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資訊】「人生三大路向」與「世界三大文化體系」 (Yidianzixun.com)
(一)人生三大路向
人生有三大路向,任何人都不能脫離此三條,並且都要走向此三條路向中的任何一條、兩條或三條(視其人生變化而定)。
此三大路向是:
1、向前面去要求(積極向前,進 取,要求的人生生活態度);
2、對於自己的變換,調和,持中(一種保持,不願變化,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3、轉身向後去要求(消極,出世的生活態度)。
這就是三條人生路向,任何人都在其中。
(二)文化那麼,何謂文化,最簡單來講,文化並非別的,就是「人文化成」,是人類生活的樣式樣法,涵蓋面極廣。而文明與文化是有很大區別的,文明是人類生活中的成績品。
(三)世界三大文化體系
世界文化真正源遠流長綿延至今的僅有三大文化體系:西方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而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又皆屬於東方文化的體系,所以也可以說東西文化,這裡分開探討,即三大文化體系:中、印、西三大文化體系。
在此,我先對三大文化體系與人生三路向作一個聯繫,其實世界三大文化恰好吻合了人生的三路向,先做一個結論,然後進行論證。
西方文化是第一條路向,即向前去要求;中國文化是第二條路向,即調和,持中;印度文化則是第三跳路向,即轉身向後去要求。下面我就開始詳細闡述此兩者之間的關係並論證它。
先談中國文化,為什麼說中國文化走的是一種調和,持中的路向呢?可能大家都認為中國一直都是在進步的,確實,但是可以說中國兩千多年的社會之進步一直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意識範疇裡面進步,若無西方文明的侵入,中國恐怕現在還是皇權至上的政體,一直都只是在量變,而且幾乎不可能發生質變。
中國自古以來重人生之部,輕知識之部,中國不好科技,儘管有四大發明的出現,但是這些發明在中國人手中皆成為非發展性的工具,火藥用來製造煙花,娛樂,指南針用來航海,鄭和下西洋,幾萬人的部隊,卻未掠奪任何一塊土地,相反帶去了許多中華文明的成品,不僅僅為了宣揚國威,同樣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禮節,若鄭和是懷著哥倫布等這些西方殖民者的想法去進行航海,那麼世界航海史還有西方人什麼事。
因此,可以說中國人不重視對外物 的開發,多重視人生,重視自身的修養,講究陰陽調和,人生之德性,中國人對生之讚美是西方以及印度所不能比擬的,孔子讚美生是發育萬物之根本,也是一種陰陽和諧的表現。
中國學術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如司馬遷之於史,鄭玄之於經,韓昌黎之於集,宋濂溪之於子,皆可謂超絕一世,為後代之大宗師。而朱子尤匯通四部,可謂孔子集前古之大成,而朱子則集後古之大成。中國學術思想,儒家為正統。實則道家繼起,即已融入儒家而合成為一體。道家自老子始,莊子盛,皆重無為而治,便是重持中,保持,和諧的極致典範,眾所周知,暫且不談。
重點談論一下儒家思想,儒家重「仁」,仁為其根本。君施仁政,百姓講仁義,很多人對此仁有誤解,其實,此處的仁同道家無為有所接近,「無為而為」正是儒家所最注重的,為仁並不是要刻意為之,而應出於自身本能,性相近,習相遠,一有習慣就成了定型,直覺全鈍,失去本性,而自發去行善,這才是仁之真正含義,也是孔子的思想之所在,若因為其他任何外因,包括自身因素促使甚至迫使自己去行善為仁,皆非真仁,美德應該要自內發的直覺而來才算真正的美德。
其實孔子的態度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計較利害,毋自欺,正所謂君子慎獨,格物,皆是發乎心的,行善未必仁。貫穿孔子仁的思想的便是那一自然而然的直覺,無計算在內的行為便是一種真正的行為,無謂得失,無欲無求,便能始終求得心中之樂,所謂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是此意也。
從仁的態度,可看出孔子雖然有很多思想流傳,但其實孔子自身無任何主張,無表示,孔子認為無常師,任何都是,一切不通而通,注重調和,而非極端固執,如一個圓,人應自然走他那最對最妥帖最適當的路,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此皆反映了一種直覺本能,仁者無私心而合天理之謂仁,仁是本能,情感,直覺,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
在孔子看來,甚至憂國憂民(所有的憂苦煩惱)都是私慾,孔子順天理無私慾,所以樂,無苦而只有樂,七十而不逾矩,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如此說來,我們大部分人都是不仁之人,非君子也。然此亦是梁漱溟老先生或孔子之觀點,我們世人亦可隨自己而為之,並非必要遵循之,亦不用太過介意,只要莫過度,凡事多持中即可。
扯了這麼多,其實還未真正談到中國文化的態度,其實也已經談到了,中國文化一直以來以儒,道,佛為正統,統治中國兩千餘年,未曾動搖,道家無為,無為便求和諧,中國人向來追求與自然和諧相處,春耕秋收,夏休冬藏,西方則過度開採,對自然無限追求,反而不利,儒家也重自然為之的態度,和諧持中,中國歷史綿延五千年,而先秦戰國為其主要一轉捩點。戰國以前,乃為封建政治,中央為天下共尊,中國社會看似變化,實則在西方進入之前的幾千年都未發生很大變化,秦建國也求萬萬世,乃在永世太平,修長城亦在抵匈奴,而非侵略匈奴,中國人不向外追逐,從大的來看,國家,他人侵犯我,我們可以忍,從古代匈奴對戰中國即可看出,實在忍無可忍了,方才奮起反抗,蒙古與滿族入主中原,也不過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產品,同化的一乾二淨了。從個人來看,中國人不重政治地位,而重私人品德,仁、義、禮、智、信、孝皆是為人之標準,中國人善於忍讓,從抗日戰爭可以看出,若非被逼急了,國人恐怕也能忍了,其實最後的結果必然還是中華民族勝利,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文明能通過戰爭的方式撼動華夏文明,從許許多多方面都能看出,中國人確實求一安定,求一平和,求一中庸,求安家,求定國,求立信,格物,致知,誠心,修身,齊家,治國, 平天下,皆是向內要求自己,正所謂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人惟求一中庸,如此看來,中國文化豈非第二條路向---調和,持中的人生態度。(其實,要論此觀點還能談很多很多,從家庭倫理來看,中國人眼裡只有家天下,而無國家,古人多講天下,而不談國家。顧亭林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不正印證了古人心中有天下而無國家的觀點么,天下是一大體,人人生於其中,安定和諧相處,永世太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高之追求。)
如果單從中國文明來看,或許還無法看出其人生路向,若結合西方和印度文明對比來看,便可一目了然,下面為了節省篇幅,我便繼續從三大文化體系之間的相互比較來得出其三大路向以及三大人生態度。
從宗教來看,所謂宗教的,都是以超絕於知識的事物,謀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既仁且智謂之聖,聖而不可知之者謂之神,宗教便是此聖而不可知之的神,它捨棄現有世界,超絕世界,是出世的心態。宗教大部分帶有迷信思想,可以說,過於信仰它的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利用宗教的,一種是不了解它的,假如一個學者研究佛學,而他說他信仰佛教,那說明他只研究佛學佛教的表面,是沒有深入探究的,因為只要你深入研究,便會發現,他是多麼的愚昧,漏洞百出,儘管如此,宗教的意義還是有很多積極方面的。
宗教之所以在人類文化初期很盛,而到近世就逐漸衰微下來,莫不是為人類情志方面轉弱為強的緣故,文化初期,人力不足以戰勝自然,因此要依靠一種精神寄託,而如今,人類知識進步,科學發展,科學是知識,宗教是行為,而知識是能變更我們的行為的,然而宗教卻又是有他的必要的,並且還是永有他的必要,宗教在這麼幾千年來並未消亡,甚至屹立不倒,是必有其所存之真可能,並且同時也在不斷演進變化中以適應時代社會的發展需要,這是從發展的觀點看待宗教,是從宏觀角度去看的,並不是去考慮宗教內容的本身(宗教本身確實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迷信)。
我們先來看看印度宗教,其實印度的一切文化生活都以宗教為中心,離不開宗教,談印度僅談宗教即可,談印度文明僅談宗教文明即可,而談印度宗教僅談佛教亦可,印度對自己的文明在文字上記載很少,可供參考文獻極少,若沒有中國,恐怕印度文明還只有自己知道吧。佛教是喬達摩.悉達多於菩提樹下頓悟而出。根本核心是緣起性空,一切皆空,四大皆空,萬法為空,空空如也,試問世間萬物皆為空,那這種思想難道不是一種出世么,印度宗教與西方宗教又有所不同,佛教講空,即要人身體力行,最後達到萬物皆空,涅槃境界。它不求來世,只求當世行善,然後得佛之真諦,而後成佛。而基督教則談因果報應,今世作惡,來世便不得好報,從來世報應的觀念出發,使得人們信仰上帝,從而行善。
印度文明由其正統佛教可看出印度文化走的確實是第三條路向——向後追求,消極,出世的人生態度。(若要詳加說明佛教的出世思想,可能會很麻煩,比較深入,很不好寫,暫就點到即止。)印度文明之所由產生,印度人自古生活並不貧乏,完全能夠自足,甚至可以說生活不錯,因此飽食之餘,去尋求那較高的問題,即精神層面的,即宗教---佛教,因此佛教可以說是印度文明之主體精神,而佛教中的消極出世萬物皆空的態度亦正是印度文明所走的路向(第三條路向)。(宇宙總是向前生髮的,萬物慾生,即任其生,而佛家卻講「無生」,以萬物發育為妄,此便是消極出世的最好例證。)
中國於宗教太過微淡,與印度極不相同,甚至邪教頗多,中國玄學為主,帶有一絲宗教色彩,加上無處不適用的形而上學,與西洋印度全非同物。中國文明之研究乃非常之大業, 國人不可不勉。
而西方文化,西洋人生哲學是偏於向外的,針對自然,而略於人事,忽於人生哲學,其最重要的在於知識,知識是能使我們行為達到利益之目的者,西洋生活是直覺運用理智的,即自然而然去用理智而生活,中國生活則是理智運用直覺的,以理智得出要過直覺的生活,而印度生活則是排斥理智和直覺的。其實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一直以來都追求一種不停的發展與進步,我們的四大發明到他們手裡變成了開墾和侵略的神器,我們不屑為之,而如今不得已而為之。西方人信教也希望升入天堂,來獲取好生活,都不是向內要求,而是一種向外追逐的心態,不比中國人求得內心安寧,自由而無用,明心見性,可見一斑;由此也可見,東方文化根本精神在於靜,西方文化根本精神在於動。征服自然,民主精神,科學生產力,政治制度改革,這些在中國都是很難出現的,中國人不征服自然,講究天人合一,中國人素來沒有民主此一概念,也不談科學生產力,德先生和賽先生(民族/科學)都是很晚才引入中國的,而中國的政治制度更是幾千年來絲毫未得到動搖,也只是到國門大開時方動其根基。因此此中國文明與西方文明有極大的不同,此一對比便可看出,中國文化講究持中,不求動,求靜,天人合一,萬物和諧的態度,而西方文明則求得一發展,不斷向前積極進取的心態,改革便是極好的例證,因此亦可以得出西方文化確實走的是第一條路向---向前面要求,積極向前的態度。
印度文明惟有佛教文明,乃有異於其他文明中的形而上學。
中華文明主要講人生,心性,為人處世等人生論。
西方文明注重求知,求智,知識的追求和研究,中國本無哲學一詞,此來源西方,名為愛智慧!
印度文明乃向後追求的,中華文明乃持中調和之文明,西方文明向前要求,積極追求創造。
(四)未來世界的文化主流談完了三大人生路向所對應的三大文明文化體系,那麼我們還應推斷世界未來之文化主流以及我們今日應持的態度:
很簡單,看當今社會,西方科技,經濟發展非東方所能比擬的,同中國則矛盾重重,就是因為中國曾經跳過了第一路向而直接走到了第二路向,而如今反過來走第一條路,必然會很難,但是又必須走,印度也在走發展經濟,開採征服自然的路向,必然也是困難重重,但是從當今社會的現實來看,這是必然且必須經歷的,因此以現代來講,西方文明此種向前要求的文明才是最符合當代社會和文明的發展的,東方應學習之!
但是,隨著社會進一步發展,西方經濟有其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生產本位的經濟,從為消費而生產到為生產而生產,導致生產過剩,資本家賠錢,工人失業,反而無法滿足人民生存需求,此時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異化日益凸顯,各種違法犯罪,失業,遊行等社會問題出現,此時必須呼求經濟制度的改正,變成中國古代的社會本位式經濟,自給自足,以消費為本位,為消費而生產,從而實現人人得到生存,解決生存問題,之後一旦解決了物質問題,人類就將從人對物質的問題之時代(西方)而轉入人對人的問題時代(中國古代),要求諸於己,求諸於內,即物質不足必求之於外,精神不寧必求之於己,慾望只能支配人類行為的一部分,而且並非最重要的一部分,西洋人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拜孔子為師,走持中和諧,天人合一之路,舉個例子,西方達爾文的進化論以及其他進化論家看生物界的競爭只看到競爭圖存的一面,而忽略了其中還有互助圖存(即人地和諧,天人合一)的一層(即中國古代早就提出的觀點)因此未來的世界要走中國的路子,中華文化是要復興的。
人類組成社會進化是出於本能,而個人發展則是個人智力與思辨的結果,過去的西方就是注重個體發展過度,而忽視了社會的組織發展,才有其社會上的種種罪惡與痛苦,於是才有種種大戰的戕害,所以要學習轉入中國的路子,主張關於感情的制度是根本(中國的禮樂倫理),西方社會如此路向唯一的救星便是中國生命派的哲學,在自然生活中人是與自然融和的(中國社會,老莊孔孟,是有利於長遠發展,不過現今中國也拋棄了自身傳統罷了),其實中國不是不發展,不是不進步,而是追求不向前而強勇,無所為而奮發的一種持中態度。西方大哲羅素也說過:唯藉靈性把本能洗鍊提高,唯藉靈性救濟理智的危險,而此靈性,本能,理智,三者得到諧調,均衡,融會進生活,那才是最好的,就好像中國老百姓其實眼中沒有皇帝沒有君王一樣,自己過自己的生活,與我何干,無政府主義的狀態,要求自由,不是計算自由有多大好處便宜而要求的,是感覺著不自由的不可安而要求的。
(五)總結因此最後可以做出下面的一個總結:
1. 物質方面,未來世界必然向著藝術創造走,讓人自覺創造生產。
2. 社會方面,統御式的法律在未來文化中根本不能存在,融合人我,走向尚情誼尚禮讓不 計較的路。
3. 精神方面,世界將走向孔子以來的生命的哲學,研究人生(當然科技仍就發展進步)。
(本文來自互聯網,不代表一點資訊的觀點和立場)
推薦閱讀:
※【一點資訊】生肖看你這輩子是福是禍? (Yidianzixun.com)
※旅界簡訊|萬達酒店發展擬63億收購萬達文旅 迪士尼Q3樂園業務利潤增長18%
※最具有誘惑力的挑逗情話 讓妞成為你的「囊中之物」 [一點資訊]
※後婆婆惡毒讓老公半工半讀,接觸後才發現自己越來越敬佩她! [一點資訊]
※氣質小女神緊身牛仔褲, 玲瓏的身姿, 氣質很甜美_【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