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貴族血統嗎?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

你有貴族血統嗎?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2015-04-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51fade0102vhxm.html?tj=hist中國人姓氏源流調查本文作者 倪方六「你貴姓?」「我姓——」這大概是中國古今最為傳統和最為流行的社交語言。但是,在大家都知道自己姓什麼的背後,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流密碼?在早期,「姓」,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說明是哪個老祖母的後代;「氏」,則是姓的細分和發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孫間的代碼,根本作用是「別婚姻」。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稱, 三代之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就是這個意思。到秦始皇兼并六國後,姓和氏也被「統一」了,兩者變成了一個意思,姓即氏,氏乃姓。在幾千年發展變化中,姓氏的內容從簡單走向複雜,意義從單純變得世俗,分出了貴賤,出現了大小,被賦予了複雜的社會、政治功能,產生出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在貴族,姓是身份 的象徵;在民間,姓則是「尋根」的線索,家家有本家譜……

人為何要有姓?區別貴賤和婚姻的需要姓氏之現象,歷代學者都在研究。姓氏是由「姓」和「氏」組成,現在是一個意思,但在先秦時,兩者有各自不同的含義和作。「姓」和「氏」之間,如果講究先後的話,那是「姓」在前,「氏」在後。「姓」何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是這樣說的:「姓,人所生也。古之神聖,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亦聲。」清馬驌《繹史》引《三墳》所作的解釋則相對好理解:「男女媾精,以女生為姓。」許慎和馬驌所說的,大概意思是,「姓」的產生最早與女人生子現象有關。無數個女性繁衍後代,再後子又生孫,孫又生子,為了把從同一個老祖母傳下來的人加以區別,這樣便產生了「姓」。因為這個原因,上古時的「姓」,直接寫作「生」,如《尚書·舜典》中所謂「帝座下土,方設居方,別生分類」,其中的「生」就是「姓」。此外,「姓」還寫作寫作「X(生下自)」、「X(人+生)」等。

圖:甲骨文「姓」這些不同的寫法,說明了「姓」在早期的發展情況。以「X」來說,此字上下結構,由「生」和「自」兩部分組成。為何用「自」字?因為「自」在早期代表「鼻」,有「初」、「始」之意。《方言》釋「鼻」時便說,「梁益之間,謂鼻為初。」「氏」則是「姓」的下級代碼。「姓」表示一個人的血統來源的符號,說明是哪個老祖母的後代,「氏」則是姓的分支和發展,是老祖母不同子孫的代碼。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稱,三代之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就是這意思。早期為什麼要將「姓」和「氏」區別得這麼清楚?東漢班固《白虎通義》的解釋是,「姓」的作用,「所以崇恩愛,厚親親,遠禽獸,別婚姻也。故紀世別類,使生相愛,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氏」的功能則是,「所以貴功德,賤伎力。或氏其官,或氏其事,聞其氏即可知其德,所以勉人為善也。」簡單地說來,「姓」和「氏」區分那麼清楚,就是區分男女(別男女)、區分貴賤(別貴賤)、區分婚姻(別婚姻)的需要。其中的「別婚姻」,或許是姓氏產生第一原始動機。早期中國人就知道相同血緣的男女結婚後,所生的子女可能不健康,「其生不蕃」,出於後代孫子昌盛、家族繁榮的考慮,便要求「同姓不婚」。在具體擇偶時,如果「氏」同而「姓」不同的,可以婚配;如果「姓」同,而「氏」不同的,則禁婚,因為他們來自同一老祖母,曾是「一家人」。但是,到「禮崩樂壞」春秋時期,「姓」和「氏」的界線開始變得模糊,「姓」和「氏」出現合一的趨勢。到秦始皇嬴政兼并六國後,「姓」和「氏」也被「統一」了,變成一個意思。清顧炎武即此觀點,其在《日知錄》中稱:「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司馬遷)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這種「姓」、「氏」不分,當然不是司馬遷個人所為,應是當時社會現象和風氣的反映。

中國到底有多少姓?《中國姓氏大辭典》收23813個中國到底有多少個姓氏?歷代學者也都在研究,但始終沒有一個準確的說法。這不只因為人口眾多,統計手段達不到,僅就姓氏本身來說,也有一個複雜的「合併」過程,影響到姓氏數量的統計口徑。在先秦時,就有學者對姓氏作過專門的研究。由史官修撰的《世本》就是當時的姓氏記錄,也可以看成是中國早期的「家譜」。《世本》中共收入18個姓、875個氏。現今大部分在使用的姓氏,都能在其中查到。換句話說,先秦時的大部分姓氏一直使用到今天。秦漢時期是中國姓氏數量大增第一波。西漢元帝(前48年-前33年)時黃門令史游編的兒童啟蒙讀物《急就篇》中,就已出現了130個姓,其中單姓127個,複姓3個。為什麼有這麼多姓?大概就是當年姓氏不分導致的。到了唐代,中國姓氏數量突飛猛進。唐初年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收錄293個姓,到中葉已突破千姓,時人林寶修編《元和姓纂》,共收入姓氏1233個。中國的姓氏從此不再是「百家姓」,而成了名副其實的「千家姓」。到宋代,姓氏數量在唐代的基礎上又翻了一倍多,《通志·氏族略》和《姓解》中收錄的姓氏,分別為2255個和2568個。明代在宋代的基礎繼續翻番,明陳士元《姓觿》書中收錄姓氏3625個,王圻《續文獻通考》中收錄姓氏4657個。雖然古籍所收錄姓氏已近5000個,但現代姓氏學者考證,這些數字並不全面。現代出版的姓氏典籍中,姓氏數量大大超過以往——《中國姓氏大全》:收錄5600多個;《中國姓氏彙編》:收錄5730個;《中國姓符》:收錄6363個;《姓氏辭典》:收錄8000多個;《中華姓氏大辭典》:收錄11969個;《中華古今姓氏大辭典》:收錄12000多個;《中國姓氏大辭典》:收錄23813個。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姓氏大辭典》,該辭典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在2010年5月出版發行,是中國目前姓氏大辭典中最新最全、收錄姓氏最多的一本。其編纂者是袁義達和邱家儒,他們在《前言》中交代,收集23813個姓氏前後歷時40年。23813個姓中,單字姓6931個,複姓和雙字姓9012個,三字姓4850個,四字姓2276個,五字姓541個,六字姓142個,七字姓39個,八字姓14個,九字姓7個,十字姓1個;筆畫最少的姓為1筆,筆畫最多的姓力30筆。這些姓氏全來源於歷代文獻、考古發現和近代人口普查資料,除少量的金文姓氏外,均為秦漢以來的標準漢字。這些姓是否都是真實有效的?作者不能肯定,稱「這些姓氏中有的很可能不是真正的姓氏」。

圖:甲骨文「姓」字二姓人最多的是什麼姓?「王」是古今第一大姓《中國姓氏大辭典》雖然收錄23813個姓氏。但據專家估計,中國古今實際使用過的姓氏不會有這麼多,大約有18000個。《中國姓氏大辭典》編纂者統計分析,目前除漢族以外,55個少數民族均存在使用漢姓的情況,仍在使用中的中國姓氏超過7000種,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大約各佔一半。雖然中國有這麼多姓氏,但姓氏的使用人口卻非常集中,與國外的姓氏使用情況有明顯區別,這也是中國重名特多的原因之一。早在二三十年前,已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常用的姓氏約500個,而其中人口數量排名前一百位的姓氏人口,佔全國(大陸)總人口的87%。如果再細分,前10大姓氏又佔了全國總人口的一半左右。以近年的統計分析,中國十大姓的情況如下——1987年十大姓:1李、2王、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1987年5月3日《人民日報》公布)2006年十大姓:1李、2王、3張、4劉、5陳、6楊、7黃、8趙、9周、10吳(中國科學院據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抽樣數據資料,袁義達主持)2007年十大姓: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黃、8趙、9吳、10周(2007年4月24日公安部公布的全國戶籍人口統計數據)2010年十大姓:1王、2李、3張、4劉、5陳、6楊、7趙、8黃、9周、10吳(2010年11月1日零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中國統計》2014年第6期分析)從上可以看出,在現代姓氏中,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周、吳這十個姓,雖然不同年份排名出現變動,但前十大姓中總少不了這10個姓。排第一的姓,在李、王二姓中間互換。從2007年起,王姓成為中國第一大姓,李姓改居第二位。而姓張一直穩居全國第三大姓,姓劉則是全國第四大姓不變。王姓在古代就是第一大姓。在古代不同朝代的十大姓中,姓「朱」和姓「徐」曾進入過前十。據袁義達按照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從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獻中採集統計,情況是這樣——宋朝十大姓:1王、2李、3張、4趙、5劉、6陳、7楊、8吳、9黃、10朱元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劉、5陳、6趙、7吳、8楊9黃、10周明朝十大姓:1王、2張、3李、4陳、5劉、6楊、7吳、8黃9周、10徐另外,人類學家李濟也曾對明朝的十大姓氏作過統計分析,但與袁義達的統計結論不同。李版明朝十大姓是:1王、2陳、3張、4劉、5郭、6吳、7楊、8李、9胡、10朱。很顯然,明代的十大姓之所以排名不同,是因為李濟和袁義達所用的人口資料不同所致。相對來說,袁達義的統計由於文獻廣,樣本豐富,數據更接近真實。人口多的姓氏就好嗎?也未必。元朝時,佔全國人口眾多的張、王、劉、李、趙等五姓,差點被全部殺掉,幸好元順帝沒有聽從奏請,此即《元史·順帝紀二》所說的:「伯顏請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帝不從。」為什麼要殺掉這五性,無非就是人口眾多,擔心他們集體造反。姓的人口越多,說明該姓血緣關係越雜亂。民間所謂「九劉十八張,一百零八王」就是這意思。為此,同一姓氏為便於區別,又以「郡望」、「堂號」來區分。如張姓,現在聲稱有16郡望,實際在唐代已有43郡望之多;王姓則稱有23郡望,在唐代實有32郡望。至於進一步細分的「堂號」則更多。需要說明的是,現代前一百個姓所佔全國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趨勢:1987年87%,2007年84.77%、2010年82.1%。這一變化說明,中國的「小姓」人口穩定增值,比例在逐年增加。

圖:民國刻《繪圖百家姓》有多少《百家姓》?明版:明朝「朱奉天運,富有萬方」談到姓氏,就不能不說《百家姓》。在歷史上,有多種不同版本的《百家姓》,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版《百家姓》,即以「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開頭的《百家姓》。宋版《百姓家》共收姓氏438個,其中單姓408個,複姓30個。各個姓氏的排列次序不依人口多少,而是以當時的行政級別和政治地位為標準。為什麼前四姓是趙、錢、孫、李?有這麼一個說法——宋版《百姓家》的編撰者是江南錢塘(今浙江杭州)的一位知識分子。因為當朝皇帝姓趙,故「趙」是國姓,系天下第一姓,理所當然排在百姓之首。那當時「錢」姓並不是朝中第一大官,為何能排在第二?原來,這名編撰者所居的錢塘一帶,最尊貴的姓是「錢」姓,五代十國時期的錢塘人錢鏐,曾在當地建立吳越國,成為吳王后,錢鏐在杭州灣修建江海塘(即「錢塘」),治害防災,深受民眾愛戴,故將其「錢」姓排在第二,僅次於國姓「趙」。而下面的孫、李、周、吳、鄭、王等姓,也都是當時的貴姓,或皇太后的姓,或皇后、皇妃的姓。宋版《百家姓》四字(姓)一句,兩句一押韻,朗朗上口,又好記,很快就流行開來。到了明代,也出現了一部《百家姓》,全稱為《皇明千家姓》。這是明初翰林院編修吳沈等人,根據當時戶部所藏的戶口名冊,模仿宋版《百家姓》編纂而成的,共收入姓氏1968個,其數量為宋版《百家姓》的4倍多。明版《百家姓》編排形式仍與宋版《百家姓》一樣,4字(姓)一句,以韻相排。但其姓氏編輯順序已完全打亂,以「朱」姓起頭:「朱奉天運,富有萬方……」以「朱」為首很正常,朱姓是當時的國姓,天下第一姓,而後面的奉、天、運、富、有、萬、方則都是普通的小姓,即使到了現代,這些姓的人口都很少。從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數據來看,只有「萬」、「方」二姓進入了全國姓名前一百,分別是第87位和第64位。明版《百家姓》同樣是根據政治含義的需要,組成語句的,雖然有政治色彩,但除了國姓「朱」以外,其它姓沒有按當時姓氏的尊貴來編排。這是一種進步,但也是失策,因為未「別貴賤」,貴姓拒絕使用;而民間的「賤姓」,不少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靠前,拒絕使用新版,導致明版《百家姓》未能流行。清朝的滿族人也編輯出了自己的《百姓家》,由康熙皇帝親自審訂,故定名為《御制百家姓》。這部百家姓比較先進的地方是,當朝皇帝放棄將國姓「愛新覺羅」排第一,而是使用「天下第一家」、山東曲阜孔姓家族「孔」:「孔師闕黨,孟席齊梁……」這種排列體現了滿清朝廷尊師重教的思想,難能可貴,但實際動機可疑,應該是藉此討好漢人、籠絡民心。因為艱澀冗長,不通俗易懂,同樣未能流行開來。在現代,也曾出現過好幾種版本的新編《百家姓》。如中州古籍出版社曾以1987《人民日報》公布的姓氏人口多少為順序,編出了一本《百家姓》。但因為不押韻,根本不被人們所接受,只能算是一種姓氏人口調查資料的解讀版。

圖:中國人姓氏源流圖(圖放大看清楚)你貴姓? 帝王的姓是天下最尊貴的姓上文說了,姓氏出現原因之一是「別貴賤」。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很多「貴姓」。現在人們交往時,首先問「您貴姓?」這實是對對方的尊重。中國的貴姓有多少?並非上了《百姓家》,或是姓的人口眾多就是貴姓,而是由血統和地位來定的。前面說過,姓氏來源於「別貴賤」、「別婚姻」等方面的需要。而目前最有影響的另外說法之一,則是「圖騰產生姓」說。這一觀點是由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提出來的。他認為,中國最早的姓氏來源與圖騰崇拜有關,圖騰產生了姓,有的直接以圖騰為姓。一般認為,中國最早的姓是「風」,此姓即因圖騰而來。歷史學家郭沫若在1920年代寫的《甲骨文字研究》中,便是這一觀點。郭認為,「風」姓起源於鳳鳥圖騰,「卜辭風字均作鳳,蓋古代神話以太鳳為大風神。」類似的,「龍」姓出自蛇圖騰;「姜」姓來源於西北的羌族,在原始社會裡以羊為圖騰;而另一種古姓「羋」,也以羊為圖騰,故有此造型如羊角的字。秦始皇嬴政的「嬴」姓,則是瑞獸的名字;殷人姓「子」,因為其始妣簡逖吞玄鳥子(卵)懷孕而生先祖契。中國最早的姓是哪幾個?有「四姓」說(哈尼):風、偃、嬴、己;有「八姓」說(鄭曉):姜、姬、媯、姒、嬴、X 、姚、X;「十二姓」說(許慎):姜、姬、X 、嬴、姚、媯、X 、X 、姺、X、X、娸;「二十二姓」說(顧炎武),即:媯、似、子、姬、風、嬴、己、任、X、祁、羋、曹、X、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其中的「十二姓」說,接受的人最多,因為與十二生肖崇拜有關。現代歷史學家董家遵即認同「十二姓」說,但與東漢許慎提出的12個姓有所不同:偃、媿、X、姬、姺、X、X 、姜、媯、X 、嫚、姒。這些古姓所崇拜的動物,分別對應12種動物:鼠、牛、虎、麒麟、龍、蛇、馬、羊、猴、雞、狗、象。這上面提到古姓,在早期都是貴姓。但如同母以子貴,姓也是這樣,一旦此姓的人當了皇帝什麼的,姓也翻身了,因為帝王的姓最為尊貴。古代這一類最尊貴的姓有;夏朝「姒」姓,商朝「子」姓,周朝「姬」姓,秦朝「嬴」姓,漢朝「劉」姓,唐朝「李」姓,宋朝「趙」姓,元朝皇「奇渥溫」姓,明朝「朱」姓,清朝「愛新覺羅」,等等。因這些都是國姓,皇帝還會將其當作貴重禮物,賜封給異姓臣僚。如此賜姓也是中國姓氏的又一來源。如唐朝開國功臣徐懋功,被賜為「李」,故史書上稱他為李勣。當然,賜封之姓並不一定都與皇帝同姓,也可不一樣,甚至是醜化用字。山東有X(人+馬),因祖先得罪了滿清朝廷,雍正皇帝將其改姓為「罵」,世代淪為賤民,直到民國初年才恢複本姓。對於中國姓氏的來源,宋鄭樵在《通志》中列出以國為氏、以郡國為氏、以邑為氏、以鄉為氏、以官為氏、以技為氏等33種情況。

圖:「姓「考證中國的姓為什麼變雜了?同姓血統不純難以認宗尋根中國姓氏在秦漢以後才多了起來,雖有「姓」與「氏」合一,導致姓增多的原因,但更多與新姓的出現和外來姓加盟、少數民族姓漢化等「變異」現象有直接關係。中國歷史上最大最有影響的一次改姓事件,發生在北魏時期。北魏是鮮卑人建立的北方王朝。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發起了一場改姓「漢化」運動,鮮卑人的姓氏一律改為漢姓,拓跋宏帶頭將自己的姓改為「元」,故史書中稱他名字為「元宏」。鮮卑人的姓氏比較複雜,多三字或四字姓,難記,而且不利於民族間的融合。懷有統一中國雄心大志的孝文帝當時不惜「忘祖」,硬將鮮卑人的多字姓,改為單字或雙字姓。除了拓跋宏改為「元」姓外,元宏將皇父魏獻帝的七兄弟,分別改為「胡」、「周」、「長孫」、「奚」、「伊」、「丘」、「亥」等7姓,叔父一族改姓「叔孫」,遠房親屬改姓「車」,這樣加上元宏的「元」姓,這十大姓為北魏的一等貴姓。另外王公大臣也都改了姓:丘穆陵改姓「穆」、步六孤姓「陸」、賀賴氏改姓「賀」、獨孤氏後改姓「劉」……據《魏書·官氏志》和《通志·氏族略》,在這次姓氏「漢化」運動中,總計有144個鮮卑姓氏被改為漢姓。很顯然,北魏的姓氏「漢化」運動,對促進民族融合和本民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豐富了中華姓氏,但其「負作用」同樣十分明顯:以往中原姓氏血緣關係相對清楚,也就是說「種純」,但因為這麼多外族人改與中原漢族人同姓,同姓的血緣關係就複雜了,用民間狹隘的觀點說,「雜種」多了。這給過去的「同姓不婚」觀念帶來了衝擊,因為很多同姓人根本無任何血緣關係,結婚也不會影響後代健康。此後,歷代都有新增姓氏出現和發現。其中民間改姓以避難、避諱的需要為主要原因。最典型的改名傳說,發生在《史記》作者司馬遷後代的身上,在「李陵案」被處宮刑後,司馬遷的兩個兒司馬臨、司馬觀,分別用複姓中的一個字改出新姓,哥哥在「馬」字旁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至今馮、同二姓同祭一祖,就是這原因,而馮、同二姓之間不通婚,也是這原因。再如,明初被「滅十族」的方孝孺同宗,有的得以逃脫後,便改姓「施」,意思是「方人也」,不忘祖上姓「方」。在當代,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後,姓氏數量增加提速,改他姓、取新姓的新聞不斷。如有個南京小孩姓「點」,此就是一個新創的姓氏。據報道,在孩子出生後,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方都希望孫輩能繼承自己的姓氏,為了讓各方滿意,不得罪任一方,最終選用「點」字作新姓:下面的四點表示四個祖輩,意思是四個姓都「占」的意思。原來的姓氏與血緣相連,而這個「點」姓已無任何關係了,類似現象在唐宋以後就很多了。所以,原始姓氏「別貴賤」、「別婚姻」的功能已蕩然無存,只是一個人的符號而已,姓氏血統論已失效或說過時。以前通過姓氏就可以尋根認祖歸宗,現在不行,這也許是中國姓氏發展的一個遺憾!說到最後,您如何知道自己的姓是貴姓,有貴族血統?回家問問爺爺輕吧,查查家譜!(本文紙質首發於《讀天下》第四期、縮編髮於《北京晚報·五色土副刊》文史版倪方六個人獨家專欄「一方鉤沉」)版權和使用聲明: 本博所有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倪方六原創,倪方六擁有版權。非經倪方六允許,不得刊載使用,僅供網友免費閱讀。媒體和他人如果需要使用,請與倪方六本人聯繫(聯繫方式見下)。未經允許使用,查出後稿費標準1000元/千字。特此聲明。 江蘇義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董永斌博主事務聯繫方式:郵箱:622008517@qq.com 微信號:nifangliu>>最容易讀錯的姓「單」姓,不讀單號的單,應讀shàn(善)。「黑」姓,不讀黑白的黑,應讀hè(賀)。「區」姓,不讀區別的區,應讀ōu(歐)。「種」姓,不讀種地的種,應讀chóng(蟲)。「華」姓,不讀中華的華,應讀huà(化)。「仇」姓,不讀仇恨的仇,應讀qiú(求)。「任」姓,不讀任務的任,應讀rén(人)。「紀」姓,不讀紀念的紀,應讀jǐ(己)。「燕」姓,不讀燕子的燕,應讀yān(煙)。「解」姓,不讀解放的解,應讀xiè(謝)。「朴」姓,不讀樸素的朴,應讀piáo(瓢)。「芮」姓,不讀內外的內,應讀ruì(瑞)。「查」姓,不讀檢查的查,應讀zhā(扎)。「過」姓,不讀經過的過,應讀guō(鍋)。「繆」姓,不讀綢繆的繆,應讀miào(妙)。「仉」姓,不讀幾個的幾,應讀zhǎng(掌)。「卞」姓,不讀卡車的卡,應讀biàn(變)。「万俟」複姓,應讀mòqí(莫其)。「單于」複姓,應讀chányú(蟬於)。「澹臺」複姓,應讀tántái(不讀dàntái)。「拓拔」複姓,應讀tuòbá(不讀tàbá)。「尉遲」複姓,應讀yùchí(不讀wèichí)。>>中國人口最多「百家姓」01李 02王 03張 04劉 05陳 06楊 07趙 08黃 09周 10吳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21梁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漕 89錢 90湯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100文(2010年數據)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中國人 | 姓氏 | 貴族 | 血統 | 調查 | 貴族血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