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傳承,紙上大戲演繹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藝術的傳承,紙上大戲演繹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不看影戲,不知禮義」影戲在中國文化史中有著極深遠的意義。古代社會,影戲是百姓學習知識的重要媒介,在古代人們生活中承擔了「傳教化、知禮節」的作用。

中國影戲文化源遠流長,紙影戲是皮影戲發展史中的重要根基,在皮影戲發展初期,由於其材料及工藝技術的局限性,最初都是以素紙雕鏃而成。後因毛皮材料的興起、工藝的進步羊皮逐漸代替了素紙,完成由紙影戲到皮影戲的轉變。在多數人的認知中皮影戲佔據主流,紙影並不知曉。但事實卻並非如此,現今在湖南、福建、廣東等地仍有紙偶表演的影戲存在。湖南韶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中就有紙影戲的表演。

湖南紙影戲以湘潭為典型代表,也是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湘潭紙影戲留存有我國早期影戲「素紙雕簇」的特徵,造型粗狂古拙,色彩鮮明,製作工藝獨特,具有重要的民俗文化價值。湘潭的紙影戲歷經朝代更迭,保留至今,稱「影戲子」「影子戲」。

湘潭紙影是目前國內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紙質紙糊紙影,它採用皮紙(亦稱麻紙)製作,這種紙透明薄軟,柔韌性強,運用民間剪紙的加工工藝鏤空、刻銼、拼貼而成,之後多次刷上桐油,使之堅挺耐磨。

一人多角,簡普的場地,一個竹架戲棚,一擔戲箱便演繹出一場栩栩如生的大戲。湘潭紙影戲的藝人一專多能,或舉紙偶兼唱,或伴奏兼唱,一般分「文場面」一人(操作二胡、嗩吶等樂器),武場面一人(操作鑼鼓等樂器),下手一人(幫襯作用),操作影人的「操桿」僅一人,一人完成一台戲。「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句詩文很生動形象地描述了影戲表演的特色,它融合了文學、藝術、音樂、表演、戲曲等各個門類的綜合藝術形式。湘潭紙影戲的唱腔以湘劇為主,只有唱「雜戲」採用一些花鼓戲曲調,對白幽默風趣,口語化很強。

以上所說這些都只是紙影戲的一些概況,想要真正的深入了解,可以前往韶山非遺博覽園與傳承人當面學習體驗。其中還有非常多有趣的東西等待著去發現,去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內涵,神秘而又充滿趣味!


推薦閱讀:

猜猜猜!湖北省戲曲演員(凈行)能力提升班開課了,這次主講的專家是誰呢?
請給青年戲曲演員打開一扇看到未來的窗
南戲活化石——泉州傀儡戲《三藏取經》相關介紹及資源共享

TAG:傳統戲曲 | 中國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