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國經濟的對話------X

關於中國經濟的對話------X

袁大成

甲: 經濟學真正作為一門的理論體系的產生與發展是和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在此之前,古代一些思想家,比如亞里士多德等雖然也有一些有關經濟的著述,但那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也沒有引起當時社會的關注。因為,那時的社會還不需要有經濟學。

為什麼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和市場經濟的形成與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因為到了市場經濟的時代,社會經濟的運轉開始出現一些前所未有的問題。經濟學就是為著解決這些問題才產生出來的。所以,經濟學作為成體系的理論開始出現在最早形成市場經濟的英國,就不是偶然的了。

乙 :西方許多經濟學教科書一開始就說了:社會經濟的基本問題,是人的需要是無限的,而可獲得的資源和產品是有限的,為了解決這一基本問題,就產生了經濟學。

甲: 這種說法就不能解釋,為什麼在生產和產品更不豐富的古代和中世紀社會,卻沒有產生什麼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家們;現代社會的產品比起過去來說要豐富了不知道多少倍,卻產生了無數的經濟學家們為社會經濟問題爭論得面紅耳赤。可見,經濟學要解決的基本問題應該另有所在,而不是你剛在所提的什麼「有限」與「無限」的矛盾。

乙: 那麼,在你看來,經濟學的基本問題是什麼呢?

甲: 在我看來,資本主義經濟天生是一種非平衡的經濟體系,因此引起的市場經濟所出現的不平衡問題,才是經濟學所要解決的現代經濟的基本問題。

很遺憾,對經濟學的產生做出過重大貢獻的古典經濟學派,卻對這一問題的存在持否定態度。這在亞當 · 斯密那裡,是因為其價值理論。在亞當 · 斯密看來,既然商品的市場交換歸根到底是根據商品的價值而進行的等價交換,那當然不會出現不平衡問題。實際上,等價交換並不能保證資本主義經濟的平衡性。特別是在生產資料市場上,即使通過等價交換所獲得的生產手段,其價值與其可以產生的價值是可以有著巨大的不同。(比如,你用50,000元購買來的一輛運輸汽車,儘管是等價交換所得,但是,這輛汽車給你所創造的價值,可能遠遠大於50,000元)。

古典經濟學派對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平衡問題的存在所持的否定態度,在李嘉圖與馬爾薩斯的論戰中也表現出來。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矛盾已經通過周期性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而強烈地表現出來。對此,馬爾薩斯當時就指出,有效需求的不足,正是生產過剩危機產生的原因。李嘉圖站出來與馬爾薩斯展開論戰,維護了古典經濟學派的一般均衡理論。值得注意的是,後來的馬克思在談到這場著名的論戰時,他是站在李嘉圖一邊的。

最能反映正統的古典經濟學派的均衡理論的還有「薩伊法則」。在薩伊看來,「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 。 按照薩伊的觀點,社會決不會存在需求不足問題。因為,在他看來,生產不但製造產品,同時也創造需求。生產越多,社會需求就越大。舉例來說,比如生產一件傢具,其市場價格為100元,根據生產要素來分析,這100 元錢,最終都會作為工資,地租和利潤而分配給工人,地主和資本家,所以生產過程所產生的購買力終究會把市場上所有商品買走,不會過剩。即使有,也只能是一時的,通過市場價格的自發力量,可以消除一切過剩。所以經濟學應該關注的是供應問題,而不必操心經濟的不平衡問題。

讓我們來就事論事:在上述例子中,「薩伊法則」 忘了一點:它所謂的包含在100元價格中的諸如工資,地租,利潤等購買力,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把產品出售了才能實現,特別是被薩伊法則計算為購買力的利潤部分,更只有在產品出售後才能實現。這就出現了一個無法解決的悖論:產品因其價格等於包含於其中的諸購買力之和所以才有可能毫無剩餘的售出完畢;然而,產品只有在售出後,其中所包含的諸購買力才能完全實現。這就是一個互相依賴對方先實現,才能實現自己的循環,一個無解的循環。

乙: 自馬歇爾以後,西方經濟學已經不再從亞當· 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的價值學說來討論價格了,而是從市場的供求關係得變動來討論價格。這就是新古典經濟學派。

甲: 新老古典學派的共同點,就在於不承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非平衡性。他們都認為,通過市場競爭,供求關係完全可以實現平衡。在新古典經濟學派那裡,這平衡是靠市場均衡價格機制實現的。

按照市場價均衡價格理論,價格和需求數量之間的關係是個反比關係,因為對於買者來說,一般在較低的價格上比較高的價格上購買的數量要多。這就造成了需求曲線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圖1 中的 DD 線)。

相反,生產者總是總是願意在較高的價位上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價格和供應數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正相關關係,這就造成了供應曲線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圖1 中的SS 線)。

需求和供應曲線的相交點決定了市場價格和交易的數量。從圖1 上來看,需求和供應曲線是在價格P1 和數量Q1 上相交的。這時的市場價格即所謂的市場均衡價格。這個價格下,供應和需求正好平衡,既沒有過剩,也沒有短缺。當然,這個均衡價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如果市場上由於購買力不足而出現商品過剩,市場價格會下降,從而消除過剩,達到新的平衡價格。如果購買力旺盛而出現供應短缺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從而消除短缺,達到新的市場平衡價格。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均衡價格機制。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們由此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出現不平衡是偶然的,在市場平衡價格機制的作用下,供求關係必然走向平衡。

圖 1 均衡價格模型圖

乙: 這是很流行的觀點。好像中國改革派經濟學家們也持這種觀點。

甲: 在《對話5》中,我們曾對這個被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奉為金科玉律的均衡市場價格理論作過分析和評論。我認為,這個理論模型甚至不能符合實際經驗。根據均衡市場價格理論,供應曲線是一條向上傾斜的曲線,它表示了價格越高,生產者越願意供應更多的商品到市場上。比如,在價格為10元時,假定利潤為1元,生產者只願意生產數量為100的產品;價格為11元時,利潤上升為2 元,生產者願意提供 數量為200 的產品;價格為12元時,利潤為3 元,生產者願意提供更多的產品為300;以此類推,價格越高,利潤會跟著上升,因此生產者樂意提供更多的產品到市場上,所以供應數量和市場價格成正比,供應曲線在均衡市場價格模型中呈向上的曲線。

若要我接受這個模型,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必須解釋:在價格為10,利潤為1

時,生產者既然願意生產數量為100的產品,為什麼卻不會生產更多的產品,以獲得更大的利潤額?其實,當價格和利潤率都有所下降時,生產者更努力試圖賣出更多的產品以保持利潤額不致跟著下降。就是說,在實際中,均衡市場價格模型中的供應曲線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不存在,與之相反的情況卻比比皆是。這個模型一共由兩條曲線構成,其中一條曲線在實際中是否存在還是疑問,那麼這個模型還能成立嗎?

市場平衡價格記者模型還告訴我們,當市場上出現供不應求現象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到新的供求關係的平衡點,從而消除供不應求的現象。我認為,自由經濟市場機制的這一過程,可以看作為其自由市場經濟的一個缺點。因為自由經濟的市場機制的這一過程,帶來更多的是通貨膨脹,而不是經濟增長。市場價格的隨需求增加而上漲,只會對經濟增長帶來阻尼所用。

至於出現供過於求時,自由經濟的均衡價格的市場機制所發生的物價下降,會不會消除產品過剩,我看也不一定。正如我們在過去幾個對話中反覆提到的:由於追求產出 > 投入 是資本主義生產的靈魂,所以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上總購買力將小於總供應。當市場上出普遍的現生產過剩危機時,原來的總購買力大都已經花費掉了,所以才有產品過剩危機的出現。這時即使減價出售過剩產品,能有多大的作用能?

由於資本主義經濟追求產出 > 投入的差額,從而使總需求總是 < 總產出,在這種情況下,均衡市場價格機制所起的作用,也就是均衡價格不斷地向下移動。這就是經濟蕭條期間人們經常可見的通貨緊縮現象。它本身就是經濟蕭條的特徵,即使在削減生產和銷毀產品等等的幫助下,實現了均衡,也是經濟萎縮後的均衡。可見,所謂的自由市場的均衡價格機制,既不能防止經濟萎縮,更對經濟復甦起阻尼作用。

儘管古典經濟學派一味否定資本主義經濟體系本身所具有的不平衡性,但是,不管是「看不見的手」也好,「薩伊法則」也好,還是「市場均衡價格機制」也好,都不能阻止資本主義經濟過剩危機周期性的到來,特別是三十年代初所爆發的經濟大蕭條,更是使得西方國家一片混亂。在這一系列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打擊下,人們終於開始清醒過來,開始與過去的標準學說決裂。於是有了凱恩斯革命!

乙: 凱恩斯革命是什麼?革了誰的命?

甲: 在凱恩斯以前,為人們廣泛接受的主流經濟學派即古典經濟學派認為:資本主義經濟所出現的不平衡現象是偶然的,在價值規律或均衡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下,資本主義經濟必然會走向平衡。因此,古典學派都反對政府干預社會經濟,主張自由放任,並認為「一支看不見的手」自然會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經濟對資源的配置調節到最佳狀態。

凱恩斯革命首先革的就是這種認為自由放任的市場機制可以自動調節資本主義經濟實現平衡的學說的命。在凱恩斯看來,以往的理論,並不能解釋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生產過剩和失業的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平衡更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而這種不平衡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

這裡,凱恩斯繼馬爾薩斯之後,再次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從而使西方經濟學再次接觸到了現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核心問題。從而引發了一場經濟學革命,並誕生了宏觀經濟學。

乙: 你在我們的對話中也常談到「有效需求」這一概念,這和凱恩斯所講的有效需求的概念是不是一回事?

甲: 我對「有效需求」的定義與凱恩斯的定義是不同的。我認為,人們的需求有各種各樣,其中有貨幣購買力支持的需求,才能在市場上得到滿足,這樣的需求才是「有效需求」,用以區分一時間沒有貨幣購買力支持的各種各樣的需求。因為沒有貨幣支持的需求,不管有多麼急迫,也不管多麼重要,在市場經濟的秩序下,是沒法得到滿足,所以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是無效的。凱恩斯對「有效需求」的定義是,當社會總供給價格和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社會需求量,即有效需求。不過,儘管定義不同,但是定義的對象卻是同一的,所以,我並不認為這個不同有多大意義。我和凱恩斯之間真正有著重要意義的不同,在於對「有效需求不足」產生原因的分析上。就是說,我和凱恩斯在尋找「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原因時,答案是不同的。

乙 : 有什麼不同?請講講。

甲: 在凱恩斯看來,產生「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儲蓄。由於心理原因和儲蓄傾向等等因素的作用,人們並不是把所有的收入都用於消費,而總是要把一部分收入儲蓄起來,收入越高,儲蓄傾向越大。對個人來講是如此,對國民收入總體來講也是如此。凱恩斯認為,儲蓄造成一部分貨幣從經濟流通中沉澱出來,造成相應的生產過剩,在乘數作用下,引發越來越大的生產過剩,最後導致經濟蕭條。

我不能完全同意凱恩斯對「有效需求不足」產生原因的分析。的確,人們是把一部分收入用於儲蓄,為什麼儲蓄?為了將來需要時的開銷之用。這樣,從統計意義上來看,無數個過去的儲蓄和將來的開銷會在現時互相抵消。除此外,超前貸款消費已經非常普遍,比如,西方國家絕大多數購屋者都是貸款買房子來住的;他們龐大的貸款正是同時期其他人的儲蓄,甚至很大一部分來自別人隨時可用的活期存款。所以我認為,用儲蓄來解釋「有效需求不足」及經濟蕭條的原因還沒有抓住問題的根本。

乙: 那你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引起生產過剩和經濟蕭條呢?

甲:正如我在《對話III》中所分析過的,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是個非平衡體系。與自然經濟不同,資本主義經濟是追求產出 > 投入之間的差值的。這個差值也代表了資本的投資效率。只有在預期的產出 > 投入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生產才會開始發動。本來,資本主義企業以此為追求也無可厚非。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一個社會所有經濟單元的投入之和,正是這個社會系統的需求總量。既然這個社會系統內所有的經濟單元都在追求 產出 > 投入,這個社會系統的總產出必然大於總需求。這個大出的部分就是生產過剩。 反過來看,因為總需求 < 總產出,所以導致有效需求不足,不管有沒有儲蓄,都是如此。其實,正如我們在以前的對話中反覆所講的,要使一個社會系統內所有經濟單元同時實現產出 > 投入的追求,在邏輯上是不可能的;就象要使世界上所有國家在國際貿易中同年度都實現貿易盈餘是不可能的一樣。難怪資本主義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總是要那麼強烈地表現出來。

儘管我認為凱恩斯對「有效需求不足」原因的分析並不完全,但是,凱恩斯把「有效需求不足」這一問題提出來,畢竟觸及到現代經濟問題的核心,即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平衡性問題。既然認識到「有效需求不足」問題的存在,由此得出的政策,當然是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實現充分就業水平上的經濟均衡了。由於凱恩斯理論在西方國家普遍被接受,從而在戰後竟出現了一個長達25-30年之久經濟繁榮的「凱恩斯時代」。通過這個時代,西方國家陸續進入了富裕社會(affluent society ).

乙: 你把凱恩斯的作用說得那麼大,那你又如何解釋7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國家出現的「滯脹」現象,因此經濟學界又掀起反凱恩斯主義的思潮呢?

甲:的確,自七十年代初開始,西方國家的調節市場的各項政策,呈現出效應遞減的現象,或甚至失效。比如,前些年很有成效的赤字政策,現在不但不能刺激經濟增長,反而使得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同時發生,失業率也跟著攀升,出現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使得原先一些反凱恩斯的經濟學派在「新自由主義」的旗號下聚集起來,向凱恩斯的學說發動了批判。他們認為,出現經濟滯脹問題,證明了凱恩斯主義的破產。就連凱恩斯的弟子,瓊· 羅賓遜也承認凱恩斯的經濟學遭遇到嚴重的危機,並稱之為:「經濟理論的第二次危機」。

本來,按照凱恩斯的理論,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是一種負相關關係,就是說,在經濟蕭條期間,失業率高升而通貨緊縮,在經濟上升階段,則失業率下降,通貨則膨脹。然而,現在竟然出現通貨膨脹與經濟蕭條和失業上升同時發生,即「滯脹」的局面,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們,既不能從理論上提出解釋,也提不出解決的辦法。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陷入了窘境。

乙: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經濟「滯脹」的現象呢?

甲: 在我看來,「滯脹」的發生是以下幾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1, 增長的極限:我在前面的對話中已經指出過,經濟的增長終會遇到極限的。當產出量已經達到社會需求量的上限時,生產就已經飽和。就像我們不能想像一個人可以吃下無窮盡的土豆一樣,由人組成的社會也不能吃下無窮盡的土豆。土豆如此,其它產品也是如此。經過凱恩斯時代經濟的長足發展,西方國家大都進入所謂的富裕社會,人們的許多基本需求都已經滿足,為這些需求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產業的發展也已經走到盡頭。如果沒有人口的顯著增長或出現新的經濟增長點,社會經濟的增長只能非常緩慢甚至停滯。

2, 技術的進步使得勞動生產率大大增長,從而使社會對總勞動力的需求下降,失業當然會上升。解決的辦法應該是普遍縮短勞動時間。但是,在私有企業激烈競爭經濟的秩序中,要僱主自覺地縮短僱員們的勞動時間實屬勉為其難。

3, 在以上兩種情況下,繼續用赤字財政和增發貨幣的政策來刺激需求,就會失效,而只能引起通貨膨脹。

4, 70 年代初的石油危機更加重了此通貨膨脹。

5, 有效需求的不足,不僅僅在於儲蓄的增加,而更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所固有的非平衡性。所以僅靠減少儲蓄或增加投資不足以徹底消除生產過剩,而生產過剩的壓力必然導致經濟蕭條。

6, 宏觀與微觀的矛盾。由於西方國家在微觀經濟體制上大都保持著私人企業制度,當國家實行刺激經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而引起需求上升時,私人企業往往用趁機提高物價的方式來撈錢,而不會輕易採用擴大生產的辦法來滿足社會需求。正如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所推崇的均衡生產價格機制的模型中所描述的那樣:需求增加時,市場價格會上升到新的平衡為止。這當然是通貨膨脹,經濟規模卻依舊。而西方國家當時在宏觀經濟上實行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微觀上依然是古典經濟學所主張的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從而使其需求管理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

不管怎樣,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試圖以出現經濟「滯脹」這一凱恩斯理論無法解釋的問題來完全否定凱恩斯理論的意義與功績是辦不到的。西方國家畢竟在凱恩斯理論的影響下,經歷了長達20多年之久的經濟繁榮,並因此跨入富裕社會,足見凱恩斯革命的非凡功績。

乙: 那你又是怎樣看待曾指導了包 括中國在內的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呢?

甲: 很遺憾,當西方國家經歷凱恩斯時代的經濟繁榮的同時,原所謂的社會主義的東方國家 —— 包括中國 —— 卻依然局限在老古典經濟學派的概念中而固步自封。因為這些國家在經濟思想上的指導理論依然沒有超出古典經濟學派的窠臼。

乙: 怎麼可以這麼講?包括中國在內的原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思想上的指導理論不是馬克思主義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主張國家指導下的計劃經濟的,古典經濟學派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經濟。這兩個能搭上邊嗎?

甲: 古典經濟學派為什麼主張自由經濟,反對國家干預?因為在古典經濟學派看來,資本主義經濟不存在不平衡問題。價值規律,等價交換,市場價格機制等等可以幫助資本主義經濟自動調節經濟實現平衡,使資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消費者得到最大的滿足。

在否定資本主義經濟的存在有不平衡矛盾的問題上,馬克思主義與古典經濟學家們是一致的。在馬克思本人看來,資本主義生產過剩危機的發生,並不是資本主義經濟本身所固有的不平衡性所致,而是生產無計劃造成的。 所以,馬克思主張計劃經濟,認為計劃經濟定可消除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

馬爾薩斯早於凱恩斯100多年之久就提出了資本主義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這實際上已經觸及到現代經濟中的核心問題,即資本主義經濟中的不平衡性矛盾。李嘉圖為此同馬爾薩斯展開了一場著名的論戰。 馬克思在談到這場論證時,是站在李嘉圖一邊。馬克思甚至認為馬爾薩斯是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在說話。因為馬爾薩斯在談到「有效需求不足」問題時,順便說了一下,一個不從事生產,專事消費的地主階級的存在,有助於克服有效需求的不足。實際上,馬爾薩斯只是在表達他的觀點,即如何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這正是我們在《對話8》中所討論過的 C系統與P 系統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係,正是社會經濟大系統平衡的條件。至於這個 C 系統中是社會福利開支,還是軍費開支,或是馬爾薩斯所提到地主的寄生消費,在經濟學上來看都是一樣的。從系統論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不平衡系統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它必須要求一個與其過程相反的系統來支持其自身的存在,形成對立統一,相互依存的關係。馬克思之所以反對馬爾薩斯的觀點,原因在於馬克思並沒有看到有效需求不足問題及其背後資本主義生產不平衡性的矛盾。

能夠說明馬克思主義對這一問題的認識的還有恩格斯與杜林的論戰。杜林在談到生產過剩問題時指出,生產過剩是因為窮人太窮了。這也同樣在一定程度上觸及到了資本主義經濟的不均衡性矛盾。恩格斯卻以調侃的口氣反駁道:貧窮是一個古已有之的古老事實,生產過剩是一個現代才出現的問題。只有我們的杜林先生才拿一個古老事實來解釋一個現代問題。實際上,恩格斯不知道,此貧窮非彼貧窮,兩個貧窮的根源不一樣,效果也不一樣。過去的貧窮僅僅影響著貧窮者自己的生活,現代的貧窮則影響了整個社會經濟的運行。

也許因為亞當 · 斯密和大衛 · 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對馬克思的影響太深,使得馬克思在其理論上沒有真正突破古典經濟學派的窠臼。他的巨著〈資本論〉僅描述了資本主義生產如何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下運動的。他的剩餘價值學說,只是為了說明資本增值的源泉。而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多地屬於道德上的批判。由於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經濟所存在的問題的分析沒有觸及到其核心問題,即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不平衡性矛盾,所以,以馬克思經濟思想為指導的原東方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實際上依然深深受到古典經濟學的影響。所以在我看來,原東方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實不過是國家資本主義而已。

所以,就在西方國家和若干標準學說決裂的時候,所謂的社會主義

的東方國家卻繼承了西方古典經濟學思想,發誓要實現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效率。斯大林在其著名的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一書中更明確地宣布了:

關於剩餘產品是積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關於社會基金的形成和用途的

原理;關於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唯一源泉的原理---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這

一切基本原理,不僅對於資本主義社會形態是有效的,而且對於任何一個社會

主義社會在計劃國民經濟時不運用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

可見,原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思想上仍然秉承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精

神。這樣,為了使國民經濟能在積累中得到發展,為了現在又被稱作

的利潤極大化,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更是起勁地,變本加厲地剝削起工人來。中國在這方面要比其它國家走得更遠。幾十年來,中國經濟一直以高積累來追求國家資本的增值,勞動者不過是實現這個目標的要素而已" (引自"< 對話-3 >)

正是在這種關於「剩餘價值是積累的唯一源泉的原理,而積累是資本增值的唯一源泉的原理 ——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這一基本原理」的指引下,一種又要馬兒跑的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熱情主宰了中國的經濟指導思想。在很長一個時間內,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都把消費當做對積累的損耗而與發展生產對立起來。在中國經濟學家們看來,生產和消費是一對矛盾,消費基金多了,生產基金就必然少了。為了發展生產這一長遠利益,不得不限制消費。這比古典經濟學家們中的供應學派走的更遠,完全是他們的頭腦依然被企業式經濟發展模式所禁錮的結果。

乙: 既然你認為原東方社會主義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經濟指導思想依然是古典經濟學派的理論,按照你的分析,這種理論不能解釋和解決經濟的不平衡性矛盾,社會經濟也會不可避免地陷入蕭條,更談不上發展了。但是,為什麼原東方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中國在經濟建設和發展速度上卻有很高的增長率,而並沒有出現你所謂的經濟失衡而導致的經濟蕭條呢?

甲: 這是因為這些國家在以開始時,自然經濟的農業還佔國民經濟的大部分,工業化過程還剛剛開始,而這些國家,特別是蘇聯和中國都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致力於重工業與交通設施等等基本建設,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緩和了由於追求積累的企業經濟的發展模式所引起的社會經濟的失衡。正如我們在《對話—8》中所指出的那樣,當一個項目還在基本建設階段時,它就屬於 C 系統。它在建設過程中不但沒有產出,而且還吸收 P系統的產出,消化著 P系統的過剩產品,從而有助於社會經濟的整體平衡。這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國家在經濟思想上以馬克思主義為名稱的古典經濟學派為指導理論,卻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內並沒有出現生產過剩的經濟蕭條,反而經濟增長率卻很高。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這麼高的經濟增長率,這些國家特別是中國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卻很少,因為這個時期的增長主要發生在基本建設和重工業的領域。

但是,隨著這些國家工業化過程的發展,這些國家原自然經濟的成分越來越少,市場經濟也越來越佔主要地位,重工業和其它基本建設的產值也需要向向消費品和服務業等終端產品中轉移。而中國的經濟學家們卻還抱著省吃儉用,增加積累那套小業主或企業主式的思想不放,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社會經濟的失衡。在中國,多虧了政府蓋倉庫的熱情和經常性的「計劃調整」,才把這種失衡所導致的生產過剩掩蓋起來。但卻掩蓋不了人民的貧窮。

乙: 這些觀點你在過去的《對話》中已經多次闡述過。那麼你是怎樣看待中國的經濟改革呢?

甲: 由於中國的經濟學界一直篤信增長需要積累,積累來自剝削的經濟學信條 —— 很遺憾這些信條很大程度上來自他們所受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教育,也符合從小生產者到企業主們的日常生活經驗 —— 所以,當改革開放一開始,當他們發現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原來遠遠落後於西方社會的生活水平時,他們自然的想法就是,這是因為中國缺少了剝削和積累色結果。所以他們力主中國補上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和殘酷剝削的課。因此所謂的經濟改革,不過是把原來的國家資本主義變為私人資本主義而已。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由於受自己的頭腦的限制,看不到原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的差距的真正原因是中國和其它原東方國家實際上所缺的是凱恩斯主義這一課,他們卻讓中國去補已經被凱恩斯批判過的課程;這樣的補課只能把中國社會從一個誤區引入另一個誤區。

推薦閱讀:

【課堂】關於維生素C,看了這篇就夠了
關於「省識」讀音的探討
關於愛情的句子:我愛你,這是我一生的承諾!
有關於書的格言

TAG:中國 | 經濟 | 中國經濟 | 對話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