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家長陪做作業 別弄巧成拙
一年級培養好習慣,對孩子是考驗,對家長同樣是考驗。
開學不到三周,市民肖女士就有些吃不消:「我每天陪兒子做作業,碰到不會做的題兒子不動腦筋就知道問,一丁點自主學習能力都沒有,這陪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據了解,當下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中,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作業的現象極為普遍,方式更是多種多樣,有在孩子身邊時刻督促的,也有在孩子做完後檢查改錯的,甚至還有直接「上陣」執筆代勞的。其實在這個問題上,許多家長心中充滿疑慮:「陪作」需不需要?有無更好的辦法既可輔導學習又能培養好習慣?
鄭州晚報記者唐善普
學生調查 半數需要家長陪寫作業
記者隨機在3所小學問了近30名學生「家長是否輔導功課、檢查作業」,超過半數的學生做作業時有家長陪著。部分孩子雖然獨立完成作業,但還是習慣讓父母檢查把關。
「從上一年級起,我已經習慣爸媽陪著我做作業、幫忙檢查了。」文化路上某小學的小彬說。也有少數自主性比較強的孩子,喜歡自己寫作業。中原區外國語小學一年級學生小齊說,每天做作業就是自己完成的。「媽媽說做作業是我自己的事,讓我自己做,自己檢查。」
老師提醒 家長要「放手而不撒手」
「家長不要陪孩子寫作業」的觀點,受到了大多數老師的贊同。
艾瑞德國際小學校長侯炳軒表示,家長陪寫作業的境界是「放手而不撒手」。「家長可以在作業時間上控制,而不是關注是否全對。要幫助孩子養成不拖拉不走神的習慣。對於部分經常向家長求助的孩子,可以採取『示弱』的方法,讓孩子形成獨立的意識,最終認識到『做作業是我自己的事』。家長要學會不經意地關心孩子。比如觀察孩子做作業時間,這樣,既沒讓孩子感覺到被監控,又在作業速度上給了孩子一個提醒。」
而著名教育專家、《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作者尹建莉認為,不陪孩子寫作業才能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家長陪孩子的時間越長,扮演的角色越接近監工,越不利於孩子學習。
某小學的劉老師認為,指導孩子的作業,是需要一些技術含量的。首先應培養孩子按時做作業的習慣。其次,逐漸培養孩子獨立做作業的能力,剛開始時,父母可以多花些時間進行指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要縮短。鼓勵孩子自己檢查作業。讓孩子說說錯在哪裡,為什麼會出錯,這樣可使孩子記住錯誤,以免再犯。遇上難題,家長指導時可先提示,讓孩子思考如何做。
而對於才剛剛上學的孩子,父母「陪作」可以幫他們平穩起步或養成行為做事能力,以後逐步讓他獨立做,告訴他獨立做完有什麼好處。比如孩子最喜歡看動畫片,可以讓他看,但必須在做完作業以後看。隨著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律品質也就形成了。
專家意見 家長要選擇性地監督而不是「全陪」
端然教育創始人包祥先生表示,要把孩子養成一回家先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這與家長的督促密切相關。但監督並不等於「全陪」,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從幼兒園以遊戲為主的教學,到小學以課堂學習為主的教學,孩子面臨巨大的變化,這個階段最需要家長細緻的關懷,有選擇性的監督。
包祥認為,家長只需在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監督坐姿、握筆姿勢及注意力是否集中。遇到做錯題時,家長適當引導孩子去思考,讓他自己去糾正錯誤。
聯大外國語學校童銘教育中心校長徐偉提醒家長,關鍵是要幫助孩子建立好的學習習慣。
徐偉說,孩子做作業拖拉、動作慢,不是孩子不愛學習,而是他還不善於學習,不知道學習和遊戲的區別,還不明白怎樣做才算「抓緊時間」。家長應該創造利於孩子專心做功課的環境,讓孩子意識到:學習比其他的事都重要得多。
小學的馬校長建議家長,孩子做完作業後的時間交給孩子安排,鼓勵他做喜歡的事,如看電視、看喜歡的書等。如果還是不快的話,就要溝通一下拖拉的原因是不喜歡學習、功課太多,還是太難不會做,然後和孩子一起解決,千萬別「陪」出孩子的逆反心理。
推薦閱讀:
※孩子做作業一直拖拉磨蹭怎麼辦?這些小竅門來幫你!
※家庭作業戰爭系列之三:細思恐極,這麼給孩子輔導作業,就會培養出「熊孩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