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歲月荏苒,無為的那些老地標你還記得多少?

老無為飯店

新無為飯店

無為飯店:昔日繁榮今再現

無城的人民廣場上每天都聚集著很多前來休閑的人,年輕人多數對曾在這裡佔據西、南兩角(也就是十字街的東、北角)的無為飯店沒有印象,年長的人偶爾會懷念這裡曾有過的車水馬龍。

老無為飯店於1970年動工建設,1972年底建成,並於1973年3月8日試營業,包含餐飲、住宿等,以接待縣內大小會議為主。今年76歲的王顯明是原無為縣飲食服務有限公司的經理,自1973年飯店營業後調任於此,一直工作到退休。對於飯店的情況他仍然印象深刻:「老無為飯店曾是無為人的驕傲,建築氣勢恢宏,佔地約2000平米。我們的餐飲部前身為縣內名氣頗大的一品軒,客房約300間,同時還包括理髮店、浴室、照相館等。一樓大廳面積好幾百平米且沒有一根柱子,可容納50桌。當時飯店共有員工約100餘人。」

老飯店輝煌的程度一直留在王顯明的心中:「每天飯店客喧如沸,餐飲部員工一早就要著手準備,如果碰上開會那更是要早早準備。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無為飯店為地方財政做了不小的貢獻啊。」當時菜系以徽菜為主,特色菜更是吸引了不少老饕前來品嘗,這其中以瓦盆渣肉最為出名。

2000年,由於市政改造需要,老無為飯店被拆。飯店以國有資產的形式進行拍賣,在飯店工作了幾十年的許前柱籌資買下了無為飯店的經營權,並返聘了部分員工。「我的父親和我都曾在飯店工作,我從普通的炊事員做到中層幹部,這其中的感情自是不多說。當資產拍賣的時候,我想著這老字號招牌一定要傳承下去。」許前柱在購得無為飯店經營權後,運用個性化的經營理念,潛心挖掘民間美食,以祖傳配方結合現代烹飪為核心,弘揚飲食文化,精心打造餐飲行業創業平台,該店被評為安徽地方餐飲名店。

如今的無為飯店約千餘平方,12個客房,15個員工。菜系以徽菜、本地無為菜為主。年近50的廚師長李師傅自小在老無為飯店做學徒,「老飯店生意非常好,我每天早上起早協助廚師做準備工作,比如整理用品,切蔥姜蒜等等。後來自己慢慢開始掌勺,一天下來胳膊都抬不起來。老飯店被拆後我已經與別家飯店接洽,但得知經營權被許前柱購買下來,我第一時間就回來,工作這麼多年感情在這啊。」

現在的無為飯店與舊址不遠,仍在人民廣場,那仿古蘇州園林特色的門樓子十分顯眼而古樸,生意依舊火爆。門口那幅「無多風月招佳客,為愛湖山作主人」老對聯,能勾起那些曾經見證過老無為飯店輝煌的人們深刻的記憶。

郵電大樓原址

郵政局

郵電大樓:一部沉澱的郵電史

位於無為縣中心位置的商之都曾是無為縣老郵電局的辦公樓,上世紀這座七層的大樓,曾是無為最時尚、最大氣的現代建築。老郵電局的郵政、典型業務辦公室都在這座大樓,當時經營業務以信件寄遞、報刊服務為主,信件寄遞全靠郵差的肩挑背扛、徒步行走。

今年58歲的無為縣郵政局工會副主席丁曉斌,是一名在郵電局辛勤工作40餘年的老員工,回憶起在老郵電大樓上班的日子,他感觸良多。「我1975年高中畢業進入縣郵電局成為一名普通投遞員,單位分給一個扁擔兩個郵包,早上將收到的信件投遞出去,晚上再挑回需要寄出的信件。冬天的時候,去圩區送信件常常需要早上5點趁地面化凍之前出門,常常都是上百斤的信件挑去挑回,所以從來不覺得冷。」丁曉斌告訴記者。70年代後期,全縣配備了10輛專用於郵電業務的自行車,條件許可情況下,表現好的投遞員就可以獲發一輛自行車,自行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投遞業務的效率。

據丁曉斌介紹,解放後的郵電系統一直按當時的蘇聯模式運作,將郵政和電信兩塊統一管理。1972年郵電局第一次分營,將郵電系統分為郵政和電信兩家。1975年因為發展需要,郵政和電信回歸合併。直到80年代末實現第二次分營,並一直持續至今。分營後的郵政系統主要有郵政、郵儲銀行、快遞三大板塊。2010年,郵儲銀行分營獨立出去,2012年郵政速遞公司開始獨立運營。

「時光荏苒,現在商之都大樓是無為人購物的中心。但我在老郵電局工作的那段歲月依然鮮活,當投遞員時用了近10年的那條扁擔如今我還收藏在家裡,這條扁擔代表著郵政承擔普遍服務義務的行業理念。」丁曉斌說。隨著時代發展、科技進步,現如今我們用更現代化的裝備、更高素質的投遞人員為千家萬戶提供郵政服務。

鼓樓小學

鼓樓:傾聽歷史的聲音

鼓樓對於無為人來說並不陌生,取鼓樓之名的如鼓樓小學、鼓樓醫院大多人都耳熟能詳,但知道鼓樓的人卻知之甚少。鼓樓,顧名思義,是古時用於白天報時、夜間報更之樓,即所謂「晨鐘暮鼓」。

舊時無為鼓樓位於城東街心,亦稱「濡江樓」,傳曹操在此築台與東吳對峙。宋代重修,置鼓其上,報更司晨,故名「鼓樓」,位於鵝市與草市、上馬石與小東門街之間。鼓樓其下四柱擎舉,磚砌四門,通行無阻;上架木樓,飛檐桅欄,極為雄偉。鼓樓下西首,駐有縣裡的常備部隊,一般人不得入內。樓內置有一張直徑為1.5米左右的牛皮大鼓,用於擊鼓報時,當時百姓每天的作息時間都以此為準。城東街心鼓樓地理位置重要,可居高遠望,因此其擊鼓報警作用更為顯赫,軍事作用比擊鼓報時更為重要。

1938年,日寇侵略無為,飛機炸毀鵝市,波及鼓樓,僅存基座,周圍鼓樓街等街道皆為廢墟。抗戰勝利後,人們取城磚於舊址建方形碉堡供部隊使用,藉以望之。1950年曾設氣象台於基上,1958年擴建馬路時被夷為平地,鼓樓被徹底拆去。

千百年來,晨鐘暮鼓,一代又一代的無為人聽著悠長的鼓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它成為一種特殊的城市聲音,銘刻在老無為人的記憶中。春華秋實,花開花落,還有什麼能夠逃過它的眼睛?

今年78歲的王崇江老人打小就生活在鵝市街附近,「鼓樓在解放前就是無為商業最繁華地段之一,商鋪都集中於此,鵝市、米市都在附近,鄉民在這裡出售農產品或是上山收割的柴草等,換點兒錢再從街上購買些生活用品。」

「小時候,我家住在城隍廟街。那時鼓樓坐落於前糧食局大院那裡。聽長輩說,宋代時就已修建了鐘鼓樓,那時街上全是平房、瓦房,老鐘鼓樓比它周圍的建築要雄偉得多。」69歲的市民馬士學說:「後來的鼓樓小學、鼓樓醫院,就是因為西面的鼓樓而得名的。」

「1956年的時候,鼓樓的遺址還在,有兩層高,我還上去過,上面已經沒有鼓了。」從事無為縣地方志研究的程傳衡至今對鼓樓戀戀不忘,「作為老無為的地標之一,鼓樓已經成為一個特殊的城市文化符號,很多老無為人,對鐘鼓樓有著特殊的感情。」程傳衡說,鼓樓,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沒有什麼可以替代,這是一個無為人對城市文化的眷戀。

老水塔

二水廠

老水塔:飲水思源意難忘

由於舊城改造的需要,東一環地段房屋被徵收。從草市街走過去,往日的住戶已基本搬離,零星的幾處建築也即將拆除,而老水塔便在其中。沒有了往日的榮光,如今的水塔像個遲暮的老人,孤零零的佇立在原來的地方,彷彿隨時都會消失。

1970年,無為縣建首個自來水廠,水塔便是那個時候建造的,水塔由水櫃、基礎和連接兩者的支筒組成,用於儲水和配水,保持和調節給水管網中的水量和水壓。可以看見,水塔並沒有多高,約30來米,圓柱殼式,磚石砌築。值得一提的是,建造水塔的磚石是拆除西寺塔的古磚,極具歷史價值。塔身上的「端正服務方向,提高供水質量」幾個大字依然清晰,體現了無為自來水廠的目標與信念。

「水塔不大,卻解決了無為幾代人的用水問題。最開始,並不是每家每戶都有自來水,往往是一個大院里有一個水龍頭,大家都要帶著桶排隊去接水,即便這樣也比走幾里路去河裡、井裡打水方便的多。」58歲的余希成告訴記者,當年水廠的水源取自王福渡大橋,經凈化後利用電力抽入水塔,再經水管輸送到縣城各戶。「直到上世紀80年代,自來水才正式普及,居民用水更加方便了。」這唯一的水廠解決了城區居民的用水問題,水塔做出的貢獻不可抹殺。

梅影今年24歲,她的家原來就住在自來水廠旁邊,「談到我的童年,那高高的水塔是無法抹掉的標誌,在孩子的心裡,那簡直就是高聳入雲,在每個炎熱的夏天,待在家裡就能聞到水塔清涼的味道,瞬間就能撫平煩躁的心情。天氣放晴的時候,會有白鴿飛來盤旋在水塔周圍憩息,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安靜而美好。」

2000年左右,無為縣自來水二水廠建成,原自來水廠漸漸不再使用。2012年,由於城區規劃,水廠遷建到城東,而水塔也將不復存在。據悉,現無城主要由無為縣自來水公司二水廠負責供水,供水能力為每日5萬噸,用水人口20萬,水源取自長江,用水高峰時段供水能力已接近飽和。無為縣供水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正加快推進一水廠遷建工程,力求今年底建成通水。


推薦閱讀:

【冷漫畫】歲月這把殺豬刀,到底帶來了哪些不同?
流年如渡,歲月靜好*
南紅如詩,溫婉了女人的靜美歲月!
使人成熟的不是歲月,而是經歷
墨韻成殤,歲月留香

TAG: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