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閻崇年先生百家講壇新作》
06-05
=================書名:《康熙大帝:閻崇年先生百家講壇新作》目錄作者:閻崇年地址:http://data.book.hexun.com/book-2293.shtml章節:共 23 章,最新章節:《康熙大帝》 智擒鰲拜(5)備註: 本書以作者在央視「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從國際、平民、電視、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視角出發,對康熙帝的成長經歷、豐功偉績、日常生活、遺憾缺失等一一進行闡述,視野開闊,情節跌宕,分析精當,給讀者呈現出一位性格鮮明、大智大勇、文韜武略的千年一帝的豐滿形象。==================☆、《康熙大帝》 內容簡介本書以作者在央視「百家講壇」所作同名講座為基礎整理潤色而成,從國際、平民、電視、公正和人文等五大視角出發,對康熙帝的成長經歷、豐功偉績、日常生活、遺憾缺失等一一進行闡述,視野開闊,情節跌宕,分析精當,給讀者呈現出一位性格鮮明、大智大勇、文韜武略的千年一帝的豐滿形象。☆、《康熙大帝》 目錄序 引言 第一講偉大時代 第二講生於憂患 第三講少年天子 第四講智擒鰲拜 第五講御門聽政 第六講削平三藩 第七講收攬士心 第八講統一台灣 第九講抗俄簽約 第十講北疆長城 第十一講進兵安藏 第十二講以農為本 第十三講治理黃河第十四講六下江南 第十五講御史彈相 第十六講康熙字典 第十七講愛好西學 第十八講樣式雷家 第十九講文字之獄 第二十講讀書之道 第二十一講養生之道 第二十二講後宮生活 第二十三講立廢太子 第二十四講悲苦而死 第二十五講康熙盛世 第二十六講千年一帝 附錄一康熙后妃表 附錄二康熙皇子表 附錄三康熙皇女表 附錄四參考書目☆、《康熙大帝》 序康熙大帝序2008年3月至5月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播出我的系列歷史講座《康熙大帝》,這個系列講座的文案稿與錄音稿整合,就成為這本文20萬字、圖262幅的《康熙大帝》書稿,現在由中華書局出版。 事情緣起,其實很早。 2006年12月10日上午11時,我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錄製現場,終於講完了《明亡清興六十年》最後一講第48講。整整一年,無間晨夕。這時,我如釋重負。當晚,我和夫人約請《百家講壇》馮存禮、魏淑青、萬衛、王曉、解如光、高虹、吳林、馬琳、那爾蘇諸君,在一起小敘。席間,萬衛先生說:「閻老師,您稍微歇一下,接著錄康熙!」我當時一愣:怎麼還要講啊!觀眾喜歡看嗎?所以我含糊回答:「想想再說。」 2007年4月,我應美國華美協會的邀請,到美國進行學術與文化交流。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貴賓餐廳的飯桌上,一位先生問:「閻教授,您下面講什麼?」我反問:「您說呢?」答:「講康熙!」不久,我去芝加哥。我國駐芝加哥領事館徐盡忠總領事請我和閻鵬吃巴西烤肉,當地一些留美博士、專家都不約而同地也有上述想法。5月,我應邀到台灣進行學術與文化交流。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先生問我下一步講什麼。我還是反問。回答:「講康熙。」5月底,我應邀到馬來西亞作演講。他們指定的題目是《康熙盛世》。12月,我應周曾鍔先生邀請到新加坡進行學術與文化交流,周先生又提出這個問題,他的看法也還是同樣的。這就在我的腦子裡產生一個結論:海內外的不少華人都希望我能在《百家講壇》講講康熙。 我對講康熙還有點信心。這信心是從哪兒來的呢?早在上世紀60年代初,我就決定研究清史。從何入手呢?從人物研究開始。從研究誰開始呢?我選了康熙。當時主要讀《清聖祖仁皇帝實錄》,看《康熙起居註冊》等。1964年,我寫出長篇論文《評康熙帝》。這篇論文幾經周折,時過多年,才獲發表,而且鑒於當時的文化環境,被編輯作了「穿靴戴帽」的處理。這是我的第一篇清史學術論文,後來收在拙著《燕步集》里。爾後,雖然研究重點轉到清入關前,但對康熙朝歷史的關注從未懈怠。1983年《努爾哈赤傳》出版後,中國檔案出版社等幾家出版社曾約我寫《康熙帝傳》,我很想寫,也做了準備,但因為當時忙於單位的課題無暇分心,而沒有承應。後來,我寫過《論雅克薩之戰》、《明珠論》、《納蘭性德與吳兆騫》、《郭琇論》、《張吉午與〈康熙順天府志〉》、《康熙皇帝與木蘭圍場》和《康熙大帝》等文,均不夠深入,也不夠系統;但四十多年來我一直沒有放棄對康熙朝歷史的學習與關注,時時事事處處,始終縈繞於心。 這次,我想試試,通過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講座,對康熙朝歷史做一次系統的梳理,實現多年的夙願。 事情定下之後,我將能找到的有關康熙帝的資料,全部匯攏,集中精神,夜以繼日,進行準備。2007年7月3日,在北京社會科學院貴賓室,舉行小型「神仙會」,張永和、馬琳、那爾蘇、宋志軍、李洪超、左遠波、解立紅、閻崇年八人與會,就篇目、講法交換想法。李岩先生也提出頗中肯綮的意見。7月13日,《百家講壇》製片人萬衛先生專門舉行《康熙大帝》研討會,該欄目全體領導、編導和部分主講人出席。我在會上就《康熙大帝》的基本構思作了拋磚引玉的發言。講康熙帝,要處理縱與橫、君與民、俗與雅、古與今、事與人、負與正、滿與漢、文與武等八個方面的關係。(1)縱與橫——於橫向比較與縱向比較的關係,縱橫兼顧,而突出橫;(2)君與民——於君王與民眾的關係,君民兼顧,而突出民;(3)俗與雅——於通俗與高雅的關係,雅俗兼顧,而突出雅;(4)古與今——於古代與當今的關係,古今兼顧,而突出今;(5)事與人——於事件與人物的關係,事人兼顧,而突出人;(6)負與正——於負面與正面的關係,負正兼顧,而突出正;(7)滿與漢——於滿族與漢族的關係,既不揚滿,也不抑漢,力求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觀察與講述;(8)文與武——於文治與武功的關係,康熙帝的一個特點是「經文緯武」,因此講述時盡量文武兼顧。這次研討會,我得到不少啟發和收穫。 有人說:我講《康熙大帝》,背後有一個團隊。這是一個客觀的表述與概括。感謝這個沒有組織而又意誠心一的團隊! 我同《百家講壇》打交道五年,互相切磋,逐步磨合。我的體會是:《百家講壇》之「百家」,就主體而言,是指「科學?教育」頻道,包含的內容,何止百家?涵蓋的學者,何止百家?就客體而言,廣大觀眾,平民百姓,又何止百家?《百家講壇》之「講壇」,這個平台承載的是「科學」與「文化」,傳播的是「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 有人說:1988年美國歷史學家海登?懷特提出「影視史學」的概念。他對「影視史學」的詮釋是:「以視覺?像和電影話語來表現歷史和我們對歷史的見解。」(任學安《一次艱難的跋涉》)這是一個嶄新的課題,時間尚短,需要探索。 歷史學有許多分支,近年來社會史學、心理史學、計量史學等都受到重視。相比之下,影視史學更年輕、更稚嫩,需要更多的學人關注、探索。 就電視講座而言,《康熙大帝》至少應滿足五個基本要求: 刪繁就簡。康熙朝的歷史,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怎樣節縮為二十多個專題?力求既刪繁就簡,又大事不漏。 深入淺出。康熙朝的歷史,資料繁多,浩如煙海,怎樣選擇典型的、重要的、生動的、準確的資料?力求既深入淺出,又不流於俗套。 清晰表述。康熙朝的歷史,千頭萬緒,錯綜複雜,怎樣高屋建瓴,執一馭千,多而不亂,繁而不雜?力求做出有邏輯的、有條理的清晰表述。 張弛有度。康熙朝歷史的講述,要從容不迫,但不能失之於弛;要情感動人,但不能失之於張——既不過於張揚,又不過於鬆弛,而力求張弛有度。 史論結合。康熙朝歷史的講述,不能有史無論,也不能空論無史,而是有史有論,史論結合,相得益彰。這裡,司馬遷的「寓論於敘述」的經驗值得借鑒。 此外,我在講述《康熙大帝》的過程中,還側重五個視角: 一是,國際視角。將康熙帝置於當時世界大的歷史背景下,進行全景觀察。我重在闡明一個觀點:康熙朝處於西方大國兩次崛起高潮之間。因此,康熙朝處在國際環境有利、周邊國家協和的外部氛圍中。 二是,平民視角。將康熙帝從神壇上請下來,從一個人的生命過程,來看他的出生、成長、事業、終老的軌跡。他的經驗與教訓,也是每個普通人的精神財富。 三是,電視視角。對康熙大帝的講解,既不同於講堂,也不同於茶館,而是超越時空的平台,其困難在於:簡明、清晰、準確、中允、通俗、生動。 四是,公正視角。康熙帝是二百多年前的古人,要排除清朝擁滿派與民國反滿派對其各執一端的片面觀點,而盡量給以公允客觀的評價。 五是,人文視角。康熙帝是位特殊的歷史人物,不同讀者、不同觀眾有自己不同的解讀。通過解讀康熙帝的人生軌跡,期待:國人自信,公僕自鑒,青年自勵,各界自勉。 在這裡,謹對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會長鄭欣淼先生暨學會同仁,北京滿學會終身榮譽會長陳麗華先生暨學會同仁,北京社會科學院同仁,敬示謝意。 在這裡,對從《正說清朝十二帝》、《明亡清興六十年》、《清宮疑案正解》到本書封面勒口照片精心攝影的高虹先生,致以謝意。 最後,誠懇希望讀者給予批評指正。 閻崇年 2008年4月24日☆、《康熙大帝》 引言康熙大帝引言17世紀40年代,在世界上兩個偉大的國度里——亞洲的中國和歐洲的英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了兩件現象相似而又性質不同的歷史事件: 清順治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黎明,中國北京內城被李自成的軍隊攻破,明朝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門外的萬歲山(在今景山公園),披髮跣足,自縊而死,就是披頭散髮,赤著腳,吊在樹上,自殺身亡。 清順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1649年1月30日),英格蘭倫敦的上千名市民,走向白廳廣場,目睹了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國王還發表演說。之後,劊子手揮起斧頭,砍下了他的頭,查理一世身首異處,悲慘而死。 這兩個重要歷史事件,雖然時間相近,只差5年;但是兩位君王的結局、兩個事件的變局,後果不同,相差甚遠。崇禎皇帝上吊後,明亡清興,由清朝取代了明朝,中國歷史,清承明制,仍沿著封建體制路線圖運行。而查理一世被議會判決處死後,英國歷史,幾經曲折,卻沿著資本主義路線圖運行。 歷史車輪滾動近200年,出現了一個誰也沒有想到的變局:強盛的大英帝國,以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帝國的國門。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曾經盛極一時的大清帝國,逐漸變成了任西方列強宰割的羔羊。 所以,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難解難讀的朝代:一方面,從歷史縱向坐標來看,它曾經文緯武,寰宇一統,創造過「康熙盛世」的輝煌;另一方面,從歷史橫向坐標來看,它同列強差距,愈拉愈大,蒙受了喪權辱國的恥辱。因此,清朝歷史不僅得到眾多史學家的研究,而且受到幾代中國人的關注。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走近清朝的康熙大帝,通過了解康熙大帝不平凡的一生,回到17、18世紀之交的年代,觀賞歷史的波瀾壯闊,考察清朝的興盛衰亡,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汲取寶貴的經驗教訓。 康熙大帝(1654~1722年),姓愛新覺羅氏,名玄燁,8歲繼位,在位61年,享年69歲,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開創了「康熙盛世」,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世界歷史的典冊上,他與幾乎同時代的俄國沙皇彼得大帝、法國君主路易十四齊名,位列國際名君,聲名遠播世界。 我們現在比較常見的康熙大帝畫像,一般是這樣的:康熙帝端坐在寶座上,身著龍袍,表情嚴肅,完全是中國帝王的模樣;而在本書的第一講,我首先要展示給大家的康熙皇帝的畫像,卻是卷頭髮,藍眼睛,鷹勾鼻子,身著洋裝。在康熙帝之前,近兩千年的三百多位皇帝,很少有人被畫成洋人模樣。那麼,康熙帝被畫成洋人的模樣,說明了什麼?說明康熙時代中國已經和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了。所以,要了解康熙帝,就要從他所處的時代講起。 康熙皇帝之所以成為「大帝」,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時勢與英雄的關係,古今中外,爭論不休。我認為:是時勢與英雄共同創造歷史。 《康熙大帝》歷史系列講座,就從這裡開始。☆、《康熙大帝》 偉大時代(1)第一講 偉大時代是英雄造時勢,還是時勢造英雄?古今中外,爭論不休。英雄必借時勢,時勢或出英雄。時者,天時。小天時可以做小事,成大事必有大天時。 西方人繪製的康熙皇帝像 偉大時代第一講康熙大帝康熙大帝,出生在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宮。他的父親是清朝順治皇帝,祖父是清太宗《清聖祖實錄》關於康熙帝降生的記載 皇太極,曾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他一出生就是皇子,8歲便繼承了皇位。他的兒子雍正皇帝主持纂修的《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把康熙皇帝的出生說得神乎其神: 孝康章皇后(康熙帝的母親)詣慈寧宮問安,將出,衣裾若有龍繞,太皇太后(孝庄)見而異之,問知有娠。顧謂近侍曰:「朕曩孕皇帝時,左右嘗見朕裾褶間,有龍盤旋,赤光燦爛,後果誕生聖子,統一寰區。今妃亦有此祥征,異日生子,必膺大福。」至上誕降之辰,合宮異香,經時不散,又五色光氣,充溢庭戶,與日並耀。(《清聖祖實錄》卷一) 這段記載,是雍正皇帝為了神化他的祖父和父親而編造的,實際並不可信。康熙帝就說過:「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就是說,康熙帝認為自己也是一位普通的人。 那麼,康熙帝又是如何成就偉大事業的呢?這還要從他那個時代的「時勢」談起。任何人做事情離不開「天時」,而天時有大天時、有小天時。魏源在《聖武記》中說:「小天時決利鈍,大天時決興亡。」就是說,成小事業者要有小天時,成大事業者必有大天時。《孟子?公孫丑下》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就是說王者興,必定有大天時,這裡的五百年是一個概數。康熙帝就遇到了一個在清朝歷史上、中國歷史上乃至世界歷史上少有的大天時。 一、西方崛起 康熙帝所生活的時代,正逢西方列強崛起,又處在兩個發展高峰之間,而周邊四鄰還處於弱勢。國際環境給康熙帝提供了挑戰與機遇: 法國學者進呈給康熙帝的《亞細亞洲圖》,1698年法國科學院巴黎天文台繪製 第一,中國和世界開始連接。 人類對世界的了解是逐步發展的。生活在地球上幾塊大陸上的人們,開始是封閉的,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大陸之外的世界。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葡萄牙人的船隊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西班牙支持的哥倫布到達美洲。這兩個事件,對世界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從此,歐洲大陸和亞洲大陸、美洲大陸開始互通聲氣。從某種意義上說,21世紀的世界一體化,正是從五百多年前這兩個歷史事件發端的。康熙帝正生活在東西方世界由彼此孤立到互相連接的進程當中。 第二,西方崛起的兩個高峰之間。 西方列強崛起,自公元1492年哥倫布地理大發現以來,先後出現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崛起,主要在17世紀;第二次高潮是英國、美國、法國的崛起,主要在18世紀;第三次高潮是俄國、日本、德國的崛起,主要在19世紀。☆、《康熙大帝》 偉大時代(2)第一次高潮:15世紀中期(相當於中國明朝的中期),歐洲伊比利亞半島上面積不足10萬平方公里的葡萄牙率先崛起。王子恩里克終生不娶,主持艱苦航海事業。他的繼承者,於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到達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從此,其勢力到達美洲巴西、亞洲印度。葡萄牙殖民者1511年(明正德六年)強佔馬六甲,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強行租佔澳門。到康熙時期,葡萄牙仍佔據著澳門。因澳門離京師遙遠,對中原影響不大,沒有引起清朝當權者應有的重視。 但葡萄牙的地位很快被西班牙取代。一個叫哥倫布的義大利航海家相信地球是圓的,認為從歐洲西航可以到達中國和印度。他的計劃在葡萄牙遭到冷遇,卻在西班牙得到支持。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哥倫布到達美洲。西班牙後來將這一天定為國慶日。事情無獨有偶。麥哲倫也因在葡萄牙被冷遇而到了西班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開始,到1522年,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繞地球一周的航行(麥哲倫中途死亡)。以此為契機,西班牙對外大肆擴張,迅速崛起。今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多說西班牙語,就是這一歷史的明證。 1588年(明萬曆十六年),西班牙艦隊在與英格蘭的海戰(史稱「英西大海戰」)中敗落,西班牙從昔日的霸主高位上跌落下來。這時,正是中國明朝萬曆年間,清太祖努爾哈赤剛剛起兵五年。 當年荷蘭畫家描繪的台灣城(又名熱蘭遮城,在今台南市)代之而起的是荷蘭。荷蘭是歐洲的一個小國,領土面積僅相當於今北京面積的2.5倍。荷蘭人憑藉航海、貿易、金融等,迅速崛起,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發行股票融資,建立股票交易所、銀行等。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者侵入台灣,佔領台灣南部的赤嵌(kàn);兩年後,西班牙殖民者侵佔台灣北部的基隆。後來荷蘭人趕走西班牙人,獨佔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十二月十三日,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結束了荷蘭人在台灣38年的統治。這時,荷蘭也逐漸走向衰落。 第二次高潮: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國「光榮革命」,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美利堅合眾國獨立,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國大革命。 第三次高潮: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俄國廢除農奴制,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維新,1871年(清同治十年)德國統一。 康熙帝生於1654年,死於1722年,正好是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上半葉,處於西方大國崛起的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間。具體言之,就是處於葡、西、荷與英、美、法的兩個高峰的低谷之間。這給康熙朝提供了寶貴的獨立發展時間,六十多年幾乎沒有受到西方列強的干擾。澳門、台灣,雖然形勢一度很嚴峻,但都沒有影響朝廷大局。這是康熙帝大展身手,建功立業的一大外部因素。 《皇清職貢圖》之「朝鮮國夷官」、「朝鮮國民人」 第三,四鄰國家都比清朝落後。 清朝的周邊國家,東面的朝鮮,皇太極時已經向清朝納貢稱臣,其國王受清帝冊封。西面的哈薩克、阿富汗都比清朝經濟落後,更沒有形成氣候。南面的越南、泰國、緬甸、馬來亞、菲律賓、爪哇等,都比清朝落後、弱小。西南的印度,處於莫卧兒帝國時期,受喜馬拉雅山阻隔,也沒有同清朝發生糾紛與摩擦。 明黃串珠漳絨雲紋朝靴清朝北面和東面後來的兩大強敵——俄國和日本,在康熙時期都還沒有崛起,俄國廢除農奴制是在1861年(清咸豐十一年),日本明治維新則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都是在康熙朝以後。雖然俄國有些小的動作,但都被擊敗,沒有形成大的威脅。至於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他們大體同時。二者的比較,以後要專講。 總之,此時的「西方」,經濟方面,工業革命還遠沒有開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織機,是康熙帝的孫子弘曆乾隆三十年的事);文藝復興時代的科技,在明末已經傳入一些,康熙帝本人也比較重視學習,但是這些東西對生產的影響本來就不是很重大;政治方面,歐洲國家都是君主制(民族國家形成時期),英國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發生「光榮革命」,確立君主立憲制,倒是值得借鑒,但那時英國的力量還基本達不到中國(17世紀荷蘭是「海上馬車夫」,18世紀法國很厲害,19世紀英國才是海上霸主),而且當時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效仿。至於美利堅合眾國,則是康熙帝死了半個多世紀以後才建立的。所以說,給康熙帝扣上「喪失學習西方、富國強兵機遇」的帽子,是不太公平的。☆、《康熙大帝》 偉大時代(3)這是康熙帝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再看國內的形勢。 二、百廢待興 在中國,康熙帝要成就一代偉業,歷史為他提供了挑戰與機遇: 《揚州十日記》書影第一,金甌需要一統。從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點燃了後來被稱作「七大恨」告天的戰火,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南明最後的象徵——台灣鄭氏延平郡王鄭克塽歸清,時間跨度,整整百年。這一百年間,中華大地一直處於戰爭和分裂狀態中,人民最重要的歷史期待是什麼?作為帝王,最重要的歷史使命又是什麼?是重新實現金甌完整。完成這個百年歷史使命,既是康熙大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大帝的榮光。 第二,民眾需要富裕。戰爭的破壞,社會的動蕩,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在北方,「一望極目,田地荒涼」;在中原,「滿目榛荒,人丁稀少」;在江南,「荒涼景象,殘苦難言」;在湖廣,「彌望千里,絕無人煙」;在四川,「民人死亡,十室九空」。就全國而言,經濟態勢,極其嚴重: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田土拋荒,路暴白骨,村無炊煙,戶無雞鳴。民要富,家要興,族要盛,國要強。這既是歷史賦予康熙大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大帝的榮光。 順治年間關於厲行剃髮令的題本第三,文化需要融合。自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打著反抗民族壓迫的旗幟對抗明朝,到康熙帝即位時,再到吳三桂反叛,滿漢之間,文化差異,異常凸顯,衝突不斷。滿族統治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曾經實行錯誤的鎮壓和屠殺政策,流傳到現在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抗清」等故事,就反映了這種暴政和由此引發的漢族軍民的強烈反抗。特別是多爾袞攝政以來,在中原地區普遍推行「剃髮、易服、圈地、占房、投充、捕逃」等「六大弊政」,更激化了民族矛盾和文化衝突。實現「文化融合」既是康熙大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大帝的榮光。 第四,天下需要太平。一百年間,地不分南北,族不分夷夏,人不分老幼,民不分貧富,大眾都蒙受著戰亂、屠殺、大旱、水患、瘟疫、地震等災難。黎民百姓,背井離鄉,饑寒交迫,奔波流離,歷盡苦難,飽經滄桑,他們最渴望天下太平。而實現「天下太平」的百年夢想,既是康熙大帝的責任,也是康熙大帝的榮光。 三、繼往開來 康熙帝的時代,既有國際有利時機,又有國內有利時勢,還有個人的歷史機遇。 康熙帝個人的歷史機遇主要是:登上帝王的舞台。康熙帝的父親順治皇帝共有8個兒子,但他臨死前在世的只有6位,實際上可考慮繼位者只有2位,這就是皇二子福全(皇長子已死)和皇三子玄燁。很僥倖,玄燁被選中,成為清朝的康熙皇帝。☆、《康熙大帝》 偉大時代(4)金質「大清嗣天子寶」應當說,康熙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沒有受到外國勢力干擾而獲得獨立發展的時期。然而,庸君在偉大時代仍然是庸君,英君在偉大時代卻為偉人。當時的國際環境與國內環境給康熙帝的事業提供了難得的有利形勢。 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從世界歷史大勢來看,西方大國崛起,逐浪推進,清朝面臨最後一個可以長期獨立發展的機遇。 第二,從中國歷史規律來看,大亂之後往往有大治,短命天子之後往往有壽君。明末清初,數十年戰亂,給康熙大帝提供了一個做明君的歷史機會。 第三,從滿洲貴族集團來看,康熙大帝正好處在從「打江山」到「坐江山」的轉變——滿洲雖佔有中原大地,卻沒有坐穩江山,如果不能恰當處理滿漢民族關係,而使民族矛盾激化,有可能會重蹈蒙元最後被趕回漠北的歷史悲劇。而如能緩和各種矛盾,成功實現「轉型」,其「守成」之功,實同「開創」。這是康熙帝成為一代「大帝」的重要條件。 因此,清朝二百九十六年歷史發展的關鍵,看康熙!那麼,康熙帝怎麼辦? 《孟子?告子下》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康熙帝精讀《論語》,熟讀《孟子》,他對儒家的至理名言,不僅爛熟於胸,而且實踐於行。康熙帝肩負著家族的、民族的、國家的、天下的重任,登上歷史舞台,施展雄心抱負。 康熙帝明黃色彩雲金龍妝花紗朝袍 康熙大帝為了愛新覺羅家族,為了滿洲族群,為了中華民族,為了天下太平,盡了自己的心力。他的原則是:「天下大權,當統於一。」他的旨趣是:「從來帝王之治天下,未嘗不以敬天法祖為首務。敬天法祖之實,在柔遠能邇,休養蒼生,公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於未危,致治於未亂。夙夜孜孜,寤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圖國家久遠之計而已。」(《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 康熙帝在國際、國內、朝廷三方機遇與挑戰的態勢下,繼任清朝第四任皇帝,登上歷史舞台,執政六十一年,開啟了史稱「康雍乾盛世」的時代。《清史稿?聖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ɡòu)。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清史稿》卷八《聖祖本紀三》)這個評論是否公允,留待學者去評論吧!我們所關心的,是康熙皇帝如何從一個8歲的少年天子,逐漸歷練成為一代大帝。這還要從他的童年時代講起。☆、《康熙大帝》 生於憂患(1)第二講 生於憂患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見《孟子?告子下》)。一個人,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艱苦、困頓、挫折、坎坷、憂患、危難,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康熙帝寫字像 生於憂患第二講康熙大帝景仁宮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巳時(10時左右),北京紫禁城的景仁宮裡一片喜慶之聲,17歲的順治帝又喜添第三個皇子,這個皇子取名玄燁,就是後來的康熙大帝。玄燁的母親佟氏(即佟佳氏),這年15歲。玄燁出生的那年,清朝遷都北京剛滿10年。佟氏居住的景仁宮是東六宮中的一座宮殿,為二進院,黃琉璃瓦,歇山式頂。清朝沿襲明朝的習慣,后妃居住的宮室位於紫禁城的北部,中軸線以東有東六宮,以西有西六宮。玄燁成年以後有時也住在景仁宮。這座景仁宮在兩百年後又熱鬧過一次,光緒帝珍嬪(珍妃)的寢宮就在這裡,上演了不少生動有趣的故事。 皇三子玄燁後來成為康熙大帝,成為一代偉人,但他並非生來聖明,也有一個接受教育、不斷磨練、逐漸成長的過程。他像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家世與童年,也有自己的幸福與不幸。因此,我們要了解康熙大帝,必須先從了解他的家世、他的童年開始。 一、三種血緣 康熙帝出生在帝王之家,可謂是「天潢貴胄」。康熙帝的祖父、崇德帝皇太極像 這是他和普通百姓子弟最大的區別。但他的出身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他身上有滿洲、蒙古和漢人的三種血緣。 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福臨像其一,康熙帝身上有滿洲的血緣。玄燁出身於愛新覺羅家族的宗室,可說是「黃金血胤」,這是他的滿洲血統。什麼叫宗室?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的子孫為宗室,系黃帶子(黃色腰帶)(《清史稿》卷一六一《皇子世表一》)。和宗室不同的是覺羅。什麼叫覺羅?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兄弟的子孫為覺羅,系紅帶子(紅色腰帶)。康熙帝的曾祖父是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祖父是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父親是清世祖章皇帝福臨。所以,要查康熙帝上三代的話,他是非常純正的愛新覺羅宗室,身上流淌著滿洲的血液。我們不是血統論者,但血緣影響一個人的品格與精神。康熙帝在做皇子的童年時期,要跟從滿洲師傅學習滿語文和騎射,必然會受到滿洲森林文化和騎射精神的影響。這是形成康熙大帝勇敢品格、尚武精神的文化基因。他後來多次到承德避暑山莊行宮、到木蘭圍場秋獮,三次塞外親征,其文化與血緣的根由也在於此。我在這裡做一個對比:玄燁四五歲就開始學習騎馬射箭。直到清朝末年,光緒皇帝仍是從四歲就開始學習騎馬;並用特製的小弓箭,學習拉弓射箭。漢族皇帝不同,曾經在明朝皇宮當差的太監對康熙帝說:「崇禎嘗學乘馬,兩人執轡(pèi),兩人捧鐙,兩人扶鞦(qiū),甫乘,輒已墜馬,乃責馬四十,發苦驛當差。」康熙帝譏笑說:「如此舉動,豈不發噱(jué)!總由生於深宮,長於阿保之手,不知人情物理故也。」(《清聖祖實錄》卷二四〇)☆、《康熙大帝》 生於憂患(2)其二,康熙帝身上還有蒙古的血緣。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蒙古族,姓博爾濟吉特氏,為成吉思汗的後裔。所以康熙帝身上有四分之一的蒙古血緣。大家知道,孝庄太皇太后從小生長在蒙古科爾沁草原,信奉喇嘛教。玄燁從小跟著奶奶,深受祖母教誨。祖母隨嫁貼身侍女蘇麻喇姑(蘇墨兒),生活在蒙古草原,信喇嘛教,會蒙古語,也會蒙古文,不僅照顧他的生活,還教他蒙古語、蒙古文。後來康熙帝又娶蒙古后妃。這些對他後來了解蒙古習俗、熟知草原文化,處理蒙古問題、鞏固滿蒙聯盟,有著重大的影響。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像其三,康熙帝身上也有漢人的血緣。玄燁的母親佟氏(後為佟佳氏),為漢人(一說,佟氏原為遼東女真)。幼年入宮,後為皇妃。佟氏家族原為遼東望族,住遼東開原(今遼寧省開原市老城鎮),後遷居撫順(今遼寧省撫順市),以經商為生。佟家早在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就與之暗地交往。佟氏的叔爺爺佟養性曾經被明朝逮捕下獄,脫獄之後,佟氏舉族投奔努爾哈赤。皇太極時,佟養性在瀋陽主持研製紅衣大炮,組建烏真超哈(重軍,即炮兵),並為第一任漢軍固山額真(都統)。佟養性的女兒嫁給貝勒岳託(代善長子、克勤郡王),同皇家聯姻。後佟養性死在任上。佟養性的弟弟,即佟佳氏的爺爺佟養正(真)被任命為游擊,守鎮江城(今丹東)。一天夜裡,他的中軍陳策率兵投明,佟養正(真)被抓,不屈而死,長子佟豐年等六十人被殺(《滿文老檔》卷八)。佟養正次子佟圖賴襲職。佟圖賴就是佟佳氏的父親、康熙帝的外祖父。八旗漢軍成立後,佟圖賴任漢軍正藍旗都統。清軍入關,佟圖賴隨軍南征北戰,屢立軍功。曾任定南將軍、禮部侍郎,加太子太保,後贈一等公爵。順治十五年(1658年)病死,53歲。雍正初,康熙帝的母親、孝康皇太后佟佳氏像 在北京為佟圖賴建祠祭祀,賜額名「功崇元祀」。在京師為一員大臣設立專祠祭祀是罕見的,顯然他是沾了外孫康熙帝和重外孫雍正帝的光。佟圖賴死後,兒子佟國綱襲爵。佟國綱就是佟佳氏的哥哥、康熙帝的舅舅,在康熙朝抗禦噶爾丹的烏蘭布通之戰中犧牲。佟國綱的弟弟佟國維,既是康熙帝的叔舅,又是他的岳父。他的女兒佟佳氏嫁給康熙帝做妃子,佟佳氏是康熙帝母親的侄女,也是康熙帝的表妹,這是一門姨表親。佟國維被封為內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一等公。後來他的兒子即康熙帝的小舅子隆科多在雍正帝即位時有生動的故事。在順治、康熙時期,佟姓在朝廷上做官的很多,有「佟半朝」的民諺。康熙帝命將母親佟佳氏家族從漢軍正藍旗抬入滿洲鑲黃旗。這是皇太后家族抬旗的開始(《清史稿》卷二一四《后妃傳》)。後來慈禧太后將她娘家由滿洲鑲藍旗抬入滿洲鑲黃旗。 康熙大帝繼承的三種血緣,使他從小受到三種文化的熏陶,養成了三種品格。康熙大帝的勇武與奮進,繼承了滿洲人的性格;高遠與大度,受到了蒙古人的熏陶;仁愛與韜略,是來自漢族儒學的營養。康熙帝屬馬,如果用馬來比喻的話,他既像一匹蒙古馬,能在廣袤的草原上馳騁;又像一匹滿洲馬,能在征戰中廝殺;還像一匹中原馬,能忍耐馴順並竭誠效力。康熙大帝身上有三種血緣、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這種文化素養,在中國秦始皇以來兩千年大一統王朝的皇帝中,既是空前的,也是絕後的。 我在這裡補充一句:康熙帝身上的三種血緣、三種文化和三種品格,正為中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的血脈聯繫提供了鮮活的例證。我國各個民族,既有各自特點,又有共同文化,彼此兄弟,血濃於水。這個特點,值得珍視。 康熙帝曾說:「朕少時,天稟甚壯,從未知有疾病。」又說:「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用兵臨戎之事,皆所優為。」(《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樣看來,他不但出身帝王之家,生活條件、教育條件優越,而且自幼身體強健,跟普通百姓相比,實在是有天壤之別。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康熙大帝的童年生活,竟遭遇了諸多的不幸。☆、《康熙大帝》 生於憂患(3)二、八個不幸 康熙帝生來就貴為皇子,他的童年生活,可以說是錦衣玉食,跟普通百姓相比實在是大幸、大大幸、大大大幸。但是康熙帝8年的皇子生活,竟然也遭受了普通人難以想像的8個不幸。 第一個不幸:幼離母親懷抱。清朝制度,皇子、皇女出生之後,與生身額娘(母親)分居,由乳母、保姆養育。就是說玄燁出生之後,不僅沒有一個同父母居住在一室的家,而且沒有和母親同住在一起。玄燁是獨居一處,由乳母、保姆等哺育、照顧,由宮女、太監等服侍、陪伴。他不僅少了父母的撫愛,甚至難得見到母親和父親,倒不如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可與父母一堂,享受家庭歡樂。 康熙帝幼年的避痘所——福佑寺 第二個不幸:宮外孤獨避痘。玄燁在兩三歲時,出宮避痘(天花)。他為什麼要到宮外避痘呢?原來世居山林和草原的滿洲人、蒙古人來到中原後,容易感染痘症(天花),而當時對這種病沒有特效藥,傳染厲害,死亡率高。所以宮廷里也是談「痘」色變。為了避痘,玄燁從皇宮裡搬出,住到皇宮西牆外的一座宅院里。這座宅院就在今北長街北口路東,隔筒子河與皇宮相望。人們從西華門出來往北或從神武門出來往西,很快就可以到達那裡。這段時間,玄燁小小年紀,身邊只有乳母、保姆、宮女、太監照料,長期不能同父母相見。直到四五歲出痘以後,才搬回皇宮。玄燁童年避痘的宅院,雍正元年(1723年)加以改建,賜名福佑宮,後為寶親王(弘曆)府邸,但未遷入(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弘曆即位後,改名福佑寺,為喇嘛廟。現今保存完好。曾供奉於福佑寺的康熙帝神牌 正殿恭奉清聖祖仁皇帝大成功德佛牌,東案陳設御制文集,西設寶座。殿額曰「慈容儼在」。大門外有東、西二坊,東曰「佛光普照」,曰「聖德永垂」;西曰「澤流九有」(從街上可以看到),曰「慈育群生」,都是雍正帝御書(《日下舊聞考》卷四一)。 第三個不幸:家庭關係複雜。玄燁的皇父順治帝先後娶了19位后妃,其中有滿洲人、蒙古人、漢人,家庭關係十分複雜。而皇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為皇父先後選了5位姓博爾濟吉特氏的蒙古后妃。皇父並不喜歡她們,先廢掉第一位皇后(孝庄親侄女),又疏遠第二位皇后即孝惠章皇后(孝庄親侄孫女),並冷落了另3位蒙古妃子。因此,祖母和父親關係不洽,磕磕碰碰,一時失和。這些都是玄燁親眼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 第四個不幸:受到皇父忽視。玄燁從2歲到7歲的6年間,他的皇父順治帝上演了與董鄂氏的愛情悲喜劇:玄燁2歲時,皇父熱戀董鄂氏;3歲時,董鄂氏入宮,不久為皇貴妃;4歲時,董鄂妃生下一個兒子,就是皇四弟,被皇父視為「朕第一子」,預示這位小皇子將來是皇位繼承人;5歲時,皇四弟夭折,追封為榮親王,皇父與庶母董鄂妃悲痛欲絕,神魂顛倒;7歲時,董鄂妃病逝,皇父過度悲傷,尋死覓活,先要自殺,被祖母派人晝夜看著,後要剃髮出家,不久又罹患重病。在玄燁成長的6年里,皇父根本無心、也無暇顧及他,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教育。 第五個不幸:出痘九死一生。玄燁兩三歲時就到宮外避痘,四五歲時出天花,沒有特效藥,發燒,疼痛,煩躁,恐懼,全靠他自身的抵抗能力,和保姆、太監的精心照料,才九死一生,躲過一劫。幼小的年紀,面臨過生死的磨難。這是一個多麼可憐的童年!☆、《康熙大帝》 生於憂患(4)第六個不幸:臉上留下麻子。玄燁兩三歲時出宮避痘,雖名曰「避痘」,實際上並沒有任何科學的預防措施,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如果一旦得了天花,半靠自身抵抗力,半靠命運的安排。大約四五歲時,玄燁果然出了天花。這場病災,使玄燁「臉上有天花留下的痘痕」,就是臉上留下麻子。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臉上長麻子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痛苦;對於康熙帝來說,更是一種終身的生理遺憾,也是一種終身的心靈痛苦。 第七個不幸:八歲痛失皇父。玄燁雖然被皇父冷落,但畢竟是有皇父的庇護。但他8歲(7周歲)的時候,剛夠現今小學二年級的年齡,年僅24歲的皇父竟然與世長辭。父親死了,天塌了,祖母和生母痛苦不堪,整個皇宮都籠罩在悲哀的氣氛中。玄燁在乾清宮給皇父守靈、默哀、祭拜、哭號。這給幼小的玄燁,造成巨大的心靈打擊和精神創傷。 青玉孝康章皇后謚冊 第八個不幸:十歲痛喪母親。玄燁繼位的第二年,生母佟氏就病死了,這時康熙帝才10歲(9周歲),相當於現在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年齡。佟氏去世後,玄燁晝夜守靈,「擗踴哀號,水漿不御,哭無停聲」(《清聖祖實錄》卷八),宮廷近侍,皇室近親,耳聞目睹,無不感動。一個年齡才9周歲的孩子,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弔,實在可憐,應當說是人生幼年之最大不幸。這對玄燁來說,是一場天崩的災難與地解的打擊。 總之,玄燁是在充滿宮廷悲劇的憂患中度過童年的,他的童年很少享受到家庭親情和溫暖,成為他終生的遺憾。他為自己沒有來得及在父母膝下盡孝,沒有能夠給父母帶來更多歡樂而遺憾終生。直到晚年時他還對此耿耿於懷。他說:「世祖章皇帝(順治帝福臨)因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抱歉之處。」(《清聖祖實錄》卷二九〇) 《孟子?告子下》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人常是這樣。憂患使人痛苦,也激人奮進。康熙帝的成長經歷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三、因禍得福 玄燁充滿宮廷悲劇的童年,給他帶來了八個不幸。但是,玄燁在「八個不幸」面前,沒有怯餒、退縮、消沉、頹廢;而是變「不幸」為「有幸」,勤奮學習,磨鍊意志,培養了自信、自立、自強、自勵的精神,成為康熙帝成長中的寶貴動力。 第一,孤獨中遇到良師。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離開母親懷抱」並「宮外孤獨避痘」。玄燁出宮避痘及童年時期的教師,有母親、祖母、蘇麻喇姑以及一位孫氏保姆(內務府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的妻子,她的後代出了曹雪芹),還有他的師傅(老師)、太監、大臣等。孝庄太皇太后鑒於對兒子福臨少年時教育失敗的教訓,更加註重對孫兒玄燁的教育。祖母教育他做人的規矩,如「凡人行為坐卧,不可回顧斜視」。康熙帝後來回憶說:「朕自幼齡學步能言時,即奉聖祖母慈訓,凡飲食、動履、言語,皆有規度。雖平居獨處,亦教以罔敢越軼,少不然即加督過,賴是以克有成。」(《康熙御制文集》二集卷四十)祖母對他「撫育教訓」,給他講祖宗艱苦創業的故事。後來康熙帝回憶說:「朕自八歲世祖皇帝賓天,十歲慈和皇太后崩逝,藐茲沖齡,音容記憶不真,未獲盡孝,至今猶憾。藉聖祖母太皇太后鞠養教誨,以至成立。」(《康熙起居註冊》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他就是在這些「老師」的教育下,學文化,端品行,立志向。☆、《康熙大帝》 生於憂患(5)玄燁出宮避痘,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心疼他,經常派蘇麻喇姑去照料。蘇麻喇姑原是孝庄的陪嫁女,經歷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為人祥和厚道,宮廷閱歷豐富。小玄燁不僅從她那裡學到不少知識,而且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這裡講個故事:蘇麻喇姑有個習慣,每年除夕,她要將洗腳水澄清,盛在碗里,一飲而盡。她說是為了敬神消災,實際上反映了以游牧為生的蒙古人對水的渴求與敬重。這麼多年來優裕的宮廷生活,並沒有使蘇麻喇姑忘記過去。這種樸素的思想作風,對小玄燁產生潛在影響。 第二,忽視下更加發奮。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家庭關係複雜」、「受到皇父忽視」。但他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玄燁5歲開始讀書寫字。史書說他:「自五齡後,好學不倦。」除了學習滿洲語文、蒙古語文之外,還要學習漢語文。漢語文中的「三百千」(就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就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對他的幼小心靈產生了深刻的原生性影響。玄燁從小意志堅強,耐性過人。他學習漢族傳統文化「四書」,按照傳統的學習方法,先念就是朗讀,後背就是背誦。他給自己規定:每一段、每一篇,都要朗誦120遍,然後背誦120遍,直到滾瓜爛熟、融會於心。 俄國彼得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就是「讀讀、寫寫、背背」(《彼得大帝傳》),讀就是讀書識字,寫就是練習寫字,背就是背誦聖書中的段落。這同康熙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十分相似。 玄燁小時候,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他的老師是當時最優秀的。他自己說:「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清聖祖實錄》卷三〇〇)可見玄燁童年讀書,初步了解歷史,了解經典,古今道理,粗略通曉,為他後來治國、平天下做了基礎性的準備。 第三,出痘後才有皇位。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出痘九死一生」、「臉上留下麻子」。玄燁出痘,雖身體痊癒,臉上卻長了麻子,留下終生遺憾。但正是這個缺憾,在他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現有的史料看,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應該是患天花不治而去世的。因此,在他臨終前商量皇位繼承人時,把曾經出過天花作為一項重要條件。這是因為患過天花的人,具有終生免疫力。皇父死得太早,朝廷震動太大。為著朝廷政局穩定,也為著江山堅固,玄燁便因禍得福,榮登大位。 康熙帝行書五言詩 第四,憂患中較早成熟。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八歲痛失皇父」、「十歲痛喪母親」。玄燁自幼懂事,他在十歲以前,先後遭遇喪父、喪母之痛,目睹世態炎涼,知道人間冷暖,磨難中使他早熟。他說:「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玄燁從小決心戒酒、戒色、戒小人。他終生不酗酒、不荒淫、不親昵小人。他從小學會了體察人生,善解人意。儘管他那時不諳世事,然而在與額娘(母親)不多的接觸中,額娘黯然的眼神和隱露的悲愁,都會使他有所感悟,引起他幼小心靈的共鳴。在皇父與生母的矛盾糾葛中,他本能地同情額娘,同情弱者。由此看來,一個人小時候,吃點苦,受點罪,經過坎坷,受過磨難,可能對其以後人生的成長,事業的成功,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吃苦與磨難可以錘鍊一個人的品質、意志、見識和勇氣。所以,小孩子吃點苦頭,受點磨難,可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一天,皇父問來到身邊請安的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長寧)長大之後有什麼志向。皇五子常寧,因剛3歲,不能回答;皇二子福全回答說:「願為賢王。」皇三子玄燁雖年齡不大,卻從容地答道:「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儘力。」(《清宮述聞》)皇父順治帝聽了玄燁的回答後,稱讚他有遠大的志向,另眼相看。 玄燁之所以最終成為一代偉人,是不是天資聰穎,大過於人呢?他自己認為:「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就是說,玄燁小時候並沒有特別超人的靈異,也沒有過人的天才。玄燁不是生而知之,乃是學而知之。康熙大帝的過人之處是,天性好學,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永不知足——學而得之,行而得之,思而得之,悟而得之。 一個少年,一個青年,立下鴻鵠大志,選定努力方向:「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而後已之志。」(《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就是玄燁少年時期立下的志向和價值觀。玄燁在「治國、平天下」的高遠理想下,再加上後天的好學不輟,勤勉努力,終於使他成為一代偉人、千年一帝。☆、《康熙大帝》 少年天子(1)第三講 少年天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固然使人痛苦,卻增強人的意志;福,固然讓人快樂,卻腐蝕人的精神——既應促使禍轉化為福,也要防止福轉化為禍。 康熙帝朝服像 少年天子第三講康熙大帝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舉國上下還在過年的期間,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駕崩了。順治帝臨終之前,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反覆權衡,最終選擇了皇三子玄燁。 一、八歲繼位 太和殿寶座關於玄燁的繼位,我曾接到過一封觀眾來信,說:玄燁是多爾袞和孝庄太后的私生子。我說:多爾袞是在順治七年(1650年)死的,玄燁是在順治十一年(1654年)生的,年齡不符呀!對方解釋說:玄燁瞞了四歲!並且說,因為孝庄太后生的玄燁,所以她堅持要玄燁繼承皇位。當然,這種說法沒有一條史料支持,不值一論。但說明,在玄燁繼位的問題上,同樣少不了野史逸聞、民間傳說。那麼,事實真相究竟怎樣呢? 玄燁的繼位,與他的祖父皇太極、父親福臨,都有不同。皇太極是經過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逐一打擊競爭對手,最後通過滿洲上層貴族會議推舉,從而爭得了皇位。皇太極死後,當時爭奪皇位的多爾袞和豪格互不相讓,都不願意看到對方登上皇位,雙方妥協的結果,是讓年幼的福臨即位。玄燁的繼位,沒有經過那種針鋒相對甚至你死我活的鬥爭,而主要是順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協商的結果。但確定過程,也有一番波折。 第一,皇帝意見:兄終弟及。順治帝在病危時,和母親孝庄太后商量由誰來繼承皇位。順治帝的意見是,六個皇子中最大的9歲,最小的2歲,年齡太小,都不能擔當國家大任。順治帝自己6歲繼位,曾為少年天子,親身感受過攝政王多爾袞專權,朝廷大權旁落,母子備受凄苦。這個慘痛的悲劇不能重演。因此,順治帝想在本家宗室兄弟中找一位繼承者。順治帝共有11個兄弟,到這時已經死去6位,還有5位。 孝庄太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 第二,太后懿意:子繼父位。孝庄太后不同意順治帝「兄終弟及」的意見,力主子繼父位。為什麼呢?因為孝庄太后認定:皇位的繼承人,要在努爾哈赤、皇太極、福臨的直系血統中延續,如果順治帝的兄弟或從兄弟中的一位繼承皇位,那麼順治帝的兒子最高只能做到親王、郡王,且要遞降爵位,子孫很難再有機會做皇帝。這時她在北京生活了18年,也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其實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順治帝的這5位兄弟,都不是孝庄太后所生,如果他們中的一位做了皇帝,那其生母就必定會是皇太后,孝庄太后很難掌控朝綱,處境將相當為難。 順治帝與湯若望第三,宗室意見:當立皇子。愛新覺羅宗室中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們,也贊成孝庄太后的意見,就是從皇子中選擇皇位繼承人,這樣可以平衡宗室關係,避免宗室內部的矛盾和衝突。 第四,洋人意見:選擇皇子。順治帝派人問耶穌會士湯若望的意見,湯若望完全同意孝庄皇太后的意見。他認為被皇太后選擇的皇三子玄燁,是最合適的繼位者,其中重要原因是玄燁出過天花。在中國皇位繼承上,洋人的意見居然發生作用,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時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已經開始發生影響。 最後,順治帝和母親孝庄太后統一了意見,從5個皇子中選出玄燁繼承皇位,並以皇帝遺詔的形式發布。為什麼選擇玄燁呢?這就要介紹一下順治帝皇子也就是玄燁兄弟的情況。 《清史稿?后妃傳》記載,玄燁有名位的母親(嫡母、生母、庶母)19人,他共有兄弟8人,到順治帝臨終時,已經有兩個兄弟夭折:即皇長兄鈕鈕(牛鈕),順治14歲生,生母為庶妃巴氏,順治九年(1652年)病死,卒年2歲;皇四弟,未有名,順治20歲生,生母棟鄂氏,就是董鄂妃,出生後106天而死,後追封為榮親王。這樣,順治帝臨終前玄燁還剩下兄弟6個:☆、《康熙大帝》 少年天子(2)皇二兄福全,順治帝16歲時出生,生母為寧愨(què)妃棟鄂氏(順治帝后妃中有三位姓棟鄂氏的),這時9歲; 玄燁(皇三子),順治帝17歲時出生,生母妃佟氏,這時8歲; 皇五弟常寧,順治帝20歲時出生,生母庶妃陳氏,這時5歲; 皇六弟奇授,順治帝22歲時出生,生母庶妃唐氏,這時3歲; 皇七弟隆禧,順治帝23歲時出生,生母庶妃鈕氏,這時2歲; 皇八弟永幹,順治帝23歲時出生,生母庶妃穆克圖氏,這時2歲。 順便說一句,順治帝的兒子雖然都是入關以後在紫禁城出生的,但是當時受漢文化影響還不深,名字都沒有排字。後來康熙帝的兒子,頭幾個也沒有排字,直到第四個兒子才開始排「胤」字。 在這些皇兄弟中,皇二兄福全和玄燁本人年齡稍大些,分別是虛歲9歲和8歲,相對來說,最有希望被選為皇位繼承人。而與兄弟相比,玄燁有三個優勢: 其一,年齡大些。順治帝臨終前的6位皇子,一個9歲,一個8歲,一個5歲,一個3歲,兩個2歲,都是虛歲。皇三子玄燁相對年齡大些。 其二,聰明穎慧。有的史料記載,福全才賦平庸,其父不太喜歡;而玄燁「岐嶷穎慧」,因而被選中。 其三,出過天花。《湯若望傳》記載:所以選擇玄燁,「是因為這位年齡較幼的皇子,在髫(tiáo)齡時已經出過天花,不會再受到這種病症的傷害」。出過天花,可以終生免疫,這是最終選定玄燁的決定性條件。24歲的順治帝就是因為患天花不治而死,玄燁已經出過天花,可以避免順治帝那樣的悲劇重演。明朝曾經出現「一月之間,梓宮兩哭」的局面。皇帝死亡,國家大喪,天下震動,是件大事。康熙出過天花,可以保證朝廷政局穩定。 不難看出,玄燁雖因患天花而臉上有麻子,卻因禍得福,被皇父和祖母選中,襲受皇位,成為清朝第四任皇帝。 順治帝留下遺旨:「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tiāo),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清世祖實錄》卷一四四) 玄燁八歲繼位後,到親政前,主要居住在清寧宮(保和殿)。保和殿曾稱位育宮,他的皇父福臨在這裡居住過。康熙帝即位後,少年天子,不諳世事,無法處理政事,因而有大臣輔政。 二、四臣輔政 在中國皇朝歷史上,少年天子背後的權力,有五種形式:一是外戚勢力,如漢朝;二是太監勢力,如明朝;三是太后臨朝,如遼朝;四是宰相輔政,如明萬曆朝等;五是親王輔政,如清順治朝。這五種形式,各有其利弊。順治皇帝和孝庄太后汲取歷史教訓,儘力避免漢朝的外戚、明朝的太監、遼朝的太后、清初的親王輔政的弊端,而採用大臣輔政,同時也看到明萬曆朝張居正一人專權之害,不是讓一人輔政,而是四人聯合,互展所長,彼此牽制。決定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位異姓軍功貴族輔政。孝庄太后和順治皇帝為什麼任用異姓貴族輔政呢?我們先看一下這四位輔政大臣的簡歷。☆、《康熙大帝》 少年天子(3)索尼墓碑索尼(?~1669年),滿洲正黃旗人,姓赫舍里氏,父親碩色和叔父希福都通滿、蒙、漢語文,為「巴克什」(漢語博士的意思),都是文化造詣很深的人。希福官崇德朝大學士。索尼出生在這樣的文臣之家,自幼隨父學習,通曉滿、蒙、漢語言文字,又熟悉弓馬,經歷了戰火的歷練,文武兼長,是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老臣。索尼初為努爾哈赤的一等侍衛,「出入扈從,隨軍征討」(《八旗通志》卷一四七《索尼傳》)。在己巳年(即1629年,明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北京之戰中,貝勒豪格(康熙帝的大伯父)被圍,索尼殺入重圍,救了豪格一命。又在攻城略地時,用漢語、漢文招降,如在永平(今河北盧龍)城上揮舞大旗,說漢語,勸投降。皇太極死後皇位爭奪,索尼支持豪格,私結盟誓,帶領巴牙喇(禁衛護軍)守衛大清門。諸王大臣在崇政殿議決皇位繼立的高端會議上,他搶先發言,認為應立皇子,被多爾袞趕出會場。多爾袞掌權後,「索尼終不附睿親王,於政事多以理爭,王由是惡之」(《清史列傳》卷六《索尼》)。多爾袞借茬將索尼削爵、罷官,發到瀋陽守昭陵(皇太極陵)。多爾袞死後,順治帝親政,給索尼平反,官議政大臣、內務府總管。他的孫女赫舍里氏後來成為康熙帝的皇后。 蘇克薩哈(?~1667年),滿洲正白旗人,姓葉赫那拉氏,父親蘇納娶努爾哈赤第六女,為額駙。蘇克薩哈的外祖父是清太祖努爾哈赤。蘇克薩哈為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元老。順治初,官議政大臣。蘇克薩哈原為多爾袞屬下,隸正白旗,多爾袞死後,率先舉發。曾率軍進攻明末農民起義軍孫可望部,六戰皆捷,立下大功。官領侍衛內大臣。 遏必隆(?~1673年),滿洲鑲黃旗人,姓鈕祜祿氏,外祖父也是努爾哈赤,母親為努爾哈赤的女兒和碩公主,父親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八旗通志初集?額亦都傳》)。為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元老。初為宮廷侍衛。在明清松山大戰中,明將曹變蛟深夜率軍突襲皇太極大營,遏必隆守衛,立下大功。多爾袞攝政時,被借茬論死、籍沒家產之半。多爾袞死後平反。一等公爵,任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遏必隆的佩刀 鰲拜(?~1669年),滿洲鑲黃旗人,姓瓜爾佳氏,是清開國五大臣之一費英東(費英東「尚主」,也是額駙)的後裔。為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四朝元老。鰲拜弓馬嫻熟,健壯有力,作戰英勇,屢立戰功。皮島之戰初,清軍失利,「鰲拜大呼,超越而上」,直前搏戰,遂克其島。被授為「巴圖魯」稱號,意思是英雄。後為大清江山,再次立戰功,射殺張獻忠(《八旗通志》卷一三七《鰲拜傳》)。皇太極死後,因「謀立肅親王(即豪格),私結盟誓」,多次被貶,幾次論死。多爾袞死後平反,官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 輔政四大臣有幾個共同特點:正黃旗軍旗 鑲黃旗軍旗 正白旗軍旗 第一,他們都隸屬於上三旗。「上三旗」,就是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起初,清太祖努爾哈赤自掌兩黃旗,後來皇太極、順治帝都是親掌兩黃旗。所以兩黃旗的地位要比其他旗高。正白旗原來由攝政睿親王多爾袞親掌,多爾袞死後歸順治帝。這樣順治帝就直接掌握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這就是「上三旗」。雖然理論上講各旗平等,但因「上三旗」由皇帝直接掌握,其地位實際上高於其他五旗。四個輔政大臣從上三旗中出,既體現了地位的高貴,又可以平衡上三旗之間的關係,便於互相制約。 第二,他們都是異姓軍功貴族。他們既不是宗室,也不是覺羅,而是異姓軍功貴族。他們都是開國元勛的後代,有的還是皇親國戚,都有戰功、有地位、有軍權,這是一股重要的異姓軍功貴族力量。所以他們有實力、有影響、有能力,來輔佐幼帝,穩定政權,成就大業。☆、《康熙大帝》 少年天子(4)第三,他們中有三人是皇親國戚。四位輔政大臣中的三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都是皇親國戚。 第四,他們都資深位高權重。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人,都是議政大臣(相當於大學士、後來的軍機大臣),或兼領侍衛內大臣、內務府總管大臣。 第五,他們多受過睿王排擠。索尼、遏必隆、鰲拜三人,都曾經受到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的疏遠、排擠、打壓、迫害,幾乎被置於死地。是順治帝救了他們,重用他們,順治帝對他們有知遇之恩。蘇克薩哈也為公主之子。所以他們按理應當竭盡全力輔佐幼帝,來報答順治帝的皇恩。 當時,朝廷主要有三股政治力量:一是皇權,就是皇室的勢力;二是宗權,就是宗室貴族的勢力;三是旗權,就是八旗——異姓軍功貴族的勢力。當年多爾袞、濟爾哈朗輔政,因為他們都是宗室貴族,宗室權力過大,威脅到了小皇帝的權力。孝庄太后與順治帝汲取這個歷史教訓,將皇權與旗權聯合,以削弱宗權。所以,順治帝臨終前,同孝庄太后等議商,決定由四位異姓軍功貴族輔佐8歲的少年天子康熙帝,依靠太皇太后皇室勢力,藉助異姓軍功貴族力量,削弱宗權,鞏固皇權。並以宗室勛貴通過議政王大臣會議,孝庄太皇太后代表皇權,對輔政大臣實行監督。 清朝有一個現象:在定都北京後的10位皇帝中,8歲以下孩童繼位的,竟佔了5位:順治帝6歲繼位,康熙帝8歲繼位,同治帝6歲繼位,光緒帝4歲繼位,宣統帝3歲繼位。孩童皇帝,必有輔政。清朝的輔政有五次:第一次,宗室親王輔政,如順治朝睿親王多爾袞、鄭親王濟爾哈朗攝政。第二次,異姓貴族輔政,如康熙朝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四大臣輔政。第三次,親王與貴族共同輔政,如同治朝肅順等八大臣輔政。其間,一直圍繞著皇權而展開鬥爭,其過程瀰漫腥風血雨,其結果輔政大臣難得善終。第四次,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乾脆不用親王攝政、大臣輔政,親自出面,垂簾聽政。第五次,宣統朝醇親王載灃攝政。 少年天子康熙帝在輔政大臣輔佐下,是怎樣生活的呢? 三、勤學勵志 玄燁做了皇帝,御名是要避諱的。此前,清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的名字,出現在《實錄》、《玉牒》等官書上,用黃簽蓋上,俗稱「貼黃」,以表示敬避。清朝皇帝名字諱缺末筆(最後一筆不寫),是從康熙朝開始的。康熙帝名字玄燁的「玄」字,避諱時敬缺末筆,凡帶「玄」字偏旁的字,如「鉉」、「眩」、「炫」、「泫」、「痃」、「袨」、「」、「玹」、「怰」、「妶」、「呟」等也一概敬缺末筆(「玄」字偏旁在下的「」也敬避而諱缺末筆,「玄」字偏旁在左的「玅」、「」、「」等字,其「玄」字也一概敬避而諱缺末筆);通常也改同音字,如「玄武大帝」改為「元武大帝」之類;「燁」字,避諱時也敬缺末筆。當朝及其後清朝所有的文人,書寫時都必須敬避皇帝的名字,否則是會降臨大禍的。 康熙帝從登極到親政之初,都做些什麼?我講三點: 其一,讀書學習。康熙帝八齡繼位後,外朝的軍國大事,主要由輔政大臣主持裁決,重大事情聯名奏報皇帝和太皇太后。內閣、六部的奏報,由四位輔政大臣集議會批,再以皇帝名義下發。直到康熙六年(1667年)玄燁14歲親政,主持朝廷會議時為止。康熙帝從8歲到14歲,在這六年的時間裡,主要是讀書、學習(這點後面要專題講)。 其二,立志高遠。他立下做賢君、明君、勤君、慎君的志向。一天太皇太后問他的願望和志向。答道:「惟願天下安,生民樂業,共享太平之福。」(《清宮述聞》)康熙帝的期待是「太平盛世」:「民為邦本,必使家給人足,安生樂業,方可稱太平之治。」(《清聖祖實錄》卷二二)康熙帝的基本理念是由此開始的。「康雍乾盛世」的局面是康熙帝開創的。☆、《康熙大帝》 少年天子(5)其三,翻案遺詔。《順治遺詔》是怎麼回事?少年天子康熙帝為什麼要翻《順治遺詔》的案呢? 順治帝遺詔 順治帝去世後,由朝廷公布的遺詔中,曆數他當政期間的14條錯誤(詳見本講後附錄)。應當說,這十四條「罪己詔」,有的是順治帝自己的意思,有的僅部分是自己的意思,有的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思——或是皇太后的意思,或是輔政大臣的意思。如說自己「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說自己「於諸王、貝勒等……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說自己於「滿洲諸臣……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而委任漢官……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等等。主要集中在滿漢、文武、新舊、興廢幾個關係上。當時,順治帝剛出天花,病勢兇猛,心身痛苦,神志恍惚,沒有心情、也沒有空閑靜思默想,回顧失誤。從發病到去世,不足六天。同時,從順治帝生前的作為看,他也並不是個勇於認錯的皇帝,他雖然多愁善感,身體羸弱,但舉止堅毅,很有主見。所以這些自責之辭,不可能全是順治帝的本意。因此,遺詔只能是在孝庄太后及輔臣授意下,由朝臣撰擬,表明他們對順治帝的評價。這實際上全面否定了順治帝的主要政績。 孝陵神功聖德碑樓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躬親大政」。翌年正月十一日,建順治帝「孝陵神功聖德碑」。玄燁指示臣工為皇考撰寫的《孝陵神功聖德碑文》中,明顯地為其皇父「翻案」。碑文強調皇父「勤學好問,擇滿漢詞臣,充經筵日講官。於景運門內建直房,令翰林官直宿備顧問。經書史冊,手不釋卷,遂知性知天,洞悉至道」,「旁及諸子百家,莫不博涉,得其要領」,「親視太學,釋奠先師,發帑金,崇其廟貌」,「丁亥、己亥,再舉會試,間廣額數,以羅人才」,「視滿漢如一體,遇文武無重輕」(《清聖祖實錄》卷二五)。 與《順治遺詔》對照,碑文對順治帝的評價,有著根本性的變化。它在褒揚皇父的同時,間接地批評輔臣「獨崇滿洲、貶抑漢臣」等錯誤做法,為其後清除鰲拜集團,做了思想和輿論準備。 這篇《孝陵神功聖德碑文》,敲響了鰲拜貴族集團的喪鐘。 附錄:順治帝遺詔(順治十八年正月丁巳初七日) 朕以涼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茲矣。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朕自弱齡,即遇皇考太宗皇帝上賓。教訓撫養,惟聖母皇太后慈育是依,隆恩罔極,高厚莫酬,惟朝夕趨承,冀盡孝養。今不幸子道不終,誠悃未遂。是朕之罪一也。 皇考賓天時,朕止六歲,不能服衰絰,行三年喪,終天抱恨。惟侍奉皇太后,順志承顏。且冀萬年之後,庶盡子職,少抒前憾,今永違膝下,反上廑聖母哀痛。是朕之罪一也。 宗室諸王貝勒等,皆系太祖、太宗子孫,為國藩翰,理宜優遇,以示展親。朕於諸王貝勒等,晉接既疏,恩惠復鮮,以致情誼暌隔,友愛之道未周。是朕之罪一也。 滿洲諸臣,或歷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盡厥猷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而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 朕夙性好高,不能虛己延納,於用人之際,務求其德與己相侔,未能隨材器使,以致每嘆乏人。若舍短錄長,則人有微技,亦獲見用,豈遂至於舉世無材?是朕之罪一也。 設官分職,惟德是用,進退黜陟,不可忽視。朕於廷臣中,有明知其不肖,不即罷斥,仍復優容姑息,如劉正宗者,偏私躁忌,朕已洞悉於心,乃容其久任政地,誠可為見賢而不能舉,見不肖而不能退。是朕之罪一也。 國用浩繁,兵餉不足,而金花錢糧,盡給宮中之費,未嘗節省發施。及度支告匱,每令會議,諸王大臣,未能別有奇策,祇議裁減俸祿,以贍軍餉,厚己薄人,益上損下。是朕之罪一也。 經營殿宇,造作器具,務極精工,求為前代後人之所不及。無益之地,糜費甚多,乃不自省察,罔體民艱。是朕之罪一也。 端敬皇后於皇太后,克盡孝道,輔佐朕躬,內政聿修。朕仰奉慈綸,追念賢淑,喪祭典禮,過從優厚,不能以禮止情,諸事逾濫不經。是朕之罪一也。 祖宗創業,未嘗任用中官,且明朝亡國,亦因委用宦寺。朕明知其弊,不以為戒,設立內十三衙門,委用任使,與明無異,以致營私作弊,更逾往時。是朕之罪一也。 朕性耽閑靜,常圖安逸,燕處深宮,御朝絕少,以致與廷?接見稀疏,上下情誼否塞。是朕之罪一也。 人之行事,孰能無過,在朕日御萬幾,豈能一無違錯,惟肯聽言納諫,則有過必知。朕每自恃聰明,不能聽言納諫。古云:「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朕於斯言,大相違背,以致臣工緘默,不肯進言。是朕之罪一也。 朕既知有過,每自尅責生悔,乃徒尚虛文,未能省改,以致過端日積,愆戾愈多。是朕之罪一也。 太祖、太宗,創垂基業,所關至重,元良儲嗣,不可久虛。朕子玄燁,佟氏妃所生,年八歲,岐嶷穎慧,克承宗祧,茲立為皇太子,即遵典制,持服二十七日,釋服,即皇帝位。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勛舊重臣,朕以腹心寄託,其勉矢忠藎,保翊沖主,佐理政務。布告中外,咸使聞知。(《清世祖實錄》卷一四四)☆、《康熙大帝》 智擒鰲拜(1)第四講 智擒鰲拜一謙則四益,一驕必四損。古人訓誡:「滿招損,謙受益。」這條古訓,顛撲不破,百試百驗。鰲拜又是一個驕必損、傲必折的例證。 康熙帝佩刀像 智擒鰲拜第四講康熙大帝康熙帝說:「天下大權,當統於一。」(《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康熙帝為強化皇權,上演了一場智擒鰲拜的歷史大戲。他智擒鰲拜的原因、經過和智慧,分作三個題目,一個一個來講。 一、皇權旁落 有人問:康熙大帝為什麼要擒拿輔政大臣鰲拜呢?是因為鰲拜想篡位嗎?二月河先生的小說《康熙大帝》中第八回「鰲公府初議劫宮闈」、第十二回「逆種各起屠龍心」,說鰲拜有「劫宮」、「屠龍」的政治野心。昭槤也說「鰲拜藏刀」,似欲對康熙帝不利。鰲拜如真有篡位野心,真要搞政變,他可以在府宅設伏兵,何必在床前刺殺康熙帝呢!康熙帝到鰲拜府邸,必然帶著侍衛,鰲拜一把匕首怎能將康熙帝殺死呢!況且,鰲拜已經年邁,康熙帝卻風華正茂,身邊還有貼身侍衛。到現在為止,沒有史料證明鰲拜想搞宮廷政變。那麼,康熙與鰲拜的矛盾是怎樣激化的呢? 鰲拜像 事情發展,總有原委。上一講我講過,順治帝臨終前同孝庄皇太后商定,由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鰲拜(鑲黃旗)四大臣輔政。康熙初期,四大臣尚能協力忠誠,輔佐政務,不結黨羽,和衷共濟,實踐他們在順治皇帝靈位前的誓言。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四個輔政大臣的格局發生了變化——索尼雖位居四輔臣之首,但他年老多病,隨之過世;蘇克薩哈以子為額駙、入侍禁廷,雖攝政睿親王多爾袞死後率先舉發,但畢竟受到牽連;遏必隆雖與鰲拜都屬滿洲鑲黃旗,但性格軟弱,依賴鰲拜。鰲拜這個人,雖立過康熙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像 大功,卻居功驕傲、專橫跋扈;雖久經歷練,卻個性張揚、鋒芒外露。於是,四臣輔政,失去平衡。 康熙四年(1665年),12歲的玄燁舉行大婚典禮,索尼之子、領侍衛內大臣噶布喇之女赫舍里氏正位中宮。皇后的叔父索額圖為宮廷侍衛。 康熙五年(1666年),發生改撥圈地的重大事件。鰲拜專權的突出例子,是圈換土地事件。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燁14歲,輔臣索尼援引先帝福臨14歲親政的祖制,疏請康熙帝親政。康熙帝徵得祖母太皇太后同意,允索尼所奏,同年七月初七日,御太和殿舉行親政大典,當日在乾清門御門聽政。 康熙帝親政詔書 鰲拜以首輔索尼已死、次輔蘇克薩哈已誅,自己又與遏必隆同屬鑲黃旗,從而形成鑲黃旗獨掌朝政的局面。「班行章奏,鰲拜列首」。鰲拜自我膨脹,逐漸專權。康熙與鰲拜的衝突是怎樣引起的呢?我講兩個歷史故事: 第一,圈換旗地的故事。先是,順治初實行圈地時,攝政王多爾袞利用權勢,將永平府一帶原定圈給鑲黃旗的好地讓給正白旗,而另撥河間府一帶次地給鑲黃旗。這件事當時曾引起一場風波,但事過二十多年,旗、民各安生業,舊怨也已淡忘。康熙五年(1666年),鰲拜重新提起此事,讓正白旗與鑲黃旗互換土地,目的是討好自己與遏必隆所在的鑲黃旗,而打擊蘇克薩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這也是鑲黃旗對正白旗的一個報復。此事朝野普遍反對,正白旗人訴告到戶部。大學士、戶部尚書蘇納海(滿洲正白旗)認為不可,直隸、山東、河南總督朱昌祚(漢軍鑲白旗)以此舉造成萬民失業、顛沛流離而抗疏。時士紳百姓,告門訴求:「號泣之聲,聞於數里」;「哀號乞免,一字一淚」。保定巡撫王登聯(漢軍鑲紅旗)以圈撥擾民而疏請停止。鰲拜以蘇納海、朱昌祚「與蘇克薩哈系一體之人,將他滅戮,壞去蘇克薩哈一手一足」(《明清史料》丁編第八本),矯詔誅殺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行刑之日,旗民哀之」(《八旗通志》卷一八九《朱昌祚傳》)。☆、《康熙大帝》 智擒鰲拜(2)第二,蘇克薩哈的故事。康熙帝親政後的第六天,蘇克薩哈請求到孝陵(順治帝陵)守靈,以保全晚年。鰲拜藉機給蘇克薩哈羅織罪名:皇上新親政,你要去守靈,這是對皇上親政的不滿等等,共擬蘇克薩哈二十四條大罪,請求將其凌遲處死。康熙帝「堅執不允所請」。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清聖祖實錄》卷二三),揮臂咆哮,橫行朝廷,脅迫十四歲的皇上同意。鰲拜一連七日強奏,矯旨將蘇克薩哈及其子孫全部處死,斬的、絞的、發配的,抄家滅門,一族殆盡。 《八旗通志》之「京城八旗駐防圖」 在這裡插一句:電視劇《康熙王朝》說太皇太后下旨斬殺蘇克薩哈,而史實不是這樣的,因為孝庄太皇太后沒有垂簾聽政,她沒有權力、也沒有先例可以當廷宣布懿旨。蘇克薩哈被殺後,隨之索尼病故,鰲拜因與遏必隆同屬鑲黃旗,更加驕縱,肆無忌憚。康熙帝內心雖對鰲拜極為不滿,卻在表面上同其周旋。 這兩起事件、兩個故事,折射出朝廷五個關係,矛盾突出。 第一,皇權與旗權的矛盾。八旗在建立初期,實行八王分理國政,早年曾「分月輪值」。康熙帝強調:「天下大權,當統於一。」四輔政大臣,都是關外老臣,他們掌握朝廷實權、大權,一個有作為的君主,是不能容忍皇權旁落的。尤其是鰲拜目無君主,一個有作為的君主,豈能容納?因此,康熙大帝期待君主大權,統歸於一。 第二,新銳與舊勛的矛盾。康熙帝身邊的大臣,如索額圖、明珠等,都是一批年輕有為、朝氣蓬勃的新銳,他們不滿意滿洲舊臣的保守。要前進,就要朝廷大員的更新——排除保守勛舊,啟用先進新銳。任用先進新銳是康熙帝親政後採取的一項重要的舉措,而鰲拜等排斥新銳。 第三,滿洲與漢人的矛盾。清初推行「首崇滿洲」的國策,出現滿漢的嚴重矛盾。在滿與漢的天平上,如何擺平滿漢關係,這是一個領導藝術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多爾袞攝政時期,因為清軍剛入關,八旗大員是清朝入關的勛臣,給予優待。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作了一定調整。順治帝死後,滿洲勢力抬頭,以「罪已詔」的形式讓順治帝作了自我否定:「自親政以來,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漸習漢俗。於淳樸舊制,日有更張,以致國治未臻,民生未遂。」四大臣來了一個反題,撤銷內閣、翰林院,恢復內三院,排擠漢族官員,任用滿洲老臣,將權力集中到輔政大臣手中。 鑲黃旗盔甲 第四,文臣與武將的矛盾。順治帝「罪已詔」又說:「明季失國,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為戒,而委任漢官,即部院印信,間亦令漢官掌管,以致滿臣無心任事,精力懈弛。」其實,這主要是那些開國武將、滿洲勛舊的意見。遷都北京之初,需要漢官「引路」,需要重用文臣,所以在一個時期重用漢官、文臣為勢所必然。但鰲拜等人片面重滿官、用武臣,這同太平發展的局勢不相符合。 第五,兩黃與正白的矛盾。在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的上三旗內部也存在矛盾。在多爾袞時期,因多爾袞親管正白旗,在用人、行政、圈地、特權等方面,關照正白旗的利益過多,引起兩黃旗不滿,鰲拜曾要求調換土地,就是這種不滿的一個突出表現。 所以,在調整皇權與旗權、新銳與舊勛、滿洲與漢人、文臣與武將以及上三旗的關係中,康熙帝同鰲拜等的矛盾日漸激化,雙方衝突,必不可免。 康熙帝皇權旁落,更甚者,還有三事:一是鰲拜常在御前「呵斥部院大臣,攔截章奏」;二是又對冊立索尼孫女為皇后不滿,「阻攔啟奏」;三是朝政大事常在鰲拜家裡商定後再到朝議。鰲拜目無君主,舉朝大臣震驚。皇帝大權旁落怎麼辦?康熙帝同太皇太后秘商之後,決定:擒捕權臣鰲拜,剷除鰲拜集團。☆、《康熙大帝》 智擒鰲拜(3)二、擒撲鰲拜 康熙帝怎樣擒撲鰲拜呢?我先介紹一種說法。《嘯亭雜錄》記載:鰲拜「嘗託病不朝,要上親往問疾。上幸其第,入其寢。御前侍衛和公託見其貌變色,乃急趨至榻前,揭席刃見。上笑曰:『刀不離身,乃滿洲故俗,不足異也。』因即返駕」。然後就上演一場康熙帝智擒鰲拜的故事。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第二十一回,用半回《除大憝(duì)沖人定計》,大約2300字,描述康熙帝智擒鰲拜的故事。二月河先生《康熙大帝》第一部《奪宮初政》共四十二回,從第一回鰲拜登場,到第四十一回事件結案,穿插在其間,凡四十一回,總計花筆墨近30萬字,已為空前,可能絕後。如第十六回「御花園鰲拜演武」、第十七回「眾侍衛伴君玩耍」、第三十五回「少主用謀入虎穴」、第三十九回「老太師落入法網」等,被歷史小說、影視劇演繹得活靈活現、淋漓盡致。 當然,小說、戲劇、影視、評書可以憑藉這段記載,想像演繹,添枝加葉,生動有趣,煞是好看,卻並不是歷史真實。 清代《布庫圖》 鰲拜為四朝勛臣,是老辣的政治人物,握有重兵,遍置黨羽,不易剪滅。而康熙帝年僅16歲,還是稚嫩的少年天子。如何取得這場博弈的勝利?康熙帝同侍衛索額圖,在宮中召集滿洲少年,組成宮廷衛隊,天天演習「布庫」(摔跤)。鰲拜以為康熙帝是在少年戲耍,並不在意。一日,鰲拜奉召到內廷觀看「布庫」遊戲。康熙帝不露聲色,命滿洲「布庫」少年,將鰲拜擒撲,並公布其三十大罪。鰲拜集團,宣告破滅。 康熙帝擒撲鰲拜,《清聖祖實錄》只有13個字的記載: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戊申(十六日):「命議政王等拏(ná)問輔臣公鰲拜等。」這13個字正史記載,說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是皇帝命令的;第二層是議政王去辦的;第三層的確是把鰲拜捉拿了。但是,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以什麼方式、經過什麼過程、由什麼人捉拿鰲拜的?都沒有記載。記載康熙帝擒撲鰲拜的筆記《嘯亭雜錄》相關內容為212字,《竹葉亭雜記》為169字,兩書合計為381字。這種記述的簡略,反而給了人們更多的想像空間。那麼,康熙帝是怎樣智擒鰲拜的呢? 歷史的記載,有五種版本: 第一,「羽林士卒」擒撲說。康熙帝指揮羽林軍智擒鰲拜。《嘯亭雜錄》記載:「數日後,伺鰲拜入見日,召諸羽林士卒入,因面問曰:『汝等皆朕股肱耆舊,然則畏朕歟,抑畏拜也?』眾曰:『獨畏皇上。』帝因諭鰲拜諸過惡,立命擒之。聲色不動而除巨慝(tè),信難能也。」(昭槤《嘯亭雜錄》卷一) 第二,「選小內監」擒撲說。康熙帝統率小內監戲擒鰲拜。《竹葉亭雜記》載述:「帝在內,日選小內監強有力者,令之習布庫以為戲(布庫,國語也,相鬥賭力)。鰲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內,帝令布庫擒之,十數小兒立執鰲拜,遂伏誅。」(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一) 第三,「親王子弟」擒撲說。康熙帝統率親王子弟擒鰲拜。《清史通俗演義》敘述得活龍活現:康熙帝「到慈寧宮內去見太后,泣述鰲拜不法情狀。太后女流,無計可施,只用好言撫慰。究竟聖明天子,別有心思,他向各王邸中,選了百名親王子弟,年紀多與康熙帝彷彿,一班兒練習武藝,研究拳術,將門之子,骨種不同,不到一年,都學得拳術精通,武藝高強,連康熙帝也得了一點本領。於是康熙帝不動聲色,先封鰲拜為一等公,歇了數日,單召鰲拜入內議事。鰲拜欣然前往,到了內廷,見康熙帝端坐上面,兩旁站立的,便是一班少年貴胄。鰲拜昂著頭,走至康熙帝前……」(《清史通俗演義》第二十一回)。於是,鰲拜就被擒撲了。☆、《康熙大帝》 智擒鰲拜(4)第四,「侍衛拜唐阿」擒撲說。由宮廷侍衛和拜唐阿在「布庫」遊戲中擒撲了鰲拜。史書記載:「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清史稿》卷六《聖祖本紀一》)這裡的侍衛,就是宮廷侍衛;拜唐阿,是滿語音譯,滿文作baitangga,是沒有品級、聽差服役的人。 第五,「內侍健童」擒撲說。康熙帝在南齋(後為南書房),召鰲拜入。內侍請鰲拜坐在三條腿椅子上,而以一位內侍在其後扶著椅子。命賜茶,先把茶碗煮於熱水,上茶時,鰲拜接茶,茶碗燙手,砰然墜地。靠椅子的內侍乘勢一推,鰲拜仆倒在地。康熙帝呼曰:「鰲拜大不敬。」健童群起,擒撲鰲拜,交部論罪(《南亭筆記》)。這段筆記所載,透露一個細節,就是康熙帝擒撲鰲拜在內廷的書齋里,即後來的南書房。但有學者指出:這種「三條腿椅子」的說法純屬訛傳(朱家溍《故宮退食錄》)。 康熙帝這支「布庫兵」,各書記載相同,但其成分不同——他們是羽林軍、是宮內太監、是親王子弟,還是宮廷侍衛與拜唐阿,已經很難考證。但分析起來:其一,清朝沒有羽林軍;其二,清朝不許太監習武;其三,不會組織親王子弟;那麼,《清史稿?聖祖本紀》記載的由宮廷侍衛和拜唐阿組成的「布庫兵」,趁鰲拜受召,獨入內廷,毫無戒備,加以擒撲,既合乎情理,也比較可信。 康熙大帝智擒鰲拜,初展其超人睿智,傑出風範;但歷史往往無獨有偶,驚人相似。 三、無獨有偶 在清朝有康熙大帝智擒鰲拜的故事,在俄國有彼得大帝「擒索菲婭俄國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像公主」的故事。這個故事大家或許不大熟悉,我簡單介紹一下。 驚人相似彼得大帝的父親是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彼得有5個同父異母哥哥,其中3個幼年夭折,另兩個——大的叫費多爾,兩腿臃腫,寸步難行;小的叫伊凡,弱智,弱視,說話辭不達意。彼得的童年,由奶媽、保姆、女僕照看。彼得5歲時,父親故去。兄長費多爾繼位沙皇。彼得12歲時,費多爾死,宣布伊凡和彼得同時為沙皇。三天後,公布由姐姐索菲婭公主攝政。彼得在這段少年天子時期,沒有實權,只是學習——讀書,寫字,背誦(聖書)。但他表現出天賦、好學。彼得最喜歡的是建立遊戲兵,耍刀弄槍。聽政時,伊凡和彼得坐在雙人寶座上,攝政索菲婭公主則隱蔽在寶座背後,發號施令。這很像晚清慈禧皇太后垂簾聽政。攝政索菲婭公主權力愈來愈大,貪慾也愈來愈大,稱「索菲婭?阿列克謝耶夫娜公主和大公」,有大臣甚至慫恿索菲婭公主加冕登極。彼得日漸長大,17歲成親。他越來越不能容忍索菲婭的貪權張狂,二人矛盾,日益激化。一次,攝政索菲婭同兩位沙皇弟弟——伊凡、彼得一道參加宗教遊行,這是有違當時禮制的。彼得憤怒地對索菲婭說:「你是女人,應當立即退出這個遊行隊伍!」可是索菲婭公主我行我素,不予理睬。彼得大帝幼年像索菲婭公主攝政八年,她與彼得的矛盾變得越來越無法調和。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8月7日深夜的一個偶然事件,直接導致了攝政索菲婭公主的倒台。這天夜裡,克里姆林宮裡忽然響起了警報聲,負責護衛的射擊軍立刻拿起了武器。有人放出謠言說,住在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行宮的彼得已經派出「遊戲兵」向莫斯科進發。射擊軍中擁護彼得的一派沒有弄清是怎麼回事,以為射擊軍不是去保衛克林姆林宮,而是去討伐普列奧勃拉任斯科耶。他們立刻飛馬向彼得報告了莫斯科發生的這一緊急情況。17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康熙完結 范冰冰小S奮力比美誰能贏
※滿人八旗固山額真(天聰元年-康熙三年)
※《康熙來了》:為什麼我們總是害怕告別?
※康熙不肯跪孔子墓,一大臣遮住墓碑上一字,康熙馬上下跪磕頭?
※康熙的三十五個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