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反思:反思閱讀教學的五大誤區 >>語文教學反思>>勵志勤學>>中華勵志網

-筆者曾上過一些新課標理念指導的閱讀教學研討課,也觀摩過不少新課程優質課大賽觀摩課,很多課堂也較好地體現了閱讀教學的一些新理念。然而,筆者也發現,閱讀課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值得我們反思的誤區: 誤區一:過分強調學生「自主學習」   現狀:在很多閱讀課課堂里,教師一開始拋出若干問題之後,就放手讓學生獨立思考,隨後分小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再由各組推薦成員展示成果。自始自終,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旁觀者,對學生的發言左一個「好!」右一個「不錯!」「見解獨到!」儘管有一些答案並不精彩甚至有錯,也很少有老師指出。   整個課堂教學,沒有了老師的適時收放,沒有了老師相機指導,沒有了老師糾誤糾偏,也沒有了老師總結提升。   反思:這樣的課表面上看起來熱熱鬧鬧,但由於喪失了老師這一「主心骨」,就難免處於一個很淺的層面上。因為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既是主導者,又是一個特殊的閱讀主體,老師應以自己豐富的閱讀體驗和寬廣的知識面而成為引導課堂教學的主流,在充分調動學生自主閱讀積極性的同時,也應該毫不謙讓地起到正確導向、開啟思維、適時示範、精要點評等主導作用。   誤區二:追求形式上的標新立異   現狀:有的老師把心思過多地用於課堂形式的設計上,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而淡化學生對問題思考,注重現代教學媒體的運用而淡化了對語言的品味和積累,以「標新立異」的形式來「包裝」並不生動並不實在的內容。如「小組討論」,本來就是傳統的學習方式,近來卻被不少人改頭換面貼上了「合作學習」的新標籤,進而大加炒作。以致在一些教師看來,小組學習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最佳形式。於是,有些教師幾乎每堂課必有小組討論這一教學環節。   反思:筆者並非要否定這一學習形式,而是認為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要適時適度,而且,在具體運用時都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有沒有討論的必要?有沒有討論的價值?如果討論的問題沒有一定的新度,就不能迅速激起學生的興趣;沒有一定的難度,就缺少討論的價值;沒有一定的深度,就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如果在討論過程中又缺少老師的點撥與引導,那麼,這種學習方式的效果未必好。   誤區三:注重內容的「拓展」「遷移」   現狀:此舉由湖北宜昌語文「課內外銜接」教學實驗演變而來,並逐漸發展為一種課堂教學環節上一種「時髦」現象。增大課堂容量,加快課堂頻率,每一節課、每一篇課文都來一個「銜接」和「遷移」,「拓展」、「遷移」成了很多課堂教學大賽首要的保留「節目」。   反思:如此不分課型,「拉郎配」式的「拓展」和「遷移」,擠去了閱讀理解文本的寶貴時間,以致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只是「走馬觀花」,這種舍本求末、舍內求外的教學法絕對不可取。須知,閱讀教學必須尊重文本,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學生要通過自主研讀文本或帶著自己走進文本,以獲得新知、陶冶情趣、發展能力。那些淡化文本、遊離文本之外的「拓展」、「遷移」,只能是空中樓閣。   誤區四:過分強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現狀:語文教學提倡人文性,本來無可非議,但以此淡化乃至忽視語文的工具性,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誤以為閱讀教學就應該強化語文的「人文性」。於是或美其名曰培養「情感」、追求「價值」,對課文自作多情地拔高分析,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或美其名曰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人生」,以課文某一內容為由頭,進而聯想成一種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從而將語文課上成了口頭作文課或時政講析課,此種現象屢見不鮮。   反思:「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新課程標準》再一次明確昭示。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把語文教學撕成兩張皮而顧此失彼呢?   誤區五:過分倚重多媒體手段,淡化了文本閱讀和語言的品位。   現狀:把多媒體教學當作一種「時尚」、一種「裝飾」、一種身份的「標籤」來追求,甚至把閱讀教學成功完全寄託於電教手段上多與新,特別是公開課、示範課,多媒體、錄音機、投影儀等輕重「武器」一齊上的陣勢已屢見不鮮。   反思:由於不明白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過分倚重多媒體教學,加上課件的設計又還沒有達到得心應手的境界,課堂上的尷尬在所難免。即使是教師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多媒體教學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快速地閃動「畫面」影響了學生的深入的思考;過多放映影視片斷,限制了學生對文本語言的鑒賞;而過多的音樂,也干擾了學生閱讀,同時也
推薦閱讀:

聚點|那些真的讀了很多書的人,和「正常人」到底有什麼不同?
小孩閱讀習慣的培養,父母需要做好這4點
哪個瞬間讓你覺得讀書真的很有用?
【轉載】你為誰寫作?( [土耳其] 奧爾罕·帕慕克)
愛與沉思,參悟生死

TAG:閱讀 | 語文 | 勵志 | 中華 | 誤區 | 教學 | 反思 | 語文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