson,John Guy,Vietnamese Ceramics:a separate tradition(《越南陶瓷:一個獨立的傳統》),Art Media Resources,1997,第25、26頁。原文出自Revue des Arts Asiatiques,vol.7,Paris,1931,113
- Dick Richards,South-East Asian Ceramics: Thai, Vietnamese, and Khme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Asia Colle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東南亞陶瓷:泰國、越南、柬埔寨》),第44頁
- Roxanna M.Brown.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13頁
- 同上,第14頁
- R·L·霍布森(全名Hobson Robert Lockhart,1872—1941年):英國人。1897年至1938年在大英博物館工作,1921年擔任陶瓷部負責人,1934—1938年擔任東方古物部負責人。他是東西方陶瓷的研究專家。(來源自http://www.britishmuseum.org/research/search_the_collection_database/term_details.aspx?bioId=85528)主要著作有:《中國藝術》,倫敦春天出版社;《明代陶瓷》,查爾斯·E.塔特爾(Charles E. Tuttle)公司;《東方青花瓷》,倫敦Faber&Faber出版社;《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衛德基金會收藏中國藝術系列---青花釉里紅瓷器上的紋飾》,瑪格麗特·麥德利(Margaret Medley)出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衛德基金會收藏中國藝術系列---定窯及相關白瓷》,Hin-Cheung Lovell出版;《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大衛德基金會收藏中國藝術系列---明代彩瓷》,瑪格麗特·麥德利(Margaret Medley)出版。
- John Stevenson,John Guy,Vietnamese Ceramics:a separate tradition(《越南陶瓷:一個獨立的傳統》),Art Media Resources,1997,第85頁
- 羅納爾多·鄂盧梭(Léonard Aurousseau):1888-1929.1911—1926是法蘭西遠東學院的會員,1926—1929年擔任主任。1911年訪問中國,到達上海和北京,後來轉向中越關係的研究。1915年任命為遠東學院的教授,1916回到法國,1920年回到河內。(來源於http://www.efeo.fr/biographies/notices/aurousseau.htm)
- Roxanna M.Brown.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Singapo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14頁
- 同上,第14頁
- 同上,第14頁
- VietNam:Collection vietnamienne du musee Cernuschi.第6頁
- 約翰·亞歷山大·波普(John Pope),1906年生,1938年以哈佛大學燕京學社研究生身份留學歐洲,1941年獲哈佛大學碩士學位,1955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72年成為米德堡學院榮譽文學博士,1971年起擔任弗利爾美術館榮譽館長和遠東陶器館研究館長。其代表作有《中國青銅器》、《十四世紀清華瓷器》、《阿德比爾寺藏中國瓷器》、《弗利爾美術館藏中國青銅器》(與他人合著)和《明代瓷器史》等。(引用自郭偉其,《半個世紀前中國藝術史研究批判的一樁公案——約翰·波普對巴赫霍夫<中國藝術簡史>的發難》,《美術研究》2005年第2期)
- 芬戴禮(D.J.Finn)神父,愛爾蘭人。1886年生。為耶穌會教士。1927年到香港。曾任香港大學地理系講師。芬神父在港大教書與韓義理及蕭思雅這兩位香港考古發掘的前輩關係甚好,因而亦引起其對考古發掘的興趣。
- Roxanna M.Brown,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14頁。
- John A Stevenson,Donald A Wood, 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2,第23頁
- 同上,第24頁
- Dick Richards,South-East Asian Ceramics: Thai, Vietnamese, and Khme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Asia Colle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東南亞陶瓷:泰國、越南、柬埔寨》)第43頁
- The Passion of a Collector:The Vietnamese Collection of the RMAH.Arts of Asia,Special 250th Edition,94-103.
- 德魯奧拍賣行成立於法國巴黎,以拍賣藝術品、古物著稱。德魯奧不是一家拍賣公司,而是一個拍賣行,它為巴黎所有的拍賣公司提供拍賣場地,形成了一個拍賣中心。雖然目前拍賣公司擁有了自己的場地,它們也仍然會把個別場次放在德魯奧。德魯奧在巴黎擁有4個場地,分別是德魯奧?黎塞留(Drouot Richelieu,負責藝術品和古董拍賣)、德魯奧?蒙泰涅(Drouot Montiagne,負責高端藝術品和奢侈品拍賣)、德魯奧?蒙馬特(Drouot Montmartre,負責一些倒閉公司的資產拍賣)和德魯奧?汽車(Drouot Vehicules,負責汽車拍賣)。其中德魯奧?黎塞留最大,共有16個廳。很多藏家和古董商幾乎天天都到這裡來看拍賣或者預展,加之德魯奧周邊地區聚集了各種類型的古董店、畫廊,這裡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法國乃至整個歐洲的藝術市場中心。
- Collection Albert Pouyanne La Province du Tanh-hoa. BibliothèquenationaledeFrance,départementLittératureetart,8-V36-14202,1933.
- Roxanna M.Brown,The ceramics of South-East Asia:their dating and identifica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第14頁
- Dick Richards,South-East Asian Ceramics: Thai, Vietnamese, and Khmer From the Collection of the Art Galler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Asia Collec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東南亞陶瓷:泰國、越南、柬埔寨》),vii頁。
- 轉引自臧振華,《東南亞古文化研究的幾個課題》,原出自Robert Fox,1959,The Calatagan Excavation,Philippine Studies7;325-390
- John A Stevenson,Donald A Wood, 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2,第23頁
- 同上,第14頁
- William M.Spence rIII:(1920—2010年),英國商人,Motion Industries,BE&Kand Bio Cryst生物製藥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熱衷公共事務,是伯明翰商會、伯明翰藝術節的主席。1986年至1994年主持伯明翰藝術博物館,在此期間,他募集2100萬美金用於博物館的擴建,他同時也是伯明翰藝術博物館的策展人。(來源自http://www.bhamwiki.com/w/William_Spencer_III)
- John A Stevenson,Donald A Wood, Dragons and Lotus Blossoms:Vietnamese ceramics from the Birmingham Museum of A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2,第14頁
- 同上,第14頁
- http://www.metmuseum.org/about-the-museum/museum-departments/curatorial-departments/asian-art
推薦閱讀:
※毀劇神手——越版《三生三世》
※打算去越南旅遊,有什麼實用的好建議嗎?
※越南局勢不穩,如果說當時抗美援越,阻止統一,會不會更好?
※針對越南新娘寄錢的看法
※越南河內之千姿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