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經絡腧穴歌訣 白話版

目錄一、經絡腧穴歌手足十二經所屬歌

【出處】選自《醫宗金鑒》,該書是清乾隆年間編撰的大型醫學叢書,吳謙等主編。該書內容豐富、考訂翔實、切於實際、易學易用。

【歌訣】

五臟六腑共包絡,手足所屬三陰陽,

太陰足脾手肺臟,陽明足胃手大腸,

少陰足腎手心臟,太陽足膀手小腸,

厥陰足肝手包絡,少陽足膽手焦當。

【白話解】五臟六腑和心包的經脈,分屬手三陰三陽及足三陰三陽。足太陰是脾經,手太陰是肺經。足陽明是胃經,手陽明是大腸經。足少陰是腎經,手少陰是心經。足太陽是膀胱經,手太陽是小腸經。足厥陰是肝經,手厥陰是心包經。足少陽是膽經,手少陽是三焦經。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全》,明·徐鳳編撰。此書是綜合性針灸書。可參考用於補瀉手法。

【歌訣】

多氣多血經須記,大腸手經足經胃。

少血多氣有六經,三焦膽腎心脾肺。

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白話解】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多氣多血應記住。少血多氣的有六條經,即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多血少氣的有四條經,即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

臨床可根據各經氣血多少,選用不同的補瀉手法、針刺淺深、留針時間、艾灸壯數。

十二經營氣流注順序歌

【出處】選自《類經圖翼》,明·張介賓撰。此書廣泛收集文獻和資料,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歌應掌握。

【歌訣】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

手陰臟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

【白話解】十二經脈營氣運行或稱氣血流注的順序是:起於肺經,順序流注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肝經,復回肺經。手三陰經由臟走手,手三陽經由手走頭,足三陰經由足走腹,足三陽經由頭走足。

十二經脈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聚英》,又名《針灸聚英發揮》,明·高武撰。此書彙集了明以前各家針灸學說之精華,並提出了作者的學術見解。有參考價值。

(1)肺經

【歌訣】

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

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

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病喘與咳,

肺脹彭彭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

所生病者為氣嗽,喘渴煩心胸滿結,

臑臂之內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

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

欠伸少氣不足息,遺矢無度溺色赤。

【注釋】

①肺系:與肺相連繫的氣管。

②臑:上臂肘至腋部分,外側稱臑外,內側稱臑內。

③是動則病:指本經經氣有異常變化而產生的病症。

④所生病者:指本經經穴能主治的病症。

【白話解】

手太陰肺中焦生,下絡大腸出賁門,

上膈屬肺從肺系,系橫出腋臑中行。

肘臂寸口上魚際,大指內側爪甲根。

支絡還從腕後出,接次指屬陽明經。

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聯絡大腸,返還向上到胃上口賁門處,穿過橫膈隸屬於肺,然後上沿著氣管到咽喉部,橫折走至腋下,行於上臂內側前緣肌溝中,至肘窩尺澤部,再行於前臂內側橈骨下緣至寸口動脈搏動處,經過魚際抵達大指橈側指甲根少商穴。其支脈從腕後列缺分出,在食指端商陽穴聯繫手陽明大腸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則病喘與咳,

肺脹彭彭缺盆痛,兩手交瞀為臂厥。

手太陰肺經多氣少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病咳、喘、肺脹滿,甚至鎖骨上窩(缺盆)部疼痛,喘咳重,強迫坐位,兩手交叉於胸前,兩目視物不清。這種病稱臂厥,是本經經氣厥逆。

所生病者為氣嗽,喘渴煩心胸滿結,

臑臂之內前廉痛,小便頻數掌中熱。

氣虛肩背痛而寒,氣盛亦疼風汗出,

欠伸少氣不足息,遺矢無度溺色赤。

本經腧穴主治的病症包括氣喘、咳嗽、渴、煩心、胸中脹滿不舒、循經所過上前臂內側(廉)前邊疼痛、小便頻數、掌心發熱。還包括肺氣虛的肩背痛、惡寒、呵欠、少氣喘息、小便多,或是實證的肩背痛、有汗惡風、尿黃赤。

1. 大腸經

【歌訣】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歧骨循臂肪。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

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

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

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此經氣盛血亦盛,是動?腫並齒痛。

所生病者為鼽衄,目黃口乾喉痹生,

大指次指難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

氣有餘兮脈熱腫,虛則寒慄病偏增。

【注釋】

①?:即顴部。

②鼽(qiu):即鼻炎。

【白話解】

陽明之脈手大腸,次指內側起商陽,

循指上廉出合谷,兩筋歧骨循臂肪。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指甲橈側角商陽穴,沿食指橈側緣至合谷,經兩筋凹陷處陽溪向上循臂外上至肘。

入肘外廉循臑外,肩端前廉柱骨旁,

從肩下入缺盆內,絡肺下膈屬大腸。

經肘外側曲池向上循上臂(臑)外側上肩前(肩髃)向後進入頸椎下大椎穴,回過來經過缺盆進入胸腔絡於肺,穿過膈肌屬於大腸。

支從缺盆直上頸,斜貫頰前下齒當,

環出人中交左右,上夾鼻孔注迎香。

支脈從缺盆向上經過頸、頰部進入下齒中,回還出來左右兩脈交會於人中,再向上夾於鼻孔,止於迎香穴。

此經氣盛血亦盛,是動?腫並齒痛。

本經多氣多血,經氣有異常變動就會出現頸部腫痛和牙痛。?為顴部,本處依課本改為頸腫。

所生病者為鼽衄,目黃口乾喉痹生,

大指次指難為用,肩前臑外痛相仍。

氣有餘兮脈熱腫,虛則寒慄病偏增。

本經腧穴主治鼻塞流涕、鼻出血、目昏黃、口乾、咽喉腫痛、手指屈伸不利,以及經脈所過的肩前部上臂外側疼痛。實證的還可有經脈經過部位腫脹發熱,虛證還可出現惡寒戰慄。

1. 胃經

【歌訣】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

還出挾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

耳前髮際至額顱。支下人迎缺盆底,

下膈入胃絡脾宮。直者缺盆下乳內,

一支幽門循腹中,下行直合氣沖逢。

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中趾內間同。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指外間通。

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

悽悽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驚惕,

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及賁響,

凡此諸疾皆骭厥,所生病者為狂瘧,

溫淫汗出鼻流血,口喎唇緊又喉痹,

膝臏疼痛腹脹結,胸膺伏兔胻外廉,

足跗中趾俱痛徹,有餘消谷溺色黃,

不足身前寒振慄,胃房脹滿食不消,

氣盛身前皆有熱。

【注釋】

①頤:頦的上方,口角的外下方和腮的前下方部位

②胻:脛骨。

③跗:足背。

④賁:橫膈。賁響即腸鳴。

⑤骭:脛骨。骭厥為足陽明經氣厥逆。

⑥膺:胸乳以上部位。

【白話解】

胃足陽明交鼻起,下循鼻外入上齒,

還出挾口繞承漿,頤後大迎頰車裡,

耳前髮際至額顱。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旁迎香,上至鼻根在睛明與手足太陽交會後,沿鼻外下行入上齒中,左右兩支挾口環唇交於承漿,反折至頰部大迎、頰車,向上經過耳前髮際至額部頭維,並與督脈相交於神庭。

支下人迎缺盆底,下膈入胃絡脾宮。

直者缺盆下乳內,一支幽門循腹中,

下行直合氣沖逢。

分支從人迎循頸部下入缺盆,進入體腔內穿過膈肌屬於胃絡於脾,經胃下口幽門向下循腹內至氣沖穴。在缺盆還有一條直行的分支經過乳頭向下挾臍至氣沖穴與內行支合為一支。

遂由髀關抵膝臏,胻跗中趾內間同。

合併的經脈直行於大腿前面過髀關,過膝關節臏骨外緣,脛骨(胻骨)外側經足背,直出足中趾內間(實出次趾外間厲兌穴)。

一支下膝注三里,前出中趾外間通。

一支別走足跗趾,大趾之端經盡已。

直行脈在足三里處出一分支,向下至足中趾外側。在足背沖陽處又出一分支,入足大趾尖端將脈氣與脾經(隱白)相接。

此經多氣復多血,是動欠伸面顏黑,

悽悽惡寒畏見人,忽聞木音心驚惕,

登高而歌棄衣走,甚則腹脹及賁響,

凡此諸疾皆骭厥。

本經多氣多血,經氣有了異常變化會出現面色黑,呵欠伸腰,惡寒發抖,厭惡見人,聽到製作、敲打木質器具的響聲就心中驚悸害怕;或者發狂上房高歌,棄衣亂走,腹脹,腸鳴呃逆等,這些癥狀都是因本經足脛部氣血逆亂所致,又稱骭厥。

所生病者為狂瘧,溫淫汗出鼻流血,

口喎唇緊又喉痹,膝臏疼痛腹脹結,

胸膺伏兔胻外廉,足跗中趾俱痛徹,

有餘消谷溺色黃,不足身前寒振慄,

胃房脹滿食不消,氣盛身前皆有熱。

本經經穴能主治躁狂、瘧疾、溫熱病、自汗出、鼻衄、口眼喎斜、唇生皰疹、咽喉腫痛;經脈循行經過部位的胸膺、氣沖部、大腿前部、膝關節部、小腿外側、足背和足中趾的疼痛,活動不利;邪氣盛的消谷善飢、尿黃、身前發熱症、腹脹便閉症;正氣虛的胃脹滿、消化不良症、身前發寒戰慄症。

(4)脾經

【歌訣】

太陰脾起足大指,上循內側白肉際,

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胻脛膝里,

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

挾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

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重難移,

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

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

不卧強立股膝腫,疸發身黃大指痿。

【注釋】

①腨:小腿後部肌肉。

【白話解】

太陰脾起足大指,上循內側白肉際,

核骨之後內踝前,上腨循胻脛膝里,

股內前廉入腹中,屬脾絡胃與膈通,

挾喉連舌散舌下,支絡從胃注心宮。

足太陰脾經起於大趾隱白,沿赤白肉際,過第一跖骨小頭(核骨),經內踝前,上小腿內側脛骨後緣至膝內側陰陵泉,再向上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中,屬於脾絡於胃,再向上過膈挾食道至舌根部,散佈於舌下。另一分支從胃過膈注入心中。

此經氣盛而血衰,是動其病氣所為,

食入即吐胃脘痛,更兼身體重難移,

腹脹善噫舌本強,得後與氣快然衰。

本經多氣少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舌根部強硬,食入即吐,胃脘部疼痛、腹脹、噯氣,身體沉重,如能大便和矢氣則身體舒適。

所生病者舌亦痛,體重不食亦如之,

煩心心下仍急痛,泄水溏瘕寒瘧隨,

不卧強立股膝腫,疸發身黃大指痿。

本經經穴主治舌痛、身體困重、食少、心胸煩悶、胃脘急痛、便泄溏薄、腹部痞塊、瘧疾、黃疸、睡不好覺、強站立則大腿膝關節腫,以及足大趾活動不利等症。

(5)心經

【歌訣】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

支者還從心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

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多氣少血屬此經,是動心脾痛難任,

渴欲飲水咽乾燥。所生脅痛目如金,

臑臂之內後廉痛,掌中有熱向經尋。

【白話解】

手少陰脈起心中,下膈直與小腸通,

支者還從心系走,直上喉嚨系目瞳。

手少陰心經起於心中,穿過膈肌向下絡於小腸。一條分支從心系(聯繫心的大血管)分出,向上循氣管咽喉連接於目後眼系(眼後與腦連繫的組織)。

直者上肺出腋下,臑後肘內少海從,

臂內後廉抵掌中,銳骨之端注少沖。

直行的外行線從心系,經肺橫出腋下極泉穴處,循上臂內側後緣至肘部少海穴,向下經前臂內側後緣抵手掌中,循小指橈側至少沖穴。銳骨此處指豌豆骨。

多氣少血屬此經,是動心脾痛難任,

渴欲飲水咽乾燥。

本經多氣少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心痛、咽干、渴而欲飲水的病症。

所生脅痛目如金,臑臂之內後廉痛,

掌中有熱向經尋。

本經經穴主治心脅疼痛、目黃及經脈經過的上肢內側後緣部疼痛、掌心熱等症。

1. 小腸經

【歌訣】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

循手外廉出髁中,循臂骨出肘內側,

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

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屬小腸。一支缺盆貫頸頰,

至目銳眥卻入耳,一支別頰上至?。

抵鼻升至目內眥,斜絡於顴別絡接。

此經少氣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

頷下腫兮不可顧,肩如拔兮臑似折。

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聾目黃腫腮頰,

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猶當細分別。

【注釋】

①髁:尺骨莖突。

②肩解:肩關節後縫。

③頷:頦下結喉上軟肉部。

【白話解】

手太陽經小腸脈,小指之端起少澤,

循手外廉出髁中,循臂骨出肘內側,

上循臑外出後廉,直過肩解繞肩胛,

交肩下入缺盆內,向腋絡心循咽嗌。

下膈抵胃屬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起於小指端少澤穴,循手背小指和手掌尺側邊,向上出於尺骨小頭部,經過肘內側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的小海穴,向上沿臂外後廉,過肩胛縫,繞肩胛部,交會肩上大椎穴,折入缺盆,進入體腔絡於心再循食道,下膈抵達胃部,屬於小腸。

一支缺盆貫頸頰,至目銳眥卻入耳,

一支別頰上至?,抵鼻升至目內眥,

斜絡於顴別絡接。

本經一條分支,從缺盆沿頸部上面頰,至外眼角後,向下折入耳中。從頰部又出一分支,斜行於顴部,至目內眥睛明穴。

此經少氣還多血,是動則病痛咽嗌。

頷下腫兮不可顧,肩如拔兮臑似折。

本經少氣多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可以產生咽喉痛、頸下腫、頭不能回顧、肩部和上肢疼痛似折斷。

所生病主肩臑痛,耳聾自黃腫腮頰,

肘臂之外後廉痛,部分猶當細分別。

本經經穴主治肩臂部疼痛、耳聾、目黃、腮頰腫,及經脈所過的肘臂外後側疼痛。

1. 膀胱經

【歌訣】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

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

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夾脊邊,

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

貫胂夾脊過髀樞,髀外後廉腘中合,

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之下趾外側。

此經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痛不可當,

項如拔兮腰似折,髀樞痛徹脊中央,

腘如結兮腨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

所生瘧痔小指廢,頭囟項痛目色黃,

腰尻腘腳疼連背,淚流鼻衄交癲狂。

【注釋】

①肩膊:肩胛部。

②膂:夾脊兩邊的肌肉。

③胂:亦指夾脊兩側的肌肉,但偏下部。

④髀樞:大轉子部,當環跳處。

⑤尻:尾骨,臀部。

【白話解】

足太陽經膀胱脈,目內眥上起額尖,

支者巔上至耳角,直者從巔腦後懸。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目內眥角睛明穴,向上至額到頭頂部,一條分支到耳角上部。直行主幹向腦後走行。

絡腦還出別下項,仍循肩膊夾脊邊,

抵腰膂腎膀胱內,一支下與後陰連。

貫臀斜入委中穴,一支膊內左右別,

貫胂俠脊過髀樞,髀外後廉腘中合。

下貫腨內外踝後,京骨之下趾外側。

直行經脈絡於腦後,從天柱分兩支下行,內側支行脊中旁1.5寸,抵腰部進入脊旁筋肉,入腹腔絡於腎向下屬膀胱。從腰部向下過臀斜行抵委中穴。外側分支行脊中旁3.0寸,下行夾脊過環跳部,從大腿後面,前支外側進入腘窩在委中兩支會合。從委中經脈行小腿後部,過外踝之後崑崙穴,循小趾外側,抵趾甲角旁至陰穴。

此經血多氣猶少,是動頭痛不可當,

項如拔兮腰似折,髀樞痛徹脊中央,

腘如結兮腨如裂,是為踝厥筋乃傷。

本經多血少氣,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劇烈頭痛,頸項、腰部、脊背、臀部環跳區疼痛,活動困難。膝腘部如捆結活動不利,小腿後肌肉疼痛如裂。這些都是踝部經脈脈氣厥逆造成的屬於筋方面的病(太陽主筋)。

所生瘧痔小指廢,頭囟項痛目色黃,

腰尻腘腳疼連背,淚流鼻衄交癲狂。

本經經穴主治瘧疾、痔瘡、足小趾活動不利、頭囟部疼痛、頸項痛、目黃、見風流淚、鼻衄以及癲證、狂證。還主治經脈所過的腰背、骶臀部、腘窩部、足部的疼痛。

(8)腎經

【歌訣】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

然谷之下下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

出腘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

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

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漆,

目視??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

所生病者為舌干,口熱咽腫氣賁逼,

股內後廉並脊痛,煩心心痛疸而澼。

痿厥嗜卧體怠惰,足下熱痛皆腎厥。

【注釋】

①疸:黃疸之類的疾病。

②澼:即腸澼,指痢疾、便血之類的疾病。

【白話解】

足經腎脈屬少陰,小趾斜趨湧泉心,

然谷之下下踝後,別入跟中腨內侵。

出腘內廉上股內,貫脊屬腎膀胱臨。

足少陰腎經起於足小趾端,斜走足心出湧泉穴,經過然谷穴和內踝後太溪穴,進入足跟部並向上循脛部內側後緣至腘窩部陰谷,然後沿大腿內側後緣向上,進入脊椎內,在腹腔屬於腎絡膀胱。

直者從腎貫肝膈,入肺循喉舌本尋,

支者從肺絡心內,仍至胸中部分深。

本經主幹從腎向上,穿過肝和膈,進入肺後循氣管咽喉到舌根兩旁。一條分支從肺出連絡心內,出來在胸腔心包將脈氣接於手厥陰心包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病飢不欲食,

喘嗽唾血喉中鳴,坐而欲起面如漆,

目視??氣不足,心懸如飢常惕惕。

本經多氣少血,經氣有了異常變化就會產生雖飢餓但不想吃飯,氣喘,咳嗽,喉中痰鳴和痰中帶血,面色如黑漆,坐而欲起而兩目昏花視物模糊不清,氣虛,心如懸空而不安,從內心產生恐懼等癥狀。

所生病者為舌干,口熱咽腫氣賁逼,

股內後廉並脊痛,煩心心痛疸而澼。

痿厥嗜卧體怠惰,足下熱痛皆腎厥。

本經經穴主治(陰虛)咽喉腫痛,口熱舌干氣上逆之喘咳,大腿內側後緣和尾脊部疼痛,心煩不安,心痛,黃疸,腹瀉便血以及下肢痿軟嗜卧,身體倦怠無力,足心熱、疼痛等症。以上癥狀都是腎經經氣厥逆所致。

(9)心包經

【歌訣】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

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

指透中沖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

此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

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

心中澹澹或大動,善笑目黃面赤色。

所生病者為煩心,心痛掌熱病之則。

【白話解】

手厥陰心主起胸,屬包下膈三焦宮,

支者循胸出脅下,脅下連腋三寸同。

仍上抵腋循臑內,太陰少陰兩經中,

指透中沖支者別,小指次指絡相通。

手厥陰心包經起於胸中,屬心包,向下過膈分別與上、中、下三焦相絡。其支脈沿胸出脅下天池,上抵腋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手少陰之間,到掌中勞宮穴直出中指指尖中沖穴。在勞宮處有一分支走到無名指端將脈氣交於手少陽三焦經。

此經少氣原多血,是動則病手心熱,

肘臂攣急腋下腫,甚則胸脅支滿結,

心中澹澹或大動,善笑目黃面赤色。

本經少氣多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手心熱、前臂和肘掣強拘攣、腋窩部腫,甚則胸脅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目黃、喜笑不止等症。

所生病者為煩心,心痛掌熱病之則。

本經經穴主治心胸煩悶、心痛、手掌心發熱等症。

(10)三焦經

【歌訣】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

兩指歧骨手腕錶,上出臂外兩骨間,

肘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

下入缺盆膻中布,散絡心包膈里穿。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

屈下至頰仍注?,一支入耳出耳前,

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銳眥乃盡焉。

此經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

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眥,

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亦如廢。

【白話解】

手經少陽三焦脈,起自小指次指端,

兩指歧骨手腕錶,上出臂外兩骨間,

肘後臑外循肩上,少陽之後交別傳,

下入缺盆膻中布,散絡心包膈里穿。

手少陽三焦經,起於無名指關沖穴。循第四、五掌骨間至腕背部,向上行於手臂外側尺、橈骨間。過肘尖、上臂外側中間到肩髎,交出足少陽經之後,進入缺盆布散於胸中,散絡於心包,穿過膈肌,屬於上、中、下三焦。

支者膻中缺盆上,上項耳後耳角旋,

屈下至頰仍注?,一支入耳出耳前,

卻從上關交曲頰,至目銳眥乃盡焉。

分支脈從胸中向上經缺盆、項部到耳後翳風,然後上耳上角頷厭部,向下折到頰部,再向上至目下鼻旁。本支在耳後又分一支進入耳中,出於耳前上關穴,至目外眥角的絲竹空穴本經止。

此經少血還多氣,是動耳鳴喉腫痹。

本經少血多氣,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耳鳴、耳聾、咽喉腫痛。

所生病者汗自出,耳後痛兼目銳眥,

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亦如廢。

本經經穴主治自汗出、外眼角及耳後疼痛,及本經循行經過的肩臂部、肘部、上臂外側部疼痛,小指、無名指活動不利。

(11)膽經

【歌訣】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

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

手少陽前至肩上,又交少陽入缺盆。

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

一支銳眥大迎下,合手少陽抵?根,

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

屬膽仍從脅里過,下入氣沖毛際縈,

橫入髀厭環跳內。直者缺盆下腋膺,

過季脅下髀厭內,出膝外廉是陽陵,

外輔絕骨踝前過,足跗小趾次趾分。

一支別從大趾去,三毛之際接肝經。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

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

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並兩腋,

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痎瘧疾,

胸脅髀膝至脛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注釋】

①髀厭:即髀樞,環跳穴部。

②馬刀挾癭:瘰癧生於腋下,形如馬刀者稱馬刀;生於頸旁者為挾癭。即淋巴結核。亦有云為帶狀皰疹者。

【白話解】

足脈少陽膽之經,始從兩目銳眥生,

抵頭循角下耳後,腦空風池次第行。

手少陽前至肩上,又交少陽入缺盆。

足少陽膽經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行至頭角頷厭,向下行於耳後至完骨(乳突部),反折至目上陽白,復向上行腦後,經腦空和風池,與手少陽經相交後在肩部進入缺盆。

支者耳後貫耳內,出走耳前銳眥循。

一條支脈從耳後分出,進入耳中,出於耳前至目外眥的後方。

一支銳眥大迎下,合手少陽抵?根,

下加頰車缺盆合,入胸貫膈絡肝經。

另一條頭部的支脈從目外眥下大迎之前與手少陽經相交會至鼻旁,又經頰車向下至缺盆與前支相交會,進入胸腔,穿過膈肌,絡於肝。

屬膽仍從脅里過,下入氣沖毛際縈,

橫入髀厭環跳內。

體內經脈絡肝屬膽後,從胸脅里下出氣沖部,環繞陰毛部,橫行向臀後進入環跳。

直者缺盆下腋膺,過季脅下髀厭內,

出膝外廉是陽陵,外輔絕骨踝前過,

足跗小趾次趾分。一支別從大趾去,

三毛之際接肝經。

本經直行的部分,從缺盆下向腋下淵腋等穴,沿胸側過脅肋下部,向後與前支在環跳會合。會合後沿大腿和膝關節外側到陽陵泉,再向下循腓骨前緣至絕骨穴,經外踝前丘墟穴上足背,直出第四趾甲外側角竅陰穴。在足背當足臨泣穴處,一條分支走向足大趾,在大趾生毛部與肝經接續。

此經多氣而少血,是動口苦善太息,

心脅疼痛難轉移,面塵足熱體無澤。

本經多氣少血,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口苦、好嘆長氣、胸脅疼痛轉側困難、面如蒙灰塵、身體無脂潤光澤、足外側發熱等症。

所生頭痛連銳眥,缺盆腫痛並兩腋,

馬刀挾癭生兩旁,汗出振寒痎瘧疾,

胸脅髀膝至脛骨,絕骨踝痛及諸節。

本經經穴主治偏頭痛牽連目外眥、缺盆部腫痛牽連兩腋下、頸旁及腋下生瘰癧(淋巴結腫大)、發熱汗出、振寒戰慄、瘧疾以及經脈所過的胸脅部、大腿外側、膝關節、脛骨外側、踝關節等各關節疼痛。

(12)肝經

【歌訣】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趾之端毛際叢,

足跗上廉太沖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腘內廉陰股沖,

環繞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逢。

上貫膈裡布脅肋,夾喉頏顙目系同,

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從目系中,

下絡頰里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此經血多氣少焉,是動腰痛俯仰難,

男疝女人小腹腫,面塵脫色及咽干。

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

或時遺溺並狐疝,臨症還須仔細看。

【注釋】

①頏顙:鼻咽腔部。

②狐疝:即疝氣。

【白話解】

厥陰足脈肝所終,大趾之端毛際叢,

足跗上廉太沖分,踝前一寸入中封。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端大敦穴,向足背,經太沖,過內踝前1寸的中封穴。

上踝交出太陰後,循腘內廉陰股沖,

環繞陰器抵小腹,夾胃屬肝絡膽逢。

經脈在內踝上8寸交叉到足太陰脾經後面,沿腘窩內側,上大腿內側中間,環繞生殖器後進入小腹內,經過胃上行,屬肝絡膽。

上貫膈裡布脅肋,夾喉頏顙目系同,

脈上巔會督脈出,支者還從目系中,

下絡頰里環唇內,支者便從膈肺通。

然後向上穿過膈肌,分布在脅肋部,沿氣管之後進入鼻咽腔(頏顙),連接目後與腦相連繫的組織(目系),折出,從額部直上頭頂與督脈交會於百會。目部分支從目系分出,沿面頰里側,環繞唇內。另一支脈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於肺,接手太陰肺經。

此經血多氣少焉,是動腰痛俯仰難,

男疝女人小腹腫,面塵脫色及咽干。

本經多血少氣,經氣有異常變化就會產生前俯後仰困難、男子疝氣、女子小腹腫痛、咽喉腫痛乾燥、面無血色似蒙灰塵等症。

所生病者為胸滿,嘔吐洞泄小便難,

或時遺溺並狐疝,臨症還須仔細看。

本經經穴主治胸滿悶、嘔吐泄瀉、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或時時遺尿、小腸疝氣等症,臨床應仔細分析。

奇經八脈歌

【出處】本歌選自《醫宗金鑒》。奇經八脈是督、任、沖、帶、陰陽蹺、陰陽維八條經脈的總稱。奇經八脈無表裡相合關係,與臟腑亦無直接屬絡關係。主要具有網路溝通、統攝協調、溢蓄調布的作用。在很多方面補充了十二正經的不足。

(1)奇經八脈總歌

【歌訣】

正經經外是奇經,八脈分司各有名。

任脈任前督於後,衝起會陰腎同行,

陽蹺跟外膀胱別,陰蹺跟前隨少陰,

陽維維絡諸陽脈,陰維維絡在諸陰,

帶脈圍腰如束帶,不由常度號奇經。

【白話解】奇經是十二正經之外的八條經脈,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八脈名稱不同,功能各異。任脈行於軀體前面正中,總任一身之陰;督脈行於頭身後面正中,總督諸陽;沖脈從會陰穴出來走行於腹部足少陰腎經部位;陽蹺脈是在足跟外側部分出的膀胱經的支脈;陰蹺脈是在足跟內側分出的腎經的支脈;陽維脈維絡聯繫諸陽經;陰維脈維絡聯繫諸陰經;帶脈圍腰一周,如身之束帶。此上八脈與有臟腑屬絡、表裡經相合等規律的正經不同,故名奇經。

1. 任脈歌

【歌訣】

任脈起於中極下,會陰腹里上關元,

循內上行會沖脈,浮外循腹至喉咽,

別絡口唇承漿已,過足陽明上頤間,

循面入目至睛明,交督陰脈海名傳。

【白話解】任脈起於腎下胞中當中極穴之下,出於會陰穴,行於身前腹里,過關元,循腹正中線至咽喉、承漿部、環唇口循面至目下承泣而終。上行時與沖脈相交會於唇下承漿穴,在齦交與督脈相交會。任脈又稱陰脈之海,主胞胎。

(3)督脈歌

【歌訣】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

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後別臀方,

至少陰者循腹里,會任直上關元行,

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唇當,

上系兩目中央下。始合內眥絡太陽,

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下項肩膊旁,

夾脊抵腰入循膂,絡腎莖篡等同鄉。

此是申明督脈絡,總為陽脈之督綱。

【白話解】

督脈少腹骨中央,女子入系溺孔疆,

男子之絡循陰器,繞篡之後別臀方,

至少陰者循腹里,會任直上關元行,

屬腎會沖街腹氣,入喉上頤環唇當,

上系兩目中央下。

督脈起於少腹之內腎下胞中(與任脈、沖脈同出一源),出於橫骨骨盆中央,女子系尿孔之端,男子循陰莖皆至篡(會陰部),環臀在骶骨端與足少陰腎經交會後,進入脊骨內向上行於風府,進入腦,還出循頭正中過百會、神庭、素髎至齦交。這是督脈的主幹。

督脈分支聯繫少陰腎經和腎,在腹下部經氣沖等穴聯繫腹氣,向前行的分支與任脈相同,從腹正中過關元,上喉部環唇、循面至目下中央的承泣穴。

始合內眥絡太陽,上額交巔入絡腦,

還出下項肩膊旁,夾脊抵腰入循膂,

絡腎莖篡等同鄉。此是申明督脈絡,

總為陽脈之督綱。

膀胱經起於目內眥睛明穴,向上至額部在頭頂處與督脈交會入絡腦,回出來從天柱向下,行於肩胛內側,至腰部腎俞處進入脊旁肌肉,並向里絡於腎。這也是督脈的一個分支,是說明督脈之脈絡的基本走行。總之督脈聯繫了諸陽經,又行於背正中,通於腦,是全身陽脈之總督,故稱陽脈之海,總督諸陽。

(4)沖脈

【歌訣】

沖脈起於腹氣街,後天營氣氣衝來,

並於先天之真氣,相併夾臍上胸街,

大氣至胸中而散,會合督任充身懷,

分布臟腑諸經絡,名之血海不為乖。

【白話解】沖脈起於腎下胞中,出於氣沖穴得胃經的後天之氣,然後併入足少陰腎經,又得先天之真氣,夾臍兩側到胸中而散,會於咽喉,向上與任脈相會,絡於唇口,達目下。沖脈分支分布於頭面、下肢和臟腑,與女子經血關係密切,故又稱為血海、五臟六腑之海、十二經脈之海,這是正確的。

(5)帶脈

【歌訣】

帶脈足少陰經脈,上腘別走太陽經,

合腎十四椎屬帶,起於季脅繞身行。

【白話解】帶脈起於脅肋下部章門穴,圍繞一身如腰帶狀,在第二腰椎處,與足少陰腎經的經別相連繫。此經別從腘部分出,別走足太陽經並聯繫腎。

(6)陽蹺脈

【歌訣】

陽蹺脈起於跟中,上合三陽外踝行,

從脅循肩入頸頄,屬目內眥太陽經。

【注釋】

①頄(qiu):即朏,顴部。

【白話解】陽蹺脈起於跟中申脈穴,從外踝向上循行連繫了足太陽經的仆參、跗陽;足少陽經的居髎;手太陽經的臑俞;手陽明經的肩髃、巨骨;足陽明經的地倉、巨髎、承泣;足太陽經的睛明。從脅肋後側至肩部,循面鼻旁進入足太陽經的睛明,繼續向上行,止於足少陽經的風池。

(7)陰蹺脈

【歌訣】

陰蹺亦起於跟中,少陰之別內踝行,

上循陰股入胸腹,上至咽喉至睛明。

【白話解】陰蹺脈起於跟中足少陰經的照海穴,沿內踝足少陰經向上,經大腿內側、腹部、胸部,經咽喉上頭面,止於足太陽經的睛明穴。

(8)陽維脈

【歌訣】

陽維脈起足太陽,外踝之下金門疆,

從胻背肩項頭面,維絡諸陽會督場。

【白話解】陽維脈起於足太陽經位於外踝下的金門穴,沿小腿、大腿的外側,經過肩背部到額面部,反折至頭項後部,止於風府和啞門,與督脈相交會。陽維脈起到維絡諸陽經的作用。

(9)陰維脈

【歌訣】

陰維脈起足少陰,內踝上行穴築賓,

循腹至乳上結喉,維絡諸陰會於任。

【白話解】陰維脈起於足少陰經位於內踝之上的築賓穴,沿小腿、大腿的內側,經過腹部,上於結喉之上,分別與任脈的天突、廉泉相交會而止。陰維脈有維絡諸陰經的作用。

十五絡脈歌

【出處】本歌選自《醫經小學》,該書系綜合性醫書,明·劉純編撰。十五絡脈(穴)即十二正經各有一絡脈(穴)加脾之大絡、督脈、任脈絡脈合稱十五絡脈(穴)。臨床應用廣泛,應牢記。

【歌訣】

人身絡脈一十五,我今逐一從頭數,

手太陰絡為列缺,手少陰絡即通里,

手厥陰絡為內關,手太陽絡支正是,

手陽明絡偏歷當,手少陽絡外關位,

足太陽絡號飛揚,足陽明絡豐隆記,

足少陽絡為光明,足太陰絡公孫記,

足少陰絡名大鐘,足厥陰絡蠡溝配,

陽督之絡號長強,陰任之絡名屏翳,

脾之大絡是大包,十五絡名君須記。

【注釋】

①屏翳:有醫書指屏翳即會陰穴。現根據《靈樞經·經脈》記載改為尾翳即鳩尾穴。

【白話解】人身有十五絡脈,絡脈和絡穴同名,但概念不同。手太陰絡脈(穴)名列缺,手少陰絡脈(穴)名通里,手厥陰絡脈(穴)名內關,手太陽絡脈(穴)名支正,手陽明絡脈(穴)名偏歷,手少陽絡脈(穴)名外關,足太陽絡脈(穴)名飛揚,足陽明絡脈(穴)名豐隆,足少陽絡脈(穴)名光明,足太陰絡脈(穴)名公孫,足少陰絡脈(穴)名大鐘,足厥陰絡脈(穴)名蠡溝,督脈絡脈(穴)名長強,任脈絡脈(穴)名尾翳又名鳩尾,脾還有一大絡名大包。這十五絡脈(穴)應仔細牢記。

十二經原穴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聚英》,又名《針灸聚英發揮》。明代針灸學家高武撰寫。該書彙集了明以前各家針灸學說和歌賦,也有自己的學術見解,除本書外還自製針灸銅人三具。

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臨床應用很廣。

【歌訣】

甲出丘墟乙太沖,丙歸腕骨是原中,

丁出神門原內過,戊胃沖陽氣可通,

己出太白庚合谷,辛緣本出太淵同,

壬歸京骨期中過,癸出太溪原穴逢,

三焦壬(丙)是陽池穴,包絡大陵癸(丁)又重。

【白話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十天干分別代表五臟六腑並與五行相配。甲指膽經,原穴是丘墟;乙指肝經,原穴是太沖;丙指小腸經,原穴是腕骨;丁指心經,原穴是神門;戊指胃經,原穴是沖陽;己指脾經,原穴是太白;庚指大腸經,原穴是合谷;辛指肺經,原穴是太淵;壬指膀胱經,原穴是京骨;癸指腎經,原穴是太溪。三焦經也屬丙,原穴是陽池;心包絡同屬丁,原穴是大陵。此處丙、丁與小腸經、心經相重,在五行皆屬火。(本處依《景岳全書》和五版《針灸學》教材解釋)

難經五輸穴主治歌

【出處】北京中醫藥大學谷世喆根據《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的論述而編纂的新歌。對五輸穴的應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可以結合五輸穴的產生及應用學習之。

【歌訣】

《難經》詳論五輸穴,井穴專主心下滿,

滎穴瀉火主身熱,俞治體重與節痛,

經主喘咳並寒熱,合當逆氣而下泄。

【白話解】《難經·六十八難》論述了五輸穴的應用。以五臟、五行為依據,井穴屬木與肝相關,主疏瀉,故主心下滿悶;滎穴屬火與心相關,火為熱病,因此滎主身熱;俞(輸)穴屬土與脾相關,主肌肉四肢,故主體重節痛;經穴屬金與肺相關,主皮毛司呼吸,故經穴主喘咳寒熱;合穴屬水與腎相關,主水,水積於下則氣上逆,流於腸則氣便泄。

十四經腧穴分寸歌

【出處】選自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腧穴教研室主編的《針灸歌訣》。本歌以1991年1月實施的國家標準經穴部位為依據,編入經脈英文和拼音縮寫、經穴數目、經脈主治和腧穴分寸。實用性強,易於背誦掌握,應廣為推廣,為學習針灸必讀。(1989年國際針灸學會聯合會確定經脈名稱英文縮寫全部為雙字母,不同於1982年版。另外,國際標準三焦經為TE,督脈為GV,任脈為CV。與本歌不同)

(1)肺經(LU)

【歌訣】

LU十一是肺經,起於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發熱咽喉痛。

中府雲門下一寸,雲門鎖骨下窩尋,

二穴相差隔一肋,距胸中線六寸平,

天府腋下三寸取,俠白府下一寸擒,

尺澤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憑。

列缺交叉食指盡,經渠一寸突脈中,

太淵紋上動脈動,魚際大魚骨邊中,

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葉明。

【白話解】

LU十一是肺經,起於中府少商停。

胸肺疾患咳嗽喘,咯血發熱咽喉痛。

「LU」是手太陰肺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11個經穴,起於中府穴止於少商穴。本經經穴主治胸肺部的疾患、咳嗽、喘、咳血、發熱、咽喉疼痛。

中府雲門下一寸,雲門鎖骨下窩尋,

二六相差隔一助,距胸中線六寸平。

中府穴位於胸前壁外上方、雲門穴下1寸,距中線6寸,平第一肋間隙。而雲門恰在鎖骨下窩凹陷處,距前正中線6寸。

天府腋下三寸取,俠白府下一寸擒,

尺澤肘中肌腱外,孔最腕上七寸憑。

天府穴在臂內側面,肱二頭肌橈側,腋前紋頭下3寸處,俠白位於4寸處。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肌腱橈側凹陷中,孔最穴在尺澤、太淵連線,腕橫紋上7寸。

列缺交叉食指盡,經渠一寸突脈中,

太淵紋上動脈動,魚際大魚骨邊中,

少商指甲根外角,去指甲角韭葉明。

列缺穴位於前臂橈側緣,橈骨莖突上方,腕橫紋上1.5寸。簡易取法兩手交叉食指盡頭處即是列缺。經渠位於撓動脈橈側,腕橫紋上1寸處,太淵位於橈動脈橈側當腕橫紋橈側端的凹陷中,魚際穴位於第一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少商穴位於拇指橈側指甲角0.1寸即如一韭葉寬的地方。

(2)大腸經(LI)

【歌訣】

LI二十手大腸,起於商陽止迎香,

頭面眼鼻口齒喉,皮膚身熱與胃腸。

商陽食指外側取,二間握拳節前方,

三間握拳節後取,合谷虎口歧骨當,

陽溪腕上兩筋陷,偏歷腕上三寸良,

溫溜腕後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鄉,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長,

曲池尺澤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

池上三寸尋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肩髃肩峰舉臂起,巨骨肩尖骨陷當,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結喉旁,

禾髎孔外平水溝,鼻旁唇溝取迎香。

【白話解】

LI二十手大腸,起於商陽止迎香。

頭面眼鼻口齒喉,皮膚身熱與胃腸。

手陽明大腸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為LI,共有20個穴位。穴位連線起於商陽穴止於迎香穴。本經經穴主治頭面部、眼睛、鼻部、牙齒、口唇、咽喉、皮膚、發熱和胃腸道疾病。

商陽食指外側取,二間握拳節前方。

商陽穴位於食指指甲橈側角,二間穴半握拳位於第二掌指關節的前方。

三間握拳節後取,合谷虎口歧骨當。

三間穴位於第二掌指關節的後方,半握拳取穴。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間,平第二掌骨中點。

陽溪腕上兩筋陷,偏歷腕上三寸良。

陽溪穴位於腕背側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陽溪到曲池劃一連線,偏歷穴位於線上,距腕橫紋3寸。

溫溜腕後上五寸,池前四寸下廉鄉。

溫溜穴位於腕橫紋上5寸,下廉穴在曲池下4寸。

池下三寸上廉穴,三里池下二寸長。_

上廉穴位曲池下3寸,手三里穴位曲池下2寸。

曲池尺澤髁中央,肘髎肱骨外廉旁。

曲池穴正當尺澤穴(肢二頭肌肌腱橈側陷中)和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肘髎穴在肱骨外側緣曲池上1寸處。

池上三寸尋五里,臂臑三角肌下方。

曲池上3寸是手五里穴,臂臑穴在三角肌下端。

肩髃肩峰舉臂起,巨骨肩尖骨陷當。

肩部平舉鎖骨肩峰端的下緣凹陷中是肩髃穴,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形成肩尖二骨間的凹陷中是巨骨穴。

天鼎扶下一寸取,扶突肌中結喉旁。

天鼎穴位於扶突下1寸,扶突穴在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和鎖骨頭之間,平結喉部位。

禾髎孔外平水溝,鼻旁唇溝取迎香。

禾髎穴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取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當鼻唇溝中取迎香穴。

(3)胃經(ST)

【歌訣】

ST四五是胃經,起於承泣厲兌停,

胃腸血病與神志,頭面熱病皮膚病。

承泣下眶邊緣上,四白穴在眶下孔,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倉吻旁四分靈,

大迎頜前寸三陷,頰車咬肌高處迎,

下關張口骨支起,頭維四五旁神庭,

人迎結喉旁動脈,水突人迎氣舍中,

肌間氣舍平天突,缺盆鎖骨上窩中,

氣戶鎖下一肋上,相去中線四寸平,

庫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處,胸部諸穴要記清,

不容巨闕旁二寸,其下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臍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六,歸來氣沖曲骨鄰,

髀關髂下平會陰,伏兔膝上六寸中,

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膝外下陷是犢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虛,膝下八寸條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虛,條外一寸是豐隆,

解溪跗上系鞋處,沖陽跗上動脈憑,

陷谷跖趾關節後,次中指縫尋內庭,

厲兌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記清。

【白話解】

ST四五是胃經,起於承泣厲兌停,

胃腸血病與神志,頭面熱病皮膚病。

ST是足陽明胃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胃經經穴有45個,起於承泣止於厲兌。本經經穴主治胃腸道、頭面、牙齒、口唇等病症,還主治熱性病、皮膚病和驚悸、癲狂等神志疾患。

承泣下眶邊緣上,四白穴在眶下孔,

巨髎鼻旁直瞳子,地倉吻旁四分靈。

目正視瞳孔直下,眶骨下緣和眼球之間是承泣穴,向下至眶下孔凹陷處是四白穴,再向下平鼻翼下緣處是巨髎穴,巨髎穴直下平口角旁0.4寸是地倉穴。

大迎頜前寸三陷,頰車咬肌高處迎,

下關張口骨支起,頭維四五旁神庭。

下頜角前方1.3寸凹陷中,當咬肌附著部前緣是大迎穴,下頜角前一橫指咬牙時當咬肌的高點是頰車穴,耳前方顴弓下與下頜切跡之間的凹陷,張口鼓起來是下關穴,頭維在頭角部入髮際0.5寸距神庭穴4.5寸處。

人迎結喉旁動脈,水突人迎氣舍中,

肌間氣舍平天突,缺盆鎖骨上窩中。

人迎穴位於結喉旁,胸鎖乳突肌的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距中線1.5寸。水突穴位於人迎和氣舍連線的中點;而氣舍和天突相平位於鎖骨內側端上緣,胸鎖孔突肌的鎖骨頭和胸骨頭之間;缺盆即在鎖骨上窩中距中線4寸。

氣戶鎖下一肋上,相去中線四寸平,

庫房屋翳膺窗接,都隔一肋乳中停,

乳根乳下一肋處,胸部諸六要記清。

胃經胸部各穴都距中線4寸,氣戶在鎖骨中點下緣,第一肋上,庫房在第一肋間,屋翳第二肋間,膺窗在第三肋間,乳中恰當第四肋間隙,乳根穴在第五肋間隙。相距都隔一肋間,應該要記清楚。

不容巨闕旁二寸,其下承滿與梁門,

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臍旁二寸平,

外陵大巨水道穴,歸來氣沖曲骨鄰。

胃經腹部穴位都距中線2寸,不容穴與任脈巨闕穴相平,距臍上6寸,其下的承滿穴在臍上5寸,梁門距臍中4寸,關門距臍中3寸,太乙穴距臍中2寸,滑肉門穴距臍中1寸,天樞穴最好記,恰好在臍的兩旁2寸,至於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沖穴也是每穴差1寸,氣沖平恥骨聯合上緣的曲骨穴。

髀關髂下平會陰,伏兔膝上六寸中,

陰市膝上方三寸,梁丘膝上二寸呈。

髀關穴在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骨外側端的連線上,屈股時平會陰;伏兔穴在連線上髕骨底上6寸,陰市穴在上3寸,梁丘穴在上2寸取穴。

膝外下陷是犢鼻,膝下三寸三里迎,

膝下六寸上巨虛,膝下八寸條口行,

再下一寸下巨虛,條外一指是豐隆。

屈膝當膝部髕骨與髕韌帶外側的凹陷中是犢鼻穴,其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足三里穴,其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是上巨虛穴,上巨虛穴下2寸是條口穴,條口再下1寸為下巨虛穴,與條口穴相平、外開距脛骨前緣二橫指處為豐隆穴。

解溪跗上系鞋處,沖陽跗上動脈憑,

陷谷跖趾關節後,次中指縫尋內庭,

厲兌次趾外甲角,四十五穴要記清。

解溪穴位於足背踝關節橫紋的中央,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鍵的中間,恰系鞋帶處。沖陽穴位於足背最高處,長伸肌腱和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陷谷位足背第二、三跖趾關節後的凹陷中。在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是內庭穴。足第二趾甲外側角旁0.1寸是厲兌穴。足陽明經共45個經穴,要分段記清。

(4)脾經(SP)

【歌訣】

SP二一是脾經,起於隱白大包終,

脾胃腸腹泌尿好,五臟生殖血舌病。

隱白大趾內甲角,大都節前陷中尋,

太白節後白肉際,基底前下是公孫,

商丘內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陰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機朝,

膝內輔下陰陵泉,血海股內肌頭間,

海上六寸箕門是,沖門距中三五現,

衝上斜七是府舍,橫下三寸腹結連,

臍旁四寸大橫穴,適當臍旁四寸見,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竇全,

天溪胸鄉周榮上,四肋三肋二肋間,

大包腋下方六寸,腋中線上六肋間。

【白話解】

SP二一是脾經,起於隱白大包終,

脾胃腸腹泌尿好,五臟生殖血舌病。

SP是足太陰脾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21個經穴,起於隱白穴止於大包穴。本經經穴主治脾胃大小腸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生殖疾病,脾為後天之本,統血,開竅於舌,所以又主五臟和血液病、口舌病。

隱白大趾內甲角,大都節前陷中尋,

太白節後白肉際,基底前下是公孫。

隱白穴位於趾內側趾甲角旁約0.1寸。大都穴在趾內趾,第一跖趾關節前緣,凹陷赤白肉際處。太白穴在第一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公孫穴在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緣,赤白肉際處。

商丘內踝前下找,踝上三寸三陰交,

踝上六寸漏谷是,陵下三寸地機朝。

商丘穴在內踝前下方凹陷中。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是三陰交穴。內踝高點上6寸,三陰交上3寸是漏谷穴。陰陵泉穴下3寸是地機穴。

膝內輔下陰陵泉,血海股內肌頭間,

海上六寸箕門是,沖門距中三五現。

膝部脛骨內側髁下緣凹陷中是陰陵泉穴,血海穴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取穴法是患者屈膝,醫者以左手掌按於患者右膝髕骨上緣,2~5趾向上伸直,趾約呈45°斜置,趾尖下是穴。血海穴與沖門穴的連線上,血海穴直上6寸是箕門穴。沖門穴在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3.5寸。

衝上斜七是府舍,橫下三寸腹結連,

臍旁四寸大橫穴,適當臍旁四寸見,

腹哀建里旁四寸,中庭旁六食竇全。

沖門穴外上方0.7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是府舍穴。府舍穴上3寸,大橫穴下1.3寸,距腹正中線4寸是腹結穴。肚臍旁開4寸是大橫穴。腹哀穴在大橫穴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4寸。食竇穴在第五肋間隙中,前正中線旁開6寸,平中庭穴。

天溪胸鄉周榮上,四肋三肋二肋間,

大包腋下方六寸,腋中線上六肋間。

天溪穴、胸鄉穴和周榮穴都在前正中線旁開6寸的直線上,天溪位於第四肋間隙,胸鄉位於第三肋間隙,周榮位於第二肋間隙。大包穴在腋中線上,第六肋間隙中。

(5)心經(HT)

【歌訣】

HT九穴是心經,起於極泉止少沖,

神志血病痛癢瘡,煩熱悸汗皆可用,

極泉腋窩動脈牽,青靈肘上三寸覓,

少海骨髁紋頭間,靈道掌後一寸半,

通里掌後一寸間,陰郄五分在掌後,

神門豌豆骨外緣,少府小指本節後,

少沖小指橈側邊。

【白話解】

HT九六是心經,起於極泉止少沖,

神志血病痛癢瘡,煩熱悸汗皆可用。

HT是手少陰心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9個經穴。起於極泉穴止於少沖穴。主治神志病、血病、瘡疹、熱病、心煩心悸、出汗。

極泉腋窩動脈牽,青靈肘上三寸覓,

少海骨髁紋頭間,靈道掌後一寸半。

極泉穴在腋窩正中,腋動脈搏動處。青靈穴在少海穴與極泉穴的連線上,少海穴上3寸,肱二頭肌的內側溝中。少海取穴為屈肘,當肘橫紋內端與肱骨內上髁連線之中點。靈道穴在腕橫紋上1.5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

通里掌後一寸間,陰郄五分在掌後,

神門豌豆骨外緣,少府小指本節後,

少沖小指橈側邊。

通里穴在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陰郄穴在腕橫紋上0.5寸,尺側腕屈肌的橈側。神門穴在腕橫紋的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凹陷中,豌豆骨外緣。少府穴在第五掌骨頭後邊,第四、五掌骨之間,取穴時握拳,當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是此穴。少沖穴在小指橈側指甲角旁約0.1寸。

(6)小腸經(SI)

【歌訣】

SI十九手小腸,少澤聽宮起止詳,

頭項耳目熱神志,癢瘡癰腫液病良,

少澤小指尺甲角,前谷澤後節前方,

後溪握拳節後取,腕骨腕前骨陷當,

陽谷三角骨上取,養老轉手髁空藏,

支正腕後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

肩貞紋頭上一寸,臑俞貞上骨下方,

天宗崗下窩中取,秉風崗上窩中央,

曲垣胛崗內上緣,陶道旁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穴,天窗扶後大筋旁,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顴骨下廉鄉,

聽宮之穴歸何處,耳屏中前陷中央。

【白話解】

SI十九手小腸,少澤聽宮起止詳,

頭項耳目熱神志,癢瘡癰腫液病良。

SI是手太陽小腸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有19個經穴,起於少澤穴止於聽宮穴。主治頭項痛、耳聾、目黃、熱病、神志病、瘡疹痛癢、癰腫。

少澤小指尺甲角,前谷澤後節前方,

後溪握拳節後取,腕骨腕前骨陷當。

少澤穴在小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前谷穴在少澤穴的後邊取,握拳,第五指掌關節節前尺側,橫紋頭赤白肉際。後溪穴取穴法同前谷,穴在第五指掌關節後尺側。腕骨穴在後溪穴直上,第五掌骨基底與三角骨之間赤白肉際取之。

陽谷三角骨上取,養老轉手髁空藏,

支正腕後上五寸,小海二骨之中央。

陽谷穴在腕背橫紋尺側端,三角骨上邊,尺骨莖突前凹陷中。養老穴取穴法轉掌向胸,當尺骨莖突橈側緣凹陷中。支正穴在陽谷穴上5寸,陽谷穴與小海穴的連線上取之。小海穴取穴時應屈肘,當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中。

肩貞紋頭上一寸,臑俞貞上骨下方,

天宗崗下窩中取,秉風崗上窩中央。

肩貞穴在腋後皺襞上1寸。臑俞在肩貞穴的上方,從腋後皺襞直上,肩胛骨下緣凹陷中。天宗穴在肩胛骨崗下窩的中央。秉風穴在肩胛骨的崗上窩中,天宗穴直上取之。

曲垣胛崗內上緣,陶道旁三外俞章,

大椎旁二中俞六,天窗扶後大筋旁。

曲垣穴在肩胛骨崗上窩內側端,約當臑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取之。陶道穴是督脈穴位,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此穴旁開3寸叫肩外俞。肩中俞穴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大椎穴)旁開2寸。天窗在喉結旁開3.5寸,扶突穴後邊,在胸鎖乳突肌(大筋就是胸鎖乳突肌)之後緣。

天容耳下曲頰後,顴髎顴骨下廉鄉,

聽宮之穴歸何處,耳屏中前陷中央。

天容穴在下頜角後方,耳下,胸鎖乳突肌前緣。顴髎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中取之。聽宮在耳屏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呈凹陷處。

(7)膀胱經(BL)

【歌訣】

BL六十七膀胱經,起於睛明至陰終,

臟腑頭麵筋痔腰,熱病神志身後恁,

內眥上外是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

眉沖直上傍神庭,曲差庭旁一寸半,

五處直後上星平,承光通天絡卻穴,

後行俱是寸半程,玉枕腦戶旁寸三,

天柱筋外髮際恁,再下脊旁寸半尋,

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膽仔細分,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

十五氣海六大腸,七八關元小腸分,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環俞,

上次中下四髎穴,骶骨兩旁骨陷中,

尾骨之旁會陽穴,承扶臀下橫紋中,

殷門扶下六寸當,浮郄委陽上一寸,

委陽腘窩外筋旁,委中腘窩紋中央,

第二側線再細詳,以下夾脊開三寸,

二三附分魄戶當,四椎膏肓五神堂,

六七譩譆膈關藏,九椎魂門十陽綱,

十一意舍二胃倉,十三肓門四志室,

十九胞肓廿一秩,小腿各穴牢牢記,

紋下二寸尋合陽,承筋合陽承山間,

承山腨下分肉藏,飛揚外踝上七寸,

跗陽踝上三寸良,崑崙外踝跟腱間,

仆參跟骨外下方,踝下五分申脈穴,

踝前骰陷金門鄉,大骨外下尋京骨,

關節之後束骨良,通谷節前陷中好,

至陰小趾外甲角,六十七穴分三段,

頭後中外次第找。

【白話解】

BL六十七膀胱經,起於睛明至陰終,

臟腑頭麵筋痔腰,熱病神志身後恁。

BL是足太陽膀胱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有67個穴位。起於睛明穴,止於至陰穴。主治由膀胱病造成的小便不通、遺尿、頭痛頭暈、目痛見風流淚、鼻塞流涕、鼻衄、疼瘡、背腰下肢疼痛麻木、熱病、神志病。

內眥上外是睛明,眉頭陷中攢竹取,

眉沖直上傍神庭,曲差庭旁一寸半。

睛明穴在目內眥旁0.1寸。攢竹穴在眉頭凹陷中。眉沖穴從攢竹穴直上,入髮際0.5寸。曲差穴在神庭穴(督脈穴)旁1.5寸,當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1/3與2/3連接點取之。

五處直後上星平,承光通天絡卻穴,

後行俱是寸半程,玉枕腦戶旁寸三。

五處穴在曲差穴上0.5寸,距頭正中線1.5寸。承光穴、通天穴、絡卻穴3個穴位從五處穴開始,每個向後1.5寸。玉枕穴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腦戶旁開1.3寸。

天柱筋外髮際恁,再下脊旁寸半尋,

第一大杼二風門,三椎肺俞四厥陰。

天柱穴在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3寸,當斜方肌外緣凹陷中。經脈從天柱向下行,旁開督脈1.5寸。大杼穴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風門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厥陰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均旁開1.5寸。

心五督六膈俞七,九肝十膽仔細分,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

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膽俞、脾俞、胃俞分別在背部第五、六、七、九、十、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線上。三焦俞在第一腰椎(從十二胸椎向下數,為第十三椎)棘突下旁開1.5寸。腎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十五氣海六大腸,七八關元小腸分,

十九膀胱廿中膂,廿一椎旁白環俞。

氣海穴在第三腰椎棘突下(從十二胸椎向下數,為第十五椎)旁開1.5寸。在此線上,大腸俞平第四腰椎棘突下(十六椎下),關元俞平第五腰椎棘突下(十七椎),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分別平第一骶椎棘突下(十八椎),第二、三、四慨椎棘突下(第十九、二十、二十一椎)。

上次中下四髎穴,骶骨兩旁骨陷中,

尾骨之旁會陽穴,承扶臀下橫紋中。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八穴(各二穴),分別在第一、二、三、四慨後孔內。會陽穴在尾骨尖旁開0.5寸。承扶穴在臀橫紋中央。

殷門扶下六寸當,浮郄委陽上一寸,

委陽腘窩外筋旁,委中腘窩紋中央。

殷門穴在承扶穴與委中穴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浮郄穴在委陽穴上一寸,股二頭肌腱內側。委陽穴在腘窩腘橫紋外端,股二頭肌腱內緣。委中穴在腘窩腘橫紋中央。

第二側線再細詳,以下夾脊開三寸,

二三附分魄戶當,四椎膏肓五神堂。

膀胱經在背部的第二條側線距後背正中線3寸。附分穴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橫向與風門平齊。魄戶、膏肓、神堂三穴在附分穴的直線上,分別平第三、四、五胸椎棘突下。

六七譩譆膈關藏,九椎魂門十陽綱,

十一意舍二胃倉,十三肓門四志室。

譩譆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膈關穴、魂門穴、陽綱穴、意舍穴、胃倉穴均在此豎線上,分別平第七、九、十、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下。肓門穴在胃倉穴下邊,第一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從上向下數第十三椎)。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3寸是志室穴。

十九胞肓廿一秩,小腿各穴牢牢記,

紋下二寸尋合陽,承筋合陽承山間。

從上向下數第十九椎骨棘突下(第二骶椎)旁開3寸是胞肓穴,向下第四骶椎棘突下旁開3寸是秩邊穴。小腿部的各穴要記牢,腘窩橫紋中點的委中穴直下2寸是合陽穴,承筋穴在合陽穴與承山穴連線的中點。

承山腨下分肉藏,飛揚外踝上七寸,

跗陽踝上三寸良,崑崙外踝跟腱間。

承山穴在腓腸肌兩肌腹之間凹陷的頂端,飛揚穴在承山穴外下方,崑崙穴直上七寸。跗陽穴在崑崙穴直上3寸,崑崙穴在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

仆參跟骨外下方,踝下五分申脈穴,

踝前骰陷金門鄉,大骨外下尋京骨。

仆參穴在崑崙穴直下,赤白肉際處。申脈穴在外踝下緣凹陷中,金門穴在外踝前,申脈穴與京骨穴連線中點,當骰骨外側凹陷中。京骨穴在第五跖骨粗隆下,赤白肉際處。

關節之後束骨良,通谷節前陷中好,

至陰小趾外甲角,六十七六分三段,

頭後中外次第找。

束骨穴在第五跖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足通谷穴在第五跖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處。至陰穴在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全經67個穴分三段記憶,頭部穴、後背內側線與外側線按次序找。

(8)腎經(KI)

【歌訣】

KI廿七腎經屬,起於湧泉止俞府,

肝心脾肺膀胱腎,腸腹泌尿生殖喉,

足心凹陷是湧泉,舟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內踝跟腱間,大鐘溪泉稍後主,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四分處,

復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脛骨後,

踝上五寸尋築賓,膝內兩筋取陰谷,

從腹中線開半寸,橫骨平取曲骨沿,

大赫氣穴並四滿,中注肓俞平臍看,

商曲又恁下脘取,石關陰都通谷言,

幽門適當巨闕側,諸穴均在肋隙間,

步廊卻近中庭穴,神封靈虛神藏間,

彧中俞府平璇璣,都隔一肋仔細研。

【白話解】

KI廿七腎經屬,起於湧泉止俞府,

肝心脾肺膀胱腎,腸腹泌尿生殖喉。

KI是足少陰腎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有27個腧穴。起於湧泉穴,止於俞府穴。主治肝、心、脾、肺、腎、膀胱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咽喉病,大小腸病,大便秘結或腹瀉。

足心凹陷是湧泉,舟骨之下取然谷,

太溪內踝跟腱間,大鐘溪泉稍後主。

湧泉穴在足底(去趾)前1/3處,足趾跖屈時呈凹陷處。然谷穴在足舟骨粗隆下緣凹陷中。太溪穴在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中。大鐘穴在太溪穴和水泉穴中間,太溪穴下0.5寸稍後,跟腱內緣。

水泉太溪下一寸,照海踝下四分處,

復溜踝上二寸取,交信溜前脛骨後。

水泉穴在太溪直下1寸取穴。照海穴在內踝下緣凹陷中取穴。復溜穴在太溪穴上2寸。交信穴在復溜穴前約0.5寸處,脛骨內緣後方取。

踝上五寸尋築賓,膝內兩筋取陰谷,

從腹中線開半寸,橫骨平取曲骨沿。

築賓穴在太溪穴上5寸,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陰谷穴在屈膝位,腘窩內側,當半腱肌腱與半膜肌腱之間。橫骨穴在恥骨聯合上際,腹正中線旁開0.5寸處,也就是曲骨穴旁開0.5寸。

大赫氣穴並四滿,中注肓俞平臍看,

商曲又恁下脘取,石關陰都通谷言。

在前正中線旁開0.5寸的直線上,臍下4寸是大赫穴,臍下3寸是氣穴,臍下2寸是四滿穴,臍下1寸是中注穴,肓俞穴平臍。商曲在臍上2寸,與任脈的下脘穴平齊。石關穴在臍上3寸,陰都穴在臍上4寸,腹通谷穴在臍上5寸。

幽門適當巨闕側,諸穴均在肋隙間,

步廊卻近中庭穴,神封靈虛神藏間,

彧中俞府平璇鞏,都隔一肋仔細研。

幽門穴在臍上6寸,仍在上述的前正中線旁開0.5寸的線上,此穴與任脈的巨闕穴平齊。下邊的穴進入胸部,在肋間隙中,直線為前正中線旁開2寸。步廊穴在第五肋間隙,和任脈中庭穴平齊。神封穴在步廊穴的直線上,第四肋間隙。靈墟穴在第三肋間隙,神藏穴在第二肋間隙,彧中穴在第一肋間隙。俞府穴在鎖骨下緣,和任脈的璇璣穴平齊,從步廊穴到彧中穴,每穴都相隔一肋。

(9)心包經(PC)

【歌訣】

PC心包手厥陰,起於天池中沖盡,

心胸肺胃效皆好,諸痛癢瘡亦可尋,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澤腱內橫紋上,郄門去腕五寸尋,

間使腕後方三寸,內關掌後二寸停,

掌後紋中大陵在,兩條肌腱標準明,

勞宮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沖。

【白話解】

PC心包手厥陰,起於天池中沖盡,

心胸肺胃效皆好,諸痛癢瘡亦可尋。

PC是手厥陰心包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9個經穴。起於天池穴,止於中沖穴。本經經穴主治心、胸、肺、胃疾患,經脈循行部位疼痛及瘡疹。

天池乳外旁一寸,天泉腋下二寸循,

曲澤腱內橫紋上,郄門去腕五寸尋。

天池穴在第四肋間隙,乳頭外側1寸。天泉穴在上臂掌側,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長短頭之間。曲澤穴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尺側緣。郄門穴在腕橫紋上5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間使腕後方三寸,內關掌後二寸停,

掌後紋中大陵在,兩條肌腱標準明,

勞宮屈指掌心取,中指末端是中沖。

間使穴在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內關穴也在這兩個肌腱之間,但在腕橫紋上2寸。大陵穴正在腕橫紋中央,兩條肌腱之間。勞宮穴在手掌心,第二、三掌骨之間,握拳,中指尖下即是。中沖穴在中指尖端的中央。

(10)三焦經(SJ)

【歌訣】

SJ二三三焦經,起關沖止絲竹空,

頭側耳目熱神志,腹脹水腫遺尿癃,

關沖無名指甲內,液門握拳指縫討,

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錶有陷凹,

腕上二寸取外關,支溝腕上三寸安,

會宗三寸尺骨緣,三陽絡在四寸間,

肘下五寸尋四瀆,肘上一寸天井見,

肘上二寸清冷淵,消濼淵臑正中間,

臑會三角肌後下,肩髎肩峰後下陷,

天牖平頜肌後緣,乳突頜角取翳風,

下三分之一瘈脈現,上三分之一顱息取,

角孫入發平耳尖,耳門屏上切跡前,

和髎耳根前指寬,絲竹空在眉梢陷。

【白話解】

SJ二三三焦經,起關沖止絲竹空,

頭側耳目熱神志,腹脹水腫遺尿瘙。

SJ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拼音縮寫。本經共有23個經穴,起於關沖穴,止於絲竹空穴。主治頭側部、耳、目病,熱病,神志病,又治腹脹、水腫、遺尿和小便不利。

關沖無名指甲內,液門握拳指縫討,

中渚液門上一寸,陽池腕錶有陷凹。

關沖穴在第四指尺側指甲角旁約0.1寸。液門穴取穴時握拳,在第四、五指之間,指掌關節前凹陷中。中渚取穴也握拳,在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之間凹陷中,液門穴後1寸。陽池穴在腕背橫紋中,指總伸肌腱尺側緣凹陷中。

腕上二寸取外關,支溝腕上三寸安,

會宗三寸尺骨緣,三陽絡在四寸間。

外關穴在腕背橫紋上2寸,尺橈骨之間。支溝穴在腕背橫紋上3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在外關上1寸。會宗穴在支溝穴尺側約1寸,於尺骨的橈側緣取之。三陽絡穴在支溝穴上1寸,就是腕背橫紋上4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取之。

肘下五寸尋四瀆,肘上一寸天井見,

肘上二寸清冷淵,消濼淵臑正中間。

四瀆穴在肘部尺骨鷹嘴下5寸,橈骨與尺骨之間。天井穴取穴時屈肘,在尺骨鷹嘴上1寸許凹陷中。清冷淵穴取穴也屈肘,肘上2寸,也就是天井穴上1寸取之。消濼穴在尺骨鷹嘴與肩髎穴連線上,清冷淵穴上3寸,在清冷淵穴與臑會穴中間。

臑會三角肌後下,肩髎肩峰後下陷,

天牖平頜肌後緣,乳突頜角取翳風。

臑會穴在尺骨鷹嘴與肩髎穴連線上,肩髎穴下3寸,當三角肌的後緣。肩髎穴在肩峰後下方,上臂外展,當肩髃穴後寸許的凹陷中。天牖穴平下頜角,胸鎖乳突肌後緣取穴。翳風穴在乳突前下方,平耳垂後下緣的凹陷中。

下三分之一瘈脈現,上三分之一顱息取,

角孫入發平耳尖,耳門屏上切跡前,

和髎耳根前指寬,絲竹空在眉梢陷。

瘈脈穴在乳突中央,當翳風穴與角孫穴沿耳輪連線的下1/3與上2/3交界處。顱息穴在耳後,上述連線的上1/3與下2/3交界處。角孫穴在耳尖處的髮際上。耳門穴在耳屏上切跡前,下頌骨踝狀突後緣凹陷中。耳和髎穴在鬢髮後緣,平耳廓根前,當顳淺動脈後緣。絲竹空穴在眉梢外的凹陷中。

(11)膽經(GB)

【歌訣】

GB四十四足少陽,頭側耳目鼻喉恙,

起瞳子髎止竅陰,身側神志熱婦良,

外眥五分瞳子髎,聽會耳前珠陷詳,_

上關下關上一寸,以下五穴細推商,

頭維胃經連頷厭,懸顱懸厘在下方,

曲鬢角孫前一指,頭維曲鬢串一行,

五穴間隔均相等,率谷入發寸半量,

天沖率後斜五分,浮白率後一寸鄉,

頭竅陰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後下方,

本神神庭三寸旁,陽白眉上一寸量,

入發五分頭臨泣,庭維之間取之良,

目窗正營及承靈,相距寸寸寸半量,

腦空池上平腦戶,粗隆上緣外兩旁,

風池耳後髮際陷,顱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大椎肩峰間,淵腋腋下三寸見,

輒筋腋前橫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現,

京門十二肋骨端,帶脈章下平臍看,

五樞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維道見,

居髎髂前轉子取,環跳髀樞陷中間,

風市垂手中指盡,其下二寸中瀆陳,

陽關陽陵上三寸,小頭前下陽陵泉,

陽交外丘骨前後,踝上七寸丘在前,

光明踝五陽輔四,懸鐘三寸骨前緣,

外踝前下丘墟尋,臨泣四趾本節捫,

俠溪穴與地五會,跖趾關節前後尋,

四趾外端足竅陰,四十四穴仔細吟。

【白話解】

GB四十四足少陽,頭側耳目鼻喉恙,

起瞳子髎止竅陰,身側神志熱婦良。

GB是足少陽膽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有44個經穴。起於瞳子髎,止於足竅陰穴。主治頭側部、耳、目、咽喉疾病,身側部疼痛,神志病,熱病,婦科疾病。

外眥五分瞳子髎,聽會耳前珠陷詳,

上關下關上一寸,以下五六細推商。

瞳子髎穴在目外眥旁0.5寸,眶骨外緣凹陷中。聽會穴在耳屏間切跡前,下頜骨髁狀突的後緣,張口有孔(髁狀突摸之略鼓,張口凹陷)。上關穴在下關穴直上一寸,當顴弓的上緣。以下的五個穴仔細推敲尋找。

頭維胃經連頷厭,懸顱懸厘在下方,

曲鬢角孫前一指,頭維曲鬢串一行,

五六間隔均相等,率谷入發寸半量。

胃經的頭維穴和曲鬢穴作為弧形連線的坐標,曲鬢穴在鬢髮內,角孫穴向前平移一橫指處。把弧形連線分為4等份,上1/4與下3/4交界處是頷厭穴。連線中點處是懸顱,連線的上3/4與下1/4交界處是懸厘,這5個穴位之間的距離相等。率谷穴在耳尖直上,入髮際1.5寸處。

天沖率後斜五分,浮白率後一寸鄉,

頭竅陰穴乳突上,完骨乳突後下方。

天沖穴在率谷穴後上5分,在耳根後緣直上,入髮際2寸處。浮白穴在耳根上緣向後入髮際橫量1寸,離率谷穴1寸處。頭竅陰穴在浮白穴直下,乳突的根部。完骨穴在乳突後下方凹陷中。

本神神庭三寸旁,陽白眉上一寸量,

入發五分頭臨泣,庭維之間取之良。

本神穴在神庭穴旁3寸,在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2/3與外1/3連接點處。陽白穴取穴法為: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頭臨泣穴在陽白穴直上,入髮際5分處,神庭穴與頭維穴中間。

目窗正營及承靈,相距寸寸寸半量,

腦空池上平腦戶,粗隆上緣外兩旁。

目窗穴在頭臨泣後1寸,正營穴在目窗穴後1寸,承靈穴在正營穴後1.5寸。腦空穴在風池穴直上1.5寸,與督脈的腦戶穴持平,在枕骨粗隆上緣外兩旁。

風池耳後髮際陷,顱底筋外有陷凹,

肩井大椎肩峰間,淵腋腋下三寸見。

風池穴在耳後髮際處,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之間的凹陷中,與風府穴(督脈)相平。肩井穴在大椎穴(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心。淵腋穴取穴法為舉臂,腋中線上第四肋間隙處(腋窩下3寸)。

輒筋腋前橫一寸,日月乳下三肋現,

京門十二肋骨端,帶脈章下平臍看。

輒筋穴在淵腋穴前1寸,第四肋間隙。日月穴在乳頭下方,第七肋間隙。京門穴在第十二肋骨端,章門穴在第十一肋端,章門穴直下平臍處是帶脈穴。

五樞髂前上棘前,略下五分維道見,

居髎髂前轉子取,環跳髀樞陷中間。

五樞穴在側腹,髂前上棘之前0.5寸,約平臍下3寸處。維道穴在五樞穴前下0.5寸。居髎穴在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高點連線的中點。環跳穴在股骨大轉子(古代大轉子稱為髀樞)高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內2/3交界處。

風市垂手中指盡,其下二寸中瀆陳,

陽關陽陵上三寸,小頭前下陽陵泉。

風市穴在大腿外側正中,腘橫紋水平線上7寸,取穴時患者直立或平卧位,以手貼於腿外,中指尖下是此穴。中瀆穴在風市穴下2寸。陽陵泉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之中,膝陽關穴在陽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中。

陽交外丘骨前後,踝上七寸丘在前,

光明踝五陽輔四,懸鐘三寸骨前緣。

陽交穴在外踝高點上7寸,腓骨後緣。外丘穴也在外踝髙點上7寸,但在腓骨前緣。光明穴在外踝高點上5寸,腓骨前緣。陽輔穴在外踝高點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處。懸鐘穴又叫絕骨穴,在外踝高點上3寸,腓骨後緣處。

外踝前下丘墟尋,臨泣四趾本節捫,

俠溪穴與地五會,跖趾關節前後尋,

四趾外端足竅陰,四十四穴仔細吟。

丘墟穴在外踝前下方,趾長伸肌腱外側凹陷中。足臨泣穴在第四、五跖骨結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側凹陷中。俠溪穴在第四、五趾間縫紋端。地五會在第四、五跖骨間,跖趾關節的後方,小趾伸肌腱內側緣處。足竅陰穴在足第四趾外側甲角旁約0.1寸處。本經44個穴要仔細記讀。

(12)肝經(LR)

【歌訣】

LR十四是肝經,起於大敦期門終,

腸腹諸疾前陰病,五臟可治膽亦靈。

大敦趾外甲角,行間紋端趾縫尋,

太沖關節後凹陷,踝前筋內取中封,

踝上五寸蠡溝穴,中都踝上七寸擒,

膝關陰陵後一寸,曲泉屈膝橫紋上,

陰包膝上方四寸,五里氣衝下三寸,

陰廉氣二動脈中,急脈陰旁二五分,

季肋下緣章門穴,乳下二肋尋期門。

【白話解】

LR十四是肝經,起於大敦期門終,

腸腹諸疾前陰病,五臟可治膽亦靈。

LR是足厥陰肝經國際標準命名的英文縮寫,本經共有14個經穴。起於大敦穴,止於期門穴。主治腸和腹部的疾病(如泄瀉、嘔逆、腹痛),前陰病(疝氣、遺尿、小便不利、小腹痛),心、肝、脾、肺、腎五髒的疾患和膽病。

大敦趾外甲角,行間紋端趾縫尋,

太沖關節後凹陷,踝前筋內取中封。

大敦穴在足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行間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太沖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前凹陷中。中封穴在內踝前1寸,脛骨前肌腱內緣。

踝上五寸蠡溝穴,中都踝上七寸擒,

膝關陰陵後一寸,曲泉屈膝橫紋上。

蠡溝穴在內踝高點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中都穴在同一直線上,蠡溝穴上2寸(內踝高點上7寸)。膝關穴在陰陵泉後1寸。曲泉穴取穴時屈膝,當膝內側橫紋頭上方凹陷中。

陰包膝上方四寸,五里氣衝下三寸,

陰廉氣二動脈中,急脈陰旁二五分,

季肋下緣章門穴,乳下二肋尋期門。

陰包穴在膝上股骨內上髁上4寸,縫匠肌後緣。足五里穴在曲骨穴旁開2寸的氣沖穴再直下3寸的大腿內側處取。陰廉穴在曲骨穴旁2寸,再直下2寸,足五里穴上1寸處取。急脈穴在恥骨聯合下旁開2.5寸,當氣沖穴外下方的腹股溝處。章門穴在第十一肋端。期門穴在乳頭直下二肋,也就是第六肋間隙處。

(13)督脈(DU)

【歌訣】

DU督脈二八良,起長強止齦交上,

腦病為主次分段,急救熱病及肛腸,

尾骨之端是長強,骶管裂孔取腰俞,

十六陽關平髖量,命門十四三懸樞,

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樞九筋縮,

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台五神道穴,

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

大椎就在一椎上,啞門入發五分處,

風府一寸宛中當,粗隆上緣尋腦戶,

強間戶上寸半量,後頂直上又寸五,

百會前五後七量,會前寸五前頂取,

囟會星後一寸長,小兒禁刺當牢記,

上星入發一寸量,神庭五分入髮際,

素髎鼻尖準頭鄉,水溝鼻唇溝上取,

兌端唇上尖端藏,齦交上唇系帶底,

經行背頭居中行。

【白話解】

DU督脈二八良,起長強止齦交上,

腦病為主次分段,急救熱病及肛腸。

DU是督脈的英文縮寫,起於長強穴止於齦交穴。本經共28個經穴。主治腦病、神志病、熱病、腰骶、背、頭局部病及相應的內臟疾病、肛腸病。

尾骨之端是長強,骶管裂孔取腰俞,

十六陽關平髖量,命門十四三懸樞。

長強穴在尾骨尖下0.5寸,約當尾骨尖端與肛門的中點。腰俞穴當骶管裂孔處。以第一胸椎為一椎從上而下數,腰陽關穴在十六椎下,也就是第四腰椎棘突下(平髖嵴最高點處)。命門穴在第十四椎下(第二腰椎棘突下)。懸樞穴在第十三椎下(第一腰椎棘突下)。

十一椎下脊中藏,十椎中樞九筋縮,

七椎之下乃至陽,六靈台五神道穴。

脊中穴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中樞穴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筋縮穴、至陽穴、靈台穴、神道穴分別在第九、七、六、五胸椎棘突下。

三椎之下身柱藏,陶道一椎之下取,

大椎就在一椎上,啞門入發五分處。

身柱穴、陶道穴分別在第三、一胸椎的棘突下。大椎穴在一椎之上,就是第七頸椎棘突下。啞門穴在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

風府一寸宛中當,粗隆上緣尋腦戶,

強間戶上寸半量,後頂直上又寸五。

風府穴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腦戶穴在枕骨粗隆上緣,風府穴直上1.5寸處。強間穴在腦戶穴上1.5寸處,後頂穴從強間穴直上1.5寸。

百會前五後七量,會前寸五前頂取,

囟會星後一寸長,小兒禁刺當牢記。

百會穴從後髮際正中直上7寸,距前髮際5寸,在耳尖直上頭頂正中。前頂穴在百會穴前1.5寸處。囟會穴在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就是上星穴後一寸處。小兒前囟未閉者禁刺。

上星入發一寸量,神庭五分入髮際,

素髎鼻尖準頭鄉,水溝鼻唇溝上取,

兌端唇上尖端藏,齦交上唇系帶底,

經行背頭居中行。

上星穴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神庭穴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處。素髎穴在鼻尖正中,水溝穴又叫人中穴,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界處。兌端穴在上唇尖端,紅唇與皮膚相接處。齦交穴在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督脈行於後背正中及頭正中線上。

(14)任脈(RN)

【歌訣】

RN任脈二四呈,起於會陰承漿停,

強壯為主次分段,泌尿生殖作用宏。

會陰兩陰中間取,曲骨恥骨聯合從,

中極關元石門穴,每穴相距一寸勻,

氣海臍下一寸半,臍下一寸陰交明,

肚臍中央名神闕,臍上諸穴一寸勻,

水分下脘與建里,中脘上脘巨闕行,

鳩尾歧骨下一寸,中庭胸劍聯合中,

膻中正在兩乳間,玉堂紫宮華蓋重,

再上一肋璇璣六,胸骨上緣天突通,

廉泉頜下結喉上,承漿唇下宛宛中。

【白話解】

RN任脈二四呈,起於會陰承漿停,

強壯為主次分段,泌尿生殖作用宏。

RN是任脈的英文縮寫,全經24個經穴。起於會陰穴,止於承漿穴。本經腧穴主治腹、胸、頸、頭面的局部病症及相應的內臟器官疾病,有的穴有強壯作用,治泌尿生殖病。

會陰兩陰中間取,曲骨恥骨聯合從,

中極關元石門穴,每穴相距一寸均。

會陰穴在陰囊根與肛門中間(女性在大陰唇後聯合與肛門的中間),曲骨穴在恥骨聯合上緣中點處。把曲骨到肚臍正中線等分5份,每份為1寸。中極穴在臍下4寸,曲骨上1寸。關元穴在臍下3寸,石門穴在臍下2寸,每穴都相距1寸。

氣海臍下一寸半,臍下一寸陰交明,

肚臍中央名神闕,臍上諸穴一寸勻。

氣海穴在臍下1.5寸。陰交穴在臍下1寸。肚臍中間叫神闕。臍上的每個穴均相距1寸。

水分下脘與建里,中脘上脘巨闕行,

鳩尾歧骨下一寸,中庭胸劍聯合中。

從臍中到胸劍突聯合中點正中直線為8寸。水分穴在臍上1寸,下脘穴在臍上2寸,建里穴在臍上3寸,中脘穴在臍上4寸,上脘穴為臍上5寸,巨闕在臍上6寸,鳩尾穴在劍突下,臍上7寸,中庭穴正好在胸劍聯合中點上。

膻中正在兩乳間,玉堂紫宮華蓋重,

再上一肋璇璣穴,胸骨上緣天突通,

廉泉頜下結喉上,承漿唇下宛宛中。

膻中穴在兩乳頭之間,前正中線上,平第四肋間隙。玉堂穴在前正中線,平第三肋間隙。紫宮穴在前正中線,平第二肋間隙。華蓋穴在前正中線,胸骨角的中點。璇璣穴在前正中線,胸骨柄的中央。天突穴在胸骨上窩正中。廉泉穴在舌骨體上緣的中點處。承漿穴在額唇溝的中點。

募穴歌

【出處】本歌是在五臟六腑之募穴歌基礎上,又加心包經之募穴,故成為「十二經募穴歌」。募穴始見於《素問·奇病論》:「膽虛氣上溢而上為之苦,治之以膽募俞。」《難經·六十七難》:「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均無具體穴名。至《脈經》才明確地指出10個募穴,《甲乙經》又補充了三焦之募穴石門,後人又補充了心包之募膻中穴,始臻完備。臨床上臟腑有病可取其所屬的募穴,尤其腑病多取募穴,或俞募相配治療,效果較顯著。募穴應熟記。

【歌訣】

大腸天樞肺中府,小腸關元心巨闕,

膀胱中極腎京門,肝募期門膽日月,

胃募中脘脾章門,三焦募在石門穴,

膻中穴是包絡募,從陰引陽是妙訣。

【注釋】

①募穴:募穴是臟腑經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因此,它全部分散在胸腹部,其位置與臟腑位置高低基本一致,但本臟腑募穴不一定在本經脈上,如胃之募穴中脘在任脈上等。

②從陰引陽:募穴是臟腑經氣彙集在胸腹部的穴位,胸腹屬陰;陽病,是按邪氣的陰陽屬性和病證的寒熱虛實而言的,陽病可針刺募穴以調整經氣而引邪外出。臨床上如果六腑發生病變,每每在相關的募穴處出現壓痛或敏感等現象。六腑之病,取本腑募穴,治療效果就好。如大腸病取天樞穴治之,胃脘痛取中脘穴等,即是「從陰引陽」。此外,李杲在《脾胃論》中說:「凡治腹之募,皆為原氣不足,從陰引陽,勿誤也。」這裡的「從陰引陽」,指從腹部的募穴中引陽氣上行,以達到抑陰扶陽的目的。

【白話解】大腸的募穴是天樞,肺的募穴是中府,小腸的募穴是關元,心的募穴是巨闕,中極是膀胱的募穴,京門是腎的募穴。肝的募穴是期門,膽的募穴是日月,胃的募穴是中脘,脾的募穴是章門,石門是三焦的募穴,膻中是心包的募穴。使用募穴治病,能夠從陰引陽,祛除病邪。

八會穴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聚英》,其他書籍只列八會穴,未列歌訣。八會穴首見於《難經·四十五難》。八會穴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擅長治療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分別相關的疾病,如腑病取中脘,氣病取膻中等。另外,在《難經·四十五難》中指出:「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說明八會穴還治療臟器組織的熱病。臨床常與郄穴配合應用。

【歌訣】

臟會章門腑中脘,髓筋絕骨陽陵泉。

骨會大杼脈太淵,血會膈俞氣膻中。

【注釋】

①八會穴:指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會聚之處,共八穴。

【白話解】五臟之會為章門穴,六腑之會為中脘穴,髓之會為絕骨(即懸鐘〉穴,筋之會為陽陵泉,骨之會為大杼穴,脈之會為太淵穴,血之會為膈俞,氣之會為膻中。

八脈交會八穴歌

【出處】本歌最早見於《醫經小學》卷三,題目為「經脈交會八穴一首」,其後在《針灸大全》和《針灸聚英》、《針灸大成》等書中均有記載。本歌訣將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在四肢相通的八個腧穴及其主治病症編成歌訣,便於誦讀和應用。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臨床上常採用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等。熟記本歌訣對臨床及研究靈龜八法均有幫助。

【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白話解】將公孫(屬脾經而通沖脈)與內關(屬心包經而通陰維脈)二穴相配,能治療心、胸、胃三個部位的病症。

足臨泣(屬膽經而通於帶脈)與外關(屬三焦經而通於陽維脈)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等部位的病症。

將後溪(屬小腸經而通督脈)與申脈(屬膀胱經而通陽蹺脈)二穴相配,主要能治目內眥、頸項、耳、肩、小腸、膀胱等部位的病症。

將列缺(屬肺經與任脈相通)和照海(屬腎經與陰蹺脈相通)穴相配,主要能治肺系、喉嚨和胸膈三個部位的病症。

十六郄(xi)穴歌

【出處】郄穴首見於《甲乙經》,歷代對郄穴無歌訣,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系腧穴教研室編撰的「十六郄穴歌」,朗朗上口,易於記誦,且指明了郄穴的功能、主治,便於學習與應用。十六郄穴多在四肢肘膝以下筋骨間隙中,十二經脈及陰陽蹺、陰陽維脈各有一穴,總為十六郄穴。臨床上陽經郄穴多用於治療急性疼痛,陰經郄穴多用於治療血證。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又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以協助診斷。

【歌訣】

郄是孔隙義,氣血深藏聚,

病證反應點,臨床能救急。

陽維郄陽交,陰維築賓居。

陽蹺走跗陽,陰蹺交信畢。

肺郄孔最大溫溜,脾郄地機胃梁丘。

心郄陰郄小養老,肝郄中都膽外丘。

心包郄門焦會宗,胱金門腎水泉求。-

【白話解】郄是孔隙的意思,郄穴是經脈氣血藏聚的地方,可以作為診斷病症的反應點,還能治療急性病。

陽維脈的郄穴是陽交,陰維脈的郄穴是築賓。跗陽是陽蹺脈的郄穴,交信是陰蹺脈的郄穴。肺經的郄穴是孔最,大腸經的郄穴是溫溜,脾經的郄穴是地機,胃經的郄穴是梁丘,心經的郄穴是陰郄,小腸經的郄穴是養老,肝經的郄穴是中都,膽經的郄穴是外丘,心包經的部穴是郄門,三焦經的郄穴是會宗,膀胱經的郄穴是金門,腎經的郄穴是水泉。

下合穴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學》教材,是在《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中「胃合於三里,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入於委陽,膀胱合入於委中央,膽合入於陽陵泉」的基礎上編寫的。陽經有下合穴,陰經無下合穴。「下」是指下肢而言。六個下合穴均在膝關節以下,是手足三陽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腧穴,對本腑病的治療有重要作用,可疏導經氣,調整六腑。如闌尾炎屬大腸病,取上巨虛;膽囊炎取陽陵泉。下合穴臨床應用很廣,應熟記。

【歌訣】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白話解】胃經的下合穴是足三里,大腸經的下合穴是上巨虛,小腸經的下合穴是下巨虛,委中穴是膀胱經的下合穴,委陽是三焦經的下合穴,陽陵泉是膽經的下合穴。六腑的病症使用下合穴治療效果很顯著。

井滎輸原經合歌

【出處】本歌原載於《醫經小學》,後《針灸大成》亦刊載。五輸穴是臨床常用的重要腧穴,十二經都有自己的井、滎、輸、經、合穴,共60個腧穴。陰經第三穴為輸,輸、原同一穴,陽經每經多一個原穴,一般是第四個穴位,位於輸之後,所以共66穴。古人把氣血的流注以水流的從小到大作比喻,《靈樞經·九針十二原》說:「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難經·六十八難》云:「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五腧穴是十二經經氣出入之所,其次序是從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臟腑有病,都可用五輸穴治療。五輸穴還是子午流注和子母補瀉配穴法的選穴基礎,應背誦熟記。

【歌訣】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連,

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厲兌內庭陷谷胃,沖陽解溪三里隨,

隱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陰陵泉要知。

少沖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

少澤前谷後溪腕,陽谷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膀胱知,

湧泉然谷與太溪,復溜陰谷腎所宜。

中沖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傳曲澤,

關沖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索。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

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肝。

【白話解】肺經的五輸穴是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大腸經的6個腧穴依次是商陽、二間、三間、合谷(原穴)、陽溪、曲池;厲兌、內庭、陷谷、沖陽(原穴)、解溪、足三里是胃經的6個腧穴;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是脾經的五輸穴:心經的五輸穴依次是少沖、少府、神門、靈道、少海;小腸經的6個腧穴依次是少澤、前谷、後溪、腕骨(原穴)、陽谷、小海;至陰、通谷、束骨、京骨(原穴)、崑崙、委中是膀胱經的6個腧穴;湧泉、然谷、太溪、復溜、陰谷是腎經的五腧穴;心包經的五輸穴依次是中沖、勞宮、大陵、間使、曲澤;三焦經的6個腧穴依次是關沖、液門、中渚、陽池(原穴)、支溝、天井;足竅陰、俠溪、足臨泣、丘墟(原穴)、陽輔、陽陵泉是膽經的6個腧穴;大敦、行間、太沖、中封、曲泉是肝經的五輸穴。

(本歌穴位陰經按井、滎、輸(即原)、經、合的順序排列,陽經按井、滎、輸、原、經、合的順序排列)。

十二經背俞穴歌

【出處】選自《針灸集錦》。背俞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背腰部的特定穴,全部位於膀胱經第一側線上,距中線1.5寸。各臟腑背俞穴均以臟腑名命名由上而下,易記而常用,應該掌握。

【歌訣】

胸三肺俞四厥陰,心五肝九膽十臨;

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腎;

腰四骶一大小腸,膀胱骶二椎外尋。

【白話解】在背部脊椎骨兩側距(督脈)中線1.5寸的膀胱經第一側線上,從上而下平第三胸椎棘突下緣的是肺俞,平第四胸椎棘突下緣的是厥陰俞,平第五胸椎棘突下緣的是心俞,而平第九和第十胸椎棘突下緣的則是肝俞和膽俞。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緣的是脾俞,平第十二胸椎棘突下緣的是胃俞。平第一腰椎棘突(俗稱十三椎)下緣者為三焦俞,平第二腰椎棘突(俗稱十四椎)下緣者為腎俞。至於第四腰椎(俗稱十六椎)棘突下旁開1.5寸則是大腸俞。平第一骶後孔,距中線旁開1.5寸的是小腸俞。平第二骶後孔,距中線旁開1.5寸的是膀胱俞。總之,十二背俞穴都在脊椎骨兩側,應仔細尋找才能取准穴。

新編根結歌

【出處】根結理論始見於《靈樞經·根結》,該篇論述了四肢末端與頭、胸、腹的關係,是經脈的縱向聯繫,是特定穴產生的基礎。金元時代針灸家竇漢卿極為重視根結標本理論的應用,在《標幽賦》中說:「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北京中醫藥大學谷世喆教授研究總結了相關文獻,補充了《靈樞經》未列的手三陰三陽經的根結內容及相應穴位,並編寫本歌訣。歌訣對掌握根結標本理論和臨床應用有很大指導價值。學習針灸者應熟讀。

【歌訣】

根結首見靈樞五,四根三結漢卿著。

十二經脈行經氣,外絡支節屬臟腑。

根在肢端各井穴,四根即是四肢部。

結於頭面與軀幹,三結位在頭胸腹。

足太陽經根至陰,結於命門即是目。

足少陽經根竅陰,結於雙耳名窗籠。

足陽明經根厲兌,結在顙大鼻額部。

足太陰經根隱白,結是太倉即胃腑。

足厥陰經根大敦,結為玉堂膻中處。

足少陰經根湧泉,結在廉泉位頸部。

手經根結今人補,依據經典與俞募。

手太陽經根少澤,結在目旁是兩絡。

手陽明經根商陽,結是鼻旁之迎香。

手少陽經根關沖,結於耳門應窗籠。

手太陰經根少商,結於肺臟位中府。

手厥陰經根中沖,結在心包巨闕處。

手少陰經根少沖,結在心內膻中主。

十二井穴皆為根,結於器官位三部。

經常離經找結處,根結相配效桴鼓。

【注釋】

①根結:根即樹木的根,具有生命力。此處指經脈經氣之所起處,即十二井穴。結為結果、結聚。此處指經脈經氣之所結聚處。

②漢卿:竇漢卿,又名竇默,金元時期著名針灸家,其著作《標幽賦》對後世影響很大。

③命門:命門穴在第二腰椎棘突下。中醫有左腎右命門說。此處指眼睛。

④顙大:顙大者名鉗耳也。據考證為咽喉部、鼻旁、額角部。以後兩者更符合臨床。

⑤太倉:指胃腑。

【白話解】

根結首見靈樞五,四根三結漢卿著。

十二經脈行經氣,外絡支節屬臟腑。

根在肢端各井穴,四根即是四肢部。

結於頭面與軀幹,三結位在頭胸腹。

「根結」理論最早記載見之於《靈樞經》第五篇即根結篇,「四根三結」由竇漢卿在其著作《標幽賦》中提出。十二經脈運行氣血,內屬於臟腑,外絡於支節。十二經脈經氣的根在肢端各井穴,四根即是指四肢。十二經脈的結分別在頭面與軀幹,為頭、胸、腹三結。

足太陽經根至陰,結於命門即是目。

足少陽經根竅陰,結於雙耳名窗籠。

足陽明經根厲兌,結在顙大鼻額部。

足太陰經根隱白,結是太倉即胃腑。

足厥陰經根大敦,結為玉堂膻中處。

足少陰經根湧泉,結在廉泉位頸部。

足太陽經根至陰,結於命門即是目,其對應的穴位是睛明。足少陽經根竅陰,結於雙耳部似窗戶,其對應的穴位是聽會。足陽明經根厲兌,結在鼻旁迎香或是額角頭維部。足太陰經根隱白,結是在胃腑,其對應的穴位是中脘。足厥陰經根大敦,結為胸中膻中玉堂處。足少陰經根湧泉,結在廉泉穴,位於頸部。

手經根結今人補,依據經典與俞募。

手太陽經根少澤,結在目旁是兩絡。

手陽明經根商陽,結是鼻旁之迎香。

手少陽經根關沖,結於耳門應窗籠。

手太陰經根少商,結於肺臟位中府。

手厥陰經根中沖,結在心包巨闕處。

手少陰經根少沖,結在心內膻中主。

《靈樞經·根結》僅列足六經的根結。手六經的根結由今人補寫,其依據是經典著作中根結的定義,參考十二經標本部位與十二俞募穴的記載,同時結合了臨床實際。

手太陽經根少澤,結在目,即手太陽經的兩絡,目的內、外眥,其對應的穴位是睛明、魚腰。手陽明經根商陽,結是鼻,其對應的穴位是迎香穴。手少陽經根關沖,結於耳,其對應的穴位是耳門穴。手太陰經根少商,結於肺臟,其對應的穴位是中府、天突。手厥陰經根中沖,結在心包,其對應的穴位是巨闕處。手少陰經根少沖穴,結在心內,其對應穴位是膻中。

十二井穴皆為根,結於器官位三部。

經常離經找結處,根結相配效桴鼓。

十二經脈的十二井穴皆為根,而結則是在不同的器官,位於頭、胸、腹三部。許多經脈的結都不在本經上,要離開本經找結處。臨床上用「根結」理論指導,取穴配伍,治療疾病其效果如擊鼓應聲而響。

四氣街歌

【出處】氣街和四海理論主要見於《靈樞經·動輸》、《靈樞經·衛氣》等篇。該理論是經脈的橫向聯繫規律,為特定穴產生的基礎,其從宏觀角度運用經絡理論,是俞募穴產生的基礎。根結標本理論中的結和標與氣街相關。北京中醫藥大學谷世喆教授研究總結相關文獻,編寫了本歌訣。歌訣對掌握氣街和四海理論和臨床應用有很大的指導價值。學習針灸者應熟讀。

【歌訣】

經絡理論出內經,根結標本樹比樣。

頭胸腹脛四氣街,本輸衛氣論述詳。

經氣匯聚如街衢,橫向聯接背腹臟。

頭氣有街位於腦,上取百會風池鄉。

胸氣有街膺背俞,肺俞心俞膻中彰。

腹氣有街俞與腹,肝脾腎俞夾臍旁。

脛氣有街在下肢,氣沖以下到踝上。

橫向聯繫配穴活,神經節段可相當。

【注釋】

①氣街:經脈之氣會聚之處,即是經脈橫向聯繫之處。

②本輸衛氣:有關氣街理論主要見於《靈樞經·本輸》、《靈樞經·衛氣》兩篇。

③街衢:街道。

【白話解】

經絡理論出內經,根結標本樹比樣。

頭胸腹脛四氣街,本輸衛氣論述詳。

經氣匯聚如街衢,橫向聯接背腹臟。

系統經絡理論在《黃帝內經·靈樞》中很完整,其中「根結標本」理論用自然界的樹,取類比象,說明經脈中經氣上下縱向聯繫。《靈樞經·本輸》、《靈樞經·衛氣》提出了頭、胸、腹、脛四氣街,是經氣橫向聯繫的模式。經脈之氣匯聚於氣街,如城市的街道上下左右通達;橫向聯腹背與臟腑。

頭氣有街位於腦,上取百會風池鄉。

胸氣有街膺背俞,肺俞心俞膻中彰。

腹氣有街俞與腹,肝脾腎俞夾臍旁。

脛氣有街在下肢,氣沖以下到踝上。

《靈樞經·衛氣》指出頭氣有街位於腦,臨床上可取百會、風池等穴。胸氣有街位於胸膺部和肺俞、心俞等背俞穴內,所以肺俞、心俞、膻中可以調整胸氣。腹氣有街,與肝、脾、腎俞及腹沖脈聯繫密切。脛氣有街在下肢,是氣沖(氣沖穴)以下到踝上部分。

橫向聯繫配穴活,神經節段可相當。

按照氣街理論從人體的前後橫向聯繫取穴相配,如十二俞募穴相配,治療內臟疾病,這種橫向聯繫與神經節段相似。

四海歌

【出處】同四氣街歌。

【歌訣】

腦為髓海主神明,膻中氣海能寬胸。

水谷之海即是胃,沖脈血海婦科靈。

【白話解】腦為髓海主神明與人的神志活動相關。膻中即胸中,是氣海,調膻中能寬胸散結。胃是水谷之海,是人的後天之本。而沖脈為血海,(又為十二經脈之海)治療婦科病十分靈驗。

二、刺法灸法歌賦十四經要穴主治歌

【出處】本歌選自《醫宗金鑒》,按頭、胸腹、背、手、足分部,選148個經穴,以歌的形式突出每穴的主治病症。

1. 頭部

【歌訣】

百會主治卒中風,兼治癲癇兒病驚,

大腸下氣脫肛病,提補諸陽氣上升。

神庭主灸羊癇風,目眩頭痛灸腦空,

翳風專刺耳聾病,兼刺瘰癧項下生。

上星通天主鼻淵,息肉痔塞灸能痊,

兼治頭風目諸疾,炷如小麥灼相安。

啞門風府只宜刺,中風舌緩不能言,

頸項強急及瘛瘲,頭風百病與傷寒。

頭維主刺頭風疼,目痛如脫淚不明,

禁灸隨皮三分刺,兼刺攢竹更有功。

率谷酒傷吐痰眩,風池主治肺中寒,

兼治偏正頭疼痛,頰車落頰風自痊。

臨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淚雲翳生,

驚癇反視卒暴厥,日晡發瘧脅下疼。

水溝中風口不開,中惡癲癇口眼喎,

刺治風水頭面腫,灸治兒風急慢災。

承漿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兒緊唇,

偏風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癢若蟲行,

先補後瀉三分刺,此穴須知禁火攻。

口眼喎斜灸地倉,頰腫唇弛牙噤強,

失音不語目不閉,動視物目??。

聽會主治耳聾鳴,兼刺迎香功最靈,

中風瘛瘲喎斜病,牙車脫臼齒根痛。

聽宮主治耳聾鳴,睛明攢竹目昏蒙,

迎風流淚皆癢痛,雀目攀睛白翳生。

【注釋】

①瘛瘲:瘛音赤,同瘈,瘛瘲即抽搐。

②眵?:俗稱眼屎。

③暴厥:突然昏厥。

④日哺:午後3~5點。

⑤瘕聚:腫塊之類,可散開者。

⑥牙疳:牙齦紅腫痛爛。

⑦動:眼瞼抽動。

【白話解】

百會主治卒中風,兼治癲癇兒病驚,

大腸下氣脫肛病,提補諸陽氣上升。

百會穴主治突然中風、癲癇病、小兒驚風。百會有升舉陽氣作用,所以還可治大腸等臟器下垂,脫肛病。

神庭主灸羊癇風,目眩頭痛灸腦空,

翳風專刺耳聾病,兼刺瘰癧項下生。

灸神庭穴可治癲癇,灸腦空治頭痛、目眩。針刺翳風穴治耳鳴耳聾,以及頸項下生瘰癧(淋巴結核)。

上星通天主鼻淵,息肉痔塞灸能痊,

兼治頭風目諸疾,炷如小麥灼相安。

上星穴和通天穴主治鼻淵病(長期流膿性鼻涕和頭痛),灸法可治鼻息肉阻塞鼻道。還可治療頭風疼痛,眼的各種病症,使用小如麥粒艾炷灸即可。

啞門風府只宜刺,中風舌緩不能言,

頸項強急及瘛瘲,頭風百病與傷寒。

啞門和風府穴針刺要謹慎,注意方向向下,主治中風失語、頭風痛、頭搖以及頸項部強硬拘急,全身痙攣抽搐。禁灸。

頭維主刺頭風疼,目痛如脫淚不明,

禁灸隨皮三分刺,兼刺攢竹更有功。

頭維穴禁灸,沿皮刺3分,可治頭風疼痛、眼痛、流淚、視物不清。如配刺攢竹穴效果更好。

率谷酒傷吐痰眩,風池主治肺中寒,

兼治偏正頭疼痛,頰車落頰風自痊。

率谷穴治酒醉頭痛、痰多、目眩。風池主治風寒束肺,兼治各種偏正頭痛。用頰車穴可治落頰風(下頜脫臼)。

臨泣主治鼻不通,眵?冷淚雲翳生,

驚癇反視卒暴厥,日晡發瘧脅下疼。

頭臨泣穴主治鼻不通氣,目腫目赤生眼屎,見風流淚,及目生雲翳。另外還治驚風、癇證、目上視、突然昏厥、午後發瘧疾、脅脅下疼痛。

水溝中風口不開,中惡癲癇口眼喎。

刺治風水頭面腫,灸治兒風急慢災。

水溝穴主治中風病,口噤、中惡昏迷、癲癇發作、口眼喎斜,針刺還治療風水頭面水腫,灸治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等症。

承漿主治男七疝,女子瘕聚兒緊唇,

偏風不遂刺之效,消渴牙疳灸功深。

承漿穴主治男子疝氣,女子少腹痞塊或聚或散,小兒抽風牙關緊急,中風偏癱也可以針刺有效。消渴病、走馬牙疳病可以灸承漿。

迎香主刺鼻失臭,兼刺面癢若蟲行,

先補後瀉三分刺,此穴須知禁火攻。

針刺迎香穴可治鼻不聞香臭,面部如蟲行癢感。針法宜斜刺三分,禁灸。

口眼喎斜灸地倉,頰腫唇弛牙噤強,

失音不語目不閉,動視物目??。

針灸地倉穴可治口眼喎斜、面頰腫痛、牙關緊閉、目閉不全、眼球?動,看物不清楚以及失聲。

聽會主治耳聾鳴,兼刺迎香功最靈,

中風瘛瘲喎斜病,牙車脫白齒根痛。

聽會穴配合迎香可治耳聾耳鳴,口眼喎斜及痙攣,還可治下頜(牙車即下頌關節部)脫臼,牙痛症。

聽宮主治耳聾鳴,睛明攢竹目昏蒙,

迎風流淚皆癢痛,雀目攀睛白翳生。

聽宮針灸可治耳聾耳鳴,睛明穴攢竹穴治迎風流淚,目癢、目痛、目生雲翳及目視不清。

1. 胸腹部

【歌訣】

膻中穴主灸肺癰,咳嗽痰喘及氣癭,

巨闕九種心疼痛,痰飲吐水息賁寧。

上脘奔豚與伏梁,中脘主治脾胃傷,

兼治脾痛瘧痰暈,痞滿翻胃盡安康。

水分脹滿臍突硬,水道不利灸之良,

神闕百病老虛瀉,產脹溲難兒脫肛。

氣海主治臍下氣,關元諸虛瀉濁遺,

中極下元虛寒病,一切痼冷總皆宜。

膺腫乳癰灸乳根,小兒龜胸灸亦同,

嘔吐吞酸灸日月,大赫專治病遺精。

天樞主灸脾胃傷,脾瀉痢疾甚相當,

兼灸鼓脹癥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章門主治痞塊病,但灸左邊可拔根,

若灸腎積臍下氣,兩邊齊灸自然平。

期門主治奔豚病,上氣咳逆胸背痛,

兼治傷寒脅硬痛,熱入血室刺有功。

帶脈主灸一切疝,偏墜木腎盡成功,

兼灸婦人濁帶下,丹田溫暖自然停。

【注釋】

①氣癭:頸部腫塊,隨喜怒加大。類甲狀腺腫大。

②息賁:古病名,屬肺之積。

③奔豚:古病名,屬腎之積。

④伏梁:古病名,屬心之積。

⑤龜胸:小兒佝僂病。

⑥鼓脹:腹部水腫脹大。

⑦癥瘕:腹腔內的腫塊。

⑧血室:子宮,熱入血室為行經時熱邪侵入之病。

⑨木腎:病名,指睾丸腫大而不痛。

【白話解】

膻中穴主灸肺癰,咳嗽痰喘及氣癭,

巨闕九種心疼痛,痰飲吐水息賁寧。

膻中穴可針可灸,治療肺癰初起、咳嗽、痰喘病以及痰氣結聚頸下的癭瘤病。巨闕穴治療心前區疼痛、痰飲病,及肺之積向上沖的息賁病。

上脘奔豚與伏梁,中脘主治脾胃傷,

兼治脾痛瘧痰暈,痞滿翻胃盡安康。

上脘穴可治奔豚病氣上沖逆和心下有積塊的伏梁病。中脘穴主治脾胃受傷所致的胃脘痛、瘧疾、痰飲病、眩暈病,以及脘痞翻胃嘔吐等症。

水分脹滿臍突硬,水道不利灸之良,

神闕百病老虛瀉,產脹溲難兒脫肛。

水分穴灸可治腹部水腫、小便不利。灸神闕可治療各種老年和虛寒性泄瀉,產婦小便不利和小兒久瀉脫肛病。

氣海主治臍下氣,關元諸虛瀉濁遺,

中極下元虛寒病,一切痼冷總皆宜。

氣海穴調補臍下氣,關元是補益大穴,治各種因虛而致的泄瀉,遺尿,白濁等症。中極也治下焦虛寒病,可針可灸。

膺腫乳癰灸乳根,小兒龜胸灸亦同,

嘔吐吞酸灸曰月,大赫專治病遺精。

灸乳根可治療胸膺腫痛,小兒發育不良之龜胸。灸日月可治嘔吐吞酸肝胃不和。針灸大赫可治遺精滑泄。

天樞主灸脾胃傷,脾瀉痢疾甚相當,

兼灸鼓脹癥瘕病,艾火多加病必康。

灸治天樞穴可調補脾胃之氣,治療泄瀉、痢疾、水臌、腹脹和腹部積塊腫瘤病。應該較長時間治療必有效果。

章門主治痞塊病,但灸左邊可拔根,

若灸腎積臍下氣,兩邊齊灸自然平。

灸左側的章門穴可治局部痞塊,若治療腎之積所致臍下氣沖向上,則要灸兩側的章門。

期門主治奔豚病,上氣咳逆胸背痛,

兼治傷寒脅硬痛,熱入血室刺有功。

期門主治下腹氣上沖逆的奔豚病,以及咳逆胸背疼痛,脅肋部硬脹、疼痛。針刺期門還治婦女熱入血室,寒熱往來,妄見神鬼等症。

帶脈主灸一切疝,偏墜木腎盡成功,

兼灸婦人濁帶下,丹田溫暖自然停。

灸治帶脈穴主治疝氣、陰囊之病和白帶病,一直灸到臍下丹田部溫暖,病自然就好。丹田即關元部分,常灸可保健和治療腹病。

1. 背部

【歌訣】

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強急動作難,

腰下至足不仁冷,婦人經病溺赤痊。

至陽專治黃疸病,兼灸痞滿喘促聲,

命門老虛腰痛症,更治脫肛痔腸風。

膏肓一穴灸勞傷,百損諸虛無不良,

此穴禁針惟宜灸,千金百壯效非常。

大杼主刺身發熱,兼刺瘧疾咳嗽痰,

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氣艾火添。

風門主治易感風,風寒痰嗽吐血紅,

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嗅自通。

肺俞內傷嗽吐紅,兼灸肺痿與肺癰,

小兒龜背亦堪灸,肺氣舒通背自平。

膈俞主治胸脅癰,兼灸痰瘧痃癖攻,

更治一切失血症,多加艾灼總收功。

肝俞主灸積聚病,兼灸氣短語聲輕,

更同命門一併灸,能使瞽目重複明。

膽俞主灸脅滿嘔,驚悸卧睡不能安,

兼灸酒疸目黃色,面發赤斑灸自痊。

脾俞主灸腸脾胃,吐瀉瘧痢疸瘕癥,

喘急吐血諸般證,更治嬰兒慢脾風。

三焦俞治脹滿疼,積塊堅硬痛不寧,

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輕。

胃俞主治黃疸病,食畢頭目即暈眩,

瘧疾善飢不能食,艾火多加自可痊。

腎俞主灸下元虛,令人有子效多奇,

兼灸吐血聾腰痛,女疸婦帶不能遺。

大腸俞治腰脊痛,大小便難此可通,

兼治泄瀉痢疾病,先補後瀉要分明。

膀胱俞治小便難,少腹脹痛不能安,

更治腰脊強直痛,艾火多添疾自痊。

譩譆主治久瘧病,五臟瘧灸臟俞平,

意舍主治脅滿痛,兼療嘔吐立時寧。

身柱主治羊癇風,咳嗽痰喘腰背痛,

長強惟治諸般痔,百勞穴灸汗津津。

【注釋】

①痃癖:古病名,臍腹部、脅肋部的癖塊(腫塊)。

②瞽:瞎也。,

③酒疸:因酒引起的黃疸病。

④慢脾風:小兒由於吐瀉過度而發生的體弱慢驚風症。

⑤休息痢:慢性時發時止之痢疾,猶阿米巴痢疾。

⑥女疸:因近女色而發黃疸,又名女勞疸。

⑦羊癇風:癲癇大發作狀。

【白話解】

腰俞主治腰脊痛,冷痹強急動作難,

腰下至足不仁冷,婦人經病溺赤痊。

腰俞穴主治腰背因受寒疼痛,動作僵硬不舒,腰以下冷及麻木不仁,還治月經病及泌尿系疾病。

至陽專治黃疸病,兼灸痞滿喘促聲,

命門老虛腰痛症,更治脫肛痔腸風。

至陽穴治黃疸病,灸法可治胸脘痞滿咳喘。命門穴常治老年性、虛寒性腰痛症,還治脫肛、痔瘡及便泄下血。

膏肓一穴灸勞傷,百損諸虛無不良,

此穴禁針惟宜灸,千金百壯效非常。

用艾灸法灸膏肓穴專治各種虛損證。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記載,灸膏肓穴百壯功效卓著。本穴禁針刺。

大杼主刺身發熱,兼刺瘧疾咳嗽痰,

神道惟灸背上病,怯怯短氣艾火添。

針刺大杼穴可治發熱、瘧疾、咳嗽、痰多症。灸神道穴可治背部病痛,氣短,膽怯等病。

風門主治易感風,風寒痰嗽吐血紅,

兼治一切鼻中病,艾火多加嗅自通。

風門穴主治表虛易感冒風寒,咳嗽、痰中帶血以及鼻病,用艾灸可以恢復鼻的嗅覺。

肺俞內傷嗽吐紅,兼灸肺痿與肺癰,

小兒龜背亦堪灸,肺氣舒通背自平。

肺俞穴調肺氣,治內傷久嗽、痰中帶血。用灸法(慎用)還可治療肺痿和肺癰初起。堅持灸肺俞還可治療小兒發育不良之龜背症。肺氣通調,體質強壯,其背自平。

膈俞主治胸脅痛,兼灸痰瘧痃癖攻,

更治一切失血症,多加艾灼總收功。

膈俞是血會,主治一切失血證,胸脅痛症,瘧疾,痰飲,脅肋部、臍腹部痞塊積聚。虛性證多用艾灸即有效。

肝俞主灸積聚病,兼灸氣短語聲輕,

更同命門一併灸,能使瞽目重複明。

肝俞可刺灸,治療腹內積聚痞塊,肝氣血不足之短氣、聲低。若與命門穴同灸,可以使盲者復明。

膽俞主灸脅滿嘔,驚悸卧睡不能安,

兼灸酒疸目黃色,面發赤斑灸自痊。

膽俞穴用灸法可治胸脅脹滿、嘔逆,膽虛而致易驚心悸,睡眠不安。還可用灸法治療傷酒而致的黃疸病目黃染,顏面發紅斑等症。

脾俞主灸腸脾胃,吐瀉瘧痢疸瘕癥,

喘急吐血諸般證,更治嬰兒慢脾風。

灸治脾俞可以調理胃腸和脾胃功能,治療吐瀉,瘧疾,痢疾,黃疸,脘腹部的痞塊積聚以及脾虛不統血所致的吐血、衄血,喘證,嬰兒慢性疳積、發育不良造成的抽風症。

三焦俞治脹滿疼,積塊堅硬痛不寧,

更治赤白休息痢,刺灸此穴自然輕。

三焦俞可刺可灸,主治氣滯脘腹脹滿疼痛,腹部積塊疼痛,痢疾下痢赤白,及慢性休息痢。

胃俞主治黃疸病,食畢頭目即暈眩,

瘧疾善飢不能食,艾火多加自可痊。

胃俞穴主治黃疸,脾胃虛弱之暈眩、不能進食、消化弱,或胃功能亢進之消谷善飢,瘧疾等症,常用艾灸法治療有效。

腎俞主灸下元虛,令人有子效多奇,

兼灸吐血聾腰痛,女疸婦帶不能遺。

灸治腎俞穴主治腎氣虛所致的不孕症,腰痛,耳聾,吐血;因房勞過度所致的黃疸病(女勞疸)及婦女白帶多,尿不利或遺尿,遺精等症。

大腸俞治腰脊痛,大小便難此可通,

兼治泄瀉痢疾病,先補後瀉要分明。

針灸大腸俞可治療腰脊部疼痛,大便秘結,小便不利,還可治療各種泄瀉和痢疾,手法要注意補瀉,宜先補後瀉。

膀胱俞治小便難,少腹脹痛不能安,

更治腰脊強直痛,艾火多添疾自痊。

灸膀胱俞可治療小便不利,少腹脹滿疼痛,以及腰脊部僵硬活動不利和疼痛。

譩譆主治久瘧病,五臟瘧灸臟俞平,

意舍主治脅滿痛,兼療嘔吐立時寧。

灸譩譆穴可調臟腑之氣,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意舍穴主治脅肋部脹滿疼痛和嘔逆症。

身柱主治羊癇風,咳嗽痰喘腰背痛,

長強惟治諸般痔,百勞穴灸汗津律。

身柱穴主治癲癇抽風角弓反張,咳嗽喘、痰多和背腰疼痛。長強穴主要治療各種痔瘡,灸百勞穴可治陽虛多汗、自汗。

(4)手部

【歌訣】

尺澤主刺肺諸疾,絞腸痧痛鎖喉風,

傷寒熱病汗不解,兼刺小兒急慢風。

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頭疼治自痊,

男子五淋陰中痛,尿血精出灸便安。

經渠主刺瘧寒熱,胸背拘急脹滿堅,

喉痹咳逆氣數欠,嘔吐心痛亦可痊。

太淵主刺牙齒病,腕肘無力或疼痛,

兼刺咳嗽風痰疾,偏正頭痛無不應。

魚際主灸牙齒痛,在左灸左右同然,

更刺傷寒汗不出,兼治瘧疾方欲寒。

少沖主治心膽虛,怔忡癲狂不可遺,

少商惟針雙蛾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癇風,

靈道主治心疼痛,瘛瘲暴瘖不出聲。

通里主治溫熱病,無汗懊心悸驚,

喉痹苦嘔暴瘖啞,婦人經漏過多崩。

神門主治悸怔忡,獃痴中惡恍惚驚,

兼治小兒驚癇證,金針補瀉疾安寧。

少府主治久痎瘧,肘腋拘急痛引胸,

兼治婦人挺痛癢,男子遺尿偏墜痛。

曲澤主治心痛驚,身熱煩渴肘掣疼,

兼治傷寒嘔吐逆,針灸同施立刻寧。

間使主治脾寒證,九種心疼瘧渴生,

兼治瘰癧生項下,左右針灸自然平。

內關主刺氣塊攻,兼灸心胸脅痛疼,

勞熱瘧疾審補瀉,金針抽動立時寧。

痰火胸痛刺勞宮,小兒口瘡針自輕,

兼刺鵝掌風證候,先補後瀉效分明。

商陽主刺卒中風,暴仆昏沉痰塞壅,

少商中沖關並少,三棱血出立回生。

三里三間並二間,主治牙痛食物難,

兼治偏風眼目疾,針灸三穴莫教偏。

合谷主治破傷風,痹痛筋急針止疼,

兼治頭上諸般病,水腫產難小兒驚。

陽溪主治諸熱證,癮疹痂疥亦當針,

頭痛牙痛咽喉痛,狂妄驚中見鬼神。

曲池主治中風是,手摩筋急痛痹風,

兼治一切瘧疾病,先寒後熱自然平。

肩井一穴治仆傷,肘臂難抬淺刺良,

肩髃主治癱瘓疾,手攣肩腫效非常。

少澤主治衄不止,兼治婦人乳腫疼,

大陵一穴何專主,嘔血瘧疾有奇功。

前谷主治癲癇疾,頸項肩背痛難堪,

更能兼治產無乳,小海喉齦腫痛痊。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諸疾治可平,

後溪能治諸瘧疾,能令癲癇漸漸輕。

陽谷主治頭面病,手膊諸疾有多般,

兼治痔漏陰痿疾,先針後灸自然痊。

支正穴治七情郁,肘臂十指盡皆攣,

兼治消渴飲不止,補瀉分明自可安。

液門主治喉齦腫,手臂紅腫出血靈,

又治耳聾難得睡,刺入三分補自寧。

中渚主治肢木麻,戰振踡攣力不加,

肘臂連肩紅腫痛,手背癰毒治不發。

陽池主治消渴病,煩悶口乾瘧熱寒,

兼治折傷手腕痛,持物不得舉臂難。

外關主治臟腑熱,肘臂脅肋五指疼,

瘰癧結核連胸頸,吐衄不止血妄行。

支溝中惡卒心痛,大便不通脅肋疼,

能瀉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脫暈迷生。

天井主治瘰癧疹,角孫惟主目翳生,

耳門耳聾聤耳病,絲竹空穴治頭風。

【注釋】

①絞腸痧:急性腹痛、吐瀉病。

②鎖喉風:咽喉腫痛。

③五淋:五種淋證,即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

④怔忡:心氣虛,心悸動,害怕發愣。

⑤雙蛾痹:雙側扁桃腺腫痛。

⑥瘖:失聲。

⑦挺痛癢:指子宮脫垂,外陰痛癢。

⑧偏墜:男子疝氣。

⑨瘰癧:頸下淋巴結腫大,結核之類。

⑩鵝掌風:手癬。

?癮疹:蕁麻疹。

?消渴:即糖尿病之類的疾病。

?中惡:病名,冒犯不正之氣而昏厥抽搐。

?聤耳:中耳炎之類的疾病。

【白話解】

尺澤主刺肺諸疾,絞腸痧痛鎖喉風,

傷寒熱病汗不解,兼刺小兒急慢風。

毫針刺尺澤或放血,可以治療肺部外感內傷,咳喘等各種疾患;乾霍亂的腹中絞痛、悶亂、脈伏(即絞腸痧);扁桃體急性腫大及咽喉疼痛音啞;外感風寒身熱有汗,但症未解;以及小兒急慢驚風。

列缺主治嗽寒痰,偏正頭疼治自痊,

男子五淋陰中痛,尿血精出灸便安。

針灸列缺穴可治療咳嗽,風寒痰證;外感頭痛及偏頭痛;男性小便淋漓或血淋、石淋、膏淋等證,陰莖內疼痛、遺精症(因列缺通任脈又是絡穴)。

經渠主刺瘧寒熱,胸背拘急脹滿堅;

喉痹咳逆氣數欠,嘔吐心痛亦可痊。

針刺經渠穴主治瘧疾,發熱惡寒、胸背部脹滿、咳嗽氣逆、咽喉腫痛、心痛、嘔吐。

太淵主刺牙齒病,腕肘無力或疼痛,

兼刺咳嗽風痰疾,偏正頭痛無不應。

針刺太淵穴可以治療腕肘關節無力、疼痛;牙痛、偏正頭痛,以及咳嗽、痰多、中風病等。

魚際主灸牙齒痛,在左灸左右同然,

更刺傷寒汗不出,兼治瘧疾方欲寒。

魚際穴用灸法可治牙痛,左側牙痛灸左側魚際穴,右側牙痛灸右側魚際穴。另外針刺魚際穴可治傷寒表實無汗,瘧疾病發作惡寒時針刺魚際最好。

少沖主治心膽虛,怔忡癲狂不可遺,

少商惟針雙蛾痹,血出喉開功最奇。

針刺少沖穴可治心膽氣虛證,更是心悸怔忡、易驚、癲癇發狂證的必用穴。針刺少商穴或三棱針刺放血治療扁桃體腫大、疼痛、發聲困難有奇效。

少海主刺腋下瘰,漏臂痹痛羊癇風,

靈道主治心疼痛,瘛瘲暴瘖不出聲。

針刺少海穴可治腋下瘰癧,因風寒濕引起的臂肘疼痛和癲癇抽風。針刺靈道穴可治心痛、抽搐和因外感或內傷造成的突然音啞,甚至不能發聲,效果很好。

通里主治溫熱病,無汗懊心悸驚,

喉痹苦啞暴瘖啞,婦人經漏過多崩。

針刺通里穴可治外感疫邪造成的熱病、心悸心煩、精神不安,還可治咽喉發炎疼痛,甚至音啞或發不出聲、嘔吐。治婦女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的血崩或經少而不停的漏經。本穴為手少陰經的絡穴。

神門主治悸怔忡,獃痴中惡恍惚驚,

兼治小兒驚癇證,金針補瀉疾安寧。

神門穴為心經的原穴,針刺可治心悸怔忡(重症心悸,心胸部極難受),突受刺激、神志恍惚或痴呆病。還可治小兒驚風抽搐和癲癇病。

少府主治久痎(jie)瘧,肘腋拘急痛引胸,

兼治婦人挺痛癢,男子遺尿偏墜痛。

針刺少府穴可治瘧疾病(痎瘧就是瘧疾),胸部腋肘部互相牽引,拘急疼痛。還可治婦女子宮下垂出陰道的陰挺病,陰部疼痛發癢,男人遺尿和疝氣睾丸疼痛。

曲澤主治心痛驚,身熱煩渴肘掣疼,

兼治傷寒嘔吐逆,針灸同施立刻寧。

曲澤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合穴,主要治療心痛心悸,熱病心煩口渴或因外感風寒引起的嘔吐,還有肘臂痙攣疼痛,用針刺或艾灸法施治效果好。

間使主治脾寒證,九種心疼瘧渴生,

兼治瘰癧生項下,左右針灸自然平。

間使穴主治脾陽虛寒證的嘔吐、胃痛、疼痛部位各異的心痛、瘧疾病、發熱、口渴,還治頸項部的瘰癧病,針刺或艾灸左右手的間使穴效果好。

內關主刺氣塊攻,兼灸心胸脅痛疼,

勞熱瘧疾審補瀉,金針抽動立時寧。

內關穴是心包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針刺內關穴可治療有氣上攻的奔豚證。艾灸內關可治因陽氣虛寒造成的心胸部脅部疼痛。虛勞病陰虛發熱與瘧疾病的寒熱往來發熱是不相同的,補瀉手法要審察清楚,提插捻轉金針,以上病症很快可好轉。

痰火胸痛刺勞宮,小兒口瘡針自輕,

兼刺鵝掌風證候,先補後瀉效分明。

針刺勞宮穴可治痰火壅結於胸的胸痛,還治口瘡,對小兒施治時針刺手法要輕,還可用先補後瀉的手法治療鵝掌風。

商陽主刺卒中風,暴仆昏沉痰塞壅,

少商中沖關並少,三棱血出立回生。

商陽穴主治突然發生的中風病,患者發病急,昏迷不醒,痰涎壅塞於喉,再用三棱針刺少商、商陽、中沖、關沖和少沖穴放血,病人生命可獲救。

三里三間並二間,主治牙痛食物難,

兼治偏風眼目疾,針灸三穴莫教偏。

手三里、三間、二間3個穴主治牙痛,偏頭昏痛、口喎和眼病。三間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輸」穴。此三穴可用刺法亦可用灸法。

合谷主治破傷風,痹痛筋急針止疼,

兼治頭上諸般病,水腫產難小兒驚。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在針灸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穴位。它可治中醫急症;止破傷風的抽搐;關節肌肉因受外邪疼痛攣急時針此穴可止痛;主治頭面部諸病:頭痛,目赤腫痛,鼻衄,齒痛,牙關緊閉,□眼喎斜,耳聾,痄腮,咽喉腫痛。還可治水腫病、滯產和小兒受驚抽風。由於屬大腸經穴,故可治腹痛。此穴孕婦不宜針。

陽溪主治諸熱證,癮疹痂疥亦當針,

頭痛牙痛咽喉痛,狂妄驚中見鬼神。

陽溪穴主治發熱證,皮膚病中內蘊濕熱復感風寒而發的蕁麻疹,頭痛、牙齒痛和咽喉腫痛,神志病中易受驚、妄想、發狂。

曲池主治中風是,手攣筋急痛痹風,

兼治一切瘧疾病,先寒後熱自然平。

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主治中風上肢不遂、痹證、手抽筋疼痛、先寒後熱的瘧疾病。在臨床上曲池治熱病退燒,咽喉腫痛、齒痛、目赤痛、頭昏、腹痛吐瀉的效果都很好。

肩井一穴治仆傷,肘臂難抬淺刺良,

肩髃主治癱瘓疾,手攣肩腫效非常。

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的穴,又是手少陽三焦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主治跌仆扭傷,臂肘疼痛或上肢不遂。臨床上還治頭項強痛、肩背痛。由於穴下內為肺尖,所以必須淺刺。肩髃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與陽蹺脈的交會穴,主治肩臂腫痛抽筋或不遂。在臨床上針刺此穴治以上病症效果很好。

少澤主治衄不止,兼治婦人乳腫疼,

大陵一穴何專主,嘔血瘧疾有奇功。

少澤穴為手太陽小腸經的「井」穴。主治熱病、鼻衄血,還治婦女乳房生瘡腫痛。

大陵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原穴,主治胃痛嘔血和瘧疾病。

前谷主治癲癇疾,頸項肩背痛難堪,

更能兼治產無乳,小海喉齦腫痛痊。

前谷、小海兩穴均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前谷主治癲癇病,頸項部及肩背臂部疼痛,還可治產後少乳。小海穴主治咽喉痛、齒痛、牙齦腫痛。

腕骨主治臂腕疼,五指諸疾治可平,

後溪能治諸瘧疾,能令癲癇漸漸輕。

腕骨、後溪兩穴均為手太陽小腸經之穴。腕骨穴主治手臂及腕指疼痛。後溪穴主治瘧疾病和癲癇病,堅持針刺治療可使病情減輕。

陽谷主治頭面病,手膊諸疾有多般,

兼治癢漏陰痿疾,先針後灸自然痊。

陽谷穴為小腸經的「經」穴,主治頭痛目眩,耳聾,耳鳴,手臂疼痛,痔瘡漏血,陽痿。先用針刺後用艾灸法療效較好。

支正穴治七情郁,肘臂十指盡皆攣,

兼治消渴飲不止,補瀉分明自可安。

支正穴為手太陽經的絡穴,主治情志抑鬱、臂肘和手指痙攣疼痛、消渴病的上消口渴。分析辨證,施用補法或瀉法,疾病會好轉。

液門主治喉齦腫,手臂紅腫出血靈,

又治耳聾難得睡,刺入三分補自寧。

液門穴主治咽喉齒齦腫痛、手臂紅腫、耳聾、失眠症。淺刺用補法治失眠或睡不安寧,療效好。

中渚主治肢木麻,戰振踡攣力不加,

肘臂連肩紅腫痛,手背癰毒治不發。

中渚穴主治上肢麻木、振顫攣縮無力或肘臂連及肩部紅腫疼痛、手背部紅熱腫痛長瘡。

陽池主治消渴病,煩悶口乾瘧熱寒,

兼治折傷手腕痛,持物不得舉臂難。

陽池穴主治消渴病、心煩悶、口乾渴及瘧疾病,還治腕和手臂疼痛不能拿舉東西或手臂跌打損傷痛。

外關主治臟腑熱,肘臂脅肋五指疼,

瘰癧結核連胸頸,吐衄不止血妄行。

外關穴是三焦經的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維脈,在臨床上是重要穴位。它可主治熱病、脅肋疼痛、臂肘手指風濕痹痛、胸頸部結核病淋巴結腫大、吐血及衄血。

支溝中惡卒心痛,大便不通脅肋疼,

能瀉三焦相火盛,兼治血脫暈迷生。

支溝穴主治中邪惡邪氣後突發的心痛症、大便秘結不通、脅肋痛、能瀉三焦火和治大出血造成的昏迷。

天井主治瘰癧疹,角孫惟主目翳生,

耳門耳聾聤耳病,絲竹空穴治頭風。

天井穴主治瘰癧和出疹子。角孫穴主治目睛上生翳障。耳門穴主治耳聾及耳廓生瘡化膿。絲竹空穴專治頭痛頭昏。

1. 足部

【歌訣】

隱白主治心脾痛,築賓能醫氣疝疼,

照海穴治夜發痓,兼療消渴便不通。

大都主治溫熱病,傷寒厥逆嘔悶煩,

胎產百日內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難。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難,

痞疸寒瘧商丘主,兼治嘔吐瀉痢痊。

公孫主治痰壅膈,腸風下血積塊痾,

兼治婦人氣蠱病,先補後瀉自然瘥。

三陰交治痞滿堅,痼冷疝氣腳氣纏,

兼治不孕及難產,遺精帶下淋漓痊。

血海主治諸血疾,兼治諸瘡病自輕,

陰陵泉治脅腹滿,刺中下部盡皆松。

湧泉主刺足心熱,兼刺奔豚疝氣疼,

血淋氣痛疼難忍,金針瀉動自安寧。

然谷主治喉痹風,咳血足心熱遺精,

疝氣溫瘧多渴熱,兼治初生兒臍風。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勞不稱情,

婦人水蠱胸脅滿,金針刺後自安寧。

陰谷舌縱口流涎,腹脹煩滿小便難,

疝痛陰痿及痹病,婦人漏下亦能痊。

復溜血淋宜平灸,氣滯腰疼貴在針,

傷寒無汗急瀉此,六脈沉伏即可伸。

大敦治疝陰囊腫,兼治腦衄破傷風,

小兒急慢驚風病,炷如小麥灸之靈。

行間穴治兒驚風,更刺婦人血蠱癥,

渾身腫脹單腹脹,先補後瀉自然平。

太沖主治腫脹滿,行動艱辛步履難,

兼治霍亂吐瀉證,手足轉筋灸可痊。

中封主治遺精病,陰縮五淋溲便難,

臌脹癭氣隨年灸,三里合灸步履艱。

曲泉?疝陰股痛,足膝脛冷久失精,

兼治女子陰挺癢,少腹冷痛血瘕癥。

伏免主刺腿膝冷,兼刺腳氣痛痹風,

若逢六處生瘡癤,說與醫人莫用功。

陰市主治痿不仁,腰膝寒如注水浸,

兼刺兩足拘攣痹,寒疝少腹痛難禁。

足三里治風濕中,諸虛耳聾上牙疼,

噎膈臌脹水腫喘,寒濕腳氣及痹風。

解溪主治風水氣,面腹足腫喘嗽頻,

氣逆發噎頭風眩,悲泣癲狂悖與驚。

陷谷主治水氣腫,善噫痛疝腹腸鳴,

無汗振寒痰瘧病,胃脈得弦瀉此平。

內庭主治痞滿堅,左右繆灸腹響寬,

兼刺婦人食蠱脹,行經頭暈腹疼安。

厲兌主治屍厥證,驚狂面腫喉痹風,

兼治足寒膝臏腫,相偕隱白夢魔靈。

飛揚主治步艱難,金門能療病癲癇,

足腿紅腫崑崙主,兼治齒痛亦能安。

晝發癇證治若何,金針申脈起沉痾,

上牙疼兮下足腫,亦針此穴自平和。

環跳主治中風濕,股膝筋攣腰痛疼,

委中刺血醫前證,開通經絡最相應。

陽陵泉治痹偏風,兼治霍亂轉筋疼,

承山主針諸痔漏,亦治寒冷轉筋靈。

陽輔主治膝酸痛,腰間溶溶似水浸,

膚腫筋攣諸痿痹,偏風不遂灸功深。

風市主治腿中風,兩膝無力腳氣沖,

兼治渾身麻瘙癢,艾火燒針皆就功。

懸鐘主治胃熱病,腹脹肋痛腳氣疼,

兼治腳脛濕痹癢,足指疼痛針可停。

丘墟主治胸脅痛,牽引腰腿髀樞中,

小腹外腎腳腕痛,轉筋足脛不能行。

頸肩腋下馬刀瘡,連及胸脅乳癰瘍,

婦人月經不利病,下臨泣穴主治良。

俠溪主治胸脅滿,傷寒熱病汗難出,

兼治目赤耳聾痛,頜腫口噤疾堪除。

竅陰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

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注釋】

①痓:痙攣。

②氣蠱:蠱音鼓。腹中因氣、蟲、水皆可產生臌脹病。

③臍風:即破傷風。

④水蠱:水臌脹病。

⑤血蠱:因血證致臌脹者。

⑥霍亂:指吐瀉嚴重。

⑦陰縮:生殖器內縮的病。

⑧寒疝:疝氣,因寒而痛重者。

⑨噎膈:食管腫瘤。

⑩食蠱:因積食臌脹者。

?屍厥:突然昏厥如死狀。

?馬刀瘡:連成片或串的瘡,類似帶狀皰疹。

【白話解】

隱白主治心脾痛,築賓能醫氣疝疼,

照海穴治夜發痓,兼療消渴便不通。

隱白穴為脾經穴主治心痛證和脾病造成的脅肋疼痛。築賓穴為腎經穴,主治疝氣疼痛。照海為腎經穴,也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蹺脈,主治失眠症、消渴病和大便秘結。

大都主治溫熱病,傷寒厥逆嘔悶煩,

胎產百日內禁灸,千金主灸大便難。

大都穴主治熱病、外感風寒引起的四肢厥冷、嘔吐、胸悶心煩,婦人產後百日內禁止艾灸法,《千金方》中灸此穴可治大便秘結。

太白主治痔漏疾,一切腹痛大便難,

痞疸寒瘧商丘主,兼治嘔吐瀉痢痊。

太白穴為脾經原穴,主治痔瘡癢漏、腹痛大便秘結。商丘穴治腹部痞悶脹滿、黃疸、瘧疾、嘔吐、瀉痢。

公孫主治痰壅膈,腸風下血積塊痾,

兼治婦人氣蠱病,先補後瀉自然瘥。

公孫穴是脾經的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沖脈,主治痰涎壅塞膈部的胃痞脹滿,慢性腸炎和痢疾造成的大便膿血,腹中氣滯造成的腹部膨大或瘀血造成的腹有腫塊。針此穴用先補後瀉的手法效果較好。

三陰交治痞滿堅,痼冷疝氣腳氣纏,

兼治不孕及難產,遺精帶下淋漓痊。

三陰交是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臨床常用的重要穴位。主治腹部的痞悶脹滿,大便秘結不通,疝氣病,腳氣病,小腹冷,婦人不孕症和難產,白帶多變色有臭味,男子遺精,小便不暢或遺尿症。

血海主治諸血疾,兼治諸瘡病自輕,

陰陵泉治脅腹滿,刺中下部盡皆松。

血海主治月經不調,崩漏,閉經等有關血的疾患,還治癮疹、濕疹、丹毒及生瘡病。陰陵泉主治脅部和腹部脹滿,此穴在小腿,刺此穴則脅腹部脹滿可好轉。以上兩穴為脾經穴。

湧泉主刺足心熱,兼刺奔豚疝氣疼,

血淋氣痛疼難忍,金針瀉動自安寧。

湧泉為腎經井穴,主治腳心發熱,疝氣及氣從小腹上沖的奔豚病,還可治小便中帶血淋漓不通尿疼痛症,用「瀉」的手法治療效果較好。

然谷主治喉痹風,咳血足心熱遺精,

疝氣溫瘧多渴熱,兼治初生兒臍風。

然谷穴為腎經穴。主治咽喉腫痛,腳心熱、遺精、咳血、疝氣、瘧疾發熱口渴,還治新生兒傷風抽搐。

太溪主治消渴病,兼治房勞不稱情,

婦人水蠱胸脅滿,金針刺後自安寧。

太溪是腎經原穴。主治:消渴病,房室過勞引起腎虧:腰痛遺精陽痿、月經不調、小便頻等症,還有婦女因水毒結於腹部的水鼓症(腹水)及胸脅部痞滿,用針刺法治療效果好。

陰谷舌縱口流涎,腹脹煩滿小便難,

疝痛陰痿及痹病,婦人漏下亦能痊。

陰谷穴是腎經穴。主治舌頭弛縱不收,流唾液症,腹部脹,心煩,排小便困難,疝氣疼痛,陽痿,膝及腘窩部酸痛,婦女月經不調漏下病。

復溜血淋宜平灸,氣滯腰疼貴在針,

傷寒無汗急瀉此,六脈沉伏即可伸。

復溜穴用灸法可治尿血淋漓病。用針刺法治氣滯腹脹、腰痛,還可用針刺瀉法治外感寒邪無汗表實證,使汗出表解,脈平和。

大敦治疝陰囊腫,兼治腦衄破傷風,

小兒急慢驚風病,炷如小麥灸之靈。

大敦為肝經井穴。主治疝氣陰囊腫、破傷風的抽搐。對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證可用灸法,在此穴位放似小麥粒大小的艾炷灸之有效。

行間穴治兒驚風,更刺婦人血蠱癥,

渾身腫脹單腹脹,先補後瀉自然平。

行間穴為肝經穴,主治小兒驚風、婦人因氣血水毒結於腹部形成的血鼓病,腹部有腫塊。全身腫或是只有腹腫脹,用先補後瀉的手法療效好。

太沖主治腫脹滿,行動艱辛步履難,

兼治霍亂吐瀉證,手足轉筋灸可痊。

太沖穴是肝經原穴。主治水腫腹部脹滿,下肢痿證或痹證形成的行步艱難。還可用灸法治霍亂病吐瀉、手足抽筋。

中封主治遺精病,陰縮五淋溲便難,

臌脹癭氣隨年灸,三里合灸步履艱。

中封穴主治遺精、陰囊陰莖萎縮、淋病小便不通。腹中有水的鼓脹病和甲狀腺腫大的氣癭病應長時間的用灸法治療。中封穴和足三里穴共同灸,可治下肢疼痛痿軟行步艱難。

曲泉?疝陰股痛,足膝脛冷久失精,

兼治女子陰挺癢,少腹冷痛血瘕癥。

曲泉為肝經穴,主治疝氣陰部疼痛、膝脛足陽虛冷痛和遺精、婦女子宮脫垂陰部痛癢、少腹部冷痛及因氣滯血瘀形成的腫塊。

伏兔主刺腿膝冷,兼刺腳氣痛痹風,

若逢穴處生瘡癤,說與醫人莫用功。

伏兔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主治腿膝冷痛脈痹不仁、腳氣病。如果穴位附近生瘡癤,就不要刺此穴。

陰市主治痿不仁,腰膝寒如注水浸,

兼刺兩足拘攣痹,寒疝少腹痛難禁。

陰市為胃經穴位,用針刺主治腰膝發冷,下肢疼痛痹證抽筋或痿證麻木不仁、寒疝少腹疼痛。

足三里治風濕中,諸虛耳聾上牙疼,

噎膈臌脹水腫喘,寒濕腳氣及痹風。

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本穴主治風濕外邪侵襲身體,下肢痹痛、腳氣、身體虛弱、耳聾、上牙疼痛、進食不下的噎膈病,身體水腫,腹部臌脹、喘證。臨床上還主治胃痛嘔吐、泄瀉、痢疾、便秘、腸癰。治法可針刺或艾灸。

解溪主治風水氣,面腹足腫喘嗽頻,

氣逆發噎頭風眩,悲泣癲狂悖與驚。

解溪為胃經的「經」穴。主治風氣病與水氣病,其表現為顏面、腹部、足部水腫,頻發喘息咳嗽,因氣上逆造成的咽部氣結和頭暈,還治癲癇與發狂病。

陷谷主治水氣腫,善噫痛疝腹腸鳴,

無汗振寒痰瘧病,胃脈得弦瀉此平。

陷谷是胃經「輸」穴。主治水腫病、胃脘中氣上逆的噫氣、腸鳴、腹痛、疝氣、瘧疾病無汗症。臨床切脈胃脈為弦脈,用針刺瀉法療效好。

內庭主治痞滿堅,左右繆灸腹響寬,

兼刺婦人食蠱脹,行經頭暈腹疼安。

內庭為胃經穴。主治腹部痞悶脹滿,大便秘結,艾灸左右兩個內庭穴,氣暢腹鳴病得緩解,還可用針刺法治療婦女的臌脹病(食蠱:因飲食不調形成的腹脹如鼓),月經期的頭暈和腹痛。

厲兌主治屍厥證,驚狂面腫喉痹風,

兼治足寒膝臏腫,相偕隱白夢魔靈。

厲兌為胃經的井穴,主治熱病、突然四肢厥逆的昏迷證、齒痛面腫、咽喉腫痛和驚狂病,還可治腳發冷、膝關節腫大疼痛。如果和脾經的井穴隱白配合還可治睡眠多夢。

飛揚主治步艱難,金門能療病癲癇,

足腿紅腫崑崙主,兼治齒痛亦能安。

飛揚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絡穴,主治腰腿疼痛、行步困難。金門穴是足太陽經的郄穴,針刺能治癲癇病。崑崙穴可治足腿部紅腫疼痛,還可治牙痛。

晝發癇證治若何,金針申脈起沉痾,

上牙疼兮下足腫,亦針此穴自平和。

申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陽蹺脈。針刺此穴可治癲癇、牙齒疼痛、足腫痛。

環跳主治中風濕,股膝筋攣腰痛疼,

委中刺血醫前證,開通經絡最相應。

環跳是足少陽膽經的穴,又是足少陽經與帶脈交會穴,主治風寒濕邪侵襲造成的腰痛、腿膝部筋痙攣疼痛。委中穴是膀胱經合穴,用三棱針點刺腘靜脈出血治以上證最好。

陽陵泉治痹偏風,兼治霍亂轉筋疼,

承山主針諸痔漏,亦治寒冷轉筋靈。

陽陵泉是膽經的重要穴位,是八會穴之一,筋會陽陵泉。主治下肢痹證和痿證、霍亂病吐瀉;腿腓腸肌抽筋。臨床上治膽囊炎或結石引起的膽痛,口苦嘔吐及黃疸病。

承山為膀胱經穴。用針刺法主治痔瘡、痔漏,還可治因寒造成的腿腓腸肌攣急疼痛。

陽輔主治膝酸痛,腰間溶溶似水浸,

膚腫筋攣諸痿痹,偏風不遂灸功深。

陽輔為膽經穴,主治腰膝冷痛,痹證、痿證的肌膚腫脹,筋痙攣疼痛。如果治中風後半身不遂用艾灸法,治療時間長則會有效果。

風市主治腿中風,兩膝無力腳氣沖,

兼治渾身麻瘙癢,艾火燒針皆就功。

風市穴為膽經穴。主治因受風邪而造成的腿膝疼痛無力、腳氣病、全身皮膚麻木瘙癢症,用艾灸法和火針法刺都很有效。

懸鐘主治胃熱病,腹脹肋痛腳氣疼,

兼治腳脛濕痹癢,足指疼痛針可停。

懸鐘又叫絕骨,膽經要穴,八會穴之一,髓會絕骨。主治胃脘熱痛,腹脹脅肋疼痛,腳氣病;還治因濕痹造成的腳脛部疼痛、瘙癢、足趾痛。

丘墟主治胸脅痛,牽引腰腿髀樞中,

小腹外腎腳腕痛,轉筋足脛不能行。

丘墟為足少陽膽經穴,主治因膽囊病造成的脅肋疼,腰腿腳腕足疼痛,肌肉痙攣,行走困難。

頸肩腋下馬刀瘡,連及胸脅乳癰瘍,

婦人月經不利病,下臨泣穴主治良。

足臨泣是膽經「輸」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帶脈。主治頸腋部結核病造成的淋巴結腫大、潰爛,胸脅部瘡瘍,乳癰,婦女月經不調。

俠溪主治胸脅滿,傷寒熱病汗難出,

兼治目赤耳聾痛,頜腫口噤疾堪除。

俠溪為膽經穴,主治熱病汗難出症。還治目赤腫痛,耳鳴耳聾、下頜部腫痛、咽喉痛口難開合症。

竅陰主治脅間痛,咳不得息熱躁煩,

癰疽頭痛耳聾病,喉痹舌強不能言。

足竅陰是膽經的井穴。主治脅痛,咳嗽,身熱煩躁,癰疽病,頭痛,耳聾,咽喉疼痛,舌頭強硬,說話困難。

行針總要歌

【出處】《針灸大成》,明·楊繼洲著。本歌論述了行針取穴的一些共性問題,諸如行針時要按病人體質之強弱胖瘦,身軀之高矮而決定針刺之淺深。要根據受針者之同身寸進行度量取穴,並應注意詢問病人饑飽勞碌情況,凡陰雨天氣及禁忌時日均不宜行針治療。要求在治療時應按經絡的循行、陰昇陽降的規律,揣尋穴位,進行傍刺、深刺或透刺。文中還詳敘有關腧穴之部位以及某症選取某穴,某穴可針可灸等。針灸界傳誦已久之名句「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即源於此歌,很有參考價值。

【歌訣】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

但將他手橫紋處,分寸尋求審用之。

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

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

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

只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

大飢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

飢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見病行針須仔細,必明升降闔開時,

邪入五臟須早遏,祟侵六脈浪翻飛,

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

先補真陽元氣足,次瀉余邪九度噓,

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經不迷。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名相同,

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

灸後火燥沖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水洗原針穴,針刺無如灸有功。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雲一寸言,

棱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揩根病自痊。

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

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上星會前一寸斟,神庭星前髮際尋,

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印堂穴並兩眉攢,素髎面正鼻柱端,

動脈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

齦交二齦中間取,承漿下唇宛內蹤,

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

廉泉宛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

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

【注釋】

①人神:不吉利之日。

②烏烏稷稷:鳥自由落下貌。

【白話解】

黃帝金針法最奇,短長肥瘦在臨時,

但將他手橫紋處,分寸尋求審用之。

針灸是非常奇妙的方法,醫者應根據不同高矮肥瘦類型的病人分別進行治療,利用患者手指同身寸的長度作為尺寸,度量取穴後針灸。

身體心胸或是短,身體心胸或是長,

求穴看紋還有理,醫工此理要推詳。

不同患者的形體胖瘦各不相同,因此取穴時應因人而異。醫生要明白這個道理,才能取准穴位。

定穴行針須細認,瘦肥短小豈同群,

肥人針入三分半,瘦體須當用二分,

不肥不瘦不相同,如此之人但著中,

只在二三分內取,用之無失且收功。

大飢大飽宜避忌,大風大雨亦須容,

飢傷榮氣飽傷腑,更看人神俱避之。

取穴行針需要仔細分辨,不同的病人因為形體高矮肥瘦不同而取穴並不相同,形體肥胖宜深刺,消瘦宜淺刺,不胖不瘦則取中,針二、三分,既不深又不淺,便可取得療效。大怒、過飽、飢餓時不宜針刺,大風大雨之時也不宜針刺。飢餓可傷及榮氣,過飽可傷及臟腑,使機體損傷,所以不宜針刺。

妙針之法世間稀,多少醫工不得知,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開筋骨莫狐疑,

有筋有骨傍針去,無骨無筋須透之。

針灸的秘法很稀少,很多醫生不知道。其實人體上處處都有穴位,只要避開骨骼、筋脈即可取到。有筋骨處須在筋骨邊上刺入,沒有骨骼和筋脈處應採用透針深刺法。

見病行針須仔細,必明升降闔開時,

邪入五臟須早遏,祟侵六脈浪翻飛,

烏烏稷稷空中墮,靜意冥冥起發機,

先補真陽元氣足,次瀉余邪九度噓,

同身逐穴歌中取,捷法昭然經不迷。

看到患者需要針刺治療時要仔細考慮,必須明確疾病的輕重緩急,氣血流注和穴位開闔時間,邪入五臟須早早遏止,病邪侵入六腑,經脈氣血就有逆亂變化,脈象紊亂,似動中若隱若現,醫生持針在手,如弩之扣機待發,必須專默精誠,不可稍事外顧。先補元陽之氣,再多次反覆瀉出邪氣,根據歌賦中的穴位選擇使用,有條不紊,簡捷有效。

百會三陽頂之中,五會天滿名相同,

前頂之上寸五取,百病能祛理中風,

灸後火燥沖雙目,四畔刺血令宣通,

井泉水洗原針穴,針刺無如灸有功。

百會、三陽、五會、天滿均指頭頂上的百會穴。百會距前頂穴1.5寸,能治療多種疾病和中風病。如果灸百會穴發現上火,燥熱上沖眼時,要先刺百會穴四邊出血或眼周放血,然後再用新汲井泉水沖洗以瀉其火。針刺百會治療中氣下陷等各種疾病如用灸法效果好。

前頂寸五三陽前,甄權曾雲一寸言,

棱針出血頭風愈,鹽油揩根病自痊。

前頂在百會穴前1.5寸處,甄權曾認為是1寸。用三棱針點刺前頂穴出血,然後用鹽油塗於穴上,頭風可被治癒。

囟會頂前寸五深,八歲兒童不可針,

囟門未合那堪灸,二者須當記在心。

囟會在前頂前1.5寸,8歲以前的兒童不可用針刺方法,因為囟門未閉,同時也不能用灸法,這兩點須牢牢記住。

上星會前一寸斟,神庭星前髮際尋,

諸風灸庭為最妙,庭星宜灸不宜針。

上星穴在前頂前1寸處,神庭穴在上星前髮際處,諸風證應灸神庭穴,神庭和上星宜用灸法,不宜用針刺療法。

印堂穴並兩眉攢,素髎面正鼻柱端,

動脈之中定禁灸,若燃此穴鼻鼾酸。

印堂穴在兩眉頭攢竹穴之間,素髎在鼻頭頂端,此穴因靠近動脈所以禁灸,灸此穴可致夜間睡眠打鼾和鼻子發酸。

水溝鼻下名人中,兌端張口上唇宮,

齦交二齦中間取,承漿下唇宛內蹤,

炷艾分半懸漿灸,大則陽明脈不隆。

鼻下水溝穴又名人中穴,上唇中點是兌端穴,齦交穴在口內上齒唇系帶處,承漿在唇下額部凹陷中點處,用小的艾炷灸或懸灸,若艾炷壯數多則可致陽明脈不隆起。

廉泉宛上定結喉,一名舌本立重樓,

同身捷法須當記,他日聲名播九州。

結喉上凹陷處是廉泉穴,又名舌本,重樓是懸壅垂。同身寸取穴的方法須牢牢記住,認真應用,日後名聲會傳遍九州大地。

針法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大成》。主要講述進針手法及呼吸、迎隨、開闔等補瀉手法。進針之前當認真消毒局部和針具,「含針口內」當摒棄。可參考現代針法應用。

【歌訣】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

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

持針按穴上,令他嗽一聲,

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

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

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

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

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

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

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

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

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

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

出針吸口氣,搖動大其門。

【注釋】

①②③天人地:亦稱「三才」,即進針的深度。天,淺部(皮內);人,中部(肉內);地,深部(筋骨之間)。

【白話解】

先說平針法,含針口內溫,

按揉令氣散,掐穴故教深,

持針按穴上,令他嗽一聲,

隨嗽歸天部,停針再至人,

再停歸地部,待氣候針沉,

氣若不來至,指甲切其經。

次提針向病,針退天地人。

先說平補平瀉針法,將針含於口內溫暖而後沾唾刺之(應棄之),首先用押手(左手)按揉穴位,使局部放鬆,然後以指重按進針部位,這樣進針容易深而且不痛。可隨病人咳嗽將針刺入淺部(天部),稍停再進較深的肉內(人部),再稍停刺入深部筋骨之間(地部)。針下有沉緊感即是得氣,若針下未得氣可以停針候氣,或用指切循穴位所在之經,使催氣至,得氣為佳。得氣後可以將針再退至天部,針尖刺向病灶部位,有針感,或至病處為最佳。

補必隨經刺,令他吹氣頻,

隨吹隨左轉,逐歸天地人,

待氣停針久,三彈更熨溫,

出針口吸氣,急急閉其門。

針刺補法包括針尖順向經脈循行的方向刺,呼氣時進針,以及拇指向前針向左轉,逐漸刺入深部得氣為佳。若候氣催氣,還可以用手指輕彈針柄,或是配合艾灸、溫針等。補法出針應在患者吸氣時,拔針後用棉球按壓針孔。

瀉欲迎經取,吸則內其針,

吸時須右轉,依次進天人,

轉針仍復吸,依法要停針,

出針吸口氣,搖動大其門。

針刺瀉法包括針尖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進針法;在患者吸氣時向穴位內進針;食指向前使針右轉,逐漸進深部;注意檢轉針時要在吸氣過程中;當患者吸氣時拔出針,並搖大針孔,這些都是瀉法。

行針指要歌

【出處】原載於《針灸大成》,《針灸聚英》亦收錄,略有不同。主要列舉風、水、結、勞、虛、氣、嗽、痰、吐等常見病症的簡要取穴和針灸法,有指導意義。

【歌訣】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或針水,水分夾臍上邊取。

或針結,針著大腸瀉水穴。

或針勞,須向膏肓及百勞。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或針痰,先針中骯三裡間。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翻胃吐食一般針,針中有妙少人知。

【白話解】

或針風,先向風府百會中。

針灸治療內風病或外風病,首先取風府和百會穴(此二穴均在頭部,為督脈要穴)。

或針水,水分夾臍上邊取。

針灸治療各種水腫和水濕之邪為患,可在臍上1寸取水分穴(水分有通利小便、宣洩水濕的作用)。

或針結,針著大腸瀉水穴。

針灸治療氣血鬱結,大便不通,可針大腸俞或大腸經的滎穴二間(二間在五行屬水,故云瀉水穴可能是用瀉法)。

或針勞,須向膏盲及百勞。

針灸治療勞損虛弱,可取膏肓穴和奇穴百勞。

或針虛,氣海丹田委中奇。

針灸治療氣虛諸證,可取任脈的氣海穴、臍下3寸的丹田部及配合委中穴有奇效。

或針氣,膻中一穴分明記。

治療各種氣滯、氣鬱、短氣,針灸膻中最有效,應記牢。

或針嗽,肺俞風門須用灸。

針灸治療各種咳嗽,可灸肺俞和風門,以調理肺氣,散風止嗽。

或針痰,先針中脘三裡間。

針灸治療各種痰證,要先針中脘和足三里穴(可以健脾胃、絕生痰之源)。

或針吐,中脘氣海膻中補。

針灸治療嘔吐,取中脘、氣海、膻中,用補法(可以理氣降逆止嘔逆)。

翻胃吐食一般針,針中有妙少人知。

至於食入即吐的翻胃證,也可以採用上三穴,針法有奧妙,應當多體驗。

補瀉雪心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成》,《針灸聚英》亦收錄。本歌講述捻轉、迎隨、開闔、呼吸補瀉手法。現捻轉補瀉法等手法已經規範化,本歌可供參考。

【歌訣】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

拈指向外瀉之方,拈指向內補之訣。

瀉左須當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

補左次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上拽。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補瀉又要識迎隨,隨則為補迎為瀉。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兩手陽經上走頭,陰經胸走手指輟,

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上走腹中結。

隨則針頭隨經行,迎則針頭迎經奪。

更為補瀉定吸呼,吸瀉呼補真奇絕。

補則呼出卻入針。要知針用三飛法,

氣至出針吸氣入,疾而一退急捫穴。

瀉則吸氣方入針,要知阻氣通身達,

氣至出針呼氣出,徐而三退穴開禁。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補瀉玄中玄,莫向人前輕易說。

【白話解】

行針補瀉分寒熱,瀉寒補熱須分別,

拈指向外瀉之方,拈指向內補之訣。

瀉左須當大指前,瀉右大指當後拽,

補左次指向前搓,補右大指往上拽。

如何補瀉有兩般?蓋是經從兩邊發。

行針時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應採用補瀉手法,用瀉法瀉實證、熱證,用補法補虛證、寒證,必須分別開。一般捻針向外為瀉,捻針向內為補,但因為經脈分布在人身左右兩側,故此左右穴位的檢轉補瀉法不同。瀉左側穴,大栂指向前為瀉;瀉右側穴,則大拇指向後捻針為瀉。補左側穴,次指向前搓針柄為補;補右側穴位,則大拇指向前捻針為補。

補瀉又要識迎隨,隨則為補迎為瀉。

古人補瀉左右分,今人乃為男女別。

男女經脈一般生,晝夜循環無暫歇,

兩手陽經上走頭,陰經胸走手指輟,

兩足陽經頭走足,陰經上走腹中結。

隨則針頭隨經行,迎則針頭迎經奪。

迎隨補瀉法,針刺時針尖斜向順經脈走行的方向為補,針尖斜向逆經脈走行的方向稱為迎,是瀉法。古時針灸師迎隨補瀉也按身之左右有分別,現時按男女性別手法不同。但是男女經脈是一樣的,都是晝夜循環不止,手三陽經從手走頭,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的,因此不應不同。總之,隨順著經脈走行進針的即為補法,逆著經脈走行進針的即為瀉法。

更為補瀉定吸呼,吸瀉呼補真奇絕,

補則呼出卻入針。

呼吸補瀉法首先定患者的呼吸,吸氣進針,呼氣出針為瀉法;呼氣進針,吸氣出針為補法。

要知針用三飛法,氣至出針吸氣入,

疾而一退急捫穴。瀉則吸氣方入針,

要知阻氣通身達,氣至出針呼氣出,

徐而三退穴開禁。

要知道進針和出針也分補瀉,名三飛法。吸氣時進針,得氣後即出針,快速出針並急捫穴孔是補。吸氣入針,得氣後在呼氣時出針,針慢慢地分三次退出,不捫針孔是瀉。

此訣出自梓桑君,我今授汝心已雪,

正是補瀉玄中玄,莫向人前輕易說。

這個補瀉歌訣出於梓桑君,我現在傳授給你們,使你們心中明白如雪。補瀉的方法玄妙極了,一般不要輕易說出去。

金針賦

【出處】出自《針灸大全》,明·徐鳳編著。本賦為一位隱居西河號稱泉石老人所著。本篇共分九個段落,約兩千餘言,專題論述了針法。內有「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氣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賦中重點介紹了治病八法。燒山火、透天涼、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進氣之訣、留氣之訣和抽添之訣。此外,對通經接氣的「白虎搖頭」、「青龍擺尾」、「蒼龜探穴」、「赤鳳迎源」等手法也作了具體的闡述。

本賦保存了多種針刺手法,在針灸史上影響較大,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歌賦】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乏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氣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除,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調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已上總要,於斯盡矣。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蓋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齣,左右轉之,十遭自平。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卧針五七吸,待氣上行。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七曰留氣之訣,痃癖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覆再施。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曰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而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涌竭不同,災傷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進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造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痾,有緣者遇針到病除,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注釋】

①大指:指右拇指。

②天才、人才、地才:為進針深度的三個層次。

③龍虎龜鳳:四種針刺手法,為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

④燒山火、透天涼:為兩種複式手法。

⑤陽中隱陰、陰中隱陽、子午搗臼:均為複式手法。

⑥水蠱膈氣:即水臌噎膈。

⑦痃癖癥瘕:泛指體內腫塊。

⑧偏枯:中風半身不遂。

【白話解】

觀夫針道,捷法最奇,須要明於補瀉,方可起於傾危。先分病之上下,次定穴之高低。頭有病而足取之,左有病而右取之。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之氣,早在下而晚在上,用之必識其時。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上下,憑腰分之。

針灸的方法簡便,收效快。但須明白針灸補瀉的道理,才能使病人轉危為安。根據病位的上下,決定穴位的上下。頭部有病,取足部的穴位,身體左邊有病取右邊的穴位。男子的氣機,午前在腰以上,午後在腰以下,針刺時須明白這個道理;女子的氣機,午前在腰以下,午後在腰以上,針刺時要根據時間選穴。午前為早,屬陽,午後為晚,屬陰,男女陰陽氣機是根據腰部分上下的。

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陰昇陽降,出入之機。逆之者為瀉為迎;順之者為補為隨。春夏刺淺者以瘦,秋冬刺深者以肥。更觀元氣厚薄,淺深之刺猶宜。

手三陽由手走頭,足三陽由頭走足;手三陰由胸走手,足三陰由足走腹,兩肢上舉時,六條陰經由下而上,六條陽經由上而下,陰昇陽降,是氣機出入的通路。逆著經絡針刺為瀉法,為迎;順著經絡針刺為補法,為隨。春夏季節與瘦人宜刺淺,秋冬季節與肥人宜刺深,更須根據元氣的厚薄,決定針刺的深淺。

原夫補瀉之法,妙在呼吸手指。男子者,大指進前左轉,呼之為補,退後右轉,吸之為瀉,提針為熱,插針為寒;女子者,大指退後右轉,吸之為補,進前左轉,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後者反之。

補瀉的效果,在於講究呼吸的配合和手指的功力。針男性,大指向前針左轉,患者呼氣時進針,為補法;大指向後針右轉,患者吸氣時進針,為瀉法;提針會產生熱感,插針會產生涼感。針女性,大指向後針右轉,患者吸氣時進針為補;大指向前針左轉,患者呼氣時進針為瀉;插針會產生熱感,提針會產生涼感。針刺左與右是不同的,胸與背是不同的,午前針刺方法是這樣的,午後針刺,方法相反。

是故爪而切之,下針之法;搖而退之,出針之法;動而進之,催氣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而去病,彈則補虛,肚腹盤旋,捫為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互許曰提。一十四法,針要所備。補者一退三飛,真氣自歸;瀉者一飛三退,邪氣自避。補則補其不足,瀉則瀉其有餘。有餘者為腫為痛曰實,不足者為癢為麻曰虛。氣速效速,氣遲效遲。死生貴賤,針下皆知,賤者硬而貴者脆,生者澀而死者虛,候之不至,必死無疑。

因此,下針的方法是以左手拇指指甲置於被針穴位上切壓後進針;出針的方法是兩指持針柄搖動,自內出外;催氣至的方法是邊推按邊轉針的進針方法;用手指由針穴附近向沿經脈上下、左右循按、爪攝或叩擊,以引其氣行至病所;轉動針柄如搓線之狀可以祛除病邪;用手指彈動針柄,可補虛;肚腹部常可用盤法,即進針得氣後,將針由地部提至人部或天部,再將針扳倒,使之與皮膚呈45°角,像推磨那樣緩緩地由外而內,或由內而外旋轉針身的一種手法,出針時,以手捫穴,勿使氣出。向下重插為按法,向上輕提為提法,此14種針刺的方法,針刺要點基本完備了。當補時退針然後配飛法三次,可使真氣自歸;瀉時採用一次飛法三次退法,邪氣就被瀉出。補法用來補正氣的不足,瀉法用來瀉有餘之邪氣。邪氣盛可表現為腫、痛,被稱為實證;正氣虛為癢,為麻,稱為虛證。氣速至則療效迅速,氣遲至則療效遲。另外疾病的輕重緩急,可通過醫者手下感覺得知,貧賤的人(勞動者)肌肉堅韌,富貴的人肌肉較鬆弛;針下得氣,有沉緊感,預後良好;針下空虛,預後不良;針下候氣而氣不至,為死症。

且夫下針之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針。凡補者呼氣,初針刺至皮內,乃曰天才;少停進針,刺入肉內,是曰人才;又停進針,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為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卻須退針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針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針至天,少停進針,直至於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針,復至於人,待氣沉緊,倒針朝病,法同前矣。其或暈針者,神氣虛也,以針補之,口鼻氣回,熱湯與之,略停少頃,依前再施。

因此,下針的方法是先用手指甲置於被針穴位上,用力掐之,然後令患者咳嗽一聲,隨著咳聲進針。補法,當患者呼氣時進針,開始針刺至皮內,稱為天才;稍微停留一下進針,刺入肌肉內,稱為人才;又停留一下進針,刺入筋骨間,稱為地才,這是最深的地方,可以用補法。再留一會兒,須退針至人才的位置,待針下有沉緊的感覺,倒針使針尖朝向有病的地方,再行手法進退,傳氣到達病所。則飛經走氣的妙法都在其中了。凡用瀉的方法需在患者吸氣時進針,初針至天才,稍停一會兒,直接進針至地才,得氣以後,行瀉法;再停一會兒,須退針,至人才,待針下有沉緊的感覺,倒針朝向病所,方法同前。如果有暈針的患者,是神氣虛的緣故,可用毫針補法,給喝熱水等方法,待口鼻中呼吸如常,稍停片刻,可再按以前的手法行針。

及夫調氣之法。下針至地之後,復人之分。欲氣上行,將針右捻;欲氣下行,將針左捻;欲補先呼後吸,欲瀉先吸後呼。氣不至者,以手循攝,以爪切掐,以針搖動,進捻搓彈,直待氣至。以龍虎升騰之法,按之在前,使氣在後,按之在後,使氣在前。運氣走至疼痛之所,以納氣之法,扶針直插,復向下納,使氣不回。若關節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運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矣,此通仙之妙。

況夫出針之法,病勢既退,針氣微松,病未退者,針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此為邪氣吸拔其針,乃真氣未至,不可出之,出之者其病即復,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松,方可出針豆許,搖而停之。補者吸之去疾,其穴急捫;瀉者呼之去除,其穴不閉。欲令腠密,然後調氣,故曰:下針貴遲,太急傷血;出針貴緩,太急傷氣。已上總要,於斯盡矣。

調氣的方法如下:下針至地才後,復提針至人才。要使氣上行,將針向右捻,要使氣下行,將針向左捻。要補,則令患者先呼後吸,配合進針出針;反之要瀉,則令患者先吸後呼。氣不至,要用手循經扣攝,用指甲切掐皮膚,或將針搖動,或用提插捻搓彈各種手法,直到氣至。用龍虎升騰的行氣手法,如果用手按在針前,可使氣向後行,如果用手按在針後,可使氣前行。若使氣至疼痛的地方,用納氣的方法,將針下插,使氣不散。如果關節阻塞,使氣不能通過,則用「青龍擺尾」、「白虎搖頭」、「蒼龜探穴」、「赤鳳迎源」四種手法,通經接氣,使氣通過關節,這是大段手法,使用它們,然後加上循攝爪切等手法,不會沒有效果的,這是通仙之妙術啊!

出針的方法如下:病勢已退,針氣就鬆懈了,病勢沒退,針下就如生根一樣,推之不動,轉之不移,這是邪氣吸拔針身,是真氣未至,不可出針,出針可致疾病複發。可再行補瀉手法,停一會兒,直到針下微松,才可將針提出一些,搖動針柄稍停留一下,然後出針。補法當患者吸氣時急出針,急按捫穴位;瀉法當患者呼氣時緩慢拔針,不按捫穴位。要使腠理緻密,然後配合呼吸調理氣機,所以說下針要慢,太快可傷血;出針要緩,太快可傷氣,以上是針灸的總要。

考夫治病,其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

治病有八種手法:一是燒山火法,可治頑麻冷痹,要先淺後深,行九陽之數,三進三退,分天、人、地三層進行,在每層行慢提緊按的補法九次,待針下熱至,向下插針,可除寒邪。

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後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退熱之可憑,皆細細搓之,去病準繩。

二是透天涼法,可治療肌熱骨蒸,要先深後淺,行六陰數,三退三進,分三層行緊提慢按的手法六次,然後慢慢將針提至天部,憑此可退熱。仔細揣摸,以上的方法可作為治療疾病的準則。

三曰陽中隱陰,先寒後熱,淺而深,以九六之法,則先補後瀉也。

三是陽中隱陰法,分淺深兩層操作,先在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再進入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是先補後瀉的方法,可治療先寒後熱之病。

四曰陰中隱陽,先熱後寒,深而淺,以六九之方,則先瀉後補也。補者直須熱至,瀉者務待寒侵,猶如搓線,慢慢轉針,蓋法在淺則用淺,法在深則用深,二者不可兼而紊之也。

四是陰中隱陽法,分淺深兩層操作,先在深層行瀉法——緊提慢按六數,再退到淺層行補法——緊按慢提九數,這是先瀉後補法,可治療先熱後寒證。補時須待熱氣至,瀉時須寒氣至,就像搓線,慢慢轉針操作,按規定須淺處施術則在淺處進行,按規定須深處施術則在深處進行,二者不可混亂。

五曰子午搗臼,水蠱膈氣,落穴之後,調氣均勻,針行上下,九入六齣,左右轉之,十遭自平。

五是子午搗臼法,用於治療水蠱膈氣臌脹病,即針刺穴位,得氣之後,將針上下搗動,結合提插、捻轉、六齣九入等基本手法行補瀉,施針術十次,病自愈。

六曰進氣之訣,腰背肘膝痛,渾身走注疼,刺九分,行九補,卧針五七吸,待氣上行。亦可龍虎交戰,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針。

六是進氣的訣竅,治療腰背肘膝痛,渾身遊走疼,刺入深層(九分),行九數的補法,再將針卧倒,針尖朝向病所,配合病人呼吸,停針片刻。引氣至病所,也可採用龍虎交戰手法,即左捻九而向右捻六,這也是止痛的針法。

七曰留氣之訣,痃瘕癥瘕,刺七分,用純陽,然後乃直插針,氣來深刺,提針再停。

七是留氣法,可治療痃瘕癥瘕痞塊,將針刺入中層(七分),行補法,如緊按慢提,行九陽數,待氣至,將針再刺入深層,再提針回原處,使氣留針下而消積聚痞塊。

八曰抽添之訣,癱瘓瘡癩,取其要穴,使九陽得氣,提按搜尋。大要運氣周遍,扶針直插,復向下納,回陽倒陰,指下玄微,胸中活法,一有未應,反覆再施。

八是抽添法,可治療癱瘓瘡癩頑疾,取治療要穴,進針後先提插或捻轉九數以促使得氣,再向周圍做多向提插,然後再向下直刺按納,此針法能回陽倒陰。指下功夫,胸中有數,如果無效,可如同上法反覆施術。

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二曰白虎搖頭,似手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退三進,鑽剔四方。四曰赤鳳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病在上吸而退之,病在下呼而進之。

如果想使經氣通過關節,催氣運氣使氣至病所,有四種方法:一是青龍擺尾,行針時,捻轉針柄,隨著經絡的方向,慢慢地左右撥動,如同船上的舵擺動;二是白虎搖頭,在行針時,用持針的右手拇指和食指,在捻轉進針的過程中,突將針柄放開,中指撥動針柄向著四周搖動,再上提針如手搖鈴;三是蒼龜探穴,進針後先上後下,再左而右,在向每一方向針刺時,均須由淺入深,分三部徐徐而進,每一次退至皮下,然後依次多向刺透,按前法用針刺探如龜入土之狀;四是赤鳳迎源,進針後先深入地部,再提至天部,待針得氣自搖後,再插入人部,上下左右,四圍飛旋,一捻一放,如鳳凰衝風擺翅之狀。病在上者,吸氣時退針(瀉);病在下者,呼氣時插針(補);其作用能通行絡脈之氣。

至夫久患偏枯,通經接氣之法,已有定息寸數。手足三陽,上九而下十四,過經四寸;手足三陰,上七而下十二,過經五寸。在乎搖動出納,呼吸同法,驅運氣血,頃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熱者涼,痛者止而脹者消,若開渠之決水,立時見功,何傾危之不起哉?雖曰病有三因,皆從氣血,針分八法,不離陰陽。蓋經脈晝夜之循環,呼吸往來之不息,和則身體康健,否則疾病而生。譬如天下,國家地方,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值歲時風雨均調,則水道疏利,民安物阜。其或一方一所,風雨不均,遭以旱澇,使水道涌竭不同,災傷遂至。人之氣血,受病三因,亦猶方所之於旱澇也。蓋針砭所以通經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

通經接氣的方法,是有定息寸數的,即一息氣循經脈運行六寸,手三陽經五尺,操作九息;足三陽經長八尺,操作十四息,超過經脈四寸;手三陰經長三點五尺,操作六息;足三陰經長六點五尺,操作十二息,超過經脈五寸。操作手法與呼吸配合,使氣血周流全身,經氣上下相通接,可使寒證變暖,熱證變涼,並可止痛消脹,像開渠放水,立刻就能有療效,能治療各種危重證候。疾病的病因很多,但離不開氣血,針刺的方法很多,但離不開陰陽。經脈晝夜循環不休,呼吸不止,則身體健康,否則就生疾病。就像天下,國家之中,山海田園,江河溪谷,如果風調雨順,氣候相宜,則水道疏利,老百姓安居樂業,如果某一個地方,風雨不調,或有旱澇災害,則水道不疏利,或發洪水或旱而無水,則有災禍。人的氣血失調,是導致疾病的主要原因,就像地方的旱澇災害一樣,針刺可以通過刺激穴位使經脈通暢,氣血調勻,祛邪扶正,所以說這種方法簡便而有奇效。

嗟夫!軒岐古遠,盧扁久亡。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盡;斯文細密,在久習而能通。豈世上之常辭,庸流之泛術。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悅於心;用之者,如射之發中而進於目。述自先聖,傳之後學,用針之士,有志於斯,果能洞察造微,而盡其精妙,則世之伏枕之痾,有緣者遇針到病除,其病皆隨手而愈矣。

哎,軒轅黃帝的年代已經很久遠了,扁鵲也過世多年了。針道技術蘊含的道理是極幽深的,並非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有文才的人很細緻也需要長久的學習才能弄明白,它不是世上的庸俗尋常之術。得到針術的人,如考科舉及第之先苦後甜。用起來如射箭矢矢中的一樣有效。我從先聖那裡繼承了它,並將它傳給後世之人。針灸醫生,有志於仔細研究並使用它,果然能明晰其中的精微奧妙,那麼世上難治的疾病都能夠在針灸的治療之下,獲得痊癒。

三、針灸治療歌賦十二經子母穴補瀉歌

【出處】選自《繪圖針灸易學》,清·李學川著。本歌以十二經五輸穴與五行相配合,結合本經的五行屬性,根據五行相生的規律,按「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原則選穴配方。這是特定穴的一種應用方法,臨床仍在使用,應該掌握。

【歌訣】

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

胃瀉厲兌解溪補,脾在商丘大都邊;

心先神門後少沖,小腸小海後溪連;

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

包絡大陵中沖補,三焦天井中渚痊;

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五輸五行相配合,實瀉其子大病安;

井滎輸經合五穴,虛補其母順勢間。

(後兩句為著者後續以說明取穴原則)

【白話解】

肺瀉尺澤補太淵,大腸二間曲池間;

肺經在五行屬金,其實證取尺澤(水),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取太淵(土),即虛則補其母。大腸經在五行也屬金,其實證時取二間(水),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取曲池(土),即虛則補其母。

胃瀉厲兌解溪補,脾在商丘大都邊;

胃經在五行屬土,其實證應取厲兌(金),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應取解溪(火),即虛則補其母。脾經在五行也屬土,其實證時應取商丘(金),即實則瀉其子;若虛證時取大都(火),即虛則補其母。

心先神門後少沖,小腸小海後溪連;

心經在五行屬火,其實證應取神門(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取少沖(木),即虛則補其母。小腸經在五行也屬火,其實證時應取小海(土),即實則瀉其子;虛證時則應取後溪(木),即虛則補其母。

膀胱束骨補至陰,腎瀉湧泉復溜焉;

膀胱經在五行屬水,其實證時應取束骨(木),即實則瀉其子;虛證時取至陰(金),即虛則補其母。腎經在五行也屬水,其實性癥狀應取湧泉(木),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取復溜(金),即虛則補其母。

包絡大陵中沖補,三焦天井中渚痊;

心包經在五行依然屬火,其實證時應瀉大陵穴(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中沖穴(木),即虛則補其母。三焦經在五行依然屬火,其實證時應瀉天井穴(土),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中渚穴(木),即虛則補其母。

膽瀉陽輔補俠溪,肝瀉行間補曲泉;

膽經在五行屬木,其實證時應瀉陽輔穴(火),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俠溪穴(水),即虛則補其母。肝經在五行也屬木,其實證時應瀉行間穴(火),即實則瀉其子;其虛證時應補曲泉穴(水),即虛則補其母。

五輸五行相配合,實瀉其子大病安;

井滎輸經合五穴,虛補其母順勢間。

五輸穴井滎輸經合分別與五行相配合,十二經也與五行相配合,根據五行相生關係,實則瀉本經五輸穴中所生的穴,即為實則瀉其子,大病可安。若本經是虛證則取本經五輸穴中相生生我的穴行補法,即虛則補其母,母旺則子壯。這就是十二經子母穴補瀉的方法。

四總穴歌

【出處】本歌原載於明代朱權所著的《乾坤生意》,以後《針灸聚英》、《針灸大全》、《楊敬齋針灸全書》、《針灸大成》都將它收入書中。四總穴是依據《靈樞經·終始》「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演變而來的。四總穴分治頭項、面口、肚腹、腰背等部的疾患,在實踐中確有針感強、療效好、治療範圍廣泛等優點。另外,四總穴又是遠道取穴的典範。因此,四總穴歌是廣大針灸工作者熟悉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針灸歌訣。

【歌訣】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注釋】

①四總穴:四穴指合谷、列缺、足三里、委中;總,是概括、總結之意。將全身十四經所屬之數百穴的功能歸納成四個穴,故稱四總穴。

【白話解】人身前面的疾患,如脾、胃、大腸、小腸功能失調出現的肚腹疼痛、嘔吐、胃痛、腹瀉等症,應首選足三里治療。

人身後面的疾患,主要是腰背部酸痛等,應取委中穴為主治療。

人身頭頸胸肺部位的病變,取列缺為主治療,具有疏解風寒,清肺止咳的作用。

人身頭面的疾患,主要是口及顏面部的病症,可取合谷為主治療。

回陽九針歌

【出處】本歌出自《針灸大成》。

【歌訣】

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

環跳三里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白話解】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環跳、足三里、合谷九穴為臨床急救常用的有效穴位,用於治療暈厥、肢冷脈伏,陽虛欲脫時施術可回陽救逆挽救生命。稱為回陽九針穴。

十二經治症主客原絡歌

【出處】本歌選於《針灸大成》,明代楊繼洲著。

原穴和絡穴,在臨床上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應用。相互配合應用時,先病臟腑為主,取其經的原穴,後病相表裡的臟腑為客,取其經的絡穴,稱為「主客原絡配穴」,是屬於表裡配穴法的一種。歌訣中證候多源於《靈樞經》。

(1)肺之主大腸客【歌訣】

太陰多氣而少血,心胸氣脹掌發熱,

喘咳缺盆痛莫禁,咽腫喉干身汗越,

肩內前廉兩乳痛,痰結膈中氣如缺,

所生病者何穴求,太淵偏歷與君說。

【白話解】手太陰肺經多氣少血,主要病候為心胸部氣脹滿、手掌發熱、咳嗽氣喘、少氣不足以息、咽喉腫痛、身汗出、缺盆部肩內側及兩乳痛。以上病症可取手太陰肺經原穴太淵和大腸經的絡穴偏歷配合治療。

(2)大腸主肺之客【歌訣】

陽明大腸夾鼻孔,面痛齒疼腮頰腫,

生疾目黃口亦干,鼻流清涕及血涌,

喉痹肩前痛莫當,大指次指為一統,

合谷列缺取之奇,二穴針之居病總。I

【白話解】手陽明大腸經分布於鼻孔兩側。本經主要病候是牙齒痛、面痛、腮頰腫痛、口乾、鼻流清涕或出血、咽喉腫痛、目黃及本經循行部位肩前面、食指、拇指(肺經所止)疼痛不靈活。可取大腸經的原穴合谷配合肺經的絡穴列缺治療。

(3)脾主胃客【歌訣】

脾經為病舌本強,嘔吐胃翻疼腹臟,

陰氣上沖噫難瘳,體重不搖心事妄,

瘧生振慄兼體羸,秘結疸黃手執杖,

股膝內腫厥而疼,太白豐隆取為尚。

【注釋】

①噫:噯氣。

②振慄:寒慄振顫。

【白話解】足太陰脾經主要病候為舌根強痛,胃脘痛,食則嘔吐,噯氣腹脹,大便或溏或秘,黃疸,身體困重,思慮不安以及患瘧疾病,寒慄振顫,身體瘦弱,下肢內側腫脹厥冷。以上病證取脾經的原穴太白和胃經的絡穴豐隆治療最好。

(4)胃主脾客【歌訣】

腹?心悶意悽愴,惡人惡火惡燈光,

耳聞響動心中惕,鼻衄唇喎瘧又傷,

棄衣驟步身中熱,痰多足痛與瘡瘍,

氣蠱胸腿疼難止,沖陽公孫一刺康。

【白話解】足陽明胃經主要病候為腹脹以及氣機阻滯造成的臌脹、齒唇病及鼻衄、瘡瘍病、熱病、嘴歪及神志病的心胸悶、驚惕不安、喜獨處和發狂證的裸體狂奔、痰多,還有本經循行部位胸腿足部疼痛病。以上病證應取胃經的原穴沖陽和脾經的絡穴公孫治療。

(5)主小腸客【歌訣】

少陰心痛並干嗌,渴欲飲兮為臂厥,

生病目黃口亦干,脅臂疼兮掌發熱,

若人慾治勿差求,專在醫人心審察,

驚悸嘔血及怔忡,神門支正何堪缺。

【注釋】

①嗌:咽喉。干嗌即咽干。

【白話解】手少陰心經的主要病候為心痛驚悸怔忡,咽干口渴,嘔血,目黃脅痛,上臂內側痛,手心發熱。是為臂部脈氣厥逆。以上病證應取心經原穴神門和小腸絡穴支正治療。

(6)小腸主真心客

【歌訣】

小腸之病豈為良,頰腫肩疼兩臂旁,

項頸強疼難轉側,嗌頷腫痛甚非常,

肩似拔兮臑似折,生病耳聾及目黃,

臑肘臂外後廉痛,腕骨通里取為詳。

【注釋】

①頷:頸下曰頷。

②臑:上臂部。

【白話解】手太陽小腸經的主要病候為耳聾、目黃、咽喉腫痛、面頰腫、下頜部腫痛、頸項強痛以及肩肘臂外後側疼痛。以上病證應取小腸經原穴腕骨和心經的絡穴通里治療。

(7)腎之主膀胱客

【歌訣】

臉黑嗜卧不欲糧,目不明兮發熱狂,

腰痛足疼步難履,若人捕獲難躲藏,

心膽戰兢氣不足,更兼胸結與身黃,

若欲除之無更法,太溪飛揚取最良。

【注釋】

①胸結:病名,即結胸。水熱互結於胸。

【白話解】腎經先病又涉及膀胱經的病候為面色黑,喜卧,不欲進食,視物不清,發熱狂躁,腰腿酸軟疼痛,行步艱難,心膽氣虛,時恐懼戰兢,胸部氣結,咳嗽氣喘,身發黃。以上病證取腎經原穴太溪和膀胱經絡穴飛揚治療最好。

(8)膀胱主腎之客

【歌訣】

膀胱頸痛目中疼,項腰足腿痛難行,

痢瘧狂癲心膽熱,背弓反手額眉棱,

鼻衄目黃筋骨縮,脫肛痔漏腹心臌,

若要除之無別法,京骨大鐘任顯能。

【白話解】足太陽膀胱經的主要病候為頸項、腰、腿、足疼痛,筋骨萎縮,眼痛,患痢疾、瘧疾和癲狂病,角弓反張,鼻衄、目黃、脫肛、痔瘡,心腹部脹滿。治療最好用足太陽膀胱經原穴京骨和足少陰腎經的絡穴大鐘相配合,效果顯著。

(9)三焦主包絡客

【歌訣】

三焦為病耳中聾,喉痹咽干目腫紅,

耳後肘疼並出汗,脊間心後痛相從,

肩背風生連膊肘,大便堅閉及遺癃,

前病治之何穴愈,陽池內關法理同。

【白話解】手少陽三焦經先病影響心包經,病候為耳聾,耳後疼痛,咽喉腫痛而干,目赤腫痛,心痛連及後背,脊骨間疼痛,出汗,肩臂肘疼痛,大便堅硬不通暢,小便不利或遺尿。治療以上病證取穴的道理方法與前幾經相同,取三焦經的原穴陽池和心包經的絡穴內關。

(10)包絡主三焦客

【歌訣】

包絡為病手攣急,臂不能伸痛如屈,

胸膺脅滿腋腫平,心中澹澹面色赤,

目黃善笑不肯休,心煩心痛掌熱極,

良醫達士細推詳,大陵外關病消釋。

【注釋】

①澹澹:澹音單。心動悸狀。

【白話解】手厥陰心包經為主的病候為手臂痙攣疼痛不能伸展、胸脅滿、腋下腫痛、心痛心悸心煩、顏面紅、目黃、手掌心極熱、神誌異常喜笑不休。治療以上病證,醫生應該仔細推敲,取心包經的原穴大陵和三焦經的絡穴外關治療病就會好了。

(11)肝主膽客

【歌訣】

氣少血多肝之經,丈夫潰疝苦腰疼,

婦人腹膨小腹腫,甚則嗌乾麵脫塵,

所生病者胸滿嘔,腹中泄瀉痛無停,

癃閉遺尿疝瘕痛,太光二穴即安寧。

【白話解】足厥陰肝經少氣而多血,主要病候是男子得疝氣病(睾丸疼痛,潰爛出膿血)、腰痛,婦女腹脹、小腹部腫,以及咽干、面色晦暗似有塵土蒙面,胸滿、嘔吐、腹痛、腹瀉、小便排尿滴瀝或閉塞不通,或遺尿、小腹部痞塊腫瘤疼痛。以上病證可取肝經原穴太沖和膽經絡穴光明治療。

(11)膽主肝客

【歌訣】

膽經之穴何病主?胸脅肋痛足不舉,

面體不澤頭面疼,缺盆腋腫汗如雨,

頸項癭瘤堅似鐵,瘧生寒熱連骨髓,

以上病症欲除之,須向丘墟蠡溝取。

【白話解】足少陽膽經主要的病候是胸脅肋部疼痛,頭痛,足部痛,抬舉困難,面部及身體皮膚不潤澤,缺盆和腋窩腫,汗出如雨,頸部生瘤質堅硬,瘧疾寒熱往來。以上病症的治療可取膽經原穴丘墟和肝經的絡穴蠡溝。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全》。本歌首載於元代王國瑞著《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題為《天星十一穴歌》,後在明代徐鳳撰《針灸大全》上刊載時增加了太沖穴,題為《馬丹陽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馬丹陽是宋代扶風人,他根據臨床經驗寫成本歌,選穴特點突出四肢穴位,安全方便,療效可靠,在針灸史上有重要位置。是針灸入門之捷徑。

【歌訣】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

環跳並陽陵,通里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腹瀉,腿腫膝胻酸,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

年過三旬後,針灸眼便寬,

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痛,

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痛並面腫,瘧疾熱還寒,

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委中曲腘里,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樑,

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

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

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太沖足大趾,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

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

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矇,

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環跳在髀樞,側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

腰胯連腨痛,轉側重欷歔,

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

舉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通里腕側後,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及怔忡,

實則四肢重,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

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

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白話解】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_

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

環跳並陽陵,通里並列缺,

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

足三里、內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太沖、崑崙、環跳、陽陵泉、通里和列缺12個穴位,臨床應用廣泛。適合採用上下兩穴或左右兩同名穴治療的是擔法(也有人認為擔即補法);適合獨取一穴治療的是截法(也有人認為截即瀉法)。

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治病如神靈,渾如湯潑雪,

北斗降真機,金鎖教開徹,

至人可傳授,匪人莫浪說。

全身360多個穴的治療作用,上述12穴都能概括,治病效果靈驗,簡直就像開水潑在雪上立刻融化。這是神仙真傳,可以打開治病這把金鎖。聰明至誠的人才可以傳授,對行為不良不誠實的人不能傳授。

三里膝眼下,三寸兩筋間,

能通心腹脹,善治胃中寒,

腸鳴並腹瀉,腿腫膝胻酸,

傷寒羸瘦損,氣蠱及諸般,

年過三旬後,針灸眼變寬,

取穴當審的,八分三壯安。

足三里穴是胃經合穴,位於外膝眼(犢鼻)直下三寸。本穴能治療腹脹、腹瀉、腸鳴和胃中寒邪,能治療膝部和小腿酸痛、腫脹,還可補傷寒之後的瘦弱虛損以及治氣臌病等,對30歲以上的人針灸足三里強壯保健作用很大,可使體健眼亮。本穴要取準確,一般針刺八分,灸三壯。

內庭次趾外,本屬足陽明,

能治四肢厥,喜靜惡聞聲,

癮疹咽喉痛,數欠及牙痛,

瘧疾不能食,針著便惺惺。

內庭位於足次趾和中趾間的趾縫端,屬足陽明胃經,能治療四肢厥冷、胃經熱引起的心煩喜靜、蕁麻疹、咽喉腫痛、牙痛、瘧疾不能進食以及頻繁呵欠症。

曲池拱手取,屈肘骨邊求,

善治肘中痛,偏風手不收,

挽弓開不得,筋緩莫梳頭,

喉閉促欲死,發熱更無休,

遍身風癬癩,針著即時瘳。

曲池應屈肘拱手取穴,位於尺澤和肱骨外上髁之間。本穴善治肘關節疼痛、因受風邪引起的手臂無力,不能開弓射箭,不能舉臂梳頭。還能治療各種熱證、咽喉腫痛及各種皮膚病如風癬和癩疥病。

合谷在虎口,兩指歧骨間,

頭痛並面腫,瘧疾熱還寒,

齒齲鼻衄血,口噤不開言,

針入五分深,令人即便安。

合谷穴在虎口部,第一、二掌骨之間,平第二掌骨中點處。本穴主治頭痛,面部腫痛,齲齒牙痛,鼻衄以及瘧病寒熱往來,牙關緊閉不能說話等症,一般針五分深。

委中曲腘里,橫紋脈中央,

腰痛不能舉,沉沉引脊樑,

酸痛筋莫展,風痹復無常,

膝頭難伸屈,針入即安康。

委中穴位於腘窩,腘橫紋中點,腘動脈外側。委中是足太陽經穴,主治腰脊沉重疼痛,酸痛,活動不利,以及因感受風邪,風痹反覆發作,膝關節屈伸困難等症。針刺即有良效。

承山名魚腹,腨腸分肉間,

善治腰疼痛,痔疾大便難,

腳氣並膝腫,輾轉戰疼酸,

霍亂及轉筋,穴中刺便安。

承山穴別名魚腹,位於小腿後腓腸肌下部分肉間。本穴善治外感寒濕或閃挫腰痛,痔瘡腫痛,大便困難,因腳氣而引起的膝腫,戰慄不能站立,脛酸腳跟痛以及由於霍亂吐瀉而引起的拘攣轉筋。

太沖足大趾,節後二寸中,

動脈知生死,能醫驚癇風,

咽喉並心脹,兩足不能行,

七疝偏墜腫,眼目似雲矇,

亦能療腰痛,針下有神功。

太沖穴屬肝經,位於足背第一、二跖骨結合部的前面,距本節2寸。下有第一跖背動脈應手,可判斷生死。本穴主治驚風,癲癇,中風,咽喉腫痛,心脅部脹痛,小腸疝氣,睾丸偏墜痛,眼花雲翳內障,還能治療腰痛。

崑崙足外踝,跟骨上邊尋,

轉筋腰尻痛,暴喘滿衝心,

舉步行不得,一動即呻吟,

若欲求安樂,須於此穴針。

崑崙穴屬足太陽膀胱經,位於跟骨上邊外踝高點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主治腰骶疼痛,足跟腫痛,轉筋,行走困難,還能治療突發的喘咳胸滿,氣上衝心。

環跳在髀樞,側卧屈足取,

折腰莫能顧,冷風並濕痹,

腰胯連腨痛,轉折重欷覷,

若人針灸後,頃刻病消除。

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位於臀部,側卧屈膝大轉子高點至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和內2/3交點處。本穴主治腰痛不能彎以及由於風寒濕侵襲而形成的痹證,腰胯牽連腓腸肌疼痛,活動加重。針灸此穴後疼痛即刻可以緩解。

陽陵居膝下,外臁一寸中,

膝腫並麻木,冷痹及偏風,

舉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

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

陽陵泉穴屬膽經,位於小腿外側,腓骨小頭前下緣凹陷中。本穴主治膝關節腫痛、麻木,由於風冷痹證引起的下肢疼痛沉重、步履艱難,坐卧好似衰弱的老翁,針刺此穴六分,功效神妙。

通里腕側後,去腕一寸中,

欲言聲不出,懊及怔忡,

實則四肢腫,頭腮面頰紅,

虛則不能食,暴瘖面無容,

毫針微微刺,方信有神功。

通里穴屬手少陰心經,位於腕橫紋上1寸,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本穴主治突然失聲,心煩懊,心悸怔忡,肘臂腫痛,頭面紅赤的實證;以及突然失聲,面色蒼白,食慾不佳的虛證。用毫針刺本穴有神效。

列缺腕側上,次指手交叉。

善療偏頭患,遍身風痹麻,

痰涎頻雍上,口噤不開牙,

若能明補瀉,應手即如拿。

列缺穴屬手太陰肺經,位於腕部橈側橈骨莖突上方距腕橫紋上1.5寸。簡便取穴法: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食指按於莖突上指尖下凹陷處是本穴。本穴善治頭項部的疾患和全身感受風邪麻木、痰涎多、口噤等症。根據病情採用針刺補瀉手法,效果明顯。

孫真人針十三鬼穴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成》。本歌所介紹的13個穴位,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尊稱孫真人)通過長期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治療神志疾患的經驗穴,也是當時的「特效穴」,稱為「十三鬼穴」。近代臨床實踐證明,這些穴位在治療神志病方面,確是行之有效的。

【歌訣】

百邪癲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

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

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三針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針掌後大陵穴,入針五分為鬼心。

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七鋥鋥。

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為鬼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

九針間使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

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妙訣,狂猖惡鬼走無蹤。

明代楊繼洲註:

一針鬼宮,即人中,入三分。

二針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針鬼壘,即隱白,入二分。

四針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針鬼路,即申脈(火針),入三分。

六針鬼枕,即風府,入二分。

七針鬼床,即頰車,入五分。

八針鬼市,即來漿,入三分。

九針鬼窟,即勞宮,入二分。

十針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針鬼藏,男即會陰,女即玉門頭,入三分。

十二針鬼臣,即曲池(火針)入五分。

十三針鬼封,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仍橫安針一枚,就兩口吻,令舌不動,此法甚效。更加間使、後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針左起,女子先針右起。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

【白話解】

百邪癲狂所為病,針有十三穴須認。

凡針之體先鬼宮,次針鬼信無不應。

一一從頭逐一求,男從左起女從右。

治療癲狂病,針刺13個穴必須認清。首先針刺鬼宮穴(即人中穴),其次針刺鬼信穴(即少商穴)。以下把13個穴的位置敘述一遍。男子先針左邊穴,女子先針右邊穴。

一針人中鬼宮停,左邊下針右出針。

第二手大指甲下,名鬼信刺三分深。

第一針刺叫鬼宮的穴也就是人中穴,用透針法從左邊進針,右邊出針。第二穴叫鬼信穴,在手大指末節橈側,距指甲角0.1寸,即少商穴,針刺三分深。

三針足大趾甲下,名曰鬼壘入二分。

四針掌後大陵穴,入針五分為鬼心。

第三針刺叫鬼壘的穴,穴位在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即隱白穴,針刺深度為二分。第四針刺叫鬼心的穴,穴位在腕部掌橫紋的中點,即大陵穴,針刺深度為五分。

五針申脈為鬼路,火針三下七鋥鋥。

第六卻尋大椎上,入發一寸為鬼枕。

第五針刺叫鬼路的穴,即申脈穴(位置在足外踝直下方的凹陷中),用火針針刺三下。第六針刺鬼枕穴,即風府穴,穴位在大椎穴的上邊,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處。

七刺耳垂下五分,名曰鬼床針要溫。

八針承漿名鬼市,從左出右君須記。

第七針刺叫鬼床的穴,即頰車穴,穴位在耳垂下,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用溫針法刺。第八針刺鬼市穴即承漿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針法為透針(從左透右)。

九針間使為鬼窟,十針上星名鬼堂。

十一陰下縫三壯,女玉門頭為鬼藏。

第九針刺叫鬼窟的穴,即間使穴(在前臂掌側,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第十針刺叫鬼堂的穴,即上星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第十一穴叫鬼藏,男子即會陰穴(在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子為陰蒂處,用灸三壯法。

十二曲池名鬼臣,火針仍要七鋥鋥。

十三舌頭當舌中,此穴須名是鬼封。

第十二針刺叫鬼臣的穴,即曲池(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用火針刺。第十三針刺叫鬼封的穴,穴在舌下舌系帶處,名舌縫。

手足兩邊相對刺,若逢孤穴只單通。

此是先師真妙訣,猖狂惡鬼走無蹤。

如果穴位在手足上,雙側都要針刺,如果只是單穴(如人中、承漿、舌縫、會陰),就用透針法。這是先師治療癲狂病的真正妙訣。

以下是明代楊繼洲注釋:

一針鬼宮,即人中,入三分。

二針鬼信,即少商,入三分。

三針鬼壘,即隱白,入二分。

四針鬼心,即大陵,入五分。

五針鬼路,即申脈(火針),入三分。

六針鬼枕,即風府,入二分。

七針鬼宋,即頰車,入五分。

八針鬼市,即承漿,入三分。

九針鬼窟,即勞宮,入二分。

十針鬼堂,即上星,入二分。

十一針鬼藏,男即會陰,女即玉門頭,入三分。

十二針鬼臣,即曲池(火針),入五分。

十三針鬼封,在舌下中縫,刺出血,仍橫安針一枚,就兩口吻,令舌不動,此法甚效。更加間使、後溪二穴尤妙。

男子先針左起,女子先針右起。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針右轉,陰日陰時針左轉。

【白話解】第十三針鬼封穴在舌下中縫,針刺出血,在口兩吻處銜針一枚,讓舌頭不動,這種療法效果很好。再刺間使穴、後溪穴效果就更好了。

男子針刺先從左起,女子針刺先從右起。單日為陽,雙日為陰。陽日陽時(按12時辰,單時為陽,雙時為陰)針向右轉動,陰日陰時針向左轉動。

秋夫療鬼十三穴歌

【出處】出自《凌門傳授銅人指穴》。本歌是宋代醫家徐秋夫治療神志病的經驗穴。徐秋夫的十三穴與孫真人十三鬼穴相比,大同小異。有九個穴位相同,四個穴位不同。不相同的穴位徐氏是「神庭」、「乳中」、「陽陵泉」、「行間」四穴。孫真人為「申脈」、「上星」、「會陰」、「曲池」四穴。

【歌訣】

人中神庭風府始,舌縫承漿頰車次,

少商大陵間使連,乳中陽陵泉有據,

隱白行間不可差,十三穴是秋夫置。

【白話解】人中穴、神庭穴、風府穴三穴先刺,再刺舌縫、承漿、頰車三穴。刺手、臂的少商、大陵、間使穴,胸部乳中穴(乳中針刺是特殊用法),腿部陽陵泉穴,足部隱白、行間穴,這是徐秋夫治神志病的13個穴位。

勝玉歌

【出處】本歌選自明代著名針灸學家楊繼洲編著的《針灸大成》一書,是楊氏在家傳《衛生針灸玄機秘要》的基礎上增輯而成的配穴處方的經驗總結。在楊氏行醫的時候,元代王國瑞編撰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已流行一時,其中《玉龍歌》的原文較長,不易記誦。有鑒於此,楊氏簡明扼要地編成了這篇「勝玉歌」。為了表示本篇內容和臨床上的實用價值,以及寫作方式的精練,頗有勝過《玉龍歌》之處,所以定名為「勝玉歌」,以引起讀者的重視。全歌76句,38韻,強調了66穴的應用,其內容是以各部疼痛為主,其他病症也多有涉及,共提及50餘種病症。灸法應用較多,是本歌的特點。

本歌臨床價值很高,宜熟讀。

【歌訣】

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

或針或灸依法語,補瀉迎隨隨手捻。

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後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髀疼要針肩井穴,耳閉聽會莫遲延。

胃冷下脘卻為良,眼痛須覓清冷淵。

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瀉,頭風眼痛上星專。

頭項強急承漿保,牙腮疼緊大迎全。

行間可治膝腫病,尺澤能醫筋拘攣。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腳背痛時商丘刺,瘰癧少海天井邊。

筋疼閉結支溝穴,頷腫喉閉少商前。

脾心痛急尋公孫,委中驅療腳風纏。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

目內紅痛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

若是痰涎並咳嗽,治卻須當治肺俞,

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

兩手酸痛難執物,曲池合谷並肩髃。

臂疼背痛針三里,頭風頭痛灸風池。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兩寸灸天樞,

諸般氣症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

小腸氣痛歸來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

環跳風市與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

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

兩股轉筋承山刺,腳氣復溜不須疑。

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共丘墟。

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遺精白濁心俞治,心熱口臭大陵驅。

腹脹水分多得力,黃疸至陽便能離。

肝血盛兮肝俞瀉,癢疾腸風長強欺。

腎敗腰痛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除。

六十六穴施應驗,故成歌訣顯針奇。

【注釋】

①五癇:即馬、羊、雞、豬、牛5種癇病,因其發病時,口中所發出的聲音似馬、似羊等,故以此命名。本病的特徵是在發作時突然暈倒,不醒人事,手足抽搐,兩目上視,喉內發出五畜的聲音,在將醒時,口吐涎沫,醒後一如常人。

②耳閉:耳竅閉塞,氣機阻滯,輕則重聽,重則耳聾,屬於聽覺障礙的癥狀。

③霍亂:古代把上吐下瀉同時並作的病都包括在霍亂的範圍內,認為這是一種胃腸揮霍繚亂的現象,故名。它既包括烈性傳染病的「霍亂」,也包括一般夏秋間常見的急性胃腸炎。

④頷:位於頸的前上方,相當於頜部的下方,喉結上方軟肉處。

⑤五瘧:泛指各種不同類型的瘧疾。《素問·刺瘧論》里有肝、心、脾、肺、腎五瘧的提法。這是根據所屬五髒的關係而分類。

⑥吼閉:即高聲大叫,牙關緊閉,神智不清之症。此證多因邪熱、痰濁等病邪閉阻於內所致。

⑦頭風:指頭痛日久不愈,時發時止,甚至一觸即發的病症。由風寒侵入頭部經絡,或因痰涎風火,郁遏經絡,以致氣血壅滯所致。症見頭部劇烈疼痛,痛連眉梢、眼睛,甚至目昏不能睜開,頭不能抬,頭皮發麻,有的患者可兼見眼部的癥狀。

⑧小腸氣痛:是屬於疝氣之類,由於腎臟寒氣上沖,或由肝臟氣火上逆而發,臨床特點是少腹疼痛,陰囊偏墜腫痛,上連腰部或下腹氣上衝心胸,直達咽喉。

⑨熱瘡臁內:一種小腿慢性潰瘍。指在外科中最為纏綿的臁瘡,又名裙邊瘡、傷守瘡,俗名爛腿。初發先癢後痛,紅腫成片,日久潰爛,流出臭穢膿血污水,瘡口低陷,肉色黯紅或紫黑,四周皮膚僵硬,形如缸口,收口極慢,患肢常伴有青筋暴露(靜脈曲張),愈後每易複發,由於濕熱下注,氣血凝滯而成。內治宜活血通絡,清熱利濕。

⑩白濁:即指陰莖熱痛,時時流出穢濁如膿的濁液。大多為濕熱內蘊,或為色慾過度,元氣不固所致。

【白話解】

勝玉歌兮不虛言,此是楊家真秘傳。

或針或灸依法語,補瀉迎隨隨手捻。

勝玉歌起名「勝玉」並不是妄言,它是楊家的家傳秘方。有的病適宜針刺,有的病適宜艾灸,這些都要依照歌中所說的法則來進行,補法或瀉法,可以隨心所欲,運用自如。

頭痛眩暈百會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後溪鳩尾及神門,治療五癇立便痊。

頭痛眩暈的病取百會穴治療;心胸部及胃腹部疼痛時,不論原因如何,均應首先選用任脈的中脘穴。後溪、鳩尾及神門穴結合起來,治療各種癇病,立刻就能痊癒。

髀疼要針肩井穴,耳閉聽會莫遲延。

胃冷下脘卻為良,眼痛須覓清冷淵。

由肩部痛延及背腰部,或腰髖痛之類的病,要針刺肩井。聽覺障礙,不論屬虛屬實,在局部療法中,都應立即取聽會穴。脾胃虛寒,選用下脘穴行溫針灸,即有良好的效果。實證的眼痛必須選用清冷淵穴。

霍亂心疼吐痰涎,巨闕著艾便安然。

霍亂,胃脘部疼痛,吐出痰涎和食物,屬寒證的,艾灸巨闕穴就能恢復健康。

脾疼背痛中渚瀉,頭風眼痛上星專。

出現在中焦部位的疼痛,並牽引心背徹痛,胸滿氣喘,針瀉中渚穴能通陽、散寒、理氣、和胃而止痛。上星穴專門治頭風眼痛,可迅速緩解疼痛。

頭項強急承漿保,牙腮疼緊大迎全。

由風寒引起的頭項強直,筋脈拘急,不能前後俯仰或左右回顧等難以活動的癥狀,取任脈的承漿穴;各種原因引起的口噤不開、牙關緊閉、牙疼、頰腫、不能咀嚼等症,取用大迎穴,療效頗佳。

行間可治膝腫病,尺澤能醫筋拘攣。

若人行步苦艱難,中封太沖針便痊。

膝關節周圍腫脹疼痛,可選行間穴而獲得消腫止痛的功效。尺澤能醫治上肢部筋脈拘緊攣急,不能自由伸屈的病。如果因足踝關節周圍及足背部等處發生腫痛而行走艱難,取中封、太沖針刺能養血散瘀,舒筋活絡而使病人恢復行動,步履如常。

腳背痛時商丘刺,瘰癧少海天井邊。

筋疼閉結支溝穴,頷腫喉閉少商前。

足背部腫脹疼痛時針刺商丘穴,可標本兼治。少海、天井穴適宜治療瘰癧。腹部疼痛,大便燥結,排便困難,取支溝穴有特殊的功效。咽喉連及頷部發生紅腫刺痛,甚至咽喉腫閉,口噤不開,水漿難下,且有痰涎壅塞、呼吸不利等癥狀,可取少商穴治療。

脾心痛急尋公孫,委中驅療腳風纏。

出現在心胸胃腹部急性發作的疼痛,取公孫穴作為主治的要穴。委中能夠醫治腿游風之類的足病。

瀉卻人中及頰車,治療中風口吐沫。

中風病,口吐涎沫,應針瀉人中及頰車穴。

五瘧寒多熱更多,間使大杼真妙穴。

經年或變勞怯者,痞滿臍旁章門決。

各種不同類型的瘧疾,不論是寒多熱少,還是發熱時間較長,熱比寒多的現象,都可取用間使、大杼穴治療,能有相得益彰的妙用。經年累月,久瘧不愈者,有的發展成為不易治癒的勞瘧,或出現胸腹間氣機阻塞不舒的癥狀,可以取臍旁的章門穴治療,以化痰濕,消痞滿。

噎氣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壯除膈熱。

食物下咽時,有氣逆梗塞的現象,以及胃中泛酸,食物雖然入咽,仍復吐出的病症,可灸膻中穴,促使氣機通暢,脾胃調和。

目內紅痛苦皺眉,絲竹攢竹亦堪醫。

眼睛紅腫疼痛,羞明流淚,隱澀難開,或兼有前額痛、眉棱骨痛等,取絲竹空、攢竹穴相配進行針刺,能取得良好療效。

若是痰涎並咳嗽,治卻須當治肺俞,

更有天突與筋縮,小兒吼閉自然疏。

如果咳嗽有痰,應灸肺俞穴而獲得宣肺止咳、化痰祛濕的功效;如再配合天突、筋縮二穴,又可治小兒吼閉。

兩手酸痛難執物,曲池合谷並肩髃。

臂疼背痛針三里,頭風頭痛灸風池。

風寒濕熱等外邪侵犯經脈致使上肢部氣滯血瘀,伸屈不自如,運動障礙,難以握物,並有酸重疼痛的癥狀,可取曲池、合谷、肩髃三穴相配治療,能緩解疼痛,恢復運動。風寒濕邪所引起的上肢及肩背部疼痛,可針刺手三里,以疏通氣血,緩解疼痛。頭風頭痛,風池穴是一個不可少的要穴,可在此穴施灸。

腸鳴大便時泄瀉,臍旁兩寸灸天樞。

腹內腸鳴,並且不時排泄稀薄大便的泄瀉癥狀,可灸天樞穴,以散寒祛濕,溫中健脾,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諸般氣症從何治,氣海針之灸亦宜。

各種氣機運行失常引起的病症,取氣海穴,實則針刺,虛則艾灸,能鼓動氣機,宣通氣滯。

小腸氣痛歸來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小腸氣痛取歸來穴治療,由此並發的腰脊疼痛,可取中空穴治療,療效奇特。中空穴即中髎穴。

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

環跳風市與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大腿難以轉側,酸重麻木,不能屈伸,起立步行均感困難,取環跳、風市及陰市三穴相配,針到病除。

熱瘡臁內年年發,血海尋來可治之。

臁瘡一病,針治應選用血海穴,利濕泄熱,泄毒生肌。

兩膝無端腫如斗,膝眼三里艾當施。

兩股轉筋承山刺,腳氣復溜不須疑。

踝跟骨痛灸崑崙,更有絕骨共丘墟。

膝關節周圍腫起如斗大,難以屈伸,可艾灸膝眼及足三里,有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兩腿抽筋(即腓腸肌痙攣),針刺承山穴能緩解。腳氣病針刺復溜穴,能下氣除濕瀉熱。各種原因所引起的足踝及跟骨部的腫痛。應取崑崙穴,另外再配以絕骨、丘墟穴,可直達患部,疏調其周圍的氣血壅滯,緩解疼痛。

灸罷大敦除疝氣,陰交針入下胎衣。

遺精白濁心俞治,心熱口臭大陵驅。

疝氣疼痛,應灸大敦穴。胎衣不下,少腹疼痛,可針刺三陰交治療。遺精、白濁取心俞穴以寧心安神,清心降火。心火上逆,熏蒸於口舌,發出穢臭之氣,取大陵穴,可以清心降火,消除口臭。

腹脹水分多得力,黃疸至陽便能離。

肝血盛兮肝俞瀉,痔疾腸風長強欺。

腹部脹大如鼓的臌脹病,可取水分穴灸治,以利尿瀉下。至陽穴是治療黃疸的要穴。肝有熱邪血盛,或氣鬱化熱引起的病症,應針瀉肝俞穴。痔瘡便血等一切與肛門有關的疾病,針刺選用長強穴治療,是具有特效的一種局部療法。

腎敗腰痛小便頻,督脈兩旁腎俞除。

腎臟精氣虧耗而致的腰痛、小便頻數,取督脈兩旁的腎俞穴治療,癥狀可除。

六十六穴施應驗,故成歌訣顯針奇。

這66個穴,用於臨床頗有效驗,所以編成歌訣,以將針灸的奇妙之處顯傳於世。

席弘賦

【歌訣】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胃中有疾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牙齒腫痛並喉痹,二間陽溪疾怎逃。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消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沖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

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俞針與燒。

風池風府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

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

髖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

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

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

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腰連膝腫急必大,便於三里攻其隘,

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在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便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左右拈針尋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

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陰交。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最名高。

【注釋】

①喉風:多因風熱外邪客於經絡,深入肺胃臟腑,致氣血凝滯,風火相煽,蘊結而成。症見咽喉部突然腫痛,呼吸困難,吞咽不適,又有鎖喉風、纏喉風之名。

②食癖氣塊:指飲食無節傷及脾胃,致精氣虧耗,邪冷之氣搏結不散而形成之積聚,潛匿於兩脅間,按之無物,有時作痛,當痛時方覺有物。

③五淋:小便頻數,短澀淋瀝,小腹尿道刺痛脹痛,稱為淋證,根據病機和癥狀的不同,臨床上一般分為熱淋、石淋、血淋、氣淋、膏淋五種類型。

④十三鬼穴:有兩種提法,一種是孫真人十三鬼穴,另一種是徐秋夫鬼病十三穴,詳見相應歌訣。這些穴位在治療精神疾病方面,確有卓效。由於當時的歷史條件,人們認為精神疾病是由鬼神作祟所致,故將這些治療穴位命名為「鬼穴」。

⑤風勞:風寒客於經絡,致痹痛不仁,失治則漸入腑,繼入於臟,久之耗傷氣血,虛損成勞。

⑥魚腹:即小腿腓腸肌的肌腹部,因其形似魚腹而名之。

⑦冷風:指風寒濕之邪侵入四肢肌肉及關節,加之脾胃俱虛,引起肢體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

⑧冷痹:即寒痹。病因風寒濕邪中以寒邪偏勝,使氣血凝滯不通所致。

⑨痃癖:「痃」與「癖」是兩種證候,但習慣上通稱為「痃癖」。「痃」是形容臍的兩旁有條狀筋塊,狀如弓弦,大小不一,或痛或不痛。「癖」是指潛匿於兩脅之間的積塊,平時尋摸不見,痛時摸之才覺有物。

⑩噎:是指吞咽時,有哽噎不順的感覺,多因肝氣不舒,氣逆上攻所致。

【白話解】

凡欲行針須審穴,要明補瀉迎隨訣,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陰陽男女別。

凡是要以針灸治病,必須先辨明穴位,明確所要使用的補瀉迎隨的手法。人身各個部分都可用陰陽區分,如胸腹為陰,背為陽;右為陰,左為陽。針刺補瀉可因呼吸、陰陽、男女的差異而有區別。

氣刺兩乳求太淵,未應之時瀉列缺;

列缺頭痛及偏正,重瀉太淵無不應。

氣病應針刺兩乳間的膻中穴,並配以太淵穴,有理氣通絡之功,若效果不顯著,則再配合列缺穴,這種配穴以及針瀉手法,對於偏正頭痛等氣病,無不奏效。

耳聾氣痞聽會針,迎香穴瀉功如神。

誰知天突治喉風,虛喘須尋三里中。

因肝氣鬱滯,邪熱互結,三焦不利致氣機不暢,經絡閉阻而導致之耳聾,應取聽會穴以瀉上焦與肝膽經之鬱熱,取迎香穴以瀉中、下焦陽明之邪熱,使邪去熱清,則耳聾自愈。喉風病應以天突為主穴進行治療。虛不納氣,呼吸短促則喘甚的病證,可取足三里治療。

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

曲池兩手不如意,合谷下針宜仔細。

因風寒濕邪侵犯陽明經筋,導致手臂連肩背疼痛難忍,應取合谷、太沖二穴相配,功效顯著。兩手活動不利,則取曲池、合谷相配治療,可舒筋活血止痛。

心痛手顫少海間,若要除根覓陰市。

少海穴具有通心氣、寧神志之功,故對心痛、手顫有較好的療效。如果要真正祛除病根,還應配陰市穴。

但患傷寒兩耳聾,金門聽會疾如風。

如果感受風寒之邪導致耳聾,應取金門、聽會穴,針到病除。

五般肘痛尋尺澤,太淵針後卻收功。

由風、寒、濕、火、痰等邪侵犯所致的肘部疼痛,應取尺澤配太淵穴針刺,可收功效。

手足上下針三里,食癖氣塊憑此取。

食癖氣塊的病,可取手三里、足三里以消食化積。

鳩尾能治五般癇,若下湧泉人不死。

各種癇證均可取用鳩尾穴治療,如果再加上湧泉穴,將死的人也能救治轉康。

胃中有疾刺璇璣,三里功多人不知。

陰陵泉治心胸滿,針到承山飲食思。

胃有積滯可刺璇璣,足三里對於消化系統疾病更是一個重要穴位,只是人們不知道罷了。心胸痞滿、不思飲食,可取陰陵泉、承山穴,以瀉濕除滿,消食化積。

大杼若連長強尋,小腸氣痛即行針。

疝氣疼痛,應取大杼、長強為主治療。

委中專治腰間痛,腳膝腫時尋至陰。

氣滯腰痛不能立,橫骨大都宜救急。

委中穴專治腰痛,是個特效穴,踝關節、膝關節周圍腫痛可以取至陰穴,急性腰痛、閃挫傷,應取橫骨、大都穴以化瘀止痛。

氣海專能治五淋,更針三里隨呼吸。

各種淋證,均可取氣海穴進行治療,可再配以足三里,施呼吸補瀉針法。

期門穴主傷寒患,六日過經猶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間,又治婦人生產難。

傷寒不解傳經,應當針肝之募穴期門使之不再傳,該穴又可治療難產。

耳內蟬鳴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補瀉五會間,且莫向人容易說。

腎虛導致的耳鳴及腰痛得像折了似的,可取足三里穴,並根據病情,對地五會穴或補或瀉,療效更好。

睛明治眼未效時,合谷光明安可缺。

對於眼病,可取睛明穴,有局部治療作用,如果效果不明顯,則加刺合谷、光明穴,收效顯著。

人中治癲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須饒。

人中穴治療癲癇病是首選的要穴,十三鬼穴在治療癲疾方面有重要作用,臨床應用時更不能缺少。

水腫水分兼氣海,皮內隨針氣自消。

腹脹水腫,取水分及氣海穴,淺刺至皮下,可收針到病除之效。

冷嗽先宜補合谷,卻須針瀉三陰交。

因形體受寒,飲食冷物,致肺胃俱寒,痰氣不宣而作嗽,痰多清稀白而有黏沫,應補合谷、瀉三陰交以散寒止嗽。

牙齒腫痛並喉痹,二間陽溪疾怎逃。

牙齦腫痛、咽喉疼痛說不出話,應取二間、陽溪穴以清熱止痛消腫。

更有三間腎俞妙,善除肩背消風勞。

若針肩井須三里,不刺之時氣未調。

三間和腎俞相配,可以治療風寒客於肩背部經絡而致的風勞病,而且如果施行局部療法,取用了肩井穴,則必須配以足三里,才能使氣機調暢,病得以除。

最是陽陵泉一穴,膝間疼痛用針燒。

委中腰痛腳攣急,取得其經血自調。

腳痛膝腫針三里,懸鐘二陵三陰交。

更向太沖須引氣,指頭麻木自輕飄。

膝關節疼痛,應取陽陵泉,並施以溫針灸。委中穴是主治腰痛、腳筋攣急的要穴,能使氣血調暢,筋脈得以濡養而病自除。膝關節、踝關節腫脹疼痛應針刺足三里、懸鐘、陰陵泉、陽陵泉及三陰交,並配合太沖穴理氣舒筋,即使出現腳趾麻木的病也能很快恢復自如。

轉筋目眩針魚腹,承山崑崙立便消。

肚疼須是公孫妙,內關相應必然瘳。

霍亂吐瀉轉筋,頭暈目眩,應針刺魚腹、承山、崑崙三穴,立刻就能止住轉筋之症;對於腹內絞痛的癥狀,取公孫、內關二穴相配,相得益彰,疾病必然痊癒。

冷風冷痹疾難愈,環跳腰俞針與燒。

冷風、寒痹等導致的肢節麻木不仁、冷痛酸楚之症,應取環跳、腰俞二穴,施以針刺,並加艾灸,可溫經散寒通絡,使邪去病除。

風池風府尋得到,傷寒百病一時消。

陽明二日尋風府,嘔吐還須上脘療。

風府、風池二穴相配,能治廣義傷寒的各種病症。如果傷寒已得了兩天病情仍未好轉,病邪已傳人陽明經,則必須取風府穴治療,如果兼見嘔吐癥狀,還應取上脘穴。

婦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癖三里高。

婦女心胸部疼痛不適應取心俞穴治療(臨床上不僅限於婦女,男性心痛亦可用心俞),男子痃癖等肚腹病可取用足三里(亦可用於女性)。

小便不禁關元好,大便閉澀大敦燒。

腎虛小便頻數,甚至失禁者,可取關元穴以溫腎固澀;大便秘結,排便困難者應艾灸大敦穴。

髖骨腿疼三里瀉,復溜氣滯便離腰。

從來風府最難針,卻用工夫度淺深,

倘若膀胱氣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尋。

髖部、腿部疼痛應針瀉足三里以通調氣血;氣滯腰痛應針刺復溜穴而行氣止痛,並且對於這類腰腿疼的病,風府穴效果很好,只是這個穴位針刺有一定難度和危險性,應該用心揣度,注意針刺的角度和深度。如果是膀胱經氣血凝滯不通導致的腰腿疼,就更應該取用足三里穴了。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陰交曲泉針。

又不應時求氣海,關元同瀉效如神。

小腸氣撮痛連臍,速瀉陰交莫在遲,

良久湧泉針取氣,此中玄妙少人知。

如果得了疝氣,小腹疼痛,應針刺照海、陰交、曲泉穴以理氣止痛;若效果不明顯,則再加上氣海、關元,有神效。如果疼痛比較嚴重,牽掣到臍,則應立即針瀉陰交穴,不可延遲,然後再針刺湧泉穴以取氣,病可立止,其中的玄妙之處很少有人知道。

小兒脫肛患多時,先灸百會次鳩尾。

小孩脫肛,日久不愈,可先灸百會,再灸鳩尾,有升提作用。

久患傷寒肩背痛,但針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連臍不休,手中三里便須求,

下針麻重即須瀉,得氣之時不用留。

患了傷寒病,長久不愈,而且出現了肩背疼痛的癥狀,正應針刺中渚穴,如果不僅肩痛,還有臍腹痛,則要取手三里,施以瀉法,使病人有麻重感為得氣,即可出針。

腰連膝腫急必大,便於三里攻其隘,

下針一瀉三補之,氣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在時氣海灸,定瀉一時立便瘥。

急性腰痛、膝關節腫大,應取足三里穴,施以補一瀉三的手法,祛其瘀血,通其氣滯。本穴還主治氣逆上攻的噎症,待吞咽不適感消除後再灸氣海穴,可收標本同治之功。

補自卯南轉針高,瀉從卯北莫辭勞,

逼針瀉氣便須吸,若補隨呼氣自調,

左右拈針尋子午,抽針行氣自迢迢,

用針補瀉分明說,更用搜窮本與標。

現在用一天的時辰來說明補瀉手法:補法為從卯(東)向午(南)的方向,大指向上,食指向下捻;從卯(東)向子(北)的方向,大指向下,食指向上捻針為瀉。吸氣時將針推進,是呼吸補瀉的瀉法進針法;隨著呼氣進針,是呼吸補瀉的補法進針法。左捻針為午為補;右捻針為子為瀉。提插行氣時應使針感傳導到很遠的地方。使用針灸療法治病,要分清補瀉以及疾病的標與本。

咽喉最急先百會,太沖照海及陰交。

急性發作的咽喉腫痛,甚至不能言語,應先取百會穴,再配以太沖、照海及陰交穴,可收滋陰降火、清熱利咽之效。

學者潛心宜熟讀,席弘治病最名高。

初學者應潛心熟讀此歌訣,就能像席弘那樣,也成為治病的高手。

靈光賦

【出處】本賦作者不詳,錄於明·徐鳳《針灸大全》。本賦以「靈光」為名,意在喻本賦猶如珍貴的玉璽,靈光徹天。形容掌握了它,就能解除人的疾患。這是一篇針灸臨床證治經驗的歌訣,除在首尾兩個部分論述了陰陽經脈和四時、五行、流注、補瀉之外,其餘均是選某穴治某病的內容。本篇共選40症,用穴43個,其中頭面部疾患9症,四肢疾患10症,臟腑疾患11症,其他雜症10症,可供臨床參考。

【歌訣】

黃帝岐伯針灸訣,依他經里分明說。

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

睛明治眼胬肉攀,耳聾氣閉聽會間。

兩鼻齆衄針禾髎,鼻窒不聞迎香間。

治氣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痛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

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髀樞不動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醫。

犢鼻治療風邪疼,住喘卻痛崑崙愈。

後跟痛在仆參求,承山筋轉並久痔。

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

百會鳩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

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

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

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

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

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玄功病須愈。

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有病針四肢。

針有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舊是筌蹄。

【注釋】

①胬肉:又稱翼狀胬肉。是發生在眼球結膜上的慢性增生組織,常從眼角部開始擴展,俗稱胬肉攀睛。

②齆(weng瓮):鼻塞不通,發音不清。

③男蠱(gu古):蠱,一是泛指由蟲毒結聚、肝脾受損,脈絡瘀塞所致的腹部臌脹。男蠱即男子如蠱,指男子房勞病證。

④筌(quan全)蹄:筌,捕魚的竹器。蹄,是捕兔器。筌蹄,比喻達到目的的手段。.

【白話解】

黃帝岐伯針灸訣,依他經里分明說。

三陰三陽十二經,更有兩經分八脈。

黃帝岐伯針灸歌訣中的內容仔細說明有手足三陰、三陽十二條經脈,另外有督脈、任脈分屬奇經八脈。

靈光典注極幽深,偏正頭疼瀉列缺。

睛明治眼胬肉攀,耳聾氣閉聽會間。

兩鼻齆衄針禾髎,鼻窒不聞迎香間。

治氣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靈光賦》中的道理是很精深的。偏正頭疼要針瀉列缺穴,眼睛胬肉攀睛要取睛明穴,耳聾氣閉取聽會穴,鼻塞、鼻音重、鼻衄針禾髎穴,鼻塞不通,不聞香臭,取迎香穴,治療胃氣上壅取足三里穴,治療哮喘、咳痰取天突穴。

心痛手顫針少海,少澤應除心下寒。

兩足拘攣覓陰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髀樞不動瀉丘墟,復溜治腫如神醫。

犢鼻治療風邪疼,住喘腳痛崑崙愈。

心痛手顫針少海穴,心下寒取少澤穴,兩足拘攣取陰市穴,各種腰痛取委中穴,髀樞轉動不利瀉丘墟穴,復溜治療腿腫,犢鼻治療感受風邪所致的腿膝疼痛,喘、腳痛取崑崙穴。

後跟痛在仆參求,承山筋轉並久痔。

足掌下去尋湧泉,此法千金莫妄傳。

此穴多治婦人疾,男蠱女孕兩病痊。

百會鳩尾治痢疾,大小腸俞大小便。

足後跟痛取仆參穴,腿肚轉筋和痔瘡取承山穴,足掌下面取湧泉穴,可治婦人病及男子房勞和女子孕育方面的病證,百會、鳩尾治療痢疾,而大小腸俞治療大小便方面的疾病。

氣海血海療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堅。

傷寒過經期門愈,氣刺兩乳求太淵,

大敦二穴主偏墜,水溝間使治邪癲。

吐血定喘補尺澤,地倉能止兩流涎。

氣海、血海治療五淋,即血、石、氣、膏、勞淋,中脘、下治療大腹硬滿,傷寒七天為過經,治療取期門,感氣竄刺兩乳取太淵穴,各種疝氣可取大敦,癲癇發作取水溝和間使,吐血定喘取尺澤,針用補法,而兩口角流涎取地倉穴可止。

勞宮醫得身勞倦,水腫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頰車可針牙齒愈。

陰蹺陽蹺兩踝邊,腳氣四穴先尋取。

勞宮穴可治療身體勞倦,水腫病可灸水分穴,五指不能屈伸可取中渚穴,牙齒痛可針頰車穴。腳氣病取照海、申脈四穴,這四穴分屬陰陽蹺脈。

陰陽陵泉亦主之,陰蹺陽蹺與三里;

諸穴一般治腳氣,在腰玄機宜正取。

陰陵泉、陽陵泉、照海、申脈、足三里都可治療腳氣病,腰部的疾病也可取這幾個穴,其中有一定的奧妙機理。

膏肓豈止治百病,灸得玄功病須愈。

針灸一穴數病除,學者尤宜加仔細。

悟得明師流注法,頭目有病針四肢。

可用灸膏肓穴的方法治療多種疾病,灸到功夫.病即愈。針刺一個穴可治療各種疾病,學習的人需仔細研究,深刻領悟師傳的子午流注取穴的方法,頭目有病可針四肢的穴位。

針有補瀉明呼吸,穴應五行順四時。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舊是筌蹄。

針刺補瀉方法必須與呼吸相應,穴位的選擇須根據五行,並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能夠深刻領會人身氣機變化的各種異常情況,以本歌賦為指導,根據它講的道理去治療,可使人健康長壽。

肘後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聚英》,是明代嘉靖年間著名針灸家高武多年臨證經驗的總結,為了便於學者誦讀而編纂成歌。以「肘後」二字作為篇名,蓋以取用方便、回手即得之意,就像手冊一樣,人人應該隨身常備而切合實用。

本歌共102句,選用33個腧穴(除去重複穴),論治35種病症。本歌特點:一是著重指出循經取穴、深刺、淺刺、近刺、異位刺等方法。二是針葯相配治某些疾病。三是強調了五輸、八會、募穴等特定穴的作用。同時,反覆說明穴位的靈活運用,以及在治本或治標作用上的重要意義。

【歌訣】

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

脅肋腿痛後溪妙,股膝腫起瀉太沖。

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

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

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風府可用針。

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刺深去不仁。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

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

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

狂言盜汗如見鬼,惺惺間使便下針。

骨寒髓冷火來燒,靈道妙穴分明記。

瘧疾寒熱真可畏,須知虛實可用意;

間使宜透支溝中,大椎七壯合聖治;

連日頻頻發不休,金門刺深七分是。

瘧疾三日得一發,先寒後熱無他語,

寒多熱少取復溜,熱多寒少用間使。

或患傷寒熱未收,牙關風壅葯難投,

項強反張目直視,金針用意列缺求。

傷寒四肢厥逆冷,脈氣無時仔細尋,

神奇妙穴真有之,復溜半寸順骨行。

四肢回還脈氣浮,須曉陰陽倒換求,

寒則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

脈若浮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

百合傷寒最難醫,妙法神針用意推,

口噤眼合葯不下,合谷一針效甚奇。

狐惑傷寒滿口瘡,須下黃連犀角湯,

蟲在臟腑食肌肉,須要神針刺地倉。

傷寒腹痛蟲尋食,吐蛔烏梅可難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還胃氣通。

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

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

傷寒痞結脅積痛,宜用期門見深功,

當汗不汗合谷瀉,自汗發黃復溜憑。

飛虎—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

剛柔二痙最乖張,口噤眼合面紅妝,

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針刺少商。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刺效如神,

不論老幼依法用,須教患者便抬身。

打撲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

後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

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針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崑崙並呂細,應時消散及時瘳。

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兩足兩脅滿難伸,飛虎神針七分到,

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見效。

【注釋】

①陰核:是指發生在頸項部的癭氣頸瘤之類,初起如櫻核,繼則頸項部腫大而柔軟,成為如瘤狀下垂的現象。

②鶴膝腫勞:膝腫而小腿枯細,狀如鶴膝的一種病,久則成損,損極不復而成虛勞。

③五痔:痔疾的名稱很多,一般是多種肛門部疾患的總稱,指牡痔、牝痔、腸痔、脈痔和血痔等五種痔疾。

④百合:病名。《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治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認為這是屬於全身百脈的病變,與一般局部疾患不同,故以百合病定名。這種病沒有定處和定形,不但神志恍惚,似病非病,且又是諸葯不進,服藥後即出現劇烈的吐和利。此病既難辨認,又不易治療。

⑤狐惑:病名。始見於《金匱要略》,因本病的癥狀變幻不定,狀如傷寒,又不是真正的傷寒,面色也有赤、黑、白等不固定的變化,使人的神志惑亂而狐疑,所以稱為狐惑。從本條所述的口瘡癥狀和所用的方葯來說,就是指一種蟲病而言,明代李梴《醫學入門》說:「狐惑,亦蟲病也。」

⑥飛虎:即手少陽三焦經的支溝穴。

⑦剛柔二痙:即剛痙、柔痙。指以四肢筋脈牽引拘急,項強背反張,口噤不開為特徵的病變。發熱惡寒,無汗者為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為柔痙。

⑧呂細:足少陰腎經太溪穴的別名。

⑨風痹:是概括行痹、周痹、筋痹之類,以身體沉重,痛無定處為特徵的痹病。

⑩痿厥:即四肢寒冷,痿軟無力的疾患。

?腰軟:是痿病的證候之一,也就是血瘀為痿的一類病變。例如產後惡露留於腰胯,或跌打損傷,積血不消,阻礙血液循行,往往會形成四肢痿軟或腰軟無力的現象。

【白話解】

頭面之疾針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

頭面部的疾病,如風寒頭痛、頭重目痛、鼻塞鼻衄等,應針刺至陰穴以疏風散寒,止痛祛邪,往往能獲得一定療效。腿腳方面的疾患,特別是與風邪有關的,如中風後遺症的半身不遂、下肢癱瘓等症,取用風府穴最為適宜。這是上病下取的遠道針法的範例。

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

心胸部的各種疾患,包括心悸驚惕、心痛、神昏等,針瀉少府穴可以清心降火,寧志安神。臍下少腹部的病,如少腹脹痛、陰挺、陰癢、陰莖痛、小便難、遺精等,均可針刺曲泉穴治療。

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

脅肋腿痛後溪妙,股膝腫起瀉太沖。

風寒濕痰等導致經脈閉阻,血凝氣滯,肩背部疼痛、不適等,應取中渚穴治療。腰部連及腿膝發生疼痛,難以轉側,取用交信穴可復元通氣,祛寒解痛。脅肋部的疼痛,以及腿疼,應針刺後溪穴。如有血行失常,氣凝濕阻,在股膝腿足等部發生腫脹疼痛,甚至屈伸不如,難以步行的癥狀,在標本兼治的療法中,都適宜取用太沖作為主穴之一,藉以消腫止痛,恢復行走。

陰核發來如升大,百會妙穴真可駭。

頸項下的癭瘤腫塊,陰核發作,有的甚至有一升大,可取百會,兼通各經,清火化痰,疏風平肝,療效卓越,令人驚奇。

頂心頭痛眼不開,湧泉下針定安泰。

頭頂痛,嚴重的連眼睛都睜不開,應針刺湧泉,能祛除病因,制止疼痛。

鶴膝腫勞難移步,尺澤能舒筋骨疼,

更有一穴曲池妙,根尋源流可調停;

其患若要便安愈,加以風府可用針。

鶴膝腫勞,行動困難,筋骨疼痛,應取尺澤以使氣機的出入升降正常,舒筋活絡,取曲池以宣導氣血,若兼有外感風寒證候時,加刺風府穴,更可標本兼治,病能痊癒了。

更有手臂拘攣急,尺澤刺深去不仁。

上肢部的筋脈拘攣,不能自由伸屈,在局部療法中,宜取尺澤作為主穴,有舒筋活絡,恢復運動的顯著功效。

腰背若患攣急風,曲池一寸五分攻。

外感風寒,使腰背部筋脈攣急,發生疼痛的癥狀,可取曲池穴以疏散周身風邪。

五痔原因熱血作,承山須下病無蹤。

痔瘡大多與濕熱、陰虛火熾、血虛生熱有關,取承山穴有針到病除之效。

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

哮喘發作,劇烈時往往不能平卧,在遠道針法中,取用豐隆,就是以滌痰化濁為目的的一種有效療法。

狂言盜汗如見鬼,惺惺間使便下針。

神志失常,狂躁剛暴,如見鬼神,毫無疑問應針瀉間使,以清心瀉火,寧志安神。

骨寒髓冷火來燒,靈道妙穴分明記。

熱在皮膚,寒在骨髓的里真寒外假熱的病變,取心經的經穴靈道可安神、平喘、調氣、降逆,使病痊癒。

瘧疾寒熱真可畏,須知虛實可用意;,

間使宜透支溝中,大椎七壯合聖治;

連日頻頻發不休,金門刺深七分是。

得了瘧疾急冷急熱,發作起來很嚇人,治療時要辨清虛實,取間使透支溝穴,並灸大椎穴以宣陽和陰,泄陽火之有餘。對於一日一發的瘧疾,取足太陽經的金門穴可疏通氣血,宣通諸陽以祛邪。

瘧疾三日得一發,先寒後熱無他語,

寒多熱少取復溜,熱多寒少用間使。

三天發作一次的瘧疾,是邪已隨經絡深入於內造成的,大多是先發振寒,繼以高熱。如果是寒多熱少,則取復溜使營衛調和,散寒除瘧;如果是發熱重於惡寒,熱多寒少的一類瘧疾,則選間使穴以由里達表,通調經氣。

或患傷寒熱未收,牙關風壅葯難投,

項強反張目直視,金針用意列缺求。

傷風發熱,重複感寒,或感受風濕之邪導致牙關緊閉,頭項強直,角弓反張等現象,應取用列缺穴,可清熱養陰。

傷寒四肢厥逆冷,脈氣無時仔細尋,

神奇妙穴真有之,復溜半寸順骨行。

傷寒少陰病,四肢厥逆,脈象沉伏微細,取復溜穴順著骨骼深刺達五分之多,可散除寒邪,使氣血通暢。

四肢回還脈氣浮,須曉陰陽倒換求,

寒則須補絕骨是,熱則絕骨瀉無憂;

脈若浮洪當瀉解,沉細之時補便瘳。

傷寒在三陰經所致的證候,經過適當的治療,邪氣衰退,陽氣漸復,就會回還到肢暖脈浮,里證轉表,使三陰經病轉變成為三陽經病,這樣由陰證轉變為陽證的情況,與傷寒熱病過程中的由表入里,自陽至陰依次轉化的規律恰恰相反。如果有寒象,脈沉細,當在絕骨穴施行補法;見有熱象,脈浮洪,則當偏重於針瀉為主。

百合傷寒最難醫,妙法神針用意推,

口噤眼合葯不下,合谷一針效甚奇。

百合病最難醫治,出現神思恍惚,牙關緊閉的現象,取合谷能收標本兼治的效果。

狐惑傷寒滿口瘡,須下黃連犀角湯,

蟲在臟腑食肌肉,須要神針刺地倉。

狐惑病滿口生瘡,寄生在腸中的各種蟲類奪取人的營養,在藥物療法中,採用黃連犀角湯為主,在針灸療法中,取地倉穴,雖是偏重在主治口瘡,卻也有標本兼治的重要作用。

傷寒腹痛蟲尋食,吐蛔烏梅可難攻,

十日九日必定死,中脘回還胃氣通。

寒邪直中三陰,出現腹部冷痛,蛔蟲在腹內擾動,是重症,與治療蛔厥證不同,不可能僅用烏梅丸殺蟲即能奏效,應取中脘穴灸治,藉以溫中暖腹,既可制止腹痛與嘔吐,更可散除寒邪,通調胃氣,而發揮回陽固脫的療效。

傷寒痞氣結胸中,兩目昏黃汗不通,

湧泉妙穴三分許,速使周身汗自通。

傷寒病自覺胸脘痞塞滿悶,鬱結不舒,內熱而致兩目昏黃,無汗,取湧泉穴針刺三分左右以微汗解表散結。

傷寒痞結脅積痛,宜用期門見深功,

當汗不汗合谷瀉,自汗發黃復溜憑。

飛虎一穴通痞氣,祛風引氣使安寧。

邪氣入里,發生胸中痞悶不舒,及脅下積聚而痛的病變,宜取期門穴疏肝行氣,清熱散瘀,寬胸通結。太陽病不得透達,無汗,表邪猶在的證候,取用合谷穴即能應手而獲得開表發汗的療效。頭上和額上微汗,濕遏熱伏而發黃,應用復溜穴清熱利濕祛黃。支溝穴有理氣開郁的卓效,對各種氣行失常而引起的痞證,皆可適用。

剛柔二痙最乖張,口噤眼合面紅妝,

熱血流入心肺腑,須要金針刺少商。

剛痙和柔痙,都會表現出背脊反張,頭搖項強,四肢拘急,身熱足寒,口噤不開,面紅目赤等癥狀,這是由於上焦心肺二臟壅熱,使津血枯燥,不能營養筋脈所致。取用少商穴可清泄諸熱。

中滿如何去得根,陰包如刺效如神,

不論老幼依法用,須教患者便抬身。

中焦胃腹部脹滿不舒,可取陰包穴針刺,有神效。本病除中滿外,兼有少腹腫痛、腹痛拘急等症,但針陰包穴根治後,諸症亦可望先後痊癒,也就能夠屈伸自如,坐卧起立都可恢復常態了。

打撲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

後向承山立作效,甄權留下意無窮。

外受創傷,因跌扑、金刃、誤戳竹木刺等使皮肉破損,導致破傷風,應及早治療,先在患部周圍施行針灸,再取承山穴緩解癥狀,立刻就能見效,這種治法是唐代名醫甄權曾經用過的。

腰腿疼痛十年春,應針不了便惺惺,

大都引氣探根本,服藥尋方枉費金。

患了慢性的腰腿疼痛,病程較長,曾在通常所用的許多穴位上施行針治,都不能獲得滿意的效果。因此,便悟出了一種治本的方法,即針灸足太陰脾經的大都穴,旺盛血氣,從補虛的根本上著手,病情就能日見好轉。如果服藥尋方,浪費了很多精力和財力,卻也勞而無功。

腳膝經年痛不休,內外踝邊用意求,

穴號崑崙並呂細,應時消散及時瘳。

久病不愈的腳膝疼痛,應該分別取用內外踝邊的崑崙及太溪穴,兩相呼應,疾病可很快痊癒。

風痹痿厥如何治?大杼曲泉真是妙,

兩足兩脅滿難伸,飛虎神針七分到,

腰軟如何去得根,神妙委中立見效。

風痹、痿厥之類的病,應該取大杼、曲泉舒筋壯骨止痛。兩脅滿痛,兩足運動困難的現象,取用支溝穴深刺七分,能獲得滿意療效。腰軟病取委中穴,藉以活血通脈,從根本上祛除其病因,當然能立刻見效了。

標幽賦

【出處】本賦作者竇漢卿是金元時期針灸名家。《普濟方》、《針灸大全》、《楊敬齋針灸全書》、《針灸聚英》、《類經圖翼》及《針灸大成》均收錄本賦。本賦學術和藝術價值均高,是針壇文獻的奇葩。

【歌訣】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天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蹺、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凝。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疾而腳上針。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沒昏。推於十千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橫彎,應若發機。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靜以久留,停針待之。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獃痴。大抵疼痛實瀉,麻癢虛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痛,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脹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與地五。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弩,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慎之!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痾;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注釋】

①九針:見於《靈樞》,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

【白話解】

拯救之法,妙用者針。察歲時於夫道,定形氣於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陰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虛實,須向經尋。

救治疾病的方法,針刺有絕妙的效果。醫者要明察天時、自然界的變化,確定病人的形體和氣質分類。在春夏季節和對瘦人應淺刺,在秋冬季節和對肥胖的人應深刺。如果不研究經絡陰陽的變化,就會發生違反針刺禁忌的不當治療。醫者如要探究患者臟腑的虛實,就必須診察研究經絡學說。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別絡走三百餘支;正側仰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

經脈運行起始於中焦,氣血按時辰流注各經,從手太陰肺經開始至足厥陰肝經一圈終而復始;在外部從中府穴開始,止於期門穴。全身有十二正經脈,三百餘絡脈。經絡在身體的正面側面和上下部分氣血有六百餘種穴位變化徵象。手足三陽經的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三陰經的足三陰經從足走腹,手三陰經從胸走手。要掌握迎隨補瀉,必須明白經脈流注的順序和方向。

況夫陰陽氣血,多少為最。厥陰、太陽少氣多血。太陰、少陰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況且了解陰陽經脈氣血的多少最為重要。手足厥陰經、手足太陽經少氣多血;手足太陰經、手足少陰經少血多氣;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手足陽明經多氣多血。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虛實而候氣。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先了解各經脈氣血多少,其次應詳察針感的變化,針下輕浮、滑虛、慢遲是氣未至,針下覺沉澀緊是氣已至。氣至有針感後,則考慮寒證留針,熱證疾速出針。氣未至,應根據虛實而候氣。氣至,醫者手下有如魚吞鉤餌的沉而浮動感。氣未至,則手下如閑處幽堂深處沒有感覺。氣速至則速效,氣遲遲不至則沒有針效。

觀夫九針之法,毫針最微,七星上應,眾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

運用九針治病的方法,毫針最為微妙,它與天上北斗七星相應,在人體有眾多穴位相助變化。毫針本身屬金,有祛邪扶正的作用;針的長短變化如水,有疏通瘀滯凝結的作用;進針後針有斜正不同,如樹木枝幹;口中溫針法如火,有助陽補虛的作用;撫循經脈,針畢按塞針孔如土之功。可知應用毫針合於五行。

然是三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於毫髮,同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虛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

雖然毫針只有三寸六分,細如毫髮,但能貫通氣血之通路,巧運神機,其理極奧妙。能調治五髒的寒熱,補瀉六腑的虛實。筋脈拘攣氣血不通者,可以祛邪氣通之,寒熱痹痛者,可以通過開(合谷、太沖)四關而治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凡用針刺治療,應使患者精神集中而後刺入;既刺入,應使患者精神安定,而後施針行氣;精神不集中者,不應針刺,神氣定而後可以針刺和行針施術。

定腳處,取氣血為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針刺以調氣血為要,下手施術補母瀉子是基本方法。

天地人三才也,湧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

百會、湧泉和璇璣穴如天地人三才,大包、天樞與地機是上、中、下三部取穴。

陽蹺、陽維並督帶,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陰蹺、陰維、任、沖脈,去心腹脅肋在里之凝。

陽蹺脈、陽維脈及督脈、帶脈屬陽,主治肩背腰腿在表的病症。陰蹺脈、陰維脈、任脈、沖脈屬陰,主治心、腹、脅、肋在里的病症。

二陵、二蹺、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別兩支。

陽陵泉、陰陵泉、申脈(陽蹺)、照海(陰蹺)、三陰交、陽交六穴經氣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部。二間、三間、少商、商陽、天井、肩井六穴相依分布在兩上肢。

足見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

取穴的方法,必須明了同身寸,根據筋骨肌肉肥瘦長短度量取穴。取穴時根據部位或伸屈肢體或平卧或直立自然安定狀態取之。

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為真。在陰分郄腘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

在陽部筋骨側旁取穴,必取夾骨側指陷中為正確,在陰側筋骨間隙、腘窩部取穴必有動脈應指而為正確。取穴時以周圍五穴相參照而採用一個穴位,則必然端准。取一經經穴,必須用其他二經作比較就可以準確。

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

頭部與肩部的穴位繁多應詳細分取,督脈任脈直行背腹,按分寸和椎體間隙,容易確定。

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

要明確經脈的標和本部,研究刺深與刺淺。

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貫之經,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別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甩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針無不效。

治療疼痛宜取經脈交會穴,診察和治療臟腑的疾病,要仔細捫求期門、章門、京門、氣海、血海和十二背俞穴、十二募穴的微細變化。經絡氣血阻滯應針灸原穴、絡穴以及交會穴。更進一步掌握了經脈的根結和標本上下關係的理論,按此針刺則治療疾病的範圍就非常廣泛靈活。採用迎隨、呼吸、提插、捻轉、開闔、疾徐等八種針法;在井、滎、輸、經、合五門的特定穴上,以正氣為主,以邪氣為客,辨明邪正,補虛瀉實則針效必然良好。

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為樞要。

奇經八脈通八脈交會穴,是人身經脈的綱要,十二經脈連十二原穴,則是氣血的樞紐。

一日刺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氣血行十二正經,一日中一時辰氣旺一經,當此之時按子午流注選取全身六十六個井滎輸原經合穴中的穴位針刺之法,才顯示出針灸的奧妙。按時辰分取十二原穴玄妙深奧。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在本經。

補瀉的方法,不僅僅在調呼吸,而重要的是手指的捻轉、提插、輕重、淺深的配合。要取速效還須選用本經和與之相表裡的經脈穴位。

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針,頭有疾而腳上針。

繆刺絡穴法,即左側有病而取右側相應絡穴;瀉法可採用遠部取穴,頭上有病取足部穴位。上病下取。

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針與妙刺相通。

巨刺與繆刺都是左病刺右,有病刺左;巨刺深入於經,繆刺淺刺在絡;兩者不同,但用毫針祛邪的道理是相通的。

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視浮沉而辨臟腑之寒溫。

根據經絡的分布證候可知某經脈的虛實,診察脈象的浮沉遲數,可分辨出某臟腑的寒證或熱證。

且夫先令針耀而慮針損;次藏口內而欲針溫。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內慕,如待貴人。

針刺之前要整理好針具,醫者集中思想,精神貫注,如擒虎般沉著、果決;如待貴人一樣莊重、審慎。

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然後押手(左手)應重按穴位,刺手(右手)輕而徐緩地刺入,這樣可使氣散而不痛。

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深掐,坐卧平而沒昏。

患者飢餓之時或恐懼嚴重,無論直立位或側卧位針刺都易發生暈針。押手重掐穴位,不使患者看到進針情況,則坐卧位都不易發生暈針。

推於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

根據十天干推論氣血流注的變化,由五髒的五行分屬,判斷臟腑疾病的取穴,按時開穴,失其時則為闔。

伏如橫弩,應若發機。

針刺如發射弩箭,根據各種情況,適當時機處理,其療效則如箭發應手而中。

陰交陽別而定血暈,陰蹺陽維而下胎衣。

三陰交和任脈上的陰交穴還有三焦經原穴陽池(陽別)可平定婦人血暈。照海、外關有催產下胎衣的功效。

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崩漏帶下,溫補使氣血依歸。

使用迎隨補瀉的方法,可使經絡氣血運行復常,治療各種痹證和中風後的半身不遂。釆用溫針或灸可溫補氣血,固攝氣血而治療崩漏證、帶下證。

靜以久留,停針待之。

治療上面各病都要留針較長時間,以待正氣恢復。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鐘治心內之獃痴。

取照海穴治療喉中閉塞的癥狀,用大鐘治療心神失常痴呆。

大抵疼痛實瀉,麻癢虛補。

一般疼痛證屬實宜用瀉法,麻癢不仁感多屬虛應用補法。

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

五輸穴中的「輸」穴主治體重節痛,「井」穴主治心下痞滿症。

心脹咽痛,針太沖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

心脅部脹痛、咽痛可針肝經太沖穴治療。脾陽虛而胃痛,針公孫穴則愈。

胸滿腹脹刺內關,脅疼肋痛針飛虎。

胸腹脹滿不適,針刺內關;脅肋部疼痛,針刺支溝穴(飛虎)。

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戶。

肝病而筋攣骨痛取魂門穴行補法,肺病而體熱虛勞咳嗽針魄戶用瀉法。

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痛,瀉光明與地五。

頭風頭痛可刺申脈穴和金門穴;眼睛癢或痛可瀉光明穴和地五會穴。

瀉陰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歷利小便,醫大人水崖蠱

針刺心經郄穴陰郄可以清內熱而治療盜汗和小兒骨蒸內熱。刺偏歷有利小便的作用而治療腹水症。

中風環跳而宜刺,虛損天樞而可取。

中風半身不遂可取環跳穴針刺,虛損宜補脾胃之陽,故可取胃經的天樞穴治療。

由是午前卯後,太陰生而疾溫;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

按照時辰順序午前卯後是辰時、巳時,此時尤上半月之月亮,人之氣血由虛轉實,應順其勢而用溫補法。離左酉南是未時、申時,即午後,人之氣血尤下半月之月亮,由實轉虛,這是正常天人相應規律,因此應順其勢而用涼瀉之法。

循捫彈弩,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

用針之後採用循法、捫針孔法、輕彈針法、留針法、呼吸瀉法都可以瀉實。

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搖針動而速出針,不捫針孔,迎經脈流注順序而刺,捻針向右皆瀉法,可退熱。重插進內,搓針法,隨經脈流注順序而刺,捻針向左都是補法,可以令寒轉暖。

慎之!大凡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寒熱風陰,饑飽醉勞而切忌。

要謹慎!凡危重病人,色脈症相逆者要謹慎處理,不可草率進針;大寒、大熱、大風和陰晦的氣候中,過飢、過飽、酒醉、過勞的患者都要注意禁忌審慎用針。

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

每月十五日是月望,不宜用補法;初一日是月晦日,不宜採用瀉法。上弦月是初七、初八日不宜用瀉法,下弦月是廿二日和廿三日都不宜用瀉法。月朔是初一不宜用補法。

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皮;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針而失其位。

精心地診斷,詳盡地掌握各種灸法,不要無謂地灸壞皮膚損傷肌肉,甚至造成壞病。研究醫理,尋求疾病的原因和部位,以免針刺的穴位不準確精當。

避灸處而加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禁灸處記載有四十九穴;禁刺穴除肺心膈肝脾腎俞外還有二十二個穴位,應謹慎。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蘇;太子暴死為厥,越人針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醒;懸鐘、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針腰俞而鬼免沉痾;王纂針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別,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古時記載金朝高皇帝重病,李浩醫師刺心之募穴巨闕後復甦。秦越人過虢國,太子患屍厥針刺百會、中極使太子蘇醒。甄權治魯州刺史庫狄嶔臂痛,刺肩井和曲池穴後立即能援弓射箭。華佗刺懸鐘和環跳穴使下肢癱瘓、跛足之人立時能行走。南宋的徐秋夫,夜聞鬼求治腰痛,便扎草人針腰俞穴,治好了痼疾。宋王纂針刺治一女被狐所惑的精神病,下針妖精即逃,其女病癒。還有針刺肝俞和睛明穴,使盲者復明,刺少陽經聽會陽池穴,使聾人復聰的各種記載。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智淺,難契於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啟。

啊!距古時針灸醫聖已經很久遠了,針灸學逐漸走下坡路,有的人學習針灸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學術低下;有的人(華佗)持其高超的技術傲物性惡而犯禁被殺。愚笨的人平庸,智慧的人又偏於淺薄,難於理解和運用針灸玄妙的理論啊!針灸學理論極為深奧,真正得其真傳的能有幾個人?我上面的這些話對於初學針灸的人有些啟蒙的作用吧,還請賢明高人指正。

百症賦

【出處】本賦選自《針灸聚英》,作者不詳。因賦中論述多種病症的針灸辨證論治、配方取穴方法,故名之《百症賦》。該賦按頭面五官、頸項、軀幹、四肢,全身自上而下的順序編寫,共列舉了96症的主治穴位,其中頭面五官28症,咽喉頸項6症,婦科7症,兒科1症,諸風傷寒5症,其他43症。治療上述各症,共用156個穴,大多偏重於特定穴,如五輸穴、俞、募、郄、絡穴等,列舉了多種配穴方法,可以舉一反三,進一步去了解處方配穴的基本規律。本賦流傳較廣,深受針灸臨床工作者和針灸愛好者的歡迎,是針灸歌賦中比較重要的一篇。

【歌賦】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囟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huang),急取養老、天柱。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陽谷、俠溪,頜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干口燥之悲。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nie)嚅(ru)而休遲。太沖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久知脅肋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脊強兮,水道、筋縮;目(shun)兮,顴髎、大迎。痓(ci)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夢魘(yan)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癇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濕寒濕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渴;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鐘而明。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juan);五里、臂臑,生癘瘡而能治。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抑又論婦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帶下產崩,沖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脫肛趨百會、尾翳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寒瘧兮,商陽、太溪驗;痃癖兮,中門、血海強。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數。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方知玄理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白話解】

百症俞穴,再三用心。

疾病是千變萬化的,每一個穴位,也都有它不同的主治作用,要通過腧穴去診斷、治療全身的病症,怎樣去掌握運用,如何對症選穴,是一個比較繁複而細緻的問題,必須從多方面細心地結合研究,才能運用適當,獲得一定的療效。

囟會連於玉枕,頭風療以金針。

病程較久,時發時愈,起伏不一的慢性頭疼,取用囟會及玉枕穴,可以旺盛血行,制止疼痛。

懸顱、頷厭之中,偏頭痛止;強間、豐隆之際,頭痛難禁。

取足少陽膽經的懸顱、領厭,可治療偏頭痛;由於痰火上擾而起的痰厥頭痛,豐隆、強間二穴上下呼應,可獲止痛之效。

原夫面腫虛浮,須仗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全憑聽會、翳風。

顏面及眼瞼浮腫,應選用水溝(即人中)、前頂以利水、行濕、消腫;兩耳失聰,或耳內閉塞、重聽,應針刺聽會、翳風二穴。

面上蟲行有驗,迎香可取,耳中蟬噪有聲,聽會堪攻。

血分有熱而發癢,如同皮膚內有蟲在行走一樣,取迎香穴以涼血止癢;耳鳴如蟬,應取用足少陽膽經的聽會穴。

目眩兮,支正、飛揚;目黃兮,陽綱、膽俞。

血熱上攻的目眩頭暈,可針刺支正、飛揚二穴以引火下行;黃疸初起見到目黃症,應取陽綱、膽俞二穴疏通膽道,清熱化濕而祛黃。

攀睛攻少澤、肝俞之所,淚出刺臨泣、頭維之處。

胬肉攀睛,應取少澤及肝俞以和肝、清熱、調血、明目;迎風流淚及目淚自出,取用頭臨泣及頭維二穴相配,可疏風清熱,祛寒止淚。

目中漠漠,即尋攢竹、三間;目覺??,急取養老、天柱。

視物不明,看東西有如煙塵密布,模糊不清的現象,應針刺攢竹、三間以消除外翳,恢復視覺;兩目昏暗,視物不清,應取養老、天柱二穴,能益陰明目。

觀其雀目肝氣,睛明、行間而細推;審他項強傷寒,溫溜、期門而主之。

夜晚視物不清,即夜盲症,主要是肝血虛造成的,取睛明、行間二穴上下相配,就是以補虛瀉熱為主的療法,並應根據病因,正確地施行補瀉手法;外感寒邪侵襲肌表,出現頭項強痛而惡寒等,針刺溫溜、期門穴。

廉泉、中沖,舌下腫疼堪取;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

心經火盛血壅而致舌下腫疼,廉泉和中沖穴配合應用,可瀉熱消腫;鼻出血,應取天府、合谷二穴表裡配合,自可獲得瀉熱止血的效果。

耳門、絲竹空,住牙疼於頃刻;頰車、地倉穴,正口喎於片時。

耳門與絲竹空相配,能清除局部的鬱火,使牙疼立刻止住;頰車與地倉,是主治各種原因引起的口眼喎斜的特效穴。喉痛兮,液門、魚際去療;轉筋兮,金門、丘墟來醫。咽喉紅腫疼痛,應取液門、魚際治療;腓腸肌強直性痙攣,取金門、丘墟二穴相配,具有舒筋活絡止痛的功效。

陽谷、俠溪,頜腫口噤並治;少商、曲澤,血虛口渴同施。

下頜部腫脹,以致不能張口,說話困難,陽谷、俠溪二穴相配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血虛生熱,化燥灼陰而致口渴等症,取少商、曲澤二穴,可清熱養津而解口渴。

通天去鼻內無聞之苦;復溜祛舌干口燥之悲。

各種原因導致的嗅覺減退,不聞香臭的癥狀,針刺通天穴,能迅速地宣通鼻竅,恢復嗅覺;由腎陰虧虛而出現的舌干口燥的疾病,取用復溜穴能滋陰降火,生津止渴。

啞門、關沖,舌緩不語而要緊;天鼎、間使,失音囁嚅而休遲。

三焦壅熱,上沖舌本,舌不能運動,語言難出,取用關沖與啞門二穴,可標本兼顧而病能漸愈;突然不能發聲,言語困難,取天鼎、間使可以治療。

太沖瀉唇喎以速愈,承漿瀉牙疼而即移。

中風口眼喎斜,針刺太沖穴可息風降逆;承漿是止牙疼的要穴。

項強多惡風,束骨相連於天柱;熱病汗不出,大都更接於經渠。

頭項強痛、怕風的病,應取束骨、天柱以通陽疏衛;熱病但無汗,應取大都、經渠二穴上下相配治療。

且如兩臂頑麻,少海就傍於三里;半身不遂,陽陵遠達於曲池。

兩臂頑鈍麻木,不能動彈,或不知痛癢,取手三里和少海穴陰陽相配,可調經活絡。陽陵泉與曲池二穴上下相配,是主治半身不遂的要穴。

建里、內關,掃盡胸中之苦悶;聽宮、脾俞,祛殘心下之悲凄。

胸膈間氣塞滿悶,取建里及內關穴,可健運、和中、調穴,可收養血寧心安神之效。

久知脅肋痛,氣戶、華蓋有靈;腹內腸鳴,下脘、陷谷能平。

脅肋疼痛,可取氣戶、華蓋以宣肺行氣而緩解疼痛;脾胃失調,腹內腸鳴等症,下脘與陷谷相配可以治療。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膈疼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

胸脅滿悶,肋間撐支不舒,取章門與不容二穴相配可疏肝止痛;胸膈有水停滯而發作疼痛的癥狀,可針刺膻中、巨闕穴,使療效能夠直達病灶,緩解疼痛。

胸滿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胸膈停留瘀血,腎俞、巨髎宜征。

脾虛氣逆而導致胸膈脹滿,飲食不能順利通下的癥狀,可取中府、意舍二穴,作標本兼治的療法;瘀血阻滯上焦,胸滿煩躁,漱水不欲咽等,用腎俞與巨髎相配可化瘀利氣止血。

胸滿項強,神藏、璇璣已試;背連腰痛,白環、委中曾經。

胸脅滿悶、頸項強直,取神藏、璇璣二穴相配,癥狀可以緩解;後背連腰痛,可取白環俞、委中配合起來治療,是最為適宜的。

脊強兮,水道、筋縮;目兮,顴髎、大迎。

脊柱強直,針刺水道、筋縮,可以恢復正常的活動;眼睛動取顴髎、大迎,是常用的有效穴。

痓病非顱息而不愈;臍風須然谷而易醒。

顱息是治痓病的要穴;臍風取用然谷穴可散風、調氣、清熱、開竅。

委陽、天池,腋腫針而速散;後溪、環跳,腿疼刺而即輕。

出現腋窩部腫脹的病變,取用委陽、天池,上下呼應,能消腫止痛;後溪和環跳穴,是治療腿疼的特效穴。

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發狂奔走,上脘同起於神門。

做惡夢,不時驚覺,神思恍惚,夜卧不安,取厲兌和隱白相配可清火消痰,安神寧志;狂躁暴戾,躁擾不安,應選上脘和神門穴以清熱寧心。

驚悸怔忡,取陽交、解溪勿誤;反張悲哭,仗天沖、大橫須精。

驚恐不安與心跳的現象,陽交、解溪二穴能夠治療;反張悲哭這種類似驚風的兒科疾患,取天沖、大橫,可獲得一定效果,但必須精細地辨證論治,慎重操作。

癲疾必身柱、本神之令;發熱仗少沖、曲池之津。

發作時神志昏迷,肌肉抽搐的癲癇病,取身柱、本神二穴可平肝、化痰、清火;對於各種發熱的癥狀,少沖、曲池二穴都有清熱作用。

歲熱時行,陶道復求肺俞理;風癇常發,神道須還心俞寧。

流行性的溫熱病,應取陶道、肺俞二穴,標本兼治;風癇病頻繁發作,神道、心俞相配可清心瀉熱而開竅。

濕寒濕熱下髎定;厥寒厥熱湧泉清。

濕病兼寒或兼熱,下髎都是一個主治要穴;陰陽失調,氣向上逆的熱厥或寒厥,取用湧泉可拯腎氣之衰微。

寒慄惡寒,二間疏通陰郄暗;煩心嘔吐,幽門開徹玉堂明。

惡寒寒戰,取二間及陰郄二穴相配治療;心煩嘔吐,幽門與玉堂二穴尤有良效。

行間、湧泉,主消渴之腎渴;陰陵、水分,去水腫之臍盈。

消渴病腎陰虧耗的,應取湧泉與行間二穴相配,可清熱養津;陰陵泉、水分二穴,對水濕內停造成的腹部皮膚緊張、臍窩消失甚至突出的現象,確有特殊功效。

癆瘵傳屍,趨魄戶、膏肓之路;中邪霍亂,尋陰谷、三里之程。

能普遍傳染的肺結核病,取魄戶、膏肓可恢復強壯;突然發生腹部絞痛,上吐下瀉的霍亂病,陰谷、足三里二穴可以緩解癥狀。

治疸消黃,諧後溪、勞宮而看;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鐘而明。

治療黃疸病,應取後溪、勞宮二穴;少氣懶言,倦怠嗜卧,取通里與大鐘相配,癥狀可逐漸消除。

咳嗽連聲,肺俞須迎天突穴;小便赤澀,兌端獨瀉太陽經。

咳嗽不斷,應取肺俞及天突穴,前後配穴,可養肺調氣止咳;小便量少,色黃赤,取用兌端及手太陽經的小海穴,自可清熱利尿。

刺長強與承山,善主腸風新下血;針三陰與氣海,專司白濁久遺精。

長強與承山相配,是主治腸風下血及一切肛門疾患的特效穴;遺精、白濁日久,可取三陰交及氣海,從而獲得滲濕固精的功效。

且如肓俞、橫骨,瀉五淋之久積;陰郄、後溪,治盜汗之多出。

各種淋證日久不愈,取肓俞與橫骨穴相配合,能夠清熱開郁,利水止痛;陰郄、後溪二穴,最適宜於陰分火盛,熱象較甚的盜汗症,有退熱養陰的顯著功效。

脾虛谷以不消,脾俞、膀胱俞覓;胃冷食而難化,魂門、胃俞堪責。

因脾失健運所引起的飲食減少,食後不易消化等現象,脾俞和膀胱俞有特殊功效;胃陽不足,不能腐熟水谷,飲食難以消化,應取魂門、胃俞二穴以寬胸和胃,增強運化。

鼻痔必取齦交,癭氣須求浮白。

鼻生息肉,取齦交穴可清熱瀉火;癭瘤病(即甲狀腺腫)應取浮白穴以清熱、消炎、涼血、鎮靜。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五里、臂臑,生癘瘡而能治。

大敦與照海二穴相配,可治療以少腹疼痛為特徵的疝氣病;手五里和臂臑是治療癘瘡的要穴。

至陰、屋翳,療癢疾之疼多;肩髃、陽溪,消癮風之熱極。

不論屬虛屬實的癢和疼痛,取至陰、屋翳二穴,是一種以清熱養血為主的配穴法;蕁麻疹是由內在的熱極生風而致,應取肩髃、陽溪穴治療。

抑又論婦經事改常,自有地機、血海;女子少氣漏血,不無交信、合陽。

婦女月經不正常,如痛經、閉經、經期或遲或早,取用足太陰脾經的地機、血海二穴,確是常用的有效配穴法;女子氣虛不能攝血,沖任不固,以至形成漏經的癥狀,應取交信、合陽以固血止崩。

帶下產崩,沖門、氣沖宜審;月潮違限,天樞、水泉細詳。

帶下或產後血崩,沖門和氣沖穴是主治婦科疾患的要穴;月經周期不正常,取天樞、水泉二穴,不論月經先期或後期,皆可適用。

肩井乳癰而極效,商丘痔瘤而最良。

肩井穴可清熱、散結、消腫、止痛,是治療乳癰的特效穴;商丘穴治療痔瘤是首選穴。

脫肛趨百會、尾翳之所,無子搜陰交、石關之鄉。

脫肛取百會、鳩尾二穴可升提其氣,使脫肛上縮;婦女不能受孕,取陰交、石關二穴,是一種循經取穴的治本療法。

中脘主乎積痢,外丘收乎大腸。

積久不愈,反覆發作的慢性痢疾,取中脘穴可扶脾健胃,增強運化;治療脫肛,可取外丘穴。

寒瘧兮,商陽、太溪驗;痃癖兮,沖門、血海強。

寒瘧取商陽、太溪二穴,是以宣陽和陰為主的一種有效配穴法;痃癖取用足太陰脾經的沖門、血海,可調和氣血,標本兼治。

夫醫乃人之司命,非志士而莫為;針乃理之淵微,須至人之指教。先究其病源,後攻其穴道,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方知玄理之玄,始達妙中之妙。此篇不盡,略舉其要。

醫生主宰著病人的生命,不是有志於此的人不要輕率學習;針灸治病包涵著許多深遠的理論內容,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接受專家的指導,才能不致茫無頭緒。治病的時候,一定要先查明病源,再辨證選穴,同時鍛煉指力,適當地運用補瀉手法,結合臨床經驗,這樣對於針灸的適應證,自可發揮高度的療效。如能掌握了針灸處方的規律,和配穴、取穴的綱要,在這些規律與綱要中,再進一步去體驗針灸治病的原理,深入鑽研,達到融會貫通,也就可不斷產生奇妙的療效。

本賦雖還不足稱為全面的介紹,但舉一反三,也可作為治療的準則,來靈活運用了。

玉龍歌

【出處】本歌錄自《針灸大成》。有人提出此歌是宋代楊氏所作。元代王國瑞所撰的《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中首先搜集了此歌,題名「一百二十穴玉龍歌」,以後《針灸大成》、《針方六集》引入,稱之「玉龍歌」。「玉龍」之說法不一,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zu)》載:「楊光欣獲玉龍一枚,長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鏤精妙,不似人作。」這段記載與玉龍歌命名的涵義比較吻合。選用「玉龍」二字,可能是一取其貴,二取其120穴,合玉龍長一尺二寸之意。

本歌介紹120個腧穴,分治80餘種病症,其主要內容有:一是強調《玉龍歌》的應用價值;二是重視經絡理論;三是強調辨證施治,按病之寒熱虛實分別施針或艾灸或針灸並用;四是全身疼痛取不定穴(即以痛處為穴);五是注重沿皮卧針透刺或出血等針法。此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臨床參考價值很大。

【歌訣】

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痾(ke),

玉龍之歌真罕得,流傳千載無差訛。

我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

醫者行針殊妙絕,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刺顯明醫,

傴(yu)者立伸僂(lv)者起,從此名揚天下知。

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危。

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後補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

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入艾還加。

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並作一般看,

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偏正頭風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

若然痰飲風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

先補後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

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穴始痊,

亦治項上生瘰癧,下針瀉動即安然。

耳聾之症不聞聲,痛癢蟬鳴不快情,

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聽會用針行。

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一穴兩筋間,

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眉間疼痛苦難當,攢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針頭維即安康。

兩眼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貫睛,羞明更澀目難睜,

須得太陽針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兩眼紅,迎香穴內刺為通,

若將毒血搐出後,目內清涼始見功。

強痛脊背瀉人中,挫閃腰酸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

腎弱腰疼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

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

環跳能治腿股風,居髎二穴認真攻,

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聖功。

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濕致傷殘,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髖骨能醫兩腿疼,膝頭紅腫不能行,

必針膝眼膝關穴,功效須臾病不生。

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

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登時立見消。

腫紅腿足草鞋風,須把崑崙二穴攻,

申脈太溪如再刺,神醫妙絕起疲癃。

腳背腫起丘墟穴,斜針出血即時輕,

解溪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針要辨明。

行步艱難疾轉加,太沖二穴效堪誇,

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

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

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閑看。

急疼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元來真氣聚,補多瀉少應其中。

肩背風氣連臂疼,背縫二穴用針明,

五樞亦治腰間痛,得穴方知疾頓輕。

兩肘拘攣筋骨連,艱難動作欠安然,

只將曲池針瀉動,尺澤兼行見聖傳。

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爭氣血狂,

若向肩髃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康。

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要認真,

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通神。

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

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

若是脅疼並閉結,支溝奇妙效非常。

脾家之症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

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痊。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

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

痔瘺之疾亦可憎,表裡急重最難禁,

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後尋。

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干豈易調,

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手臂紅腫連腕疼,液門穴內用針明,

更將一穴名中渚,多瀉中間疾自輕。

中風之症症非輕,中沖二穴可安寧,

先補後瀉如無應,再刺人中立便輕。

膽寒心虛病如何?少沖二穴最功多,

刺入三分不著艾,金針用後自平和。

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

若把後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牙疼陣陣苦相煎,穴在二間要得傳,

若患翻胃並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乳蛾之症少人醫,必用金針疾始除,

如若少商出血後,即時安穩免災危。

如今癮疹疾多般,好手醫人治亦難,

天井二穴多著艾,縱生瘰癧灸皆安。

寒痰咳嗽更兼風,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淵一穴瀉,多加艾火即收功。

痴呆之症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

神門獨治痴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

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

若須通里穴尋得,一用金針體自康。

風眩目爛最堪憐,淚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應痊。

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膠,

少澤穴內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

滿身發熱痛為虛,盜汗淋淋漸損軀,

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刺疾俱除。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來灸便輕,

至陽亦治黃疸病,先補後瀉效分明。

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

命門若得金針助,腎俞艾灸起邅迍。

九般痔瘺最傷人,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長強一穴是,呻吟大痛穴為真。

傷風不解嗽頻頻,久不醫時勞便成,

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膏肓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

斯穴禁針多著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沉,

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

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俞治一般針。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難,

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

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

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方能病不侵。

七般疝氣取大敦,穴法由來指側間,

諸經俱載三毛處,不遇師傳隔萬山。

傳屍勞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

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著艾臨時要度量。

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痛不禁,

心胸之病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哮喘之症最難當,夜間不睡氣遑遑(huang),

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須當仔細觀,

若然著艾宜七壯,多則傷人針亦難。

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日夜苦憂煎,

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安然。

腎強疝氣發甚頻,氣上攻心似死人,

關元兼刺大敦穴,此法親傳始得真。

水病之病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

先灸水分並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

腎氣衝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

若得關元並帶脈,四海誰不仰明醫。

赤白婦人帶下難,只因虛敗不能安,

中極補多宜瀉少,灼艾還須著意看。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針疾自和,

俞府乳根一樣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

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脾瀉之症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

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為苦多情,

大陵穴內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

穴法深淺在指中,治病須臾顯妙功,

勸君要治諸般疾,何不當初記玉龍。

【注釋】

①瘰癘:又稱鼠瘺。一般指頸部淋巴結核。

②痔瘺:痔瘡和肛瘺合稱痔瘺。

③乳蛾(鵝):扁桃體腫大。

④癮疹:即指蕁麻疹。

⑤邅迍(zhan zhun):不順利。此處指腎虛證。

【白話解】

扁鵲授我玉龍歌,玉龍一試絕沉痾,

玉龍之歌真罕得,流傳千載無差訛。

我今歌此玉龍訣,玉龍一百二十穴,

醫者行針殊妙絕,但恐時人自差別。

補瀉分明指下施,金針一刺顯明醫,

傴者立伸僂者起,從此名揚天下知。

扁鵲(託名)傳授給我玉龍歌,用於臨床,即使是病程久長,纏綿難愈之症也能痊癒。玉龍歌是世間罕得,流傳了上千年沒有出現什麼差錯、訛誤,證明它是禁得起實踐檢驗的。現在我講一下玉龍歌的具體內容,本歌訣一共涉及120個穴,使用起來非常絕妙,但是恐怕現在的醫生水平參差不齊,未必使用得當。針刺時補瀉分明,才顯出醫生的高明。按本歌訣施治,腰脊彎曲(似指急性腰扭傷一類病症)的患者都能治癒,一定可以名揚天下了。

中風不語最難醫,髮際頂門穴要知,

更向百會明補瀉,即時蘇醒免災危。

中風失語是最難治的病,治療可取囟門、神庭穴,百會穴先補後瀉,多補少瀉,病人可及時蘇醒,轉危為安。

鼻流清涕名鼻淵,先瀉後補疾可痊,

若是頭風並眼痛,上星穴內刺無偏。

鼻塞、流清涕是患了鼻淵,嚴重時還可發生頭暈目眩,可取上星穴,先瀉後補,病可痊癒。

頭風嘔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

孩子慢驚何可治,印堂刺入艾還加。

頭風病不僅頭痛時作時止,嚴重時還會出現嘔吐、兩眼昏花,可取神庭穴沿皮下透刺五分,先補後瀉。小兒慢驚風,表現為抽搐緩慢無力,時發時止,取印堂穴沿皮下斜刺,透左右攢竹穴,並施以艾灸,療效較好。

頭項強痛難回顧,牙疼並作一般看,

先向承漿明補瀉,後針風府即時安。

頭項強直疼痛,活動受限,有時還並發牙痛,先瀉承漿,再針風府,這是前後對應取穴法。

偏正頭風痛難醫,絲竹金針亦可施,

沿皮向後透率谷,一針兩穴世間稀。

偏正頭風有兩般,有無痰飲細推觀,

若然痰飲風池刺,倘無痰飲合谷安。

偏正頭風很難醫治,治療可針刺絲竹空,沿皮向後透率谷以止痛,再辨證分型:如果屬痰飲型,多屬慢性頭痛,取風池;如果不屬痰飲型,多為急性頭痛,一般取用合谷即可。

口眼喎斜最可嗟,地倉妙穴連頰車,

喎左瀉右依師正,喎右瀉左莫令斜。

口眼喎斜的病,可取地倉透頰車施治,並應遵照老師的教導,右面麻痹而喎向左側,則瀉右面;左面麻痹而喎向右側,則瀉左側,即各於其麻痹一側針治。

不聞香臭從何治?迎香兩穴可堪攻,

先補後瀉分明效,一針未出氣先通。

無論何種原因引起的鼻不能分辨氣味,都可取雙側迎香穴,先補後瀉,有速效,有時尚未起針,鼻子已經通氣了。後文說「迎香應上星」,指此配穴。

耳聾氣閉痛難言,須刺翳風穴始痊,

亦治項上生瘰癧,下針瀉動即安然。

耳聾之症不聞聲,痛癢蟬鳴不快情,

紅腫生瘡須用瀉,宜從聽會用針行。

耳聾,耳內氣行不暢,阻塞不通,要刺翳風,這個穴亦用治項生瘰癧。後文有「翳風應合谷」,可作此配穴。耳聾,耳內有癢、痛、耳鳴等不舒服的感覺,以及耳周紅腫生瘡,可取聽會。後文有「聽會應合谷」,可作此配穴。這句歌訣說明一穴可主二症。

偶爾失音言語難,啞門一穴兩筋間,

若知淺針莫深刺,言語音和照舊安。

偶爾講話聲音嘶啞不能發聲,可取啞門穴淺刺(一般1寸左右),不可深刺,言語即能恢復正常。

眉間疼痛苦難當,攢竹沿皮刺不妨,

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針頭維即安康。

兩眼紅腫痛難熬,怕日羞明心自焦,

只刺睛明魚尾穴,太陽出血自然消。

眼痛忽然血貫睛,羞明更澀目難睜,

須得太陽針出血,不用金刀疾自平。

心火炎上兩眼紅,迎香穴內刺為通,

若將毒血搐出後,目內清涼始見功。

眉棱骨痛可取攢竹,沿皮刺向魚腰,這種病還常伴有眼目昏花,配以頭維穴可以治療。兩眼紅腫,疼痛難忍,怕見強光的病,只要針睛明、魚尾穴,並輔以太陽穴放血,癥狀自然消失。忽然眼睛疼痛,眼球外部充血,怕見強光,目澀難睜,取太陽穴放血即可治癒。心火上炎,兩眼紅赤,針刺雙側內迎香,如果能出血,效果更好,可使患者頓覺目內清涼。

強痛脊背瀉人中,挫閃腰酸亦可攻,

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間諸疾任君攻。

腎弱腰疼不可當,施為行止甚非常,

若知腎俞二穴處,艾火頻加體自康。

本段論述了實性和虛性兩種腰痛的治法。腰脊強直疼痛瀉人中穴,這個穴還可用治急性腰扭傷。另外還可配用委中穴以及腰部局部的穴位。後文「人中應委中」與此意同,這組穴位主治腰痛實證。腎虛腰痛更難以忍受,活動多有不便,可常灸雙側腎俞穴治療。

環跳能治腿股風,居髎二穴認真攻,

委中毒血更出盡,愈見醫科神聖功。

腿部疼痛,遇風寒痛甚者,可取環跳、居髎以疏風通絡散寒,並加以委中放血,能立見神效。

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濕致傷殘,

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腿膝無力,甚至站立困難,這是風濕造成的,灸風市、陰市二穴,溫經散寒通絡,行走能逐漸恢復正常。

髖骨能醫兩腿疼,膝頭紅腫不能行,

必針膝眼膝關穴,功效須臾病不生。

髖骨穴位於大腿前外側,梁丘穴外開1寸陷中,該穴能治療兩腿疼痛,膝頭紅腫,行走艱難的病,再配以膝眼,橫針透膝關穴,立刻就能見效。後文「髖骨應曲池」,是上下相配法;又「髖骨應風市」,是同肢相配法。

寒濕腳氣不可熬,先針三里及陰交,

再將絕骨穴兼刺,腫痛登時立見消。

寒濕腳氣痛苦難當,取足三里、三陰交以及絕骨穴,疏風化濕以瀉熱,使筋脈和利,腫痛立時能夠消退。

腫紅腿足草鞋風,須把崑崙二穴攻,

申脈太溪如再刺,神醫妙絕起疲癃。

草鞋風有腿腳紅腫的癥狀,取雙側崑崙穴,並配以申脈、太溪,使慢性腰背痛和尿癃閉都能解除。

腳背腫起丘墟穴,斜針出血即時輕,

解溪再與商丘識,補瀉行針要辨明。

行步艱難疾轉加,太沖二穴效堪誇,

更針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

腳背腫痛可取丘墟穴斜刺,出血更好,疼痛當時就能減鶴輕,再取解溪與商丘穴,能散瘀止痛,療效較好。如果病情加重,行走困難,可針雙側太沖穴配三里、中封,手到病除。

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

陰陵針透尤收效,紅腫全消見異功。

鶴膝風有膝關節紅腫等癥狀,治取雙側陽陵泉,透針陰陵泉,效果極佳,能消腫止痛。

腕中無力痛艱難,握物難移體不安,

腕骨一針雖見效,莫將補瀉等閑看。

手腕無力疼痛,握物困難,針刺腕骨穴,並據病情施以補或瀉,能散瘀止痛。

急疼兩臂氣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

此穴元來真氣聚,補多瀉少應其中。

兩臂疼痛,胸中氣沖,取肩井穴。這個穴是真氣聚集的地方,宜多補少瀉。後文說「肩井應支溝」,可作此配穴。又「應足三里」。

肩背風氣連臂疼,背縫二穴用針明,

五樞亦治腰間痛,得穴方知疾頓輕。

肩背受了風,累及臂痛,背縫穴有神效,還可配五樞穴(本穴亦治腰痛),針刺這兩個穴位,疾病就會立時減輕。

兩肘拘攣筋骨連,艱難動作欠安然,

只將曲池針瀉動,尺澤兼行見聖傳。

肘部拘攣,活動不利,針瀉曲池穴,配以尺澤,甚效。後文「尺澤應曲池」,即指此二穴配用。

肩端紅腫痛難當,寒濕相爭氣血狂,

若向肩髃明補瀉,管君多灸自安康。

肩部紅腫疼痛,是寒濕之邪侵襲,氣血凝澀所致,取肩髃穴看病補瀉,並可多灸,自當復原。後文「肩髃應髖骨」,是上下對應配穴。

筋急不開手難伸,尺澤從來要認真,

頭面縱有諸樣症,一針合谷效通神。

上肢筋脈拘攣,手指不能伸開,要取尺澤穴以舒筋活絡。各種頭面部疾患,針刺合谷都有神效。

腹中氣塊痛難當,穴法宜向內關防,

八法有名陰維穴,腹中之疾永安康。

情志失調,氣結腹中,結聚成塊,疼痛難忍,宜取內關穴,該穴是八脈交會穴中與陰維脈相通的穴位,以治療肚腹部的疾病有特效。

腹中疼痛亦難當,大陵外關可消詳,

若是脅疼並閉結,支溝奇妙效非常。

腹痛難忍,可取大陵、外關穴,調氣止痛。如果兩脅疼痛並伴有大便秘結,支溝穴效果非凡。

脾家之症最可憐,有寒有熱兩相煎,

間使二穴針瀉動,熱瀉寒補病俱痊。

得了脾臟的病證最可憐,寒熱煎熬,應取雙側間使穴,有熱則瀉,有寒則補,病可痊癒。

九種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內用神針,

若還脾敗中脘補,兩針神效免災侵。

胸脘部的九種疼痛證候及中焦脘腹部的疼痛,取用上脘穴針治,如果還兼有脾氣虛衰,健運失調之證,則應配中脘穴,施以補法。這兩個穴位治病具有神效。

痔瘺之疾亦可憎,表裡急重最難禁,

或痛或癢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後尋。

痔瘺病也很讓人討厭,其里急後重之症很難解決,還可能出現癢、痛、下血等癥狀,取二白穴能清熱化瘀止痛,療效較好。

三焦熱氣壅上焦,口苦舌干豈易調,

針刺關衝出毒血,口生津液病俱消。

熱壅上焦,口苦咽干,應取關沖穴點刺放血,能使患者口生津液,疾病全消。後文說「關沖應支溝」,可作此配穴。

手臂紅腫連腕疼,液門穴內用針明,

更將一穴名中渚,多瀉中間疾自輕。

手臂紅腫,連帶手腕疼,可針刺液門穴,並配以中渚穴,兩穴均施以瀉法,能活血散瘀,通絡止痛。

中風之症症非輕,中沖二穴可安寧,

先補後瀉如無應,再刺人中立便輕。

中風是比較嚴重的疾病,取雙側中沖穴先補後瀉,可使躁動的病人(為中風實證者)安靜下來,如果病人沒反應,則再針刺人中穴,疾病可立刻減輕。

膽寒心虛病如何?少沖二穴最功多,

刺入三分不著艾,金針用後自平和。

膽氣不足,膽虛氣怯,心悸心慌的病,應取雙側少沖穴淺刺三分左右,不要艾灸,單純針刺即可使病痊癒。

時行瘧疾最難禁,穴法由來未審明,

若把後溪穴尋得,多加艾火即時輕。

傳染性瘧疾很難治,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沒有明確有效的取穴治療方法,應取後溪穴重灸,當時就能減輕。後文有「後溪應百勞」,均以「百勞」即大椎,為治瘧穴。

牙疼陣陣苦相煎,穴在二間要得傳,

若患翻胃並吐食,中魁奇穴莫教偏。

陣發牙疼很痛苦,可取二間穴以清熱止痛。如果病人反胃嘔吐,應取奇穴中魁和胃止嘔。中魁一穴始見於此。

乳鵝之症少人醫,必用金針疾始除,

如若少商出血後,即時安穩免災危。

乳蛾病很少有人能夠治療,這種病一定要用針灸才治得好,應取少商穴點刺出血以瀉熱消腫。

如今癮疹疾多般,好手醫人治亦難,

天井二穴多著艾,縱生瘰癧灸皆安。

蕁麻疹即使是好醫生治起來也很棘手,取天井穴重灸可愈,此法還兼治瘰癧。

寒痰咳嗽更兼風,列缺二穴最可攻,

先把太淵一穴瀉,多加艾火即收功。

風寒咳嗽夾痰,取雙側列缺穴重灸,再配太淵施以瀉法,即可收效。

痴呆之症不堪親,不識尊卑枉罵人,

神門獨治痴呆病,轉手骨開得穴真。

疾呆病人不辨親疏,讓人不願接近,神門穴專治本病,取這個穴要轉動手腕,在骨縫中取。後文有「神門應後溪」,可作此配穴。

連日虛煩面赤妝,心中驚悸亦難當,

若須通里穴尋得,一用金針體便康。

多日心煩,面頰紅赤,心中驚悸,是因陰虛而起,可針刺通里穴痊癒。後文「通里應心俞」,可作此配穴。

風眩目爛最堪憐,淚出汪汪不可言,

大小骨空皆妙穴,多加艾火疾應痊。

得了風眩目爛(眼瞼腫爛)的病很可憐,病人總是眼淚汪汪的。治療可取大小骨空穴重灸,以祛濕散風清熱,疾病自當緩解。

婦人吹乳痛難消,吐血風痰稠似肢,

少澤穴內明補瀉,應時神效氣能調。

吹乳病(急性乳腺炎)疼痛難忍,或風痰熱重,吐血,痰稠似膠狀,取少澤穴施以一定的補瀉手法,可使氣機調暢,疾病能消。

滿身發熱痛為虛,盜汗淋淋漸損軀,

須得百勞椎骨穴,金針一刺疾俱除。

發熱,渾身疼痛,盜汗,為虛證,應取大椎旁百勞穴針刺,病可痊癒。後文「百勞應肺俞」,即指此配穴。

忽然咳嗽腰背疼,身柱由來灸便輕,

至陽亦治黃疸病,先補後瀉效分明。

急性咳嗽,牽引腰脊疼,灸身柱可減輕疾患。黃疸病取用至陽穴,看虛實而行補瀉,療效頗佳。

腎敗腰虛小便頻,夜間起止苦勞神,

命門若得金針助,腎俞艾灸起遣迆。

腎之精氣過於虧耗,導致小便頻,夜尿多,可針刺命門,並艾灸腎俞,可溫腎固本。

九般痔瘺最傷人,必刺承山效若神,

更有長強一穴是,呻吟大痛穴為真。

痔瘺之疾,由於長期慢性失血,對病人損耗很大,可針刺承山穴為治,對於疼痛較嚴重的,可配以長強穴。

傷風不解嗽頻頻,久不醫時勞便成,

咳嗽須針肺俞穴,痰多宜向豐隆尋。

患了傷風一直未愈,咳嗽頻頻,再拖延不治就會發展成為肺癆,所以應該馬上針灸,以咳為主的取肺俞穴,痰多再配豐隆。

膏肓二穴治病強,此穴原來難度量,

斯穴禁針多著艾,二十一壯亦無妨。

膏肓穴是強壯穴,取穴有一定難度,本穴禁針,可重灸。後文說「膏肓應足三里」,可作此配穴。

腠理不密咳嗽頻,鼻流清涕氣昏沉,

須知噴嚏風門穴,咳嗽宜加艾火深。

腠理不密,易感受風寒外邪,咳嗽,鼻流清涕,頭腦昏沉,打噴嚏,應取風門穴治療,風寒咳嗽可用艾灸。

膽寒由是怕驚心,遺精白濁實難禁,

夜夢鬼交心俞治,白環俞治一般針。

心虛膽寒,遺精白濁,夜夢交合,是很難治的病,取心俞、白環俞以清心降火,滋陰澀精。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補肝俞力便加,

更把三里頻瀉動,還光益血自無差。

肝虛血少,兩目昏花,針補肝俞、足三里可以補益肝血,使眼目清明。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吐食難,

黃疸亦須尋腕骨,金針必定奪中脘。

脾證有多種,出現反胃嘔吐則病情較重者,針取腕骨穴(本穴還可用治黃疸),再配以中脘,療效不錯。

無汗傷寒瀉復溜,汗多宜將合谷收,

若然六脈皆微細,金針一補脈還浮。

感受風寒後不出汗的,瀉復溜可促使發汗;汗出多的,則宜補合谷以收汗。如果少陰傷寒,六脈沉細,補復溜可復脈。

大便閉結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

更把支溝來瀉動,方知妙穴有神功。

大便秘結,排便困難,應取照海,並瀉支溝穴,有養津液,行大便之功。

小腹脹滿氣攻心,內庭二穴要先針,

兩足有水臨泣瀉,.無水方能病不侵。

小腹脹滿,氣上攻心,針刺雙側內庭穴;如果雙足水腫,則應瀉足臨泣以利水消腫,病邪自去。

七般疝氣取大敦,穴法由來指側間,

諸經俱載三毛處,不遇師傳隔萬山。

疝氣疼痛取大敦穴散結止痛,各書上均這樣記載,如果沒有得到真傳就會無從下手治療。

傳屍勞病最難醫,湧泉出血免災危,

痰多須向豐隆瀉,氣喘丹田亦可施。

傳屍勞(肺癆)病最難醫治,取湧泉穴放血可以治。如果痰多要配瀉豐隆,氣喘則補丹田以固腎納氣。

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細審詳,

有筋有骨須淺刺,著艾臨時要度量。

渾身疼痛的病非常煩人,治療應取不定穴,注意有筋骨的地方要淺刺,必要的話還可施以艾灸。

勞宮穴在掌中尋,滿手生瘡痛不禁,

心胸之病大陵瀉,氣攻胸腹一般針。

滿手生瘡,疼痛難忍者,可取手掌中間的勞宮穴治療。心胸部疾病應針瀉大陵穴,氣上衝心的病也可以這樣治療。

哮喘之症最難當,夜間不睡氣遑遑,

天突妙穴宜尋得,膻中著艾便安康。

哮喘病最難忍受,夜間不能安睡,呼吸困難,宜取天突穴,並艾灸膻中,可復安康。

鳩尾獨治五般癇,此穴須當仔細觀,

若然著艾宜七壯,多則傷人針亦難。

鳩尾穴專治各種癇證,但要注意不可多灸,而且針刺有一定危險性,要多加註意。

氣喘急急不可眠,何當日夜苦憂煎,

若得璇璣針瀉動,更取氣海自安然。

氣喘病難以入睡,日夜煎熬,應針瀉璇璣穴,並配氣海以扶正培本,化痰平喘。

腎強疝氣發甚頻,氣上攻心似死人,

關元兼刺大敦穴,此法親傳始得真。

腎氣失常,疝氣頻頻發作,氣上攻心,嚴重時可昏厥,取關元、大敦穴治療效果好。

水病之病最難熬,腹滿虛脹不肯消,

先灸水分井水道,後針三里及陰交。

水腫病腹滿、腹脹難消,灸水分、水道,並針足三里及陰交穴,健脾溫腎,助陽利水。

腎氣衝心得幾時,須用金針疾自除,

若得關元並帶脈,四海誰不仰明醫。

腎虛氣上衝心的病,針刺效果很好,取關元及帶脈穴,針到病除,四海揚名。

赤白婦人帶下難,只因虛敗不能安,

中極補多宜瀉少,灼艾還須著意看。

婦女赤白帶下,不得安寧,是脾腎內虛取中極穴多補少瀉,並可酌情施以艾灸,能利濕止帶。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針疾自和,

俞府乳根一樣刺,氣喘風痰漸漸磨。

哮喘病症見咳嗽,多痰,針刺俞府、乳根穴,療效較好,各種癥狀都會逐漸消失。

傷寒過經猶未解,須向期門穴上針,

忽然氣喘攻胸膈,三里瀉多須用心。

傷寒順經傳變仍未能緩解,則應針刺期門穴防其傳變。忽然發作氣喘,胸膈不暢,可針瀉足三里以理氣寬胸。

脾瀉之症別無他,天樞二穴刺休差,

此是五臟脾虛疾,艾火多添病不加。

脾瀉一證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針刺雙側天樞穴,因為這種病是脾虛所致,所以可以重灸。

口臭之疾最可憎,勞心只為苦多情,

大陵穴內人中瀉,心得清涼氣自平。

口臭病最惹人厭煩,病因是情志不暢,思慮過度,針瀉大陵、人中穴,可使心內清涼,氣機通暢平和。

穴法深淺在指中,治病須臾顯妙功,

勸君要治諸般疾,何不當初記玉龍。

醫生手下要掌握針刺的深淺補瀉,治病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以後在臨床上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病症,奉勸大家習誦玉龍歌,必有裨益。

玉龍賦

【出處】本歌始見於明代高武的《針灸聚英》,是總輯《玉龍歌》的要旨,擷其精華以賦的形式編寫而成。不但更易習誦,而且所介紹的範圍更廣,包括內、外、婦、兒、五官科疾病,其中處方取穴的規律,又多是療效卓著、切合實用者。歷代均將本賦推崇為具有指導性的針灸文獻之一,直至現在,臨證取穴時,大多不出這個範圍。

全文介紹了102個穴位治療多種病症的經驗。其中頭面五官和頸項背部的疾患21症,內傷外感21症,痔疝大小便和其他疾患17症。在治療上,著重於表裡經的配合和八脈交會穴、俞募穴的使用。

【歌訣】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繁,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原夫卒暴中風,囟門、百會;腳氣連延,里、絕、三交。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攢竹、頭維,治目痛、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二白醫痔瘺,間使剿瘧疾。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天井治瘰癧瘕疹,神門治獃痴笑咷(tao)。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wangle)喘促,璇璣、氣海當知。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勞宮、大陵,可治心悶瘡痍。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痎(jie)瘧尋後溪。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婦人乳癰,少澤與太陽之可推。身柱蠲(juan)嗽,能除膂(Ifl)痛;至陰卻疸,善治神瘀。長強、承山,灸痔最妙;豐隆、肺俞,痰嗽稱奇。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商丘、解溪、丘墟,腳痛堪追。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痛兮,尺澤合於曲池。風濕傳於兩肩,肩髃可療。雍熱盛乎三焦,關沖最宜。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膜。天突、膻中醫喘嗽,地倉、頰車療口喎。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癰如拿。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瘥。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太溪、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zhun);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屍勞之例。

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行步艱楚,刺三里、中封、太沖。取內關與照海,醫腹疾之塊,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與支溝;腿風濕痛,居醪兼環跳與委中。上脘、中脘,治九種心痛;赤白帶下,求中極之異同。

又若心虛熱壅,少沖明於濟奪;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此為難擬定之可祛。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白話解】

夫參博以為要,輯簡而舍繁,總玉龍以成賦,信金針以獲安。

我通過反覆的臨床實踐,博覽古今醫籍和「玉龍歌」,擇其要點,刪繁就簡,編撰而成「玉龍賦」,使人們認識針灸祛病保平安的方法。

原夫卒暴中風,囟門、百會;腳氣連延,里、絕、三交。

對突然發作的中風,取囟門、百會穴治療;腳氣病纏綿不愈,足三里、絕骨、三陰交是常用的有效穴位。

頭風鼻淵,上星可用;耳聾腮腫,聽會偏高。

頭風頭痛,鼻淵流濁涕、頭痛,取上星穴;耳聾腮腫,取聽會穴是高明的用法。

攢竹、頭維,治目痛、頭痛;乳根、俞府,療氣嗽痰哮。

攢竹、頭維二穴相配,可以治療頭痛目痛。乳根、俞府二穴相配,可以治療哮喘、咳嗽痰多等症。

風市、陰市,驅腿腳之乏力;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

風市、陰市二穴對於感受風寒濕邪引起的股膝麻痹、邁步困難很有效;陰陵泉、陽陵泉二穴,對於膝關節腫痛之症,療效顯著。

二白醫痔瘺,間使剿瘧疾。

經外奇穴二白穴專用治痔瘺,間使穴治瘧疾。

大敦去疝氣,膏肓補虛勞。

大敦穴治疝氣是針到病除的效穴。膏肓穴是主治各種虛勞病及慢性疾患的要穴。

天井治瘰癧癮疹,神門治獃痴笑咷。

天井穴能治療瘰癧、癮疹;神門穴對於哭笑無常的痴呆病人效果較好。

咳嗽風痰,太淵、列缺宜刺;尪羸喘促,璇璣、氣海當知。

咳嗽多痰,宜刺太淵、列缺穴;枯瘦如柴的氣喘病人,取璇璣、氣海穴,療效很好。

期門、大敦,能治堅痃疝氣;

期門、大敦穴上下呼應,可散結、行氣、疏肝、散寒、止痛,治療痞塊疝氣。

勞宮、大陵,可治心悶瘡痍。

勞宮、大陵穴,可以治療心胸煩悶及瘡瘍之症。

心悸虛煩刺三里,時疫痃瘧尋後溪。

心悸、心煩虛證針刺足三里,瘧疾發作取後溪穴,有顯著療效。

絕骨、三里、陰交,腳氣宜此;

絕骨、足三里、三陰交三穴相配,不論乾濕腳氣病,均可醫治。

睛明、太陽、魚尾,目症憑茲。

睛明、太陽、魚尾(絲竹空)三穴,可治療眼病。

老者便多,命門兼腎俞而著艾;

老年人小便不禁,尿意頻數,夜尿多等,可取命門及腎俞穴等艾灸,效果較好。

婦人乳腫,少澤與太陽之可推。

婦女乳腺炎,可取少澤、太陽穴治療。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

身柱穴可祛除咳嗽之症,還能治療脊梁骨痛。

至陰卻疸,善治神疲。

至陰穴能治療黃疸病,還善治精神瘀勞之症,有健脾胃、清熱退黃、振奮精神之效果。

長強、承山,灸痔最妙;

艾灸長強、承山二穴,治療癢瘡效果最好。

豐隆、肺俞,痰嗽稱奇。

豐隆、肺俞二穴相配,治咳嗽痰喘有奇效。

風門主傷冒寒邪之嗽。

風門穴對感受寒邪導致的咳嗽效果較好。

天樞理感患脾泄之危。

天樞穴對脾胃病消化不良所致的泄瀉效果很好,可刺可灸。

風池、絕骨,而療乎傴僂;人中、曲池,可治其痿傴。

筋脈拘急,成為背曲身俯,難以伸直的形態,可取風池、絕骨二穴為主治要穴;人中、曲池穴,可以治療肌肉痿弱無力,脊背彎曲的病證。

期門刺傷寒未解,經不再傳;

傷寒未解,可以針刺期門穴,使這一經的證候不至於傳為其他經的證候,病可因此而轉愈。

鳩尾針癲癇已發,慎其妄施。

癲癇發作,可針刺鳩尾穴,但這個穴部位較為特殊,針刺時有一定的危險性,應謹慎。

陰交、水分、三里,蠱脹宜刺;

三陰交、水分、足三里三穴相配,可治療各種蟲、水臌脹病。

商丘、解溪、丘墟,腳痛堪追。

足關節附近腫脹灼熱,劇烈疼痛,商丘、解溪、丘墟三穴相配合,自可發揮相得益彰的妙用,使病痊癒。

尺澤理筋急之不用,腕骨療手腕之難移。

尺澤穴對於上肢筋脈拘攣,不能自由伸屈運用的病有效;腕骨穴對於手腕無力或疼痛、活動不利的病均有療效。

肩脊痛兮,五樞兼於背縫;肘攣痛兮,尺澤合於曲池。

肩背脊柱疼痛,可取五樞、脊縫穴治療;肘關節周圍筋肉攣急,屈伸不利,並有腫脹疼痛的現象,尺澤、曲池相配,可發揮舒筋鎮痛的療效。

風濕傳於兩肩,肩髃可療。

風濕病侵襲到兩個肩關節,肩髃穴是不可少的效穴。

雍熱盛乎三焦,關沖最宜。

三焦熱盛,取關沖穴效果最好。

手臂紅腫,中渚、液門要辨;

手臂紅腫,中渚配以液門穴,可以治療。

脾虛黃疸,腕骨、中脘何疑。

慢性發作,或體力衰竭,長期不愈,屬於陰黃之類的黃疸,可以取腕骨、中脘穴治療,能補虛祛黃。

傷寒無汗,攻復溜宜瀉;傷寒有汗,取合谷當隨。

外感風寒,如果無汗,針瀉復溜;如果有汗,則取合谷穴治療。

欲調飽滿之氣逆,三里可勝;

足三里可以治療胸腹胃脘部脹滿,氣逆不舒之證。

要起六脈之沉匿,復溜稱神。

對於病邪入於少陰,六脈沉伏之病,取復溜有神效。

照海、支溝,通大便之秘;內庭、臨泣,理小腹之膜。

照海、支溝二穴相配,可以祛除大便秘結,排便困難的癥狀;內庭、臨泣二穴,治療小腹脹滿效果好。

天突、膻中醫喘嗽;

天突、膻中穴,可以治療咳嗽氣喘病。

地倉、頰車療口喎。

地倉、頰車相配,可以治療口角喎斜。

迎香攻鼻窒為最,肩井除臂痛如拿。

鼻塞不通可以取迎香穴,肩井穴對於臂痛之症可以針到病除。

二間治牙疼,中魁理翻胃而即愈;

二間穴治療牙齦紅腫疼痛之症,中魁穴治療翻胃嘔惡均能立見神效。

百勞止虛汗,通里療心驚而即瘥。

百勞穴能祛除虛勞病的自汗盜汗;通里穴能夠治療心驚的病。

大小骨空,治眼爛能止冷淚;左右太陽,醫目疼善除血翳。

大小骨空穴,能夠治療瞼緣潰爛、流淚的病;兩側太陽穴可治療眼睛疼及血脈貫布,遮滿黑睛,不能視物的病。

心俞、腎俞,治腰腎虛乏之夢遺;

心俞、腎俞相配可以治療腰虛睏乏,夢遺病。

人中、委中,除腰脊痛閃之難制。

人中、委中相配,可以治療脊背強痛、腰痛腰酸及外傷閃挫所引起的腰背痛。

太溪、崑崙、申脈,最療足腫之迍;

太溪、崑崙、申脈穴,最長於治療足腫、行走困難的病。湧泉、關元、豐隆,為治屍勞之例。

湧泉、關元、豐隆穴,可以治療屍勞病(肺癆)。

印堂治其驚搐,神庭理乎頭風。

印堂穴治療驚風抽搐,神庭穴治療頭風痛效果很好。

大陵、人中頻瀉,口氣全除;

針瀉大陵、人中穴,能祛除口臭。

帶脈、關元多灸,腎敗堪攻。

多灸帶脈、關元二穴,可治療腎虛之疾。

腿腳重疼,針髖骨、膝關、膝眼;行步艱楚,刺三里、中封、太沖。

腿腳發沉、疼痛,針刺髖骨、膝關、膝眼;走路艱難、痛楚,針刺足三里、中封和太沖穴。

取內關於照海,醫腹疾之塊,

內關配照海,治療氣血痰濁在腹內凝結而成的痞塊之類的病。

搐迎香於鼻內,消眼熱之紅。

眼目紅赤之實證,用三棱針刺入內迎香(經外奇穴),血出熱泄,病可立愈。

肚痛秘結,大陵合外關與支溝;

大陵、外關、支溝穴相配,可以治療腹痛、大便秘結。腿風濕痛,居髎兼環跳與委中。

兩腿風濕疼痛,取居髎、環跳、委中三穴,療效很好。

上脘、中脘,治九種心痛;

上腹、前胸部的疼痛,可以針刺上脘、中脘穴治療。

赤白帶下,求中極之異同。

赤帶、白帶的病因性質雖是各異,但在中極穴施行治療,卻能同樣地獲得滿意的效果。

又若心虛熱壅,少沖明於濟奪;

如果心內虛熱壅盛,應取少沖穴,或補或瀉,自可獲得一定的療效。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實虛。

視物模糊不清,眼目充血的病,不論虛實,都可取肝俞穴治療。

當心傳之玄要,究手法之疾徐。

我們接受了先哲遺留下來的豐富經驗,包括其中的高深學理和主要的治療原則,再能進一步研究操作手法的快慢補瀉,就可在臨床上實際應用了。

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此為難擬定之可祛。

如果遇到挫閃等外傷,出現疼痛,除了一般常用的經穴之外,即以痛處為穴,亦可獲得祛邪止痛的功效,這是難以擬定部位的。

輯管見以便誦讀,幸高明而無哂諸。

就我短淺的見解所及,選輯編成「玉龍賦」,以便於初學者記誦閱讀,如有未盡完善之處,希望高明者不要見笑。

16.通玄指要賦

【出處】選自《針經指南》,元·竇漢卿著。本賦又名《流注指要賦》,重點介紹了根據經絡辨證論治的取穴規律。選穴著重於肘膝以下的井、滎、俞、經、合、原66穴。本篇歸納的有效治法,由博返約,深入淺出,指出了其中主要關鍵。只要深入體會,就不難掌握針灸處方取穴的規律。本篇作為醫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的準繩,所以稱為通玄指要賦,有重要臨床參考價值。

【歌訣】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

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獃痴。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清除。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通於氣沖,陰陵開通於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筋轉而痛,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癲狂兮,憑後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冷淚,臨泣尤准。髖骨將腳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

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兮,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經古之玄書。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捻指。

【白話解】

必欲治病,莫如用針。巧運神機之妙,工開聖理之深。外取砭針,能蠲邪而扶正;中含水火,善回陽而倒陰。

治病之法中針灸療法較其他療法有獨特之處。針灸能治癒疾病,主要是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以精巧的針術,運轉生理活動上的神機之妙,以平復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擅長於針灸的醫者,將古代博大精深的醫學理論繼往開來,從實踐中發揮它的真正價值。用砭石從體表進行刺激,能蠲除病邪,扶補正氣;針道之中有陰陽五行的大道理,針術能使陽厥者陽回,使陰竭者陰復,濟世活人。

原夫絡別支殊,經交錯綜,或溝池溪谷以歧異,或山海丘陵而隙共。斯流派以難揆,在條綱而有統。理繁而昧,縱補瀉以何功?法捷而明,曰迎隨而得用。

經絡中的十五絡脈,有綱的含義,將不同的支脈分別聯繫起來,由絡脈作為傳注的紐帶。十二經脈由陰經交於陰經,或數經相交,構成了錯綜的循行通路,經絡上的穴位就像溝池溪谷、山海丘陵一樣處在孔隙或凹陷中。經絡系統的流注複雜,是難以分辨記憶清楚的,但經絡系統又是統一有序的。如果不理解這些複雜的規律,即使運用了補瀉手法,也難獲得滿意的療效。針灸治療的方法很多,準確應用迎隨針法是一種簡明而有捷效的治療方法。

且如行步難移,太沖最奇。人中除脊膂之強痛,神門去心性之獃痴。風傷項急,始求於風府;頭暈目眩,要覓於風池。耳閉須聽會而治也,眼痛則合谷以推之。胸結身黃,取湧泉而即可;腦昏目赤,瀉攢竹以偏宜。但見兩肘之拘攣,仗曲池而平掃;四肢之懈惰,憑照海以清除。牙齒痛,呂細堪治;頭項強,承漿可保。太白宣通於氣沖,陰陵開通於水道。腹膨而脹,奪內庭兮休遲;筋轉而痛,瀉承山而在早。大抵腳腕痛,崑崙解愈;股膝疼,陰市能醫。癇發癲狂兮,憑後溪而療理;瘧生寒熱兮,仗間使以扶持;期門罷胸滿血膨而可已,勞宮退胃翻心痛亦何疑!

至於足痛行步困難,可取太沖;脊柱兩側肌肉強痛用人中;心性痴呆用神門;風邪致頸項強痛取風府;頭暈目眩取風池;耳聾取聽會;眼痛取合谷;胸部熱結身黃,取湧泉;腦昏目赤,瀉攢竹;兩肘拘攣,取曲池;四肢懈惰乏力,取照海;牙痛,取太溪;頭項強,取承漿;凡是氣上沖胸用太白穴可宣降;陰陵泉穴可以開通水道治水腫病;腹膨脹,取內庭;腿肚轉筋取承山,用瀉法;腳腕痛,取崑崙;股膝痛,取陰市;癲狂癇,取後溪;瘧疾寒熱往來,取間使;胸滿、血結膨脹滿,取期門;翻胃、嘔惡、心痛,取勞宮。

稽夫大敦去七疝之偏墜,王公謂此;三里卻五勞之羸瘦,華佗言斯。固知腕骨祛黃,然骨瀉腎,行間治膝腫目疾,尺澤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二間宜取;鼻窒無聞,迎香可引。肩井除兩臂難任;絲竹療頭疼不忍。咳嗽寒痰,列缺堪治;眵?冷淚,臨泣尤准。髖骨將腳痛以祛殘,腎俞把腰疼而瀉盡。以見越人治屍厥於維會,隨手而蘇。文伯瀉死胎於陰交,應針而隕。

考查了古代醫籍的記載,大敦可治七疝之睾丸偏墜,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有這樣的記載;足三里可治五勞之羸瘦,華佗驗案中有記載;腕骨可治黃疸;然骨可瀉腎;行間可治膝腫和目疾;尺澤可治肘疼筋緊;目昏不見,取二間;鼻窒不聞香臭,取迎香;肩井可治療兩臂疼痛不能負重;絲竹空可治療頭疼;咳嗽寒痰可取列缺;眼屎凝積、冷淚可取頭臨泣;髖骨部居髎、環跳可治療腳疼;腎俞可治療腰疼;扁鵲治療虢太子屍厥病,使弟子子陽取百會穴,病人隨著針刺而蘇醒;徐文伯用刺三陰交的方法,使懷孕後胎死腹中的婦女排出死胎。

聖人於是察麻與痛兮,實與虛。實則自外而入也,虛則自內而出歟!故濟母而裨其不足,奪子而平其有餘。觀二十七之經絡,一一明辨。據四百四之疾症,件件皆除。故得夭枉都無,躋斯民於壽域;幾微已判,彰經古之玄書。

聖人檢察病人肢體的麻木和疼痛,分虛證和實證,實證即外感六淫之邪中人,從外而入;虛即指內傷虛損氣血不足,是自內而出。因此,在補母瀉子法中虛則補其母穴,實則瀉其子穴。十二正經和十五絡脈,要分別清楚。古代記載針灸能治療的404種疾病,都要一一驗證治癒,這樣,就不會有夭折和誤傷性命的事發生,老百姓就能盡其天年。以上微妙的針灸理論已經分析明白,我不過是闡發古代醫籍所載的深奧理論罷了。

抑又聞心胸病,求掌後之大陵;肩背患,責肘前之三里。冷痹腎敗,取足陽明之土;連臍腹痛,瀉足少陰之水。脊間心後者,針中渚而立痊;脅下肋邊者,刺陽陵而即止。頭項痛,擬後溪以安然;腰背疼,在委中而已矣。夫用針之士,於此理苟能明焉,收祛邪之功,而在捻指。

我又聽說:心胸病,取掌後大陵;肩背疾患,取肘前手三里。寒濕所侵,致使腎氣不足的腰背痹痛,取足陽明胃經合土穴足三里;感受風寒之邪,致使臍腹疼痛,瀉足少陰腎經合水穴陰谷。脊間心後痛,取中渚;脅下肋邊的疾病,取陽陵泉。頭項痛,取後溪;腰腳疼,取委中。針灸醫生如果能深入研究本篇所述的針灸理論,心中豁然明了,然後運用於臨床,就易如捻指搓針了。

四、流注針法歌賦攔江賦

【出處】選於《針灸聚英》,明·高武著。本賦名「攔江」是強調其針法有力挽狂瀾之功。賦中闡述了擔截二法的運用等內容,有參考價值。

【歌訣】

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我今詠此攔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喉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傷寒在表並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後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耳鳴鼻衄胸中滿,好把金針此穴尋;但遇癢麻虛即補,如逢疼痛瀉而迎。

更有傷寒真妙訣,三陽須要刺陽經,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妙用針。但治傷寒皆用瀉,要知《素問》坦然明。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水數虧兮宜補肺,水之泛濫土能平。春夏井滎宜刺淺,秋冬經合更宜深。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句。夫弱婦強亦有克,婦弱夫強亦有刑;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傳枉費心,不遇至人應莫度,天實豈可付非人。按定氣血病人呼,重搓數十把針扶,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白話解】

擔截之中數幾何?有擔有截起沉痾。我今詠此攔江賦,何用三車五輻歌。

針刺補瀉的方法有多少種啊!根據病情分別用補法或者瀉法就能治療頑固的病症。我吟詠的攔江賦,短小精悍實用,不必要長篇大論的講述。

先將八法為定例,流注之中分次第。胸中之病內關擔,臍下公孫用法攔。頭部須還尋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噤口喉風針照海,三棱出血刻時安。傷寒在表並頭痛,外關瀉動自然安。眼目之症諸疾苦,更須臨泣用針擔。後溪專治督脈病,癲狂此穴治還輕。申脈能除寒與熱,頭風偏正及心驚。耳鳴鼻衄胸中滿,好把金針此穴尋;但遇癢麻虛即補,如逢疼痛瀉而迎。

先以奇經八脈的八脈交會穴為例,根據氣血流注的順序次第介紹應用。胸中的病取內關,臍下腹中的病取公孫。頭部疼痛等疾患選列缺,有痰涎壅塞,咽干、咽腫痛,張口困難則加針照海穴,用三棱針刺出血就有效驗。外感風寒表證頭疼痛,瀉外關即安康。眼疾選足臨泣。後溪穴專治督脈病症,針刺可治癲癇狂。申脈能治寒熱往來,偏正頭痛,以及心驚症,耳鳴流鼻血,胸中滿悶。一般病人癢、麻木是虛證,針用補法,而疼痛多屬實證,應該用瀉法。

更有傷寒真妙訣,三陽須要刺陽經,無汗更將合谷補,復溜穴瀉好施針。倘若汗多流不絕,合谷收補效如神。四日太陰宜細辨,公孫、照海一同行,再用內關施截法,七日期門妙用針。但治傷寒皆用瀉,要知《素問》坦然明。

針刺治療傷寒有妙訣。病在太陽、陽明、少陽時主要取陽經的腧穴治療。若傷寒無汗針刺補合谷、瀉復溜。若傷寒表虛汗多者單補合谷即效果如神。傷寒四日傳太陰,應仔細辨證施治,取公孫、照海外加手厥陰內關穴針刺補瀉就可阻斷傳變達到治療的目的。在傷寒七日應取期門穴針刺。傷寒外感疼痛發熱之類都要採用針刺瀉法,這其中的道理在《素問》中論述得非常明白。

流注之中分造化,常將水火土金平。水數虧兮宜補肺,水之泛濫土能平。春夏井滎刺宜淺,秋冬經合更宜深。天地四時同此數,三才常用記心胸,天地人部次第入,仍調各部一般勻。

在用針刺治療疾病時要注意氣血流注的各種變化,如時辰地域等,注意五行生剋的平衡。腎水虧補肺金,水飲為病補脾土,其餘類推。四季之中春夏季節及井穴和滎穴都宜淺刺;而秋冬季節和經穴、合穴宜深刺。針刺時進針要分天部(淺)、人部(中)和深部即地部依次加深,在手法上補瀉各部都要調勻。

夫弱婦強亦有克,婦弱夫強亦有刑;皆在本經擔與截,瀉南補北亦須明。經絡明時知造化,不得師傳枉費心,不遇至人應莫度,天實豈可付非人。按定氣血病人呼,重搓數十把針扶,戰提搖起向上使,氣自流行病自無。

總的說,陽弱陰盛會發生病變,而陰弱陽盛也會有病症出現,都可以採用補本經經穴或瀉本經經穴調節陰陽達到平衡,也可採用五行調補的辦法。(瀉南火補北水,而影響東方木、西方金和中央土,稱瀉南補北)

學習針灸的方法首先要明白經絡,另外又要有名師傳授才能真正掌握。切記要掌握病人的呼吸和氣血的流注變化,採用捻轉、搓搖和提插的手法,使氣血恢復正常的流注循行,則病自然痊癒。

十二經納天干歌

【出處】出處不詳。此歌說明了天干與臟腑、經絡相配屬的關係,在子午流注針法中,在逐日按時、循經取穴應用方面,主要以天干地支來作為經穴和日時的符號。所以必須掌握天干與臟腑、經絡的配合原則,本歌賦即為此編寫而成。

【歌訣】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

庚屬大腸辛屬肺,壬屬膀胱癸腎臟,

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白話解】每一個天干代表一個(有的代表兩個)臟腑和一條(或兩條)經脈。其關係是:甲為膽,乙為肝,丙為小腸,丁為心,戊為胃,己為脾,庚為大腸,辛為肺,壬為膀胱與三焦,癸為腎與心包。

【按語】明代張介賓在《類經圖翼》十二經納甲歌中提出將「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改為「三焦陽腑須歸丙,包絡從陰丁火旁」。後世在子午流注納子法的子母補瀉配穴法中,都按張介賓的十二經納甲關係進行配穴。

十二經納地支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成》,明·楊繼洲著。此歌說明了一天中有十二個時辰與十二條經脈相配屬的關係,是子午流注納子法的理論基礎和配穴方法的依據。

十二經的氣血,從中焦開始,上注於肺經,經過大腸……終於肝經,再返回肺經,周而復始。這個流注順序以一天來說,是從寅時起,經過卯、辰、巳、午……止於丑時,周而復始,兩者相配即稱十二經納地支。

【歌訣】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

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白話解】子午流注針法的開穴,分有納干法、納支法兩種。納支法又稱廣義的納支法,它是以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時辰配十二經來取穴。寅時為肺經,卯時為大腸經,辰時為胃經,巳時為脾經,午時為心經,未時為小腸經,申時為膀胱經,酉時為腎經,戌時為心包經,亥時為三焦經,子時為膽經,丑時為肝經。

八法歌

【出處】選自《針灸大成》,明·楊繼洲著。八法歌,又名靈龜八法歌,是利用八脈交會穴,結合八卦、九宮學說,按時取穴的一種方法,也是以時間為主要因素,屬於時間針法的一種。

【歌訣】

坎一聯申脈,照海坤二五,

震三屬外關,巽四臨泣數,

乾六是公孫,兌七後溪府,

艮八系內關,離九列缺主。

【注釋】

①八卦:八卦是《易經》中八種基本圖形,由「—」和——」符號組成:「—」代表陽,「——」代表陰,是取陰陽之象,結合自然現象組合而成。

它們是:

乾為天作?卦;坤為地作?卦;

坎為水作?卦;離為火作?卦;

巽為風作?卦;震為雷作?卦;

艮為山作?卦;兌為澤作?卦。

②九宮:是根據八卦,同時結合九宮數、方位組成,此九宮數正如此歌所述:坎一、坤二、五,震三,巽四,乾六、兌七、艮八、離九。

③坎一:坎(kan)在八卦中為水,其卦象為?,九宮數中代數為一。八卦與九宮是靈龜八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坤二五:八卦中坤在九宮中代表數是二和五。

【白話解】靈龜八法的開穴,是以日干支、時干支的代表數相加,再被9(陽日)、6(陰日)除,其餘數代表穴位。

九宮八卦中的坎代表一,與八脈交會穴申脈相聯;坤代表二、五,與照海相聯;震代表三,與外關相聯;巽代表四,與足臨泣相聯;乾代表六,與公孫相聯;兌代表七,與後溪相聯;艮代表八,與內關相聯;離代表九,與列缺相聯。

八脈交會八穴主治歌

【出處】選自《針灸指南》,金元·竇漢卿著。本歌論述了奇經八脈八穴的交會關係,熟記本歌括對臨床及研究靈龜八法均有幫助。

【歌訣】

公孫沖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項,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注釋】

①八脈交會八穴主治歌:本歌在《針灸聚英》中稱「經脈交會八穴歌」,內容相同。

②胃心胸:指脾經、心包經、沖脈、陰維四經在經脈循行路線中相合的部位,以及這四經所主治的病症。

③目銳:原《八法交會八脈》篇中是:「合於目銳眥、耳後、頰、頸、肩。」編歌訣時以「目銳」簡稱。

④內眥項:原《八法交會八脈》篇中是:「合於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指小腸、膀胱、督脈、陽蹺四經在循行路線中相合的部位及此四經主治的病症。

⑤膈喉嚨:原《八法交會八脈》篇中是:「合於肺系、咽喉、胸膈。」指肺、腎、任、陰蹺四經在循行路線中相合的部位,以及這四經所主治的病症。

【白話解】公孫(屬脾經,與沖脈相通)和內關穴(屬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相通)相配,主要能主治胃、心、胸部疾病。

足臨泣(屬膽經,與帶脈相通)和外關穴(屬手少陽三焦經,與陽維相通)相配,主要能主治目外眥、耳、頰、頸、肩等五個部位的疾病。

後溪(屬手太陽小腸經,與督脈相通)與申脈穴(屬足太陽膀胱經,與陽蹺脈相通)相配,主要能主治目內眥和頸項、耳、肩、小腸、膀胱等部位和經絡的病症。

列缺(屬手太陰肺經,與任脈相通)與照海穴(屬足少陰腎經,與陰蹺脈相通)相配,主要能主治肺系、咽喉、胸膈三個部位的病症。

八法交會歌

【出處】《針灸大成》,明·楊繼洲著。本歌是將《八法交會八脈》篇中奇經八穴的四組交會腧穴以歌括體裁寫出,便於背誦記憶。

【歌訣】

內關相應是公孫,外關臨泣總相同,

列缺交經通照海,後溪申脈亦相從。

【注釋】

①八法,即奇經八脈。《針灸大全·卷上·標幽賦》註:「八法者,奇經八脈也。」根據奇經八脈及其相關經絡循行和主治病症的某些特點,可將奇經八脈與其相通的八個腧穴分為四組,每組兩個交會腧穴的主治範圍大致相似,故稱「相應」。

【白話解】陰維脈與手厥陰心包經內關穴相通,沖脈與足太陰脾經的公孫相通,兩穴的主治範圍大致相似。

陽維脈與手少陽三焦經的外關相通,帶脈與足少陽膽經的足臨泣相通,兩穴的主治範圍大致相似。

任脈與手太陰肺經的列缺穴相通,陰蹺脈與足少陰腎經的照海穴相通,兩穴的主治範圍大致相同。

督脈與手太陽小腸經的後溪穴相通,陽蹺脈與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相通,兩穴的主治範圍大致相同。

八脈配八卦歌

【出處】出處不詳。本篇前半部分是重複歸納了「八法歌」的內容,以提示對八法的重視與強調。

【歌訣】

乾屬公孫艮內關,巽臨震位外關還,

離居列缺坤照海,後溪兌坎申脈聯。

補瀉浮沉分逆順,隨時呼吸不為難,

仙傳秘訣神針法,萬病如拈立便安。

【白話解】每一條奇經與十二經中的一個腧穴相聯繫,這八個與奇經相聯繫的腧穴叫八脈八穴或奇經八穴。靈龜八法和飛騰八法就是按時取這八穴的,靈龜八法中所用的奇經八穴,都需和八卦相配屬,故統稱為奇經納卦法。其配屬關係如下:

八卦中的乾屬公孫(屬足太陰脾經,與沖脈相通),艮屬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與陰維脈相通),兩穴治療疾病相似。

八卦中的巽屬足臨泣(屬足少陽膽經,與帶脈相通),震屬外關(屬手少陽三焦經,與陽維脈相通),兩穴治療疾病相似。

八卦中的離屬列缺(屬手太陰肺經,與任脈相通),坤屬照海(屬足少陰腎經,與陰蹺脈相通),兩穴治療疾病相似。

根據人體經氣的浮沉以定針刺的深淺、補瀉。補瀉中又有迎隨補瀉,即隨著經絡循行方向進行針刺為隨,為順;迎著經絡循行的方向進行針刺,為迎,為逆。還有呼吸補瀉。

根據不同的時間季節而採用不同的針法,這種方法稱為時間配穴法。

以上是神仙傳下來的針法秘訣,治療百病可使痊癒。

徐氏子午流注逐日按時定穴歌

【出處】本歌選自《針灸大全》,明·徐鳳著。此歌概述了子午流注逐日按時開穴的規律,全歌以日干從甲日到癸日按順序排列,共10節。其內容包括子午流注開井穴;陽日陽時開陽經穴,陰日陰時開陰經穴;返本還原;及日乾重見氣納三焦、血歸包絡等子午流注開穴的基本原則。

【歌訣】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滎,

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

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沖穴,辛卯經渠是肺經,

癸巳腎宮陰合谷,乙未勞宮火穴滎。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

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火崑崙上,甲辰陽陵泉合長,

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細詳。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

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

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谷火,戊子時居三里宜,

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

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

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准。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

丙午小腸後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

戊申時註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沖一片金,

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大陵原並過,己巳商丘內踝邊,

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沖包絡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

【白話解】

甲日戌時膽竅陰,丙子時中前谷榮,

戊寅陷谷陽明俞,返本丘墟木在寅,

庚辰經注陽溪穴,壬午膀胱委中尋,

甲申時納三焦水,滎合天干取液門。

膽經甲日開穴規律:

甲戌時開膽經的井金穴足竅陰,丙子時開小腸經的滎水穴前谷,戊寅時開胃經的輸木穴陷谷和膽經的原穴丘墟(過膽原,返本還原),庚辰時開大腸經的經火穴陽溪,壬午時開膀胱經的合土穴委中,甲申時日乾重見開三焦經的滎水穴液門。

乙日酉時肝大敦,丁亥時滎少府心,

己丑太白太沖穴,辛卯經渠是肺經,

癸巳腎宮陰合谷,乙未勞宮火穴滎。

肝經乙日開穴規律:

乙酉時開肝經井木穴大敦,丁亥時開心經滎火穴少府,己丑時開脾經的輸穴太白和肝經的原穴太沖(過肝原,返本還原),辛卯時開肺經的經金穴經渠,癸巳時開腎經的合水穴陰谷,乙未時開心包經的滎火穴勞宮。

丙日申時少澤當,戊戌內庭治脹康,

庚子時在三間俞,本原腕骨可祛黃,

壬寅經火崑崙上,甲辰陽陵泉合長,

丙午時受三焦木,中渚之中仔細詳。

小腸經丙日開穴規律:

丙申時開小腸經的井金穴少澤,戊戌時開胃經的滎水穴內庭,可治療腹脹,庚子時開大腸經的輸木穴、三間和小腸經的原穴腕骨(過小腸原,返本還原),可治療諸黃症,壬寅時開膀胱經的經火穴崑崙,甲辰時開膽經的合土穴陽陵泉,丙午時開三焦經的輸木穴中渚。

丁日未時心少沖,己酉大都脾土逢,

辛亥太淵神門穴,癸丑復溜腎水通,

乙卯肝經曲泉合,丁巳包絡大陵中。

心經丁日開穴規律:

丁未時開心經的井木穴少沖,己酉時開脾經的滎水穴大都,辛亥時開肺經的輸土穴太淵和心經的原穴神門(過心原,返本還原),癸丑時開腎經的經金穴復溜,乙卯時開肝經的合水穴曲泉,丁巳時開心包經的輸土穴大陵,此為血歸包絡的原則。

戊日午時厲兌先,庚申滎穴二間遷,

壬戌膀胱尋束骨,沖陽土穴必還原,

甲子膽經陽輔是,丙寅小海穴安然,

戊辰氣納三焦脈,經穴支溝刺必痊。

胃經戊日開穴規律:

戊午時開胃經的井金穴厲兌,庚申時開大腸經的滎水穴二間,壬戌時開膀胱經的輸木穴束骨和胃經的原穴沖陽(過胃原,返本還原),甲子時開膽經的經火穴陽輔,丙寅時開小腸經的合土穴小海,戊辰時開三焦經的經火穴支溝。

己日巳時隱白始,辛未時中魚際取,

癸酉太溪太白原,乙亥中封內踝比,

丁丑時合少海心,己卯間使包絡止。

脾經己日開穴規律:

己巳時開脾經的井木穴隱白,辛未時開肺經的滎火穴魚際,癸酉時開腎經的輸土穴太溪和脾經的原穴太白(過脾原,返本還原),乙亥時開肝經的經金穴中封,丁丑時開心經的合水穴少海,己卯時開心包經的經金穴間使。

庚日辰時商陽居,壬午膀胱通谷之,

甲申臨泣為俞木,合谷金原返本歸,

丙戌小腸陽谷火,戊子時居三里宜,

庚寅氣納三焦合,天井之中不用疑。

大腸經庚日開穴規律:

庚辰時開大腸經的井金穴商陽,壬午時開膀胱經的滎水穴通谷,甲申時開膽經的輸木穴足臨泣和大腸經的原穴合谷(過大腸原,返本還原),丙戌時開小腸經的經火穴陽谷,戊子時開胃經的合土穴足三里,庚寅時開三焦經的合土穴天井。

辛日卯時少商本,癸巳然谷何須忖,

乙未太沖原太淵,丁酉心經靈道引,

己亥脾合陰陵泉,辛丑曲澤包絡准。

肺經辛日開穴規律:

辛卯時開肺經的井木穴少商,癸巳時開腎經的滎水穴然谷,乙未時開肝經的輸土穴太沖和肺經的原穴太淵(過肺原,返本還原),丁酉時開心經的經金穴靈道,己亥時開脾經的合水穴陰陵泉,辛丑時開心包經的合水穴曲澤。

壬日寅時起至陰,甲辰膽脈俠溪滎,

丙午小腸後溪俞,返求京骨本原尋,

三焦寄有陽池穴,返本還原似嫡親,

戊申時註解溪胃,大腸庚戌曲池真,

壬子氣納三焦寄,井穴關沖一片金,

關沖屬金壬屬水,子母相生恩義深。

膀胱經壬日開穴規律:

壬寅時開膀胱經的井金穴至陰,甲辰時開膽經的滎水穴俠溪,丙午時開小腸經的輸木穴後溪和膀胱經的原穴京骨(過膀胱原,返本還原),以及三焦經的原穴陽池(過三焦經原,三焦寄壬),戊申時開胃經的經火穴解溪,庚戌時開大腸經的合土穴曲池,壬子時開三焦經的井金穴關沖,關沖穴性屬金,壬屬水,兩者是子母相生的關係。

癸日亥時井湧泉,乙丑行間穴必然,

丁卯俞穴神門是,本尋腎水太溪原,

包絡大陵原並過,己巳商丘內踝邊,

辛未肺經合尺澤,癸酉中沖包絡連,

子午截時安定穴,留傳後學莫忘言。

腎經癸日開穴規律:

癸亥時開腎經的井木穴湧泉,乙丑時開肝經的滎火穴行間,丁卯時開心經的輸土穴神門,腎經的原穴太溪(過腎原,返本還原),心包經的原穴大陵(過包絡原,包絡入),己巳時開脾經的經金穴商丘,辛未時開肺經的合水穴尺澤,癸酉時開心包經的井木穴中沖。

子午流注按時取穴的方法,留傳給後世的學者,要牢牢記住,不要忘記。


推薦閱讀:

積習難改--臟腑病影響經絡
★從經絡認識身體
【經絡養生】艾灸只是養生?四個穴位,讓你長久美麗!
良伴—經絡穴位 5

TAG:針灸 | 白話 | 經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