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史學全景式追憶孫中山先生(獨立視角)

全景式追憶孫中山先生(獨立視角)

2016年11月12日,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誕生150周年,作為民間人士,我認為對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進行回顧也是值得的,既是對他的功德紀念,也是對中國近代革命歷史的一次回憶。

本人希望自己的追憶完全脫離政治爭議,更多站在歷史研究的角度看待諸多重大問題,多一點歷史沉思,完整、清晰、辯證、客觀地認識歷史巨人是一種責任。

一、辛亥革命前的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在經歷滿人統治兩百餘年以後,中國爆發了一場動搖滿清王朝的真正有特殊意義的革命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它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眾人皆知。但是,對這一運動的理解卻分歧很大,多數人還在套用歷史上一般意義的「起義」,在我看來,太平天國運動就是一次地動山搖的反滿革命運動,雖然它最後以失敗而告終,但它已經讓清朝的統治根基出現垮塌,腐敗的八旗集團已經嗅到了自己的末日將近。

義和團運動。在中國公知眼中,「義和團」就是愚昧無知的代名詞,就是罪惡的代名詞。然而,在我眼裡則完全相反,義和團運動即便有萬千過錯,終究會被其歷史推動作用所淡化,義和團運動是把滿清統治者推向死亡的最猛龍捲風,經過這次運動的顛覆,滿清王朝已經只剩下最後一絲氣息,置辦喪事已經是遲早的事情。

革命黨人的十次起義。「同盟會」成立以後,黃興等人帶領一大批同盟會會員回國領導起義,自1906年春至1911中,共舉行了十次起義,其中比較有震動意義的起義有:萍瀏醴起義,防城起義,安慶起義,黃花崗起義,河口起義等。同盟會領導的十次起義,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川漢保路運動。近代中國,「賣路權」和「保路權」一直處於相互爭奪當中,清政府不惜一切地賣路權,而新興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則主張保路權,當廣東、湖南和湖北的路權經過人民努力爭回卻又被清政府出賣後,人民的怒火開始四處燃燒,清政府開始向人民亮出血腥的刺刀。1909年,清政府不但出賣了上述三省路權,還把川漢鐵路的路權也給賣了,這就促成了四川的保路運動,三千多人慢慢發展到十萬多人,即使是面對殺人魔頭趙爾豐,四川人民也沒有退縮,繼續同清軍作戰,9月25日,榮縣率先宣布獨立,建立革命政權。

榮縣局部的「宣布獨立」開啟了近代中國新型革命的起點,是武昌革命的引導性革命,敢於獨立的思想啟發了中國革命者。「宣布獨立」也是作為辛亥革命成功的標誌,它觸發了全國性的獨立潮,進而觸發了清王朝的崩潰。

二、辛亥革命

黎元洪的新軍。黎元洪,北洋學堂學生,後留日見習,甲午戰爭之後受到上層青睞,張之洞任兩湖總督後被帶往湖北任職,1904年,任護軍前鋒一、二、三、四營督帶,次年12月,湖北常備軍改編為兩鎮,黎任第二鎮第三協統領官兼護該鎮統制官,後隨鎮改編。1906年任陸軍暫編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領,兼管馬炮、工、輜各隊事務,率部參加彰德新軍秋操。武昌革命的絕大部分革命者均出自黎元洪部,一方面說明黎元洪雖然對革命活動管束很嚴,另一方面又說明他對革命者管束不力。

武昌革命的主要組織。潛藏在新軍中的文學社和共進社。前者的主要負責人是蔣翊武、劉復基、李六如等人,後者的主要負責人是孫武等。這兩個社本身與同盟會無關,只是在革命前夕才與同盟會有所接觸和協調,譚人鳳是主要聯繫人。由這兩個社為組織主體的武昌革命整體上講不能算是同盟會的革命。

武昌革命的主要革命活動者。蔣翊武,劉復基,孫武,楊玉鵬,葉得勝,潘怡如,章裕昆,廖湘雲,蔡大輔,詹大悲,單兆祥,等等。劉復基是起事的首席策劃人,在革命者中有「諸葛」之稱,蔣翊武和孫武是起事的主要領導者。劉復基後被捕犧牲,而孫武則投靠了袁世凱。武昌革命後,幾乎所有的首義革命功勛都未獲得權力,同盟會成員和軍閥頭子取得了革命果實。(官方通常都不宣傳這群「首義者」,故而知者甚少,不公道)

辛亥革命過程。因眾人皆知,具體過程省略。這裡需要說明的是:辛亥革命打響以後,黃興曾經短暫來武漢當過戰時總司令,但是,正當漢陽戰況最紛亂最危急的時候,黃興辭去戰時總司令跑回上海。

辛亥革命之後的權力爭奪也就不講了,留待後面再論。

我對辛亥革命的總結:

1、辛亥革命是一次沒有核心領導組織和核心領導人的革命,它的成功帶有一定程度的偶然性。

2、辛亥革命是一次被動成功的革命。

3、辛亥革命是一次革命者自己不敢享受革命成果和不能享受革命成果的新奇革命。

4、辛亥革命是一次與同盟會相對無關(與中國國民黨更是沒有半點關係)卻會讓同盟會最終獲利的革命。

5、辛亥革命是一次與孫中山本人無關的革命,因為孫中山當時極力反對率先在兩湖地區革命,他要求革命的始發地必須為廣東地區。「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這樣的說法不符合歷史,既沒有尊重孫中山,更沒有尊重武昌革命的首義志士們。

6、辛亥革命是一次極其偉大的革命,因為它推翻了帝制,不管它後面的曲折如何,改天換地的成果價值超越了清王朝歷史上所有的起義。

歷史糾誤:一直以來,國民黨和共產黨都把辛亥革命稱之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用資產階級政黨組織並領導的革命」,這與歷史完全不符,革命的主要活動者、組織者和革命隊伍沒有一位是同盟會成員,全來自有革命思想的新兵和下級軍官,何來「資產階級政黨領導」一說?即便譚人鳳和黃興後期曾參與領導,能把本次革命的組織領導權說成是他們嗎?

辛亥革命既與同盟會無直接關係,又與孫中山無直接關係,與中國國民黨更無關係。為什麼後來的一百多年,只要提到辛亥革命,就會把它與孫中山和中國國民黨聯繫在一起呢?

這就要涉及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和「革命活動」對中國整個革命事業的重大影響。所以,下面的重點就放在孫中山的革命一生上面。

三、孫中山的革命活動溯源

啟蒙教育。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在香山縣(後改為中山縣)出生,名文,字帝象。父親孫成,靠務農、當小販或在澳門打工維持家計,哥哥孫眉到夏威夷探險創業成功。孫中山在村裡只受了啟蒙,由於家境不好,啟蒙教育實際上很有限,這就導致他的國學修養終生欠缺。

系統教育。1880年,孫中山隨母親到檀香山,在夏威夷正式接受西式系統教育。1884年,孫中山接受美國公理會教士喜嘉理牧師洗禮,成為一名基督教徒。

1885年,孫中山回香港在皇仁書院讀書兩年,未獲畢業文憑,後考慮選擇陸軍或海軍職業。1886年,喜嘉理介紹他進入廣州博濟醫校就讀,在此期間,他結識了人生中第一個象他一樣具有強烈政治熱情的朋友鄭士良,通過鄭,他初步了解到中國社會的反滿情緒。

1887年,孫中山轉入到香港由何啟創辦的西醫書院,並呆到1892年,何啟博士,是孫中山所接觸到的第一個企圖按西方模式改造中國的第一人,對孫中山影響很大。

在香港期間,孫中山開始對政治更加感興趣,他繼承了太平天國的反滿傳統,懂得了很多「會黨」知識,他還認識了更多重要的朋友:陳少白,楊衡齡,陸浩東等。受何啟博士的影響,此時的孫中山,更多尋求改良主義。

上書失敗。1889年,李鴻章成為西醫學校的贊助者,這給了孫中山很大的希望,他寫信給李的下屬鄭藻如,強調改良主義的主題。孫中山認識的第二個清代著名人物是鄭觀應,後經常想辦法努力接觸鄭。

1892年,孫中山因醫學執照不被港英當局承認,不得不尋求更多改變,經濟上也遇到困難。他開始同尤列、陳少白、鄭士良和陸浩東組織討論小組,首次提出建立「興中會」的設想。

1893年底至1894年初,孫中山讓陳少白代為管理藥店,自己靜心寫了一篇極長的《上李鴻章書》手稿,陳少白代為作了小修改。1894年初,孫中山前往上海,請求鄭觀應幫忙介紹認識王韜,王韜把孫中山介紹給他的好友羅豐祿,羅是李鴻章的幕僚,這使得孫中山有見到李鴻章的可能性。

1894年的中國,中日關係惡化很快,戰爭一觸即發,孫中山趕往天津,始終沒有等到李鴻章的接見,這使他大失所望,改良的思想逐漸消退,革命的思想逐步加強。自此以後,孫中山開始由求助上層轉向下層社會,尋求會黨合作成為他的方向之一。

興中會成立。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成立了他期望的組織——興中會。幾個月過去,也只吸收二十多名會員。何寬、李蔭南、李昌等是首批會員。興中會最早的章程共有九款,主要講中國秩序問題,章程規定,會員以「振興中華」為宗旨。後來的入會儀式宣誓詞定為: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這裡要指出的是:孫中山此時還傾向於「合眾政府」,而不是「民國」,孫中山直到1903年才開始使用「民國」一詞。

1894年,興中會香港總部成立,重要人物楊衢雲加入,他在興中會中是孫中山權力的最有力競爭者,也是一位歐化的革命者。興中會反政府反滿的調子越來越明顯。但它還不是一個著眼長遠的組織,只能算一個臨時性的密謀集團。

1895年,陸浩東第一次設計出「青天白日旗」。

廣州起義。1895年,興中會以「農學會」為掩護,試圖舉行廣州起義,主要的領導者不是孫中山,而是楊衢雲,他們甚至在起義前還涉及到未來中國大總統的安排和選舉,初選中,孫中山當選,但楊衢雲提出挑戰,鄭士良曾想過要把楊殺掉,陳少白勸和,並建議孫中山暫時放權給楊,孫中山為團結計,聽取了陳少白的意見,廣州起義實際領導權在楊手上。

所有的密謀者幾乎都在謀求洋人的協助,並堅信中國的民族主義必須是依附洋人的民族主義,否則革命不能成功,而西方人士當時都普遍認為中華民族是天然缺乏高貴的民族。

當時的兩廣總督譚鍾麟起初並不相信孫中山等人真敢起義,他認為孫中山不過是個無害的「瘋子」,不敢造反。但後來告密者把起義計劃告知他以後,他用1500名士兵乾淨利落地將準備起義者驅趕或加害,此時的興中會甚至連武器都沒運到廣州。

廣州起義,還沒開始,便告結束。孫中山逃跑,從此就只能從事革命事業,官方懸賞銀為一千元,這一懸賞,更進一步抬高了孫中山的威望和身價。本來低賤的出身,因官方的重賞而讓他成為各路關注的重點人物。

倫敦蒙難。1895年,孫中山為避難遠赴英國,在英國,受到清政府駐英使館的跟蹤抓捕,有過短期的「倫敦蒙難」經歷。逃英期間,孫中山在英國讀了不少書籍,以彌補自己知識的不足,這其中包含很多共產主義的書籍。

東京合作。1896年,陳少白在東京會見了日本浪人宮崎寅藏,這是一個泛亞主義浪人,在接受日本著名的自由主義政治家犬養毅的委託尋找中國的革命派,1897年,孫中山到達川崎以後,接管同日本人的聯繫事宜,宮崎寅藏實現了與孫中山的會面,在孫中山把泛亞的反帝國主義情緒添進到他的反滿主義後,宮崎寅藏接受了孫中山。日本人的「泛亞團結」也更加誘惑孫中山,孫中山願意接受日本人為同盟者,儘管日本剛佔領中國台灣不久。

孫中山還進一步闡述:日本是中國的天然同盟者,有著共同的東亞文化,有著同樣受西方欺凌的歷史,即使日本也夥同歐洲侵略中國,也不過是由西方先例誘導而產生的暫時錯誤。此時的孫中山已經獲得貴族犬養毅的資助,孫中山因此遍訪了東京重要政治派系,極端民族主義者頭山滿、平岡浩太郎、大隈重信等都屈尊接見他。

其中,頭山滿和平岡浩太郎都是玄洋社的領袖,這個玄洋社是軍國主義鼓吹者的右翼團體,是侵華急先鋒。

革命派與保皇派的首次接觸。1895年,唯一同「康聖人」有過直接接觸的革命派人士是陳少白,因為康拒絕會見孫中山,康認為孫中山對中國儒家學說一竅不通,保護儒教如同保護皇帝一樣的康儒對孫中山恨之入骨。在這一時期,保皇派的聲勢在日美等國都遠高於革命派。

日本人宮崎試圖調解中國海外革命派和改良派,但最終未成功。

1899年,興中會的楊衢雲徹底將領導權全部還給了孫中山,孫中山在興中會和會黨當中成為最有影響的革命者。不過,此時的革命派力量仍然十分弱小,與康梁的改良派相比差距甚遠,興中會總人數都不超過一百人。

1900年,康有為已經以「流亡政府總理」自居,孫中山的興中會在籌款方面被康梁壓製得很厲害,連孫中山的哥哥孫眉都是保皇會的捐款人。此時的孫中山有一個非常天真的想法:勸說李鴻章領導兩廣獨立,實現與革命派的聯合。老奸巨滑的李鴻章豈是孫中山所能誘導。

為了獲得英、日等外國人的支持,孫中山甚至承諾革命成功以後,不加限制地對外國工商業者開放中國門戶,繼續放棄中國的海關自治,繼續允許外國傳教士興建教堂,這些想法基本是受何啟的影響。

惠州起義。這是興中會的第二次革命設想,孫中山剛開始支持這次起義,但後來又要求放棄起義,不過,鄭士良已經準備就緒,不想放棄起義,獨自帶領人馬開打,孫中山不得不轉為支持,但孫中山對行軍路線又產生不同意見,對起義進程影響很大。

客觀地講,鄭士良帶兵打得很不錯,由幾百人擴大到一萬多人,本來孫中山希望日本人能介入支援,但日本人選擇了不介入,起義最後歸於失敗,鄭士良逃到香港。

至此,由興中會獨立主導的兩次革命均告失敗,第一次起義未打出一槍一彈。

1900年下半年,孫中山的三個最有力合作者鄭士良、楊衢雲和史堅如全部去世,讓孫中山感受到人生的巨大挫折。

民族主義。1900年,中國留日學生只有100多人,到了1906年就超過15000多人,孫中山的革命派和康梁的改良派都紛紛接觸留學生,爭取各自的支持力量。在這一時期,孫中山正式提出「民族主義」的口號。因為康梁的誤導,很多留學生剛開始都認為孫中山是不識中國字的「江湖大盜」,是不學無術的「土匪」。

孫中山在日本人的幫助下,在興中會成員的不斷努力下,逐步改變了自己在留學生中的印象,興中會得到進一步發展,孫中山決定用新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由於擔心很多人不理解「平均地權」的含義引起誤會,並沒有把它寫進新的誓詞中。

三民主義。1903年,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在思想中已經初現,1904年就基本確定,但仍然沒有公布。

1904年12月,由黃興領導的以湘籍人士為主的組織「華興會」成立,楊守仁,陳天華,鄒容、劉揆一,馬福益等重要成員均水平很高,反滿主義也是華興會的主要思想。華興會自成立起,成員就比興中會更為興旺。長江流域的很多人都加入了進來,革命聲勢比興中會更為浩大。但華興會的前幾次起義也都均告失敗,黃興逃往日本。

同盟會成立。1905年初,孫中山第一次提出「五權憲法」,隨後他前往歐洲,並進行了多次演講,取得了巨大成功,突破了以往依靠廣東人捧場的慣例,這一次,留歐的其它省籍人士也承認了他的領導力,這讓他第一次感受到擔任主要角色的幸福。

孫中山在提出「五權憲法」之後,還構建了自己的社會主義綱領,以土地權改革為基礎。

宮崎等人為孫中山返回日本鋪平了道路,宮崎讓孫中山首先見黃興,結果兩人很快建立密切關係,後來孫中山又見了黃興的副手宋教仁和陳天華,雙方討論興中會與華興會的合併,剛開始,領導權的問題有過短暫爭論,很快統一認識以孫中山為領導,儘管華興會的成員比興中會多很多。最後,還開了一個有全國各省留學生代表參加的大會(甘肅當時沒有留日學生),「同盟會」正式成立(興中會、華興會和光復會的組合)。宮崎、內田良平和末永節等日本人參加了這次大會,以表明日本人對孫中山的強力支持。

同盟會成立以後,孫中山當選為「總理」,有三百多人當場宣誓入會。自此以後,原來反對孫中山的許多人都走到了同盟會這邊,這三百多人的很大一部分陸續回國宣傳「孫、黃」的革命思想,中國革命的形勢突飛猛進,孫中山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

可以這樣講:同盟會的成立標誌著孫中山的革命歷程才真正開始,標誌著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具有全國性影響,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之後,他被推上歷史最高位置。黃興等人既是孫中山的合作者,也是孫中山成功的最大貢獻者。

四、孫中山的大同世界觀

孫中山,既是一位資產階級思想者,又一位社會主義思想者,還是一位共產主義思想者,他一直生活在「現實世界」和「大同世界」之間,他的理想主義佔比略高於其現實主義佔比,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就是兩個世界相互跳躍的思想。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天,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身份向全國以布告的形式發表宣言書,宣言書中提到:使中國見重於國際社會,且將使世界漸趨於大同。這是他首次向中國人發表他的「大同思想」。

1914年,世界大戰爆發,孫中山先生極為憂慮,對自己的「大同思想」也表示悲觀。1918年底,世界大戰形勢大變,既將轉入和平談判,孫中山再次寫道:歐戰終息,強權盡滅,…….目下世界各國將尊崇正義,永久和平將至,……..世界人民咸信大同之世將不久矣!

在追尋「大同世界」的內涵時,孫中山又言:民生主義即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即大同主義。岌岌提倡馬克思之學說,平均分配求公正之解決。社會國家者,互助之體也,道德仁義者,互助之用也,物質文明之標的,非私人之利益,乃公共之利益,重在「互助」,而非競爭。

孫中山為了實現世界大同的目標,他反對用革命的形式製造戰爭,這與他用革命形式推翻清王朝的理念是互斥的,反映了孫中山在實現局部理想和世界理想之間的嚴重衝突。

1924年以後,孫中山又開始批評馬克思主義學說,尤其是反對階級鬥爭學說,以獲得資產階級革命者的支持,很明顯,孫中山的思想被形勢逼迫自由後退,在多次演講中都表現出與之前的思想自相矛盾之處。所謂的「資本主義國有制」即孫中山所說的國家社會主義或集體社會主義。

同年,孫中山公開倡議成立由中國、日本、越南、緬甸、印度、伊朗、阿富汗等國參加的「聯邦」,以「富強亞洲」抵抗歐洲侵略,又派李烈鈞前往日本宣傳「亞洲大同盟」,與日本的「亞洲共榮」一脈相承。再後來,孫中山也曾感嘆:我們革命失敗全是日本搗鬼所至,日本只知步武歐洲之侵略手段,致失亞洲全境之人心。

孫中山先生畢竟追求的「世界大同」和「亞洲聯邦」都沒有實現,都是帶有強烈個人理想主義的產物,並不是基於他對世界發展的深刻認識,在「一戰」前夕,他深信「大同世界」將很快實現,「一戰」爆發,他又斷言「大同無望」,「一戰」剛結束,他又再斷言30年內人類將實現「大同」。對於孫中山的「大同世界觀」,從人類遠期追求看有一定普遍意義,但從世界發展的現實進程看,他的觀念脫離了時代,也脫離了世界。

五、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

評價孫中山,離不開評價他的革命思想和建設思想,「三民主義」就是孫中山兩種思想的集大成者,三民主義也稱為「三大革命」,民族主義為民族革命,民權主義為政治革命,民生主義為社會革命。

1900年,孫中山為了區別於康梁的保皇運動,第一次提出「民族主義」的口號,這一時期的民族主義很大程度上是大漢族主義,即以反滿為核心的革命主義,它不是基於中華民族大集體的帶有廣泛意義的民族主義。

1903年,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逐步成型,但一直未整體性表達出來,從某種意義上講,它還是局限於孫中山的短時期想法,並沒有賦予其深刻的內涵,更沒有實現這一主義的具體設想。

民族主義。孫中山的早期民族主義毫無疑的是以「反滿」為主,所謂「中山自創立民族主義始就帶有反侵略、反壓迫」的說法完全是牽強附會,因為孫中山從來都沒有放棄依賴洋人的思想,即使在辛亥革命前夕,他仍然把中國革命的希望寄托在英、日、美等侵略者身上。

「五族共和」很難說是孫中山首提,他開始是懷疑的,後來又附和,再到後來又批判,從來沒有一個定型的觀點。

孫中山後期的民族主義有所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他更多地主張反對世界帝國主義和侵華走狗,尊重平等待我之民族;二是主張以民族聯合實現民族大解放和國家獨立。大亞洲主義整體講應該不屬於他的民族主義範疇,更多表現為地域概念,雖然孫中山多次提到過「東亞民族的共同性」,但並不表明他認為亞洲可以實現民族融合。

民權主義。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也是孫中山畢身追求的目標之一,從受教育的背景來看,「孫中山的民權主義更多來源於西方民主主義」的說法很有根據,平等、自由、博愛是民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孫中山的民權主義理想很多源於太平天國革命中所表現出來的戰鬥傳統,稍顯附會。

民權主義的基本內涵應該可以這樣表述: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揭露帝制腐朽,建立民主共和體制。這與孫中山堅拒君主立憲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民權主義在後期也有一些新變化,更多地強調徹底革命建立真共和的必要性,更多地強調共和憲法必須是多數人所有而非少數人私有,更多地強調工農勞動群眾的地位。

孫中山以民權主義為中心,著力進行政體構架,他的「民主政治」大體可以分為:革命程序論,政黨和政黨政治論,權能區分論,地方自治論,全民政治論和五權憲法論。事實上,孫中山對這些問題都沒有來得及進行深刻全面地完善發展和應用。

我所理解的孫中山民權主義的理論基石是:自由觀和平等觀。

民生主義。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一生中思想變化最多的理論,他從來都沒有把自己的這一理論進行固化,雖然它對此問題論述得最多。

早期的孫中山就有了「平均地權」的想法,但因為要照顧資產階級人士的感覺,他把這一點多次含而不發,所以,在同盟會的早期誓詞中就沒有把「平均地權」放進去。應該說,從出身立場看,孫中山的絕對平均主義思想是很明顯的,土地國有制的思想也是比較濃厚的。

1920年的時候,孫中山把民生主義還等同於社會主義,他在一次演講中曾提到: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孫中山全集》第8卷第458頁)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又是德國俾斯麥式的國家社會主義,也即「集產社會主義」。(《孫中山全集》第2卷第323頁)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還可以表述為蘇聯的新經濟政策,也即蘇式社會主義。他言道:中國革命之目的與俄國相同,俄國革命道路也即中國革命道路,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即中國的民生主義政策。(《孫中山全集》第11卷第365頁)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還可以解讀為戰時國家資本主義。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呼籲:用外國資本主義促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調和此人類進化之經濟能力,使兩種經濟相互作用,促進人類世界和平文明。(《孫中山全集》第6卷第398頁)

孫中山的民生主義具有多維性,這反映了孫中山的思想在不同時期表現為多維性,反映出歷史條件對個人認識的限制作用,從一個完全封閉的封建國家中掙脫出來的革命先驅不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形態做出科學判斷和科學發展。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先生的重大理論結晶,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其意義不同凡享。

六、孫中山與國共合作

孫中山不只是一個革命者,而且還是一個愛國者,他的思想不只是基於國民黨,而且基於全中國。

孫中山的信徒很多,但在關鍵時刻又缺少強力支持者,孫中山是中國革命的先驅,當他需要人民伸出援手的時候,共產黨不能袖手旁觀。

國共合作的歷史背景。在列強的操縱下,封建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強,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在廣東地區也面臨困境,受到武裝軍閥的束縛和擠壓,革命形勢處於慘淡境況,歷史任務要求國共兩黨齊心掀起大革命。

與此同時,共產黨認為在中國當時的政黨中,只有國民黨是相對民主派,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國民黨在當時人們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孫中山在多次革命後也認識到依靠軍閥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國共合作是兩黨共同的願望。

再者,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推動也是國共成功合作的因素。孫中山想打倒軍閥,但無奈自己手裡沒兵,帝國主義列強不願意幫助他,只能求助於蘇俄,做為條件,共產國際要求作為其一個支部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党進行合作,幫助國民党進行改組,使其成為一個代表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農利益的政黨。為了達成國共合作,孫中山宣布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允許共產黨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

國共合作的成就。國共合作的成功,首先是快速加強了國民黨的領導能力,改變了國民黨歷來不善組織的缺陷,國民黨由一個鬆散的革命黨逐步變成了具有革命、治黨、建軍和建設多重能力的多面政黨,尤其是國民黨的軍隊建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就。

隨著國共合作的深入發展,國民黨軍隊的戰鬥力得到快速提高,具備了挑戰北方軍閥的能力,這就加快了中國革命前進的步伐,長期沉寂的北方革命運動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北伐戰爭的迅猛發展,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最終取得了北伐戰爭的勝利。在打擊軍閥勢力的同時,還有效威懾了帝國主義列強,廢止了很多不平等條約。

國共合作的失敗。孫中山逝世以後,蔣介石篡奪了國民黨和國民革命領導權,當革命日益深入,與北洋軍閥矛盾即將解決之時,新矛盾上升並迅速激化,統一戰線內國民黨右翼分子與帝國主義買辦和大資產階級相勾結,分裂、背叛革命。蔣介石率先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事變」。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事變」。共產黨人受到大面積迫害和清洗,標誌著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

我對「國共合作」的個人總結:

促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孫中山居功至偉。能合作,是孫中山需要共產黨,也是共產黨需要中國民主革命的延續;

「國共合作」的短命是一種必然,即使孫中山沒有早逝,合作也會終止,主要是信仰原因,孫中山在制度上的信仰一直處於游移狀態,從未堅定過,他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是一知半解,似信非信,理想主義佔據了他思想的主要位置,國共兩黨的追求完全相逆,分手不可以免,早晚而已;

孫中山有將「國共合作」轉化為民主化「兩黨政治」的可能性,但歷史沒有給他機會,他若健在,量不會象蔣介石一樣採用「屠殺」的方式結束兩黨合作。

「國共合作」的終結並不完全是壞事,它成就了共產黨人實現自己的革命理想。

我對孫中山的綜合認識:

1、孫中山是一位偉大的革命思想者和革命先行者;

2、孫中山是一位能力突出的革命實踐者和革命領導者;

3、孫中山是一位融貫中西的政治鼓動家;

4、孫中山是一位超越現實的宏觀理想主義者;

5、孫中山是一位將畢身心血奉獻給祖國的偉大愛國者。

我用最誠摯的心紀念孫中山先生誕生150周年,願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永垂不朽!

附言:本人對這篇文章付出了不少心血,參閱了中、美、日、中國台灣等地的著作,寫作體系和寫作脈絡應該很難在網路或期刊中找到雷同,建議對孫中山先生很感興趣的朋友留存討論。


推薦閱讀:

【3.12,孫中山先生逝世93周年】光復華夏,肇造共和,天下為公,千秋萬世——歷代各界評價(節選)
她20歲當皇后,40歲當太后,46歲病逝,孫中山稱她是女中堯舜
孫中山孫女是誰? 孫中山的子孫後代今何在
民國國父孫中山

TAG:獨立 | 孫中山 | 視角 | 先生 | 中山 | 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