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歷史的古老正山小種製作工藝
註:不是「外山煙小種」,不是以工夫紅茶後期熏煙製成的「煙熏小種」,更不是市場上叫作「正山小種」的新工藝紅茶,是世界聞名的紅茶鼻祖Lapsang Souchong,是嚴格意義上400年歷史的古老正山小種製作工藝。
桐木關的環境
桐木關,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物種博物館。
位於武夷山腹地,福建江西兩省交界處。這裡平均海拔1200~1500米,氣溫低、降水多,濕度大,每年霧日多達100天以上。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繚繞,冬暖夏涼,晝夜溫差大,年均氣溫18C,日照較短,霜期較長,土壤水分充足,肥沃疏鬆,有機物質含量高。茶樹生長茂盛,茶芽粗纖維少,持嫩性高。
兩省交界之處。
望不盡的滿眼綠色
潮濕,空氣中滿是植物和土壤混合的味道
典型的山裡人家。
桐木的茶樹
優越的自然氣候和地理環境為茶樹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這裡的土壤由侏羅紀兜嶺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崗岩分化而來,保護區內山高林密,隨著四季的變化,落葉、枯萎的植被成了茶樹天然的綠色肥料。
這些山裡溪水流淌下去,彙集成穿越武夷山景區的九曲溪,更是縱貫福建省的閩江源頭。
茶樹在哪裡?好像無處不在的樣子啊,考考眼力,找找茶樹。
安靜坐下來,你會聽到毛竹生長的聲音。
正山小種紅茶的原料為武夷菜茶群體品種,野生、半野生。不同於人工栽培的規則茶園,更不同於工整的機械採摘茶園,這裡的茶樹自然生長在竹林、針葉林和闊葉林里,滿眼看去似乎找不到茶樹,又似乎無處不在。無以倫比的生態環境,但也帶來了採摘的難度——只能依賴人工。
野生菜茶生長緩慢,像這樣不及鉛筆粗細的「茶樹」,也已經生長了10幾年!它們實在是美得不可方物。
包裹茶樹的青苔,是令骨灰級茶客們心醉的「樅味」主要來源。
採茶
這裡每年只做一季茶,5月份,山裡會有一種繁忙且歡樂的氣氛。正山小種不會采嫩芽,一般采半開面3-4葉,嫩梢比較成熟,糖類含量高,多酚類化合物含量較少,苦澀味不易顯,有利於茶湯滋味形成。
不急切不早采,耐心待天時——這樣的價值觀體現在這裡的很多生活細微之處。
這樣陡峭的深谷兩壁,我連站立都困難,但采工……她們像從來就生長在這裡一樣從容。採摘地點與制茶場所往往距離遙遠,需翻山越嶺。採茶路也大多不那麼好走。
像這樣的「路」,當地挑工也可以滿擔青葉100多斤健步行走。春天茶季,晴天難得,採茶做茶更是竭盡全力。
制茶——新工藝紅茶時代
桐木關紅茶(正山小種),超過400年傳統,更有過改變世界的輝煌歷史,由於各種原因,在國內僅是近些年才被人認識。傳統正山小種製法,由於工藝繁瑣考究,耗時耗工成本高昂,如今難得一見。
今天,即使在桐木關,也大多與世界各地一樣,使用可控性更好的室內萎凋槽……
室內送風萎凋槽,與世界各地並無區別。
日光萎凋,在多雨的桐木製茶季,這樣的條件也不易得。
「青樓」
這個當地人世代傳下來的名稱太過顯赫,但因年代久遠,傳統工藝使用者寥寥無幾,加之「青樓」全木結構且下面燒柴,防火不易,現今倖存下來完整的,沒有幾座。
溪水左手邊的巨大木製建築物,據說建於100多年前,是現存世界最大的「青樓」。在茶界,它是傳奇,是膜拜的對象,但在當地,它只是靜靜地安於一隅,看時間變遷。即使在繁忙的茶季,由於傳統製法的凋零,青樓也遠遠沒有了往日的輝煌。
有記載:「桐木關村生產的正宗正山小種紅茶,品質優異,賣價最高。清咸豐五年武夷紅茶有記錄的最高銷量為26萬擔。1838年廣州出口的武夷茶 30萬擔1.5萬噸,紅茶佔24萬擔。最鼎盛的1880年福州港出口茶葉74萬擔,其中武夷紅茶和工夫紅茶共出口63萬擔。其時,茶葉貿易的發展使白銀源源流入中國,估算18世紀從歐美運往中國的白銀約1.7億兩。白銀大量流入中國,在中國還一度造成『錢貴銀賤』。 」
遙想當年,紅茶貿易是何等輝煌,現在,還能不能從這座落寞青樓中體會到點滴昔日的榮耀?
這座最著名的大青樓,上下4層結構,不設樓板,用木條隔開,橫檔每隔4-5厘米一條,上鋪青席,供攤葉用。歲月滄桑,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財產,村民共用。
正山小種制茶季
松煙香、桂圓味是它的顯赫標誌。 正山小種條索粗壯緊直,身骨重實,不帶毫芯。湯色紅艷,香氣高爽持久,滋味濃醇,活潑甘甜。葉底明亮,呈古銅色,葉張柔軟厚實……
歷史上,正山小種 紅茶最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據史料記載,嘉慶前期,中國出口的紅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種紅茶的名義,鴉片戰爭後,正山小種紅茶對貿易順差的貢獻作用依然顯著。在正山小種紅茶享譽海外的同時,福建的寧德、安徽的祁門等地也開始學習正山小種紅茶的種植加工技術,正山小種紅茶的加工技藝也逐漸地傳入國內各大 綠茶、烏龍茶、普洱茶產區,最終形成了如今聞名全國的工夫紅茶。
據稱,公元1610年武夷正山小種紅茶已通過福建的海運集團遠銷至荷蘭,在英國《茶葉字典》中:武夷(BOHEA)條注釋為武夷(BOHEA)中國 福建省武夷山(WU-1)所產的茶,用於最好的中國紅茶(CHINIA BLACK TEA)。
武夷茶早期就是正山小種紅茶在國外的稱呼。公元1640年(明崇禎十三年)正山小種首次輸入英國,公元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娶葡萄牙公主凱瑟琳為妻,飲紅茶之風由凱瑟琳公主傳入英國皇家,引發英國茶文化。
中國紅茶的稅收提供了英國國庫收入的1/10。英國茶葉豐厚的貿易利益還引起了兩次英荷戰 爭和波士頓茶葉事件為導火索的美國獨立戰爭。
雨天並不是制茶的理想天氣。
篾匠孔師傅在製作傳統制茶工具,山裡的毛竹,是取之不盡的天然原料。
人在等天氣,茶也在等天氣。
運氣不錯——難得的好天氣!
做茶之前,要上柱香。
青樓上已經有了剛剛採回來的青葉。
青樓底層,已經開始用松柴點火。
好天氣,巨大的青樓,今天會有些忙,青樓第3層,青葉攤放。
大約50平米的青間,攤放了不到百斤的新鮮青葉。
不同於日光萎凋和室內送風萎凋槽萎凋,傳統正山小種採用青樓松煙加溫萎凋。這樣的智慧固然因為本地春天多雨少晴的客觀條件,但也能使鮮葉在萎凋階段就直接吸收煙味,使毛茶煙量充足,滋味鮮爽活潑。
這種方法勞動強度大,操作困難,成本高昂,所以被更多人簡化掉,只是保留後期松煙熏焙。但傳統茶人認為簡化版製作會讓松煙味浮在表面而無法深入內質,只有如此的青樓萎凋,才能讓松煙更加深刻地參與到日後茶葉內質的緩慢轉化中,才可以讓成茶的松煙香深沉持久……
底層燃燒松木的煙,穿透數層樓上來了。
守候。
中間每間隔大約20分鐘,有一次翻動青葉。
大約1個半小時後,熄火。
萎凋葉,已經有悅人花香飄散出來。
萎凋目的在於蒸發掉一部分水分,使細胞失去腫壓,細胞膜的韌性增大而富彈性。從外形看,葉面積縮小,生硬變柔軟。從內質說,發出蘭花香氣,葉色變軟。除了物理變化,還需要有適度的化學變化,提供更多的可轉化為紅茶香味的有效物質。
萎凋為下面的揉捻、發酵創造了條件。如果萎凋不夠,葉片水分過多漲力大;水分過少,則葉片干硬。兩者都不容易通過揉捻捲成所要求的形狀,甚至容易揉成碎片。
經過揉捻、解塊的茶葉放入籮筐室內渥紅(發酵)。揉捻過程中把一部分細胞內含物擠出來,在茶葉自身酶促作用下,使主要的多酚類化合物在短時間內迅速起氧化作用,發生深刻質變。紅茶經渥紅加深沖泡後的色度,發展香味達最高峰,減少茶青葉的澀味。
現代科技可以檢測到的香氣物質,綠茶中有大約100種,而經過發酵的紅茶,卻可以達到300種以上!
自然發酵中的茶葉。
兩隻籮筐中明顯不同色澤的茶葉,表明發酵進行的不同程度。
紅茶湯色的成因,與渥紅時氧氣的充分供給很有關係。
紅茶理想的制茶條件,是適宜的溫度+高濕度+流通的空氣。但這些條件相互聯繫又相互矛盾。
一般溫度高則濕度不夠,如空氣濕度低,會引起堆面葉水分蒸發,葉汁比堆內葉子濃,渥紅就不均勻。堆面葉子氧化過度,就會逐漸變黑,而部分氧化不完全,則茶湯有青味。
如水分過多,通氣不好,也會影響渥紅。
但桐木關的發酵基本採用室內靜置方式,而沒有其他地方的蓋濕布+噴水,是因為前面所說桐木關的自然氣候條件——高濕多雨,山風、氣溫適宜,這是天賦的優越條件。
看茶湯,右邊更是明顯渥紅均勻,葉底較明凈,湯色明艷。
青樓一層的熏焙間,歷經多年煙熏,烏黑如炭的竹製水篩。
發酵到位的茶葉,散發出一種難以描述的清涼氣息,沁人心脾。
熏焙是形成正山小種紅茶品質特徵的重要步驟,它即可使濕坯乾燥至適度,又在乾燥過程中吸收大量松煙香味,使毛茶具有濃厚而純正的松煙香氣和類似桂圓湯的甜爽活潑滋味。
復揉葉被薄攤在水篩上,每篩大約2kg的樣子,置於青樓第一層的焙架上,傾斜魚鱗狀排列,熱松煙均勻穿透葉層。
薄攤濕坯。
上焙,濕坯熏焙。
傾斜魚鱗狀排列的水篩。
地面兩排青磚是煙道。
松煙開始從下面煙道上來。
關閉空間,我已經在裡面待不住了,焙間內氣溫大約有60度左右。
濃烈的松煙穿過巨大的4層青樓而上,直達屋頂,透過瓦片。
在這世界唯一的桐木關、唯一的正山小種製作地,看看這孤獨的燈光,這是最繁忙的制茶季。可以了解,現在市場上傳統熏焙的桐木紅茶正山小種有多麼稀缺。
天色漸暗。
青樓底層燃燒的松木。
青樓夜色。
夜裡,安靜得可以聽到昆蟲的嘆息,鄰家的做茶師傅,每年制茶季,夜夜如此情景,人幾乎沒有機會睡覺。
天亮了,青樓的火也熄滅了,清晨,松煙散去,焙間也漸漸冷卻下來。
制茶,又是一個新的循環開始。5點多,採茶工已經進山採茶了。今天,他們將步行山路兩個小時才能到達採茶地點,再見到他可能要等到傍晚。
一層的焙間已經打開。
水篩上的正山小種毛茶,色澤已經初見端倪。
毛茶下焙。
收攏。
傳統青樓松煙熏焙勞動強度大,費工費時且生產不安全(防火),但那種天地人、時間的味道……它的迷人之處,在那些細膩感性的資深茶友眼中是無法取代的。
樓上已經見到最早下山的青葉,新的一輪制茶開始。
剛剛下焙的正山小種毛茶,烏黑油潤。
稍加揀剔,會是這個樣子。
松煙熏焙使正山小種紅茶具有典型的松煙香,鮮爽活潑的品質特徵。據初步分析,具甜煙味的愈瘡木酚和丁子香酚在小種紅茶酚類抽提物中的含量,比在木材煙氣冷凝物中的含量還高,這可能是正山小種紅茶具桂圓湯味的重要物質。
幾個月後,這一季的茶葉會歷經無數繁複工藝完成精製過程!因為傳統工藝正山小種的內質,會有一個漫長的轉化過程。在長時間的靜置陳放、復火過程中,起初的松煙香與優秀豐富的茶葉內含物質相互作用,煙焦味完全散失,繼而轉化為攝人心魄的桂圓乾香。
正山小種茶干,烏黑油潤也因為歲月轉變得更加內斂——茶友們常說的「寶光」。
花費漫長的時間成本,是出於對漫長製作周期、對繁複考究傳統手工藝術品的尊重!
因為我們相信:世上每一件奢侈品,最核心的元素都是「時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