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筆記31:劉邦的班底誰最牛?
楚漢相爭,劉邦完勝。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大宴群臣,問大家:你們都說說我為什麼得天下,項羽為何失天下?有大臣答:您知人善任,又捨得跟人分享勝利果實;項羽則是有功的就加害,賢能的就猜疑,所以失天下。
劉邦講: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這番話非常精彩,總的意思就一句話:做大事業者,成敗關鍵在用人。
其實,劉邦的成功還有一點可能更重要,就是得民心。他率先推行了為烈士收屍優撫的等民心政策,取得很大的效益。
另外,我曾在另一本書中分析,劉邦論謀略不如張良,論政事不如蕭何,論帶兵不如韓信,但為什麼他是老闆呢?因為他給這些能人提供了一個平台,領導者是做平台的。平台在互聯網時代可是大概念,馬雲、馬化騰為什麼厲害?因為他們的淘寶、微信都是一個大平台。
下面我們看看這「漢初三傑」的表現。
先說蕭何。蕭何和曹參本來就是縣長手下的兩個文員,是國家最底層的官吏。跟劉邦造反後,就成為超一流的人物。
劉邦帶兵打入咸陽,一幫窮苦人,看到那麼多金銀財寶,那是什麼感覺,絕對是瘋狂的感覺。連劉邦的眼都紅了。但蕭何竟然先去丞相府把各種檔案搶出來,這些資料對於劉邦把握天下各方面的數據,以制定決策,起到重要作用。
然後劉邦與項羽決勝中原時,大後方全權委託給蕭何,所有事情都由蕭何自行決定,於是,糧草、後備軍,源源不斷輸送給前線,從未斷檔。
蕭何最讓人叫絕的是,他給劉邦找到了韓信。當時韓信一文不名,他就生生給看中了,就向劉邦打保票,要讓韓信做大將軍。
再說韓信。窮人家出身,也沒什麼優良品德,也不會賺錢養家,就是個小混混。劉邦也是混混,但還能混個亭長干,他什麼也混不上,幾乎就是要飯的了。估計也沒有上過什麼學,讀過什麼兵書之類的。但是,他有什麼呢?兩樣:天分和雄心。這兩樣東西註定讓他不能去做一個成功的俗人。所以,他能忍胯下之辱,然後去追逐項梁打天下。但是他不能忍受,項梁、項羽對自己的無視。於是去投奔劉邦。那時,劉邦已是漢王,不是韓信這樣的底層軍人想見就能見的了,其他有頭有臉的人也沒有認識的,所以依然被無視。
直到有一天,他因為觸犯軍法,被判死罪。當時一起砍頭的有十三人,前面十二個腦袋都掉地上了,下一個就是他了。他的雄心和天分,沒有一絲展露,就要完蛋了。也許曾經無數天才都這樣死了,花沒開,然後謝了,誰也不知道,他會是一支多少彪悍的花。必須做垂死的掙扎了!韓信使盡全身力氣喊了一嗓子:劉邦不想得天下了嗎?不能殺我!這一嗓子,正被劉邦的發小滕公夏侯嬰聽到。
滕公是個很有看頭的人,但被多數讀史的人所忽視。在很多重要的節點上,都有他的身影。此刻,他感覺這個牛逼吹到天的人肯定有玩意兒,便把韓信救下了。之後,相談甚歡,滕公作為第一個伯樂,把韓信推薦給劉邦。可是劉邦並沒有接見,只是看滕公的面子給了韓信一個小官。不過,韓信終於進入了劉邦身邊高層的圈子,金子要發光,擋都擋不住了。很快的,他結識了蕭何,並盡情展示自己的天分,把蕭何整服了。然而,又過了很長時間,劉邦那邊仍然沒動靜。於是,他又傷自尊了,又跑了。
蕭何月下追韓信,沒來得及跟劉邦彙報,就出去了兩天,失聯了,劉邦發毛了。蕭何就等這樣的時機呢,他向劉邦隆重推韓信。這次,韓信一步登天,一下子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將軍。韓信憑什麼?劉邦又為何呢?
貌似主要還是憑嘴。韓信跟劉邦深談了一次,分析了項羽怎樣必敗,劉邦怎樣必勝,句句說到劉邦心裡。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就是另一個自己,跟自己的想法高度一致,他辦事,就像自己親自辦,最放心。
亂世里什麼都不稀奇。蘇秦、張儀、范睢、蔡澤等縱橫家,也都是憑一張嘴,三寸不爛之舌,一套說辭,就封侯拜相。
不過,劉邦用人的魄力可見一斑。
劉邦的用人高明,還體現在另一個人身上,就是陳平。
陳平,家貧,好讀書。有一次村子裡做社祭,宰牛殺牲之後分肉,陳平操持這個事,把肉分得很公平,那麼多人,都沒得說。這挺不容易的,被人稱讚。陳平就吹了個大牛逼:讓我做天下的宰相,也能做到大家都滿意。
天下大亂之時,陳平在魏王和項羽手下都干過,而且幹得不錯,但都出了問題,最後在一個叫魏無知的人引薦下投奔了劉邦。跟劉邦一聊,便備受欣賞,直接被委任了挺大的官,留在最高參謀部。大家當然不服,不久後,便向劉邦告發:陳平受賄,以前在家時還亂搞他嫂子。
劉邦先把引薦人魏無知找來質詢,魏無知講:我舉薦陳平,是看他的才能,您問的是他的德行。陳平有奇計利國家,搞他嫂子、收點錢,這重要嗎?
劉邦又直接找陳平,陳平回答得更直接:我空手來的,沒錢怎麼做事啊?
劉邦覺得有道理:好吧,我給你錢,要多少給多少,官加一級,好好乾吧!
稍後,陳平獻計離間項羽和手下的大謀士范增及幾員大將。劉邦給了陳平四萬斤黃金,恣其所為,想怎麼用就怎麼用,去落實這個離間計。這一招,為劉邦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難怪咱們黨有首看家的歌:團結就是力量!越是在戰爭危難時刻,將帥間的信任與團結越是至關重要啊。
陳平前後共六齣奇計,好幾次幫劉邦死裡逃生。劉邦稱帝後,要封賞陳平。陳平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啊,如果沒有當年魏無知的推薦,哪有我今天。劉邦於是重賞魏無知。
還有樊噲,出身也很低賤,卻也有勇有謀。劉邦貪戀秦皇宮的珍玩、美女,別人都不敢制止,只有樊噲直言進諫:你是想得天下,還是想當暴發戶?秦國就是亡在這些東西上了,您怎麼還稀罕這個啊!
劉邦赴鴻門宴,樊噲在關鍵時刻闖入軍帳中,把項羽都給震住了,還把項羽給數落了一頓。稍後,劉邦起身上廁所,樊噲跟著出來。劉邦當時有點嚇尿褲的感覺了,問樊噲:我現在就跑,也不跟項羽打個招呼,合適嗎?樊噲講: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還打個屁招呼啊!劉邦這才醒過神來,就逃了。
其他還有很多功臣,都是些最底層的草根,在劉邦這裡得到不拘一格的重用。因為劉邦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他知道這樣的人其實牛逼的很多。很多普通人,命運給他陽光,他就燦爛了。
不過,陳平畢竟是側重做間諜情報工作,作用大,但不好擺上檯面來。而樊噲主要還是一介武夫。他們跟「三傑」還是差一點的。下面再看「三傑」中最有迷人魅力的張良。
前面講韓非子時提到,還有一個文弱的韓國貴族為了「復國」而歷盡險阻,說的就是張良。張良家族五世相韓,都是作丞相之類的高官,秦滅韓後,他散盡千金之產,欲為韓國報仇。有一次,秦始皇東遊經過某處峽谷,張良派大力士從山上投擲大鐵鎚狙擊,可惜沒打中。之後,張良竟然安然無恙地逃跑了。
在楚漢相爭之前的對秦戰爭中,張良主要的精力還是追隨一個韓國王孫,希望「復國」。他跟劉邦只是金風玉露式的相逢,如朋友一般。張良曾授高人傳授太公兵法,他對戰局的理解和分析,只有劉邦如知己一般可以聽懂,而劉邦對張良也格外敬重。上面提到的樊噲進諫,劉邦並不聽從,張良便講: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
劉邦便乖乖地從美女身上下來了,收兵灞上。
鴻門宴上劉邦得以生還,也是得益於張良好友項莊的暗中相助。
項羽分封天下後,劉邦率軍入蜀,張良教他燒絕棧道,以強化防禦,並麻痹項羽,沒有跟他爭天下的意思。
直到楚漢相爭,項羽廢了「韓王」,張良的「復國」夢想破滅了,才正式加入劉邦的團隊。
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張良都給了劉邦至關重要的建議。
比如, 在楚漢戰爭的前期,劉邦聽取謀士建議,要立六國之後,以發動反楚力量。張良阻止:現在情況跟陳勝那時不一樣了,現在要立了六國之後,您手下的人才就都去追隨故國之主了,是拆自己台。對此後代史家評論:
權不可豫設,變不可先圖,與時遷移,應物變化,設策之機。
此一時,彼一時,一個好主意,因為時機不同,就可能變成一個壞主意。
在楚漢戰爭的關鍵時期,韓信向劉邦提條件,要立自己為齊王。張良提醒劉邦,要忍得!
前202年,項羽提出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張良則提醒劉邦,不要養虎遺患。毛澤東詩云: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劉邦稱帝後,在國都問題上,張良支持婁敬的建議,都長安。
劉邦得天下後,封賞功臣,報復仇怨,人心浮動。張良提醒劉邦,要封一個平生他最怨恨的將領,以穩定人心。
劉邦的報答也是優厚的。正是沖著張良的面子,劉邦封原來韓國的王孫為韓王,這是很少的幾個異姓王爵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圓了張良的「復國」之夢。他讓張良在齊國隨便挑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張良則只要了「留」這個小地方,這裡是當年他與劉邦相遇的地方。所以,張良被稱為「留侯」。
在我看來,張良是最完美的人格,是帶著仙逸之氣的。他出身貴族,一介書生,國破之際,散盡萬金家財要為國報仇,有豪傑之大勇;他在戰亂間擁立並追隨流亡國主,不離不棄,有聖賢之大忠;然後,風雲際會,以高超的軍事智慧讓劉邦這樣傲視群雄的帝王對其言聽計從,可謂大智。最終,功成身退,不爭功利,不問世事,悄然隱居,得以善終。
後世少有張良這樣完美的人物了。
按:這其實是《谷園講通鑒》的文字初稿,也算是個提綱,後來決定做成視頻脫口秀節目,稿子只好全部重寫。乾脆發上來與大家交流吧。
《谷園講通鑒》的視音頻目前在愛奇藝和蜻蜓FM脫口秀頻道熱播,敬請關注。
谷園
2016.2.17
推薦閱讀:
※《資治通鑒》第九卷.3
※《資治通鑒》管窺(19)漢初三傑的人生選擇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7頁
※一起讀資治通鑒 / 小飛象9 / 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