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惟賢長老《心經講記》(五)

  二、明所觀境

  [經文]「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真空妙有之真理

  此句明真空妙有之中道義,於真空中顯妙有,於妙有中顯真空,色空不二。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是破執。從凡夫到二乘,對諸法實相都沒有明確的認識。凡夫執著一切現象是常恆不變的實體;二乘人雖主張無我,但承認法有,對法的空性沒有徹底的認識。大乘人中,持「空見」論者,片面強調「空」,認為「空」就是一切都沒有了,否定因緣生法,結果成了「斷滅空」。這裡是破除凡夫、小乘和一部分大乘論者的執著。

  「色」與「空」不是相對的,是二而一的。「色」是因緣生法變化之色,了解了「空」的道理才能了解「色」,故「色」同於「空」。「空」是從因緣生法中建立起來的,是從妙有中建立起來的,可說「空」與「色」是相等的。於妙有中見真空,於真空中見妙有,二者不相離。凡夫及小乘論者執著色體實有,故不能見「空」;一部分大乘論者認為空是「斷滅空」,否認因緣生法(妙有)的存在。

  故不能執著「一切法實有」或「空無」。「實有」即「常見」、常恆之見,從而產生我見、法見;「空無」就生起「斷滅見」。真正的真空妙有要遠離常見、斷見這二種邊見。太虛大師有首詩云:

  佛法欣聞坦蕩途,

  人人在握有靈珠。

  四邊莫觸真般若,

  中道何曾落有無。

  這首詩指,你聽到佛法就是走上了光明大道,因為「人人在握有靈珠」,聽聞佛法就是要把靈珠發現出來,此靈珠指我們眾生的佛性、法性、真如性。我們學佛的目的就在於此。「四邊莫觸真般若,中道何曾落有無」,要發現靈珠就須修般若慧,不執著「有、無、常、斷」。如果落於「有、無、常、斷」,就是愚痴、無明,反之才是真般若、真智慧,這就是「中道」。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妙有真空就叫中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進一步解釋因緣生法的妙有之色為真空,當體即空。顯現的現象既是色,又是妙有之真空,真空即是妙有。此句是表「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真理。一切因緣所生之色,因其變化而顯現出本體是空,空體所顯現出的現象就是現見的色。色空不分,並不是不同。此句破執著,因此不執著實有見和斷見就是中道。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在五蘊中,「受想行識」四蘊是心法(精神方面),也是與色法(物質方面)一樣: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在究竟的理體上「行、識」同理。既不執著物質,也不執著精神,去掉我法二執,斷除煩惱、所知二障,達到我法二空,才是真正見到了真如法性,才能發現我們的靈珠,恢復我們的佛性。眾生個個都有靈珠,只是不知道而已。我們學佛就是發現它,使它發光,這就要修無我慧,即觀察真空妙有的道理。

推薦閱讀:

心經悟解·悟解10
念一遍《心經》,為渡河的遠行人掌燈
潘麟著《心經直解》連載十一
心經 解脫痛苦的原理

TAG:心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