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面面觀】得了蕁麻疹,醫生說不能吃「發物」,發物到底是個啥?

原創廣東省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

小王得了蕁麻疹有好幾個月了,之前看了西醫病情比較反覆,最近便改看中醫了。看完後,醫生除了交待一些通常的注意事項,還交待了一句「發病期間不能吃發物」。回到家的小王上網查了一下醫生說的「發物」到底是什麼,跳出來的搜索結果有上百條,而且每種說法都不太一樣。年輕的小王懵逼了,到底「發物」是什麼呢?為什麼得了蕁麻疹就不能吃「發物」?

「發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印象中,一般是指一些吃了會對病情造成刺激的食物,因此在感染性疾病或是皮膚科疾病中,例如咳嗽、哮喘、蕁麻疹、濕疹等等。但具體到哪些食物屬於「發物」,這個問題就見仁見智了。曾經有科學研究者統計過古代藥學書里記載過的「發物」,能列在這張名單上的食物大概有70-80種左右,涵蓋了15個食物種類。其中禽畜類的如羊肉、狗肉、豬肉、驢肉、獐肉、鵝、鵝蛋、雞蛋、鴨蛋等;海鮮類的包括蝦、蟹、帶魚、黃魚、鯧魚、蚌肉、海蜇、乾貝、蟶子、烏賊等;蔬菜類的包括韭菜、茴香、大蒜、蔥、 韮、花椒、胡椒、川椒、香蕈等;瓜果類的如枇杷、楊梅、櫻桃、桃子、杏、銀杏、芒果、荔枝、甜瓜、李子等,還有一部分豆類和蘑菇。但是古代和民間傳下來的這些「發物」名單是否正確呢?編者認為有部分的參考性,但絕不可全信。例如蔬菜類里,有些書把紫蘇葉也列為「發物」的一種,這可能是因為紫蘇葉煮水可以治風寒感冒,有一定的「發性」。但同時蘇葉是可以解蝦蟹毒的,在一些治蕁麻疹的方子里也常用,在這種情況也把它列為「發物」是自相矛盾的。

那麼現代醫學怎麼看待中醫學裡的「發物」呢?科學研究者們認為「發物」背後還是有一定原理的。多數「發物」都是偏於溫性或者是富含蛋白的食物,且比較集中在動物類的食品方面。現代認為「發物」導致病情加重的機理可能有三種:一是某些動物性食品中含有某些激素,可能會對炎癥狀態下的機體造成一定刺激;二是這些食物里含有的異種蛋白容易成為過敏源;三是這些食物偏於辛辣,刺激性比較強,如酒精等,有引起炎症擴散的可能。從中醫的角度看,多數發物是有辛溫補益之性的,故忌用於實證、熱證,如感冒或急性皮膚病多屬於這種情況。但中醫的忌口也是講究「個性化治療」的,因此不同人要忌的東西不一樣,「發物」並不是一個一成不變的概念。如果需要確切地知道如何忌口,最好是詢問醫生應該忌哪個「方向」,例如辛辣、寒涼、滋膩等等,這樣既便於操作又準確明了。


推薦閱讀:

九星面面觀
外國禮俗面面觀(禮儀漫談(180))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張命圖,看看下面面的象義
古詩趣詩面面觀 (上、下)
42℃的天去蘇州吃了十碗面 這絕對是真愛啊!

TAG:醫生 | 蕁麻疹 | 面面 | 能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