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樂記》的教學意義

《樂記》也是《禮記》49篇中的一篇。在《禮記》中題作《樂記第十九》,全文大約5000餘字,包括11個子篇:《樂本篇》、《樂論篇》、《樂禮篇》、《樂施篇》、《樂言篇》、《樂象篇》、《樂情篇》、《魏文侯篇》、《賓牟賈篇》、《樂化篇》、《師乙篇》等。據西漢劉向說,古代的《樂記》共23篇,這23篇的篇名都記載於他的《別錄》一書中。《別錄》一書雖已失傳,但唐代的孔穎達作《禮記註疏》時說,《別錄》所載《樂記》的全部篇目,當時還"總存焉",從孔穎達的記載看,這23篇除上述11篇之外,還包括《奏樂篇》、《樂器篇》、《樂作篇》、《意始篇》、《樂穆篇》、《說律篇》、《季札篇》、《樂道篇》、《樂義篇》、《昭本篇》、《招頌篇》、《竇公篇》等12篇,這12篇已失傳。《樂記》的作者和時代問題,從古到今,眾說紛紜。據《漢書·藝文志》載,古樂早已有了,但後來散失,及秦而頓滅,漢初朝廷"廣開獻書之路",像河間獻王這樣的人,以其地方的力量,搜集古書古樂,他與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整理出一部《樂記》來。《漢書·藝文志》所開列的《王禹記》24篇,有可能就是河間獻王所搜集和整理的《樂記》,它不屬於漢代人的新作,而屬於"先秦舊書』。至於劉向校書所得的"《樂記》二十三篇",這是怎麼回事?孫堯年在《《樂記》作者問題考辨》一文中說:"《樂記》既入中祕,則推斷劉向校得之二十三篇與《王禹記》同屬一本,並不為過(惟兩本輾轉流傳,內容難免更動,其不同或不僅一卷之差)。"他的意思是說,河間獻王獻書到了宮內(中祕),劉向校書中祕,得之而加以校定,這是很可能的。其中雖有某些更動,但內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樂記》應當是河間獻王所獻的"先秦舊書"。正因為這樣,所以它才需要搜集和整理,獻上朝廷。那麼《樂記》原書的作者是誰呢?據《隋書·音樂志》,南朝的沈約認為是孔子的再傳弟子公孫尼子。唐朝的張守節也說:"其《樂記》者,公孫尼子次撰也"《(史記正義)》。據此,郭沫若在《公孫尼子與其音樂理論》一文中,斷定《樂記》的原作者是公孫尼子。不過,郭沫若說,公孫尼子有可能是孔子的學生公孫龍,"我疑心七十子裡面的』公孫龍字子石,少孔子五十三歲』的怕就是公孫尼。"而且他也認為:"今存《樂記》,也不一定完全是公孫尼子的東西,由於漢儒的雜抄雜纂,已經把原文混亂了。"孫堯年不同意說公孫尼於是《樂記》的原作者,孫認為:"《樂記》是西漢中期以前儒家論樂的綜合著作,主要為荀子學派的作品。"蔣孔陽支持孫堯年的觀點,認為:"《樂記》所本的原書,是《周官》及先秦諸子言樂事者。它裡面,有孔孟的言論,有荀況的《樂論》,還有《易·繫辭傳》、《左傳》、《呂覽》以至《禮記》中其他各篇有關的文章。正因為這樣,所以《樂記》有許多地方與它們相同。因此,《樂記》不是一人一時之作,而是漢初儒者搜集和整理了先秦談樂的言論、特別是儒家談樂的言論,綜合起來,編輯成的一部著作。它的原作者,應當是先秦儒者,它的編輯者則是漢初儒者。"我們認為孫堯年、蔣孔陽的分析是有道理的,《樂記》的成書,可能是在漢初。但它的基本思想,它的主要章節,卻在戰國後期已經形成。它不是一人一時的著作,主要是荀子學派同時也吸收了陰陽家等其他學派觀點的儒家著作。它是先秦儒家關於"禮樂"思想的代表性的著作。它對樂的特性及教育作用、禮樂結合等方面的認識已達到相當完善的水平。至於《樂記》被補進《史記》那是在其後了。《史記》的《樂書》,基本上取自《樂記》。《史記正義》談到《樂書》時說:"今此文篇次顛倒者,以褚先生升降,故今亂也。"意思是說,《樂書》是褚少孫編進《史記》的。褚少孫是漢元帝、漢成帝時的博士。《樂記》的傳授者王禹也是成帝時的"謁者"。因此《樂記》最後成書,約在漢成帝時代。直到漢末,儒家還在對它進行增補編定。《樂記》是先秦儒家樂教思想的總結和集大成,其基本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關於樂的起源與本質《樂記》中的"樂"兼指詩、歌、舞三者,但主要以論述音樂為主。
推薦閱讀:

八字教學2
八字基礎教學4:地支循藏
【教學】簡易拉鏈包教教程
教育領域的遊戲化——寓教於樂的現狀
詠春拳來留去送與甩手直衝應用實戰訓練教學

TAG:意義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