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上古中醫留下的智慧

編輯:中華道教

作者:玄歸道人蔡一銘(世界中醫藥學會中國疑難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特色醫療專家、副主任中醫師)

中醫的宇宙觀著重天、地、人合一。人體的健康,受節氣變化、地理環境、時間運轉的影響。每日的十二時辰與人體的十二條經脈息息相關,而經絡又與人體的五臟六腑相配。 上古時期,我們的祖先發明了天干地支紀時標位的方法——子午流注,從字面看「子午流注」如何而得名呢?「子」和「午」是十二地支中的第一數和第七數,為什麼在十二支中獨取兩個數呢?是因為「子時一刻,乃一陽之生;至午時一刻,乃一陰之生。」「流」、「注」兩字,是指人體氣血的運動變化的狀態。流指水流,注指注輸、灌注。這裡具體是指將人體的氣血循環比作水流,以出井、流滎、注輸、行經、入合作喻,《內經·靈樞》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說明人體氣血就像水流一樣,始出為井,漸成細流為滎,水流如由淺入深灌注為輸,漸而水流在通暢的河流中適行即稱為經,最後如百川匯合入海即為入為合,以示脈氣的流行經過。

一年之內有十二個月,一日之內有十二時辰,都是陰陽有規律地消長運動的結果,自然界萬物也會隨著做出適應的變化,人體亦然。《史記·律書》云:「寅,萬物始生螟然;卯,言萬物茂也;辰,萬物之震也;巳,陽氣之盡也;午,陰陽交曰午;未,萬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陰用事申賊萬物;酉,萬物之老也;戌,萬物盡滅;亥,該陽氣藏於下也;子,萬物滋於下;丑,紐也,陽氣在上未降,萬物厄紐未敢出。」一日之內,也存在著這樣的變化規律,故也以十二地支配時表示。 中醫講「因天之序」,就是要遵循身體這個「天」本身的運動順序,就是東南西北,就是春夏秋冬,就是生髮、生長、收斂、收藏。違背了這個順序,就要生病,順應這個順序,就健康長壽。日節律就是指人體一晝夜中陰陽消長、盛衰的情況。

人體氣血循行,受外界環境和自身生理條件的影響,周流出入,如流水般,或從子到午,或從午到子,隨著時間先 後的不同,陰陽各經氣血的盛衰,也有固定的時間,氣血迎時而至為盛,氣血過時而去為衰。瀉則乘其盛,補則隨其去,逢時為開。過時為闔。定時開穴,補虛瀉實,把握時機,調和陰陽而治病。子午流注學說認為:經絡氣血運行各有其盛衰,以一天十二時辰流注十二經,即寅時從肺經開始,依次流注大腸經、胃經、脾經、心經、小腸經、膀胱經、腎經、心包經、三焦經、膽經而終止於丑時肝經。在《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說:「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以一日分為四時,朝則為春,日中為夏,日入為秋,夜半為冬。朝則人氣始生,病氣衰,故旦慧;日中人氣長,長則勝邪,故安;夕則人氣始衰,邪氣始生,故加;夜半人氣入臟,邪氣獨居於身,故甚也。」就是說,人的臟腑經絡、氣血陰陽在日、月、年等時間周期更迭節奏中,必然發生適應性變化,環環相扣,十分有序。子午流注具體應用就是根據人天合一的整體觀念和節律觀念,高屋建瓴,因勢利導,因時、因地、因病、因人制宜,把握病機,從而合理調整氣血神志,調理臟腑氣血陰陽,激發其正氣和心身活力,恢復和改善人體健康狀態。它可以根據一日十二時辰之中人體氣血盛衰開合的時間節奏、時相特性等,因時因病因人,有效集成和優化用藥處方、針刺、艾灸、拔罐、推拿等手段,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子午流注是中醫聖賢發現的一種規律,即每日的十二個時辰是對應人體十二條經脈的。由於時辰在變,因而不同的經脈在不同的時辰也有盛有衰。掌握子午流注的規律,對養生和用藥都有很大的益處。 順時養生法是最濃縮的養生智慧,如果能在一日之中順時養生,關注健康的點點滴滴,以此類推,則一月、一年都能健康平安,去病延年。

子午流注的應用,應該作為中醫養生防病治病的知識來了解,但不能機械死用。任何知識都應活學活用,可按十二條經脈在十二個時辰中興衰的規律,逐漸摸索適合身體疾病防治的調理方法。附:《十二經補瀉溫涼引經葯歌》心經:問君何葯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硃砂連翹並牛黃。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肝經: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並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脾經:補脾人蔘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瀉脾葯,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涼脾葯;白芍升麻引入脾。肺經: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溫肺木香冬花尋,生薑乾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腎經: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 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並附子,鹿茸故紙海沈香,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胃經: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朴胡椒生乾姜。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十三味葯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膽經: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製半夏,更加生薑與川芎。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大腸經:問君大腸何葯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並蓮肉。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乾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葯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小腸經: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葯根;涼用黃 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膀胱經: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溫用烏葯並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三焦經: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並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葯與肝膽無差異。心包經: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葯並枳殼;溫用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葯。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如何對治嗔恨?
求觀音菩薩開智慧法及感應
帝王學的智慧(1
【智慧人生】世上幾人能悟透
《菜根譚》智慧:真味是淡,至人是常

TAG:中醫 | 智慧 | 古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