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中山陵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鐘山風景區內,前臨平川,背擁青嶂,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博愛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

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之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

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早在民國元年(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曾幾次到過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孫中山先生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後,與胡漢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獵。

他看到這裡背負青山,前臨平川,氣勢十分雄偉,笑對左右說:「待我他日辭世後,願向國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軀殼爾。」

孫先生有遺囑:「吾死之後,可葬於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孫中山遺願,靈樞暫厝於北平香山碧雲寺內,在南京鐘山修建陵墓

1925年4月4日,北京政府秘書廳致電南京督辦盧永祥、江蘇省長韓國鈞,令其妥為照料。葬事籌備處成立後,首先由家屬及葬事籌備處代表林煥廷、葉楚滄等實地勘察墓址,並確定工作順序進行。(一)確定墓址;(二)測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徵求陵墓圖案;(五)決定陵墓圖案;(六)招標包工;(七)興工。

1929年6月1日國民政府舉行了奉安大典,將孫中山的遺體遷葬於南京鐘山。1929年7月1日,國民政府組織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葬事籌委會是日撤消,一切經手事項移交總理陵管會辦理。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面積共8萬餘平方米。

中山陵附近,長眠著近代民主革命時期的一些風雲人物,如孫中山的親密戰友和國民黨政要等。

1928年,國民政府決定在中山陵東側的靈谷寺址改建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增建牌坊、紀念堂及紀念塔。

在由靈谷寺無梁殿改建的紀念堂內,鐫刻著北伐、抗日諸役陣亡將士姓名軍銜,據計當時共刻碑10塊,有人名33000多個。鐘山北麓,還有座莊嚴肅穆的航空烈士公墓,墓碑上刻著3306位為抗日而捐軀的中、美、蘇等國烈士姓名。

南京淪陷期間,儘管日本上層出於對孫中山的敬重和籠絡人心的需要,沒有對中山陵大動干戈,但整個陵園還是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南京保衛戰中,陵園地區幾乎每處都是反覆爭奪的陣地。

日軍動用坦克、飛機、大炮,並採用火攻,對陵園破壞很大,「除陵墓主體及大部分紀念建築等損壞較微、尚稱完整外,其餘房屋、道路、林木、苗圃等,悉為日寇摧為平地」。

孫中山先生的偉大功績和高尚人格,受到中國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八十多年來,每年全國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士都懷著崇敬的心情前來拜謁中山陵。

推薦閱讀:

近代中國政治正當性的價值衝突和內在緊張
【人物】近代法史上的王世傑
評《近代中國老莊學》
不可一世的俄羅斯帝國為什麼會突然由盛轉衰?
他拍攝了上百位近代文化名家 | 每一張都值得珍藏

TAG:建築 | 中國 | 南京 | 建築史 | 近代 | 中山 | 南京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