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圍堵早戀易致同性戀 預防應在童年期開始
06-05
2010年12月27日 09:54 來源:揚子晚報 美國國會本月20日決議:「廢除同性戀軍人不得公開性向的禁令」。這說明社會對同性戀的認同,又前進了一步。 同性戀不是病,不是罪惡,是自然現象,是人類在進化中產生的一些特殊基因,致使部分人群產生了同性吸引的性取向。 但是,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戀行為,多是因為環境因素或者本身性心理發育阻滯造成的,應及早糾正。而預防,應在童年期開始。 採訪專家: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 張純 1、兩個男人間的熾熱愛情 「同性戀」一詞,是法國醫生Benkert於1869年創造的,指的是「對自身性別成員基本的或絕對的吸引」。 同性吸引,如異性吸引一樣,也會迸發美麗的愛情。 張國榮和唐鶴德,兩個男人間的愛情,就浪漫纏綿,堅貞持久。唐唐體貼、仔細地照顧張國榮的起居,更以自己曾任銀行高職的經驗,幫助張國榮處理財富。張國榮在舞台上唱《I Honestly Love You》時,總會深情地凝望著台下的唐唐,被認為是獻給唐唐的;張國榮還借《月亮代表我的心》向歌迷表白心意:「唐先生是媽媽以外,我生命中至愛的人!」 當張國榮成為當紅歌手時,人們相信,除了他的努力水到渠成外,愛情上的完美,是他成長的起點與港灣。 南朝陳文帝與韓子高的故事同樣動人。韓子高貌美傾國,結識了尚未得勢的陳茜(陳文帝)後, 就把全身心都奉獻給了這個同樣英俊的情侶,他們同食共寢,並肩戰鬥,韓子高多次機智果敢地讓陳茜死裡逃生。滅梁朝,陳茜稱帝,曾想立韓子高為男皇后。 衛靈公與彌子瑕「食桃而甘,不盡,以其半分君」;漢哀帝與董賢「帝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分桃」和「斷袖」說的愛情,均情真意切! 國外很多名著,出於同性戀。如,莎士比亞著名的《十四行詩集》,是獻給一位俊俏不凡的年輕男子的。莎翁在詩中,洋溢著濃濃的傾慕之情。此美男,是莎翁緋聞中的好友南安普敦伯爵三世;柴可夫斯基愛上了一個年輕小伙,在愛情的激勵下,寫出了著名的《天鵝湖》。 2、絕大多數人是雙性戀 個案:描述同性戀的電影《斷背山》中的主人公,後來都結婚生子了。 個案:《快樂王子》作者王爾德為擺脫自己的「同性戀」之癖,30歲時娶妻生子。 這說明,同性戀者和雙性人不同,他們在生理結構上,和同性人沒有什麼區別,男人還是男人,女人還是女人,差異的僅是「性取向」不同。 性取向,一般有3種: 絕對異性戀: 只對異性產生興趣,大多數人都屬於此。 絕對同性戀:只對同性產生興趣,絕不會對異性產生興趣。 不同程度的雙性戀:對同性和異性都覺得有感情,愛慕和性吸引。 絕大多數被認為是同性戀的人,都是雙性戀,「絕對同性戀」還不到0.5%。 張國榮生前接受《時代周刊》採訪時說:嚴格說來自己是雙性戀,我也喜歡女人,年輕時也有過好幾個女朋友。 愷撒與埃及豔后的故事家喻戶曉,他同樣是雙性戀者,他年輕時很帥,有貴族血統,卻做了尼科美德斯國王的男寵。 時人稱他是「王后的情敵」、「國王的床上人」。 同/雙性戀在人群中到底有多少呢?諸多專業學者研究確認:在不同歷史、社會、文化背景中,其比例較為恆定,約為2%-5%。同性戀在男性中約佔5%,女性中佔3%。 《南大青年報》報道:南大兩個校區的同性戀者估計超過400人。同性戀者男生比女生多。和社會人群數字一致。 3、大腦功能與常人不同 韓子高,英武異常,令眾多純情少女瘋狂,當朝公主甚至因為日夜思念而咳血身亡。韓子高,為何不愛美麗少女,卻對陳茜一見傾心呢? 歷史上曾認為同性戀有罪,但為什麼有那麼多智者名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寧願為同性戀情受苦受難呢?如,達芬奇24歲時因同性戀行為被關進了監獄;王爾德,因同性戀行為被判兩年強迫勞役;圖靈,計算機科學的開創者。因同性戀行為被抓,絕望中他選擇了自殺:吃下了浸滿毒液的蘋果,像白雪公主那樣安靜地睡去。 這些都說明,他們的同性戀情,如同異性戀情一樣,是情不得已的,是生物學因素決定的。 科學家分別測量了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的激素水平,發現同性戀現象與激素水平有關。 科學家還發現,大腦對性激素的反應,同性戀者與異性戀者不同。 異性戀女性在大腦性敏感區處理男性荷爾蒙,在氣味區處理女性荷爾蒙;而女同性戀者無論是處理男性荷爾蒙,還是女性荷爾蒙,全都在普通氣味區。 男同性戀大腦的反應與異性戀的差異,比女同性戀的差異更加明顯。 這種特殊的「生理特色」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認為是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4、男同性戀來自母系遺傳 研究發現,遺傳因素部分地影響了同性戀傾向。 科學家發現:男性在同卵雙生子中,如果一個是同性戀,另外一個有57%的概率也是同性戀;在異卵雙生子中,這個概率是24%;普通的親兄弟中,如果一人是同性戀,另一人的概率只有13%。 雖然科學家至今尚未分離出任何與同性戀直接相關的基因,但是許多研究表明,在同性戀組的母系家族中,同性戀的發生率要高於非同性戀組。因此有科學家猜測,同性戀基因有可能存在於X染色體上。是母親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子的性取向。 科學家還發現「同性戀男性體內雄激素受體基因較長」。 激素受體基因較長可能導致睾丸激素信號傳輸弱,睾丸激素是決定發育早期大腦性別認知雄性化的關鍵因素。 如果睾丸激素水平較低,可能造成男性大腦發育期雄性化過程不完整,導致性別認知傾向於女性。 但是,科學家們認為,這些基因會影響性取向的表達,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們卻不能最終單獨決定性取向。幼年或早些時候的性經驗或社會經驗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5、孩子要過戀父戀母關 佛洛伊德認為,同性戀是性心理發展中某個階段的抑制或停頓,其中兒童期(3~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 個案:今年3月,靖江新婚不久的朱某被錘殺。其兇手是朱某妻子的網友胡某。胡某有3個姐姐,家裡想要男孩,就將胡某裝扮成男孩撫養,造成她常忘記自己是女兒身,成人後對男人不感興趣,喜歡溫柔女性。與朱某妻子結識後,與她多次「開房」見面,相互擁抱、接吻,但胡某暗示自己性功能有問題,不能過夫妻生活。 心理學認為,兒童期由家庭造成的兒童性別角色認同的錯誤,是導致同性戀的一個因素。男孩玩女孩玩具,女孩玩男孩玩具等,均不利性別角色的認同。 個案:一位小學6年級的學生最近上課總打瞌睡,一問方知,他最近一段時間失眠了。原來他一直和媽媽一起睡覺。最近爸爸調回南京,在爸爸的批評下,他只好離開媽媽獨睡,但媽媽不在身邊,他竟無法入睡。 精神分析學說認為,兒童期3-5歲是人類性心理發展過程中的關鍵階段。這一時期幼兒對自己的異性生身親長即父親或母親產生特殊強烈的依戀之情,同時伴隨的是對同性生身親長的敵對感。這就是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在此階段,雙親對兒童的性本能既不採取過分抑制,也不採取過分刺激的合理態度,兒童就會順利通過這一階段。 若反之,兒童的戀父情結或戀母情結就會潛藏在意識里,影響今後的性取向。 此個案說明,做母親的過分寵愛兒子,造成母子間異常的情感連結太強,兒子對母親過分依賴,缺乏對父親的性別認同。 因其對父親不認同,其潛意識裡會產生如果離開同性愛關係,自己就沒有機會戰勝同性、控制同性,顯現自己的強大,進而產生同性戀。 6、不要將異性妖魔化 孩子在青春期,若為制止早戀,將與異性交往妖魔化,可能造成「性心理發育阻滯」,導致青春期同性戀情況出現。 個案: 「每當我看到她,總有抑制不住的衝動」,「今天下午我又看到她了,她真漂亮,我真喜歡她」,「她沖我笑了一下,我整天都非常高興,難道她也喜歡我嗎?」 這一段段記述初戀感覺的日記,是一位高中一年級女生寫的。據介紹,其母親從初中起就對女兒進行禁止早戀的嚴厲教育。 個案:一位母親自兒子上大學後,她幾天一個電話,叮囑兒子要以學業為重,不要早戀。兒子的同學說,他英俊洒脫,追他的女孩子很多,但他卻一個也看不上,她當時還挺高興。前幾天她聽說,28歲的兒子和一位俊俏的男同事合夥租公寓,形影不離,才著急了。 從性心理發育的過程來看,同性戀現象被認為是性心理發育的一個階段。 孩子在成長的階段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處於一種人類本能的崇拜需求,女孩子喜歡模仿其他漂亮女孩的走路方式,而男孩子喜歡出名的運動員,喜歡運動展示自己的力量,其實這都是出於一種本能的模仿和希望得到自我被同性和異性認可的需求。 進入青春期,由於荷爾蒙的分泌,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如果家長由於擔心孩子會早戀而極力地壓制孩子與異性交往的需求,就會讓孩子的心理滯留在「同性偶像」的階段。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同樣有天然的愛的需要,既有愛別人的需要,也有被愛的需要,若長時間不與異性交往,這份愛無法釋放,就會很自然地偏向到同性這面來,因為他(她)覺得和同性在一起才安全。 7、男孩女孩都需要父愛 不良的家庭或環境,令成熟的異性戀驅力被阻滯或者歪曲,這也是同性戀發生的重要原因。 個案1:有一位小青年考進了一家大公司後,對一位英俊的男上司十分迷戀,上司加班他心疼,情不自禁地要給他去買夜宵。媽媽給他做的好吃的,他總想分給上司吃。 個案2:有位初中女生,特別喜歡和身高馬大的女同學為友,覺得這樣才安全。據介紹,她父親在外做生意,很少回家。 心理學認為:父親是孩子「渴望成熟,崇拜權威」的偶像,孩子在幼年時,其父親若是嚴厲的、權威的,對孩子批評過凶,就會造成孩子在向父親認同方面出現障礙。 男孩子向競爭者(父親)認同,希望自己能像父親一樣強大,如果出現認同障礙,他就希望能有一個像父親一樣的強者來保護自己,而同性戀。 女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也會有一個「戀父」的過程,如果這種情結被嚴父所傷害,也會產生對異性的恐懼,進而發展成同性戀。 如果生活在與母親相依為命的單親家庭,或父親工作太忙,很少見面,都會造成父愛缺失。父愛缺失,無論對男孩還是女孩,都會影響人的性指向。 一邊是父親性格懦弱,好生氣、有破壞性,或是消極、孤僻、無足輕重,一邊是母親強大,盛氣凌人,過分庇護孩子,這樣可使「男性女性化」,或「女性男性化」。 個案:《紅樓夢》第九回這樣描寫寶玉和秦鐘的關係:「寶玉笑道:『這會子也不用說,等一會兒睡下,咱們再細細的算賬。』」 心理學認為:周圍有太多的女性,如:母親,姐妹,姑姑、阿姨等,使該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傾向於女性化,而習慣於女性的行為模式。 在女孩子堆里長大的賈寶玉是一位雙性戀者。他既喜歡林黛玉、薛寶釵,也喜歡同性的蔣玉菡、秦鍾以及柳湘蓮等。 現在幼兒園、小學都是女教師,對孩子性取向的形成,是個不好的環境。 個案:張國榮家兄弟姐妹10個,父母又婚姻不諧,這些經歷必然會給其帶來童年陰影。 心理學發現:兒時的經歷,家庭的影響,在同性戀的發生上是非常明顯的。 以上個案,雖然不足以認定父母不良的教養方式是同性戀性取向形成的主要因素,但對孩子的性取嚮應該有一定的影響。 8、同性戀遭遇時尚土壤 成人後,情愛創傷,時尚文化,都是同性戀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個案:前不久,一位在寧的打工妹因女伴要回家結婚而想跳樓自殺。她早兩年十七八歲剛外出打工時,遭人強暴,之後家人怎麼讓她談男朋友都不肯談。打工時和現在的室友結識後,租房同居,相約廝守一輩子。 個案:張國榮早年也交過很要好的女友,後來發現只為他的錢而與之絕交。 個案:柴可夫斯基結婚的經驗像是一場夢魘,蜜月還沒結束,柴可夫斯基就後悔了,他已經瀕臨崩潰,企圖在冰冷的莫斯科河中自殺,但是隨後卻因為受不住寒冷而放棄,也因此染上嚴重的肺炎。 心理學認為,人若有情緒受創的經驗,被強姦,或婚姻失敗等,認為自己無法與異性相處、缺乏安全感,可能產生同性戀。 諸多時尚文化,是引發同性戀的「環境因素」。 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唯美主義運動似乎一下子興盛起來,順著這激進潮流,同性戀成了上流社會的時尚,王爾德的男友說:「當時男風如此盛行,也只有那些長相委瑣之輩才從來沒有搞過同性戀」。 我國現在的時尚文化,可能是同性戀的沃土。如,為競爭,女孩當男孩養,日趨中性化;男孩又被嬌慣得像溫室中的花朵,陰柔嬌弱,更有哈韓哈日風盛行,男孩以裝扮得陰柔為新潮,等,這些都不利年輕人性別角色的確立。 現在社會角色沒有了明顯的分工,白領崗位,可男可女,也不利性別角色的確立。 經濟因素在同性戀的發生上可能也有一定作用,特別是對男性,由於經濟貧困無力娶妻或者出於一種逃避男性責任的潛在傾向,易導致同性戀。 9、可以找到異性的真愛 那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同性戀? 早在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會理事會就確信,同性戀不是一個精神疾病。 同性戀是一種生活方式,維也納人權公約說:人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因此,對於已有同性戀傾向的成年人,應尊重個人對自己改變的態度,減輕他們因社會文化引起的內心衝突。 但是,對那些由於同性戀行為,導致心理矛盾、焦慮,有了性心理障礙的,嚴重地影響正常生活了,就要接受心理治療了。上邊說的那位因為戀人要回家結婚而要自殺的打工妹,就需要接受心理治療。 同性戀人中,相當一大部分是因為性心理發育過程中由於某種特殊原因造成性認同障礙,是一種性心理發育不成熟的表現。因此,對有同性戀傾向的青少年,應該及時干預。 專家介紹,臨床接觸到的「後天」的同性戀,許多都會迫於社會壓力接受另外一個異性作為自己的愛人。其中也有一些婚後慢慢由同性戀轉向了雙性戀,最終接受了異性戀。就有這樣的一位同性戀女孩,最終接受了一個「白皙、羸弱、秀氣」的小男生作為自己的愛人,而她也繼續扮演著「保護者的角色」。 後天的同性戀者,是可以在性別轉換中找到自己真愛的!(李蘭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怎麼調製小孩吹泡泡的肥皂水?
※109.朝花夕拾27~游泳在地壇
※哪些屬於童年回憶的經典零食,你最愛哪一個?
※月亮能掉進水裡嗎?
※童年之虎子、老黃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