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90歲仍退而不休:決定人生高度的,不是智力,而是體力
3月16日下午,長和集團盤後在港交所發布一個重磅消息:今年將滿90歲的香港首富李嘉誠正式宣布退休,其長子李澤鉅接任長和董事會主席。
從赤手空拳的青年,變身為構建財富王朝的「國王」,這位「華人首富」68年的輝煌時代終於落下帷幕。
縱觀首富略帶傳奇的一生,讓人不禁感慨,李嘉誠從來沒有真正停下來休息過,90歲的他依然跳動著一顆不老的心,將繼續擔任資深顧問,並推動教育和醫療的改善,這種人生態度值得所有的年輕人學習。所以一個人的體力得多重要,等你到50歲左右,能有這樣的體力嗎?
135歲之後真的會體力不支
到了35歲往上,辭職的很大一部分理由其實都是體力跟不上高階職位的需要。所以你別看很多人剛入職場的時候張牙舞爪的,個個都是唐晶,其實泄得很快。畢業後七、八年一過,自己就把自己的體力給折騰透了。
他們的典型狀態是這樣的:堆積的壓力已經處在爆棚的邊緣,每天光是處理蜂擁而來的聯絡就已經耗完所有時間和精力,更不用說去做點什麼有創造力的東西。家裡再有點老人小孩的額外事情便需要超頻運作。這時候給她工作上稍微加點擔子,都不用你想辦法搞她,她自己就退出競爭了。
很多人很奇怪,紙牌屋裡面那些掌握權力的政客,為什麼每天只需要睡三四個小時卻可以常年高強度工作?
答案很簡單,沒這個精力的混不上去,早就在40歲以前被篩走了。所以高階職位你去看,也許智力道德參差不一,但共同點是一致的:精力旺盛。
人們總在念叨精力精力,什麼是精力?
精力就是體力在工作環境中的映射。體力這玩意兒,你20歲元氣滿滿的時候是不會察覺到的。就像健康的人永遠無法想像在病痛中的人做一件簡單的事情是多麼不易。
只有當你也到了歲數,才會突然發現自己再也無法支撐長時間的工作了——不是那種矯情的「疲憊的身心」,而是真正的力不從心:出去辦個事回來要緩大半天;注意力專註不超過1個小時就再也收不回來了;戰通宵早就是天方夜譚。
靠意志力也無濟於事。因為這種無力感根本就是器質性的問題。我發現很多人現在都非常容易疲憊。經常一天下來就疲憊的很,但其實仔細一盤點,自己又好像沒幹什麼。
這其實是因為用進廢退。
下面這張圖是王健林一天的行程單。
早上 4 點鐘起床,一天被安排的滿滿當當,晚上 7 點多還要回辦公室,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
而且,王健林不是偶爾這樣拼一天,而是幾乎每天都是這樣的高強度工作,持續了多久呢?30 年。
2018 年 1 月 20 日,萬達 30 周年年會,63 歲的王健林當眾落淚了。他說「萬達這 30 年,實在不容易」。
所以,不管是什麼工作,到最後,拼的都是體力,我越來越相信這句話,即便是大佬也不能例外。
2你以為那些拼腦力的工作
其實也都在拼體力
腦力勞動,拼到最後其實也都是在拼體力。
村上春樹,天賦異稟,誰都不能否認。但村上的長篇、短篇等作品加起來足足有 40 多部,僅靠天賦就能做到么?
村上在決定寫小說後,有時候鑽進書房閉關就是一年,由於缺乏運動,身體吃不消,精力也很難長久保持在一個高昂的狀態。
於是在 1982 年,33 歲的村上繫緊鞋帶,開始了每天 1 小時的長跑,一跑就是 30 多年。長跑不僅讓他戒煙成功,還給了他三十年如一日的靈氣和頭腦,讓他能保證每天凌晨 4 點起床,堅持寫作五六個小時。
在村上的眼裡,寫作並不只靠那 1% 的天賦,還是一項「徹底的體力勞動」,靠的是 99% 的汗水。
就連程序員也是一個靠拼體力才能勝出的工作。
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就是程序員出身。2005 年大學畢業後,張一鳴進入酷訊,與他同時進入的,還有 2 個清華計算機系博士,而唯有張一鳴,在第二年升任主管,手下四五十人。
跟清華博士相比,張一鳴不是技術最好的,也不是最有經驗的,但在酷訊的兩年間,他幾乎每天都加班到凌晨,回到家後繼續編程、學習。就是這樣持續的拚命、精進,讓張一鳴一年後脫穎而出。
想要成為高管,你要拼體力,成為高管後,你更要拼體力。
雷軍有一次去韓國出差,拜訪了三星的 3 個副社長,聊完合作,他問人家幾點起床。
結果發現,兩個副社長是早上 6:30 上班,另外一個是 5 點,先去辦公室跑步 1 小時再工作,晚上 6 點下班,但一般要應酬到 10 點左右。
而雷軍本人,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長超過 16 小時,早上 9:00 到公司,經常凌晨一兩點才離開。
事業上最痛苦的,不是能力匹配不上慾望,而是你有夢想,也有能力,但是你不想拼、不敢拼、不能持續拼。
3職場是場馬拉松
拼體力拚的是持久力
畢業後加入一家公司,並不代表你職業生涯的制高/低點。它只代表你當下的能力,暫時匹配到這樣的起點。
人的職場壽命長達 40 年,是一場超級馬拉松,拼的不是開始時誰更快,拼的是持久的耐力,看誰能拼到最後。
大部分同事都從月薪 5k 的起點出發, 最開始人人都攢著一股勁,熬夜追熱點,彼此之間誰也不服氣。
不出半年,開始有人叫苦叫累,比起追熱點發稿子,寧願多睡幾小時懶覺,而她不僅修鍊到筆若懸河,攢下來的資料庫都夠自己開好幾個公眾號了。
現在,她自己報名線上課程、提升業務水平的事被上級知道,不僅給她報銷了課程費用,還升職為內容總監。而其他人,有的已經跳槽,有的還在原地。
她不是能力最好的,但只有她把入職頭 3 個月的幹勁延續了 3 年。
想要超過比你有背景、比你更聰明、更有經驗的人,你只有比他更拚命、更持久的付出。
京東在招管培生時就會著重考察這一點,劉強東說,拼三個月、五個月容易,很多應屆生都能做到,但持續的拼三年、五年、十年就很難。誰能拼到最後,誰就贏了。
一年風光靠的是三分鐘熱血,十年登頂靠的是熱血難涼。職場是場馬拉松,拼的就是持久力。
4鍛煉身體要趁早
長期的安逸和舒適,削減了我們應對變化環境的能力,我們身邊一切讓生活變得更便利的東西:網購、外賣、空調,都在試圖讓我們逐漸依賴現代文明的保障,這種保障在不知不覺中奪走你的體能,同時也會將你的意志力一併打包帶走。
但這裡有個問題,你的體力是這輩子就100點么?用完就走了?並不是,人的體力和精力是動態的。
如果你注意觀察,你就會發現,其實位高權重者特別熱衷鍛煉身體。比如很多外企的外派高管,中午是不吃飯的,午休的時間全部用來去健身房了。
我以前的老闆就這樣,每天中午背個運動包就出去了,下午回來順手買幾片菜葉子就是午餐。英國人,個兒不高,年紀不輕了,但兩個眼睛像老虎一樣炯炯有神,和他拼體力你是沒戲的。
像他這樣經常鍛煉的人,體力可能不是100點,而是120點,體力恢復速度比普通人快50%;因為他們的鍛煉既有周期性,又有強度,且強度足夠高,高到可以挑戰當下的耗氧量邊界。這種挑戰每次都能讓邊界不斷地微弱上移。長此以往,邊界上升非常可觀。
他們在體能上超過你一點點,反應到每件事情上就都比你強那麼一點點。
這裡多一點點,那裡多一點點,時間一長,他在做其他任何事情上都會比你做得好,那他當然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5逐漸培養運動熱情
中國人對體育的熱情,在全世界範圍來看真的算很低。男人除了球類以外,其他運動類型的愛好者很少,女人基本上除了減肥需求外對體育很少有真正熱愛的。
很多人認為競技類體育只有觀賞意義,因為人是操作工具的動物,工具能幫助肉體更好地完成任務。在他們看來,在絕大多數人類已經擺脫了體力勞動的今天,體育只有觀賞價值和儀式價值,早已失去了實際價值。
然而這種觀點是狹隘的,靜態的。
如果按照這些人的理論,人類用盡科技、新材料,投入巨資,就為提升游泳和短跑1%的速率,那是最愚蠢的事情,因為只要跳進交通工具就能輕鬆超越肉體能達到的速度極限。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看到幾乎所有國家,都在不斷加碼巨資,就為那1%乃至0.1%的提升,所以難道全世界都看不透?就你聰明?
你換個思路去想,自行車作為一項體育運動而不是交通工具,其好處都有啥?
自行車比賽是人類用自己的生物能源達到自己最快的速度,同時和路面作鬥爭。不僅可以提升無氧運動閾值,快速騎行還可以給呼吸和循環系統來接近極限的負荷強度。
自行車這項運動的持續性很強,很少有運動能像自行車一樣連續幾個小時這樣玩兒的。即便在間歇時間內肌肉逐漸放鬆,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活動仍處於較高水平。這樣多次重複刺激訓練的結果,就是肺活量水平、肺通氣效率、心臟的泵血功能都會明顯地提高。
這種全局Buff用在生活中的任何其他事情上,你敢說沒有意義嗎?你知道為什麼美國的投行喜歡花幾十萬美元去招美軍退役軍人嗎?就是因為軍人的意志力和行動力可靠。而這種意志力是在長期的極限環境中磨練出來的。
體育運動真正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引導人們不斷嘗試新的極限,挑戰原本被認為不可能的事情。通過不斷突破原本的上限,增加新的上限高度。這種意義是標杆式的,是旗幟性的,是儀式感的,類似全局Buff,能帶動一切人類其他活動的能力。所以西方才那麼重視體育,體育在生活中的地位極高。
騎車是一個引子,最重要的是從這個最易上手的引子著手,把生活調整為「有一點點難度但努力一下可以達到」的狀態,不斷推進自己的能力邊界。
6
開始運動吧
人的一生都應該追求更快更好更強,而不是被已有的舒適困住。
而最有收穫、最值得去做的事情,就是去做自己能力邊界以上一點點的事情,多了受挫,少了沒用,只有那剛好的一點點才最有性價比。
生活的意義,就是挑戰極限,與自己作鬥爭,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邊界和上限;畢竟,即便是享受生活,也需要強健的體魄。
不要讓體力,成為你從未預料的那塊最短的木板。
推薦閱讀:
※心疼何潔淪為李小璐伴舞?努力拚搏美出新高度的她卻告訴你,離過婚的女人不需要心疼!
※超實用衣櫃內部結構設計,讓新家的收納裝出新高度!
※熱情是夢想的延伸,即便沒有達到夢想的高度
※姚明的高度(望海樓)
※【轉載】你形象的高度,決定你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