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上的今天——2月1日
測不準原理一般又叫做「不確定性原理」。它是指:不可能同時精確測定客體的位置和動量。如果以Δx表示位置的不確定性(或測不準性),以Δp表示動量的不確定性,那麼測不準原理可以表示為: ΔxΔp≥h/2π。其中h是普朗克常數,這個關係稱為測不準關係。由於普朗克常數是一個很小的數值,所以,測不準原理對宏觀和微觀現象都適用,但日常現象因量子效應很小,所以我們感覺不到它的作用。在諸如亞原子粒子(基本粒子)等微觀領域,測不準原理所反映的物理現象則非常明顯。另外,測不準原理和誤差是不同的概念,它具有更深刻的物理意義,是與微觀粒子的波粒二象性相聯繫的。測不準原理不僅適用於位置和動量,還適用於其他一些成對的可測量,如能量與時間。
早在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就成功地發射了人類第一課人造衛星,消息一出,美國國內頓時嘩然,舉國震驚。社會各界紛紛指責政府的無能與失策,新聞界也掀起了一場聲討美國政府的太空政策的運動,政界則一片慌亂。美國的航天技術基礎本來比蘇聯雄厚,但戰後政府認為自己擁有核武器和高速飛機,不需要大力發展火箭技術,這就延誤了整個太空計劃的實施,讓蘇聯人佔了先機。
正當美國各界還沒從慌亂中回過神來的時候,兩個月後蘇聯又成功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第一顆重83.6千克、第二顆重500千克),這讓美國人更加恐慌。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立即啟動了一系列研究計劃,成立了各種專門委員會和機構,集中人力物力加快發射人造衛星的進程。但由於急於求成,在12月上旬由美國海軍發射的一顆衛星,僅僅升空2米就發生了火箭爆炸……
美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重量(8.3千克)遠遠比不上蘇聯的人造衛星,但美國能在如此短時間就突擊性地將衛星送上了天,也充分表明了其擁有的科技研發和工程技術潛力之雄厚。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蘇太空競賽發生逆轉,美國率先登月,取得了決定性的領先地位。
1873年2月1日,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06.13-1879.11.05)的《電磁通論》出版,這部巨著標誌著經典電磁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書中,麥克斯韋用數學公理化的方法把經典電磁學理論形式化、系統化,系統地總結了人類19世紀中葉前後,對電磁現象的研究成果。麥克斯韋把前人互不相關的觀測、實驗、和電學、磁學、光學的方程,融合成一個自洽的理論,即麥克斯韋方程組。麥克斯韋在電磁學上取得的的成就被譽為繼牛頓(1643.01.04-1712.03.31)之後「物理學的第二次大統一」。
麥克斯韋在《電磁通論》中指出:電磁場是物質實體的一種狀態,而這種物質實體就是以太,它充滿著整個空間。這部著作的地位與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02.12-1882.04.19)的《物種起源》相比肩。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03.14- 1955.04.18)在紀念麥克斯韋誕辰100周年的文章中寫道:「自從牛頓奠定理論物理學基礎以來,物理學公理基礎的最偉大的變革,是同法拉第、麥克斯韋和赫茲的名字永遠聯在一起的。這次革命的最大部分出自麥克斯韋。」費曼(Richard Feynman,1918.05.11-1988.02.15)曾說:「從人類歷史的漫長遠景來看,即使過一萬年後回頭來看,毫無疑問,在19世紀中發生的最有意義事件,將是麥克斯韋對電磁定律的發現。」
推薦閱讀:
※命理與風水科學結合
※探索科學的名人名言
※有哪些曾被蘇聯偽科學坑得很慘的中國科學家?
※科學告訴你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全方位詳細揭秘經典魔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