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善於學習方能立於不敗之地

  「思想戰線」版1月9日刊發的《富而不強的歷史鏡鑒》一文,分析了重文輕武的「弱宋」亡於北方強敵的歷史必然,文以載道,發人深省。

  然而,戰爭是一個多面透明的稜鏡。正是有了宋軍的悲情落幕,蒙古大軍的披堅執銳才更折射出令人難以置信的驚嘆。一退一進之間,戰爭的制勝之道值得細細品味。

  即便以現代軍事理論觀點觀察,已經開始步入熱兵器軍事變革的宋朝軍隊,最後被冷兵器時代的蒙古軍隊打敗,實屬弔詭。事實上,自天聖元年(1023年)朝廷在汴京設置「火藥作」起,以火藥火器使用為主要特徵的軍事變革已經在北宋疆土展開。

  慶曆四年(1044年)編纂的《武經總要》已記載10多種火器,並完整記錄了3種不同的黑火藥配方。到北宋晚期,燃燒性火器已經向爆炸性武器轉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圍攻汴京,宋將李綱用「霹靂炮」這種秘密武器擊退金兵。

  由於北方游牧部落依靠騎射對宋朝保持著嚴峻的軍事威脅,宋朝的國防已開始建立在極其龐大而完備的軍事工業體系上。官府不僅不禁止民間研究軍事技術,相反還予以獎勵,於是「吏民獻器械法式者甚眾」。槍炮也誕生於這一時期。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名將韓世忠依靠雲梯、火炮,僅用6天就攻破建州城,成為世界上使用火炮的最早記載。南宋壽春府造「突火槍」,是現代槍炮的直系遠祖。

  此外,為了抵禦擅長騎射的北方游牧民族,宋朝不僅繼承和改進古老的弩炮,還將火藥引入城池守衛戰中,以形成對騎兵居高臨下、以靜制動、以逸待勞的守城優勢。

  宋之初始就已經率先跨入火藥時代軍事變革的軍隊,最終怎麼就上演了魂斷崖山的曠世悲歌呢?與國家戰略、制度體制、社會風氣等深層因素相比,「對手比你更善於學習」這個答案也許更為直接準確。用現在的話說,不怕別人比你聰明,就怕比你聰明的人比你更專註。同理,不怕一支軍隊比你強大,可怕的是比你強大的軍隊比你更富有進取心,更快速調整變化。這一點,蒙古人做到了。

  蒙古人沒有取得科技突破,沒有建立新的宗教信仰,也鮮有文學劇作問世,也沒有給世界帶來新的農耕技術,甚至他們自己的工匠不能織布,不會烘烤麵包。然而,在一次次揮舞著「上帝之鞭」時,攻守城、海戰、宣傳攻心……這些原本是中原王朝用來抵禦落後的游牧民族的東西,馬上被蒙古人拿來對付「師父」。攻西夏前,成吉思汗學會並大規模使用拋石機、弩炮等攻城器械;在與金國的作戰中,蒙古人學會並改進了火藥技術。這個剛剛走出石器社會的原始部族,毫不吝嗇地用硝煙代替了狼煙,用炮聲覆蓋了金鼓,讓那些還在陶醉於燦爛繁榮的先進文明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絕塵而去。

  當蒙古軍隊征服一個又一個文明後,他們會迅速收集每一個文明的所有技術,快速消化吸收並用于軍事。當來自各地的工匠們將中原的火藥、伊斯蘭的噴火器和實用的歐洲鑄鐘技術融為一體的時候,蒙古軍隊造出了更具殺傷力的大炮。而這種全新的技術革新,與蒙古人兇猛快速的騎射戰技術融合在一起後,便創造出了與眾不同的戰爭混合體,由此更大意義的戰爭制勝之道也就隨之出現。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但弱小和落後不一定必然挨打。在自然叢林中,老虎是食物鏈的頂端,但它永遠捕捉不完森林中的野兔、羚羊,而它自身也會遭遇意想不到的逆襲。戰爭的魅力就在於沒結束之前,再強大的軍隊也有被對手逆轉的可能。戰爭是公平的,多一分學習,多一分努力,才多一分勝算。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和百科研究部副研究員)

推薦閱讀:

《自控力》讀書筆記
傷寒學習筆記
學習八字算命:貧之看法
學習架子鼓之如何調鼓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