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005 (1002-12010188-005) > 課程文檔 > 教學案例、典故庫 > 第七章

第七章

第七章

第七章共產主義是人類最崇高的社會理想]

一、觀點案例資料

百年歷程悟道理

從《共產黨宣言》發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社會主義經歷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從運動到制度、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從革命到建設、在革命中發展完善和經歷嚴重曲折等一系列複雜的事件的過程,既有凱歌前進的輝煌,又有令人痛心的曲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大體上經歷了四次歷史性飛躍:

第一次,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科學社會主義創立、發展、傳播並成為歐美工人運動的指導思想。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巨大飛躍,它明確地解答了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為世界無產階級提供了改變自己歷史命運的理論武器和運動指南,為20世紀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作了理論準備。

第二次,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現實,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到運動並指導建立了一種嶄新的社會制度。十月革命的勝利,是無產階級摧毀舊世界建設新世界的創舉,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列寧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構想和短暫的實踐,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探索並建成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制度的模式,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第三次,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發展為多國實踐,世界社會主義形成了體系,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不斷取得歷史性的發展和巨大成就。特別值得指出的是,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繼十月革命勝利之後人類歷史上具有世界意義的又一次最偉大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第四次,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中高速發展,在總結吸收遭受嚴重曲折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走向完善、成熟,正在重新奮起。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在如何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的問題上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傳統的社會主義模式在勝利前進過程中暴露出了許多弊端和不足,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在改革開放中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前進道路。由於把改革變成「改向」以及許多複雜的原因,發生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使社會主義遭遇空前嚴重的挫折。但是,中國、越南等一批國家仍然高舉社會主義的旗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

展的新階段,20多年實踐的巨大成功證明了它的科學性、正確性和重大意義,也顯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具有的強大生命力。

回首社會主義百年發展歷程,可以也應該從中悟出一些道理來,主要是:

20世紀的社會主義都是在原來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建立起來的,因而都不會是完美的、理想的。但它打破了資本主義的一統天下,形成了「一球兩制」局面,開闢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一種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存在與發展,就表明資本主義制度不是永恆的,就證實了馬克思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級鬥爭是客觀存在的,革命不是也不能人為地製造出來。「任何地方發生革命動蕩,其背後必然有某種社會要求,而腐朽的制度阻礙這種要求得到滿足。」(恩格斯語)社會革命的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社會革命的發生是所需要的各種客觀和主觀條件的日益成熟。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是實現社會形態質的飛躍的必要手段;用革命的旋風推動歷史前進,比起「平靜」發展時期要迅速有效千萬倍。絕不能夠否定、詆毀、告別革命,不能把革命說成是「反常越軌」、「喪失理智」、「社會病態」、「造成災難」,不能認為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人民革命「搞早了」、「搞糟了」。

原來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它們基礎薄弱、起點低,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鑒,卻要面對實力強大的資本主義的包圍,其發展過程必然會是「開頭容易,繼續困難」(列寧語),具有長期性、艱巨性、曲折性的特點。每個時代都總會有個別的、局部的、有時前進、有時後退的運動,搞社會主義就更是如此。我們還有很多很多事情沒有完成,我們的工作還得不止一次地補做、改做或重做。在這個艱難的征程中,失誤和挫折是難免的,甚至某種暫時的復辟也是難以完全避免的規律性現象。

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20世紀內沒有能實現革命的突破,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科學技術方面還有新的較大的發展。這是不是說馬克思主義揭示的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基本原理不能成立了呢?當然不是。當今世界,資本主義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繼續存在,資本帝國主義的本質並沒有改變,總有一天會因為矛盾的積累日益嚴重而達到頂點,從某個薄弱環節實現突破。社會主義信念一直活在被壓迫者的痛苦的意識中,活在他們的反抗鬥爭中。

20世紀社會主義的發展歷程表明,它和任何事物一樣,都有自己的興衰得失,有高潮也有低潮,這是合乎邏輯的,是由多種複雜因素決定的。重要的是要把握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前進的規律,堅信旋渦和逆流總阻擋不住大江東流,不管發生什麼樣的曲折,都改變不了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思考題:

1.社會主義理論誕生至今,經歷風雨已逾150多年,有興衰也有得失,有高潮也有低潮,你如何看待社會主義前途?

2.社會主義運動是人類的進步事業,社會主義社會是人類的高級階段,正因為如此,絕不可一蹴而就。如何理解案例中所說的社會主義的長期性、艱巨性、曲折性的特點?

案例點評:

本案例向世人證明了,社會主義最終取得勝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但絕不是指直線的走向輝煌頂點的路徑,而是高潮與低潮相交錯,前進與後退相更替,成功與失敗相交織。

要充分考慮到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具體國情,它們的基礎薄弱、起點較低、經驗缺乏,面對資本主義的強大包圍圈,其前進道路的艱難可想而知。所以沒有長期性的心理準備,沒有艱苦的不懈奮鬥,沒有面對曲折性的得力舉措,是無法完成社會主義的歷史大任的。

要對社會主義歷史命運和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作出符合實際的闡述,就必須把它們放到時代發展的總背景下進行考慮。這就是:第一,資本主義時代的到來和社會主義的誕生,相伴相生,不可分割;第二,工業革命為社會主義從空想發展為科學提供了社會歷史條件;第三,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直接導致大戰的爆發,為社會主義從理想變成現實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空間;第四,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的大背景,與社會主義實踐套用蘇聯模式的危機加劇,使社會主義運動暫處低潮,這促使社會主義謀求在當代的

新出路。

本案例向我們揭示了儘管社會主義總體上依然處於低潮,可絕不能否認社會主義在曲折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蘇聯模式的衰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都是社會主義運動值得認真對待的正反兩方面。只有認真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才能認清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使用說明: 。

1.本案例的教學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過對社會主義進程的歷史回顧,讓學生清楚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脈絡;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事業並非一帆風順,必須有百折不撓的精神,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為學生樹立信心:社會主義是任何逆流都阻擋不了的人類大趨勢。

本案例可用於導論中「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內容的輔助教學。

2.本案例的結構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議

本案例屬於「回顧一分析」型案例,其結構自然分兩部分:第一是社會主義進程的歷史回顧;第二是社會主義發展歷程的分析思考。

本案例可以從以下思路進行分析:一是社會主義走過的150多年曆程,可以大致劃分為四次歷史性飛躍;二是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在經濟落後國家爆發社會主義也是歷史的必然;三是社會主義要充分考慮在經濟落後國家爆發的特性,切勿操之過急,要做長期打算;四是社會主義歷史表明,社會主義是合乎邏輯的,合乎歷史發展大趨勢的。

3.本案例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1)面對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主義受挫之際,產生的針對社會主義的「原罪論」、「補課論」、「失敗論」等錯誤觀點,應認真剖析,幫助學生解開思想疑惑。

(2)馬克思說過落後國家的無產階級,不僅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於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這是非常精闢的經典之言,從中可以看出落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長期性、艱巨性、曲折性的特點。說明任何認識不到位、考慮不周全都十分有害於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

跨越卡夫丁峽谷

馬克思在1881年3月給維·伊·查蘇利奇的複信草稿中說,俄國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而直接邁進社會主義。

馬克思之所以要關心俄國,首先與馬克思的《資本論》研究有關。我們知道,馬克思在寫《資本論》後面各卷時,主要涉及地租理論及土地關係,這就要究土地的原始形態,還要研究資本主義的最近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在東方各國的發展。這就使馬克思把眼光從歐洲轉向了東方社會,而離歐洲最近的一個國家就是俄國。正是出於這一目的,馬克思專門花了一年時間學習俄文,並達到能快速閱讀的程度。

馬克思關心俄國的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還在於馬克思對俄國社會發展形勢本身的關注。

1861年,俄國沙皇頒布了一項詔令,宣布農奴解放。它把公社土地中最好的土地劃給了貴族,而為「解放」而繳付的巨額贖金卻落到農村公社頭上。這樣一來,農村公社遇上了空前的災難,越來越難以為繼,許多農民破產、流亡,不得不進人工廠做工。傳統的農村生活方式被嚴重動搖了。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一批同情農民的知識分子,他們反對在俄國發展資本主義,主張保存並發展農村公社,他們想做農民的代言人。這批知識分子認為,在俄國發展資本主義是一個歷史錯誤,因為資本主義在西歐已經快要滅亡了,西歐社會主義正在為實現社會公有制而鬥爭,而俄國的農村公社是一種公有制的現成樣式,所以俄國的任務不是摧毀這種公有制,而是保護它,使它成長為社會主義,這批知識分子被稱作民粹派,他們把自己的認識很快就轉變成了行動。他們發起「到民間去」運動,穿上農民服裝,面向農民宣傳;他們主張推翻沙皇專制,把這看做是保證農村公社發展的前提;他們甚至依靠個人的英勇行為

密謀殺掉沙皇。

俄文版的《資本論》在俄國出現後,受到了民粹派的熱烈歡迎。他們認為馬克思對西歐資本主義的尖銳批判證明了他們關於不能在俄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不過,俄國的另一批知識分子卻不同意民粹派的觀點,他們是自由派知識分子,是資本主義和民主憲政的擁護者。他們也從《資本論》中找到了支持他們觀點的論據。他們認為,按照《資本論》的觀點,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歷史上必然的、合規律的,因此資本主義在俄國的發展同樣是必然的、進步的「事業」。應當鼓勵和支持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不是阻止它發展。這兩派不斷地就俄國所應走的歷史道路問題進行激烈的爭論,在爭論中往往都引用《資本論》來支持自己。這些爭論都被讀俄文書的馬克思看在眼裡。到1877年11月.他終於感到有必要出來說話了。

1877年11月,馬克思給俄國《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寫了一封信。在這封

信中,馬克思明確表示,《資本論》中「關於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不是一般發展道路的歷史哲學理論,不同意把《資本論》中關於西歐資本主義歷史發展必然性的論述套用到俄國,並以此判定俄國以及「一切民族」都必然先經歷資本主義統治,然後才能進入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不能作這種「超歷史的」抽象判斷,而必須對各個民族所處的不同的歷史環境進行具體的研究,然後才能弄清它們將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在這封信中,馬克思還對俄國未來的發展方向發表了一個非常簡略的意見:「為了能夠對當代俄國的經濟發展作出準確的判斷,我學習了俄文,後來又在許多年內研究了和這個問題有關的官方發表的和其他方面發表的資料。我得到了這樣一個結論:如果俄國繼續走它在1861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因此,馬克思希望俄國民粹派能發起一場革命,使處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俄國走一條更少痛苦的發展道路。馬克思的信在俄國引起了極大的爭論。與此同時,民粹派內部正在出現懷疑和分化。

當時民粹派的所有活動都屢遭挫敗,「到民間去」與農民「打成一片」的成員被農民捉起來送給警察,個別人物暗殺統治者的行動只是給自己的組織帶來損害,賢本主義根本沒有被民粹分子們的英勇行為阻遏住。這樣,便有一小批頭腦清醒的民粹主義者開始對自己所走道路的正確性產生了懷疑。帶著這些疑問,流亡日內瓦的一些俄國革命青年,決定寫信向馬克思請教。信是由維·伊·查蘇利奇執筆寫的。查蘇利奇是一位勇敢的民粹主義革命家,她因不久前刺殺暴虐的沙皇官吏而蜚聲國內外。查蘇利奇在信中,熱切地請馬克思為她和她的同志們解決一些重大理論問題:「假如你能說明你對農村公社可能的命運的看法和世界各國由於

歷史的必然性都應經過資本主義生產各階段的理論的看法,給我們的幫助會是多麼大。」

馬克思收到這封信後,感到了回答所提問題的複雜性。他既要說明俄國資本主義和農村公社的未來命運,又應當加強民粹派的革命信心,這不是一件易事。他極其認真地先後寫了四個草稿,然後才在1881年3月8日慎重地壓縮成一份簡練的正式回信。這封信和草稿,直到1924年才發表。

這封回信的中心思想是:在《資本論》中的分析,既不包括贊成俄國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也不包括反對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但是,從馬克思根據自己找到的原始材料所進行的專門研究中,馬克思深信,這種農村公社是俄國社會新生的支點;可是要使它能發揮這種作用,首先必須肅清從各方面向它襲來的破壞性影響,然後保證它具備自由發展所必需的正常條件。歸納起來,馬克思大概講了下面幾層意思:第一,農村公社在古代許多民族中都存在過。但它們在西歐隨著社會的進步都消滅了,只有在俄國,它們由於各種情況的特殊湊合保留到了現時代。第二,農村公社是從更早的原始公社那裡發展而來的。農村公社內

部結構既有公有的因素(土地公有,定期重分),又有私有的因素(房屋、小塊土地及產品私人佔有)。這種固有的「二重性」使農村公社具有向公有制和私有制發展的兩種可能性。究竟往哪個方向發展,要取決於它所處的歷史環境。第三,俄國是在全國範圍內把農村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歐洲的惟一國家。農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和在此基礎上農民的習慣,都有助於向公有制社會過渡,「另一方面,和控制著世界市場的西方生產同時存在,使俄國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把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來」。第四,在西歐和

美國,資本主義制度正經歷著危機,這種危機只能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而消亡,「現代社會回復到『古代』類型的集體所有制和集體生產的最高形式而結束」。這是對俄國農村公社的一個十分有利的情況。也就是說,使農村公社的公有製得到正常發展「是符合我們時代歷史發展的方向的」。第五,但是俄國農村公社目前正處於危險的境地。改革以來,沙皇國家使用各種手段不斷地壓迫公社,使它處於不正常的經濟條件之下,這加速了公社內各種瓦解因素的發展。這種種破壞性影響,只要沒有被強大的反作用擊破,就必然會導致農村公社的滅亡。第六,由上述幾點所得到的結論是:「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如果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展,那麼,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為俄國社會復興的因素,變為使俄國比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壓迫下的國家優越的因素。」

無疑,馬克思的這封信仍然沒有給俄國的民粹派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馬克思關於俄國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制度「卡夫丁峽谷」的論述,卻在今天引起了世界各國論者的激烈爭論。

討論題:

1.馬克思認為如果把《資本論》中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當做「一般歷史的哲學」推演到西歐之外的民族和國家,這樣做會給他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他過多的侮辱,你是如何理解其深刻含義的?

2.在論述俄國時,馬克思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論斷,你如何認識這個著名論斷?

卡夫丁峽谷是古羅馬卡夫丁城(今義大利蒙泰薩爾基奧)附近的一個峽谷。公元321年第二次薩姆尼特戰爭時期,薩姆尼特人在這裡包圍並擊敗了羅馬軍隊,按照當時義大利雙方交戰的慣例,戰敗方的軍隊必須在由長矛交叉構成的「軛形門」下通過。這被認為是對戰敗者最大的羞辱。通過「卡夫丁峽谷」一語由此而來,意即遭受奇恥大辱。馬克思用「卡夫丁峽谷」借喻資本主義制度, 「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即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苦難和波折;「跨越卡夫丁峽谷」即不經過資本主義階段,從而避免走資本主義道路所遭受的苦難和鬥爭。這就是馬克思針對俄國問題而提出的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著名論斷的原意出處。

案例中向我們說明了馬克思之所以關心俄國,首先在於為《資本論》的研究作鋪墊,還有一個原因即爭論雙方都引用馬克思的觀點促使馬克思有必要出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馬克思認為俄國處在前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是歐洲反動勢力的總後台。如果俄國發生革命,就會推動歐洲的社會主義革命,而歐洲社會主義革命成功,又反過來給俄國提供革命條件,俄國有可能大大縮短自己向社會主義發展的過程。馬克思認為不能把西歐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發展必然性套用在俄國身上,只要俄國能吸收資本主義的積極成果,俄國的農村就可以成為俄國新生的力量。可見,「跨越」是有可能的,「跨越」也是有條件的。

對於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著名論斷,學者們作出了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馬克思所說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僅僅指的是資本主義的奴役、掠奪和剝削的社會制度以及與之相應的所有制形式,但並不包括資本主義制度的生產方式。因此,馬克思關於俄國有可能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主要是指生產力發展的不可跨越性和生產關係、社會政治制度的可跨越性。世界市場的開拓,使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超過國家、民族、地區的界限,以世界規模向前發展,而整個資本主義的運動和作為其否定物的社會主義運動都具有世界歷史性。雖然俄國國內生產力不夠發達,但資本主義的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的矛盾都影響了俄國,使俄國的生產力和革命力量都有一定的發展,才使俄國有跨越的可能。同時俄國國內生產關係的可能跨越是以整個世界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整體不能跨越為前提的。而且跨越本身是一個過程,生產關係跨越以後,生產力若不能很快發展,生產關係的跨越就是不徹底的、不鞏固的。所以這種跨越不違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的原理,只不過是這一原理在特定條件下的特殊表現。這印證了馬克思給查蘇利奇回信中的中心思想:即在《資本論》中所作出的分析,既不包括贊成俄國農村公社生命力的論據,也不包括反對農村公社有生命力的論據。可見,「跨越」是有限制的。

馬克思關於跨越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論斷向我們說明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是多線條的,東方問題特別是俄國存在著兩種進化的可能性。如果沒有西歐無產階級的勝利和幫助,俄國的資本主義化將是不可避免的,俄國的公社無論何種形態都不可能保存下去。如果俄國不能繼承資本主義的一切積極成果,尤其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先進方式,而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實現是荒謬和愚昧無知的。因此,「誰竟然斷言在一個雖然沒有無產階級然而也沒有資產階級的國家裡更容易進行這種革命,那就只不過證明,他還需要學一學關於社會主義的初步知識」④。可見,離開資本主義抽象談論社會主義是不可取的,而用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

谷」論斷支撐20世紀東方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認識也是膚淺的。

1.本案例的教學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通過對跨越「卡夫丁峽谷」論斷的介紹,使學生認識馬克思的研究是全方位的,晚年他對東方社會問題進行了積極思考;讓學生理解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理論仍然是他的世界歷史理論和世界革命論的一個部分;向學生說明馬克思的「卡夫丁峽谷」理論是普遍原理與特殊國情相結合的理論。

本案例可用於本章第四節「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中的「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思考」內容的輔助教學以及該部分內容的考核。

2.本案例的結構及本案例分析思路的建議

本案例屬於「觀點一說明」型案例,其結構和分析思路為:第一是馬克思關注俄國問題及其原因;第二是馬克思針對俄國問題提出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著名論斷;第三是馬克思「卡夫丁峽谷」的主要論點說明。

3.本案例使用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1)應向學生講清楚,馬克思的「卡夫丁峽谷」理論不是一個完整的、與西方社會並列的獨立的社會主義理論,而是世界革命論和歷史革命論的一個部分。

馬克思認為單獨一國是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的全過程,落後國家一旦被捲入世界歷史進程,它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世界革命總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如果這個環節首先爆發革命,成為西歐發達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的話,這些國家有可能反過來受惠於發達國家無產階級的幫助而繞過資本主義發展的「卡夫丁峽谷」。

(2)不能認為20世紀諸多社會主義國家革命是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論斷的自然延伸,兩者之間沒有直接的邏輯關係。當然,完全否認馬克思本人存在著對落後國家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問題有著自己獨特的思考,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二、典故

愛錢亡命(度 人生觀 價值觀)

永州的老百姓都善於游泳,有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位老百姓乘小船橫渡湘水。小船駛到河中間,忽然小船壞了,他們只好下船游水過河。

  其中有一個顯然也儘力划水但就是游不快,他的同伴問道:"咱們幾個你的游泳水平最高,你今天怎麼還落後了呢?"

  他回答說:"我腰中帶著一千銅錢,太重了,所以游不起來。"

  同伴說:"那你為什麼不把錢丟掉呢?"

  那人不回答,只是搖搖頭。

  又過了一會兒,那人已精疲力盡了。已經游到岸上的同伴站在岸上向他大聲呼喚:"你太蠢了!你太財迷心竅了!人都快活不成了,要錢有什麼用?"

  那人又搖頭,不一會兒,就被洪水淹死了。

窮富二僧(勤奮 價值)

四川的邊境有兩個和尚,一個窮,一個富。

  一天,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去一趟,你說怎麼樣?」  富和尚說:「你憑藉什麼去呢?」

  窮和尚說:「我拿一隻裝水的瓶子,一個飯缽就行了。」

  富和尚說:「我這些年來就想買一隻船到南海去,可一直沒有去成,你什麼了沒有,怎麼去得成南海呢?」

  窮和尚說:「心誠則靈,你聽我的好消息吧!」

  過了一年,窮和尚從南海回來了,他把整個經歷都對富和尚講了,富和尚滿面慚愧。

人類歷史有多久?(人類歷史 唯物史觀)

世界最早發現的猿人化石,是1891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上發現的爪哇猿人,距今60--80萬年。爪哇猿人同1927年在我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猿人,一度被世界公認為"最早"的人類。當時人們認為,人類歷史不超過數十萬年,最早出現人類的是亞洲。1981年秋在山東沂源縣發現的沂源猿人,與北京猿人屬同一時代。據此,可以把沂源猿人列入最早人類之列。然而,這一人類最早起源之說,為我國兩起考古發現所推翻。解放後,考古工作者先後在陝西藍田和雲南元謀發現猿人化石。藍田猿人至今100萬年,元謀人距今170萬年。近二、三十年來,考古學家在非洲大陸發現了許多猿人化石,使我們關於人類歷史有了新的認識。1959年在坦尚尼亞發現一個幾乎完整的猿人頭骨化石和勞動工具,測定年代距今175萬年。1972年在肯亞發現的猿人頭骨、腿骨化石和石器,測定年代為距今260萬年。1973年有報告說在衣索比亞發現的猿人化石,距今約300萬年或300萬年以前。由此看來,人類歷史不是80萬年,也不是170萬年,而是300多萬年。

黑爾巴人的共產習慣(原始共產主義原始社會)

在近代的澳大利亞黑爾巴人中,人們曾看到這種現象:自清早起,男女老幼都外出尋找食物,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大家都帶著獲得的野獸等食物,到附近的洞穴里去燒。長者將極其有限的食物分給大家吃。吃完後,大家又去尋找食物。人們還在澳大利亞黑巴爾人中看到,有一天,一個獵人打死了七隻袋鼠。這個獵人只分得最後一隻袋鼠的一小部分,剩下的那些袋鼠,則交集體平均分配。

產生於資本主義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今天還適用嗎?

陳先達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中,一些學生產生了這樣一種疑問: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思想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發展會過時,而馬克思主義作為產生於19世紀40年代的理論,卻至今仍適用,不會過時?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分析。一、應該區分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它的歷史使命與研究主題馬克思主義開始創立於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以後到此時在西歐英、法、德處於一定的發展水平。英國已經開始工業革命,成為當時世界生產力最為發達的國家;法國在大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生產也有很大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的出生地德國萊茵河地區資本主義也有一定的發展。但從整體上說,資本主義仍然處於發展的早期。在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為什麼在資本主義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還適用呢?這個疑問的關鍵,在於不知道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歷史條件和它肩負的歷史使命與研究主題之間的區別。學生們對這個問題理解的困惑主要來自對這兩者的混淆。馬克思恩格斯雖然生活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但他們探討的問題並不限於自由資本主義而是關於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向何處去的問題,關於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問題,因而是對人類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規律性的探討。我們只要讀一讀馬克思發表在《德法年鑒》致盧格的信,以及《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這兩篇早期文章,就能非常清楚馬克思恩格斯創立新的學說的目的和使命。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致馬克思的信對這一點說的非常清楚。他對馬克思說,「目前首先需要我們做的,就是寫出幾本較大的著作,以便給許許多多非常願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個必要的支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27卷,第18頁。) 正因為馬克思恩格斯肩負著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歷史使命的目的從事寫作,因而科學性是它的首要要求。他們不是停留在資本主義的表層,不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現象進行描述,而是著力於通過現象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本質和規律。這樣,他們終生從事艱苦的大量的科學研究工作,並取得了劃時代的成就。恩格斯說過,「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個領域,甚至在數學領域,都有獨到的發現,這樣的領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個領域他都不是淺嘗輒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3卷,第776~777頁。)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的認識條件,可能會給馬克思恩格斯對材料的運用和理論視域帶來某些限制,但從根本上說不會影響他們對人類社會和資本主義最一般規律的探求。一般存在於個別之中。資本主義社會早期暴露出來的社會矛盾中包含著它的發展規律和往後發展的趨向,這是馬克思主義雖然誕生於自由資本主義階段但至今仍然適用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參考資料]

張新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師教學參考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尚九玉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德]文德爾班著:,羅達仁譯:《哲學史教程》(上),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英]羅素著,何兆武、李約瑟譯:(西方哲學史)(上),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頁。

[瑞士]皮亞傑著,王憲鈿等譯:《發生認識論原理》,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21—22頁。

J.E.斯蒂格利茨:《經濟學》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149頁。)


推薦閱讀:

科學家提出:外星文明為何對人類不理睬的三個原因!
人類只是一個物種而已
一封碘寫給人類的信
【新知】能開發出像人類一樣聰明的機器人嗎?似乎有了答案……

TAG:社會 | 人類 | 理想 | 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