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怎樣選派大學校長的?
中國的大學教育發展很快,各地出現了很多新大學,各大學建了很多新大樓,但大學教育仍然很難讓人滿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一些大學的管理機構不大象教育機構,更象是官僚機構,選派大學校長,流程、方式與提拔一個教育局長差不多,只不過更強調就任者的大學教研背景。
那麼香港是怎樣選大學校長的?以香港城市大學現任校長郭位的選聘過程為例,對此做一介紹。
香港的大學,如果認為該重新找一個大學校長了,首先會由學校在國際各大媒體發布招聘廣告,同時向主要獵頭公司發布招聘信息。
等待幾個月後,大概就能夠收到一些應聘信息。
當然能夠應聘大學校長的不會多到在門口排長隊,應聘者可能少則幾個多則十幾個。這時候,一個大學成立的「校長遴選委員會」就負責對這些應聘者進行初選,校長遴選委員會組成成員頗具代表性,例如香港城市大學的遴選委員會就包括:校董會主席、四位校董會校外成員(下面再解釋「校董會」)、三位學校管理層代表、一位老師代表,學生會會長以觀察者身份列席遴選委員會會議。
校長遴選委員會對應聘者的資質和經驗進行核實,然後對應聘者一一進行初步面試,能夠應聘大學校長的都不是普通人,如果是外地的應聘者,遴選委員會往往要到應聘者所在地(美國等)去見應聘者,頗有三顧茅廬的架勢。
其實,遴選委員會工作也沒想像那麼複雜,因為能夠當香港主要大學校長的基本條件十分明確:學術上要有成就或地位,如果是在美國最好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或美國工程院院士,學工的是否是IEEE院士,SCI論文影響力,國際上專業知名度.....;至於管理經驗,要在國際知名些的大學做過校長、副校長、院長,如果在研究機構工作,是否主持過國際知名的研究中心或實驗室,等等。
條件都很剛性,遴選委員會的選擇沒有什麼模糊、靈活的地帶,主要了解和考察應聘者是否符合以上條件。
經過遴選委員會的「遴選」,能夠符合上述條件不多,少則一兩個人、多則兩三個人,這幾個人選被遴選委員會推薦給「校董會」繼續選。
校董會(學校董事會)不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但負責對學校大政方針進行討論和決策,對大學管理層(校長等)的管理進行監察,包括審議學校每年的財務報告。校董會組成成員包括:政府教育主管機構的代表,學校資助機構的代表,長期關心學校的社會知名人士,學校管理層代表,學校老師代表,學生代表,等等。香港城市大學的校董會有22位成員。
由校董會組織有全體成員參加的會議,對被遴選委員會推薦的校長侯選人進行面試。而校長侯選人此時需要親身來到學校參加會議。
美籍台灣學者郭位2008年成為城市大學校長侯選人,在兩個小時的會議中,他介紹自己工作能力、過往經驗和成績,接受校董會成員的質詢。質詢的內容十分廣泛,城市大學的質詢問題大到「你如何將城大發展成國際一流院校」,小到「你是台灣人,在香港能給學校拉來資助嗎」,等等。而校長侯選人的回答也多是有備而來,例如對「拉資助」一事,郭位就回答在田納西大學當院長時他給大學拉資助建了三棟樓。
開完面試會,大家回去考慮兩天,學生代表也表示要問一下其他同學的意見。兩天後校董會進行投票,香港城市大學的校長只有獲得校董會22位成員中四分之三的贊成票才能通過任命;否則就算面試不通過,學校又要重新按照流程發布招聘信息,遴選委員會又要重新「遴選」、推薦......一切重新來過。城市大學之前就曾經由遴選委員會推薦了兩位候選人,結果都沒有達到校董會四分之三贊成票,導致校長人選難產,只好重新啟動招聘程序;而這次郭位就通過了大學校董會的表決,成為香港城市大學新任校長。
香港選任大學校長方式優點在於:
首先,當然可以委派最合適的人擔任大學校長,而不是誰和領導關係好、資歷深就當校長;
其次,這樣選出的校長具有獨立性,因為校長不是政府選派,也不是某個利益團體選派,而是按照法定程序推選的,上任後他就可以按照自己的理念去管理和發展大學,外部能夠對他產生的影響和干預相當有限;
最後,由於校長是各方商議、決定的,校長往往就更具有比較廣泛的認受性。
香港地域狹小、生源有限,高等教育卻能夠在亞洲上享有較高的美譽度和影響力,這與香港對大學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制密不可分。
附香港城市大學校長郭位簡介:
郭位教授在台北出生,1972年取得台灣清華大學核子工程學士學位,1980年在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取得工業工程博士學位。加入香港城市大學前為美國田納西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工業及資訊工程、電機及計算機工程教授,大學工學院院長。他還是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國際品管學院院士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以及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管理團隊的重要成員。
推薦閱讀:
※知天下 · 同樣震撼的房價下,香港人怎麼解決房子問題?
※20年前的香港潮流style 現在翻出來還可以繼續時尚
※香港的前端開發崗位就業情況如何?
※香港有些人腦子「犯糊塗」!?
※(1 條消息)對於香港人的這些論點 內地的同胞們怎麼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