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法看人生系列之四:人生事業篇

作者:吳存 大德大志 成就大器孔子和子路有一段關於大德君子的問答。子路問什麼是君子,孔子答:「要修養自己,提高思想境界,保持一種嚴肅恭敬的心境。」問:「象這樣就夠了嗎? 」答:「修養自己提高了境界,就應當對周圍的人盡到責任,使他們安樂。」又問:「象這樣就夠了嗎?」孔子答:「高境界的大德君子還應當使全體百姓得以安身立命,堯舜恐怕還擔心做不到呢。」這裡孔子講的是「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通過身心修養達到聖人境界,即「內聖」,高境界的心靈素質是內存於己、外施於人的,還應當在社會實踐中發揮經世濟民的作用,即「外王」。孔子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倡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的都是「內聖外王」之道。現代人重視做事,輕視做人,為了成事,片面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其實做大事、成「外王」的關鍵因素是德。有人說,做小事憑知識和才華,做大事則靠品德和修養,也有一定道理。小事往往屬於個體行為,做自己分內的工作,知識和才華的作用是明顯的;可是大事一般都是團隊和群體行為,甚至是千軍萬馬的大規模行動。指揮千軍萬馬的將才、帥才光有知識是不夠的,他必須修養有素、品德高尚。德高望重講的就是大德之士才能人心所向、凝心聚眾,人氣旺盛、成就大事。諸葛亮是成就大事的世間豪傑,人們往往只注意他才華出眾、智慧超群的一面,而他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更重要因素是品德非凡,是「內聖外王」的人格素質。諸葛亮鞠躬盡瘁、忠貞不二、知人善任、為人向善、襟懷坦蕩、寬宏大度的品格使人讚歎,為眾將所服,成為蜀國的肱骨大臣。可是劉備稱帝後不久便離世,他給諸葛亮遺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若不才,君可自取。」可是,諸葛亮從不為此動心,一如既往、禪精竭慮、一心輔佐幼主,為羸弱的蜀漢王朝無私奉獻。長期的戎馬生涯使他積勞成疾,捐軀在五丈原前線,他的高風亮節不僅回報了劉備的知遇之恩,也為後世留下了受人景仰的「內聖外王」的人格楷模。大德之士方能承擔大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成就大事的因素不僅有表面的人格和品德,還有人的更深層德的因素。人的厚德不止是今生今世行善事所形成的,而是生生世世積累的結果,積德行善具有厚德的人被稱為大德之士。這樣的人由於他自身帶的德多,必然在人事活動中有所顯現,表現為做事順利,心想事成。他要學習就會聰明過人,出靈感,有才華;他要工作就會機遇遍地,處處順利,成績優秀;他要辦事就會人心所向,水到渠成,萬事如意。這些都是他內在厚德在發揮作用。事實上,世界上有許多擔大任、成大事、很富有的人,他們不一定念許多書,有很大的學問,可是他們的人氣非常旺,幹什麼都順利,做什麼都成功,事業越來越大,成為歷史上很有作為的人。人生的一切福分榮耀都來源於自身的德,歷史上的名人偉人是神根據他的福德賦予他的榮耀。古代聖賢不僅修德於內,同時也立志於世。「有志者事竟成」,說的是成就事業須立志,有大志者才能成就大事。宋代名臣范仲淹從小就有志向,一次他問一長者:「我將來能不能做宰相?」答:「不能。」又問:「如不能為相,那能不能當醫生呢?」長者反問他:「你怎麼又想當醫生呢?」答:「因為只有宰相和醫生這兩種人能救人,能為民造福。」他一直為實現自己志向修養自身,他曾自述:晚上睡前總要想一想一天所做之事與自己的俸祿費用是否相稱,如不相稱就寢食不安,第二天就要更努力去為民辦事以求相稱。由於他心裡裝的是黎民百姓,想的是為民造福,所以才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始終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做官之後仍然保持著從前秀才的儉樸生活,大部分收入用以濟貧,他曾用自己俸祿養活過三百多戶窮人。孔子經常與弟子談立志,一次與顏回、子路一起談各自志向,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他的志向是從物質方面關心和幫助他人,顏回說:「願無伐善,無施勞」,他的志向主要是從精神方面不給別人帶來不悅和麻煩,使人向善。孔子講自己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就是說,他要使普天下的人都安居樂業,安身立命,這是高境界的聖人之志。師徒三人的志向差別反映了他們的境界差別。人作為生命,不僅是物質存在,從本質上講是精神存在,所以人不僅有物質要求,更有精神需要。人的良心要求人要有道德,多為別人付出奉獻;生命的本性是善,要求人要有信仰和境界追求,人們在道德精神領域的需要和追求不同,會使人的境界出現差別。雖然同在一世,但人卻有境界高低之別。儒家講的聖人、賢人、君子、士人、小人,就是處在不同境界上的人。境界高的人,站的高,看的遠,胸懷廣,志向就大。心裡裝的是普天下所有的人,就會「泛愛眾」,普惠天下;心裡裝的是宇宙眾生,就會親和萬物、慈悲眾生。李白說:「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真的實現了自己的文化志向,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將詩文化推向了頂峰。宋代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事開太平」的志向,他以「民胞物予」為核心,提出了「宇宙倫理」,即「倫理宇宙學」。聖人說:「無論任何人、任何生命,有志有德才可成器,這是一定的。」 修德向善,為民立志,才能委以重任,成就大器,這是天理。 「境由心造」,是說生命境界取決於心境。所以,古人非常重視治心、養心、修心、凈心,在自己的心性上下功夫,才能超越自我,提高境界。其實,儒家、道家、佛家都講修心性,儒家講仁,要按仁的標準修身正心,孟子提出「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之前的首門功課是「苦其心志」。道家講真,主張「心齋」,即按真人標準修心養性,凈化心靈。佛家講善,要按善的要求修心、凈心,修出大善之心,慈悲眾生,救度眾生。其實,修心性,提高生命境界,是必須有修鍊標準要求的,按人理人道要求,可以達到人中的聖人境界;按天理天法要求修鍊,就會超越常人,達到神佛境界。這就是為什麼有許多人修鍊的原因。
推薦閱讀:

論學佛
這裡可能是全國最好的學佛道場 ——一個新皈依學員眼中的龍泉寺
【學佛問答】能不能在迴向時,能動有功德可言的念頭於心,來迴向給他們及迴向西方求生凈土?(共二條問答)...
鐘茂森博士:百善孝為先(2)女德--學佛網
我學佛的心得體會--學佛網

TAG:人生 | 佛法 | 事業 | 學佛 | 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