狸貓換太子之謎(5)
狸貓換太子之謎(5)
謎底三,人世間不平之事太多,貪官污吏太多,期盼包公那樣的清官轉世的願望太強烈。
《三俠五義》小說總體分為兩部分,前面主要講包公奉皇命到陳州放糧賑災,公孫策設計要來御賜刑具三口銅鍘,安樂侯龐煜派人刺殺包公,南俠展昭暗中保護幫助包公等故事。後面主要講述包公的門生顏查散和白玉堂等人,治理洪澤湖水患、收復軍山、剪除襄陽王趙爵等誅強鋤暴的故事。包公被塑造成了一個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人、法師,可見說書藝人面對廣大聽眾的過程中力求將包公判案的本領誇大乃至神化,追求故事奇異的效果,並沒有太多地顧及歷史的真實性。
狸貓換太子和包公審這個案子的故事很精彩,然與史實出入很大,有許多想像和拼湊的成分。最為可笑的是,與史料稍稍對照一下就能發現,案件審理之時,即歷史上劉後過世、宋仁宗親政的明道二年(1033年),包拯剛中進士不久,而且因為父母年高,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的職務,他都辭不赴任,一直在家侍奉雙親。直到景祐三年(1036年),包拯才出來做官,擔任天長(今安徽天長市)知縣這樣一個小官,根本沒有機會和能力去審理這樣一個大案。不過故事與歷史的巧合是,宋仁宗的確不是劉後所生,他的母親也的確姓李,宋仁宗也的確曾為自己的身世而大動干戈。
包拯被提拔為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的時髦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裡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係,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迹,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人世間不平之事層出不窮,特別是貪官污吏無處不在,老百姓痛恨得咬牙切齒,但又毫無辦法。包拯出任開封府丞是范仲淹新政失敗,北宋朝廷愈趨腐敗之時。特別是京城開封府,權貴大臣貪得無厭,社會風氣十分污濁。一些皇親國戚更是肆無忌憚,眼裡根本沒有國法,貪污賄賂十分猖獗,老百姓怨聲載道。包拯上任後,決心好好整頓一下這種腐敗風氣。他鐵面無私,秉公執法,嚴懲
貪官污史,一些權貴和皇親國戚也死在他的鍘刀之下,被人們稱為「包青夫」。大家都知道,在「包青天」問世之前,各朝的大貪官有:秦朝趙高侵奪民田操控國庫,東漢梁冀人稱「跋扈將軍」家財三十億,東漢王溫舒大肆殺人以權換錢,西晉富翁石崇攔劫沿途客商斂財,南宋右丞相陳自強「光明正大」地賣官等等,為人們痛恨之極,但無人敢審判他們。「包青天」謝世之後,有北宋蔡京造假賬,領雙份的宰相俸祿,唐朝元載連胡椒也貪64噸的大貪官,明代劉瑾對不賄者貶官或下獄,明代嚴嵩兩父子控制吏部兵部受賄等等。《三俠五義》作者石玉昆所處的時代正是清朝大貪官和珅掌權的時代,和坤的家產超過朝廷十年收入。可以這樣講,歷朝歷代,包括當代,老百姓都期盼包拯這樣的「青天大老爺」為民作主,嚴懲貪官污吏,為民除害!所以以包拯為題材的」《三俠五義》就毫無疑問地為歷代的平民百姓所喜愛。把狸貓換太子這樣的案子也說成是包拯所查、所審,並鍘了皇親國戚,斬了郭槐這樣的宦官,真是太快人心!這樣的故事想叫它不流千古都難!只要貪官污吏不絕,這種故事還得繼續講下去,電視連續劇估計還會有人演下去!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