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不完全入門指南
喝了那麼多茶,你對茶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喝茶,真的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常會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總是小心地說: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隨便喝喝。不管這謹慎的態度是不是謙虛,其實懂不懂茶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不那麼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覺還不錯,能接著喝下去就足夠了。
喝了那麼多茶,面對茶的類別,還是一知半解。
發酵篇
發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溫和,比如紅茶、黑茶就適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發酵或是輕度發酵的茶,茶性微寒,適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較弱的人應適量。
品類篇
在說具體的茶葉分類前,我們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中國茶制茶工藝的歷史演變。
△ 由發現野生茶樹到唐宋時期茶普遍作為飲料的過程中,中國茶葉製造經過了
很複雜的變革。人們對茶葉的利用開始是咀嚼鮮葉、生煮羹飲,繼而晒乾收藏。直到距今1800年前的三國時期,人們才開始將采來的茶葉做成茶餅,晒乾或烘乾,飲用時碾碎沖泡。
△ 到了唐代(距今1400年),茶成為了人們普遍的飲料。為了消除茶餅的青臭味,人們發明了蒸青綠茶製法,即將鮮葉蒸後,搗碎制餅穿孔,穿串烘乾,這樣使茶葉品質有了很大提高。
△ 自唐至宋(距今1000年),貢茶興起,促使茶葉新產品不斷湧現,制茶技術也不斷得到革新和提高,先是由蒸青團茶餅茶,改為蒸青散茶,飲用時亦不再需碾碎,而是全葉沖泡。在此期間,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茶技術漸漸被創造出來,那就是炒青綠茶技術。
△ 到了明代(距今600年),炒青茶的製法日趨完善,其製法大體是高溫殺青、揉捻、復炒、烘焙至干,這與現代炒青綠茶製作工藝非常相似。
△ 明代以後(距今400年),在生產炒青綠茶的基礎上,新的發明創造不斷出現,因而相繼產生了新的茶類,如黃茶、紅茶、青茶(烏龍茶)等。最終形成了下圖所示的中國茶大家族。
沖泡篇
儲存篇
雖然是干茶,為了保持茶葉的活性和口感,儲存起來也是稍稍需要講究一些。茶葉儲存三大原則:乾燥、避光、密封。
綠茶、黃茶 | 密封后,放冰箱冷藏
白茶、烏龍茶 | 常溫密封保存;長時間不喝,放冰箱冷藏
紅茶 | 常溫密封保存,切記防潮
黑茶 | 常溫保存,陰涼通風、切記日晒
茶,不是功課,不是束縛,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資格愛茶。
其實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千利休禪師說:「須知道茶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一款茶入了手,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嘗試,只管泡她吧,小男生不都是泡妹多了,才成為把妹高手的嗎?
喝什麼茶也不重要,適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於塵世偷來閑暇時間,不乏人生之樂趣。
都說,「茶品可清心」,那麼喝茶時,把身份放一邊,把虛榮放一邊,把貪慾放一邊,「心清可品茶」,茶,無法承受之輕。
以平常之心,喝盞中清茶,嘗愜意時光。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塵夢。喝茶,真的,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