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民族與國家議題的歐洲歌唱大賽

充滿民族與國家議題的歐洲歌唱大賽

歐洲電視網歌唱大賽也叫歐洲歌唱大賽(以下簡稱歐唱賽),英語「Eurovision Song Contes」,是歐洲廣播聯盟(EBU)主辦的一項歌唱比賽,自1956年開始年年舉辦,歷史相當悠久。加入的參賽國不斷增加,連澳大利亞也加入了,據說組織者們一直希望這樣的比賽能促進歐洲統一。

賽制規則上在不斷變化中,大體上是,每個國家選送一名歌手或樂隊參賽(之前會在本國舉行選拔賽),但參賽人員可以來自其他國家,並不限制於本國國籍(有一些歐洲國家樂於選送來自他們曾經的殖民地的歌手)。之後,會在上次大賽中獲得冠軍的國家舉辦半決賽和決賽(歷史上也曾有因主辦國無力舉行而轉手他國的情況),最終結果通過觀眾投票產生。

芒果TV已經連續三年轉播了歐唱賽

雖然比賽是以國家的名義來參賽,但是縱觀歐唱賽的歷史,裡面有很多有意思的現象,你會發現和我們印象里的歐洲國家的景象不一樣。

比如,某位選手似乎不能代表這個國家,為什麼Ta會參賽?我們是來自什麼國家?國家屬於誰?

歐唱賽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了民族與國家議題的比賽,下面我就挑幾個有意思的案例說一說。

可能歐唱賽里走出來的最有名的歌手就是席琳·迪翁(Céline Dion)了,她代表瑞士參加了1988年的歐唱賽,並奪得冠軍。

有意思的是,席琳·迪翁是加拿大人,雖然上面說過允許國家選送非本土選手,不過席琳·迪翁是來自加拿大魁北克法語社區,她的參賽歌曲是一首法語歌《Ne partez pas sans moi》(中譯名:等我來了再開始),按理說法國更有理由選送她才是。好吧,你可以說法國可能有更合適的選手或者說瑞士的官方語言里有法語,不過這首歌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整首歌的曲風其實是北歐的凱爾特曲風。

可不可以這樣解讀:凱爾特人以及法語移民漂泊到了遙遠的加拿大,他們用音樂交匯出彼此流亡的失位感,而歐洲歌唱大賽提供了一個他們渴望表達民族希望的舞台。

達納國際(Dana International)在1998年的歐洲歌唱大賽上為以色列贏得了冠軍,雖然達納國際是以色列本土人,但她卻是一個變性人,以女性的身份參賽,參賽作品《Diva》本就是女歌手、女主角的意思。

眾所周知,以色列是一個宗教國家(宗教的政治權利大),允許這樣的一個人蔘賽本身是很具有爭議的,而且這人有同性戀傾向(喜歡男性)。不過這種對多元價值的認同也說明以色列擺脫了單一宗教國家、單一的猶太人國家的屬性。

類似的還有2014年代表奧地利參賽的歌手肯奇塔·沃斯特(Conchita Wurst),他全程以女裝裝扮參賽並奪冠。

左:Dana International 右:Conchita Wurst

在構建多元文化空間的話題上,歐唱賽不乏代表,在1999年的歐唱賽上,德國選送了土耳其裔德國人的驚喜樂隊(Süpriz)參賽。這可以看作是德國對本國幾代土耳其外來工人的承認。該樂隊的參賽歌曲《耶路撒冷之旅》改編自德國兒童歌曲《前往耶路撒冷》,混合了多種語言(土耳其語,德語,希伯來語,英語)以及世俗和宗教的符號。

二戰時殘害猶太人的德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中東伊斯蘭國家和以色列素有矛盾),主辦國是猶太人的以色列,就這樣在歐唱賽的舞台上交匯了。

到此,我們可以這麼認為:國家屬於每一個公民,無論其來自什麼民族或群體;國家構築了多重空間,表徵了多重意義。歐唱賽提供了一個詮釋這些意義的舞台。

當然,歐唱賽上的民族與國家議題的交匯碰撞也並非一直一帆風順,2016年歐唱賽冠軍烏克蘭的參賽作品《1944》就因涉及克里米亞等敏感話題而招致俄羅斯方面不滿,2017年的歐唱賽俄羅斯直接退賽了。。。

參考資料

外研社·百科通識文庫 《走近世界音樂》

菲利普·V.博爾曼 著

湯亞丁 譯

歐唱賽經典歌曲100首


推薦閱讀:

春天在哪裡?歐洲鐵路如何應對極寒天氣
對捷克的直觀印象
歐洲巡迴講座見聞小記(二)
到歐洲文藝咖啡館,探尋古今名人足跡
西方「小腳」:歐洲為何曾流行束腰

TAG:歐洲 | 流行音樂 | 世界音樂worldmusi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