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梁啟超原為親密的師徒和戰友,為何後期勢同水火?

說起康有為和梁啟超,咱們都會想到戊戌變法,這場旨在救國救民的維新運動,就是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親密無間合作下推行的,史上還稱為康梁變法。但是戊戌變法失敗後,為什麼康有為和梁啟超卻越走越遠,再也沒有合作的機會呢?

這主要是兩者後期的政見不同所造成的。康有為至始至終都是徹底的保皇派,而梁啟超逃亡之後,卻對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產生了不同的觀點。梁啟超的前期的政治思想和理念都是向康有為學習的,他本是「嶺南才子」,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7歲中舉,可謂才華橫溢,少年得志。康有為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卻名落孫山,但他興趣點轉移到學習西方文化,是中國較早接觸西方思想的人之一。

1890年康梁相遇時,梁啟超才18歲,風華正茂,前程遠大;而康有為已經33歲了,只是一個監生。按理說梁啟超在官途上已經是康有為的前輩,他也是懷著優越感去見康有為的。兩人見面時的場景已經無從考證,只是從梁啟超的回憶中,經過這幾個時辰的交流,他感覺「大海潮音,作獅子吼」。梁啟超認為自己以前所學完全是百無一用的腐學,對自己來說只是官場上的敲門磚,而對國家來說毫無用途。於是梁啟超拜康有為為師,舉人拜監生,也是驚世駭俗之舉,為康有為增添了極大的名氣,也讓梁啟超逐步成為康有為的左膀右臂。

「戊戌變法」失敗以後,康梁先後出逃日本。康有為整天手捧光緒皇帝縫在衣服里的所謂「詔書」,逢人便繼續宣傳他的保皇保教主張。而梁啟超畢竟是年輕人,在不斷研讀資產階級著作的過程中,開始對君主制產生了動搖。梁啟超與孫中山、陳少白等革命黨人的來往開始密切,甚至一度與其籌備建黨,準備推舉孫中山為黨魁,自己當副手。被康有為發現以後,康有為以老師權威勒令梁啟超離開日本,斷絕與革命黨人的關係。而梁啟超出於當時的尊師思想和長期以來對康有為的敬畏,至少在表面上答應了康有為。

武昌起義後,清朝政府迅速滅亡。對於時局變幻的中國,康梁的政見進一步分歧。康有為認為一定要「虛君共和」,而且皇帝人選非溥儀不可,連對他極盡籠絡的袁世凱也不行。他先師參與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爭,而後聯同統率辮子軍的張勳,搬出溥儀出來複辟。而梁啟超反對袁世凱的稱帝,則是完完全全的贊同共和,不允許任何一個皇帝再產生。他堅持認為「已經掛上的民國招牌,從今以後千千萬萬年再也不會卸下,任憑你像堯舜那麼賢聖,像秦始皇、明太祖那麼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麼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康梁二人的分歧導致貌合神離的決裂,康有為在張勳復辟失敗後遷怒梁啟超,罵梁啟超為「梁賊啟超」,將他比喻為專食父母的梟獍。而梁啟超斥責其師為「大言不慚之書生,於政局甘苦,毫無所知」。

兩人雖然已經在政治上決裂,但鑒於名氣太大,爭執對國家都沒有好處,便有劉海粟等名人積極從中斡旋,康梁知道在政治上已無溝通和合作的可能,但關係有所緩和。在康有為70歲壽辰時,梁啟超曾託人獻上壽聯和壽文,極盡誇獎。就在過完壽宴不久,康有為去世,梁啟超在北京設靈公祭,含淚宣讀悼文。悼文充分肯定了康有為早年的歷史貢獻,但也委婉地批評了晚年對於復辟的錯誤。


推薦閱讀:

話說唐僧師徒四人
第二十六章 葉盈
布治巷的師徒緣淺。
唐僧師徒一頓飯能吃94公斤米!
唐僧師徒中,最幸運的一位是誰?

TAG:後期 | 梁啟超 | 師徒 | 康有為 | 戰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