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 男人們的心頭之好 世界穿衣文化大同的標誌

牛仔們又回來了,在2010年的春夏季,牛仔褲重新成了男人們的心頭之好。在2010年秋冬男裝周上,著名街拍博主Scott Schuman便在秀場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眾多型男用牛仔上衣與牛仔褲疊穿搭配的勝景。現如今,牛仔褲已經成為世界穿衣文化大同的標誌,其之所以能夠獲得如今日的成功,除了其耐穿易搭配之外,成為一個樂觀自由、有男性氣概的牛仔,大概是任何男人都不會拒絕的形象。追溯牛仔褲的歷史,就像翻開了一部美國發展史,從淘金熱到二戰,其間每個片段都能找到牛仔褲的身影。淘金者工作服說起牛仔褲,無可避免地就要提到1849年美國那次淘金潮。當時第一批踏上美國大陸的移民,可以說是一窮二白,不得不拚命地工作。淘金者,無論成功與否,都需要一條耐磨的褲子。於是,人們開始以搭帳篷、馬車篷用的棕色帆布製作褲子。當帆布用光之後,他們開始採用藍色粗斜紋棉布。這也就是現在牛仔褲的雛形。剛開始時,由於褲子的接縫是縫製的,非常容易裂開,於是人們想到 用銅質鉚釘來加固褲縫,並大獲成功。這不但加固了褲縫,也為這種為工人階級創造的制服平添了幾分略帶人文氣質的雄性氣概。1850年,Levi Strauss創立了品牌Levi"s,牛仔褲成衣化的第一批型號即為大家熟悉的"501".而這一型號與牛仔褲被發明時淘金礦工所穿的款式是一樣的。在很長一段時間,牛仔褲都是美國工人的統一著裝,類似於我國工廠內的藍色工服。當時美國正處於經濟危機爆發的前夜,產業急劇膨脹,所有地區都是工人賣力幹活的身影。這也加劇了牛仔褲的需求量,當時的書中描述道:"北卡羅萊納州頭頂上總是持續著轟鳴的大貨機聲,這些貨機正在把大量的牛仔褲運到勞動力廉價的中美。"這一抹藍色,成為了勞動力的象徵。流行於世界的藍色在人們的印象中,經典的牛仔褲應該是這樣的:靛藍色、純棉斜紋布、臀部緊身、中低腰短襠設計、褲腿略小、貼袋、釘標牌等裝飾。然而,最早的牛仔褲並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牛仔褲的設計也是幾經變革,在1905年才最終確立牛仔褲現在五口袋的設計,而在一戰時期,由於物料短缺,最終用拉鏈替代了前襟的紐扣,Lee設計出第一條使用拉鏈的牛仔褲。形成了今日牛仔褲的風貌。同時牛仔褲的穿法也發生了改變。起初所有牛仔褲的褲管都會預留幾厘米的翻邊,以便獲得真牛仔的穿著效果。因為真正牛仔都會翻高褲管以露出昂貴的高腰牛仔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當局把牛仔褲指定為美軍的制服,大批的牛仔褲隨盟軍深入歐洲腹地。戰後士兵返回美國,大量積存的牛仔褲在當地限量發售,由於這種褲子美觀、實用、耐穿,又價格便宜,所以在當地大受歡迎。於是歐洲本地的工作服製造商紛紛爭相仿效美國的原裝貨色,從而使牛仔褲在歐洲各地普及、流行開來,成為民用的成衣。緊,再緊一些自牛仔褲從美國西部淘金熱潮中解放出來後,便一直是性感的代名詞。由於最初牛仔褲在剪裁上緊緊包裹著下體和屁股,這成了年輕人約會異性和產生誘惑最簡單粗暴、直接有效的穿衣方法。緊身是牛仔褲的性感之源,於是當時的年輕人開始研究讓牛仔褲更緊的方法。他們將牛仔褲弄濕穿在身上,讓它慢慢在身上晾乾。這種讓牛仔褲縮水的辦法可以獲得更加收身的效果,也會讓自己的身體看起來更棒。而避孕藥的研製成功推動了美國年輕人的性解放運動,年輕人沒有了懷孕的顧慮,牛仔褲引導他們體驗著全新的世界。當時牛仔褲幾乎統一了全世界男性的穿著,美國小說家Alison Lurie在《服裝的語言》中描述道:"90%的中產階級和大學生,無論男女,在腰以下都是相同的,雖然腰以上部分從短夾克到寬鬆上衣各有不同。"此後,在20世紀80年代的一則電視廣告中,英俊帥氣的Nick Kamen走進一家自動投幣洗衣店,在店內女士們驚訝的叫聲中,他若無其事地脫下身上的牛仔褲,甩手扔進洗衣機,自己卻僅穿著性感內褲悠閑瀟洒地看起了雜誌,而在褲子洗凈烘乾之後,他又耍酷般當著那些女士們的面穿起後扭頭走人,全然不顧背後的驚叫聲連連。這也被評為20世紀廣告史上最性感的一幕。牛仔褲走入時尚舞台當Marlon Brando在電影《the wild one》騎著摩托車出現時,牛仔褲已經成為了青少年的精神寄託,從而一躍進入了時尚的舞台。淘金熱度不減,牛仔文化盛行。美國的年輕人紛紛穿上牛仔褲,幻想著成為自由的牛仔。這些年輕人不肯循規蹈矩,只想惹父母生氣,模仿牛仔的行徑做出一些超越世俗規矩和倫理的行為。此時電影也適時推波助瀾,James Dean和Marlon Brando在銀幕上穿著牛仔褲的叛逆形象成為了美國青年精神領袖,和今天的年輕人一樣,人人都希望穿得和偶像一樣酷。此時牛仔褲成為了代表叛逆的符號和語言,眾多學校都曾明令禁止學生穿著牛仔褲入內,因為他們發現那些學生們的騷動和搗亂總是和牛仔褲脫不了干係。"當一個穿著牛仔褲的男孩進來,總會引起大家的警惕。"當歷史的時間進入20世紀60年代,在滾石等搖滾樂手的煽動下,代表奢華生活的傳統時尚界成了青年們攻擊的對象。年輕人宣稱"放棄主流,創造屬於自己的時尚風格".在當時,摧毀衣料是搖滾青年們引以為豪的舉動,當搖滾樂手們在演出後瘋狂砸樂器的同時,搖滾青年們也在摧毀衣料中找到了相同的快感。很快,破洞牛仔褲成了搖滾青年之間相互識別的接頭暗號。現代傳播學大師Marshall McLuhan便認為這些破損的牛仔褲在傳播著挑釁和暴力,"表現出對有序的現實世界的憤怒不滿。"被時尚"招安"在牛仔褲的地位被各種青年文化不斷催生的同時,時尚品牌們開始看到了牛仔褲的巨大商機。Calvin Klein當年憑著少男偶像Brooke Shields的性暗示廣告,"There"s nothing between Calvin and me"(我和Calvin牛仔褲之間一無所有),一舉打入了牛仔褲的世界,並以首創的緊貼曲線褲型大獲成功。義大利品牌Dolce&Gabban也開創了正裝西服搭配牛仔褲的穿法。此後,Calvin Klein設計出了"骯髒牛仔褲",在褲子印滿了人造的污垢,這一改良也影響至今。時尚品牌們也對維持傳統牛仔褲毫無興趣,他們將牛仔褲的主要原料單寧布收為己用,套用在各種褲型上面,進一步擴大牛仔褲的勢力範圍,讓每個人都迷上了牛仔褲。當時美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除了上教堂和上床,牛仔褲伴隨著生活每刻。"此外時尚品牌還不斷將牛仔褲與刺繡、人造寶石、鉚釘和金屬片等流行元素結合起來,並獲得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在1999年Gucci春夏發布會上,一條珠子和羽毛的破洞牛仔褲竟被標上了3056美元的天價,《紐約時報》評論道,"牛仔褲從工人的陰影中走入時尚舞台",而Levi"s的發言人乾脆就說:"這不是牛仔褲的本來面目。"世界的牛仔褲Anna Wintour赴任美國版《Vogue》後的首個封面,便採用Christian Lacroix的高級定製與牛仔褲搭配,意圖討好美國讀者。這時牛仔褲已經展現出強大的影響力,其象徵著隨意自由的文化內涵和雅俗共賞的獨特氣質,使牛仔褲開始成為了世界範圍內的著裝符號。在美國之外,時尚化的牛仔褲也好評如潮,各品牌剛推出不久,牛仔褲作為時尚單品便獲得了1971年世界科迪服裝批評獎,正如一家法國戛納供應牛仔褲的店主所說的,"初次穿這麼緊的牛仔褲,興奮得眼睛都快要蹦出來了。"這時,牛仔裝也進入了上流社會,名門貴族也競相穿起了牛仔褲。其中有英國的安娜公主、埃及的法赫皇后、摩洛哥的國王哈桑二世和約旦國王海珊,以及法國前總統蓬皮杜等都喜歡穿牛仔裝。美國前總統卡特則乾脆穿著牛仔裝參加總統競選。在1991年推出的《美國時尚》100周年特刊中,來自全世界的名模,均身著白T-Shirt和牛仔褲出現在封面上,內文中評論到牛仔褲的影響力這樣說,"即便說地球穿著牛仔褲也不會有人奇怪。"21世紀 牛仔褲的春天進入21世紀,牛仔褲已經成為了各種文化中的通用語言,時尚品牌通過與牛仔褲的跨界合作,獲得巨大的商業價值和無可比擬的影響效應。流行文化的交融點現如今世界上已經有700多個牛仔褲品牌,幾乎每一個品牌都會依託一種通俗的流行文化,讓自己的牛仔褲在年輕人中更受歡迎。Levi"s一直在宣揚年輕人要具備不羈的性格;Evisu的賣點是傳統的日本文化,在其品牌Logo上便有傳統的日本文字和日式圖案;Calvin Klein強調身體曲線的美感,經常在廣告中派模特半裸出鏡;而Diesel則經常強調一些口味更重的性暗示鏡頭。這些牛仔褲品牌憑藉著自身文化效應成功地攻佔了年輕人的心,而想從青年文化中分一杯羹的時尚品牌們便紛紛開始與牛仔褲品牌的跨界合作。早在2007年,Levi"s便與籃球飛人Jordan有了品牌合作,推出限量版牛仔褲,將運動與酷的概念結合在一起。此後三葉草與Diesel合作,更是在復古潮流和義大利式性感中找到了平衡點,形成品牌形象上的雙贏。而在今年,這種跨界合作之風愈演愈烈,時尚品牌們看準了牛仔褲這個青年文化的基石,與牛仔褲跨界合作成為多元化銷售百試不爽的法寶。Jean Paul Gaultier首度與Levi"s合作,將單寧布設計成肚兜式內衣搭配在模特的西服之內,呈現出陽剛與陰柔並存的美感,而代表優雅的品牌Lavin也與瑞典牛仔品牌Acne Jeans合作,將法國優雅與Acne的極簡主義捏合為一體。英國老牌品牌Burberry更是主動放下身段,首次推出了牛仔褲。在各種不同的現象背後,牛仔褲都是流行文化背後統一的語言。牛仔褲的宗教行為提到牛仔褲,不得不說的則是一種流行在牛仔褲愛好者中的小眾行為--"養牛",也就是自己培養牛仔褲。這種牛仔褲的穿衣文化最早起源於日本,此後變為骨灰級牛仔褲愛好者中近似於禱告般的宗教儀式。"養牛"短則一年,長則三五年甚至十年,需要買回由最好的單寧布製成的傳統牛仔褲,並且是一致的深色。玩家需要靠穿著使它褪色,並且使各個區域褪色程度不同,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貓須"是分辨一條牛仔褲"養"得好壞的關鍵,即由於長期褶皺褲腿內側所形成的花紋。 在養貓須的時候有一個固定的姿勢,兩腿膝蓋朝外,腳心相對,形成一個大闊口的"八"字。"養牛"的原則是褲不能離身。大多數人一年只穿一條褲子,實在太髒了他們也會洗,但洗的次數越少越好,因為水和洗滌劑會加速牛仔布料的褪色,那樣就達不到自然褪色的效果。如果實在粘得臭得受不了了,就趁出大太陽的時候晒晒,那也是唯一人褲分離的時候,牛仔褲的汗水全都蒸發掉了,異味也蒸發掉了。不過太陽一落山,褲子馬上又回到人身上。玩家們很不喜歡春天,因為潮濕天臟褲子容易生霉。那時候只能把不穿的牛仔褲裝在密封櫃里,一天一天地挨過去,等到雨季一過馬上拿出來晒晒再穿。"養牛"的過程複雜而漫長,這種行為在一般人眼中看來顯然十分瘋狂。但是對於牛仔褲愛好者來說,它充滿了儀式感,這時牛仔褲無疑已經上升成為一種具有信仰的聖物。男人需要牛仔精神早在2010年春夏男裝周上,眾多品牌推出的牛仔褲便預示著牛仔褲在新的一個流行季中仍將大行其道。果不其然,在2010秋冬男裝周上,著名街拍博主Scott Schuman便在秀場外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了眾多型男用牛仔上衣與牛仔褲疊穿搭配的勝景。牛仔褲之所以能夠獲得如今日的成功,除了其耐穿易搭配,以及是所有通俗文化背後的語言之外,成為一個樂觀自由、有男性氣概的牛仔是任何男人都不會拒絕的形象。就像Wiki中給出的解釋:"牛仔褲代表著美國西部文化。"英格蘭球星Beckham在受傷確定無法參加本屆世界盃之後,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之中時便身著一身牛仔裝扮。這似乎在向人們宣告:"我仍然是個打不垮的老牛仔,我會回來的!"而這也正是牛仔褲在男性世界盛行的最終解釋。
推薦閱讀:

[i·寧德] 甘國寶的傳說軼事——清朝名將竟然是白虎投胎?
紀念黃性震誕辰380周年暨國保詒安堡建堡330周年慶典
為什麼主流文化看不起網路小說?
中國文化中的數學成分為什麼很少?(不是指算術)

TAG:文化 | 世界 | 牛仔褲 | 牛仔 | 標誌 | 大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