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
通過本課的教學,引導學生理清三條線索:第一,亞洲的振興與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與影響;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與成果。
通過本課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印度等亞洲國家的獨立及其振興;非洲民族獨立的進程及其勝利的意義;古巴革命和巴拿馬運河主權的收復;
要使學生認識:通過本課的教學及其對殖民體系形成與崩潰原因的分析,啟發學生得出以下認識: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勝利,標誌著殖民體系的最終崩潰。殖民體系的形成是人類歷史發展特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它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而出現,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人類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與它的出現一樣是歷史的必然。殖民主義在當今世界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贏得獨立的人民要進一步掃除殖民主義的殘餘,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繼續努力。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通過對非洲獨立運動原因和意義的分析,培養學生全面認識歷史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通過對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史的回顧,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比較歷史事件、概括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提高學生運用唯物主義歷史觀點解決現實社會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印度的獨立與經濟發展。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難點:印巴分治。巴拿馬人民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講授新課:
回顧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擊德、意、日法西斯的情況,如:1944年6月,美英盟軍開闢歐洲第二戰場,在西線配合蘇軍對德作戰;1945年4月雙方在易北河會師。在打擊法西斯的同時,美國、蘇聯的實力得到了加強,紛紛確立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懸掛《二戰形勢圖》,指出二戰快結束時,西方國家、蘇聯控制的領土。戰後,雙方根據實力確立了勢力範圍,形成美蘇對峙的局面。引用英國人的外交名言:我們沒有永恆的朋友,也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二戰結束後,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和美國稱霸受到蘇聯的遏制,美蘇從戰時同盟關係變成了戰後敵對關係。
一、冷戰政策
分析美蘇對峙的原因。「冷戰」政策的定義──美國帶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採取了除武裝進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敵對行為,以「遏制」共產主義。著重指出「冷戰」政策的本質是「遏制」共產主義和干涉別國內政。
冷戰政策開始的標誌是什麼?(「杜魯門主義」)杜魯門政府上台後,改變以往羅斯福的大國合作政策,認為強大的蘇聯是美國建立世界霸權的主要障礙,強調要對蘇聯採取強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在國會發表演說,表示要援助受到共產主義「嚴重威脅」的希臘、土耳其,抵制共產主義的擴張。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是美國對外政策的轉折點,它公開打出了反共、反蘇的旗號,標誌著美蘇戰時同盟關係正式破裂、美蘇之間冷戰的開始。
「冷戰」政策在經濟上的表現是「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的實施,有利於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霸權地位的確立。「杜魯門主義」出台後,美國在經濟方面推行援助西歐的「馬歇爾計劃」,也叫歐洲經濟復興計劃,「馬歇爾計劃」的最初對象是歐洲國家,後來為蘇聯、東歐各國所拒絕和抵制。「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一方面是幫助當時極為困難的西歐各國迅速恢復經濟,防止革命的爆發;另一方面,美國通過援助西歐各國,不僅加強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聯繫,形成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聯盟,而且打開西歐的門戶,控制西歐。
「冷戰」政策在軍事上的表現是──建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的成立標誌資本主義陣營的形成。
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討論,掌握以下知識: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形成,美國杜魯門政府攻勢咄咄逼人。社會主義的蘇聯出於自身安全和利益的需要,先後建立「經互會」和「華沙條約組織」。
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以美蘇為首的兩極格局最終形成。國際舞台上出現了兩大陣營的對峙與鬥爭,這種對峙與鬥爭貫穿於整個50年代,雙方矛盾日益尖銳。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朝鮮戰爭是兩大陣營鬥爭的集中表現。朝鮮戰爭是美國在二戰後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略戰爭,它以朝中人民的勝利和美國的失敗告終,美國被迫於1953年7月27日在板門店簽訂了《朝鮮停戰協定》。它顯示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強大意志和巨大力量。60年代,越南戰爭也是兩大陣營的對峙和較量。
二、美蘇爭霸
美蘇爭霸格局的形成,主要在於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50年代,作為資本主義強國的美國推行霸權政策,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攻勢。二戰後,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通過「四五」計劃,蘇聯在很短的時間內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工農業得到迅速發展,實力得到迅猛發展。1953年赫魯曉夫擔任蘇聯的領導人,他逐步改變了斯大林時期的對外政策,提出同美國「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戰略。50年代後期,美蘇爭霸格局逐漸形成。
階段 |
時間 |
特點 |
美國領導人 |
蘇聯領導人 |
第一階段 |
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期 |
既有緩和又有緊張,優勢在美國 |
肯尼迪 |
赫魯曉夫 |
第二階段 |
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
蘇聯處於攻勢,美國轉攻為守 |
尼克松 |
勃列日涅夫 |
第三階段 |
80年代 |
美國採取強硬態度,蘇聯全面收縮,美國同意有限緩和 |
里根 |
戈爾巴喬夫 |
1、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是美蘇爭霸的第一階段。應向學生講解清楚,這一階段,美蘇關係既有緩和,又有緊張的一面。緊張方面,突出的事實有:1961年「柏林牆」的修建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古巴導彈危機事件的解決,是蘇聯從古巴撤走導彈和轟炸機後才逐漸平息的,說明這一階段的爭霸中,美國佔據優勢,處於上風。同時也表明,蘇聯開始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爭霸。這一事件後,蘇聯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了兩國新的激烈爭奪。
2、70年代,美蘇爭霸達到了高潮。尼克松任美國總統,為保住美國的霸權地位,在對外戰略上實行了重大調整,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收縮。1973年,美國從越南撤兵;70年代,美國同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此時,蘇聯的實力得到迅猛的發展。蘇聯不僅建成一支對美國造成威脅的遠洋海軍,還擁有數量多於美國的洲際導彈。隨著經濟、軍事實力的增強,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後,推行同美國爭奪霸權的積極進攻戰略。蘇聯在中東、非洲、南亞次大陸進行了一系列擴張活動,特別是1979年12月出兵對阿富汗的佔領,標誌蘇聯的霸權政策發展到頂點。
3、80年代的美蘇關係,蘇聯由於長期與美國爭霸,背上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蘇聯喪失對外擴張的猛烈勢頭。1985年上台的戈爾巴喬夫,提出以軍控為中心的全球緩和戰略。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並實行了中蘇關係正常化。1981年,里根任美國總統,對蘇聯採取強硬的態度。從70年代中期起,資本主義世界逐漸形成了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因此,美國也同意有限的緩和。1991年蘇聯的解體,標誌著長達半個世紀的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引導學生概括「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軍事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末,美蘇爭霸經歷了三個階段,雙方互有攻守。國家實力的消長和彼此的關係決定了其對外政策的走向。
第15課
教學目標:
要求掌握的知識: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冷戰」結束後,世界並不太平,美國繼續推行霸權主義,繼續實施其全球戰略目標;美國利用「北約」,隨意干涉他國事務,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要使學生認識: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青少年應為維護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地區衝突、民族矛盾等成為威脅當今世界安全的因素。霸權主義利用並介入矛盾,加劇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科索沃戰爭不僅對南聯盟造成巨大損失,同時也嚴重損害了中國主權。
要求培養學生的能力:聯繫史實和時事,分析兩極格局解體後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國家聯盟)實力對比的變化;運用政治和經濟的辯證聯繫的觀點,分析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的根源。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形勢的多極化趨勢,同時對科索沃戰爭要有正確的認識。
難點:理解世界格局多極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評價「人道主義干涉」這一借口。
講授新課:
二戰後,兩極格局對峙的局面,美蘇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美蘇爭霸分為三個階段,各有攻守。它們的爭霸,不僅影響了世界和平,而且影響了世界局勢。隨著蘇聯的解體,兩極格局不復存在。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一、一超多強
兩極格局結束的標誌是蘇聯的解體。回憶提問:「蘇聯解體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有歷史原因:蘇聯長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存在著嚴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誤積累了許多社會問題和民族問題。有現實原因: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了錯誤的路線和政策──背離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和方向的政治體制改革。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長期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蘇聯在長達79年中,未能推動現代化經濟建設的持續發展,導致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調,從而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劣勢,導致了兩極力量的對比失調,曾經強大的蘇聯最終解體。)。
向學生解釋什麼是「世界格局」。「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國際關係體系。」當今世界的格局由兩極發展成「一超多強」,「一超」是美國,「多強」是指日本、歐盟、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當今的世界格局可以類比成一個五角形,不過其中的一角要勝於其他角,因為美國無論從經濟和軍事力量來講都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美國從二戰後一直保持了資本主義強國的優勢,俄羅斯、日本、西歐、中國的力量均有不同的發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了各自的作用。目前,美國仍將保持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一超多強」的局面還將繼續下去。但從長遠看,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的根源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一種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種力量經過不斷的消長變化和重新分化組合,從量變逐漸發展到質變,構成一種相對穩定的均勢的結果。一種世界格局的解體,則是由於這種穩定的均勢被打破,再也無法保持下去。
極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已初見端倪。70年代,歐共體和日本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在很多經濟領域趕上或超過美國,它們不願意像過去一樣受美國的控制,西歐、日本和美國競爭激烈,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三世界崛起並在國際事務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由於當今世界國與國的競爭,越來越取決於綜合國力的競爭,因此,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根源在於經濟結構的多極化。
兩極格局解體後,國際形勢的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引導學生閱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和平與發展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格局正在走向多極化,爭取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是可能的。」原因何在?第一,蘇聯解體後,兩極格局下以美蘇對抗為背景的世界大戰隱患隨之消失。第二,冷戰後,世界大國彼此之間關係,表現出既競爭對立,又彼此依存的特點。第三,冷戰後,國與國的競爭,從兩極格局時期的東西方在政治、經濟、軍事、意識形態和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對抗,轉向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競爭。
戰後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目標從未改變。戰後美國全球戰略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冷戰時期與後冷戰時期兩個階段。冷戰年代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內容是遏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冷戰後美國的全球戰略,主旨仍是保持美國作為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建立美國主導的國際新秩序。美國的霸權野心還不斷膨脹,從遏制共產主義發展到試圖憑藉強大的國力稱霸世界,從充當西方世界的盟主發展到確立「領導」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並不時大肆動用武力和採取「單邊主義」行動以貫徹自己的戰略意志。這一做法,遭到了包括西方主要國家在內的幾乎所有國家的反對。從這一角度上看,美國推行的霸權主義是不得人心的,美國也不可能獨霸世界。以完成本課的第一個「動腦筋」題。
5.學習「科索沃戰爭」這一部分時,教師首先講述冷戰結束後,威脅當今世界安全的因素──地區衝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領土糾紛不斷,局部性的、區域性的、小規模的衝突比起冷戰時期甚至還有所增加。接著,學習科索沃戰爭的經過,教師可以採取敘述的方式,或者放映有關科索沃戰爭的資料片,也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美國霸權主義的罪行。然後教師要組織學生對科索沃戰爭進行評價,要突出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尤其要提到,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是美國對世界多極化趨勢的挑戰,對世界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
6.小結時,一定要向學生指出,世界多極化將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鬥爭過程,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了聯合國的基本準則,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作用受到嚴重挑戰。這對世界的和平進程是極其不利的,教育青少年為維護和平與發展貢獻力量。
7.教師要指出:儘管冷戰期間與冷戰後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不同,但美國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目標從未改變。教學時,教師要著重揭示美國的所謂「人權高於主權」的實質。建議在教師引導下,採取學生討論的形式,逐漸形成認識。
8.授課要注重與時事結合,通過講解或討論,增強學生對現實問題的理解能力。
三、學法建議
1.學習本課前,複習14課「冷戰中的對峙」中兩極格局形成的史實,歸納兩極格局形成的標誌(1955年,華約的成立)、美蘇爭霸的階段特徵和決定因素。注意與「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有關的部分,即美國、蘇聯、日本、西歐、中國的力量對比的變化。
2.在學習當今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時,注意比較兩極的「極」與多極化的「極」有無區別?與兩極格局的「極」相比,多極化趨勢中的「極」的內涵出現兩大變化:①兩極中的「極」是通過政治、軍事實力來控制、操縱其他國家;而多極化中堪稱一「極」的主要不是通過政治、軍事手段控制和支配其他國家,而是憑藉綜合國力,即科技、經濟實力,以及在國際事務中的協調作用,對其他國家、地區乃至全球產生影響力和作用力。②兩極格局中的「極」實際上是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而構成多極化中的「極」既有國家,也有國家集團──如歐盟,在一定意義上還包括某些影響較大的世界性或地區性國際組織。
3.講解當今國際格局「一超多強」時,注意思考:為什麼美國能在當今世界格局中處於優勢?要從政治、經濟、軍事幾個角度考慮:①二戰後,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傳統的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係格局被美蘇以實力劃分勢力範圍的雅爾塔體系代替,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唯美國馬首是瞻。②軍事上,美國擁有最強大的常規軍事力量,還擁有先進的核武器、生化武器等。③美國經濟實力雄厚,一度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④儘管70年代,美國因為石油危機引起的經濟危機,導致經濟出現了「滯脹」,但80年代中後期,美國經濟出現了復甦,尤其是90年代美國將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作為經濟的主導產業。同時,美國經濟在較長時期內出現了低通脹與低失業率並存,而經濟持續增長的局面。
4.學習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時,學生之間可以討論:當今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處於什麼地位?面對多極化的趨勢,我國應如何迎接機遇和挑戰?
5.學習科索沃戰爭後,針對其中「美國為首的北約違背了聯合國的基本準則」這一句,請你課後查閱資料,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所作所為,違背了聯合國的哪些基本準則?(國際法的基本準則集中體現在《聯合國憲章》的序言、宗旨和原則部分)
6.學習本課後,你試著與幾位同學進行專題討論或寫一篇小論文,主題:如何看待「人權高於主權」?
要點:所謂「人權高於主權」,是美國的人權原則高於別國的主權。它的實質是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國,干涉他國內政的借口,同時也是美國作為超級大國實施霸權主義,推行其全球戰略目標,最終實現「美國統治下的和平」的途徑。
推薦閱讀:
※如果二戰納粹贏了,中國將會怎樣?世界將會怎樣?人類文明將有什麼變化?
※如果沒有凱恩斯主義,現在世界會是什麼格局?
※中越戰爭對世界格局的意義之大,卻很少有人知道
※如何評價《中國保衛戰——人類歷史的終極對決即將上演》這篇文章?
※炎運宏開天下歸:後中東時代的中國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