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家有「話嘮」自閉娃

家有「話嘮」自閉娃

2016年1月27日: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很多朋友擔心自己的娃不出語言,而我卻憂心孩子話太多!隨著老二語言素材的不斷積累,她的表達也越來越豐富,已經從原來沉默不語的「小啞巴」,慢慢變成一個無話不說的「小話嘮」,可以從一睜眼就開始叨叨個不停,有時候不勝其擾。

「小話嘮」最大的特點就是大段大段地複述別人的語言;再不就是喜歡對著鏡子一個人扮演好幾個角色,自說自話、自娛自樂;或者是玩遊戲的時候,把沒有生命的東西擬人化,而完全不顧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有一次她自己玩切切菜的遊戲,我就坐在不遠的地方觀察她,她熟練地切下一段玩具胡蘿蔔裝在塑料小盤子里對著門和窗戶說「請你吃,門」、「請你吃,窗戶」!她的娘親跟她幾步之遙,她就沒有跑到我身邊說一句「請你吃,媽媽!」

我結合孩子的情況查閱了一些資料,找到幾種原因:其一是孩子的自我意識尚未樹立;其二是孩子仍舊處於物我不分的狀態;第三就是孩子有一些獨處的無所事事的時間。

改變雖然痛苦漫長,但是再難也必須做!

首先是樹立孩子的自我意識。自閉娃的自我意識普遍晚於正常孩子,普通孩子在學前階段就會完成物質自我的認知,但輕、中度自閉娃在小學高年級才會具備這個認知。我們只能通過長期的堅持的教化以逐步樹立孩子的自我觀念。比方我們給老二買了個小玩具,就告訴孩子這個玩具是「我」的,要保管好,壞了就沒有了;我們把老大的書櫃和老二的書櫃分開,告訴孩子「這個書櫃里的書是我的,那個書櫃里的書是姐姐的」,不能弄混;給老二穿上小牛演出服,讓她照著鏡子告訴她「我變成小牛了」,再讓孩子脫下演出服照鏡子,告訴她「我從小牛變成我自己了」;出去玩,老二看到人家的東西想去拿,我們會教孩子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不是我的。我想玩就要找人家借!」……總之,從具體的物品和形象入手,抓住一切機會告訴孩子「我」和「別人」、「我的」和「別人的」區別。當然,漫漫征途剛起步,還有大量的自我意識的訓練等著我們去完成。

第二、孩子不會區分物品和人,所以把沒有生命的東西擬人化,而對有生命的人漠然置之。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培養孩子對人的興趣之外就是要教會孩子物品和人的區別。小楊會經常把老二拉到門窗旁、鋼琴邊,讓她拍射門窗或鋼琴,又讓孩子拍打小楊自己,而小楊則裝出一副非常痛苦的表情:「好痛喲!妹妹打阿姨,好痛喲!」然後伏在老二身上假裝嚶嚶地哭泣。剛剛開始的時候,孩子覺得好玩,慢慢就明白是自己造成小楊的「痛哭」。小楊趁機會告訴孩子「妹妹,你射門窗、鋼琴,它們不會哭,不會痛,也不會跟你說話,因為它們是物品,它們只能在這個地方不能動,不能跟我們一起出去玩。但是你打阿姨,阿姨感覺痛,會哭、會告訴你。阿姨還可以跟你一起出去玩,我們跟門窗、鋼琴不一樣,我們是人!」並且,只要碰到機會我們就這樣跟孩子解釋,慢慢地孩子就能明白人和物體的區別了。

第三、合理安排干預時間,盡量減少孩子無所事事的時候。只要孩子無所事事,她就會像個設置好重複功能的MP3,反反覆復地叨叨。但是在上課、運動、做家務等需要動腦筋的時候,她的專註力還是相當高的。所以,只要看到她閑下來了,我跟小楊就會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安排一些輕鬆的互動活動,總之不讓孩子的大腦空閑下來,讓她始終在我們的指揮和安排下多動腦、多思考,這樣就會逐步減少語言方面的機械重複。

「話嘮」不好「治」,並且有可能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段,得等到孩子的心智水平發展到另一個高度之後,這個階段才算宣告結束。在孩子「話嘮」這個時期,單純的技能訓練已經不能滿足孩子身心發展的要求了,家長應該開始對孩子進行大量的更抽象、更概念化的思維能力的啟發和訓練,並逐步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自己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這個問題解決好了,自閉娃才能邁入社會化的更高一個階段。


推薦閱讀:

【科學前沿】1-3歲自閉症兒童早期干預指南 |早期干預比確診更重要
不要責怪孤獨症的怪異舉止,原來都是執行功能缺失惹得禍
自閉症兒童家長為什麼要學習
由幾個認識誤區聯想到的
我的孤獨症兒子

TAG: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