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1-2)

博客網

博客中國

0

獻花

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1-2)

作者:勞動者 2010-9-15 09:25:45 發表於:博客中國

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1)

—— 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

歷史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它的最高階段帝國主義階段,現在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在全世界占統治地位的時代。因為中國在解放前資本主義沒有在中國占統治地位,所以中國人民對資本主義缺乏認識,沒有免疫力。改革開放的商品經濟制度,明明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可是人們執拗地認為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好的經濟制度。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此同時充分地表現出了無法改變的社會弊病。巨大的成就,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社會弊病也是資本發展的必然結果。可見資本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質。有關資本的理論已經到了不得不理解的時候了!為了認識資本的本質,我把1998年的舊文在這裡重新發表,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為簡便起見我做了適當的修改。

前 言  

二十世紀末,震撼全球的經濟危機在中國人羨慕的亞洲「四小龍」發生了,在東南亞發生了,在俄羅斯發生了。人們尋找了各種各樣的原因,很少見到把這個原因歸咎於資本主義制度。其實,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造成的,因此要消除經濟危機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資本主義。  

自從資本主義在歷史上誕生以來,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有兩個人對資本主義進行了科學系統的研究,一位是亞當·斯密,另一位是馬克思。亞當·斯密的研究成果是《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資本論》。  

亞當·斯密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以資產階級的觀點,用資產階級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資產階級把自己的閑置的財富當作資本,投在生產和流通中,利用分工,不僅為自己生產了利潤,而且為社會生產了財富,這些財富應歸資產階級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亞當·斯密的著作是資產階級發財致富的科學。  

馬克思站在工人階級立場上,以工人階級的眼光,用工人階級的方法得出的結論是:工人階級用自己的剩餘勞動無償地為資產階級生產了剩餘價值即利潤。資產階級把從工人階級那裡無償佔有來的財富當作資本在商品經濟環境中發財致富。資產階級這樣做不僅造成了社會生產的經濟危機,而且造成了工人階級的貧困。馬克思證明,資產階級的一切財富——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應歸工人階級所有、享受和支配。因此馬克思的著作是工人階級的聖經。  

這樣以來,就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形成了兩面旗幟:一面是亞當·斯密的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資本是資產階級的財富。另一面是馬克思的旗幟,這面旗幟上寫著,資本是工人階級的財產。  

400多年以來,資產階級高舉的是亞當·斯密的旗幟,全世界一切大大小小的資本家都集中在這面旗幟之下,一代又一代地為發財致富奔波著戰鬥著。150多年來,工人階級高舉的是馬克思的旗幟,全世界各個國家的工人不分民族不分膚色都集合在這面旗幟之下,一代一代地為把自己的財產奪回來奔波著奮鬥著。  

150多年過去了,佔世界人口90%以上的工人階級為什麼至今還沒有把自己的財產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來?是因為工人階級的力量不強大嗎?工人階級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是因為馬克思的旗幟錯了嗎?既然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工人階級要求把自己的財產從資產階級手中奪回來,為自己所有、為自己享受、為自己支配難道不是天經地義的嗎?  

由此看來,原因既不是工人階級力量弱,也不是馬克思的旗幟錯了。而是因為強大的工人階級受了資產階級的騙,還沒有認識到資本是工人階級自己的財產,因而也就沒有把馬克思的旗幟堅持到鬥爭的勝利。巴黎公社的工人高舉過,列寧領導的俄國工人階級高舉過,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高舉過,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現在馬克思的旗幟被擱置一旁。  

現在,在經濟危機正在破壞國家經濟,正在給工人階級帶來災難的時候,把馬克思的旗幟高舉起來,是工人階級的當務之急。  

馬克思的旗幟集中於馬克思的《資本論》、列寧的《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三部著作中。這三部著作向工人階級揭示了從前資本主義經濟到自由竟爭資本主義經濟到帝國主義經濟的發展過程。   

如果想真正了解馬克思列寧關於從前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自然要通讀幾遍這三部著作。這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專家,對政治經濟學專家是不會有什麼困難的,但是對於整天疲於在機器旁勞作的工人階級來說就會有很大的困難,三部書洋洋261萬多字,要讓工人階級讀實在難為工人了,但是馬克思列寧的書卻恰恰是寫給工人階級讀的,是專門為工人階級寫的。因此把馬克斯、恩格斯、列寧的書介紹給工人階級應該是共產黨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的選材原則是:把工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理解的與工人階級的利害有關的表述,在不損害馬克思列寧的基本原則的條件下,介紹給工人階級。  

向工人階級介紹馬克思列寧的著作,是一項很大的任務,決不是一個人力所能及的。我這裡只是拋磚引玉,期望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專家門,把你們的體會介紹給中國工人階級。中國工人階級渴望拿起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武器!  

人類生產的本質

人和動物一樣依賴無機自然界來生活,而人較之動物越是萬能,那麼,人賴以生存的那個無機自然界的範圍也越廣闊。自然界為人的生活準備好了一切精神食糧和物質材料。人的萬能正是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活動的生活資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動的材料對象工具而言,——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來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與之形影不離,這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己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人與自然界的聯繫是勞動。勞動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間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引起、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人自身作為一種自然力與自然物質相對立。為了在對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佔有自然物質,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頭和手運動起來。當他通過這種運動作用於他身外的自然,並改變自然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著的潛力發揮出來,並且使這種力的活動受他自己控制,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這個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為規律決定著他的活動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須使他的意志服從這個目的。  

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利用物的機械的、物理的和化學的屬性以便把這些物當作發揮作用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於其他的物。勞動者直接掌握的東西不是勞動對象,而是勞動資料。這樣自然物本身就成為他的活動的器官,他把這種器官加到他身體的器官上去,不顧聖經的訓誡,延長了他的自然肢體。勞動資料的使用和創造是人類勞動過程獨有的特徵。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人類勞動力發展的測量器,而且是勞動藉以進行的社會關係的指示器。  

勞動過程消失在產品中,它的產品中的使用價值是經過形式變化而適合於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質。勞動與勞動對象結合在一起,勞動物化了,而對象被加工了。在勞動方面曾以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東西,現在在產品方面作為靜的屬性,以存在的方式表現出來,勞動者紡紗,產品是紡成品。如果整個過程從其結果的角度,從產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麼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表現為生產資料,勞動本身則表現為生產勞動。生產勞動的目的是為了消費。  

消費作為一種物質消耗的行為。在生產勞動過程中表現為主體的消費和客體的消費。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發揮其能力,也就是在行為中支出和耗費這種能力,這是其一。其二,生產手段的消費,生產資料被使用、被消耗。因此,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生產行為直接就是人的體力腦力即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的消費行為,或者說,生產直接就是消費。  

生產作為一種物質轉化的行為,在生產勞動中也表現為主體的生產和客體的生產。正如自然界中的要素和化學物質的消費是植物的生產一樣,勞動者吃飯、喝水、穿衣、住房、看病、學習、娛樂等等的消費生產著他的身體,或者說生產著勞動者的勞動能力,這是其一。其二,物質的生產即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生產,自然要消耗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因此在生產勞動中,消費行為直接就是人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生活資料的生產行為,或者說,消費直接就是生產。  

由此可見,生產和消費是同一的。生產就是消費,消費就是生產。每一方表現為對方的手段,以對方為媒介,這是作為它們的相互依存表現出來的。這是一個運動,它們通過這個運動彼此發生關係,表現為相互不可分離,但又各自處於對方之外。生產為消費創造了當作外在對象的物質,消費為生產創造了當作內在的對象,當作目的的需要。沒有生產就沒有消費,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生產不僅直接是消費,消費也不僅直接是生產;而且生產不僅是消費的手段,消費不僅是生產的目的,--就是說,每一方都為對方提供對象,生產為消費提供外在的對象,消費為生產提供想像的對象;兩者的每一方不僅直接就是對方,不僅媒介著對方,而且,兩者的每一方當自己實現時也就創造著對方,把自己當作對方創造出來。消費完成生產行為,只是在消費使產品最後完成其為產品的時候,在消費把它消滅,把它的獨立的物體形式毀掉的時候;在消費使得在最初生產行為中發展起來的素質,通過反覆的需要達到完美程度的時候。所以,消費不僅是使產品成為產品的最後行為,而且也是使生產者成為生產者的最後行為。另一方面,生產生產出消費,是在生產創造出消費的一定方式的時候,然後是在生產把消費的動力,消費能力本身當作需要創造出來的時候。  

在生產過程中,生產是實際的起點,因而也是居於支配地位的要素。消費作為必需,作為需要,本身就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要素。但是生產活動是實現的起點,因而也是實現的居於支配地位的要素,是整個過程藉以重新進行的行為。個人生產出一個對象,因而消費了它再回到自己身上,然而他是作為生產的個人把自己再生產的個人。所以消費表現為生產的要素。令人痛心的是在商品交換的社會中,生產與消費的這種同一的關係被人為的破壞了。在產品和生產者之間插進了分配。分配借社會規律決定生產者在產品世界中的份額,從而決定生產和消費的關係。  

生產勞動過程是製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佔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是人類永恆的自然條件,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產勞動這個人類生存的自然條件中所應參加的部分推到別人身上。因此人類勞動的政治經濟學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不勞動者不得食。  

自從社會出現分工以來,上述人類自然的勞動生產方式改變了,產品不再是勞動者直接消費的對象,而是變成了通過交換,或者說通過買賣才能消費的商品。產品生產變成了商品生產,自然經濟變成了商品經濟。交換即商品流通不僅成了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而且成了生產和消費的先決條件;不僅成了生產和消費的調節力量,而且成了生產和消費的統治力量;不僅把勞動者變成了不勞動者的奴隸,而且把勞動者逼上死路;不僅不斷地破壞著生產和消費的條件,而且驚人地浪費著社會勞動生產力。可阻咒的商品交換成了政治經濟學的核心。自從商品轉化成資本以後,資本主義生產就成了社會的統治力量,

待續

勞動者

2010年9月15日

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2)

—— 獻給要消滅資本主義的人們

第一章 資本的概念 

一、亞當·斯密的資本概念  

亞.斯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傑出代表,他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被恩格斯稱為「一門完整的發財致富的科學著作」。他關於資本主義生產和分配的研究對於資本家有指導作用。400多年來,一切資本家不論私人資本家還是壟斷資本家都是按亞.斯密的經濟理論發財致富的;一切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不論是古典學派的門徒,還是當代庸俗經濟學家如馬歇爾、凱恩斯等都是以亞.斯密的經濟理論對發展著的資本主義進行辯護的。弄清這個經濟理論,對資本主義的發展的認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亞.斯密說:「被看作政治家或立法家的一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提出兩個不同的目標,第一,給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計,或者更確切的說,使人民能給自己提供這樣的收入或生計;第二,給國家或社會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務得以進行。總之其目的在於富國裕民」《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下卷p1頁。亞.斯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出發點是個人利己主義--在經濟生活中所追求的完全是個人利益。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基礎上,給人民提供充足的生計,給國家提供充足的收入。在亞.斯密的政治經濟學中的經濟人是資本家和工人,首先他們都是人,人要互相關心,為此他寫了《道德情操論〉。他研究道德世界的出發點是同情心,也就是「對別人遭遇的關心」。亞.斯密研究的主題是國民財富,一個國家的國民財富如何增加,或者說怎樣才能富國裕民,第一要不斷追求個人利益,第二要對別人的遭遇有同情心。  

亞.斯密認為,國民財富的不斷增加是由於勞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勞動生產力不斷提高是由於分工不斷擴大;分工不斷擴大是由於人類有一種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的傾向。「分工一經完全確立,一個人的勞動生產物,便只能滿足自己慾望的極小部分。他的大部分慾望,便用自己消費不了的剩餘勞動生產物,交換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餘部分來滿足。於是一切人都要依賴交換而生活,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一切人都要成為商人,而社會本身,嚴格地說也成為商業社會。」同上上卷20頁。亞.斯密從人的本能出發引出了商業社會。「這種傾向,為人類所共有,亦為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動物中是找不到的。」上卷13頁。因此商業社會是自然形成的。這種自然主義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貫穿於「經濟理論中」,形成了自然的商品經濟。例如,商品有自然價格,貨幣有自然利息,工資有自然工資率,利潤有自然利潤率,地租有自然地租率。所有這些範疇都是圍繞自然率定義的。  

在商業社會裡,個人是如何取得收入的呢?  

亞.斯密認為一個人「所有的資財,如果足夠維持他數月或數年的生活,他自然希望這筆資財中有一大部分可以提供收入,他將保留一適當部分作為未曾取得收入以前的消費,以維持他的生活。他的全部資財於是分成兩部分。他希望從以取得收入的部分稱為資本。另一部分則供目前消費。」(上卷254頁)。可見是通過資本取得收入。資本包括什麼?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固定資本「其特性是不必經過流通,不必更換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潤。」(上卷257頁)。它包括四項,一、一切便利勞動和節省勞動的有用機器和工具。二、一切有利可圖的建築物。三、已經投下的土地改良費。四、學到的有用才能;流動資本「其特性是要靠流通,要靠更換主人而提供收入。」上卷258頁。也包括四項,一、貨幣。二、供出售的食品。三、未曾製成的衣服、傢具等。四、已經製成仍在製造者或商人手中的物品。由此可見,資本就是能給私人帶來收入或利潤的私人佔有的一切資財。這些資財既包括貨幣、商品,也包括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這就是亞.斯密關於資本的概念。  

資本的用途是什麼?「資本有四種不同的用途。第一,用以獲取社會上每年所須使用所須消費的原生產物;第二,用以製造原生產物,使適於目前的使用和消費;第三,用以運輸原生產物或製造品,從有餘的地方運往缺乏的地方;第四,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原生產物或製造品,使成為較小的部分適於需求者的臨時需要。第一種用法是農業家、礦業家、漁業家的用法;第二種用法是製造者的用法;第三種用法是批發商人的用法;第四種用法是零售商人的用法。我以為,這四種用法已經包括了一切投資的方法。」(上卷330頁)。由此可見,資本是用來進行生產和流通的資財。  

在商業社會裡,實際上就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商品是如何交換的或者說商品的價格是如何確定的。亞.斯密說:「在每一個社會及其臨近地區,各種用途的勞動工資以及各種用途的資本利潤,都有一個普通率或平均率。...這些普通率或平均率可稱為那地方,那時侯通行的工資自然率,利潤自然率或地租自然率。一種商品價格如果不多不少恰恰等於生產製造這商品乃至運送這商品到市場所使用的,按自然率支付的地租、工資和利潤,這商品就可以說是按它的自然價格的價格出售的。」上卷49頁。工資自然率是由勞動者的必要工資確定的「需要靠勞動過活的人,其工資至少必須足夠維持其生活。在大多數場合,工資還得稍稍超過足夠維持生活的程度,否則勞動者就不能贍養家室而傳宗接代了」上卷67頁。利潤的自然率是由貨幣的利息率確定的。「一國內資本的一般利潤,必定隨著其市場的一般利息率的變動而變動。利息率下落,利潤率必隨著下落;利息率上升,利潤率必隨著上升。所以利息的變動情況可使我們略知利潤的變動情況。」上卷81頁。可以看出,商品價格中的工資自然率是由工人的平均工資決定的,利潤自然率是由利息率決定的。工資、利息又是單個資本家在競爭中形成的。至於地租自然率,在後來論述地租時有些改變。屬於足夠支付工資和利潤以後的剩餘部分,即由土地所有者按地租加上去的。由此可見,商品的自然價格是由工資+利潤+地租組成的。  

商品自然價格確定後,就在市場上進行交換「商品通常出賣的實際價格叫做它的市場價格。商品的市場價格有時高於它的自然價格,有時低於它的自然價格,有時和它的自然價格完全相同。…每一個商品的市場價格都受支配於它的實際供售量和願意支付它的自然價格(或者說願支付它出售前所必須支付的地租、勞動工資和利潤的全部價值)的人的需要量這二者的比例。願支付商品的自然價格的人可稱為有效需求者,而他們的需求稱為有效需求。...每種商品的上市量自然會使自己適合於有效需求。因為,商品量不超過有效需求,對其他一切人有利。」上卷52頁。亞斯密認為,如果供給大於需求,價格就跌到自然價格以下,這時資本就會從這種商品中抽走,從而使商品供給慢慢適於有效需求;如果供給小於需求,價格就會漲到自然價格以上,這時資本又會流回到這種商品中來,從而使商品供給慢慢適於有效需求。「這樣,自然價格可以說是中心價格,一切商品價格都不斷受其吸引。...儘管有時各種障礙使商品價格不能固定在在這恆固的中心,但商品價格時時刻刻都向著這個中心。」上卷52頁。亞斯密的結論是「為使一種商品上市每年所使用的全部勞動量,自然會依著這個方式使自己適合於有效需求。其目的當然在於始終把適當商品量提供市場,使供給足夠適應需求,而不超過需求。」上卷53頁。這就是一切資本家和經濟學家所信奉的市場經濟規律。  

亞.斯密在商業社會裡,奉行的是自由竟爭。「小商賈群立,雖然他們相互間也許有妨害,但對社會毫無妨害。所以不需要對他們課稅,或限制他們的人數。...他們間的競爭,決不會妨害消費者,亦不會妨害生產者。比之一兩個人獨佔的時候,那隻能使零售商人貴買而濺賣。零售商人多了,其中也許有壞分子,誘騙軟弱顧客購買自己全不需要的貨品。不過這種小弊病,值不得國家去注意,更用不著國家去干涉。」上卷33頁。這種自由竟爭的資本主義一直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  

資本家把自己的資財投入到生產中,通過出售不僅使自己獲得利潤,而且使工人獲得工資,也使土地所有者獲得地租。其結果一方面使資本家發財致富,另一方面使國民財富不斷增加。「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裡,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於分工而大增。各勞動者除自己需要以外,還有大量產物可以出賣;同時,因為其他一切勞動者處境相同,各個人都能以自身生產的大量產物,換得其他勞動者生產的大量產物,換言之,都能換得其他勞動者大量產物的價格。別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予以充分的供給;他自身所需要的,別人亦能予以充分供給。於是社會各階級普遍富裕。」上卷11頁。亞斯密告訴一切資本家:發財吧!這不僅會給自己帶來利益,而且會為社會造成普遍富裕。你們是社會的主人,社會應尊重你們。  

競爭是殘酷的。這在亞.斯密以前及同時代的許多經濟學家都指出過。一部分人發財,一部分人破產,如何對待這些不平等呢?亞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告訴人們「對別人的遭遇要有同情心」,「這種同情心便是旁人的不幸對於我們所引起的憐憫或同情和其他各種感情的來源。」,「對於我們不熟悉的災禍發生一種誇張的同情,首先就是不智的,無理由的。請你們看看四周,如果有一個苦惱的不幸的人,你就可以找到30個完全健康和幸福的或至少是勉強過得去的人。那麼你根據什麼理由寧可要同那一個人一起去哭泣,而不同另外那30個人去分享快樂呢?」資本家為我們提供了工作,提供了收入,我們一定要尊敬他們「我們對於成功所表示的驚奇,是同我們對於財富和名譽所表示的尊敬,建立在同一原則的基礎上的;為了建立社會上的等級和秩序,這種驚奇心同樣也是必要的。追求成功的努力教導我們對於成功所造成的不可抵抗的暴力表示敬意,甚至表示最尊敬的態度」。這就是亞斯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必須遵守的人道主義原則。  

以上便是亞.斯密關於資本以及資本主義的大概情形。了解了亞.斯密的資本概念,我們就會知道,400多年來,一切資本家,一切經濟學家,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都清楚的知道,無論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無論資本主義規模發展的多麼大,始終不渝地按照亞.斯密的經濟理論發財致富的,都是按照亞.斯密的基本理論來欺騙工人階級的。事實告訴我們,現在不但資產階級占統治地位的國家堅持亞.斯密的理論,就是第三世界,甚至破產了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是這樣。  

二、馬克思的資本概念   

首先,馬克思直接對亞斯密的資本概念進行了批判。  

亞.斯密認為,資本是資財包括原料、勞動工具和各種生活資料,這些東西是用以生產新的原料,新的勞動工具和新的生活資料的。資本的所有這些組成部分都是勞動創造的,勞動的產品,積累起來的勞動。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  

馬克思批判說:什麼是黑奴呢?黑奴就是黑種人。亞斯密的這個說明和這個說明是一樣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他才成為奴隸。紡紗機是紡棉花的機器,只有在一定的關係下,它才成為資本。脫離了這種關係,它就不是資本。  

在亞斯密的資本主義社會裡,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並把這些東西當資本使用。工人是在資本家的企業里勞動獲得工資。這實際上是一種生產關係。「這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係,是資產階級社會的生產關係。構成資本的生活資料,勞動工具和原料難道不是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下生產出來和積累起來的嗎?難道這一切不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內被用來進行生產的嗎?並且,難道不正是這種一定的社會性質把那些用來進行新生產的產品變成資本的嗎?」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馬克思說:「一些商品即一些交換價值的總和究竟是怎樣成為資本的呢?它成為資本是由於它作為一種獨立的社會力量,即作為一種屬於社會一部分的力量,借交換直接的活的勞動力而保存下來並增殖起來。除了勞動能力以外一無所有的階級的存在是資本的必要前提。只是由於積累起來的過去的物化的勞動支配直接的活勞動,積累起來的勞動才變成為資本。資本的實質並不在於積累起來的勞動是替活勞動充當進行新生產的手段,它的實質在於活勞動是替積累起來的勞動充當保存自己並增加其實際價值的手段。」(同上)  

為了徹底揭露資本主義生產實質,馬克思寫了《資本論》。馬克思是從價值出發。  

什麼是價值?價值是工人在生產產品時耗費的體力和腦力在產品中的凝固或物化,這種物化是抽象勞動的物化或勞動的物化。價值概念表明,工人只有通過勞動才能創造價值,價值一旦創造出來就物化在產品中永遠不會變化。工人勞動的多少是用勞動時間衡量的,因此產品中包含的價值或物化的勞動量是用勞動時間計量、衡量的,換句話說,勞動時間是價值的尺度。  

規定價值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計量確定不同產品在交換時的交換數量或交換價值。每一種產品生產時工人花費的勞動時間是一定的,或者說,它們包含的物化勞動即價值的量是一定的。以此為根據就可以確定兩種不同產品在勞動時間相等,即價值相等時的交換數量或交換價值,並進行等價交換。  

在產品作為商品交換時,最初是以勞動時間為價值尺度的。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交換範圍的擴大,人們便選用一種公認的特殊的商品,並以它本身包含的價值作為等價物,代替勞動時間成為新的價值尺度。這種公認的特殊商品就是貨幣。可見貨幣就是商品,是貨幣商品。貨幣商品起初用牛、貝殼、牛皮等,後來才發展成為鐵、銅等金屬,最後落在了金銀這些商品上。金銀生來不是貨幣,貨幣生來就是金銀。現在金銀貨幣則用它們的代表--紙幣來代替。這裡要記住:第一,貨幣就是商品。第二,貨幣是以它本身包含的物化勞動即價值代替一般勞動時間作為一般等價物來確定商品的交換數量或交換價值。第三,貨幣作為等價物就是商品的交換價值的尺度。第四,貨幣與商品的交換和商品與商品的交換一樣是等價值的交換。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開明宗義的第一句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資本論》一卷1頁。商品是價值,貨幣是商品,貨幣也是價值。因此,價值便是資本的核心。  

在商業社會裡,資本家要把自己的資財投入到生產中去獲得收入或利潤。必然要在商品市場上購買生產的條件,即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從價值的觀點看,資本家用一部分貨幣購買生產資料,就是用貨幣中包含的價值與生產資料中包含的價值進行交換,或者說用同量的價值的貨幣形態與生產資料的形態進行交換,資本家失去的是貨幣得到的是生產資料,他的價值由貨幣形式轉化為生產資料的形式。價值仍然掌握在他的手中。馬克思把這部分價值稱為不變資本價值,用c表示。之所以不變,就是在生產資料消耗以後它的價值仍然不變。  

資本家用另一部分貨幣購買勞動力。這裡前提是勞動力已成為商品。工人之所以出賣勞動力是因為他沒有生產資料,也沒有生活資料,只有出賣勞動力才能生存。這個前提也就成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和生產資料一樣,貨幣同勞動力的交換,也是等價值交換。資本家失去的是價值的貨幣形式,獲得的是價值的勞動力形式。和生產資料不同的是,勞動力的價值是作為工資交給勞動力的所有者--工人,工人拿這個工資購買生活資料來維持自己的生存。這個部分是物化在勞動力中的價值。勞動力的使用和生產資料的使用不同,它是讓工人勞動。工人勞動就是創造價值,不但會創造和勞動力價值一樣多的價值,而且還會創造比這個價值多的價值。因此購買勞動力的這部分價值是可變的,馬克思稱為可變資本價值,用v表示。  

這裡必須說明以下幾點,第一,工人和資本家交換的結果是獲得了工資。可見,這是在勞動市場上進行的,因此工資不是工人生產的產品的一部分,而是從資本家的腰包里掏出來的和購買生產資料一樣的貨幣的一部分。資本家的產品與工人毫無關係。說資本家生產的越多對工人越有好處是純粹的謊言。第二,勞動力的價值和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是由生產它的勞動時間決定的。生產勞動力,就是使勞動力能在明天不致死亡而繼續勞動。這就是對勞動力的維持養護。維持勞動力就是讓工人吃飯、穿衣、休息生活。工人生活必須有一定量的生活資料。因此維持工人一天生活的生活資料價值就成了勞動力的日價值。可見,勞動力的價值是由工人必要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當然也是由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調節的。資本家和工人交換,支付工資,必須保證工人的最低生活水平,否則工人就要餓死。第三,資本家使用勞動力就是讓工人勞動。工人勞動就是創造價值。  

工人在資本家的企業里勞動,創造的價值分成兩部分,第一生產了和工資一樣的價值。因為工人得到了工資,因此這部分勞動就是有償勞動,馬克思稱為必要勞動。這部分勞動創造的價值補償了資本家的可變資本價值即工資價值。以後我們會知道,隨著資本家原予付資本的消失,工人創造的工資價值成了後來工人的勞動基金。這是工人自己為自己創造出來的。第二生產了超過工資價值的價值。馬克思稱為剩餘價值,用m表示。這部分勞動就是剩餘勞動。剩餘勞動創造剩餘價值。因為工人已還給資本家一個工資價值,自己得到的相等的工資,那麼剩餘價值就是工人未得到分文創造的價值,換句話說,資本家無償佔有了工人的剩餘價值,或者說剝削了工人的剩餘價值。  

資本家予付的資本價值=c+v而獲得的產品價值=c+v+m。資本家把產品拿到市場上出售,按價值出售,就實現了剩餘價值。這個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因此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就是靠剝削工人階級的剩餘價值獲得的。  

因為資本家是通過商品交換獲得利潤的。因此,恩格斯為資本下了一個通俗易懂的定義:「資本是什麼,是一宗貨幣,這宗貨幣變成為商品,以便變成比原先數量更多的貨幣」《對「資本論」一卷的評論》。可見,資本就是用錢賺錢。  

馬克思在手稿中也對資本下了一個定義:「在w-g-w這一運動中出現的價值是從流通中產生,進入流通,在流通中保存自己,並且自行增殖的價值,是產生剩餘價值的價值。這樣的價值就是資本。」《馬恩全集》47卷13頁。「正是貨幣所有者(或商品所有者,因為貨幣只是商品的轉化形式)是他的貨幣或者他在貨幣形式上所佔有的價值完成w+g+w的過程。這種運動是他活動的內容,因此,他不過表現為這樣規定的資本的人格化,表現為資本家。他這個人(或不如說是他的錢袋)是g的出發點,而且也是復歸點。資本家是這個過程的有意識的承擔者。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價值的自行增殖)是過程的結果,運動的內容就是資本家的有意識的目的。由此可見,他唯一的目的是使他所佔有的價值增殖,也就是不斷地越來越多地佔有一般形式的財富,佔有交換價值,而只有當這一點是他唯一的動機時,他才是資本家或g-w-g這一運動有意識的主體。因此他的直接的目的不是使用價值,而是交換價值。他要滿足的需要是發財致富本身的需要。但是不言而喻,他要不斷地擴大對現實財富對使用價值世界的統治。」同上15頁。  

以上就是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資本的基本概念。  

三、斯大林的資本概念  

在 1921年3月18日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上,在 1922年3月27日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列寧根據當時的前資本主義經濟情況,提出了在困難時期實施「新經濟政策」。其實質內容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允許資本主義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和發展。這種資本主義是受到無產階級控制的,規定其活動範圍的資本主義,因此列寧稱為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或共產主義制度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無產階級深受資本主義的壓迫、剝削、奴役,怎麼會在奪取政權以後允許資本主義存在和發展呢?這些疑問列寧在1921--1923年的多次會議上進行了解釋工作,從而使全黨達到了統一認識。後來的實踐證明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遇到工業不發展的前資本主義經濟,必須實行「新經濟政策」。但是列寧明確指出,這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社會主義的經濟政策。只有當「新經濟政策」達到1918年德國國家資本主義水平後,就應該進入社會主義,即消滅資本。不幸的是列寧沒有看到社會主義在蘇聯取得勝利就與世長辭了。  

斯大林掌握政權以後,遇到的情況是,由於「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蘇聯工業生產獲得了大發展,農業生產也起了很大的變化。無產階級國家財富不斷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問題是,如何和在什麼時候消滅資本主義進入社會主義。正是在這個重大的問題上,斯大林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這就是他把「新經濟政策」即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家資本主義篡改為社會主義的商品經濟。並在1952年《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文中形成了所謂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  

斯大林在文章中,第一,他拉大旗作虎皮說什麼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是列寧在《論糧食稅》中制定的。可是我們知道,列寧是在兩次代表大會上提出允許資本主義存在,是資本主義而不是商品經濟。這種資本主義是倒退的,暫時的是要消滅的。顯然斯大林是對列寧的背叛,是對列寧的陷害。第二,為了對自己的理論辯護,對恩格斯的論斷進行曲解。恩格斯說,當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的時候,就應該消滅商品生產。斯大林辯解說,蘇聯工業生產資料已歸社會所有,而農業生產資料還沒有歸社會所有,因此蘇聯不能消滅商品生產。其實斯大林在談到集體農莊的所有權時說,機械等農用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農莊社員集體所有的只是小家畜,小菜園等,土地也是國家所有。由此可見,無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生產資料都已歸國家所有。在這種情況下,不承認恩格斯的論斷,顯然是對馬克思主義的背叛。第三,斯大林的所謂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什麼貨色呢?他要在社會主義經濟中保留商品生產,商品交換,保留價值,保留價值規律,保留工資,利潤,保留貨幣等等這些與資本主義經濟有關的範疇。為了掩人耳目他禁止使用必要勞動,剩餘勞動,剩餘價值等等範疇。斯大林認為,只要取消了與資本主義直接有關的字眼,而保留其經濟範疇就消滅了資本主義,就可以建立起所謂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鐵的事實告訴人們,讓貨幣規律發生作用的所謂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正是這種名為社會主義實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導致了共產黨的垮台和社會主義國家的失敗。這是無產階級解放運動史上最可恥的一頁。  

斯大林之所以能建立他的所謂的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是與他的資本概念有關。  

在斯大林領導編寫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中給資本下的定義是「資本是靠剝削僱傭工人剩餘價值的價值」。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第一,我們把這個定義和恩格斯的定義比較一下會知道,恩格斯說的資本是包括購買--生產--銷售這個過程在內的價值運動過程。而斯大林只是強調了價值的生產過程,顯然這個定義是不完全的定義。如果只有生產過程沒有流通過程,生產如何進行,產品如何實現就是一個無法解答的迷。只有通過購買,生產,銷售資本家才能賺到錢,才能實現剝削僱傭工人的剩餘價值,才能使價值增殖,才會成為資本主義。第二,斯大林之所以要強調資本的生產過程,是因為當時蘇聯的生產資料已歸國家所有,私人資本家消滅了。斯大林的推論是,生產資料歸國家所有,私人佔有生產資料消滅了,工人階級在國有企業里為國家生產利潤(自然也是為自己生產利潤),工人掙工資,並且實行商品交換。在這種條件下,資本就消滅了。其實,在斯大林的所謂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里,國家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國家是工人階級組成的,因此也是工人階級所有。但是,購買--生產--銷售獲取利潤的這個方法不變,那麼國家自然就是資本的人格化,就是國家資本家。  

待續

勞動者2010年9月15日

推薦閱讀:

《龍門陣》第二期 文員阿晴的一天
資本主義如何產生?
《教父》三部曲:美國資本主義的隱秘自白
既不偉大也不光榮,只有殘酷和求生——評《從海底出擊》
2018/4/13[商業]肖威:站到資本的背後思考問題

TAG:發展 | 資本主義 | 資本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