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便」製造「腸道毒素」?純屬忽悠!
大洋新聞 時間: 2012-12-27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莫冠婷
用瀉藥來解決便秘,久而久之便秘更頑固。Getty Images供圖 |
◆「宿便」、「腸道毒素」不是醫學上的概念,「排毒」沒有科學依據
◆長期用含蒽醌類瀉藥排便或進行灌腸可導致頑固便秘甚至令大腸黑變
◆預防和治療便秘,應從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入手,不應依賴藥物
文/記者莫冠婷通訊員肖金
醫學指導/武警廣東省總隊醫院營養科主任曾晶
38歲的沈女士遇上便秘難題,在網購時發現號稱能「排宿便」的清腸茶還能排出「腸道毒素」改善身材、美容養顏,於是購買。喝了3個月後,不但發現便秘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後來到醫院進行電子內鏡檢查發現大腸已經變黑,沈女士十分吃驚。
專家表示,「宿便」、「腸道毒素」這些乍聽起來十分「可怕」的說法並非醫學概念,而是炒作。「宿便」一詞把人體的腸道比附成會「藏污納垢」的水管或者下水道,實際並非如此。遇到便秘就習慣買一些「清腸茶」、「排毒膠囊」、「減肥茶」的保健品或藥物,日久往往形成藥物依賴。長期使用含有蒽醌類的接觸性瀉劑可導致便秘,甚至令人患上大腸黑變病。專家指出,絕大部分便秘可以通過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而得到改善。
警惕保健品、藥品
內含瀉藥
記者在某大型網購網站輸入「清腸茶」、「常潤茶」共出現5600多項結果,「排毒減肥膠囊」有2907項結果。不少宣稱「不含瀉藥」的產品標榜「完全選用道地草本成分」,然而其成分說明中標示有「草決明」、「番瀉葉」,某腸清茶的成分為「番瀉葉」、「決明子」。
「番瀉葉、決明子(又稱草決明)實際上就是瀉藥。」曾晶說,現在接觸性瀉劑有被濫用的趨勢。常見的含有蒽醌類的接觸性瀉劑包括三黃片、牛黃解毒片、大黃蘇打片、番瀉葉、決明子、排毒××膠囊等含大黃的中藥,以及酚酞。這些保健品和藥品的作用有些是暫時的,有些則可導致持久性的便秘癥狀,甚至導致大腸黑變病。
糞便在腸道積聚太久
可誘髮結腸癌
曾晶表示,便秘是指排便次數減少(如2~5天一次)、大便乾燥干硬不正常,出現排泄困難等癥狀。引起便秘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腸易激綜合征,表現為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與精神因素、心理狀態有關。此外便秘還分為無力型便秘和痙攣型便秘。一些疾病也可引起便秘,曾晶舉例,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結直腸腫瘤;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多系統萎縮、植物性神經系統病變;帕金森病;一些具有收斂作用的食物和藥物,如鉍劑,抗癲癇藥物,含單寧的食物和藥物如柿子、石榴等生澀的水果,濃茶。
便秘能誘發痔瘡、腸梗阻的發生,還可能導致色斑、失眠、暗瘡等的發生。曾晶說,食物殘渣在腸道停留時間過長,一些有毒有害的代謝物質不會在結腸被吸收,但和腸道黏膜接觸的時間過長,就增加局部患癌症的風險,如便秘可引起結腸癌。
「宿便」說法不科學,「腸道毒素」是偽概念
在某搜索引擎輸入「排毒」,某百科網站會出現「宿便」和「腸道毒素」的概念,稱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宿便是人體腸道毒素根源,腸道中很容易暗藏毒素,毒素停留時間甚至超過72小時,本來最大的排毒器官反而成為藏污納垢的大本營,腸道毒素也被說成是「萬病之源」。
「上述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曾晶指出:「腸道是人體的消化、吸收、排泄器官,不是『最大的排毒器官』。認為腸道是『藏污納垢的大本營』是把腸道聯想成下水道,以為會『積垢』是錯誤的類比,實際上腸道黏膜的上皮細胞會分泌黏液,上皮細胞在這過程中不斷合成與脫落,是一動態生長過程。」
曾晶介紹,食物消化吸收的路徑,是從口腔開始,經過胃、十二指腸、小腸、結腸、直腸,食物殘渣、脫落的小腸細胞等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食物中絕大部分營養成分在空腸和迴腸被人體吸收。結腸主要吸收水分,結腸內的細菌對食物殘渣中的膳食纖維進行分解,結腸每天有短時的劇烈運動(陣性活動),把積聚成形的食物殘渣推動到直腸。直腸腸壁的壓力感受器向大腦報告需要排便,產生便意。「但直腸平時是空的,並不積存大便。不少廣告把醫學上的『便秘』偷換成『宿便』的概念,把少量堆積在結腸末端準備排出體外的糞便稱為『宿便』,實際上沒有那麼聳人聽聞。」
此外,曾晶說,醫學上沒有「腸道毒素」的概念。醫學上,「腸毒素」是一個病理生理上的概念,腸毒素是葡萄球菌產生的一種內毒素,能引起腹瀉、腹痛等腸道炎性反應。「而『腸道毒素』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它實際上是指有毒有害的代謝物質,如一些吲哚、硫化物等。這其實就是通常所說的過高蛋白飲食不利於健康。」
預防:摩腹運動有助排便
「絕大部分便秘是可以通過調整飲食、運動等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的,過分依賴藥物,特別是某些成分不明的保健品或藥品,反而影響腸道的正常功能。」曾晶建議,痙攣性型便秘患者應進行低纖維飲食,可適當食用含較多水溶性膳食纖維的食物,如香蕉、桃、燕麥片,而高粗纖維食物易刺激腸道,加重痙攣。腸易激綜合征和無力型便秘患者應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入量。曾晶還提到,部分想減肥人士平時吃得過分節制,腸道常空空如也,也容易引發便秘。
痙攣型便秘、腸易激綜合征、無力型便秘的患者都應該養成多喝水、多運動、定時排便的習慣。曾晶說,每天應該攝入2000毫升~2500毫升的水(含食物中的水分),最好每天起床後喝一杯溫開水;多喝酸奶、益生菌、含低聚果糖的益生元等能改善腸道菌群。其次,堅持運動,如每天早晚可做一下順時針的摩腹運動。她還提醒:「結腸運動是有規律的,一般在晨起和三餐後,養成和堅持每日定時排便的習慣十分重要,特別是不能強忍便意。」
推薦閱讀:
※『答疑』複合益生元,好的有理由
※術前腸道準備,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嗎?
※腸道細菌可變身健康「威脅者」,這竟與自噬有關 | Cell子刊
※肝移植後,腸道微生態幾個意思?
※腸道菌群(Gut Mircrobiota ≈ C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