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西哲哲人哲語大全

尼采 ( Nietzsche, Friedrich. 1844—1900 ) 德國哲學家。現代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 1 ) 真正剛強的人雖也知道恐懼,卻會克服它,他總是傲然望深淵。《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四.高等的人( 2 ) 在今日德國,任何人都不再能夠自由地給他的孩子以一種高貴的教育,我們的「高等學校」,包括其教師、課程、教育目標,全都安排好了一種最曖昧的中庸。《偶像的黃昏》P62( 3 ) 一個知識分子究竟需要多少學養是沒有公式可尋的;如果有的話,也應該偏向獨立自主,反應敏捷,游歷或冒險等方面的性向;他寧可活得貧窮而自由,而不願生活富裕而不自由。《快樂的科學》P294( 4 ) 一個人如果想要得到卓越的知識,則他的體態必然得十分輕盈,因為他必須飛越自身所處的年代,以成一雙盱衡千古的慧眼,而在慧眼中還含藏一個美好的天堂。他也必須奮力從當代歐洲人所把持、阻礙、壓迫和抑制的環境中掙脫出來。像這樣的「超人」,一定會先明了當代的最高價值標準何在,然後再設法凌越──這可測出他的實力──而且,不只是凌越他的年代,同時還有他對時代的厭惡與反感,時代所帶給他的苦難,以及他的不理智而羅曼蒂克的想法。《快樂的科學》P292( 5 ) 有一些讀書的技巧是有待學習的,而在今天,這些東西已經逐漸為人淡忘了──那便是反芻──所以,如果你們真的要想閱讀我的著作,必得要花上一段不算短的時日才行。為此,讀者必得像牛反芻一樣一再地閱讀才行,那種「現代人」式的匆匆瞄過,是不能真正瞭解書中的真諦的。《道德系譜學 . 序》( 6 ) 去測試那些最富生產性的人的生涯,和最富饒的民族,並反問自己──「一棵驕傲地向天空生長的樹,是否能免於暴風雨的侵襲?」 縱有外間的冷落與反對,如果能形成一個具剌激性,甚至於德行有利的環境,那麼各種的憎恨、嫉?、頑固、懷疑、嚴酷、貪婪和暴力,難道不屬於這個「有利」的環境? 毒藥能摧毀一個虛弱的心靈,但對於強者而言,卻是一劑強心劑──強者可不把它當成毒藥呢!《快樂的科學》( 7 ) 所謂天才──不過是在尋找更高的目標,和前往那裏的手段的人。《人性的,太過人性的》( 8 ) 意志的浪潮──充滿慾望的浪潮──滿心熱切地洶湧而來。懷著一個疑問,渴?得到解答!它彷彿挾帶了一腔怨憤,深入懸崖峭壁中的每一個角落!瘋狂地想佔有、盤踞整個海岸,莫非那裏藏著什麼極有價值的東西?看!它又慢慢地撒回了,依然帶著興奮純白的水花──但,它是否已經失望了呢?還是已找到了心中追尋的東西?或只是故意作出失望的姿態?然而,另一個浪潮已經接著過來了,比第一個還要急,還要野──它的心靈之中,似乎一樣地充滿了秘密和尋寶者的憧憬。就是這個意志和美麗的憧憬,才使浪潮生生不息──而我們也隨之意氣風發、神采飛揚。《快樂的科學》( 9 ) 自己的意見──當別人問及你所不熟知的事,你們所說出的每一句話,事實上不能算是你自己的意見。這些只是你為了順應自己的階級、地位和個性,所說出的一些外交辭令罷了。 「自己的意見」這種東西,一般是不會輕易表達出來的。 把輿論當真的人,就是那種把雙眼遮蓋住又戴上耳塞的人。《反時代的考察》( 10 ) 現代人的焦慮 ── 愈往西方走,現代人的焦慮愈趨嚴重。是以,在美國人的眼裏,歐洲人都是喜歡寧靜並且有條不紊的。事實上,歐洲人的生活猶如蜜蜂或蜂鳥一般繁忙。在繁忙的生活壓力下,高等文化的果實,猶如季節的轉換般過於迅速,以致無法開花結果。活躍者,也就是那群一直無法靜下來的人,他們的高聲疾呼,並未能使情穩定下來。所以我說──靜觀乃現代人最必要的修養。 《人性的,太過人性的》( 11 ) 當你們渴求提昇時,便抬頭仰望;而我低首俯視,因為我已高高在上。你們當中,有誰能夠且笑且提昇呢? 攀登至最高山頂的人,會笑那人世間一切如幻似真的悲劇。 我倒希望有一些妖怪在我身旁張牙舞爪,因為我很勇敢。 勇氣驅走了鬼魅,同時又為自己製造了一些妖怪 ── 好對它們發笑。…… 要能勇於面對、漠視、鄙夷,與強制一切 ── 智慧期望我們如是,它是一個女人,而且衹愛戰士。《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一.閱讀與寫作( 12 ) 我要告訴你們有關精神的三種變形:精神如何變成駝,駱鴕如何變成獅子,最後獅子如何變成孩童。 有許多重荷是要讓那內懷崇敬而能堅毅致遠的精神來負擔的,因為再怎樣重的負荷需要有強壯的精神承接。 「什麼是重荷?」有擔當的精神問道,然後如駱駝般屈膝承受一切…… 有擔當的精神將這一切重負背負起來,向它的荒漠急行而去,就像滿載重物的駱鴕,疾步邁向沙漠。 就在這最寂寥的荒漠中,第二種變形於焉產生。在這 裏,精神變成了獅子,牠亟想爭取自由,並主宰自己的荒漠…… 在這裡,牠找尋其最後的主人,牠要與這主人及其最後之上帝為敵,牠要與巨龍爭強鬥勝。 何者是那精神不願稱之為主人與上帝的巨龍呢?「你應」是牠的名字,但獅子的精神卻說「我要」。 「你應」躺在路上,渾身金光閃爍──牠是一頭金甲獸,每一片鱗片綻放出「你應」的光茫! 千年來的價值在這些鱗甲上發光,於此,這至高無上的龍如是說道:「萬物的一切價值在我身上輝耀,一切價值已創造,而所有已被創造的價值就是我自身。故事實上,『我要』是不存在的。」…… 若要爭取創造的自由,則非有賴獅子的力量不可。…… 但是,兄弟們,請告訴我,那連獅子無法做到的事,孩童又能奈何?為什麼勇猛掠奪的獅子還要變成孩童呢? 孩童是天真而善忘的,一個新的開始,一個遊戲,一個自轉的旋輪,一個原始的動作,一個神聖的肯定。 是的,兄弟們,為了創造的遊戲,生命需要有一個神聖的肯定:此刻精神有了自己的意志,世界的流放者乃又重回到自己的世界。《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一.三種變形* 駱駝具有堅忍負重的精神,獅子精神代表批判傳統而獲創造的自由,嬰孩喻示新價值創造的開始。" 精神三變 "是尼采思想發展過程:它象徵對傳統價值的承擔與認識,而後提出批判,掃除廢墟,成長自己,創造新價值。( 13 ) 如果一個人始終是為人弟子,則他必然不會十分感激他的老師。你們為什麼不把我的花冠摘下來呢?…… 你們還沒有去尋求自己,就先來找我。所有的信徒是這樣,故而一切 信仰也不足取了。 現在,我要你們將我遺忘而去尋找自己。惟有當你們摒棄我的時候,我才會回到你們的身邊。 真的,兄弟們,那時我將用另一雙眼來尋找我所失去,並且用另一種愛來愛你們。《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一:施與的道德 ( 14 ) 為罪犯辯護的律師是難得的藝術家,他們能夠將罪犯駭人聽聞的罪行變成他的優點。《善與惡之外》( 15 ) 人,作為命運的人,因為負載自身,所以也承載命運。人是典型的,英雄式的搬運夫:啊!人多麼希望有一天好好休息一下啊!人多麼渴望有堅定的心臟和不屈的頸項,以便從重壓之下獲得瞬息的解脫啊!《權力意志》P441( 16 ) 個人註定應當成為某種超個人的東西──悲劇如此要求.個人應當忘記死亡和時間給個人造成的可怕焦慮,因為即使在他的生涯的最短促瞬間和最微小部份中,他也能夠遇到某種神聖的東西,足以補償他的全部奮鬥和全部苦難而綽綽有餘──這就叫做悲劇的思想方式。《悲劇的誕生》P127( 17 ) 我衡量偉大的公式是熱愛生命:你們不要想變更什麼,將來不要,過去不要,永遠也不要。不要單純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而是愛它……《權力意志》P40( 18 ) 一個志向高遠的人,不僅要超越他的行為和判斷,甚至要超越公正本身。《快樂的科學》( 19 ) 必須去學習在時興的潮流中保持清醒……《快樂的科學》P172( 20 ) 一個卓絕的人……他本能地匯集所見、所聞、所經驗的一切,他就是總和。因為他就是遴選淘汰的原則,他濾掉了許多東西。無論是看書,處人,或欣賞景物,他胸中自有定見。因為凡是經他選中、認可的東西,他便給予尊重。《看哪這人》( 21 ) 思想家不需要旁人的讚賞或喝采,只要他對自己鼓掌──這是不可缺少的──自信的。《快樂的科學》P221( 22 ) 知道自己學識淵博的人會努力求其學問的清晰明白,而想在大眾前表現自己很博學的人則會將學問弄得晦澀難懂。大眾對於見不到底的東西都認為是深奧莫測的,他們是如此膽怯而極不情願步入水中。《快樂的科學》P159( 23 ) 天生的精神貴族是不太勤奮的;他們的成果在寧靜的秋夜出現並從樹上墜落,無需焦急的渴望,催促,除舊布新。不間斷的創作願望是平庸的,顯示了虛榮、嫉忌、功名慾。倘若一個人是什麼,他就根本不必去做什麼──而仍然大有作為。在「製作的」人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種族。《人性的,太人性的》( 24 ) 一種思想,傑出人物賦與重大價值,平庸之輩則報以挖苦嘲笑,對於前者是打開隱秘寶庫的鑰匙,對於後者卻只是一塊廢鐵。《人性的,太人性的》( 25 ) 他是一個思想家,那也就是說,他比一般人更能簡單扼要地掌握事物。《快樂的科學》P163( 26 ) 為了要在生命中有所收獲,一個人往往會被迫消耗他的智識,使他疲累不堪:為了要擴張,或者搶得先機,因此比別人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工作。這樣一來,則能夠真誠交往的時間便顯得極為有限……《快樂的科學》P220( 27 )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曾一共度青春時光的摯友,他們選擇了科學,也擁有了科學,然而,可嘆啊!世事的變幻往往出人意料之外。天哪,如今卻反過來,為科學所役使與佔有。《快樂的科學》P274( 28 ) 符合道德,符合習慣,具有德性,這一切意味行為舉止要符合一系列法則和往昔建立起來的傳統。一個人是被迫勉強地遵守,還是高興地、自願地遵守,這無關緊要,只要他遵守就足夠了。一個人,只要他是依本性、按習慣,按這個長期續下來的結果去做,也就是說愉快而又高興地去做事,就被叫做「善」。《人性的,太人性的》( 29 ) 一個好作家不但擁有他自己的才智,而且還擁有他的朋友們的才智。《人性的,太人性的》( 30 ) 永遠必須有壞作家,因為他們符合不發展、不成熟之輩的趣味;後者如同成熟者一樣有其需要。倘若人的壽命更長些,那麼變成熟的人的數量就會超過或至少等同於不成熟者.然而,絕大多數人死得過於年輕,這就是說,永遠有更多的不發展的理智連同壞的趣味。而且,這些人帶青年人過激的態度渴望其需要的滿足,他們強迫產生壞作家。《人性的,太人性的》( 31 ) 藝術家們喜歡讓人們相信頓悟,即所謂靈感;彷彿藝術品和詩的觀念,一種哲學的基本思想,都是天上照下的一束仁慈之光。實際上,優秀藝術家和思想家的想像力是在不絕地產生,產品良莠不齊,但他們的判斷力高度敏銳而熟練,拋棄,選擇,拼湊;正如人們現在從貝多芬的筆記中所看到的,他是逐漸積累,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多種草稿中挑選出最壯麗的旋律的。誰若不嚴格地取捨,縱情於再現記憶,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個比較偉大的即興創作家;但藝術上的即興創作與嚴肅刻苦地精選出的藝術構思深切關聯。一切偉人都是偉大的工作者,不但不倦地發明,而且也不倦地拋棄、審視、修改和整理。《人性的,太人性的》( 32 ) 最高貴的美是這樣一種美,它並非一下子把人吸引住,不作暴烈的醉人的進攻 (這種美容易引起反感),相反,它是那種漸漸滲透的美,人幾乎不知不覺把它帶走,一度在夢中與它重逢,可是在它悄悄久留我們心中之後,它就會完全佔有了我們,使我們的眼睛飽含淚水,使我們的心靈充滿憧憬.──在觀照美時我們渴望什麼?渴望自己也成為美的:我們以為必定有許多幸福與此相聯。── 但這是一種誤會。《人性的,太人性的》( 33 ) 一般說來,藝術應該明麗溫暖如太陽,以其光芒照亮卑微可憐者的心靈,融化求知者的自負。《瓦格納在拜洛依特》( 34 ) 藝術的偉大和必不可少正是在於,它喚起了一個較為單純的世界、人生之謎的一個較為簡明的解答的外觀。每個飽嘗人生痛苦的人都不能沒有這種外觀,就像每個人都不能不睡覺一樣。人生的規律越是難以認識,我們就越是渴望那種簡化的外觀,哪怕只是為了一瞬間;事物的普遍認識與個人的性靈和精神能力之間的緊張關係也就越是嚴重。但是弦並未因此而繃緊,因為我們有藝術。《瓦格納在拜洛依特》( 35 ) 如果要求唯有循規蹈矩的、道德上四平八穩的靈魂才能在藝術中表現自己,就未免給藝術加上了過於狹窄的限制。無論在造型藝術還是音樂和詩歌中,除了美麗靈魂的藝術外,還有醜惡靈魂的藝術;也許正是這種藝術最能達到藝術的最強烈效果,令心靈破碎,頑石移動,禽獸變人。《人性的,太人性的》( 36 ) 當我在鬧市觀望行人,看成千上萬的人表情遲鈍或行色匆忙地走過去,我就總是對自己說,他們一定心情惡劣。那麼,對於所有這些人來說,藝術就只是那種使他們心情更加惡劣,使他們更加遲鈍和渾渾噩噩,或者更加匆忙和貪婪的東西。因為不正確的感覺駕馭他們,根本不容許他們向自己承認自己的不幸,只要他們想說話,習俗就在他們耳旁叮嚀點什麼,使他們忘記了他們本來想說的話;只要他們想互相傳達,他們的理智就彷彿因咒語的魔力而癱瘓了,以致他們把自己的不幸說成幸福,並且相當自願地聯合起來奔赴自己的厄運。這樣,他們被徹頭徹尾改變了,被貶作了錯誤感覺的馴順奴隸。《悲劇的誕生》P134( 37 ) 現在的人多以休息為恥,即使是長時間的靜坐思考也幾乎會引起良心的呵責。思考乃是以碼錶來計時的,就如同在用餐時兩眼所盯的只是報紙上財政金融方面的新聞一樣;我們的生活和那些「害怕讓機會溜走」的人一般無二。「做任何事都可以,總比不做事的好」。這個原則也是每個文化以及較高等的人可能會因之而窒息的累贅。由於這些工人的匆忙,而今所有的形式皆明顯地消失泯滅……《快樂的科學》P219 - 220( 38 ) 什麼是創作力?即是去觀察尚未被名命,或者為大家所目睹卻無法指出其為何物的東西;由於人們往往都是被引導的,故而惟有名稱方能使一件東西成為「可見的」。 寓創意的人大多也是事物的命名者。《快樂的科學》P178( 39 ) 學者乃是認識王國的群畜。──學者從事研究,這是因為他受命這樣做,是因為在他以前,別人就是這樣做的。《權力意志》P141( 40 ) 人們都以為需要是一切事物之因,然而事實上,它往往只是事物之果而已。《快樂的科學》P166( 41 ) 我們不屬於那種單靠從書本中獲取的知識來建立思想的人。相反的,我們比較喜歡在戶外思考,一面散步、跳躍、爬上無人的山上手舞足蹈。要不然就在海邊沉思,那時刻,便連野外的小徑也顯得若有所思的樣子。《快樂的科學》P273( 42 ) 為什麼我知道的比他人多?我究竟為什麼這麼聰明?我從來沒有想過那些不成問題的問題──我從未浪費過我的精力。《權力意志》P22( 43 ) 格言和警句是「永恆」之形式,我在這方面是德國首屈一指的大師;我的虛榮心是:用十句話說出別人用一本書說出的東西,──說出別人用一本書沒有說出的東西……《偶像的黃昏》P116( 44 ) 能量守恆的原則要求永恆輪迴。《權力意志》P631( 45 ) 飢餓、兇猛、孤獨、捨棄上帝──獅子乃以此自期。 捨棄奴隸的幸福、擺脫諸神與一切的崇拜、無懼而有畏、偉大而孤獨──這便是一個大丈夫的期許。《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二.著名的智者( 46 ) 凡是追求盛名的人,應當適時捨棄那些虛浮的榮耀,而表現出難得的藝術──及時而退。《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卷一.自願的死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馬克斯 ( Marx,Karl. 1818─1883 ),德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科學社會主義的創主者之一。( 1 ) 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102( 2 ) 我公開承認我是這位大思想家(黑格爾)的學生,並且在關於價值理論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賣弄起黑格爾特有的表達方式。辯証法在黑格爾手中神秘化了,但這沒有妨礙他第一個全面地有意識地述了辯証法的一般運動形式。《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111─112( 3 )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資本論》第1卷P26( 4 ) 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於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102─103( 5 ) 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 「用法律來強制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飢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剌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幹勁。」 所以,一切問題都歸結為怎樣使工人階級的飢餓永久化,而照唐森的看法,那個特別在窮人中起作用的人口原理已經把這件事安排好了。《資本論》第1卷P709( 6 ) 同樣,貝爾納德?德?孟德維爾在18世紀初也曾說過: 「在財產有充分保障的地方,沒有貨幣還比較容易生活,沒有窮人就不行,不然誰去勞動呢?……應當使工人免於挨餓,但不應當使他們擁有任何可供儲蓄的東西……對一切富裕民族有利的是:絕大部份窮人永遠不要無事可做,但要經常花光他們收入的一切……靠每天勞動為生的人,只有貧困才能激勵他們去工作,緩和這種貧困是明智的,想加以治療則未免愚蠢……要使社會(當然是非勞動者的社會)幸福,使人民滿足於可憐的處境,就必須使大多數人既無知又貧困。知識會使我們產生更大和更多的願望,而人的願望越少,他的需要也就越容易滿足。」《資本論》第1卷P674─675( 7 )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114( 8 ) 資本只要停留在貨幣形式上,就不執行資本的職能,從而不增殖價值;這個資本就閑置起來。《資本論》第2卷P86( 9 ) 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餘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份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餘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資本論》第1卷P260( 10 ) 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並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衝動和經常的趨勢。《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206( 11 ) 在工場手工業中,總體工人從而資本在社會生產力上的富有,是以工人在個人生產力上的貧乏為條件的。 「無知是迷信之母,也是工業之母。思索和想像會產生錯誤,但是手足活動的習慣不靠思索,也不靠想像。因此,在最少用腦筋的地方,工場手工業也就最繁榮,所以,可以把工場看成一部機器,而人是機器的各個部份。」《資本論》第1卷P400( 12 ) 通過周轉期間的縮短,能用較少的貨幣資本推動同一的生產資本,或者能用同一的貨幣資本推動較多的生產資本。《資本論》第2卷P395( 13 ) 縮短生產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進步。 …… 縮短流通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改進交通。《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404 - 405( 14 )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一些國家裏,給勞動力支付報酬,是在它按購買契約所規定的時間發揮作用以後,例如在每周的周末。因此,到處都是工人把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預付給資本家;工人在得到買者支付他的勞動力價格以前,就讓買者消費他的勞動力,因此,到處都是工人給資本家以信貸。《資本論》第1卷P197( 15 ) 定工資的一般變動的,不是工人人口絕對數量的變動,而是工人階級分為現役軍和後備軍比例的變動,是過剩人口相對量的增減,是過剩人口時而被吸收、時而又被游離的程度。《資本論》第1卷P699 ( 16 ) 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價值,從而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 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那裏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超越過國際水平。因此,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所以,貨幣的相對價值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較發達的國家裏,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太發達的國家裏要小。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名義工資,即表現為貨幣的勞動力的等價物,在前一種國家會比在後一種國家高;但這不是說,實際工資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資料也是這樣。《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225 - 226( 17 ) 比社會平均勞動力較高級較複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資本論》第1卷P223( 18 ) 總的來說,資本家的勞動和他的資本量成反比,就是說,和他成為資本家的程度成反比。正是勞動條件和生產者之間的這種分離,形成資本的概念;這種分離從原始積累開始,然後在資本的積累和積聚中表現為不斷的過程,最後表現為現有資本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和許多人喪失資本 ( 現在剝奪正向這方面變化 )。如果沒有相反的趨勢不斷與向心力一起又起離心作用,這個過程很快就會使資本主義生產崩潰。《馬克斯恩格斯選集》第2版第2卷P462( 19 ) 資本家狂熱地節約生產資料是可以理解的。要做到一點也不損失,一點也不浪費,要做到生產資料只按生產本身的需要來消耗,這部份地取於工人的訓練和教育,部份地取於資本家強加給工人的紀律。這種紀律在工人為自己的利益而勞動的社會狀態中是多餘的,正如現在在實行計件工資的地方已經幾乎完全是多餘的一樣。《資本論》第3卷P99( 20 ) 1843年的鴉片戰爭,為英國商業打開了中國的門戶。新開辟的市場,給予當時已經存在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棉紡織業的發展以新的推動,「我們怎麼會有生產過多的時候呢?我們要為三億人提供衣服。」──當時曼徹斯特一位工廠主就是這樣對筆者說的。《資本論》第3卷P45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盧梭 ( Rousseau,Jean-Jacques. 1712─1778 )法國啟蒙哲學家、文學家、政治思想家。 ( 1 ) 我把所有一切的書都合起來,只有一本書是打開在大家眼前的,那就是自然的書。正是這本宏偉的著作中我學會了怎樣崇奉它的作者。任何一個人都找不到什麼借口不讀這本書,因為它向大家講的是人人都懂得的語言。《愛彌兒》P445( 2 ) 只要有人在談到國家大事時說:這和我有什麼相干?我們可以料定國家就算完了。《社會契約論》( 3 ) 我認為,人的自由並不僅僅在於做他願意做的事,而在於永遠不做他不願意做的事。這樣的自由才是我一貫追求和經常保留的。《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P109( 4 ) 現實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像世界無邊無界;既然我們無法擴展現實世界,就讓我們限制想像世界吧;因為實際上使我們痛苦的災難產生於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之間的距離。《愛彌兒》( 5 ) 我越捫心自問,我越領會到刻畫在我靈魂中的這句話:「行事正義,你就可以得福」。然而,把現在的事情拿來一看,卻不像這句話所說的樣子;壞人是命運亨達,而正義的人一直是受到壓迫。你看,當我們這樣一直等待,以至我們的希望終成泡影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多麼的憤怒!良心終於反叛, 對上帝發出怨言,它沉痛的喊道:「你欺騙了我!」《愛彌兒》P404( 6 ) 我始終感覺到,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個行業的時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當一個人只為維持生計而運思的時候,他的思想就難以高尚。為了能夠和敢於說出偉大的真理,就絕不能屈從於對成功的追求。《懺悔錄》P497 - 498( 7 ) 在這蓋滿了大地的許許多多的財富中,我將尋求我最喜歡和最能佔有的東西。為此,我的財富的第一個用場是用來買得閑暇和自由……《愛彌兒》P509( 8 ) 真正的幸福之源就在我們自身,對於一個善於理解幸福的人,旁人無論如何也不能使他真正潦倒。《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P109( 9 ) 我就是這樣以自己的方式來報復那些迫害我的人的,我讓他們大失所望,我讓自己幸福的這一事實來懲罰他們,這是我對他們的最殘酷的懲罰。《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P112( 10 ) 不論人們願意以何種方式看待我,都不能改變我的存在。《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P140( 11 ) 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放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岩石上也能夠生活。《愛彌兒》P14( 12 ) 在變化無常的人生中,我們要特別避免那種為了將來而犧牲現在的過於?慎的畏首畏尾的做法;這種做法往往是為了將來根本就得不到的東西而犧牲現在能夠得到的東西。我們應當使一個人在什麼年齡就過什麼年齡的快樂生活,以免花了許多心血之後,還沒有過快樂的生活就死了。《愛彌兒》P633( 13 ) 在任何場合都必須有講真話的膽識和力量,對任何獻身於真理的人來說,他的嘴和筆都容不得任何虛構和無稽之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遐想》P78( 14 ) 當生活日益舒適、工藝日臻完美、奢侈之風開始流行的時候,真正的勇敢就會削弱,尚武的德行就會消失;而這些也還是科學和種種藝術在室內暗中起作用的結果。當哥特人掠奪希臘的時候,希臘所有的圖書館之得以倖免焚毀,只是由於有一個哥特人散播了這樣一種見解:要給敵人留下適當的東西,好使他們荒廢軍事的操練而沉溺於怠惰安靜的職業.《論科學與藝術》P27( 15 ) 關於人的一個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會使人墮落而悲苦。《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P120( 16 ) 人人都可以刻石立碑,或者賄買神諭,或者假託神靈,或者訓練一隻小鳥向人耳邊口吐神言,或者尋求其他的卑鄙手段來欺騙人民。只會搞這一套的人,甚至於也偶爾能糾集一群愚民;但是他卻不會建立一個帝國,而他那種荒唐的把戲很快地也就會隨他本人一破滅掉的。虛假的威望只能形成一種過眼煙雲的聯繫,唯有智慧才能使之持久不滅。《社會契約論》P58( 17 ) 如果我們用一種冷靜的、客觀的眼光來看人類社會的話,它首先顯示出來的似乎只是強者的暴力和弱者的受壓迫;於是我們的心靈對某一部份人的冷酷無情憤懣不平,而對另一部份人的愚昧無知不免表示惋惜。《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P68( 18 ) 一方面,如果我們觀察到人類巨大的成就:有多少科學研究得日益精深了;有多少種藝術被發明了;有多少力量被使用了;一些深淵被填平了;一些高山被鏟平了;一些岩石被鑿碎了;一些江河便於通航了;一些荒地開墾了;一些湖泊挖掘成功了;一些沼澤被弄乾了;一些高大的建築在地面上建立起來了;海面上充滿了船舶和水手。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人們稍微思考一下所有這一切對於人類的幸福究竟有什麼真正好處,人們便會驚訝這兩者之間是多麼不相稱,因而會嘆惜人類的盲目。由於這種盲目,竟使人類為了滿足自己愚妄的自豪感和無謂的自我讚賞而熱烈地去追求一切可能受到的苦難,這些苦難,卻是仁慈的自然已經注意使人類避開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P159( 19 ) 奢侈或則是財富的結果,或則是使財富成為必需;它會同時腐蝕富人和窮人,對於前者是以佔有慾來腐蝕,對於後者是以貪婪心來腐蝕……《社會契約論》P89( 20 ) 舒適的享受一旦成為習慣,便使人幾乎完全感覺不到樂趣,而變成了人們真正的需要。於是,得不到這些享受時的痛苦比得到這些享受時的快樂要大得多,而且有了這些享受不見得幸福,失掉了這些享受卻真感到苦惱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P116 - 117( 21 ) 如果你觀察到使我們憔悴的精神痛苦、使我們疲憊的憂傷的狂烈的情慾、壓在窮人身上的過於勞累的工作、富人沉溺於其中的更加危險的安樂生活,以及使一些人因缺乏它而死亡,另一些人卻因享用過度而死亡的種種東西;如果你想到各種食物的奇異的混合、有害健康的調味法、腐壞的食物.摻假的藥品、售賣假藥的商人的詐騙、醫生處方的謬誤,以及配製藥劑所用的各種有毒的器皿;如果你注意到大量聚集的人群中因污濁空氣而引起的流行疫癘;由於我們過份考究的生活方式、由於室內室外溫度的懸殊、由於增減衣服的太不小心以及由於我們所追求的一切肉體享受……等等引起的疾病;……總之,如果你把由於所有這些原因而繼續不斷地集中在我們身上的一切危險都合計來,便會感到自然因為我們輕視它的教訓,而使我們付出的代價是多麼大。《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P162( 22 ) 在人做的東西中所表現的美完全是摹仿的。一切真正的美的典型是存在在大自然中的。我們愈是違背這個老師的指導,我們所做的東西便愈不像樣子。《愛彌兒》P502( 23 ) 知識的濫用將產生懷疑。有學問的人都是看不起卑俗的看法的,他們每一個人都各持己見。正如盲目的信仰導致宗教的狂信一樣,驕傲的哲學將導致傲慢的心理。《愛彌兒》P457( 24 ) 特別是在寂寞無聊中,一個人才感到跟善於思想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處。《懺悔錄》P520( 25 ) 孤獨培養平靜的精神生活並且驅走塵世間擾攘紛爭的七情六慾。遠離那些惹我們憤怒的惡德,才能不動感情地談論它;遠離那經常威脅我們的災難,才能不為它擔驚受怕。《論戲劇》P7( 26 ) 如果我們可以在自身之中求得幸福,那末從別人的意見裏去求我們的幸福,又有什麼好處呢?《論科學與藝術》P37( 27 ) 真正的天才的純樸天真都是如此:他既不是陰謀家,也不是投機商人。他不知道通向榮譽和財富的道路,並且也不打算去尋找。他不拿自己去同任何人比高低,他的一切機會都在他自身,對榮知辱都採取淡漠的態度,雖然知道自己有多大能耐,但不為自己謀求應得的位置,經常安於現狀,不計較別人對自己如何評價。《論戲劇》P78( 28 ) 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那始終是喜笑顏開、心情恬靜的童年?你們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麼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踏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像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為什麼要使那轉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愛彌兒》P73( 29 ) 激昂太過則易轉低沈;持續不斷、始終不懈地盡自己的本分,所需要的毅力並不亞於完成英雄事業所需要的毅力。《懺悔錄》P109( 30 ) 如果你從學問本身來看學問,則你將掉進一個充滿暗礁和無邊無際深不可測的海洋,而且永遠也不能從海中游出來的。當我看見一個熱愛知識的人,沉湎於知識的美,學了一門知識又趕快去學另外一門知識,而沒有一刻停息,我就認為,我所看到的這個人就好比在海灘上拾貝殼的孩子,起初拾了一些貝殼,可是看到其他的貝殼時,他又想去拾,結果扔掉一些又拾到一些,乃至拾了一大堆貝殼不知道選哪一個好的時候,只好通通扔掉,空手回去。《愛彌兒》P2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沙特 ( Jean-Paul Sartre 1905─1980 ),法國當代存在主義代表人物,196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 ) 一個人的生命顯示它本身是一種失敗;凡是他想要完成的,他無法實現。他甚至無法構想他所願意構想的,或者去感覺他所願意感覺的。《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36( 2 ) ……我盡量遠離世俗的權力;我既不在它之上,也不在它之下,我在別的地方。《詞語》P20( 3 ) 一個存在主義者永遠不會把人當作目的,因為人仍舊在形成中。《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30( 4 ) 人為自己提出目標,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唯一想實現的目標是成為上帝。《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33( 5 ) 我的作品使我永恆,因為,它就是我。《生活、境遇──薩特言談隨筆選》P58 ( 5 ) 我習慣於獨自寫作獨自閱讀,而且,我仍然認為真正的智力活動要求孤獨。《生活、境遇──薩特言談隨筆選》P32( 6 ) 我並不是為了寫作的快樂才寫作的,而是為了從詞語中裁出這一榮耀的身軀。《詞語》P32( 7 ) 偶然的事件把我變成了人,慷慨大度又把我變成了書,我能夠把我的書信,我的意識澆鑄成青銅字模;我能夠用永不磨滅的碑文來取代我生活中的喧鬧,以某種風格來取代我的肉體,以永恆來取代萎靡不振地向前流逝的時間;我能夠對聖靈顯示為言語的精華,我能夠變成人類難以擺脫的頑念,最後,我還能成為我以外,他人以外,而且不在一切之內的什麼別的東西。《詞語》P138 - 139( 8 ) 人們從書架上把我取下,打開我,把我放在書桌上,用手將我弄平,有時又把我翻得沙沙作響。我聽任人們擺佈,可突然間我會光芒四射,耀得使人睜不開眼,雖然遠在千里之外,我照樣使人敬服,我的威力穿越了時空,將惡人擊倒,使善人受到保護。《詞語》P 139( 9 ) 是我,二十五冊書,一萬八千頁文字,三百幅插圖,其中還有作者本人的照片。我的骨頭是用皮革與硬紙板造成的,我的用羊皮紙做成的肉散發一股漿糊與蘑菇的氣味,面對這堆重達六十公斤的紙張,我感到悠然自得,輕鬆自如。我重又誕生了,我終於成了一個完整的人,一個有思想,能說會唱還會大喊大叫的人,我以物質的頑固惰性表現自己。《詞語》P 139( 10 ) 死亡對我有誘惑力,因?我並不喜歡生存,可也正是這一點解釋了死亡使我產生的恐怖。我把死亡等同於榮耀,並將之視為我的歸宿。《詞語》P 138( 11 ) 我們不可能消除焦慮,因為我們就是焦慮。《存在與虛無》P78( 12 ) 我被遺棄在世界中,這不是在我在一個敵對的宇宙裏像一塊漂在水上的木板那樣是被拋棄的和被動的意義下說的。而是相反,這是在我突然發現自己是孤獨的、沒有救助的、介入一個我對其完全負有責任的世界的意義下說的。《存在與虛無》P711( 13 ) 我的出生是荒謬的,我們的死亡也是荒謬的;另一方面,這種荒謬性表現為我的不再是我的可能性而是別人的可能性、「存在──可能性」的永恆異化。《存在與虛無》P700( 14 ) 我們的生活不過是一連串的儀式,我們耗費了所有的時間來互表敬意,結果卻使我們深受這種敬意的重壓。《詞語》P 20( 15 ) ……除非一個人是為了滿足某種期待而專程來到這個世界,否則他生來就是一個多餘的人。《詞語》P 118( 16 ) 搞政治的人(不管搞什麼政治),沒有不弄髒手的,沒有不被迫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妥協的。《薩特戲劇集》P978 ( 17 ) 存在主義的第一個後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來面目,並且把自己存在的責任由自己擔負起來。還有,當我們說人對自己負責時,我們並不是指他僅僅對自己的個性負責,而是對所有的人負責。《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8( 18 ) 人是自己造就的;他不是做現成的;他通過自己的道德選擇造就自己,而且他不能不作出一種道德選擇,這就是環境對他的壓力。《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26( 19 ) 如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許的,因此人就變得孤苦伶仃了,因為他不論在自己的內心裡或者在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東西…… 如果上帝不存在,也就沒有人能夠提供價值或命令,使我們的行為成為合法化。《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12( 20 ) 你是自由的,所以你選擇吧──這就是說,去發明吧。沒有任何普遍的道德准則能指點你應當怎樣做:世界上沒有任何天降的標誌。《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16( 21 ) 我忽然發現自己是那個賦予鬧鐘意義的人,是那個從看到告示牌而禁止自己踐踏花壇或草坪的人,是那個火速執行上級命令的人,是那個定他的著作的意義的人,是那個為了通過價值的要求而規定自己行動的,最終使各種價值得以存在的人。《存在與虛無》P73( 22 ) 世界上有大量的人處在地獄的境地,因為他們太依附他人的判斷。《薩特戲劇集》P974( 23 ) 我從來也不認為音樂是適合於音樂廳裏演奏的。當你在電臺或唱片中欣賞音樂時,應該是獨自一人;或者它是由三四個朋友一起演奏。聽音樂時,如果被一大群也欣賞音樂的人包圍時,這是沒有意義的。音樂的創作是用來被每個個體獨自欣賞的。《生活、境遇──薩特言談隨筆選》P75( 24 ) 音樂對我來說含多層意義,它既是娛樂,又是文化修養的一部份。《生活、境遇──薩特言談隨筆選》P70( 25 ) 認識是一種狩獵。《存在與虛無》P739( 26 ) 今天,最深刻的交談是知識分子之間的交談。這並非由於知識分子比非知識分子更接近真理,而是因為,在目前的情下,他們具有知識、具有一種思維方式──例如精神分析學的、社會學的──這使他們達到彼此的溝通,而對於非知識分子來說,一般很難達到這一點。《生活、境遇──薩特言談隨筆選》P41( 27 ) 悔恨──這種感情只是一種後退,因為等於受過去的束縛。《薩特戲劇集》P968( 28 ) 憎恨是一種失敗。《存在與虛無》P530( 29 ) 存在主義的核心思想是什麼呢?是自由承擔責任的絕對性質;通過自由承擔責任,任何人在體現一種人類類型時,也體現了自己──這樣的承擔責任,不論對什麼人,也不管在任何時代,始終是可理解的──以及因這種絕對承擔責任而產生的對文化模式的相對性影響。《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23( 30 ) 如果跟他人的關係起了疙瘩,變壞了,那麼他人只能是地獄。《薩特戲劇集》P974( 31 ) 確實有很多人囿於陳規陋習,苦惱於他人對自己的定見,但是根本不想改變。這樣的人如同死人。《薩特戲劇集》P974( 32 ) 對他人實行普遍寬容,就是用強力把他人拋進一個寬容的世界。這就是從原則上奪去了他們勇敢反抗,不屈不撓,獨斷獨行之類的自由的可能性。《存在與虛無》P527( 33 ) 別人,就是在路上走過的那些形式,就是那些不可思議的對像,這些對像能相距而行動,並且我能通過被規定的行為作用於他們。《存在與虛無》P492( 34 ) 別人越愛我,我就越失去我的存在,我就越免除了我自己的責任,越免除了我自己的存在能力。《存在與虛無》P487( 35 ) 注視他人的注視,就是把他自己本身置於他自己的自由中並且基於自己的自由,力圖與別人的自由對立。《存在與虛無》P490( 36 ) 我把我看見的人們確定為對像,我相關於他們而存在就像他人相關於我而存在一樣;在注視他們時,我衡量了我的力量。《存在與虛無》P352( 37 ) 藝術品只是當人們看它的時候才存在,它首先是純粹的召喚,是純粹的存在要求……藝術品是價值,因為它是召喚。《薩特研究》P11( 38 ) 只有為了別人,才有藝術;只有通過別人,才有藝術。 《薩特研究》P6( 39 ) 我從來就不認為我是具有某種「才華」的幸運者:我唯一的事情就是赤手空拳、兩袖清風地通過我的工作和真誠來拯救我自己。《詞語》P183( 40 ) ……我的書就是我的小鳥與鳥窩,就是我溫順的牲口,就是我的牲畜棚和鄉村。書房就是一個映在鏡子中的世界,它具有世界那種無限的茂密,它千變萬化,令人難於捉摸.《詞語》P183( 41 ) 人的存在的唯一的經驗論看法指出人的存在是一種由行為或「舉止」構成的統一體。是野心勃勃、還是膽小怕事或暴怒不安的,只不過是在這樣或那樣情況下用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存在與虛無》P611( 42 ) 真正的問題不在於上帝存在不存在;人類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並且理解到什麼都不能使他掙脫自己,連一條証明上帝存在的正確証據也救不了他。《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31( 43 ) 希望是人的一部份;人類的行動是超越的,那就是說,它總是在現在中孕育,從現在朝向一個未來的目標,我們又在現在中設法實現它;人類的行動在未來找到它的結局,找到它的完成;在行動的方式中始終有希望在。《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32( 44 ) 不管人現在看上去是什麼樣子,他總有個未來要形成,總有個童貞的未來在等待他。《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13( 45 ) 說到底,沒有人只為歷史而行動。事實上,人們投入的是一種短期的計劃,而照耀它的卻是遙遠的希望。《薩特研究》P49( 46 ) 問題不在於知道歷史有無意義和我們是否肯進入歷史,而是,當我們全身都在其中的時候,試圖給它一種我們認為最好的意義,同時不拒絕給予任何必要的具體行動以幫助,不管我們的幫助多麼微薄。《薩特研究》P49( 47 ) 我的存在是因為它被召喚,我擔當起的這個存在變成純粹的概念。我存在因為我竭力表現自己。《存在與虛無》P419( 48 ) 存在主義,根據我們對這個名詞的理解,是一種使人生成為可能的學說;這種學說還肯定任何真理和任何行動既包含客觀環境,又包含人的主觀性在內。《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4( 49 ) 一個人不多不少就是他的一系列行徑;他是構成這些行徑的總和、組織和一套關係。《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19( 50 ) 人為了把自己造成他願意成為的那種人而可能採取的一切行動中,沒有一個行動不是同時在創造一個他認為自己應當如此的人的形像。《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P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佛洛伊德 ( Freud,Sigmund . 1856─1939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的始創人。( 1 ) 由所有夢中不愉快的內容分析結果,我可以擬出以下這個公式:夢是一種(受抑制的)願望(經過改裝而)達成。《夢的解析》P71( 2 ) 所有的夢都為絕對的自我中心,每個夢都可找到所愛的自我,甚至可能是以經過改裝後的面目出現的。而夢中所達成的願望也都不外乎這個自我的願望。《夢的解析》P172( 3 ) 所有的夢,就某些方面來說,都屬於「方便的夢」。它們可以使夢者繼續酣睡而不必驚醒。夢是睡眠的維護者,而非擾亂者。《夢的解析》P141( 4 ) 很多人相信夢能預言,他們發現,夢裏所表達的願望,後來常會真的實現。然而事實上預言性的夢還是不曾實現的居多。輕信的人可以忘掉一百個失敗的預言,卻津津樂道偶然的一次巧合。《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156( 5 ) 夢中的話通常是由真實生活中耳聞的片斷構成。《少女杜拉的故事》P100( 6 ) 對夢我們仍然可以這樣說:它們証實了那些被壓抑的東西仍然會繼續存在於正常人的心靈中,並且還具有精神功能.夢本身即是這受壓抑材料的一種表現。從理論上來說,每一夢都應是如此的。《夢的解析》P490( 7 ) 根據經驗,我發現每個夢都是關係做夢者本人,絲毫沒有例外,夢完全是自我的。當自我不在夢內容中出現,反而代之以外人時,我可以很有把握地說,自我一定利用仿同關係隱藏在這人的背後;因而能夠把本人的自我加入夢內容裏。在別種情下,如果本人的自我確實出現於夢中,那麼亦可知道別人的自我亦借仿同作用而隱匿於本人的自我後面。《夢的解析》P226( 8 ) 我現在能很清楚地解說潛意識對夢所扮演的角色。我不得不承認有一大類的夢,其產生的原因大部份或完全源於白天生活的殘遺物。《夢的解析》P449( 9 ) 為什麼夢的內容對我們通常總表現得含糊不清,那是因為這一情:在夜晚,我們也產生一些令人羞愧的願望;我們必須隱瞞這些願望,因此它們受到了壓抑,進入了無意識之中。這種受壓抑的願望和它們的派生物只被允許以一種相當歪曲的形式表現出來。《佛洛伊德論美文選》P33( 10 ) 人們拒絕接受其夢境的不道德似乎是不必要的。在了解我們精神裝置的功能以及認識和潛意識之間的關係後,我們夢中生活的不道德部份和幻想的生活就會大部份消逝無。《夢的解析》P500( 11 ) 夢思永遠不會是荒誕無稽的──從來不會在健康的人的夢中出現──而夢的運作之所以會產生荒誕的夢,以及夢內容會含有個別的荒謬原素,是因為它必須要表現夢思所含的一些批評、荒謬與嘲笑。《夢的解析》P333( 12 ) 如果我們的夢呈現得詼諧,並非我個人的錯誤,而是夢形成時所處的特別精神狀態,而這與急智、滑稽的理論大有關係。夢之所以變得詼諧,多半都是由於表達意念的最直截了當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所致。《夢的解析》P206( 13 ) 夢總是以最近幾天印象較深的事為內容;夢選擇材料的原則完全迴異於覺醒狀態的原則,而尊門找一些不重要的被輕視的小事;夢完全受兒時最初印象所左右,而往往把那段日子的細節,那些在覺醒時絕對記不起來的小事重翻舊帳地搬出來。《夢的解析》P76( 14 ) 夢是決不會毫無意義的,我們也絕不會容許瑣碎小事來打擾我們的睡眠的。一個看來單純而坦率的夢,只要你肯花時間、精力去分析它,結果一定是一點也不單純的。《夢的解析》P92( 15 ) 假使夢是對於心理剌激的反應,則夢的價值就在於使興奮求得相當的發泄,以消除其剌激而使睡眠繼續下去。《精神分析引論》P95( 16 ) 性本能是生的願望的體現。《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54( 17 ) 事實上,「性」的概念和性本能的概念必須加以擴大,以使用它解釋許多不屬於生殖功能的現象。這一作法在一個嚴肅的、道貌岸然的或只不過是虛偽的世界中引起了偌大的騷動。《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56( 18 ) 本能是有機體生命中固有的一種恢復事物早先狀態的衝動。而這些狀態是生物體在外界干擾力的逼迫下早已不得不拋棄的東西。《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39( 19 ) 對人的日常生活的觀察我們知道,很多人成功地把他們性本能力量的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引向他們的專業活動。性本能特別適於作出這種貢獻,因?性本能具有昇華作用。《佛洛伊德論美文選》P54( 20 ) 本能的昇華是文化發展的極其引人注目的特點。由於它的存在,科學、藝術、思想意識等較高層次的心理活動才在文明生活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文明及其缺憾》P40( 21 ) 人類的定性問題在於,他們的文化發展能否,並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他們的進攻性和自我破壞本能對他們的集體生活的干擾。《文明及其缺憾》P98( 22 ) 伴隨文明而來的種種不滿,實乃性本能在文化壓力下畸形發展的必然結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於文化,就沒有能力求得全盤的滿足。它那不得滿足的部份,便大量昇華,締造文明中最莊嚴最美妙的成就。《愛情心理學》P143( 23 ) 性本能也常表現十分頑強的固置現象,有時甚至寧可退化,寧可變態,而不情願受阻,不情願改道。性本能的強弱可能依人而異,而昇華能力更是各有不同。一個人到底能昇華多少性慾來移作他用恐怕多半已經由體質、由遺傳定了。此外,環境的力量和學識的影響也能使一個心靈昇華得更多。《愛情心理學》P171( 24 ) 一開始就給以全然的性解放,不會有好結果。你不難明白,一旦情慾的滿足太過輕易,它便不會有什麼價值可言。《愛情心理學》P141( 25 ) 大體上我們可以斷言,一個人之所以變得神經兮兮,文明生活的緊張,過度刺激等等,關係並不如表面看來的這麼大,主要的根源,是在性因素上。《愛情心理學》P169( 26 ) 也許可以這麼說,人類性格所以會強烈懸殊,大抵與他壓抑性衝動的程度有關。《精神分析引論》P246( 27 ) 教育的最重要社會任務之一是使那作為生殖機能的性本能能接受個體本身的約束和控制(這便是社會的要求)。《精神分析引論》P246( 28 ) 戀愛除了給人在心理上的積極作用外,還可因男女雙方間情感上的交流及互相關懷而打破人與人之間的孤獨和疏離感 .因此,我始終認為戀愛是人類追求幸福的一種較合理的方法 .《圖騰與禁忌》關於文明、文化與現代人的問題( 29 ) 一個在性關係上因對方的受苦而感覺快樂的人,也能夠在受苦之中得到快感。《愛情心理學》P38( 30 ) 感性愛得到滿足後,註定要熄滅。它要做到持久存在,就必須從一開始起就應帶有純粹情感成份,也就是帶有那種其目的受到抑起的情感成份,要不就是,它自身必須經歷一場這種類型的轉變。《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124( 31 ) 當性的滿足通行無阻,比如說,當一個古老文明頹廢的時候,愛情變得沒有價值,人生十分空虛,漸漸地,人們遂不得不再發展出「反向作用」來挽救愛情的情感價值。《愛情心理學》P141( 32 ) 你不難想到全然地佔有一個女人原是一夫一妻制的本質,所似我們會要求女孩子婚前不得與其他男性發生關係,以免留下回憶盤踞在她們心中──這只是把壟斷女人的行為延伸到過去的時間裡罷了。《愛情心理學》P146( 33 ) 只有當愛的關係上的深情的、個人的因素完全被性感的因素所取代時,才會發生那種兩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做性舉動的事情,才會發生一個集體中的人們同時進行性行為的事情,正如一場放蕩的醜舉中所出現的那種情。然而,這時已經倒退行到了性關係的早期階段。在這個階斷中,根本談不上什麼愛,所有的性對象在人們中具有同等價值。蕭伯納有過一句惡意的格言:愛情就是過份地誇大兩個女人之間的分別。《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152( 34 ) 對女人的愛會打破種族的集體聯係,民族區域的集體聯係,社會階級體制的集體聯係,因此它作為一種文明的因素會產生出重要的結果。《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153( 35 ) 在整個人類的發展過程中,如同在個人的發展過程中一樣,唯有愛才是促進文明的因素。因為它使人從利己主義走向利他主義。這不僅是指遵守所有不損害婦女心愛之物的義務而表現出來的對婦女的性愛,而且還指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對其他男人的非性慾的、崇高的同性愛。《佛洛伊德後期著作選》P110( 36 ) 罪犯身上一般有兩種基本特徵:無節制的利己主義和強烈的破壞性衝動。兩者的共同點,並作為它們表現出來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愛的缺乏,對(人類)對象的情感上的欣賞力的缺乏。《佛洛伊德論美文選》P151( 37 ) 一個人若能對其愛欲對象鍥而不捨,我們便不難相信他在追求別的東西時,也一樣能成功。反過來說,不管為了什麼,一個人若禁絕其性本能的滿足,他的人生態度便難免和易謙讓,不能積極地去獲取。從一個人的性生活中可以看出他對人生其它方面的態度。《愛情心理學》P179( 38 ) 某些精神能力的欠損以及某些看來無心的行動,在精神分析的過程裏,常可發現有充分的動機,而且迫使這些不自知的動機浮現於意識層面。《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138( 39 ) 心理活動的最後的目的,就質說,可視為一種趨樂避苦的努力,由經濟的觀點看來,則表現為將心理器官中所現存的激動量或刺激量加以分配,不使它們積儲起來而引痛苦.《精神分析引論》P300( 40 ) 既然所有的煩惱皆因慾望而產生,因此,降低慾望似乎可以成為減少煩惱的一種有效方式。不過,我並不贊成此種方法,因為,當一個人把慾望降低至最低程度後,生活的多彩多姿也將隨之變得索然無味,而生命本身也將失去其原有的光輝。《圖騰與禁忌》關於文明、文化與現代人的問題( 41 ) 我想過分地利用心理防衛機轉是造成心理症的原因。而太多的挫折則是造成精神病的重要因素……,是個人一種絕望的反抗。《圖騰與禁忌》關於文明、文化與現代人的問題( 42 ) 過幻念生活的人不僅限於藝術家;幻念的世界是人類所同容許的,無論哪一個有願未遂的人都在幻念中去求安慰。《精神分析引論》P301( 43 ) 幻想的精神領域的創造完全與這樣一種情相類似:就是在農業、交通、工業的興旺發達而使地貌迅速失去原始形態的地區,可以構成一種「保留地帶」和「自然花園」。這些保留地帶的目的在於保持,任何地方因必要而不幸犧牲了舊有的事物,這些事物,不管是無用的或有害的都可以任意生長繁殖。幻念的精神領域也是從唯實原則手裏奪回的保留區。《精神分析引論》P301( 44 ) 幻念的最為人所熟悉的產物叫做晝夢(白日夢),它是野心,誇大和性愛慾望的想像的滿足。《精神分析引論》P298( 45 ) 心理症的利己本質具有它基本的目的,即逃離現實而避進較愉快的幻想世界。現實世界,心理症所逃避的地方,是由人類社會和它所群力造成的習俗控制。逃離現實,也正意味逃離了社會。《圖騰與禁忌》P95( 46 ) 一個幸福的人永遠不會幻想,幻想只發生在願望得不到滿足的人身上。幻想的動力是未被滿足的願望,每一個幻想都是一個願望的滿足,都是一次對令人不能滿足的現實的校正。《佛洛伊德論美文選》P151( 47 ) 凡是有眼有耳的人將相信,沒有人能保有秘密。如果人的嘴保持沉默的話,他的手指將喋喋不休;秘密從他的身上無孔不泄。因此,致力於把心靈深處最隱秘之處讓意識發覺,這種工作是可能成功的。《少女杜拉的故事》P85( 48 ) 精神分析之成功與否,將取於他本身之能否將所有湧上心頭的感受,完全托盤說出,而不因為自己覺得那是不重要、毫不相干,甚或愚蠢的,而不說出。他必須對自己的各種意念,保持絕對公平,毫無偏倚。《夢的解析》II:夢的解析方法( 49 ) 定這些(心理症)病人症狀的不是經驗的真實性而是思想的真實性。心理病的病人居住在另一個世界裡,這個世界只有像他那樣的語言方式才能通行無阻,就如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必須使用它所特用的貨幣才能買賣東西一樣。《圖騰與禁忌》P110( 50 ) 真實的焦慮是對危險的一種反應,神經病的焦慮則與危險幾乎全無關係。《精神分析引論》P321( 51 ) 不管是錯失行為,偶發行為,或最輕微或至嚴重的病症,它們的共通點在於我們皆可將之追溯到可厭的、潛抑了的精神素材,這些精神素材雖巳遠離意識,卻永遠在伺機而動,一有機會便表現出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169( 52 )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或科學研究裏,常會被感情蒙蔽,受潛意識誤引,而至於盲目瞎心。唯有最上等最平衡的心智,才能力抗在感受或思考過程中差別心的歪曲,而保存了外在事實的真相。《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131( 53 ) 語誤委實是一種走了樣的表達方式,說出了自己所不願說的東西。它可以說是一種自我背叛。《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58( 54 ) 故意唸錯一個人的姓名,差不多就等於一場侮辱。即使看來無意的言語謬誤,多半也不乏這種色彩。《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57( 55 ) 東西之所以會遺失,常只是未被注意的症狀性行為的延伸,所以暗地裏符合遺失者的意向。他常對東西的遺失不甚在意,他暗中已經不喜歡這樣東西,或不喜歡送這樣東西給他的人,或由於對別的更重要的東西的厭惡,經象徵性的聯想,轉移於此。《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122( 56 ) 有時我們忘記了幫助他人的許諾,這也可解釋為社會責任與內在不情願之間的爭執。在這種情下,忘記的人總是要人相信,這沒有別的,只是偶然疏忽,而對方卻毫不猶豫,瞭然於懷;他對這件事毫無誠意,否則他不會忘記。《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P89( 57 ) 人們的稟賦各異,承受、應付文化要求的能力,各有其不同的限度。苛求於己,超過其本性所能承擔,則將為心理症所苦。如果人們多容忍些自己的「不完美」,日子就會好過得多。《愛情心理學》P173( 58 ) 我相信宗教是一種精神麻醉的典型代表………任何一個人在接受宗教信仰前,無可避免的都要先經過一種知性的萎縮……《圖騰與禁忌》關於文明、文化與現代人的問題( 59 ) 當各種不同的宗教彼此爭執究竟誰擁有真理時,按照我們的觀點來看,宗教的真理性可能被一起漠視了。《精神分析引論新教程》XXXV( 60 ) 我想人生的目的主要還是由享樂原則( Pleasure Principle )所定。《圖騰與禁忌》關於文明、文化與現代人的問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根 ( Bacon, Francis. 1561─1626 )英國法官、朝臣、政治家、哲學家、語言學家。( 1 ) 人作為自然界的臣相和解釋者,他所能做、所能懂的只是如他在事實中或思想中對自然進程所已觀察到的那樣多,也僅僅那樣多:在此以外,他是既無所知,亦不能有所作為.《新工具》第一卷:1( 2 ) 期望能夠做出從來未曾做出過的事而不用從來未曾試用過的辦法,這是不健全的空想,是自相矛盾的。《新工具》第一卷:6( 3 ) 自然的微妙精深遠遠超出我們感官和理解力的限度。因此,人類那些華而不實的沉思、揣想和理論無非是盲人摸象式的囈語,只是沒有人在旁觀察指明而已。《新工具》第一卷:10( 4 ) 若期待用在舊事物上加添和移接一些新事物的做法來在科學中取得什麼巨大的進步,這是無聊的空想。我們若是不願意老兜圈子而僅有極微小可鄙的進步,我們就必須從基礎上重新開始。《新工具》第一卷:31( 5 ) 圍困人們心靈的假象共有四類。為區分明晰見,我各給以定名:第一類叫作種族假象,第二類叫作洞穴假象,第三類叫作市場假象,第四類叫作劇場假象。《新工具》第一卷:39( 6 ) 種族假像:是人類天性所固有的,也是某一部族或某一種族天生具有的……人的心靈就像是凹凸不平的鏡子,在反映各種事物時總是摻入了鏡子本身的特性,其反射出的光線總是使事物扭曲變形。《新工具》第一卷:41( 7 ) 洞穴假像:由於個人獨特的本性,或是由於他所受的教育和與別人的交往,或是由於他所讀的書藉和他所崇敬讚美的人們獲得的權威性 ……( 使人懷有定見 )。赫拉克利特說得好:人們總是在自己的小天地裏,而不是在更廣大、更普遍的世界裡尋求知識。《新工具》第一卷:42( 8 ) 市場假像:由人與人相互交往與交際所形成……人們靠言語交流思想,而所用的言語是一般人約定俗成的,選用不良或失當……把人們導向無數空洞無謂的爭論和虛妄的謬見上.《新工具》第一卷:43( 9 ) 劇場假像:某些特殊的哲學體系、各種各樣的教條、以及一些違反情理的論証法………只不過是許多編寫上演的舞臺劇,表現人們以虛構的、劇場的式樣創造出來的繽紛世界.《新工具》第一卷:44( 10 ) 據說有一次,有些人把神廟中懸掛的因祈神而逃脫沉船之災的還願牌匾,指給戴高拉斯看,並逼問他還承認不承認眾神的威力。這人反問道:「不錯,可是那些向神許願之後仍然淹死的人,他們的畫像又在哪裏呢?」這句話答得很妙。其實一切迷信,不論是占星、圓夢、預兆、果報等等都是如出一轍。樂於受騙的信徒只記取那些應驗的事件,而不靈驗的事件,盡管多得多,他們卻根本不予注意並忽不提.《新工具》第一卷:46( 11 ) (人類理解力)是受到意志和各種情緒的灌浸的;由此就出來了一些可以稱為「如人所願」的科學。大凡人對於他所願其為真的東西,就比較容易去相信它……情緒是有無數的而且有時察覺不到的途徑來沾染理解力的。《新工具》第一卷:49( 12 ) 有些人留戀於某種特定科學和思索,這或則由於他們幻想自己就此成為有關的著作家和發明家,或則由於他們曾在那些東西上下過最大的苦功,因而對它們有了極深的習慣。這類人若再從事於哲學和屬於普遍性質的思索,則會在服從自己原有的幻想之下把這些東西加以歪曲和色染。《新工具》第一卷:54( 13 ) 有的心極端地崇古,有的心則如飢如渴地愛新;求其秉性有當,允執厥中,既不吹求古人之所制定,也不鄙薄近人之所倡導,那是很少的了。這種情形是要轉為有大害於科學和哲學的;因為,這種對於古和新的矯情實是一種黨人的情調,算不得什麼判斷;並且真理也不能求之於什麼年代的降福──那是不經久的東西,而只能求之於自然和經驗的光亮──這才是永恆的。《新工具》第一卷:54( 14 ) 人們相信自己的理性管制文字,但同樣真實的是文字亦反作用於理解力……因此我們常見學者們的崇高而正式的討論往往以爭辯文字和名稱而告結束……即有定義也醫治不了這個毛病;因為定義本身也是文字所組成,而那些文字又生出別的文字。《新工具》第一卷:59( 15 ) 常言說得好,在正路上行走的跛子會越過那跑在錯路上的快腿。不但如此,一個人在錯路上跑時,越是活躍,越是迅捷,就迷失得越遠。《新工具》第一卷:61( 16 ) 我所建議的關於科學發現的途程,殊少有賴於智慧的銳度和強度,卻倒是把一切智慧和理解力都置於幾乎同一水平上的。譬如要畫一條直線或一個正圓形,若是只用自己的手去做,那就大有賴於手的堅穩和熟練,而如果藉助於尺規去做,則手的關係就很小或甚至沒有了;關於我的計劃,情形也正是這樣。《新工具》第一卷:61( 17 ) 唯理派的哲學家們只從經驗中攫取多種多樣的普通事例,既未適當地加以核實,又不認真地加以考量,就一任智慧的沉思和激動來辦理其餘的事情。 另一類哲學家,在辛勤地和仔細地對於少數實驗下了苦功之後,便由那裏大膽冒進去抽引和構造出各種體系,而硬把一切其他事實扭成怪狀來合於那些體系。 還有第三類的哲學家,出於信仰和敬神之心,把自己的哲學與神學和傳說糅合來…… ……錯誤的哲學,可以分為三種:就是詭辯的、經驗的和迷信的。《新工具》第一卷:62( 18 ) 第一類(指詭辯派或唯理派)中最顯著的例子要推亞里士多德……他是先行達到他的結論的;他並不是照他所應做的那樣,為要構建他的論斷和原理而先就商於經驗;而是首先依照自己的意願規定了問題,然後再訴諸經驗,卻又把經驗彎折得合於他的同意票,象牽一個俘虜那樣牽它遊行。《新工具》第一卷:63( 19 ) 假如有人從作坊轉入圖書館而驚異於所見書藉門類之浩繁,那麼只須請他把書藉的實質和內容仔細檢查一下,他的驚異一定就會轉掉方向。因為,他一旦看到那無盡的重覆,一旦看到人們老是在說著和做著前人所已經說過和已經做過的東西,他將不復讚嘆書藉的多樣性,反而驚異於那直到現在還盤據並佔有人心的一些題目是何等地貧乏。《新工具》( 20 ) 人類的知識就是力量。《新工具》( 21 ) 當人們從事於發現什麼事物時,他首先要找出和看一看別人以前對這事物所曾發表過的一切說法,然後自己就開始沉思,以其智慧的激盪來籲請,亦可說是召呼他自己的元精來給予神示。這種方法是完全沒有基礎的,是只建築在一些意見上面而為意見所左右的。《新工具》( 22 ) 每一名法官首先應當牢記羅馬十二銅表法結尾的那個警句:「使人民幸福就是最高法律。」應當知道,一切法律如果不以這個目標為準繩,則所謂公正就不過是一句夢囈。《隨筆選》( 23 ) 有一派哲學在別的方面不如其他學派,但其中一位詩人卻使它大放光彩。這位詩人有一段話說得十分美妙:「站在岸上遙望大海中顛簸的航船是一樁樂事;站在堡壘的窗口觀看一場鏖戰和種種驚險的武功也是一樁樂事。但是,沒有一樁樂事比登臨那凌駕群山的真理高前沿,透過永遠是澄清而寧靜的大氣,俯瞰下界谷?裏種種失誤、徘徊、迷霧和風風雨雨更引人入勝了。」只要觀看這種景象時永存惻隱之心而無洋洋自得之意,那就再好不過了。《 論真理 》( 24 ) 有妻與子的人已經向命運之神交了抵押品了,因為妻與子是大事的阻撓物,無論是大善舉或大惡行。《 論結婚與獨身生活 》( 25 ) 對於財富我叫不出更好的名字來,只能把它叫做 "德性的行李 "。羅馬話裏的字眼更好 ── impedimenta ( 障礙物、輜重、行李 )。因為財富之於德性,正如輜重之於軍隊。輜重是不可無,也不可拋之於後的,但是它阻礙行軍;並且,有時候因為顧慮輜重而失卻或擾亂勝利。《 論財富 》( 26 ) 居高位的人是三重的僕人:君主或國家的僕人;名聲的僕人;事業的僕人。所以他們是沒有自由的,既沒有個人的自由,也沒有行動的自由,也沒有時間的自由。要尋求權力而失掉自由,或尋求凌駕他人的權力而失統治自己的權力,這是一種奇異的慾望。《 論高位 》( 27 ) 《新約》上說:「賣掉你所有的財產,分給窮人,然後跟我走」。然而除非你要跟神走,還是不要把所有的財產變賣了。那就是說,除非你天生賦有使命,能用很少的資財做出大量資財才能做到的善事,否則灌滿了支流卻汲乾了泉源。《 論善與性善 》( 28 )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論讀書 》( 29 ) 有技藝者鄙視學問,無知識者羨慕學問,唯有明智之士善用學問。然而學問本身不會教給人們它的用途:致用之道在於書外,超乎書上,只有細心觀察才能獲得。《 論讀書 》( 30 )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論讀書 》( 31 ) 名譽的確好像一條河,能載輕浮中空之物而淹沒沉重堅實之物。《論稱譽》( 32 ) 迷信若無遮掩則是一種殘缺丑惡的東西;譬如一隻猿猴,因為牠太像人了所以更加丑惡;所以迷信的類似宗教之處也使其更為丑惡。《論迷信》( 33 ) 人們常見,道德生長時期,藝術是在武功方面發展的;道德成熟時期,藝術是在文藝方面發展的;道德墮落時期,藝術是在肉慾方面發展的。《學術的進展》————————————————————————————————馬基雅維里 ( Machiavelli,Niccolo.1469─1527 )義大利政治家、政治哲學家。 前 言 童蒙初啟,心靈接受選擇性灌輸,智慧局限在一個圈內。 心靈成長,奮發飛揚,就像神觀照萬物,在認知的層面無分善惡、無分美醜、在黑與白的激盪下,認識一個完整的世界。 智慧熟──蓮花出,引導我們在判斷的層面分辨是非。 馬基雅維里重實效、輕道德,讀他的作品,要從另一角度出發 ── 認識政治的真面目。( 1 ) 受人愛戴比令人畏懼更好,抑或相反?答案是最好兩者兼備,不過,由於很難同時做到,因而,如果君主要在兩之間取捨,那麼令人畏懼要比受人愛戴更安全。因為,一般來說,人都善於忘恩負義、反覆無常、裝模作樣、虛情假意,避險則唯恐不及,逐利則不甘人後。 人們冒犯一個自己愛戴的人要比冒犯一個自己畏懼的人較少顧慮,因為愛戴維繫於恩義,而由於人性之惡,人們隨時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忘恩負義;但是畏懼之心,卻會由於害怕必定降臨的懲罰而持之以恆。《君主論》第17章:殘酷與仁慈( 2 ) 只要能夠把臣民團結起來,使之同心同德,明君就不必在乎殘酷無情這一罵名,他的極少數殘酷行為,相對於過分仁慈導致邪氣橫流、乃至殺人越貨之徒蜂而言,要仁慈得多,因為後通常是危害整個群體,而來自君主的極刑郤只是損及個別人。《君主論》第17章:殘酷與仁慈( 3 ) 被人稱作慷慨是個好事。不過,一旦因慷慨而聞名,你就會身受其害 …… 這種君主都將無一例外地因為揮霍無度而耗盡財力,最後,為了繼續撐持慷慨的門面,只好額外增加人民負擔,以至橫徵暴斂,不擇手段地攫取財富。這將使他遭到臣民的憎恨,而且會像一個日漸窮困的人一樣得不到任何人的尊重。《君主論》第16章:慷慨與吝嗇( 4 ) 誰要執意在任何環境中都想積德行善,那麼他在眾多不善之人當中定會一敗塗地。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君主必須學會用權而不用仁,但要明白何時當仁,何時不仁。 《君主論》第15章:人們─特別是君主─何以受人褒貶( 5 ) 一位明君,除了戰爭、戰法、戰備,不應再有其他的目標、其他的志趣,也不應以它業為職,因為這是身為統帥的唯一職業,其效用不僅能使那些生而為君的人永保其位,而且使那些生為平民的人能夠屢屢躍居王位。反之,一旦君主貪圖享樂、疏於軍務,則喪權之日不遠。亡國的主要原因就是玩忽這一職守,而得到一個國家的主要原因則是精於此道。《君主論》第14章:君主的軍務責任( 6 ) 一個全副武裝的人和一個赤手空拳的人之間沒有互惠可言,指望前者興高釆烈地服從後是沒有道理的。一個沒有武裝的君主置身於武裝的臣僕中間也不可能安之若素,因為臣僕們會對他不屑一顧,而主子將會滿腹疑慮,雙方不可能戮力同心。《君主論》第14章:君主的軍務責任( 7 ) 知者有三類:一類人獨立理解;另一類人論述他人的理解;第三類人既不獨立理解,也不利用他人的見解。第一類是最優秀的,第二類尚好,第三類則屬無用之輩。《君主論》第22章:君主的近臣( 8 ) 與流行的觀點相反,我認為戰爭的主要支柱不是金錢,而是優秀的士兵;因為單憑金錢並不能招致優秀的士兵,而優秀的士兵總是能夠招致金錢。《論李維的(羅馬史)前十卷》II( 9 ) 雖然欺詐在其他一切場合都是可惡的,但在戰爭行為中,欺詐卻是值得稱讚和光榮的;運用謀破敵的指揮官應該得到與運用武力取勝的指揮官同樣的褒獎。《論李維的(羅馬史)前十卷》III( 10 ) 一個新統治者如能將叛亂地區再度征服,他將再也不會輕易地喪師失地,因為叛亂給他提供了機會,使他能夠毫不猶疑地懲辦罪犯,清查可疑分子,並在最薄弱的地方加強戒備。《君主論》第3章:混合型君主國( 11 ) 要麼去善待人們,要麼就把他們消滅掉,因為,受到輕微傷害的人還有報復的能力,受到沉重傷害,他就無力報復了。所以,要想加害於人,就應害到不必耽心會遭到報復的程度。《君主論》第3章:混合型君主國( 12 ) 誰促成他人壯大,誰就會自取滅亡,因為,他是用智謀或實力促成了他人的壯大,而壯大了的他人對這兩點都會感到坐立不安。《君主論》第3章:混合型君主國( 13 ) 明君應該這樣做:如果不能贏得愛戴,也要避免受到憎恨,因為,令人畏懼而又不受憎恨是可以圓滿兼顧的,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要不對公民或臣民的財產妻女打主意就行了。如果需要幹掉什麼人,應當拿出真正正當的理由和明確的證據。至關重要的是,不要妄動別人的財產,因為,人們對於失去父親要比失去父親的遺產忘得更快。《君主論》第17章:殘酷與仁慈( 14 ) 西比奧不僅在他那個年代,即使在已知有記載的全部歷史中都是一個少見的人物。與他離心離德的軍隊在西班牙背叛了他,原因不是別的,就是他過於心慈手軟,他給予士兵的自由大大超出了軍紀的範圍,為此,他在元老院麥受到法比尤斯.馬克西姆的抨擊,被稱作羅馬軍隊的敗家子。《君主論》第17章:殘酷與仁慈( 15 ) 人人都知道,言而有信、開誠佈公、不施詭計的君主是多麼值得讚美。然而,我們這個時代的經驗表明,那些建立了豐功偉業的君主們卻極少重諾守信,他們懂得怎樣玩弄詭計把人們搞得昏頭轉向,最後擊敗那些誠信無欺的對手而成為勝利者。《君主論》第18章:君主應當如何守信( 16 ) 你必須明白,歷來就有兩種鬥爭方法:一是依照法律,二是運用武力。第一種適用於人,第二種則適用於獸。但是,由於前者並不總是堪當其用,君主就必須訴諸後者,因此,他應當熟知獸性和人性的應用之道。《君主論》第18章:君主應當如何守信( 17 ) 如果遵守諾言反而於己不利,或者原來承諾的理由已不復存在,一個精明的統治者就決不能──他也不會──去信守那個諾言。假如人人都善良無邪,此言當然不足為訓,但由於人性窳劣,他們並不對你守信,你就同樣無需對他們守信。一位機敏的君主從來不乏正當理由使他的背信棄義顯得冠冕堂皇。《君主論》第18章:君主應當如何守信( 18 )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生的君主,不可能身體力行所謂好人應做的所有事情,為了保住他的地位,往往不得不悖逆誠實、悖逆仁慈、悖逆人道、悖逆信仰。因此,他必須做好精神準備,按照命運指示的方向和事態的變化而隨機應變.《君主論》第18章:君主應當如何守信( 19 ) 明君應該認識到,決不要為了進攻別人而成為一個比自己更強大的君主的盟友,除非迫不得巳。前面已說過,即使你獲勝,你也會成為強國的囚徒,明君應當盡其所能避免被操於他人之手。《君主論》第21章:君主應如何作為以贏得崇敬( 20 ) 由於每個城邦都有各種行會或集團,君主應當承認這些群體,不時地和他們會會面,以身作則,顯示你的平易近人和雍容大度 ── 但一定要始終保持居高臨下的尊嚴,這在任何時候都是不可忽略的。《君主論》第21章:君主應如何作為以贏得崇敬( 21 ) 明君應當把招致怨恨的事務交給別人處置,能夠令人感恩戴德的事務則親自料理。《君主論》第19章:君主應力避受到輕蔑與憎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愛因斯坦 (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德國出生猶太人,1940年入美籍。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平運動者。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 1 ) 觀察和理解的樂趣,是大自然的最優美的禮物。《給萊奧.貝克的獻詞》,《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15( 2 ) 我在大自然裏所發現的只是一種宏偉壯觀的結構,對於這種結構人們的了解還很不完善,這種結構會使任何一個勤於思考的人感到「謙卑」。這是一種地道的宗教情感,而同神秘主義毫不相干。《愛因斯坦談人生》P41 ( 3 ) 生活中總有一些東西是永恆不滅的,無論是命運之手,還是人的一切誤解都奈何它不得。上了年紀的人比那些在希望與恐懼之間搖擺不定的青年人更接近這種永恆的東西。《愛因斯坦談人生》P51 ( 4 ) 任何一種偉大高尚的事物,無論是藝術作品還是科學成就,都來源於獨立的個性。只是在文藝復興使個人有可能不受束縛地發展自己的時候,歐洲文化才在打破令人窒息的停滯狀況方面取得了最重要的突破。《愛因斯坦談人生》P78( 5 ) 首先我同意叔本華所說的,把人們引向藝術和科學的最烈動機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厭惡的粗俗和使人絕望的沉悶,是要擺脫人們自己反複無常的慾望的桎梏。一個修養有素的人總是渴望逃避個人生活而進入客觀知覺和思維的世界;這種願望好比城市裏的人渴望逃避喧囂擁擠的環境,而到高山上去享受幽靜的生活,在那裏,透過清寂而純潔的空氣,可以自由地眺望,陶醉於那似乎是為永恆而設計的寧靜景色。《探索的動機》,《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01  ( 6 ) 物理學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體系就能用單純的演譯法建立起來。要通向這些定律,並沒有邏輯道路;只有通過那種以對經驗的共鳴的理解為依據的直覺,才能得到這些定律。《探索的動機》,《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02( 7 ) 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於人自己,而不取於工具。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56( 8 ) 這樣了不起的應用科學,它既節約了勞動,又使生活更加舒適,為什麼帶給我們的幸福卻那麼少呢?坦率的回答是,因為我們還沒有學會怎樣正當地去使用它。《科學和幸福》,《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2( 9 ) 科學的不朽榮譽,在於它通過對人類心靈的作用,克服了人們在自己面前和在自然界面前的不安全感。《科學和社會》,《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37( 10 ) 要我們對什麼是科學得出一致的理解,實際並不困難。科學就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努力,力圖用系統的思維,把這個世界中可感知的現像盡可能徹底地聯系起來。說得大膽一點,它是這樣一種企圖:要通過構思過程,後驗 ( posterior ) 地來重建存在。《科學與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1( 11 ) 科學是這樣一種企圖,它要把我們雜亂無章的感覺經驗同一種邏輯上貫徹一致的思想體系對應起來。在這種體系中,單個經驗同理論結構的相互關係,必須使所得到的對應是唯一的,並且是令人信服的。《關於理論物理學基礎的考查》,《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384 ( 12 ) 今天人們的倫理道德之所以淪喪到如此令人恐懼的地步,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的機械化和非人性化,這是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災難性的副產品。真是罪孽!我找不到任何辦法能夠對付這個災難性的弊病。人比他所居住的地球冷卻得更快。《愛因斯坦談人生》P72( 13 ) 科學家必須在龐雜的經驗事實中間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來表示的普遍特徵,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理論物理學的原理》,《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76( 14 ) 科學的目的是建立那些能定物體和事件在時間和空間上相互關係的普遍規律。《科學與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3( 15 ) 痛苦的經驗使我們懂得,理智的思考對於解我們社會生活的問題是不夠的。透徹的研究和銳利的科學工作,對人類往往具有悲劇的含意。一方面,它們所產生的發明把人從筋疲力竭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生活更加舒適而富裕;另一方面,給人的生活帶來嚴重的不安,使人成為技術環境的奴隸,而最大的災難是為自己創造了大規模毀滅的手段。這實在是難以忍受的令人心碎的悲劇。《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260( 16 ) 手段的完美和目標的混亂,似乎是──照我的見解──我們這時代的特徵。如果我們真誠地並且熱情地期望安全、幸福和一切人們的才能的自由發展,我們並不缺少去接近這種狀態的手段。哪怕只有一小部分人願為這樣的目標努力,最後也會証明這些目標是高超的。《科學的共同語言》,《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397( 17 ) 從那些看來同直接可見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種複雜的現象中認識到它們的統一性,那是一種壯麗的感覺。《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47( 18 ) 理性和哲學雖然看來不大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人們的響導,但它們一如既往將是出類拔萃的少數人最珍愛的立身安命之所。《7/6/1944給B.克羅齊的信》,《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94( 19 ) 也許有朝一日,孤獨將被人們看作個性之師而加以欣賞.對於這一點,東方人早已有所認識。《愛因斯論和平》P285( 20 ) 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極其深邃,以致他同別的人多少有點疏遠,這也是件好事,因為,否則的話,就很難保持這種生活的樂趣。《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65( 21 ) 對真理和知識的追求並為之奮鬥,是人的最高貴品德之一 ──盡管把這種自豪感喊得最響的卻往往是那些努力最小的人。《人類生活的目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90( 22 ) 一個人很難知道他自己的生活中什麼是有意義的,當然也不應當以此去打擾別人。《自白》,《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38( 23 )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 《論科學》,《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84( 24 ) 要創立一門理論,僅僅收集一下記錄在案的現像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能深入事物本質的大膽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因此,物理學家不應該僅僅滿足於研究那些從屬於事物現像的表面因素,相反,他應該進而採取推理的方法,探索事物的根本實質。《愛因斯坦談人生》P33  ( 25 ) 哲學家們的創造才能的缺陷,常常表現在他們不是根據自己的觀點來系統地說明自己的對像,而相反,卻是借用其他作者的現成論斷,並且只想對他們進行批判或者評論。但是,對自己的力量有信心的作者親自同他的對像進行鬥爭,系統地說明他的對像,只是在他獨立地制訂和貫徹了自己的觀點以後,才把自己的分析結果同其他作者提出的原理進行比較。《評J.溫特尼茨的〈相對論和認識論〉》,《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91( 26 ) 在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到處都是以犧牲自己的同胞來無情地追逐名利為指導原則。這種競爭精神甚至流行在學校裏,它毀滅了人類友愛和合作的一切熱情,把成就看作不是來自對生產性和思想性工作的熱愛,而是來自個人的野心和對被排擠的畏懼。《宗教同科學不可和解嗎?》,《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255( 27 ) 學校的目標應當是培養有獨立行動和獨立思考的個人,不過他們要把為社會服務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論教育》,《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43( 28 )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由於太多和太雜的學科 ( 學分制 )造成的青年人的過分負擔,大大地危害了這種獨立思考的發展。負擔過重必導致膚淺。《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10( 29 ) 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理論,而且學會了獨立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些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說,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論教育》,《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47( 30 ) 真正的成功需要時間,但毫無疑問,它終於會到來。《科學的國際主義》,《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23( 31 )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培養獨立思考的教育》,《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10( 32 ) 如果我們從先知者們所建立的猶太教和耶穌基督所教導出來的基督教中,把所有後來附加上去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傳教士所附會上去的那些東西統統清除掉,那就留下了能夠醫治人類社會一切弊病的教義。《基督教和猶太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53( 33 ) 我的宗教思想只是對宇宙中無限高明的精神所懷有的一種五體投地的崇拜心情。這種精神對我們這些智力如此微弱的人只顯露出了我們所能領會的極微小的一點。倫理道德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只是對我們而言,而不是對上帝。《愛因斯坦談人生》P58( 34 ) 在我看來,人類精神越是向前進化,就可以越肯定地說,通向真正宗教感情的道路,不是對生和死的恐懼,也不是盲目信仰,而是對理性知識的追求。《科學與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6( 35 ) 在為美德而鬥爭中,宗教導師們應有魄力放棄那個人格式的上帝的教義,也就是放棄過去曾把那麼大的權力交給教士手裏的那個恐懼和希望的源泉。在他們的勞動中,他們應當利用那些能夠在人類自己的身上培養出來的善、真和美的力量。《科學與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5( 36 ) 我信仰史賓諾莎的那個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諧中顯示出來的上帝,而不信仰那個同人類的命運和行為有牽累的上帝。《我信仰史賓諾莎的上帝》,《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43( 37 ) 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的,對經驗世界中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的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關於科學的真理》,《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44( 38 ) 在我們之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它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它在我們面前就像一個偉大而永恆的迷,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們的觀察和思維所能及的。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我們,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許多我所尊敬和欽佩的人,在專心從事這項事業中,找到了內心的自由與安寧。在向我們提供的一切可能範圍裏,從思想上掌握這個在個人以外的世界,總是作為一個最高目標而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心目中。有類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們已經達到的真知灼見,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它已証明是可以信賴的,而且我從來也沒有為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後悔過。《自述》,《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2( 39 ) 我自己只求滿足於生命永恆的奧秘,滿足於覺察現存世界的神奇的結構,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並且以誠摯的努力去領悟在自然界中顯示出來的那個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極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6( 40 ) 我總是生活在寂寞之中,這種寂寞在青年時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時覺得其味無窮。《自白》,《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38( 41 ) 為什麽數學比其他一切科學受到特殊的尊重,一個理由是它的命題是絕對可靠的和無可爭辯的,而其他一切科學的命題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可爭辯的,並且經常處於會被新發現的事實推翻的危險之中。《幾何學和經驗》,《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136( 42 ) 物理學的進步使科學發現有可能用到技術和軍事目的上去,這的確產生巨大的危險。可是,與其說責任是在那些對科學進步有貢獻的人,還不如說是在那些使用這些新發現的人──與其說在於科學家,不如說在於政治家!《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263( 43 ) 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不受時勢所趨的引誘而感覺和評斷一切,能夠用扼要的句子或精心選出的字眼表白所觀察的和所感受到的,這不是很壯麗的事嗎? 《我的世界觀》P46( 44 ) 只有把整個身心都奉獻給自己的事業的人才有希望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師,因此大師的高超能力需要一個人的全部心血。 《愛恩斯坦談人生》P69( 45 ) 智慧並不產生於學歷,而是來自對於知識的終生不懈的追求。《愛恩斯坦談人生》P44( 46 ) 關心人的本身,應當始終成為一切技術上奮鬥的主要目標;關心怎樣組織人的勞動和產品分配這樣一些尚未解決的重大問題,用以保証我們科學思想的成果會造福於人類,而不致成為禍害。在你們埋頭於圖表和方程時,千萬不要忘記這一點!《科學和幸福》,《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73( 47 ) 今天宗教領域同科學領域之間的衝突的主要來源在於人格化了的上帝這個概念。《科學和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3( 48 ) 肯定不會有人否認,這個認為有一個全能、公正和大慈大悲的人格化了的上帝存在的觀念,能給人以安慰、幫助和引導;因為這個觀念比較簡單,它也容易被最不開化的心靈所接受。但是另一面,這種觀念有它致命的弱點,這是有史以來就被苦痛地感覺到了的。這就是,如果這個神是全能的,那末每一件事,包括每一個人的行動,每一個人的思想,以及每一個人的感情和志向也都應當是神的作品;怎麼可能在這樣全能的神面前,還認為人們要對自己的行動和思想負責呢?在作出賞罰時,神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它自己作出評判。怎麼能夠把這樣的事同神所具有的仁慈和公正結合起來呢?《科學和宗教》,《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185( 49 ) 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形式邏輯體系 ( 在歐幾里德幾何學中 ),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 )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西方科學的基礎和中國古代的發明》《愛因斯坦文集》第一卷P574( 50 ) 作為一個人,人所具備的智力僅夠使自己清楚地認識到,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智力是何等地欠缺。如果這種謙卑精神為世人所共有,那麼人類活動的世界就會更加具有吸引力了。《愛恩斯坦談人生》P48( 51 ) 知道得最多的人,也就最憂心忡忡。《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340( 52 ) 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3( 53 ) 我完全不相信人類會有那種在哲學意義上的自由。每一個人的行為,不僅受著外界的強迫,而且還要適應內心的必然。叔本華說:「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這句話從我青年時代起,就對我是一個真正的啟示;在我自己和別人生活面臨困難的時候,它總是使我們得到安慰,並且永遠是寬容的泉源。這種體會可以寬大為懷地減輕那種容易使人氣餒的責任感,也可以防止我們過於嚴肅地對待自己和別人;它還導致一種特別給幽默以應有地位的人生觀。《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3( 54 ) 我自己受到了人們過分的贊揚和尊敬,這不是由於我自己的過錯,也不是由於我自己的功勞,而實在是一種命運的嘲弄。其原因大概在於人們有一種願望,想理解我以自己的微薄綿力通過不斷的鬥爭所獲得的少數幾個觀念,而這種願望有很多人卻未能實現。《我的世界觀》,《愛因斯坦文集》第三卷P44( 55 ) 唯一使我堅持下來、唯一使我免於絕望的,就是我自始至終一直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竭盡全力,從沒有荒廢任何時間,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除了讀書之樂外,我從不允許自己把一分一秒浪費在娛樂消遣上。《愛恩斯坦談人生》P20( 56 ) 一個人一生都在高度緊張之中生活,直到最後去世才能得到解脫。但使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工作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已被大家接受,成為我們科學理論的一部分。《愛恩斯坦談人生》P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奧古斯丁 ( Augustine,St. · 354─430 ),古代基督教的最大代表,宗教哲學家和思想家。 ( 1 ) 假若我們說,人民是一群有理智的動物的集合體,他們的聯合是建立在對其所愛的對象的看法的基礎之上的……。優越的人種多半是由比較高級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低劣的人種則是由較低級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上帝之城》X IX( 2 ) 大多數人的心靈,除非在誘惑下嘗試自己的能力,除非通過某種實驗的、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自問,否則不能達到自知。《上帝之城》X V I( 3 ) 永遠的真福在上提攜我們,而塵世的享受在下控引我們,一個靈魂具有二者的愛好,但二者都不能佔有整個意志,因此靈魂被重大的憂苦所割裂:真理使它更愛前者,而習慣又使它捨不下後者。《懺悔錄》卷八 10( 4 ) 主啊,哪一人能絲毫不越出需要的界限?如果有這樣的人,真是偉大,……《懺悔錄》卷十 31( 5 ) 希望能出人頭地,這誘惑就在我捫心自責的時候,就在我批判它的時候正在試探我;人們往往以更大的虛榮心誇耀自己輕視虛榮,這樣實際並非在誇耀自己輕視虛榮,因為既然誇耀,則並不輕視虛榮。《懺悔錄》卷十 38( 6 ) 我決不向你爭辯,因為,「主,主,你若考察我們的罪孽,誰能站得住」?《懺悔錄》卷一 5( 7 ) 誰能告訴我幼時的罪惡?因為在你面前沒有一人是純潔無罪的,即使是出世一天的嬰孩亦然如此……嬰兒的純潔不過是肢體的稚弱,而不是本心的無辜。我見過也體驗到孩子的妒忌:還不會說話,就面若死灰,眼光狠狠盯一同吃奶的孩子。《懺悔錄》卷一 7( 8 ) 我的犯罪是由於不從他(主)那裏,而獨在他所造的事物中、在我本身和其他一切之中追求快樂,追求超脫,追求真理,因此我便陷入於痛苦、恥辱和錯謬之中。《懺悔錄》卷一 20( 9 ) 我追溯以往種種,我的心靈能一無憂懼……因為你赦免了我如許罪惡。我的罪所以消雲散,出於你的恩賜與慈愛,而我所以能避免不犯,也出於你的恩賜……《懺悔錄》卷二 7( 10 ) 一人願意從看戲引悲痛,而這悲痛就作為他的樂趣。這豈非一種可憐的變態? …… 如果一人懷抱真摯的同情,那必然是寧願沒有憐憫別人不幸的機會。 《懺悔錄》卷三 2( 11 ) 血氣未定的我和這些人一,讀雄辯術的課本,希望能有出眾的口才:這不過為了享受人間榮華的可鄙而浮薄的目的。遵照規定的課程,我讀到一個名西塞羅的著作……書中有一篇勸人讀哲學的文章,篇名是〈荷爾頓西烏斯〉…… ……它激勵我,燃我的熱焰,使我愛好、追求、獲致並堅持智慧本身,而不是某宗某派的學說。《懺悔錄》卷三 4( 12 ) 我現在懂得聖經不是驕傲者所能體味,也不是孩子們所能領會的,入門時覺得隘陋,越朝前越覺得高深,而且四面垂奧妙的帷幕……我上面說的並非我最初接觸聖經時的印象,當時我以為這部書和西塞羅的典雅文筆相較,真是瞠乎其後。《懺悔錄》卷三 5( 13 ) 關於世界,即使哲學家們所論確切,我為愛你的緣故,也應置之不顧,你是我最慈愛的父親、萬美之美。 ……你所創造的精神體,勝過天空燦爛的星辰。《懺悔錄》卷三 6( 14 ) 我那時不知道天主是神體,沒有長短粗細的肢體,沒有體積,因為一有體積,局部必然小於主體;即使是無限的,但為空間所限制的一部份必然小於無限,便不能成為神體,如天主的無所不在,在在是整個天主。 我也不認識真正的、內心的正義,不依據習俗而依據全能天主的金科玉律權衡一切的正義;天主的法律一成不變,不隨時間空間而更改,但隨時代地區的不同而形成各時代各地區的風俗習慣…… 《懺悔錄》卷三 7( 15 ) 人類社會中權力有尊卑高下之序,下級服從上級,天主則凌駕一切之上。《懺悔錄》卷三 8( 16 ) 罪惡在欺騙自身,或是毀壞你所創造、所調攝的天性;或漫無節制、過度享受你所賦畀的事物;或違反天性,追求違禁的事物;或故觸鋒芒,思想上、言語上侮辱你;或越出人類社會的範圍,橫行不法,隨自己的好惡,挑撥離間,以快自己的私意。這種種的產生都由於拋棄了你生命的泉源、萬物唯一真正的創造者和統治者;由於師心自用,錯誤地愛上了一部份,而以部份為整體。《懺悔錄》卷三 8( 17 ) 在這些年代中,我教授雄辯術,我身為私慾的敗將,卻在出賣教人取勝的爭訟法術。主啊!你是知道我希望教些好學生、當時所稱的好學生;我一片好意地教他們騙人之道,不是要他們陷害無辜,但要他們有時去救壞蛋。 《懺悔錄》卷四 2( 19 ) 某一詩人論到自己的朋友時,說得很對,稱朋友如「自己靈魂的一半」。我覺得我的靈魂和他(奧古斯丁的亡友)的靈魂不過是一個靈魂在兩個軀體之中……《懺悔錄》卷四 6( 20 ) 時間並不閒,並非無所事事的悠然而逝:通過我們的感覺,時間在我們心中進行令人驚奇的工作。時間一天又一天地來來去去,在它來時去時,把新的希望、新的回憶注入我心中……《懺悔錄》卷四 8( 21 ) 一人的靈魂不論轉向哪一面,除非投入你的懷抱,否則即使傾心於你以外和身外美麗的事物,也只能陷入痛苦之中,而這些美麗的事物,如不來自你,便不存在。它們有生有滅,由生而長,由長而滅,接便趨向衰老而入於死亡……這是一切事物的規律,因為你僅僅使它們成為一個整體的部份,事物的此生彼滅,此彼仆,形成了整個宇宙。譬如我們的談話,也有同樣的過程:一篇談話是通過一連串的聲音,如果一個聲音完成任務後不讓另一個聲音而代之,便不會有整篇談話了。《懺悔錄》卷四 10( 22 ) ……靈魂願意存在,歡喜安息於所愛的事物群中,可是在這些事物中,並無可以安息的地方,因為它們不停留,它們是在飛奔疾馳,誰能用肉體的感覺追趕得上?《懺悔錄》卷四 10( 23 ) 譬如我們說的話,你是通過肉體的器官聽到的,你一定不願每一字停留,相反,你願意聲音此去彼來,這樣才能聽到整篇談話。同樣,構成一個整體的各部份並不同時存在,如果能感覺到整體,那應整體比部份更能吸引人。《懺悔錄》卷四 11( 24 ) ……我真不知道,也不能肯定地向你承認我對他(羅馬演說家希埃利烏斯)的敬仰,是由於人們對他推重,還是由於他本人所具有的、受到推重的優長?如果那些人介紹同樣的事跡,不讚揚他而帶指斥輕蔑的口吻批評他,我對他便不會如此熱烈尊崇;事實並沒有改變,改變的不過是介紹者的態度。看,一個靈魂不憑藉堅定的真理,便會這樣奄奄一息地躺,隨議論者胸中所吐出的氣息而俯仰反覆,光明就被蒙蔽來,分辨不出真理了。《懺悔錄》卷四 14( 25 ) 我受你的教導,已能懂得一件事不能因為說得巧妙,便成為真理,也不能因言語的樸拙而視為錯誤;但也不能因言語的粗率而視為真理,因言語典雅而視為錯誤;總之,智與愚,猶如美與惡的食物,言語的巧拙,不過如杯盤的精粗,不論杯盤精粗,都能盛這兩類食物。《懺悔錄》卷 五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叔本華 ( Schopenhauer,Arthur. 1788—1860 )德國悲觀主義哲學家,生命哲學的先驅。( 1 ) 當我們瞻仰過去的偉人時,並不想:「這個人到現在還被我們讚美,是多麼幸福啊!」相反的卻想:「他所遺留的業蹟,影響及人類數百千年,多麼光榮啊!」偉人的價值,不在他的名聲,而是造成他獲得聲名的原因,而他的快樂在於產生「不可磨滅的種子」。《叔本華論說文集》論天才( 2 ) ……天才的行為或工作,大和時代相矛盾,甚或和時代相抗爭,因此,為外界環境所不容。幹才則相反,他們是應時代精神之要求而來的,剛好具有滿足此要求的力量。因此,他們或參與政治工作或獻身科學實業工作,能獲得報酬和讚賞。但他們所作的,到下一個時代就毫無用處了,因為那時又有新的表現來取代它。……天才就是智慧的自由活動,換言之,是從為意志所用解放出來的智慧的活動,所以天才的創作沒有任何實利目的之副產物,更不能拿實用的標準來衡量。音樂的演奏、哲學的思索、畫家的繪畫、或詩歌的產生,純粹為作品本身,毫不計較實利為何物……所以欣賞這些作品可使我們胸襟開,忘卻一切的窮困煩惱,猶如脫離塵世的騷擾……《叔本華論說文集》論天才( 3 ) 兒童期和天才的類似之處……認識力除意志的需要外,還有剩餘,而使認識活動居於優勢,如是而已。實際上,小孩子是某種程度的天才;天才也是某種程度的小孩子。兩者最接近的特點是表現樸素和崇高的純真,這也是真天才的基本特徵。……一般俗人,他們只感覺到主觀的趣味、只講究行為的動機……這是天才和小孩子絕對不會有的。《叔本華論說文集》論天才( 4 ) 每一個人都有他一度青春的美麗,同樣的,每一個人也有他青春智慧的存在。這是愛學習、愛理解、能把握事物的特質,這種特質在兒童期人皆有之,到了青春期淘汰一大部份,到最後,和青春的美艷一樣,終於消失?影。只有極少數得天獨厚的人,才能保持一生,雖是年華老大,還能依稀辨認,這些人才是真美,才是真天才。《叔本華論說文集》論天才( 5 ) 據說,在這世界上的快樂超過痛苦,或無論怎樣講,快樂和痛苦之間總有某種平衡。如果讀者想立刻見到這種說法是否正確,不妨請你比較一下兩種動物的各自感情:其中一隻正吞噬另一隻。《叔本華論說文集》論人世的痛苦( 6 ) 困境和貧窮使人痛苦,但處境太好又令人厭倦。換言之,處在社會低層的階級在不斷地為謀取生活必需品,為擺脫痛苦而疲於奔命,上流社會則不斷地受到厭倦情緒的侵襲。《叔本華論說文集》人格,或「人是什麼?」( 7 ) 只根據一個人所有的而不根據他所期望得到的東西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這就像要找出一種只有分子而無分母的分式來,是一樣的於事無補。《叔本華論說文集》財產,或「人有什麼?」( 8 ) 有三種類形的貴族:(1)出身和地位上的貴族;(2)財產上的貴族;(3)精神上的貴族。其中真正最高貴的是第三種,人們終將會認識到它榮踞首位的資格。《叔本華論說文集》了解自我( 9 ) 自給自足,自己就是一切,無所欲求,才能夠說「余只佔有自身之一切」── 毫無疑問,這就是幸福最主要的品質.因此,我們毋須過多重覆亞里士多德的名言:「 幸福意味自我滿足。」《叔本華論說文集》了解自我( 10 ) 思想真正的平靜,靈魂深處的安寧以及身體的健康,所有這一切是世間所能給予的最大恩惠,而這一切也只有在獨居中才能獲得,並且,這種平靜和安寧作為一種持恆的心境,唯有身處絕對幽靜之處方可達到。《叔本華論說文集》了解自我( 11 ) 童年時期才是撒播信仰種子的最好時節,而成年人則已過了這一時期,播種越早,信仰的根基便越牢。成年人所虛構的信念,一般地說,只不過是某種經過偽裝的個人利益而已。因此,一個成年人若是改變了自己的信仰,那他一定是因為個人利益的緣故……《叔本華論說文集》宗教對話( 12 ) 要想使生活不致於太悲慘,最可靠的辦法是不要期待太大的幸福。《叔本華論說文集》普遍規則( 13 ) 人們也許留意到一個事實,描寫人們生活幸福、心境安寧的詩──我指的是那種質樸宜人的田園詩──所表達的常常是在單純狹小的生活環境中的人,而這一點恰是田園詩意境中的本質核心。《叔本華論說文集》了解自我( 14 ) 如果你把一個小物體放在眼前,這樣便擋住了你的視,使你無法看見這個世界,同樣,離我們最近的人或事物──盡管他們微不足道──往往具有一種虛假的吸引力,令人可惡地佔據了我們的頭腦,使我們無暇顧及那些嚴肅的問題和重要的事情。我們應當抵制這種傾向。《叔本華論說文集》了解自我( 15 ) 要認識並欣賞任何事物,都要求有兩方面因素的協作,即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人生客觀的部份掌握在命運之神手中,它會因情變化而發生變化,而主觀的部份則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在本質上它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叔本華論說文集》論題的分類( 16 ) 人們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遠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許可的範圍,被局限在能感覺到的程度;人所能獲取的幸福多少,預先就由他的人格所定了。《叔本華論說文集》論題的分類( 17 ) 打牌是一種道德敗壞的行徑,因為它的整個目的就在於用各種詭計和機巧來贏得本來屬於別人的東西,在牌桌上所學會的這種習性會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並貫徹到實際生活中去。《叔本華論說文集》人格,或「人是什麼?」( 18 ) 「自我」是人們所能獲取最美好事物的最偉大的源泉。愈是這樣──即人們從自身發現其快樂的源泉愈多,他便愈幸福。……因為幸福的所有別的源泉,在其本性上都是不可靠的,不確定的,轉瞬即逝和偶然巧合的。《叔本華論說文集》人格,或「人是什麼?」( 19 ) 賀拉斯在給馬基納斯的書箋中所作的勸告:捨棄其內而求諸於外,為榮華富貴而放棄心靈的平靜以及閑暇和獨立,不啻是一種極其愚蠢的行為。《叔本華論說文集》人格,或「人是什麼?」( 20 ) 內心豐富的人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但需要與之相反的寧靜和閑暇,發展和鍛鍊其理智的能力,即享受他的這種財富。《叔本華論說文集》人格,或「人是什麼?」( 21 ) 宗教為人類無休無止的生命的痛苦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安慰的源泉,這種慰藉終生陪伴人們,這就是宗教所顯示的作用。我們可以把宗教比作牽瞎子走路的人,瞎子什麼也看不見,他所關心的只是目的地,至於路旁有些什麼他全不在意。《叔本華論說文集》宗教對話( 22 ) 醫生悉察人類所有的弱點,律師洞察人類所有的罪惡,神學家明了人類所有的愚昧。《叔本華論說文集》心理的考察( 23 ) 在絕頂顛,我們切望獨處。《叔本華論說文集》警句:論人生的智慧( 24 ) 我們很少想我們已有什麼,但永遠想我們缺乏什麼……我們應該等待,直到需要與匱乏自行宣告,而不是去尋找它們。《叔本華論說文集》警句:論人生的智慧( 25 ) 一位經歷世事滄桑、幾代變遷的老人,就像一位坐在集市上魔術師攤前的觀眾一樣,接二連三地目睹表演。技巧觀賞一次尚有情趣,當它們不再新奇並迷惑不了人時,便變得索然寡味。《叔本華論說文集》論人世的痛苦( 26 ) 人所具有的思考、記憶和預見的能力,實際上是凝聚和儲藏他的歡悅和悲哀的機器。然而動物卻沒有這種能力;無論何時牠處於痛苦之中,卻好像是第一次經驗這種痛苦,盡管在這之前這類痛苦已經發生過無數次了。動物毫無概括此類感情的能力。因而,它們漠然無慮、寧靜沉著的性情,是多麼地遭人嫉羨啊!《叔本華論說文集》論人世的痛苦( 27 ) 快樂和痛苦均源於人的自身,是他運用其反思能力的結果。《叔本華論說文集》論人世的痛苦( 28 ) 任何一種歡悅都只不過是某種需求或慾望的滿足而已;一旦欲求停息,歡悅也就隨之而消失,這就如同一個人飯後不能繼續吃東西或者剛從夢中醒來無法再入睡一樣,而這些是無可奈何的事。《叔本華論說文集》生命的旅程( 29 ) 把人生比作一塊剌,一個人在前半生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正面,在後半生看到的是它的反面。反面不如正面精緻漂亮,但卻更富有迪意義,因為它揭示了線是如何被成圖案的奧秘。《叔本華論說文集》生命的旅程( 30 ) 長壽的途徑有兩條,二者都假定一個穩當的要素以作為絕對必要的條件。可以藉兩盞燈來加以說明,其中一盞燈只有很少一點油卻能燃燒很長時間,因為它的燈芯非常細小;另一盞燈雖然燈芯粗大也能燃燒同樣長的時間,因為它有充足的油供以燃燒。這裡,油就是生命力,而燈芯的粗細不同便是使用生命力的方法。《叔本華論說文集》生命的旅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梭羅 ( Thoreau,Henry David.1817─1862 )美國詩人、超驗主義作家、自然主義者。 ( 1 ) 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所夢想的方向前進,並努力去過他想像中的生活,他便可在平凡的日子裡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湖濱散記》第十八章:結束的語( 2 )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聖殿的建築師,他的身體是他的聖殿……我們都是雕刻家與畫家,我們的血、肉、骨骼是我們的材料。任何崇高的表現,可以使一個人形態有所改善,任何卑俗或淫慾立刻使他變成禽獸。《湖濱散記》第十一章:更高的規律( 3 ) 「把你的視線轉向內心, 你將發現你心中一千處地區尚未發現。 那末,旅行去, 成為家庭宇宙的地理專家。」讓你自己成為自己的川流和海洋的探險家吧;探勘你自己的更高緯度……尋找你自己內心的新大陸和新世界……。《湖濱散記》第十八章:結束的語( 4 ) 無論怎樣古老的思想與行?,除非它有確證,便不能輕信,人人在今天以為不妨默認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變成虛偽的……《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5 ) 當文明改進了房屋的時候,它卻沒有同時改進了居住在房屋中的人。創造皇宮容易,創造貴族和國王卻很難。《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6 ) 如果我們不忙亂,而且聰明,我們會認識,唯有偉大而優美的事物才有永久的,絕對的存在──瑣瑣碎碎的懼與喜只不過是現實的陰影。《湖濱散記》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什麼生活( 7 ) 我看到少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不幸生下地來就繼承了田地、廬舍、穀倉、牛羊和農具;得到它們倒容易,捨棄它們可困難了……誰使他們役於土地?《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8 ) 大多數人類,便是這較自由的國土上的人們,也因為無知和錯誤,填滿了人為的憂慮,和忙不完的生命的粗工,使他們不能採集生命的美果。《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9 ) 偉大的學者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不是帝王式的,也不是英雄式的,而是朝臣式的,他們改變生活,往往求其與思想相符合……《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0 ) 人類過著靜靜的絕望的生活。所謂聽天由命,正是肯定了的絕望。《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1 ) 一個農夫對我說:「吃蔬菜活不了,蔬菜不能供給你骨頭裏需要的資料。」因此,他每天便虔誠地貢獻著他的一部份時間,獲得那些資料以供給他骨頭的需要;他一邊說,一邊在耕牛後面走。這耕牛,用蔬菜培養的骨頭,來拖動他和他的木犂前進,什麼也阻攔不了。某些事物,在某些場合……是生命的必需資料;然在另一塲合,卻成了奢侈品,如再跑到另外的場合,可能這些是根本聞所未聞的東西。《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2 ) 我們被迫生活得這樣徹底,忠實,崇仰自己的生活,否定變化的可能。我們說,這是唯一的方法;可是從圓心能畫出許多半徑,而可能的方法也就有這樣多。一切變革,在想像中都是奇蹟;但是每一秒鐘都有奇蹟發生。《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3 ) 大部份奢侈品,大部份所謂的生活舒適,非但沒有必要.而且對人類進步有妨礙。所以關於奢侈與舒適,最明智的人過的生活反比窮人更加簡單貧瘠。中國、印度、波斯和希臘的古哲學家都是一個類型裏的人物,外表生活再窮沒有,內心生活再富不過……《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4 ) 要做一個哲學家的話,不但要有精美的思想,不但要建立起一個學派來,而且要這樣地愛智慧,因為按照智慧的指示,過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信任的生活。解決生活問題,不但要在理論上,而且要在實踐中。《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5 ) 唯有站在甘貧樂苦這有利的地位上,我們才能成為大公無私的,聰明的觀察家,觀察人生。《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6 ) 任何氣候,任何時辰中,我都希望改進當前,在我的手杖上,我刻劃著記號;過去與現在,兩個永恆的相遇處,正是現在,我站在這個起點上。《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7 ) 不僅瞻仰日出和黎明,如果可能,要瞻仰大自然本身!多少個冬、夏的黎明,任何鄰居沒有動彈之前, 我已經工作了!《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8 ) 雖然天空中的鳥都有巢,狐狸都有穴,野蠻人都有尖屋,然而在摩登的近代社會中卻沒有一半家庭是有房子的。在文明特別昌盛的大城市中,擁有房產的人只是極小一部份。《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19 ) 一個階級的奢侈全靠另一個階級的貧苦來維持均衡。《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0 ) 一千人砍著罪惡的樹枝,只有一個人砍伐罪惡的根,說不定慈善經費出得最多的人,便是因為他的那種生活方式,而產生了貧困與不幸的人,現在他卻在努力挽救了。《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1 ) 一個孤獨的人今天就能出發,而結伴的,得等同伴準備就緒,他們要等很久,才能成行。《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2 ) 短工的一天結束於太陽落山的時候,之後他可以自由地專心於他自己選中的一種活動,跟他的勞動全不相干;而他的僱主,從一個月投機取巧,直到下一個月,從一年的開始,直忙碌到年底。《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3 ) 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出他自己的方式來,而不是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4 ) 一個單純而獨立的心志決不會聽從帝王的吩咐的。天才不是留給任何帝王使用的……《湖濱散記》第一章:經濟( 25 ) 晨風永遠地吹,創造之詩篇是沒有中斷的;可惜聽得到的耳朵太少了。《湖濱散記》第二章:我生活的地方,我為什麼生活( 26 ) 可嘆啊!因為我們忙於養牛,開店,我們好久沒有上學堂,我們的教育是可悲地荒廢了。《湖濱散記》第三章:閱讀( 27 ) 有時候,我不能把當前鮮艷的時間犧牲在工作中,無論是手或腦的工作。我愛給我的生命更多空白的餘地。《湖濱散記》第四章:聲音( 28 ) 我在大自然裏自由來去,成了她底一部份。《湖濱散記》第五章:寂寞( 29 ) 我愛獨自生活。我沒有踫到過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一個在思想,在工作的人,無論他在那兒,總是單獨的。所謂寂寞,不能以一個人離開他的同胞們的道理來計算。真正勤讀的學生,在劍橋大學最擁擠的地方,也會孤獨得像沙漠上的托鉢僧一樣。《湖濱散記》第五章:寂寞( 30 ) 青年接近森林,接近他身體之內最有創造性的一部份,往往通過這個方式。他到那裏去,首先是以獵者和漁夫的身份,到後來,如果他身體之內已播有更善良的生命的種籽,他便認清楚了他的正當目標,也許變成詩人,也許成為自然科學家,就把他的獵槍和漁竿拋諸腦後了。《湖濱散記》第十一章:更高的規律( 31 ) 我每天生命底最真實的收穫,彷彿晨靄,晚霞,那樣不可捉摸,不可言傳。我得到的祇是一點兒塵埃,我抓住的祇是一段虹彩而已。《湖濱散記》第十一章:更高的規律( 32 ) 對一個學生而言,縱慾是心智懶惰的結果,一個不潔的人往往是一個懶惰的人:太陽照耀著,他卻在烤火,沒有疲倦他就要休息。如果你要避免不潔,和一切的罪惡,熱忱地工作吧……《湖濱散記》第十一章:更高的規律( 33 ) 多餘的財富只能購買多餘的東西,自己的靈魂所必需的東西,是不需要錢來買的。《湖濱散記》第十八章:結束的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卡兒 ( Descartes,Rene. 1596─1650 )法國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和散文作家,近代哲學的開拓者。 ( 1 ) 絕不承認任何事物為真,除非我自明地認識它是如此,就是說小心躲避速斷和成見,並在我的判斷中,不要含有任何多餘之物,除非他是明顯地,清地呈在我的精神面前,使我沒有置疑的機會。 笛卡兒自明律的三條規律是 :一、在沒有獲得明顯前不要判斷。二、不要根據成見判斷。 三、不要讓我們的判斷越出自明的範圍。《 方法導論 》( 2 ) 每天我出去在混亂的人群中漫步,所獲得的自由與寧靜,和你在小園幽徑上所得到的並無二致。在阿姆斯特丹寫給年高的巴爾扎克( 3 ) 當理智在判斷上陷於懸疑之時,為了使行動繼續,而自始不放棄我能有的幸福生活,遂為自己擬定一項暫時的倫理,它只由三四條格律組成,我亟願把它告訴各位。 第一規則:尊重習尚 順從我家鄉的法律和習尚……因為通常這些意見,跟和我共同生話的那些人中,最明智的人士所奉行的相符……順從智者的意見……為知道那些才是他們真正的意見,我應當注意他們所做的,而不應專注他們所說的。 第二規則:意志堅定 我的第二格律是盡我之所能,使我的行為,最堅定最果決。而且連那最可疑的意見,只要一旦決定採納它,應該有恆貫徹它,當它為最確實的意見一般……它能將我從一切悔恨和良心的不安中解救出來。 第三規則:改變自我 我的第三格律是常常努力克服自我,勝於克服命運;改變我的慾望,勝於改變世界的秩序。一般地說,除了我們的思想以外,沒有一樣東西是完全屬於我們的權下。這樣,對於身外之物,當我盡了我的能力之後,凡非我所能及者,我確信它超出我的能力範圍之外。此一事實,似乎已足夠阻止我再去奢望任何無法獲得之物,而我也因此心滿意足,因為我們的意志,天生隨從理智,只有我們的理智認為有些可能時,它才去追求………我相信從前的一些哲人,他們之所以能夠擺脫命運的約束,置貧病於身外,和他們的神衹較量幸福,其秘訣就在於此………只此一信念,已足夠阻止他們流連在別的事物上,他們對自己的一思一慮如此絕對地有把握,有足夠的理由去想,自己在這方面,比其他人更富裕,更有能力,更為自由,更為幸福。《 方法導論 》( 4 ) 確定的倫理……用我全部的生命,來培養我的理性,盡我力之所能,遵循我擬定的方法,在真理的領域上邁進……藉此方法,我天天發現一些真理……此個中的快樂如此充溢我的精神,使我對其他一切皆無動於衷了……我想,我不應該有一時一刻,以別人的意見為滿足。 《 方法導論 》( 5 ) 我意不再在他處探求知識,而只在我身上或宇宙的偉大課本中研究,我要將剩下的青春歲月用為旅行……訪問各種性格和不同地位的人士,體會種種人生,並在命運帶給我的遭遇中,鍛鍊修養自己,對遇到的事,處處做適當的反省,使自己能由此獲得一些進益。我相信,在一些與我們切身有關的事情上做研究,能獲得更多的真理……( 笛卡兒曾花多年時間四處遊歷,印證以前所學,收集新知識、吸收新經驗,他說:「我沒有做別的,只是遊歷世界各地,並設法在這世界的劇場中,當一位觀賞者,而不願做一位演員.」《 方法導論 》( 6 ) ……同樣東西,十年前非常流行,也可能再過十年後,再度流行來,但是同一式樣,目前卻顯得古怪可笑。因此,我認為使吾人信服者往往是習慣和實例,而不是任何確實的知識。 《 方法導論 》( 7 ) 我生活在一很勤勞的偉大民族的眾中,大家汲汲關心於自己的業務,而不問他人的閒事,既不缺少最繁華的都市所有的一切便利,而又能有如此清靜和遠離塵寰的生活,無異於生活在深山曠野之中。( 笛卡兒曾隱居荷蘭多年,在市井中享受孤獨、忍耐孤獨。上文是他當時對生活在荷蘭的感覺。他的座右銘中有一則是「善隱者即善生者。」)《 方法導論 》( 8 ) 閱讀所有的好書,的確如同與歷代最高貴的人交談一樣,他們是過去年代那些書的作者;不僅如此,這種交談的內容還是作者經過深思熟慮的,在其中展現給我們的不是別的,而是他們最優秀的思想。《論正確指導心靈的方法》( 9 ) 對一種真理的認識並不使我們偏離對另一真理的揭示,相反,協助我們去揭示……我們必須相信,一切科學彼此密切聯繫,把它們統統完整地學到手,比把它們互相割裂開來,更為方便得多;因此,誰要是心認真探求事物的真理,他就必須不選擇某一特殊科學:因為,事物都是互相聯繫,彼此依存的;他必須僅僅眼於如何發揚理性的天然光芒,──並不是為了解決這個或那個學派紛爭,而是為了在人生各個場合,讓悟性指引意志何去何從。《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原則一( 10 ) 科學上也許沒有一個問題,高明人士不是經常看法分歧的。然而,每逢他們有兩個人對於同一事物作出相反的判斷,兩人中間必定至少有一人是錯誤的,甚至似可認為,兩人中間沒有一個是掌握了它的真正認識的:因為,設若他的理由是確定的、明顯的,他就可以向對方提出,從而使他終於也能領悟。《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原則二( 11 ) 關於打算考察的對象,應該要求的不是某些別人的看法,也不是我們自己的推測,而是我們能夠從中清楚而明顯地直觀出什麼,或說,從中確定無疑地演譯出什麼。《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原則三( 12 ) 計算票數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如果涉及的是一個困難的問題,更可信的是:可能是少數人發現了真理,而不是許多人。《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原則三( 13 ) 即使在有些空間中,我發現沒有什麼東西能使我感覺到,我也不能得出結論說這些空間裏沒有任何東西。《形而上學的沉思》VI( 14 ) 哲學一詞表示智慧的研究,至於智慧,則不僅是指處理事情的明辨和機智,亦兼指一個人在修身、維持健康,和藝術創作方面所應有的一切知識。《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15 ) 真正來說,只有上帝擁有絕對的智慧,換言之,只有祂對萬物的真理擁有完全的知識。不過,我們可以根據人們對最重要的真理所擁有的知識的多寡,來評論其智慧的深淺。《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16 ) 目睹大地河山所帶來的快樂,遠不及在哲學方面有所發現所帶來的快樂那麼令人心滿意足。《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17 ) 由於真理往往存於雙方所持的意見之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大多數的爭辯中,爭辯者愈想反抗,就會愈遠離真理。《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18 ) 感官在許多情形下是會騙人的……確定性並非在於感官之中,而是在於有明確知覺的理解中……《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19 ) 我們可以證明亞里士多德的原理是虛妄的,因為好幾個世紀以來,人們雖然信從它們、研究它們,可是他們的知識,卻從未因而有任何進步。《哲學原理》作者致法文譯者的信兼作敍言( 20 ) 我們從前都一度是小孩子,而且在不能完全運用理性時,就已經對呈現於感官的事物,構成了各種不同的判斷。是以一定有許多偏見妨礙我們獲得真理。因此,很明顯的,我們在一生中,如果不把所有稍微無法確定的事物都懷疑一遍,就不可能擺脫這些偏見。《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1)( 21 ) 凡是可疑的事物,我們都應當把它們看作是虛妄的。《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 22 ) 我們有一個自由意志 ( free-will ),藉此可以反對可疑的事物,因而避免了犯錯。《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6)( 23 ) 因為世界上雖然有許多事物亦具有幾分完美,但是就某種程度而言,它們都是有缺點的、受限制的,因此,這一類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於上帝中。從有形的物體方面來看,由於空間的擴延是可分的,而這種可分性就表示一種缺點。因此,我們可以確知上帝不是物體。從人類方面來看,他們能藉著感官來知覺,雖然似乎是一種完美,可是每種感官都是被動的,這就表示它們有依賴性,因此,我們必須推斷,上帝絕沒有感官。《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3)( 24 ) 在了解上帝存在和祂所創造的萬物時,必須牢記,我們的理解力是有限的,而上帝的力量卻是無限的。《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4)( 25 ) 即使上帝顯示的真理超出我們的理解能力範圍之外,亦必須完全信服。《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5)( 26 ) 有關無限,我們不必議論紛紛,也不必一味尋求其意義,只須把那些諸如世界的擴延、物質各部分的可分性,以及星宿的數目等等無界限的事物,當作是不確定的即可。《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6)( 27 ) 我們所以稱那些事物是不確定的,而不稱之為無限,完全是為了要把無限一詞留給上帝,我們所以要這樣,原因有二:第一,我們不僅只發現祂在任何方面都沒有界限,而且確信祂不受任何限制。第二,我們不能確信其他事物沒有界限,我們只能消極地承認,如果它們有界限的話,那不是我們所能發現的。《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7)( 28 ) 最後,我們亦不探究上帝或自然在創造自然事物時有什麼目的,即放棄探究萬物的目的因,因為我們不應當擅自認為可以跟上帝共同商議創世大計。我們只應當把祂視作萬物的動因,並且把祂所賦予我們的自然之光,運用在祂願意讓我們知道的一些上帝屬性上,以便探究我們藉著感官所知覺的那些結果,到底應該推出什麼結論。《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28)( 29 ) 錯誤大多依靠意欲而生,很少由於理智而生。《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31)( 30 ) 我們所以經常受騙和發生錯誤,就是因為自己對於所判斷的事物沒有十分精確的知識。《哲學原理》第一章:人類知識的原理(3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斯噶 ( Pascal,Blaise.1623 - 1662 )法國數學家、物理學家、散文大師、哲學家、近代概率論奠基者。 ( 1 ) 人不過是蘆葦,是自然界最為薄弱的東西;然而他是會思想的蘆葦。一切自然力若想壓碎他,易如反掌。一吹之煙,一滴之水就足以殺害他。設想自然殺害他,他仍然比那將他殺害之物更為高貴,因為他知道他的死,知道自然力之越過他;但自然力並不知道這些。 因之,我們一切的尊嚴在於思想。我們必須用它來將自己提昇,而不是用我們所不能填充的時間與空間。因之,讓我們善用思想吧!這乃是道德之本源。《思想錄》第六篇.哲學家( 2 ) 當我思念到我短暫的生命,被它以前及以後的永恆所吞噬,我所填充的這小小的空間,被那無限巨大的空間所浪捲,而那巨大的空間我對之毫無所知,它亦不知我的存在,我就懼怕起來,並驚奇於我在此處而不在彼處;因為,沒有理由說明何以我在此而不在彼,何以在現在而不在別的時刻。誰把我放在這裡?由誰的命令,誰的指使,將此個地點此段時間分配給我?( 思及人生僅如一日過客。)《思想錄》第三篇.必須打賭( 3 ) 諸無限空間之永恆沉默使我顫懼。《思想錄》第三篇.必須打賭( 4 ) 為什麼我們遵從大多數?因為他們更有道理?不是,因為他們更有力量。 為什麼我們遵從古來的法律和意見?是因為他們更為健全?不,因為他們是單一的,因之將我們的差異之根除掉。《思想錄》第五篇.正義和作用的原因( 5 ) 我之尋求我的尊嚴,不是由我所盤據的這片空間──而是由我的思想所能達到的領域。如果我擁有了世界上的種種,我將不再擁有自己。世界以空間圍繞我,吞沒我,如一個原子;但由思想我包容世界。《思想錄》第六篇.哲學家( 6 ) 人的天性並非一直在前進;它有它的前進與後退……世世代代對人性之發現是同樣的……大自然循序漸進而行動,往而復始。它去了又回來,然後前進稍許,然後又後退兩倍,然後又前進得比一向更多,等等。 海潮同樣;太陽亦顯然同樣。《思想錄》第六篇.哲學家( 7 ) 在我要寫下我的思想之際,它往往消失了;但這使我記得我的薄弱:我常常遺忘。這正如我遺忘的那些思想一樣能夠教育我;因為我所努力要知道的只是我的無有。《思想錄》第六篇.哲學家( 8 ) 體驗上帝的,是心,而非理性。這即是信仰:上帝是由心所直感,而非由理性。《思想錄》第四篇.信仰的手段( 9 ) 那些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諸如我們擁有的區區之物,往往是最微不足道的東西。是這樣微不足道的東西,我們的想像把它放大,變成了山。只要把想像力另外一轉,就可以毫不費力發現這件事。《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0 ) 目前的時代,真理是那麼晦暗不明,謊言又是那樣根深蒂固,以致於除非我們熱愛真理,我們便不會認識真理。《思想錄》第十四篇.辯駁斷想( 11 ) 雄辯是思想的一幅圖畫,因而那些畫過之後又添上幾筆的人,就是在寫意而不是在寫真了。《思想錄》第一篇.關於精神和文風的思想( 12 ) 但願人們不要說,我並沒有說出什麼新東西:題材的處理就是新的;在我們打網球的時候,雙方打的只是同一個球,但總有一個人打得更好些。《思想錄》第一篇.關於精神和文風的思想( 13 ) 讓人思索自然界全部的崇高與宏偉吧,讓他的目光脫離自己周圍的卑微的事物吧!讓他看看那種輝煌燦爛的陽光就像一座永不熄滅的爝火在照亮著全宇宙;讓地球在他眼中比起太陽所描掃的巨大軌道來就像是一個小點;並且讓他震驚於那個巨大軌道的本身比起蒼穹中運轉著的恆星所環繞的軌道來,也只不過是一個十分細微的點罷了…… 但是為了給他展示同樣可驚可訝的另一幅壯觀,讓他能探討一下他所認識的最細微的東西吧。讓我們給他一枚身軀微小而其各個部分還要更加微小無比的寄生蟲吧,它那關節裏的肌肉,它那肌肉裏的脈絡,它那脈絡裏的血液,它那血液裏的黏汁,它那黏汁裏的一微一毫,它那一毫一微裏的蒸氣,並且把這些最後的東西再加以分割…… 我們的軀體呢,它在宇宙中本來是不可察覺的,它自身在全體的懷抱裏本來是無從覺察的,而與我們所不可能到達的那種虛無相形之下卻竟然一下子成了一個巨靈,一個世界、或者不如說成了一個全體。 他思考到自己是維繫在大自然所賦給他在無限與虛無這兩個無底洞之間的一塊質量之內時,他將會對這些奇蹟景像感到戰慄的……《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4 ) 人對於自己,就是自然界中最奇妙的對象;因為他不能思議什麼是肉體,更不能思議什麼是精神,而最為不能思議的則莫過於一個肉體居然能和一個精神結合在一起。這就是他那困難的極峯,然而這正是他自身的生存。《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5 ) 精神自然而然要信仰,意志自然而然要愛慕;從而在缺少真實的對像時,它們就非附著於虛妄不可。《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6 ) 僅僅願意遵循理性的人,在一般人的判斷裏,就是蠢人。而我們又必須根據世上最大多數的人的判斷來下判斷。因為這樣才會討人喜歡,所以我們就必須整天都在為了想像之中的好處而辛勞;並且當睡眠消除了我們理智的疲勞之後,我們又得馬上爬起來去追求這類過眼煙雲……《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7 ) 必須是異常之清醒的理智,才能把那位住在自己精美的後宮裏,有四萬名禁衛軍簇護著的大公爵也看成是一個凡人.《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8 ) 習俗束縛了天性。《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19 ) 一個君主可以成為全歐洲的話柄,但唯有他本人卻對此一無所知。《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 20 ) 把一件事提供給另一個人去判斷,而又不以我們向他提供這件事的方式而敗壞他的判斷,那是多麼困難啊!《思想錄》第二篇.人沒有上帝是可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伏爾泰 ( Voltaire Francois-MarieArouet.1694─1778 ),法國啟蒙思想家、小說家、散文作家和劇作家。 ( 1 ) 有人對一個種田的人說:「你的魚池裏魚養得太多了,牠們長不好的;你的牧場裏牲畜太多,缺少草,它們是要餓瘦的。」在這勸告以後,就發生了這樣的情形:竹簽魚把這個種田人的鯉魚吃去了一半;狼把他的綿羊吃了一半;餘下的便都肥起來。他高興他這種經?管理嗎?這個鄉下佬就是你自己;你的一種情慾吞噬了其他情慾,你卻以為你戰勝了你自己。《哲學辭典》性格 ( 2 ) 性格這個詞是從希臘語「蓋印」(impression)「雕刻」(gravure)二詞來的。性格就是大自然在我們內心所刻劃的東西。《哲學辭典》性格 ( 3 ) 當世界脫離泥淖一段時間後,卻又掉入另一個泥淖;高尚的年代之後,野蠻的時代緊隨而來。而這野蠻時代去而復來;這是一種白天與黑夜的不斷交替。 《哲學辭典》奇蹟 ( 4 ) 善於使用兵器的民族總會征服那些黃金多而勇氣少的民族。《哲學辭典》平等 ( 5 ) 不管我們給這些不動腦筋的大眾是真理還是謬誤,是智慧還是瘋狂,對他們都沒差別;他們跟隨這個或那個都一樣,他們只是盲目的機器。《筆記》 ( 6 ) 我們不過是軟弱的自動機器,由看不見的手牽引我們在這個世界舞臺上活動,我們當中又有誰能看見牽引我們的那根線呢?《哲學辭典》靈魂 ( 7 ) 天啟一定勝過一切哲學。學說鍛鍊心靈,但是信仰卻照明和指引它。《哲學辭典》靈魂 ( 8 ) 沒有任何哲學家能夠憑他自己的力量把遮蓋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最初本原的幕布揭開;哲學家爭論,而自然卻在行動。《哲學辭典》靈魂 ( 9 ) 最唐突的神話最容易被思想貧乏的人接受。《哲學辭典》靈魂 ( 10 ) 我們的心靈界限處處都有;我們卻像孔雀一樣驕傲炫耀。《哲學辭典》人類心靈的界限 ( 11 ) 有一戶人丁興旺的人家,耕種塊肥田,鄰近兩小戶人家種的是塊無法耕種的不毛之地:必定是這兩戶窮人服侍那戶富豪,要不然就是兩家窮人把富戶殺死,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兩家赤貧戶有家去給濶人幫工來糊口;另外一家去搶劫富戶被人打敗。為人服役的那一家就是僕人和長工的起源,被人打敗的那一家就是奴隸的起源。《哲學辭典》平等( 12 ) 有些人會跟你們說:「不要相信宿命論,因為相信宿命論必定會覺得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必定也就什麼事都不做啦……。」 諸位先生,絲毫不用擔心,反正我們總歸會有慾望和成見。因為我們命定地要受成見和慾望支配……。 我必然有個慾望寫這個,而你也必然有慾望譴責我,我們二人都同樣是傻子,都同樣是命運的玩物。《哲學辭典》命運 ( 13 ) 我既不了解創造,也不了解虛無,因為我沒有參與上帝的事務……《哲學辭典》靈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卡繆 ( Albert Camus ,1913 ─ 1960 )法國存在主義大師、諾貝爾文學獎小說家。 ( 1 ) 薛西弗斯遭受天譴,諸神命他晝夜不休地推滾巨石上山。到達山顛時,由於巨石本身的重量,又滾了下來。薛西弗斯又要重新把巨石推上山顛,如此循環不息。祂們認為,沒有一種刑罰比徒勞無功和毫無指望的苦役來得可怕了。但卡繆認為: 「使我感興趣的是薛西弗斯一駐足,再回首那頃刻。一張如此緊貼石塊的面龐,其本身也已僵化為石了!我見那人拖沉重但規律的步伐踱下山岡,走向永無止盡的酷刑。那可供歇息的一刻,如同他的苦難一般確鑿,仍將反覆再來,那正是他恢復意識的一刻。每當他離開山顛,踽踽步向諸神的居處時,他便超越了命運。他比那塊千鈞磐石更為強。」 「蔑視 ( scorn ) 能克服任何命運。」 「奮鬥上山此事本身已足使人心充實。我們應當認為薛西弗斯是快樂的。」 卡繆認為面對人生的荒謬無理性,要既不逃避,也不投降,而以蔑視反叛的姿態,不屈地存在。要超越世界給我們的種種壓力,英雄式的生命意義便得以顯示。《薛西弗斯的神話》( 2 ) 深厚的感情一如偉大的作品,其涵義總是多於其所表達的……偉大的感情擁有自我的天地,無論是壯麗的或是卑的。它的熱情溫暖了一個冰寒的世界,在其中展現自己的氣候。《 荒謬的牆 》( 3 ) 某些清晨,轉過一個角落時,一顆愉人的露珠會滴落在心頭上,然後蒸發了。但它的清涼仍在,這就是心靈始終需要的。《 重返迪巴札 》( 4 ) 我再度在迪巴札悟出一個道理:人必須在內心保持某種清新和一道喜悅的冷泉,必須去愛那規避不義的白日,並且重新加入那已爭得光明的戰。在這兒,我再捕捉到昔日的美麗,我度量自己的幸福,終於瞭解到:在人類最瘋狂的惡劣的歲月裏,那座天空的記憶從未捨我而去。這正是在末了使我得免絕望的東西………隆冬時,我終於發現了內心有一個不可征服的夏天。《 重返迪巴札 》( 5 ) 生命不是被更新的,而是被焚盡的。《 阿爾及爾之夏 》( 6 ) 「萬物凋零,記憶猶存。」《 阿爾及爾之夏 》( 7 ) 極限存在,任何膽敢踰越它的人,會被無情地擊倒。《 海倫的放逐 》( 8 ) 人的偉大不在征服別人或獻身無理,而在於他決心要比環境更堅強。假如他的環境是無理的話,他只有一個方法來克服它,那就是使自己本身要合理。《真理之夜》( 9 ) 有畤在某個街角,或某個長期戰爭的片刻休歇裏,我忽然想歐洲那些很熟悉的地方。歐洲是由痛苦和歷史所鑄造出來的一塊宏偉壯麗的土地。我重新體會我們西方人朝聖的旅途:彿羅倫斯修道院的玫瑰花、克拉科鍍金的圓頂、蕭條的赫拉欣宮殿、那橫跨馬瓦塔河的大橋及橋上彎曲的雕像、沙玆堡精緻的花園等等,想花朵和石頭,那些山丘和風景,心理的時間和物理的畤間就不禁在風景裏混合成老樹和石碑!我記憶中的這些印象溶合成一張表情,那就是我祖國的表情。《致一德國友人信》( 10 ) 起床、街車、辦公室或工廠四小時、吃飯、街車、工作四小時、吃飯、睡覺,以及接踵而來的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和星期六,依照同樣的節拍──大部份時間這種步調很容易跟上。但是有一天「為什麽」這問題產生了,於是,萬事復始時,便會感到極端不耐和疲憊.「開始」──這是很重要的。履行機械化生活最後的結果就是疲憊,但同時它卻產生了意識的衝動。《荒謬的推理》( 11 ) 我們生活在未來之中:「明天」、「以後」、「當你發跡時」、「歲數大時你就明白啦」。這種不相干的字眼是很微妙的,因為,到底它是一種死亡的方法。《荒謬的推理》( 12 ) 一個人隔著電話亭的玻璃板說話,你聽不到他所說所云,但你卻可看到他那無法理解的啞劇:你不知道他為何而活著……有時在鏡中和我們照面的陌生人,在自己的照片中出現的那位熟悉卻又令人驚惶的兄弟,也正是荒謬。《荒謬的推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亞里士多德 ( Aristotle. 384BC ─ 322BC )古希臘偉大哲學家、倫理學家、邏輯學家和科學家。 ( 1 ) 真正的幸福生活是免於煩累的善德,而善德就在於中庸。最好的生活方式就應該是行中庸,行於每個人都能達到的中庸。《政治學》( 2 ) 一個政體如果要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必須使全部各部份(各階級)的人民都能參加而懷抱著讓它存在和續的意願。 《政治學》 ( 3 ) 最良好的政體不是一般現存城邦所能實現的,優良的立法家和真實的政治家不應一心想往絕對至善的政體,他還須注意到本邦現實條件而尋求同它相適應的最良好政體。……政治學方面大多數的作家雖然在理論上各具某些卓見,但等到涉及有關應用(實踐)的事項,卻往往錯誤很多。我們不僅應該研究理想的最優良的政體,也須研究可能實現的政體,而且由此更設想到最適合於一般城邦而又易於實行的政體。《政治學》( 4 ) 有些人厭棄政治,認為獨立的自由人生活異於政治家生活,他們常樂於安靜,寧願避世寂處。……這個學派把「無為」看得過高,竟然認為「無為」勝於「有為」,這是另一個謬誤。有為就是幸福,義人和執禮的人所以能夠實現其善德,主要就在於他們的行為。 另一學派則認為最優良的生活寓於政治活動之中,人生一定要有「善行」 而後可以獲致幸福,而一切「無為」的人就沒有「善行 」可言。……然而,或許有些人接受這一論點,認為最高的權威就是一切善行中最高的事物,認為權力愈大,所能實踐的行為也必愈多而且愈大。推廣這種解釋,人們一旦執掌權力,便永遠不應該把它讓渡給他的鄰人了,反之,他還得盡其所能,從鄰人那裏爭取更多的權力。既然人間的至善在於實踐,而實踐有賴於權力,那麼,凡是遇到權力關頭,就應當仁不讓,誰也不應顧及誰,父不必讓其子,子不必管其父,朋友也不必互相關顧。如果說這種解釋其中也包含真理,那麼盜賊和暴徒,對他們所作的行為,也未嘗不可托辭為懷有某種崇高的目的,所以使用這種手段了。然而,這終究不是事實所能容許的。《政治學》( 5 ) 為什麼一個青年人能成為一個數學家,而不能成為哲學家、或物理學家,這是因為數學的對像借抽象而存在,而那些其他學科的第一原則則是來自經驗。《 倫理學 》( 6 ) 我們之所以忙忙碌碌正是為了要能夠有閑暇,從事戰爭正是為了要和平度日。《 倫理學 》( 7 ) 對於人來說,合乎理性的生活是最好、最愉快的生活,因為沒有任何東西比理性更屬於人的了。《 倫理學 》( 8 ) 關於榮譽和辱,中庸者是適當的自尊,過份者是一種「虛榮」,不足者是太自卑。《 倫理學 》( 9 ) 人類在其完滿時,是最優良的動物,但是如果違反法律和正義,他就是一切動物中最惡劣的;因為武起不正義是比較危險的,人天生具有武,這就是運用智慧和德性,他可以把它們用於最壞的目的。所以,如果他無德,就會淫凶縱肆、貪婪無度,成為最骯髒,最殘暴的動物。《政治學》( 10 ) 人從孩提的時候就有摹仿的的本能,人優於動物的地方就在這裡,人是最善於摹仿的動物,他們最初的知識是由摹仿而來的。《詩學》( 11 ) 用字是很重要的事,但尤其重要的是善於使用隱喻字,唯獨此中奧妙無法向別人領教;善於使用隱喻字表示有天才,因為要想出一個好的隱喻字,須能看出事物的相似之點。《詩學》( 12 ) 音樂確有自己價值:它是閑暇時的智力享受……它是被認為一個自由人應該選擇的度過閑暇的方式之一。《政治學》 ( 13 ) 對應發怒的事物發怒,對應發怒的人發怒,當發怒時發怒,只要人們這樣做,就該受到讚揚。《倫理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塞羅 ( Cicero,Marcus Tullius . 106 BC - 43 BC )古羅馬政治家、律師、古典學、作家。 ( 1 ) 一個人經過了野心與情慾的追逐,競爭與仇恨以及一切情感的驅役,然後恢復本來面目享受超然的生活,那是何等的幸福呀!智識學問如要休養,閒逸的老年是最好不過了。《論老年》XIV( 2 ) 在聚會的時候我的快樂也不全在物質方面,我最大的快樂還是在與朋友歡聚談話。我們的祖先把朋友宴會喚做「共同生活」,是很有道理的,表示生活的團聚,比希臘文的「聚餐」、「歡飲」好得多,因為這兩個名詞太把聚會的最無價值的一部份抬高,而忽略了其最美妙的意義。《論老年》XIII( 3 ) 枯里烏斯坐在家裏火爐旁,薩姆尼姆派人給他送來一大堆金子,他鄙夷的拒絕了這個饋贈,他說:「我覺得擁有金子不算光榮,能統轄那些擁有金子的人才算光榮。」《論老年》XVI( 4 ) 哲學真是值得我們無窮盡的稱讚,因為哲學能使一切肯遵守哲學條規的人毫無苦惱的走過一生的各個季候。《論老年》I( 5 ) 執政官應當記住他是國家的代表,他的職責是維護國家的名譽和專嚴,實施法律,他把法定的權利施予每一個人。執政官不要忘記,所有這些是人民交給他的神聖職責。《 論義務 》I ( 6 ) 集勇敢和偉大為一身的人物,主要有兩個特點。第一,他對外在環境漠不關心。這樣的人相信,除了道德善和財產之外,沒有任何東西值得去讚揚和去追求。他知道他不應該屈從於任何人,任何激情,或命運的任何變故。他的第二個特點是,當他的靈魂一直受這種教育時,他不僅會做出偉大的和極為有用的事情,而且還會去做艱巨費力,充滿生命危險的行動和值得獻出生命的事情。《 論義務 》I( 7 ) 勇氣就是對艱苦和痛苦的蔑視。《 論義務 》IV( 8 ) 如果說心靈比肉體強健,那麼心靈所染之疾病也比肉體所染之疾病更厲害。《 反腓力辭 》XI( 9 ) 哲學是靈魂的醫師,它能消除精神上空虛的煩惱,使我們擺脫慾望和驅走恐懼。《 辯論集 》II ( 10 ) 卡圖:生命的途徑是固定的,自然只安排一條途徑,每人只能跑一回,生活中每一階段自有其適宜的特質;童年的幼稚,青年的勇邁,中年的穩重,老年的成熟,──這是自然的程序,應該按照適宜的時候去令人享受。《論老年》X ( 11 ) 人的心靈是在學習和思考的哺育下的,他永遠在探索或做一些事情。他沉浸在探索和學習的快樂之中。《論義務》I( 12 ) 「死期」是什麼?我想知道。大自然賦與我們生命的貸款,沒有確定償還的日期。倘若自然在其願意的時候收回貸款,人們有什麼可抱怨的呢?《辯論集》I( 13 ) 如果一個人能對天上的事物沉思,那麼在他面對人間的事物時,他的所說所想就會更加高尚。西塞羅( 14 ) 如若你不了解在你出生以前發生的事情,你始終只能是個孩子。如若人類的生活不與其祖先的生活結合起來,並被置於歷史的氛圍中,那它又有什麼價值?《演說家》XXXI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羅多德 ( Herodotus . 484 BC — 425 BC ) 古希臘歷史學家,被譽為 "歷史之父 " ( 1 ) 我的責任是在報道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我自己並不一定就相信這些事是真實的。── 我這項聲明,適用於我的全部著作。《 歷史 》VII( 2 ) 當薛西斯 ( Xerxes 波斯國王 ) 看到他的水師遮沒了整個海列斯彭特,而海濱及阿比多斯的平原全都擠滿了人的候,他初表示他自己是幸福的,但隨後他哭泣來。 薛西斯的叔父阿爾塔巴諾斯,就是起初毫無顧慮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勸阻薛西斯不去遠征希臘的那個阿爾塔巴諾斯,看到薛西斯哭起來,便問他: 「 國王,你現在的所作所為和你剛才的所作所為怎麼有這樣大的差別呀!你剛剛說你自己是幸福的,可是轉眼之間你就哭起來了。」 他回答:「你看這裡的人們,盡管人數是這樣的多,卻沒有一個能夠活到一百歲。想到一個人的全部生涯是如此短促,因此我心中起了憐憫之情。」《歷史》VII( 3 ) 波斯士兵 具有豐富的知識然而又不能控制行為,這是所有人類疾病中最痛苦的。《 歷史 》IX( 4 )  在策的時候由於考慮到他會遭遇到的一切而膽怯,但是在行動上十分果敢,這樣的人可以說是最有智慧的人了。《 歷史》VII( 5 ) 不管人間城邦是大是小,我將要同樣地加以述。因為先前強大的城邦,現在有許多已變得默默無聞了;而現在雄強的城邦,在往昔又是弱小的。我之所以要對這兩者同樣加以論述,是因為我相信,人間的幸福不會長久停留在一個地方。《 歷史 》I( 6 ) 阿瑪西斯 要知道,有弓的人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拉開的,如果弓老是拉,它們就會毀壞,而等人們需要它的時候,它已經沒有用處了。人的道理也和這個道理一樣。如果他們總是從事嚴肅的工作,而不把一部份的時間用來消遣,他們在他們不知不覺之中便會瘋狂起來或是變成傻子。《 歷史 》II( 7 ) 當 ( 塔蓋伊人的 ) 孩子出生的時候,親族便團團圍坐在這個孩子的四周,歷數人間的一切苦惱,並為這孩子出生之後所必然體驗的一切不幸事件表示哀悼。但是在埋葬死者時,他們卻反而歡欣快樂,因為他解脫了許多災禍而達到了完滿的幸福境地。《 歷史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謨 ( Hume,David. 1711─1776 ),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政治思想家、懷疑論者。 ( 1 ) 一個人雖看見一物體在受其他物體衝擊後運動起來,卻不能由此推斷說別的一切物體都會因相似的衝擊而運動起來。因此,所有依據經驗而來的推論都是習慣的結果,而不是推理的結果。《人類理解研究》IV ( 2 ) 一個老農之所以比青年農民精於他的稼穡,正是因為日光、雨水和土地,對植物的生長有一種恆常一律的作用,正是因為經驗教給老農以指導和支配這些作用的規則。《人類理解研究》VIII ( 3 ) 他們(指某些哲學家)提出一種人造的幸福,並企圖通過理性的規則以及通過沉思來使我們快樂……出於什麼樣的目的,我要妄自去調整、斟酌或增補那些自然已經在我身上牢固樹立的任何一個動機或原則呢?假如自然並沒有使一件物體能夠給我的感官帶來快樂,而我卻鍛鍊自己的能力,努力要從這一物體得到快樂,那是愚蠢的……這全是出於傲慢的聲音,而不是出於自然的聲音……為什麼一定要請求你們這些驕傲又無知的哲人,向我昭示通往幸福之途呢?還是請教一下我自己的感情和愛好吧。在它們之中我才能獲悉自然的命令……。《休謨散文集》優雅而快樂的人 ( 4 ) 那如此引誘你高傲之心的榮譽,那誘惑你孤芳自賞的榮譽,它不過是一個回聲,一個夢,甚至是一個夢的幻影,一點小風就會把它驅散,愚昧無知的氓呼出一口氣就會使它消失。你倒不必害怕死亡會把它奪去。但是看哪!當你還活的時候, 誹謗卻會把它從你那兒奪走;無知也會怠慢它……《休謨散文集》優雅而快樂的人 ( 5 ) 如果說生命是易逝的,青春是短暫的,那我們就應該更好地使用眼前的時光,一點也不要錯過那易朽的肉身所應享有的福祉。只一會兒功夫,這些就將不復存在了。我們及時行樂吧!就像我們從未享受過一樣。人們對我們的記憶不會總是留在地球上的,甚至傳說中的地下幽靈也不會為我們提供寓所。我們無效的擔憂,我們徒勞的計劃,我們靠不住的推測,將都被耗盡失去。我們現存的萬事萬物始因的疑問,啊啊!必將永遠得不到解答……。《休謨散文集》優雅而快樂的人 ( 6 ) 我對於哲學家們在一些問題上所作的判斷持有懷疑態度……他們似乎沒有例外地都容易犯一種錯誤:把他們的原理規定得過死,不能說明大自然在它的全部作用中所造成的那麼多千變萬化。如果一個哲學家一旦抓住了某個他喜愛的原理,而這個原理也許能說明許多自然現象,他就會把這個原理擴大到說明整個世界,把一切現象都歸因於這個原理……我們的心靈自身是狹小偏窄的,我們無法使我們的概念擴展到能同自然的變化和範圍相匹敵的地步……。 《休謨散文集》懷疑派 ( 7 ) 一個在舞蹈學校的舞會上穿新衣的小姑娘,她所得到的十分快樂的享受,同最偉大的演說家以自己光輝的雄辯得勝利,支配一個大集會上眾多聽眾的熱情和意見時那種感受不相上下……《休謨散文集》懷疑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雅斯培 ( Karl Jaspers,1883─1969 ),德國哲學家,當代存在主義大師。 ( 1 ) 一個小女孩正在上扶梯去看她的姑母。忽然她開始想到每一件眼前的事物是如何地在改變、在流動、在掠過,就像以前根本不曾這樣發生過一樣,於是她自思自忖道:「世界上必然會有某些東西是經常不變的……我現在正在踏這座樓梯去看姑媽──這就是一件我永遠不會忘記的事。」《哲學是甚麼》( 2 ) 當我對自己的「信仰」極感確定時,卻正與其他人的「信仰」發生衝突;也就是:我們經常在某些地方發現一種「限度」,在這個限度之外,似乎只有毫無「統一」希望的?爭,而其結果顯然只有「征服」或「殲滅」;並且是:由於「軟弱」與「柔順取悅」,而使得那些無所信仰的人們,或則盲目地結黨成群,或則頑倔地互相攻擊。《哲學的根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羅素 ( Russell, Bertrand. 1872─1970 ),英國本世紀聲譽卓著,影響深遠的思想家之一,在哲學、數學、科學、歷史、政治等多方面有所建樹。 ( 1 ) 現在社會上一般人幾乎都沒有休閒時間,這並不是現在的人比以前的人更努力工作,而是因為享樂本身已經變得和工作一樣費力氣了。結果人的聰明雖增加,智慧卻減少了,因為大家都沒有時間做從容不迫的思考,而這種思考可以說是智慧慢慢結晶的過程……如果能加長沉思默想的時間,無益的空忙也會相對地減少。《羅素短論集》沉思習慣的衰微 ( 2 ) 一個人想登峰造極,天賦能力當然是必要的,但除此更需加上類似征服世界的野心,或為迦太基的災難服仇的心願那種強烈而單純的情感;也需要從小專注於一切與某種事業有關的問題。《羅素短論集》父親的影響( 3 ) 親子之間的對立在於生理上的原因,也就是說,小孩子需要不停地動,需要不斷製造聲音,而大人卻需要肌肉和神經的休息。《羅素短論集》子女( 4 ) 綜觀歷史,用不過分強調便可以看到一些重要原則:停滯的階段是當個人感到無能為力的時候,進步的階段則是當人們覺得大有可為,而且亟願各盡所能的時候。《如何閱讀和了解歷史》————————————————————————達爾文 ( Darwin, Charles. 1809─1882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者。 ( 1 ) 關於物種起源,完全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一位博物學者如果對生物的相互親緣關係、胚胎關係、地理分布、地質演替以及其他這類事實加以思考,那麼他大概會得出如下結論:物種不是被獨立創造出來的,而和變種一樣,是從其他物種傳下來的。《物種起源》緒論( 2 ) 每一物種所產生的個體,遠遠超過其可能生存的個體,因而便反復引起生存鬥爭,於是任何生物所發生的變異,無論多麼微小,只要在復雜而時常變化的生活條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於自身,就會有較好的生存機會,這樣便被自然選擇了。根據強有力的遺傳原理,任何被選擇下來的變種都會有繁殖其變異了的新類型的傾向。《物種起源》緒論( 3 ) 比較復雜的器官和本能的完善化並不依靠超越於、甚至類似於人類理性的方法,而是依靠對於個體有利的無數輕微變異的累積……。《物種起源》第+五章:覆述和結論( 4 ) 我發現 ( 雖然發現是在無意識和不知不覺之中進行的 ),觀察和推理的快樂要比技巧和運動中的快樂高得多。《自傳》( 5 ) 對於勝利,盾可能與刀劍與矛一樣重要。《物種起源》————————————————————————————盧克萊修 ( Lucretius. f1. 1st cent. BC )拉丁詩人和哲學家。 ( 1 ) 當狂風在大海裏捲波浪的時候,自己卻從陸地上看別人在遠處拚命掙扎,這該是如何一件樂事;並非因為我們樂於看見別人遭受苦難,引以為幸的是因為我們看見我們自己免於受到如何的災害。這同樣也是一件樂事:去遼望遠處平原上兩軍佈成陣勢大戰方酣,而我們自己卻不是危險的分受者;但再沒有什麼更勝於守住寧靜的高原,自身為聖賢的教訓所武裝,從那裏你能遼望下面別的人們,看他們四處漂泊,全迷途,當他們各自尋求生的道路的時候;他們彼此較量天才,爭取名位,日以繼夜地用最大的賣命苦幹企圖攫取高高的權位和對世事的支配。啊,可憐蟲的精神!冥頑不靈的心!在惶惶不可終日中,在黑暗的生活中人們度過了他們極其短促的歲月。竟然看不見自然為她自己並不要求任何別的東西,除了使痛苦勿近,叫它離開肉體,除了要精神享受愉快的感覺,無憂無慮。 《物性論》第二卷( 2 ) ……無畏地往來於全世界帝王人主之間,……不震懾於黃金的閃爍或紫袍的光彩,  我們在大白天有時也害怕很多東西, 它們其實半點也不比孩子們顫慄 以為會在黑暗中發生的東西更為可怕。 能驅散這個恐佈,這心靈的黑暗的, 不是初升太陽眩目的光芒 也不是早晨閃亮的箭頭 而只是自然的面貌及其規律。 《物性論》第二卷( 3 )  獨立存在的全部自然, 乃由兩種東西構成: 那便是物體和虛空, 物體在虛空中置放, 物體在虛空中運動。 《物性論》第一卷( 4 )  虔誠並不在於使自己被看見 把頭蒙住轉而向一塊石頭, 不在於經常去靠近一切神壇; 或者匍匐在地上爬近去叩頭, 在神龕面前伸出張開的雙手, 或者用大量犧牲的血灑濕神壇, 或者接連不斷地許願求福; 而是在於能夠靜心觀看萬物。 《物性論》第五卷——————————————————————————孟德斯鳩 ( Montesquieu,Charles-Louis deSecondat,Baron de 1689─1755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政治哲學家、文學家。 ( 1 ) 共和國亡於奢華,君主國亡於窮困。 《論法的精神》( 2 ) 要享受自由的話,就應該使每一個人能夠想什麼就說什麼;要保存自由的話,也應該使每一個人能夠想什麼就說什麼。這個國家的公民可以說或寫一切法律所沒有明文禁止說或禁止寫的東西。《論法的精神》( 3 ) 什麼樣的政體需要監察官?我的回答是,共和國需要監察官。共和政府的原則是品德。可以肯定,破壞品德的不僅是犯罪行為,疏忽、錯誤、愛國心的些許冷淡、不良的榜樣,腐敗的種子,也破壞品德。這些東西並不違反法律,而是逃避法律;不是破壞法律,而是削弱法律。這一切都應由監察官加以糾正。《論法的精神》--------------------------------------------------------阿奎那 ( Aquinas,St. Thomas. ca. 1225─1274 )義大利經院哲學家,天主教博士。 ( 1 ) 所有愉快中最高級的愉快,存在於對真理的沉思。如上所述,每一愉快都在於減輕痛苦。因此,真理的沉思也減輕痛苦和憂傷;一個人越是成功地達到真理的沉思,愈是成為一個智慧的愛好者。《神學大全》( 2 ) 禽獸的靈魂是由肉體的某種能力產生的,而人的靈魂是上帝創造的。 《神學大全》I, 75, 6( 3 ) 其他動物以感官對象為樂,只是為了填飽肚子和性行為,而只有人以感覺對象的美為樂,作為自己的目的。 《神學大全》I, 91, 3( 4 ) 德性的真正報酬是幸福,高尚的工作為的是幸福,如果他們為榮譽而工作,它便不是德性,而是野心。 《神學大全》I-II, 2, 2( 5 ) 在外來的一切情感中,死亡居首位,正像在內部情感中,性慾是首要的一樣。 《神學大全》III, 增補,96, 6( 6 ) 婚姻的達成,遵循與簽訂物質契約合同同樣的方式。簽約雙方首先要向對方書面表達自己的意願,否則物質合同便無法簽訂,因此,同意訂婚的答覆也必須通過書面表達。所以,文字的表達對於婚姻來說,相當於清水對於神聖洗禮一樣重要。 《神學大全》III, I附錄,45, 2( 7 ) 性慾只有在夫妻生活中得到滿足時才不致導致邪惡。 《神學大全》III, 補充,42, 3( 8 ) 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愛你的敵人」這句話。 第一,似乎我們應當把敵人作為敵人來愛。這與仁慈相違背、相矛盾,因為,這意味著要愛對方的罪惡。 第二,愛你的敵人指以一般方式去愛他的本性。在此意義上,所謂愛敵人就是在愛上帝、愛鄰人的同時,不應把敵人從一般意義的鄰人之中排除出去。 第三,愛你的敵人可被認為特別針對他的愛。即對敵人要有愛的特殊舉動。仁慈並不絕對要求做到這一點,不要求我們對每個人有特殊的愛的舉動,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但是,當我們的心靈有所準備時,仁慈要求我們如此,即必要時,應當準備去愛我們的每個敵人。 人的確應當如此去做,為上帝而愛敵人,並非需要如此,而是為了仁慈的完善。 《神學大全》II-II, 補充,25, 8( 9 ) 一個人越是愛上帝,他就越不害怕懲罰。首先,因為他很少想到他自己的利益,懲罰主要是針對這個而來的。其次,他越是迅速地依靠上帝,他越有得到善報的自信,因此也就越少對受到懲罰的恐懼。 《神學大全》II-II, 補充,19, 10( 10 ) 如果我們對有害的東西掩掩蓋蓋,有害的東西會更有害,因為靈魂更集中於它。但是如果允許它逃出去,靈魂的注意力分散了,似乎都轉到了外部事物上,這樣,內部的悲傷也就減緩了。這就是為什麼當人們悲痛難忍的時候,他們要從外部表現出來,眼淚或呻吟,甚至是言語。這樣,他們的悲痛減輕了。 《神學大全》I-II, 38, 2--------------------------------------------------------康德 ( Kant,Immanuel.1724─1804 ),德國哲學家,唯心主義者。 ( 1 )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又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 然而,景仰和敬畏雖然能夠剌激起探索,但不能代替探索。《實踐理性批判》結論( 2 ) 大自然不做勞而無功的事,並且不會浪費自己的手段以達到自己的目的1。她把理性和以理性為基礎的意志自由賦給了人類……人類並不是由本能引導的,或者是由天生的知識所哺育、所教誨的;人類倒不如說是由自己本身來創造一切的。生產出自己的食物、建造自己的蔽護所、自己對外的安全與防禦 ( 在這方面大自然賦與他的,既沒有公牛的角,又沒有獅子的爪,也沒有惡狗的牙,而僅有一雙手 )、一切能使生活感到悅意的歡樂、還有他的見識和睿智乃至他那意志的善良,這一切完完全全都是他自身的產品……就好像是她有意讓人類──當他們從最低的野蠻狀態努力上升到最高的成熟狀態,以及思想方式的內在完滿性,並且從而上升到 ( 大地之上盡可能的 )幸福狀態的時候──能完全獨自享有這份功績並且只需感謝他們自己本身似的……看來大自然卻根本就不曾做任何的事情來使人類生活得安樂,反倒是要使他們努力向前奮鬥,以便由於他們自身的行為而使他們自己配得上生命與福祉。《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世界公民觀點之下的普遍歷史觀念1: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卷三「哲學推理規律。規律一」: 「大自然不作徒勞無功 的事;當少數就夠用的時候,更多就是徒勞無功的了」。( 3 ) 我們發現,人們能夠僅僅因施展力量而愉快,能夠因意識到在排除妨害下心的障礙時心靈剛毅而愉快,能夠因修養心智而愉快。《實踐理性批判》第一卷 第一章 純粹實踐理性原理( 4 ) 經驗的決定根據不適用於外在的普遍立法,但同樣也不適用於內在的普遍立法;因為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主體作為好的根據,但另外的人以另外的主體作為好的根據,而且即使在每一個主體自身,好的影響也是隨時而異,互有消長的。要想發現一條將這些好一概統制在使它們普遍一致這種條件下的法則,是絕對不可能的。《實踐理性批判》第一卷 第一章 純粹實踐理性原理--------------------------------------------------------------洛克 ( Locke, John. 1632─1704 ) 英國哲學家、政治思想家、經驗論者。  ( 1 ) 我們的一切知識都導源於經驗,而且是以經驗為基礎的。《人類理解論》 ( 2 ) 理解活動對真理的追尋,就如弋禽打獵一樣,在這些活動中,只是追求過程本身,就可造成很大一部份快樂。心靈在其通向知識的過程中邁出的每一步,都會有所發現。這些發現在當時看來,不僅是新穎的,而且還是最佳的。 《人類理解論》贈讀者 ( 3 ) 人如果不願攜籃丐為生,不願以丐得的意見作為餘茶剩飯而度其懶散的日子,他如果願意運用自己的思想,來追尋真理,則他所獵獲的,無論是什麼,他亦一定會得到獵人所能有的滿意。在追求中,每一時刻都可以給他一些快樂,來報答他的辛苦……。《人類理解論》贈讀者 ( 4 ) 曖昧含糊的說法,同牽強附會的言詞,久已被認為是科學的神秘所在;而且生僻訛用全無意義的文字,好像又因為沿用已久,賦有特權,應被人認為是博學深思的表現。因此,我們很不容易使說者和聽者都相信,那些文字只足以掩飾愚陋,阻礙真知。《人類理解論》贈讀者 ( 5 ) 我們理解的識別能力雖然萬分趕不上紛紜錯雜的事物………不能完全地普遍地了解一切事物………我們心中所燃的蠟燭已經足夠明亮可以供我們用了………我們的職務不是要遍知一切事物,只是要知道那些關係於自己行為的事物。如果我們能找尋出一些應遵循的准則,以使理性動物,在人所處的現世狀況之下,來支配他的意見,和由意見而生的行動;則我們便不必著急,怕有別的事情逸出我們的知識範圍之外。《人類理解論》第一章:引論 -------------------------------------------------克爾凱戈爾( 1 ) 我不知道基督教是否真實無妄,但我將認為它是真的,並以此來安排我的生活,以它為我的生活支柱──如果它被証明是錯誤的,我也不後悔我的選擇,因為它是我唯一關心的事情,那麼,這將是對基督教莫大的幫助。《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25( 2 ) 我從未貿然說世界是惡。我只曉得:基督教告誡我們世界是惡。但我還是不敢那麼講;我自己遠非純潔到能說這話的地步。我只講過,世界是平庸的,這正是我自己的生活所顯示出來的樣子。然而,那自己是懦夫卻又站在講壇上大聲怒喝世界邪惡的牧師真是太多了。我倒是想知道,他們的生活所表現出來的又是什麼一個樣子呢?我還不致於那麼強硬。我只是從小事入手。《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7( 3 ) 我的理智活動完全使我感到滿意,它將使我心情愉快地接受任何事物,只要我得以繼續致力於此一理智活動, 所以我也可以預見我的生活大致如此:我把舒適愉快的福音告知別人,自己則陷於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只有一件事情是個例外,即我可以持續不斷地從事我心靈和靈魂的工作。《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32( 4 ) 我可以忍受一切,哪怕它是比嚇人的骷髏更為可怕的惡魔,哪怕瘋狂將其鬼樣的面具放在我的眼前,而我也從那面具看出它實際上應該由我帶上。只要我關心我能否堅持對上帝的愛更甚於我能否獲得世俗的幸福,我就仍然能夠拯救我的靈魂。《恐懼與顫慄》P25( 5 ) 要是有人不去陶然忘己於愛的朗然顯發,反而從刨根究底中尋求滿足,那是再讓人難受不過的事了,這簡直就是莫大的敗情。對愛尋根問底就是毀滅愛。《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P451( 6 ) 蘇格拉底所經常談論的僅僅是飲食──但實際上他不斷談論和思考的卻是無限。 其他人則以玄而又玄的口氣喋喋不休地奢談什麼無限;而實際上他們不斷談論的只是飲食、金錢和利潤。《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24( 7 ) 我的奢望是,但願有可能阻止一個知識分子蛻變成世俗的工具。《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73( 8 ) 我必須時刻警醒,不使我的努力為追求自我的享樂所玷污,追求崇高的思想和真理,而不從中求得世俗的暫時利益。《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52( 9 ) 一切認為教士應和大學講師一模一樣的想法會由此招致基督教的絕滅。……問題的關鍵在於,教士不是要成為一個雄辯家,而是要成為一個據他所傳播的箴言而生活的人。《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91( 10 ) 人們幾乎從未運用自己已經擁有的自由,比如思想自由;相反倒要去要求什麼言論自由。《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6( 11 ) 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在多長的時間裡,以及在怎樣的層次上他能夠甘於寂寞,無需得到他人的理解。 能夠畢生忍受孤獨的人,能夠在孤獨中定永恆之意義的人,距離孩提時代以及代表人類動物性的社會最遠。《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03( 12 ) 基督不是一個崇尚虛飾的人,不會在精心修葺的教堂裏向崇尚虛飾的會眾佈道,討論有關真理來自痛苦的問題──他被人遺棄了,這就是現實。《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96 - 198( 13 ) 一個總是希冀最好東西的人將變得蒼老而且受生活的欺騙;一個總是對最壞情況作好準備的人將未老而先衰;而一個擁有信念的人,則將保持永恆的青春。《恐懼與顫慄》P4 ( 14 ) 畏懼和顫慄並非是基督教意義上的首要的推動力量;基督教意義上的首要的推動力量只是愛。畏懼和顫慄不過是生命旅程中的不安──畏懼和顫慄就是基督生活之操心和憂懷.《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P453 ( 15 ) 人是由上帝按祂的意圖創造的,只有在上帝之中,他才會找到安息。《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P453 ( 16 ) 只有一種確信,即倫理──宗教性的確信。這即是說,相信──你應該相信。要是有人問我,有了信仰,我是否就會被幸運之星恆照,那麼我會回答他:絕不,但盡管如此我相信,盡管如此我仍然具有一種不可言說的神聖的確信;一切都是好的,上帝即愛。《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P452 ( 17 ) 愛之隱而不露的生命珍藏於人最內在的深處,人無法究明她,因為她處於與人的整個此在的無法探究的關聯之中。寧靜的湖泊把自己的源泉深植於沒有任何明眼能看透的深處.然而,人之愛有一個比湖泊之源深得多的本源:人之愛本源於上帝之愛,倘若在深處沒有源,倘若上帝不是愛,就不會有哪怕是小小的湖泊,不會有人之愛。寧靜的湖澤本源於深隱的源頭,人之愛不可思議地本源於上帝之愛。寧靜的湖澤邀你凝目靜觀,但昏暗的倒影使你無從透視;同樣,上帝之愛中的愛之不可思議的本源也使你無從目睹。要是你執意窺視愛之本源,倒影就會瞞騙你,彷彿它就是本源,而實際上恰是它掩蓋了更深的本源。《二十世紀西方宗教哲學文選》P451-452 ( 18 ) 白白的睡蓮雖然躺在水面上,根卻是扎入了連思想也怕投入進去的沉沉的黑暗中的……《勾引家日記》P221 ( 19 ) 我的,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它們指的不是那屬於我的,而是我所屬的東西,那包容了我的全部存在的東西,它是我的──只要我屬於它。我的上帝不是那屬於我的上帝,而是我所屬的上帝。同理,當我說我的故土、我的家、我的天職、我的渴望、我的希望時,也是如此。《勾引家日記》P192 ( 20 ) 對於基督教真理的一切世俗──歷史的爭吵、辯論和證明必須統統拋棄,唯一的證明只是一個信字。如果我信(諸君知道,這是靈魂的一種內在的定),那麼,我的信在我總比理性強,事實上,信念是支撐理性的,而不是相反。《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65 ( 21 ) 一個教義體系不應建立在理解信念的基礎之上,而應建立在理解一個人不能理解信念的基礎之上。《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68 ( 22 ) 基督教既然不是一種教條,那麼,與教條不同,它也不是一種和傳揚它的人毫不相關的東西,只要這個人(客觀上)所言是正確的就可以了。不,基督教沒有選派教授,它選派的是使徒。如果基督教(正因其不是教條)沒有在傳揚它的人的生活中再現出來,那麼他就等於沒有傳揚基督教,因為基督教是關於人生的消息,只有在人類生活中得到實現,方才得以傳揚。總之,在基督教裡面生活,在一個人的生活裏表達基督教等等,即所謂重復。《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7 ( 23 ) 重復是基督教教育的核心。……根據基督教觀點,不僅要問,那人所說的是否正確,而且要問,那說的人怎樣?《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2 ( 24 ) 一個人如果沒有變成他所理解的那個樣子,就是沒有真正理解。《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26 ( 25 ) 做一個基督徒包含雙重的危險。 首先,成為一個基督徒就包含承受一切內心痛苦,包含放棄理性、遭到一種二律背反的折磨,…… 一個基督徒面臨的第二個危險是他必須生活在世俗社會的同時,證明自己是一個基督徒。《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51 ( 26 ) 膽敢邁出人生中定性一步的人,想必也拿得出頂風疾走的勇氣的。《勾引家日記》P111 ( 27 ) 任何不懂得死亡要花費全副精神力量的人,任何不懂得英雄總死在前面的人,在人生觀方面都不會前進多遠。《恐懼與顫慄》P88 ( 28 ) 一個人的能力大小可由這一尺度加以測度,即在他的理解力和他的意志力之間究竟距離多遠。一個人必須能夠迫使自己按照所能夠理解的那樣去做。在意志力和理解力之間存在的便是推諉和迴避。《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26 ( 29 ) 假如人們嚴格奉守安息日的儀式,就應禁止牧師們在禮拜天講道;為什麼要偏袒這種生意而不計其餘呢!既然其他所有的舖子必須在禮拜天歇業,那麼為什麼允許牧師們的舖子開張呢?事實上,既然牧師是靠禮拜天賺錢,那麼準是賺錢和追求營業額的慾望促使其違反了清教徒教規。《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6 ( 30 ) 在異教時代,劇場代表對神的崇拜。 在基督教時代,教堂變成了法定的劇場。何以見得?因為人們發現,每周一次如此這般地在想像中和上帝做一次交往是快樂的,事實上也是十分有趣的。不多也不少。《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89( 31 ) 有人捍衛基督教,有人攻擊基督教,而當要說的已經說完,要講的也已經講完的時候,如果有人拿他們的生活加以檢驗,那麼,雙方在生活中對於基督教是沒有什麼太多的關注的;他們不過是以此謀生罷了。《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8( 32 ) 今天我和一位牧師大人談過話。他熱情洋溢地解釋說,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位男托僧。那麼為什麼他自己不去做一個男托僧呢?在這一點上,一個人至少不能說:「我不會做。」因為這不過是一個意志問題。換言之,那位牧師大人寧願呆在那裏過他的富足生活。可是禮拜天一到,他將做一次感人肺腑的佈道,內容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位男托僧。《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85( 33 ) 在堂皇的皇家教堂裏,一位高貴的宮廷牧師、有教養的公眾的公開寵兒,出現在由權貴者、有教養的人組成的圈子裏,作一次令人感動的佈道,他用這些話來形容一個使徒:「上帝揀選的是地位卑賤而沒人看得起的人。」居然沒有人笑。《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92( 34 ) 當一個人身穿綴有星星點點飾品的綾羅綢緞,並說,求得真理必須經歷一番磨難等等,他的衣打扮和他所說的形成了對比,這樣一種結合只不過造成一種審美氛圍。他通過自己的描述令聽者為之動容──那畢竟是過去的事了──而他的那種打扮則向眾人顯示,如今事情已完全不像過去那樣糟糕。這位絲綢裹身的人(因為他是正統;沒人敢於否定這一點)說得不錯:「想想你將為了真理而受苦受難,可這個時候究竟什麼時到來,你又是不知道的!」於是這位絲綢裹身的人大慟而泣下(因為他已經想像自己是一位殉教);可是聽眾卻想:「那又如何呢?」這人的衣和他全部生活講述的完全是另一個故事;其實他是安然無恙的;如今真理再也不受迫害了。《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12( 35 ) 木偶戲本身並不存在任何真正的喜劇性,它做出了稀奇古怪的動作這一點也並不包含矛盾,實際上是幕後的人操縱牽線的緣故,但人一旦做了受某種無法言說的力所操縱的木偶,這就要令人捧腹了。《曾經男人的三少女》P39 ( 36 ) 人不知道應該說點什麼,而只知道必須說點什麼。說異教徒沒有信仰是相當正確的,但要是假定某物就是所說的那樣的話,人們就必須對信仰是什麼有一個較為清楚的理解,否則人就會落入陳詞濫調之中。不知道信仰是什麼,卻帶信仰去解釋一切是不難的;而且,一個因此解釋而指望受到景仰的人並不是一個傻瓜,這正如布瓦洛( Boileau )所說:傻瓜總是可以找到比他更傻而景仰他的傻瓜。《恐懼與顫慄》P31 ( 37 ) 一個人可以事先即於其所未聞之時,便知道他所說的是有深刻見地的。其部份原因是,他在他們中間絕少或從未碰到一個源於他們自己的思想。他們所知道的,無一不是從黑格爾那裏轉借來的。而黑格爾,眾所週知,是深刻的……於是,每一個在其說教裏只是囿於從《聖經》裏摘章引句的神學家便是眾神學家裏最深刻的;因為《聖經》的所有篇章自然是最深刻的。《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91 ( 38 ) 我設想有那麼一個教士。在一次私下的交談裏,我開始要讓他完全明白基督教不存在。下文如何?且聽我以短文的形式作一述。 他回到村裏(他是一個鄉村牧師)。一到家見過家人,便處理完幾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轉眼到了晚上。吃完晚飯,他和妻子閑聊起來,特別提到:「那位克爾凱戈爾長官真是一個怪人!昨天我和他交談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我想約莫有兩個鐘點吧,他絕口斷言基督教實際上並不存在。他真是一個怪人!」 可是禮拜六到了,我們的這位牧師大人便心平氣和地取出輪換使用的佈道文(他是一位善良而且誠實的牧師,每隔六年才重覆一次他的佈道文),記熟它,然後到星期天早晨照本宣科。這一年裏他又給老婆帶來了一個孩子,因為是男孩,母親堅決認為他必須做一個神的學生,父親也表示同意,他已經看出這男孩將是他現在過的這種生活的接班人── ──這便完全清楚了,基督教是不存在的。 ………… 對這位牧師而言,他根本不會考慮基督教完全不存在對他個人意味什麼。只要國家照舊給牧師以基督教的名義拿來販賣的連篇累牘的廢話付薪金,什麼事情都不會令他擔憂.《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86 ( 39 ) 基督教距離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現實究竟有多遠,是最能從我這裡看到的。 因為,即使我對它擁有明了的知識,仍然不是一個基督徒。…… ……我不是一個異教徒,不是一個使徒三言兩語便能夠向我解釋清楚基督教的人,不,我是這樣一種人,可以說,他必須是由自己來發現基督教,必須是由自己把它從深陷的被歪曲的狀態中發掘出來。《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50 ( 40 )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少數人往往比多數人更強有力,因為少數人一般是由那些真正抱有某種觀點的人組成的,而多數人的力量是一種假象,他們是由一些沒有觀點的烏合之眾所組成的,在少數人顯然比較強大的時候便把他們的觀點佔為己有,於是那觀點便成了多數人的觀點,即由於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而成了胡說八道,而真理則又一次轉到另一個新的少數人那裏去了。《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06 ( 41 ) 基督教和人衝突的真正根源在於基督教是絕對,或說基督教認為存在某種絕對的東西,要求基督徒表現某種絕對的東西存在。正是在此意義上,我連一個基督徒都不認得;我不曾看到任何人的生活表現為那一種存在。眾人的基督教是由宣誓入教、擁護正統、反對異端等等構成,但是他們的生活與異教徒無異,表明眾人存在於相對性之中。眾人的生活除相對性外,一無所有。《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150 ( 42 ) 回憶力圖施展人類生活的永恆連續性,確保他塵世中的存在能保持在同一進程上,同一種呼吸裏,能被表達於同一個字眼裏。《曾經男人的三少女》P4( 43 ) 當孩子不必再哺乳之時,母乳看上去就難再具有吸引力,所以,孩子相信母乳已變。其實母親仍然是同一個母親;她目光溫柔,慈愛依舊。《恐懼與顫慄》P3 ( 44 ) 如果沒有神聖的紐帶將人類聯繫在一起,如果一代接一代像樹葉那樣湧現,如果一代接一代像林中鳥吟那樣承續,如果一代接一代像船隻駛過大海,像陣風捲過沙漠那樣無思無為地在世上消逝,如果恆久的忘卻總是饑渴地窺視著他的捕獲物,而沒有什麼力量可以將之從它身邊奪走──那麼生活將是多麼地空虛和乏味啊!《恐懼與顫慄》P1( 45 ) 美感的蒼穹下,一切都輕盈,都美麗,都似驚鴻一瞥;那倫理出現的地方,一切就粗陋,就嶙峋,就遮天沒日地無聊又無聊啦。《勾引家日記》P127( 46 ) 老人的幸福回憶一如童年的愉快理解,同是大自然的珍貴禮物。《曾經男人的三少女》P4( 47 ) 青春是什麼?一個夢。愛是什麼?夢的實質。《曾經男人的三少女》P317( 48 ) 愛愛守祕密──婚約卻是一種披露;愛愛保持沉默──婚約是一處公共告示:愛是那呢喃,婚約卻是屋頂上的宣言.《勾引家日記》P163( 49 ) 少女們總愛苛刻地評斷害羞的男人,而背地裏又是喜歡他們的。一次小小的窘態常常阿諛了少女的虛榮心,給她個機會去體現自己的優越──這是預付給她的定金。《勾引家日記》P93( 50 ) 我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走這條路──跨過嘆息之橋進入永恆。《克爾凱戈爾日記選》P2------------------------------------史賓諾莎 ( Spinoza,Benedict de.1632-1677 )荷蘭理性主義哲學家,猶太人。 ( 1 ) 我用自然的理解力去研究自然的真理,所得的結果,有時候雖然不正確,但卻能使我覺得快樂;因為就在追求之中 ,已包含了快樂的種子,追求的過程就是快樂。這樣我的生活, 不是悲哀,而是喜悅;不是擾亂,而是恬靜;不是懊悔, 而是和樂。史賓諾莎( 2 ) 我力求理解人的行為,而不是嘲笑、哀嘆或咒罵人的行為。因此我並不把人類的激情,諸如愛、憎、憤怒、嫉忌、驕傲、憐憫和擾亂心靈的其他情緒看作人性的邪惡,而是看作人性所固有的一些持性,這正如同熱、冷、暴風雨、雷鳴以及諸如此類的現象屬於大氣的本性一樣,這些現象雖然不利於人的活動,但它們是必然的特性。《政治論》( 3 ) 面臨這場騷亂 (指1665年開始的英荷戰爭),我既不笑,也不哭,而是進行哲學思考,更切近地觀察一下人類的本性。我不認為嘲笑自然是正確的,更不要說悲嘆自然了,因為我認為人類如同其他東西一樣,只是自然的一部份,我不知道自然的每一部份是怎樣同整個自然,以及同自然的其他部份進行聯繫的。我覺得正由於缺乏這樣一種知識,所以自然中的某些事早先在我看來常常是虛浮的、紛亂的和悖理的,因為我只是部份地支離地感知它們……。《書信集》第30封( 4 ) 認識的方式或知識的種類,可以分為四種: 第一種知識:由傳聞或由某種任意提出的名稱或符號得來……例如由傳聞我知道我的生日、我的家世……由傳聞得來的知識沒有確定性……必須排斥出科學的領域外。 ( 5 ) 第二種知識:由泛泛的經驗得來,亦即由未為理智所規定的經驗得來……它是如此偶然地發生,而我們又沒有別的相反的經驗來推翻它,於是它便當作不可動搖的東西,留存在我們心中了……例如由泛泛的經驗我知道我將來必死;油可以助火燃燒;水可以撲滅火焰……差不多所有關於實際生活的知識,大都得自泛泛的經驗……這種知識本身不很確定,沒有必然性……同樣在排斥之列。 ( 6 ) 第三種知識:一件事物的本質係由另一件事物所推出 ……或者是由於由果以求因,或者是由為一種特質永遠相伴的某種普遍現象推論出來……例如我知道視力有一種特質,能使同一物體從遠處看則小,從近處看則大,由此可以推知,太陽要比我們眼睛看見的為大,以及別的諸如此類的東西…...這種知識可以說是能給我們以想要認識的事物的觀念,並且可以使我們據以推論而無錯誤的危險。但這種知識本身仍然不是能夠幫助我們所企求的完善性的手段。 ( 7 ) 第四種知識:純從認識到一件事物的本質,或者純從認識到它的最近因而得來的知識……例如我知道三加二等於五,或者兩條直線各與第三條直線平行,則這兩條直線必定平行等等……惟有這種知識才可直接認識一物的正確本質而不致陷於錯誤。所以我們必須首先採用這種知識……但我們能夠用這種知識來認識的東西至今還是很少的。* 再舉例說:今有三個數於此,更求第四個數,其中第四個數與第三個數之比須如第二個數與第一個數之比……一些人根據對簡單數目的經驗製成一個普遍的定則,譬如,在 2 、4、3、6 四個數中 ( 2:4 = 3:6 ) 第四個數就是自明的,在這裡顯而易見,如果以第二個數與第三個數相乘,所得之積用第一個數來除,商數便是 6 ……由此便推出這種方法永遠適用於求第四項比例數。《智慧的改造論》 ( 8 ) 所謂善與惡的概念只具有相對的意義,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觀點之下,可以叫做善,亦可以叫做惡,同樣,可以叫做完善,也可叫做不完善。因為沒有東西,就其本性看來,可以稱為完善或不完善,特別是當我們知道萬物的生成變化皆遵循自然永恆的秩序及固定的法則的時候。《智慧的改造論》( 9 ) 我反復思索有沒有可能找到一種新的生活目標……我要尋求的是持久的善……但當我們正在努力達到我們的目的,並指導知性使趨向正確途徑的時候,我們必須生活下去,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規定一些被認為很好的生活規則如下: 一、言語必須使眾人可以了解……這樣就可以使得眾人欣然接受真理了。 二、享受快樂必須以能保持健康為限度。 三、對於金錢或任何其他物品的獲得,必須以維持生命與健康為限度。對那些不違反我們目標的一般習俗,可以遵從。 《智慧的改造論》( 10 ) 那個能正確理解事物莫不出於神性之必然、莫不依自然的永恆律令而發生之人,事實上將必不會發現任何值得恨、笑或輕視的東西…… 《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五十附釋( 11 ) 一個人純出於感情的努力使別人愛他所愛的東西,使別人依照他自己的意思而生活,則他的行為只是基於衝動,因而他會使別人恨他,特別是那些另有不同嗜好的人,與那些基於同樣衝動也要努力使別人依照他們自己的意思而生活的人會恨他。《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七附釋一( 12 ) 對於任何事物,並不是因為我們以為它是好的,所以我們追求它、願望它、尋求它或欲求它,而是,正與此相反,我們判定某種東西是好的,乃是因為我們追求它、願望它、尋求它、欲求它。《倫理學》?論情感( 13 ) 心靈最高的善就是對神的認知,心靈最高的德性就是認知神。《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二十八( 14 ) 我們把神理解為無上完滿的和絕對無限的本質。《書信集》第2封( 15 ) 自知是正直的人並不怕人按一個罪犯把自己處死,不怕受懲罰;他的心中沒有因做了丟臉的事而的那種惱悔。他認為為正義而死不是懲罰,而是一種光榮,為自由而死是一種榮耀。《神學政治論》XX( 16 ) 所謂虛榮只是借大家的意見所養成的一種自滿。只要大家意見取消了,則這種自滿也就消散。《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五十八附釋( 17 ) 幸福不是德性的報酬,而是德性自身;並不是因為我們克制情慾,我們才享有幸福,反之,是因為我們享有幸福,所以我們能夠克制情慾。《倫理學》VI( 18 ) 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六十七( 19 ) 凡自殺的人都是心靈薄弱的人,都是完全為違反他們的本性的外界原因所征服的人。《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十八附釋( 20 ) 誠然,在這世界上我們常常在揣度的基礎上行動,但是認為我們的思考也是建立在揣度的基礎上則是錯誤的。……我們必須時刻留意,不把那些僅僅是可能的東西當作真的東西,因為一當我們容許了一個錯誤,那麼無數個其他的錯誤就會跟蹤而來。《書信集》第56封信( 21) 心靈具有不正確的觀念越多,則它便受情感的支配,反之,心靈具有正確的觀念越多,別它便越能自主。《倫理學》III,命題一( 22 ) 真理是我們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外所能發現的最偉大和最幸福的東西,因為唯有真理才能融合不同的觀點和陶冶不同的情趣。《書信集》第19封信( 23 ) 神向亞當示了去吃樹上的果子就會死,正如神通過我們的自然的理智向我們啟示了毒藥會致人於死命一樣。但如果你問,神向亞當啟示這個是為什麼目的,那麼我回答說,這是為了使亞當的知識更圓滿。因此去問神為什應不予亞當一個更圓滿的意志,就如同去問它為什麼不把所有方形的性質賦與圓一樣的背理。《書信集》第19封信( 24 ) 宗教上的爭論,與其說是由於對宗教的狂熱,無寧說是由於人們的不同傾向或不相一致的愛所引起的,這種不相一致的愛使他們慣常去曲解和指摘每一件事物,甚至曲解和指摘那些曾經正確被陳述的東西。《書信集》第48封信( 25 ) 當我們作哲學的講話時,我們是不能說神要求某人做某事,或者某事使神感到厭惡或喜愛,因為所有這些都是人的屬性,而神是根本沒有這些屬性的。《書信集》第23封信( 26 ) 至於說到奇,那麼我是相反地深信神的啟示的可靠性只能以教義的智慧為根據,而不能以奇……我把這看作是宗教與迷信之間的主要分別,即後者以無知作為它的基礎,而前者以智慧作為它的基礎。《書信集》第73封信( 27 ) 一個人愈努力並且愈能夠尋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則他便愈具有德性,反之,只要一個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自己存在的保持,則他便算是軟弱無能。《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二十( 28 ) 絕對遵循德性而行,在我們看來,不是別的,即是在尋求自己的利益的基礎上,以理性為指導,而行動、生活、保持自我的存在。《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二十四( 29 ) 只要人們為情慾所激動,則人與人間彼此的本性可相異,只要同是一個人為情慾所激動,則這個人的本性前後可以變異而不穩定。《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三( 30 ) 唯有當一個人遵從理性而生活,他才可說是絕對地依照他自己的本性的法則而行動,而且也唯有這樣他才能永遠地必然地與別人的本性相符合。《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五繹理一( 31 ) 無論玩世者如何嘲笑人事酬酢,無論出世者如何指斥人世的污濁,無論悲觀消極者流如何頌揚原始草昧的生活,如何蔑視人群,讚美鳥獸,但經驗告訴我們,通過人與人的互相扶助,他們更易於各獲所需,而且唯有通過人群聯合的力量,才可易於避免隨時隨地威脅著人類生存的危難。《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五附釋( 32 ) 假如人人皆能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這樣,每一個人就都可以獲得他的自然權利而不致絲毫損及別人。但是他們既受制於情感,而這種情感的力量又遠超過人的力量或德性,所以他們便被引誘到種種不同的方向,並陷於彼此相反對,雖說他們本來彼此都需要互相的扶助。《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七附釋二( 33 ) 我曾經指出,任何情感非借一個相反的較強的情感不能剋制,並且又曾指出,一個人因為害怕一個較大的禍害,可以制止作損害他人的事。就是這個定律便可以作為建築社會的堅實基礎。只消社會能將私人各自報復和判斷善惡的自然權利,收歸公有,由社會自身執行,這樣社會就有權力可以規定共同生活的方式,並制定法律,以維持秩序,但法律的有效施行,不能依靠理性,而須憑借刑罰,因為理性不能剋制情感。《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七附釋二( 34 ) 在自然的狀態下,無所謂人人共同一致承認的善或惡,因為在自然狀態下,每一個人皆各自尋求自己的利益,只依照自己的意思,純以自己的利益為前題,去判斷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並且除了服從自己外,並不受任何法律的約束,服從任何別人。因此在自然狀態下,是沒有「罪」的觀念的.反之,只有在社會狀態下,善與惡皆為公共的契約所決定,每一個人皆受法律的約束,必須服從政府。所以「罪」不是別的,只是國家的法律所要懲罰的「不服從」而已。《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三十七附釋二( 35 ) 凡足以引導人們到共同的社會生活,或凡足以使人們有協調的生活的東西,即是有益的;反之,凡足以引起國家中的衝突的東西,即是有害的。《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四十( 36 ) 笑與詼諧都是一種單純的快樂,只要不過度,本身都是善的。老實說,只有沉悶的、愁苦的迷信才會禁止享樂。《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四十五附釋( 37 ) 能以物為己用,且能盡量善自欣賞(只要勿因過度而感厭倦,因享受一物而至厭倦,即不能謂為欣賞),實哲人分內之事。如可口之味,醇良之酒,取用有節,以資補養,他如芳草之美,園花之香,可供賞玩。此外舉凡服飾,音樂,游藝,戲劇之屬,凡足以使自己娛樂,而無損他人之事,也是哲人所正當應作之事。因人身是許多不同性質之部份的組合體,須有新鮮多樣的滋養品,庶全部體力,盡其性能,適應一切,而心靈因之亦可適於理解多量事物。這種生活方式與理想原則及一般慣習,皆最相符合。《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四十五附釋( 38 ) 一切起於恨的情緒皆是惡。故凡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將必盡可能努力使他自己勿為恨的情緒所激動,因此,他將必努力使他人亦勿感受恨的痛苦。今恨可以因互恨而增加,但可以為愛所消滅,所以恨可以轉變為愛。所以那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的人必盡可能用愛或仁愛力以報答別人對他恨怒或侮蔑。《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四十六 証明( 39 ) 如果我們愈能遵循理性的指導而生活,則我們將愈盡量努力以求勿徒恃希望,應掃除恐懼,掌握命運,依照理性的切當的忠告,以指導我們的行為。《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四十七 附釋( 40 ) 最大的驕傲與最大的自卑,都是對於自己本身最大的無知。……驕傲與自卑的人最受制於情感。《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五十六… 繹理( 41 ) 一個受理性指導的人,遵從公共法令在國家中生活。較之他只服從他自己,在孤獨中生活,更為自由。《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七十三( 42 ) 精神力量堅強的人認為一切事物出於神性之必然為高於一切〔的原則〕,因此凡是一般人以為是惡的、有害的、以及一切貌似無條理的、可恐怖的、不公正的、卑鄙穢褻的,他認為皆由於我們觀察事物,割裂紊亂而無條理有以使然。基於這種原因,所以他最主要的努力即在於理解事物的本身,而排除一切足以妨礙尋求真知的阻力,如怨恨、憤怒、嫉妒、輕浮、傲慢以及其他前此所討論過的情緒。《倫理學》第四部份:論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 命題七十三附釋-----------------------------柏拉圖 ( Plato,428BC ─ 347BC )古希臘三大思想家之一,和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一起,共同奠定西方思想基礎。( 1 ) 我為人不但現在,並且經常,只是服從理智,此外其他一切都不能牽制我,經過深思熟慮,唯有理智最為可貴。《游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P101( 2 ) 我確信神指派我的職責是渡過愛智的一生,檢查我自己和他人,如果我由於懼死或怕擔其他的風險而放棄神所委派的職責,這將極大地違背我的本性。《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4( 3 ) 蘇格拉底 真正的愛知識者,永遠致力於本質──這是他的天性;他不要止於僅屬現象的個體的紛紜 ……接近、融合、與混成於一切本質,由而產生智慧與真理,從而具有知識,據而得以真正地生活、成長。《理想國》卷六.知識說( 4 ) 蘇格拉底 阿第曼圖呀,一個心靈集中於真正本質的人,實在沒有時間來注意塵世的事務,或是滿腹惡毒嫉忌,要跟別人爭長?短。他的目光,經常貫注在固定不變的事物上,認為它們並不互為傷害,而是一切遵依理性,循序而行。他要模仿這些,盡其所能,予以符合。《理想國》卷六.知識說( 5 ) 精神非外力可勝,誠意所至,畏怯自滅。《理想國》( 6 ) 無知的人們不從事於哲學,也無意於求知,因為無知的毛病正在於儘管不美不善不聰明,卻沾沾自滿。凡是不覺得自己有欠缺的人,就不想彌補他根本不覺得的欠缺。《文藝對話集》( 7 ) 每件器具的製造者之所以對於它的好壞有正確見解,是由於他請教於有知識者,不得不聽那位有知識者的話,而那位有知識者正是那件器具的應用者。《文藝對話集》( 8 ) 阿伽通 蘇格拉底,我不能反駁你,就讓我們承認你所說的是真實的吧。 蘇格拉底 親愛的阿伽通,你所不能反駁的是真理而不是蘇格拉底,因為蘇格拉底是不值一駁的。《 會飲 》( 9 ) 雅典客人 真正的生活不在於去尋求快樂,反過來,也不在於完全迴避痛苦,而是應該堅持一種中庸的狀態。《 法律 》( 10 ) 雅典客人 在人與人之間的舉止行為需要有適當的規則,其原因很簡單:即使你能侵吞,也不應拿走屬於我的東西,或者說沒有取得我的同意,不要動一動我的東西;如果我們有健全的心靈,那麼對待別人,就要像我希望別人對待我一樣。《法律》( 11 ) 雅典客人 過份地愛自己事實上是人的一切過錯的淵源。……讓每個人避免過份的自愛,屈尊跟隨比自己好的人,不允許讓不該有的羞擋道。《法律》( 12 ) 狄俄蒂瑪 神雖不混人間,但是,通過愛,神與人之間的所有交往和對話 ( 不論是醒還是夢 )都一直在進行之中。《 會飲 》( 13 ) 蘇格拉底 把自己的慾望放到各種知識之中的人,會潛心領悟靈魂的快樂,很難感覺到肉體的快樂。這樣的人是自我剋制的,不會是貪婪的……。《 國家 》VII( 14 ) 蘇格拉底 因為我們不知道古代的事實,所以我們盡可能把虛假裝扮成真實加以利用。《 國家 》II( 15 ) 狄俄蒂瑪 一切生物有珍視自己後裔的本性,並無足怪,一切人和物之所以有這種熱忱和愛情,都由於有追求不朽的慾望。《 會飲 》( 16 ) 蘇格拉底 分手的時候到了,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 申辯 》( 17 ) 力求對本人和國家做出最榮耀的行為是一種完全正確和高尚的行為。《第七封信》( 18 ) 當理智,人和統治力量都入睡時,我們自身中的野獸就開始吞食酒肉,干擾並驚醒睡眠,滿足牠的願望;任何一種可以想像的罪行,在這樣的時候,人都會願意去觸犯………即使是在善良的人心中,都存在一種無規則的野獸本能,牠在人人入睡時出來活動。《國家》IX( 19 ) 我一生從沒過過寧靜的生活,我從不關心大多數人所關心的事情:諸如賺錢、建立舒適的家庭、謀求高官厚祿等;也沒有參與如政論、秘密結社、結黨等在我們城邦從未間斷過的政治活動。……我只是盡量去做我認為對你們最有利的事情:我試圖說服你們每個人不要更多考慮實際利益,而要更多關心心靈的安寧和道德的完善,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和其他公眾利益。《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72( 20 ) 如果正義遭人誹謗,而我一息尚存有口能辯,卻袖手旁觀不上來幫助,這對我來說,恐怕是一種罪惡,是奇大辱,看起來,我挺身而起保衛正義才是上策。《理想國》P57( 21) 我非常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無知,……碼我不以我所不知為知。《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72( 22 ) 我從不由於怕死而違心地服從任何權威,即使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65( 23 ) 我的生活一如此,從來不接受任何朋友的勸告,除非經過深思熟慮,表明這一勸告是理性提出的最佳方案。《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82( 24 ) 我根本不擅長雄辯,除非他們把說真話的人看作技巧高超的雄辯家。如果他們所謂的雄辯就是說真話,我可以承認我是一個雄辯家。但我不是他們所說的善於辭令的雄辯家。《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37( 25 ) 正因為我希望能與智慧善良的神為伴,與那些已經去世但比活在世上的人更智慧更善良的人為伍,所以我並不對死亡感到悲哀。《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121( 26 ) 蘇格拉底:真正重要的不是活,而是活得好。 克里托:當然同意。 蘇格拉底:活得好意味活得高尚、正直,對吧? 克里托:對。《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91( 27 ) 快樂女神只有一位,快樂卻是多方面的。快樂只有一個共同的名稱,但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縱慾者有滿足慾望的快樂,節制者有節慾的快樂;傻瓜從幻想中得到快樂,聰明人從智慧中得到快樂。若有人斷言這些快樂都是同一的,那是多麼愚蠢啊!《菲利布篇》( 28 ) 無知就是毀滅,立法者必須努力向國家灌輸智慧,消除愚昧。《法律》( 29 ) 你順從菲利布的觀點,認為快樂、享受、嗜好是善,而我則認為智慧、理智和記憶,以及與此相關的正確的意見和推理比快樂更重要,它們是一切事物中最有益的東西。《菲利布篇》( 30 ) 我們是應該為大多數人的意見所支配和左右呢,還是為有專門知識的人的意見所支配和左右?我們應敬畏有專門知識的人更甚於敬畏其他所有人,對嗎?《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91( 31 ) 蘇格拉底:我的朋友,我認為,在所有這類情下,我們都應該牢記下述這一點。當有人告訴我們說,他遇到過一個人,精通一切技藝,懂得一切只有本行專家才專門懂得的其它事物,沒有什麼事物他不是懂得比任何別人都清楚的。聽到這些話我們必須告訴他說:「你是一個頭腦簡單的人,看來遇到了魔術師或巧於模仿的人,被他騙過了。你之所以以為他是萬能的,乃是因為你不能區別知識、無知和模仿.」《理想國》( 32 ) 知識好比一群小鳥,心靈好比一隻鳥籠。沒有知識,鳥籠是空的。獲得知識就好比捕捉小鳥置於籠中。有了知識,人們就可以運用它們去認識事物,這就好比伸手在鳥籠中搜尋某鳥。《泰阿泰德篇》( 33 ) 美德之所以為美德,它在任何人那裏都是相同的。無論操持家務或是管理國家都不能沒有節制和正義。《美諾篇》( 34 ) 人的靈魂裡面有一個較好的部份和一個較壞的部份,而所謂「自己的主人」就是說較壞的部份受天性較好的部份控制。《理想國》( 35 ) 對一個國家來說,還有什麼比鬧分裂化一為多更惡嗎?還有什麼比講團結化多為一更善嗎?《理想國》( 36 ) 身體的惡有兩種,一是疾病,二是殘疾。心靈的惡也有兩種,一是愚昧,二是邪惡。驅除身體之惡用的是醫學和體育,驅除心靈之惡用的是教導和矯正。《智者篇》( 37 ) 事物處於最好的狀下,最不容易被別的事物所改變或影響,例如,身體之受飲食、勞累的影響,植物之受陽光、風、雨等等的影響──最健康、最強壯者,最不容易被改變. …… 心靈不也是這樣嗎?最勇敢、最智慧的心靈最不容易被任何外界的影響所干擾或改變。《理想國》( 38 ) 我們必須尋找一些藝人巨匠,用其大才美德,開闢一條道路,使我們的年輕人由此而進,如入健康之鄉;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藝術作品,隨處都是;使他們如沐春風如沾化雨,潛移默化,不知不覺之間受到熏陶,從童年時,就和優美、理智融合為一。《理想國》( 39 ) 我們不能在作品中宣傳壞人多福、好人遭殃,正義無益、不義有利。《理想國》( 40 ) 作品的內容要檢查,作品的形式也要檢查。要培養城邦的保衛者,就要讓兒童從小摹仿勇敢、節制、虔敬、寬宏、不能摹仿卑鄙醜惡。《理想國》( 41 ) 國家之惡在於人民的意見分歧,國家之善在於人民團結一致。《理想國》( 42 ) 國家的真正目的是維持最好的生活。《理想國》( 43 ) 假定每個人都是神的木偶,有一條把它拉向美德的理性的金線,這就是國家的法律。《法律篇》( 44 ) 統治者必須受嚴格的教育。《理想國》( 45 ) 讓我來告訴你,對牧羊人來說,人世上最可怕的事情實在莫過於把那些幫助他們管羊群的獵犬飼養成這個樣子:牠們或因放縱或因飢餓或因別的壞脾氣,反而去打擊和傷害所保管的羊群,牠們倒像是豺狼而不像獵犬了。 確是可怕。 那麼我們要不要注意用我們所能的一切方法防止我們的助手用任何這樣的態度來對付人民,並且由於自己比較強,因而使自己由一個溫和的朋友變成一個野蠻的主子呢? 我們一定要這樣。《理想國》( 46 ) 婦女中也有適宜從事政治的人,我們亦把她們包括在統治者的行列中。《理想國》( 47 ) 蘇格拉底:我們的護衛者看來必須就在這裡──在音樂裏──佈防設哨。 阿第曼圖:這種非法 (指音樂中的非法翻新) 的確容易悄然潛入。 蘇格拉底:是的。因為它被認為不過是一種游戲,不成任何危害。 阿第曼圖:別的害處是沒有,只是它一點點地滲透,悄悄地流入人的性格和習慣,再以漸大的力量由此流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再由人與人的關係肆無忌憚地流向法律和政治制度,蘇格拉底呀,它終於破壞了公私方面的一切。《理想國》( 48 ) 存在共有四個部份,相應於它們的心靈狀態和知識也有四個等級。第四等級是想像,是最低等級。它的對像是可感事物的模仿、影像、影子。第三等級是信念。它的對像是變動的可感事物,如自然物、生物、人造物等。第二級是理智.它的對像是數理學科,如算術、幾何、天文、諧音學等研究的對像。它的研究方法是假設法,但不能超出假設向上活動而達到第一原理。第一等級是理性。它的認識對像是可知的理念世界本身,以認識善理念為終極目的。《理想國》( 49 ) 尊重人不應該勝於尊重真理。《理想國》( 50 ) 不是所有人的意見必須尊重,有的要尊重,有的不必,不是所有的意見都有價值,有的有價值,有的沒有。《游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克力同》P104( 51 ) 告訴你們吧,怕死只是一個人無知卻自以為聰明的另一種形式,是以為自己知道他實際上並不知道的事。實際上,沒有人知道死是否就真的不是一個人所能獲得的最大幸福,但人都畏懼死亡,好像他們確知死是最大的不幸。這種無知,即以不知為知,是最糟糕的無知。《蘇格拉底的最後日子──柏拉圖對話集》P60( 52 ) 死亡就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靈魂一旦擺脫肉體而獨立自存,死亡就到來了。真正的哲學家厭惡各種本能的需要。他們不關心肉體的快樂而全神貫注於靈魂的自由,希望盡早擺脫肉體的束縛。因為靈魂能獲得知識,而各種感官都是不可靠的。靈魂若為肉體束縛,就容易被感官欺騙;只有當靈魂獨立自存,不受感官和情慾的干擾,這時候產生的思想才是最優秀的。所以哲學家蔑視肉體,希望自己的靈魂離開肉體。……所以,從事哲學研究就是純潔心靈,就是準備死亡.實踐死亡。因此哲學家在臨死前會感到無比歡欣。《菲多篇》-------------------------------------------黑格爾 ( Hegel,Georg Wilhelm Friedrich. 1770─1831 )德國絕對唯心主義者,最後一位現代偉大哲學家體系創始人。( 1 ) 我不能滿足於開始於人類低級需要的科學教育,我必須攀登科學的高。我必須把青年時代的理想轉變為反思的形式,也就是化為一個體系。《黑格爾通信百封》P58( 2 ) 哲學若沒有體系,就不能成為科學。沒有系統的的哲學理論,只能表示個人主觀的特殊心情,它的內容必定是帶偶然性的。哲學的內容,只有作為全體中的有機環節,才能得到正確的証明,否則便只是無根據的假設或個人主觀的確信而已。《小邏輯》P56( 3 ) 總的來說,子女之愛父母不及父母之愛子女,這是因為子女正迎獨立自主前進,並日益壯大來,於是會把父母丟在後面;至於父母則在子女身上獲得了他們結合的客觀體現。《法哲學原理》第三篇:倫理( 4 ) 當廣大群眾的生活降到一定水平 ── 作為社會成員所 必需的自然而然得到調整的水平之下,從而喪失了自食其力的這種正義,正直和自專的感情時,就會產生賤民,而賤民之產生同時使不平均的財富更容易集中在少數人手中……貧困自身並不使人成為賤民,賤民是決定於跟貧困相結合的情緒,即決定於對富人、對社會、對政府等等的內心反抗。《法哲學原理》( 5 ) 教育家想把人從日常一般生活中抽出,而在鄉村裏教育他 ( 如盧梭的愛彌兒 ),但這種實驗已經失敗,因為企圖使人同世界的規律疏隔是不可能的。《法哲學原理》第三篇:倫理( 6 ) 宗教是這樣一個領域,在其中,世界的一切謎都已被猜破,比較深刻地考慮的思想之一切矛盾都已被揭露,感覺上的一切痛苦都已平息,它也就是一個永恆真理、永恆寧靜、永恆和平之領域。《宗教哲學講座.導論》( 7 ) 偉大的精神,譬如像歌德這類的精神,靜觀自然,透視歷史,能創造偉大的經驗,能洞見理性原則,並把它發抒出來。《小邏輯》P87( 8 ) 真理是一個高尚的名詞,而它的實質尤為高尚。只要人的精神和心情是健康的,則真理的追求必會引起他心坎中高度的熱忱。《小邏輯》P64( 9 ) 藝術不過是精神的鬆弛和閑散,而人生的重要事業卻需要精神的緊張。《美學》第一卷P6 ( 10 ) 我雖然身在法蘭克福卻懷念在鄉間渡過的那些日子,在那裏,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我總覺得與自己與別人都毫無隔閡………我必須坦白承認,還得過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我才能擺脫這社交和城市生活帶來的污垢,擺脫與此相應而產生的忙亂,終止那由於厭倦而表現出來的對鄉村生活的渴望。《黑格爾通信百封》193( 11 ) 變化即包含在定在的概念自身之內,而變化只不過是定在的潛在本性的表現罷了。有生者必有死,簡單的原因即由於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種子。《小邏輯》206( 12 ) 當亞里士多德要求思想須保持一種高貴態度時,他所說的高貴性應即在於擺脫一切特殊的意見和揣測,而讓事物的實質當權。《小邏輯》79( 13 )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宗教信仰等等純是為儀式的法規或由一個良心的顧問所規定的,如果他所做的事,他自己的精神和意志都不貫注在他的行為裏,那麼這些行為對於他便是外在的,也就是機械的。《小邏輯》380( 14 ) 用分析方法來研究對像就好像剝洋一樣,將皮一層又一層地剝掉,但原已不在了。《小邏輯》413( 15 ) 理智是一個臣僕,它要奉承主人的顏色,順從主人的脾氣。它知道怎樣對每一個情慾、每一件行為說出一套理由,替它辯護。《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12( 16 ) 有一句流行的話:「自然採取最短的道路以達到它的目的」,這話是不錯的,但殊不知精神的道路是間接的,是曲折的。《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39( 17 ) 道德的完成是不能實際達到的,而毋寧是只可予以設想的一種絕對任務,即是說,一種永遠有待完成的任務。《精神現象學》下卷129( 18 ) 花?開放的時候花蕾消逝,人們會說花蕾是被花?否定了的;同樣地,當結果的時候花?又被解釋為植物的一種虛假的存在形式,而果實是作為植物的真實形式出現代替花?的。這些形式不但彼此不同,並且互相排斥互不相容。但是,它們的流動性卻使它們同時成為有機統一體的環節,它們在有機統一體中不但不互相抵觸,而且彼此都同樣是必要的;而正是這種同樣的必要性才構成整體的生命。《精神現象學》上卷2( 19 ) 凡是與自我的統一性發生關係的事物,都必受自我的感化,或轉化成自我之一體。所以,自我儼如一洪爐,一烈火,吞併銷融一切散漫雜多的感官材料,把它們歸結為統一體。《小邏輯》122( 20 ) 學習的人通過邏輯學所獲得的教養,在於訓練思維,使人在頭腦中得到真正純粹的思想,因為這門科學乃是思維的思維。《小邏輯》64( 21 ) 市民社會是個人私利的戰場,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同樣,市民社會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務衝突的舞臺,並且是它們二者共同跟國家的最高觀點和制度衝突的舞臺。《法哲學原理》309( 22 ) 一個真正的人物性格須根據自己的意志發出動作,不能讓外人插進來替他作定,只有在根據自己的意志發出動作時,他才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任。《美學》第一卷308( 23 ) 精神的偉大和力量是不可以低估和小視的。那隱蔽的宇宙本質自身並沒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氣。對於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開它的秘密,將它的財富和奧妙公開給他,讓他享受。《小邏輯》36( 24 ) 單個人是次要的,他必須獻身於倫理社會。所以當國家要求個人獻出生命的時候,他就得獻出生命。《法哲學原理》79( 25 ) 一個民族如果對於政治漠不關心,它立刻就會不復是一個民族。《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265( 26 ) 鳥的五光十彩的羽毛無人看見也還是照耀,牠的歌聲也在無人聽見之後消逝了;曇花只在夜間一現而無人欣賞,就在南方荒野的森林裡萎謝了,而這森林本身充滿最美麗最茂盛的草木,和最豐富最芬芳的香氣,也悄然枯謝而無人享受。藝術作品卻不是這樣獨立自足地存在,它在本質上是一個問題,一句向起反應的心弦所說的話,一種向情感和思想所發出的呼籲。《美學》第一卷24( 27 ) 宗教至少具有這樣的影響,它使得與它聯繫的天真無邪的胸懷,準確地知道那個分界點:在那裏,歡樂的生活會蛻化變質成放縱情慾,勇氣和心會蛻化變質成侵犯他人的權利。《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9( 28 ) 由於父母構成普遍的和本質的東西,所以子女需要服從父母。如果不培養子女的服從感──這種服從感使他們產生長大成人的渴望,──他們就會變成唐突孟浪,傲慢無禮。《法哲學原理》188( 29 ) 如果歷史上的英雄僅單憑一些主觀的形式的興趣支配行為,那麼他們將不會完成他們所完成的偉大事業。如果我們重視內外統一的基本原則,那我們就不得不承認偉大人物曾志其所行,亦曾行其所志。《小邏輯》294( 30 ) 我們近代的人,通過我們整個文化教養,已經被許多具有豐富深邃內容的觀念所薰陶,要想超出其籠罩,是極其困難的。而古代希臘的哲學家,大都自覺他們是人,完全生活於活潑具體的感官的直觀世界中,除了上天下地之外,別無其他前提,因為神話中的一些觀念已早被他們拋在一邊了。在這種有真實內容的環境中,思想是自由的,並且能返回到自己本身,純粹自在,擺脫一切材料的限制。《小邏輯》100( 31 ) 就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是他那時代的產兒。哲學也是這樣,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時代。妄想一種哲學可以超出它那個時代,這與妄想個人可以跳出他的時代,跳出羅陀斯島,是同樣愚蠢的。《法哲學原理》12( 32 ) 宗教的作用是借作為道德立法者的神的觀念來加強倫理動機,並從實踐理性給我們確立的終極目的、從至善方面滿足我們這種實踐理性的課題。《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67( 33 ) 變遷雖然在一方面引起了解體,同時卻含有一種新生命的誕生──因為死亡固然是生命的結局,生命也就是死亡的後果。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它是東方思想家所達到的,也許就是它們的玄學裡的最高的思想。《歷史哲學》114( 34 ) 無論哪個時代,公共輿論總是一支巨大的力量,尤其在我們時代是如此。《法哲學原理》332( 35 ) 基督教的一種區別於理性的、為理性所不知的教義是那種可怕的非此即彼的抉擇:人們在來世所等待的命運不是永恆福祉,便是永劫不復。《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62( 36 ) 由於他心目中有確定的目標,並且堅定不移地以求達到他的目標。一個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麼事都想做的人,其實什麼事都不能做,而終歸於失敗。《小邏輯》174( 37 ) 更高的道德觀點在於在行為中求得滿足,而不停留於人的自我意識和行為的客觀性之間的鴻溝上。《法哲學原理》124( 38 ) 人還通過實踐的活動來達到為自己(認識自己),因為人有一種衝動,要在直接呈現於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而且就在這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人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來達到這個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內心生活的烙印,而且發見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了。《美學》第一卷 39( 39 ) 志向和實行:〔立大志就夠了〕,從人們應該立志做偉大事業這個意義上來說,這話是對的。但是人們還要能成大事,否則這種志向就等於零。單純志向的桂冠就等於從不發綠的枯葉。《法哲學原理》128( 40 ) 對於有良好而偉大成就的人,人們又常根據一種錯誤的內外的區別去加以不同情的判斷。人們說,凡別人所完成的事業都僅只是外在的表現,而他們內心中卻另為不良的動機所推動,如滿足虛榮或私慾等。這可以說是嫉忌之心的表現.《小邏輯》293( 41 ) 人通過流汗和勞動而獲得滿足需要的手段。《法哲學原理》209( 42 ) 哲學的目的即在於用思維和概念去把握真理。《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24( 43 ) 偉大的靈魂 ──哲學史上的英雄的身體,他們在時間裡的生活( 哲學家的外在命運 ),誠然是一去不復返了,但他們的著作( 他們的思想,原則 )卻並不隨他們而俱逝。《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42( 44 ) 福利沒有法就不是善。同樣,法沒有福和也不是善。《法哲學原理》132( 45 ) 德行所取得的經驗,只能使它認識到:它的目的本來就已經是實行了的,快樂直接就在行動本身以內,而行動本身就是善。《精神現象學》上卷239( 46 ) 哀憐也有兩種對象。一種就是對於旁人的災禍和苦痛的同情,這是一種有限的消極的平凡感情。這種憐憫是小鄉鎮婦女們特別容易感覺到的。高尚偉大的人的同情和憐憫卻不應採取這種方式。因為就只突出災禍的空虛的消極方式,其中就含有貶低受災禍者的意味。另一種是真正的哀憐,這就是對受災禍者所持的倫理理由的同情,也就是對他所必然顯現的那種正面的有實體性的因素的同情。《美學》第三卷下冊288( 47 ) 我傾向於這樣看法,人們在評論他人時所表現出來的愛正義,嚴格要求道德上的完美無缺,毋寧是對自身軟弱和卑陋的感覺,毋寧是對自身所沒有的某種純潔和高尚事物的認可。《黑格爾通信百封》196( 48 ) 人乃是能思維的動物,天生的形而上學家。《小邏輯》216( 49 ) 一說到經驗,一切取於用什麼樣的精神去把握現實。一個偉大的精神創造出偉大的經驗,能夠在紛然雜陳的現象中洞見到有定意義的東西。《小邏輯》87( 50 ) 不作什麼定的意志不是現實的意志;無性格的人從來不作出定。《法哲學原理》導論24( 51 ) 在私人生活中,對生活的愛,適意和使生活美好須是我們的最高的志趣 ( 將這些置於明智的體系,已構成我們的道德 )。《黑格爾早期神學著作》78( 52 ) 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藝術美高於自然。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美學》第一卷4
推薦閱讀:

張一兵:我在課堂上常說,對中國人來講,馬克思是離我們最近的時刻
【西哲】認識論讀書札記(一)
西哲史夢遊。弗蘭西斯培根。

TAG:西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