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罪人並不可怕,且需要
來自專欄蘇陌
一連幾天我從電台里聽見這樣一句話「所謂成長,就是得罪得起任何人」。
第一次聽,我不以為然,並暗嗤:如果對方是你領導呢?
可連著幾天後,我開始思考這句話,我發現「得罪得起任何人」和「得罪人」是有區別的,它不是說去冒犯人,而是在涉及意願與原則的情況下敢反駁、敢拒絕、敢發聲,是要既不怕得罪人,也可圓滑處事。
明白了這一點後我想我懂得了這句話的意思。
人與人相處,基本上所有行為都會得罪人:說「不」的時候、利益衝突的時候、站隊的時候,甚至是展示自身實力的時候……
既然處處都容易得罪人,那為什麼不敢得罪呢?
在生活中我們會看見許多「老好人」,他們不拒絕,不爭利,對誰都圓滑說話,處處都小心翼翼,「得罪」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字眼,因為:
1、害怕被對方報復,擔心不能承擔得罪人的後果
「得罪」這詞強調後果,它通常和「被報復」聯繫在一起。
在被從小教導要「與人為善」的環境中,我們通常會有一種錯覺:得罪人即是犯了錯。覺得自己犯了錯後最常見的慣性思維是:這會給我造成什麼後果?我會受到什麼懲罰?
抱著這樣一種思維,得罪人就變成了很可怕的一件事,而這可怕的程度還取決於自身承擔後果的能力與對方能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一個有錢有勢的人面對他的下屬,他即使擔心被對方報復,但他預期對方的報復是在他可承擔的範圍內,他就不會顧忌太多;而一個沒有什麼資本的人在面對比他強勢的人時所預期的後果往往會更加重,也就更不敢得罪。
2、認為TA還有價值,對TA有需求
不知道你們會不會這樣:淘寶大促銷買回來一堆東西,剁手的衝動過去以後又發現很多東西好像平常根本用不上,退了太麻煩,而且萬一以後用得上呢?
其實不止是面對物品,面對他人時我們也會有著「以備萬一」的心態,想也許在某個未知的時候他能幫上什麼忙,現在如果得罪了他將來就沒法找他幫忙了。
3、為了口碑,害怕被安上不好的名頭從而被群體疏遠
點外賣選餐廳時我們會在網上看看哪家的評分好,如果評論里有人說這家口味不行服務差,那麼不管我們是否選擇這家餐廳,至少我們會對它抱著懷疑的態度。
口碑對個人而言也是這樣,好的口碑不一定會讓人喜歡你,壞的口碑卻一定會讓人對你產生懷疑,更糟糕的是我們很難知道從什麼時候起他人已經通過「聽說」而開始評估我們。自然,為了儘可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產生,不得罪人也就成了保護口碑的一個方式。
4、對越親近的人越不願意得罪,傷了他們總歸是雙方都難受
陌生人、熟人、朋友、親人,這些關係的親密度一級級遞進,彼此間的情感鏈接一級級加深,傷害他們的心理負擔也一級級加重。
這樣看來似乎我們有很多不能得罪人的理由,被這些理由挾持後,我們就只能選擇不得罪人嗎?
有那麼多不能得罪的理由,那為什麼需要得罪呢?
歸結這些不敢得罪人的原因可以發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但退讓真的維護了自身利益嗎?還是說只是在「割地賠款」?
1、向他人告知你的底線、原則,明確你的個人邊界不能被侵犯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中,個人邊界(Personal boundaries)是指個人所創造的準則、規定或限度,以此來分辨什麼是合理的、安全的,別人如何對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許的,以及當別人越過這些界線時自己該如何應對。
令人遺憾的是,大部分人不明白「個人邊界」對他人以及自身的意義,因此時常有意無意地侵犯到他人,更糟糕的是他們把侵犯當成了對他人的關心。
「一個月工資多少啊?買不買得起房啊?」
「怎麼還沒處對象啊,年紀也不小了。「
當個人邊界被觸及時我們總是能感受到尷尬與不舒坦,在這個時候如果沒有明確向侵略者說「不」,他們會覺得「看吧,我多麼關心你,你肯定也是會感受到我的關心的,只是不好意思而已」,因此,他們會因為這種錯覺而更進一步地實施「侵犯」,甚至從言語上的「關心」變為行動上的「關心」,比如:我幫你介紹一個對象吧。
這個時候,要維護自己的個人邊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得罪TA,明確地告知他你並不允許你的生活被TA干涉。
另一些人則會試圖觸碰他人的底線與原則,如果不明確拒絕,面臨的則可能是需要面對自己並不願意做的事情。
2、堅持自身的立場,為著信仰發聲
立場在人的世界裡是很重要的一個詞。
像在遊戲里會分陣營、分幫派,你的選擇就是在遊戲中的立場,一旦加入就會與對立陣營的人成為「敵人」,但同時也擁有了己方陣營作為後盾。
模糊了立場的人也許沒了明顯的敵人卻也失去了可靠的支持,而害怕得罪人的人,往往是沒有立場的人。
3、爭取更多的利益,或者是自身的,也或者是群體的
絕大多數的利益需要靠爭取才能獲得。
「爭取」這個詞在百科中有三種釋義:
1)爭奪、力求獲得
2)力求實現
2)努力使人站在某一邊
從字義上就可以明了,一爭一取就已經是得罪。
在一些情境下需要得罪,但得罪人的事並非所有人都能做得到。
那要得罪得起,需要成長為什麼樣呢?
1、擁有獨立的意識與能力,並能堅定自身立場
這個「獨立」不止是精神上的獨立,也是金錢上的獨立,只有這二者都不需要依附於他人才會有底氣保持自己的個人邊界不被侵犯同時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在擁有精神獨立的前提下,知道自己的原則與立場且不會因外界干擾而輕易改變方向。
- 怎麼培養獨立精神?
1)面對問題時摒棄求助這一選項,首先自己思考答案並執行,即使求助也不要把思考的過程交給別人,而是自己先理出思路由對方判斷指點,不養成依賴他人的慣性。
2)堅持閱讀,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
3)與不同的人交流,與不同的環境接觸,多讓自己單獨置身於陌生的環境中。單獨在陌生的環境中有助於獨立思考。
2、敢於為自己爭取利益
利益,換一個說法是生存競爭的資本。
得到的生存資本越多自身則越有底氣,而自身的底氣越足則能爭取到越多的生存資本。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循環。
3、知責任,能承擔得罪的後果
做事前深思熟慮且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句話說就是懂得如何應對得罪的後果。這個「能」不止是外界的資源,也是內部的「耐挫力」。
耐挫力是指當個體遇到挫折時,能積極自主地擺脫困境並使其心理和行為免於失常的能力。
前面有提到,「得罪」這詞強調後果,它通常和「被報復」聯繫在一起,因而在「得罪」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可能會面臨阻礙,這個時候能否自我調節與擺脫困境就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
- 怎麼訓練耐挫力?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
1)承認自己正面臨著挫折,而非逃避
心理學家寇菲在研究中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和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例低於10%。
當遭遇困境時,大多數人會產生消極心理,在這個時候需要做的是先逼迫自己冷靜下來,明確承認「我確實身處於困境中」,而不是幻想「如果這一切都沒發生就好」。
承認這一點的好處是:比起逃避,接受事實的焦慮感會更低,就像一句俗語「虱子多了不癢,債多了不愁」。
2)回顧事件,明晰困境形成中自身需負的責任,但不否定自己
回顧一遍事情的經過,並清楚自己在其中做了什麼,是因為什麼致了困境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不用否定自己,因為現在沒做到的不代表以後做不到。
這一個步奏的作用是了解自身的缺陷,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進提升。
3)假設解決方案作為安慰劑並找到突破困境的機會
對事件進行回顧後,可以從中找找這裡面是否有轉機,如果沒有轉機那開始解決假設方案。
假設解決方案的好處是能為自己帶來信心,同時能積極思考擺脫困境的方式避免坐以待斃。
步驟是:
A.對未來的結果進行好的假設,可以有多種假設方向;
B.驗證假設,排除不可得到的結果;
C.選擇合適的假設,為其制定達成方案。
與自己對話,用5個專業測試認識你自己。——微信公眾號:一些話而已,回復「測試」
想知道有哪些瞬間,悲傷是迷人的?——微信公眾號:一句話而已,回復「瞬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