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蔡禮旭:開啟幸福仁愛的大門

開啟幸福仁愛的大門

(第一集)

主講:蔡禮旭老師

時間:2005年11月23日 地點:清華大學

蔡老師:各位同學,大家晚上好!

主持人:蔡老師好!在蔡老師講課之前,我們準備了小小的問題想請教您:每當講起傳統文化,大家都感覺非常遙遠,那我們應該怎樣擦亮雙眼,去發現傳統文化的價值,去感受我們身邊的幸福呢?

蔡老師:這要去體悟「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兩字,道德一定要運用到生活中去,絕對不是談玄說妙。「道」是「倫常大道」,包含五種倫常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當然現在的「君臣」應該從它的本質廣義地理解為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接下來是「夫婦有別」;「長幼有序」(也就是「兄友弟恭」);最後一個關係是「朋友有信」(有信義)。整個傳統文化都涵攝在這「五倫」之中。

主持人:蔡老師跟我們講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又該怎麼運用傳統文化的大義和精髓來幫助我們找到幸福的感覺呢?

蔡老師:這個「幸福」是一種心境,我們可能會覺得幸福應該是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的事,其實不然。假如我們不能夠在今天過得幸福,你怎麼能指望十年以後會幸福?因為十年後的人生都是從眼前的每一步踏過的,只有當下能幸福,明天才能幸福,才能保證十年以後會幸福。

剛剛我進來時遇到一位葉同學,就向她請問化妝室在哪裡?她幫我帶到了化妝室;等我出來的時候,看到她還站在那裡。她對一個新來的客人如此地恭謹、如此地用心,在這個當下我的內心有沒有幸福的感覺?有呀!人家處處尊重你,你的內心自然會有一股暖流從心底湧出來。後來走進這個會場時,看到了那麼多同學在分工合作成就這一場演講,相信他們的心中都存著一個願望,希望這場演講能辦好,讓所有聽講的人因為這一演講而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朝向幸福人生去走。這樣他們會覺得辛苦沒有白費,他們就活在了「助人為快樂之本」當中。所以幸福不是向外去求的,幸福是從你內在的存心得到的。

那天我吃水餃,結果這個水餃包的樣子蠻有藝術的,這時我們感受到什麼?假如包得不好,你心想「怎麼技術這麼差還包」,你的心境幸福不幸福?但是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個朋友包不好餃子還那麼用心包給我們吃」,這時候你吃那個水餃的感覺一樣不一樣?再有,假如你不鼓勵他包,他的技術怎麼會越來越好?進而你的善意還是在成就一個人的能力。所以天堂和地獄不在外界,就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念的善惡幸福和痛苦就截然兩分了。

主持人:[81]我相信大家都非常期待蔡老師更精彩的自由發揮,下面就請蔡老師開始今晚的正式演講。

蔡老師:好,謝謝!

一走進清華大學的校門,就可以感受到一股濃濃的人文氣息,從一進會場來就感受到那一份中國文化裡面最核心的仁慈之味:處處能替人著想。我不夠幸運,不能在清華讀書,但是今天卻有幸在這裡跟大家一起來分享研究傳統文化的心得,我的內心也了無遺憾了。

看到諸位同學在讀大學的時候,就能夠熏習中國的傳統文化,我的內心非常地歡喜。因為我是到了二十六歲才開始接受傳統文化的,這之前的二十多年,我的日子並不好過,也不幸福。後來,我了解了中國的古典文化,真正感覺到了什麼叫做「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諸位同學,當我們讀著這段話的時候,你內心是什麼感受,舒不舒服?你會不會在念「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這句話的時候還皺著眉頭?不會,我們都會對這句話里的幸福非常嚮往:日子這麼安祥,生活這麼和平,內心是這樣的和諧,假如我的人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那該有多好。

諸位同學,你什麼時候能過上這樣的日子,什麼時候開始過?當下可以過。因為幸福都是在自己的一念之中,一念之下能看到別人的付出,你就活在生活感恩當中;一念處處只要求別人,只會責備他人,那當然就生活在痛苦之中。

我跟諸位同學的年齡相差不了多少,我是73年的,諸位看得出來,但你們都非常地仁慈,沒有直接傷害我幼小的心靈。我記得我上大學時讀的是工科,我是讀計算機的,這個秘密不要講出去,因為這是我這一生最丟人的事情,我不務正業,後來去當小學老師。為什麼轉變這麼大?其實不難理解。

當我們選擇大學科系的時候,請問第一個參考值是什麼?能不能找一份好工作,也就是能不能賺到錢。好,賺到錢以後會不會讓人幸福?那就不一定了。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錢少的人煩惱多還是錢多的人煩惱多?或者再問你農民得憂鬱症的多,還是企業家得憂鬱症的多?(學生答:企業家。)所以我們必需把什麼是幸福認清楚,不然努力不會有好結果,努力不一定就出好結果。

人生首要的一步邁出的大小不是重要的。你在那裡逞強斗勇,一跳一尺高,再跳二尺高,得意忘形,看我會這麼能跳!結果沒看到前面是萬丈深淵,「咚」一聲栽下去。人生有很多的陷阱,很多的錯誤步伐,不一定要自己去親歷,要懂得從別人身上吸取教訓,才能在人生當中少走彎路,少走冤枉路。

之前我看到一個報導,中國近二十年來有1200位企業家自殺身亡,而且不是小企業,都是小有名氣的企業。你看現在多少年輕人在踏出校園的那一步他要幹什麼,要當企業家,然後幹了十年、十五年,後面的結局是什麼?(學生答:自殺。)是你們講的,我沒講。有一天我們深圳的老師也跟我講了一個真實的事情,有一個非常大的汽車公司總經理告訴他:當初十多年前跟他一起努力的工作夥伴(有的在其他行業),現在只有他一人還活得好好的,其他人不是死了,就是在監獄裡報到。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走上這樣的人生道路?有一個相當大的關鍵問題是因為沒有機會聽取聖賢的智慧,人有了智慧才能看得深遠,才不會急功好利,胡作非為。我們思考一下,這個企業家在結束生命的時候,請問他的一生就此完結了么?他將帶給他身邊所有親友往後什麼樣的生活?那是多大的痛苦!而且說實在的,一個人能成長為一名企業家,需要多少的努力,多少人栽培。

諸位同學,我們常常都說我們是「知識分子」。當我們在享受這個名號的時候,請問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個名號背後暗含了什麼意義,什麼責任,承擔了什麼社會使命?當我們踏出清華的校門,我們已經跟清華密不可分。當我們踏進各個行業之中時,對領導能盡忠職守,對同仁能幫助愛護,對客戶服務周到,所有接觸我們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說:「清華大學的學生太優秀了,清華大學的學生沒有辜負國家、學校對他的栽培。」但是相反的,假如我們走上社會,貢高傲慢,瞧不起別人,處處跟人家起衝突,所有接受我們的人們會說什麼?事實不會是這樣的,因為我們清華有《文星論壇》。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只要君子的德風吹過來,絕對可以達到風行草偃的效果。因為我們有一個非常深刻的體會,「人之初,性本善」。這個問題,我相信各位同學在考高中、考大學的時候,絕對會把標準答案寫出來,而且會得到滿分。

諸位同學,這句話我們有沒有放在心上?當我們把這句話放在心上時,我們才得到受用。不然這個答案只在考試卷上產生效果,不會利益我們的生活,也不會以利益我們的生命。

好,當我們不把「人之初,性本善」放在心上的時候,請問我們學到的是什麼?學習是奇妙的,「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現在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當我們對所吸取的思想觀念沒有判斷能力,你吸收的越多,對頭腦的污染就越嚴重。而這個污染,就好比將一滴墨汁滴入一杯清水裡面,滴下去的過程可能還不到一秒鐘,但是我們要把這一滴墨汁從清水裡面再脫離出來需要多少時間?可能要十倍、百倍的時間和精力。

一個人學習中最幸福的是什麼?真正有智慧的老師引導,這個學習的人很幸福。如果他身旁還有很多有智慧的同學,有老師又有同學,這個人有大福氣。請問在這個時代中要學習智慧,我們找到老師了嗎?假如現在沒有老師,我們這二十多年來學的對不對,我們判斷的出來嗎?因為思想決定我們的行為,行為決定我們的習慣,習慣決定我們的性格,性格就斷定了我們的命運。諸位同學,我們現在頭腦里的思想已經決定了往後的命運,你相不相信?那是好的命運還是不好的命運?人千萬不要自欺欺人,那樣最可悲。

一人的思想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家庭的思想決定一個家庭的命運,一個企業的思想決定一個企業能否穩定繁榮,整個民族的思想就決定了整個民族能否長治久安,思想與命運都是密不可分的。

俗話講「相由心生」,從一個人的面相可以看到他以後人生會不會幸福,就是這個道理,因為面孔會反映人的思想,而思想決定了人的命運。

諸位同學你看我畫畫就知道我以前美術學的不是很好,不要見怪。你們看這倆個人頭腦里的思想一樣不一樣?不一樣,一個很消極,一個很積極。有個人他的大兒子很消極,他的二兒子很積極,父親覺得應該把兩個人平衡一下,不可以太極端。於是就買了一台最昂貴、最豪華的腳踏車給他大兒子,給他二兒子則包了一坨馬糞,差異很大。結果大兒子看了豪華的腳踏車,突然皺起眉頭低下頭去對於父親講:「爸爸,我騎腳踏車可能會摔斷腿的,所以我不想騎了。」父親聽了也沒辦法。而他小兒子一看到馬糞,興奮得不得了,高興得又蹦又跳,對他父親說:「爸爸,馬在哪裡,馬在哪裡?」因為他看到馬糞就想到他爸爸給他買了一匹馬。這時候他爸爸會怎麼做,能不給他買馬嗎?所以消極和積極的態度結果就相差很多。

很多人都哀嘆:「我這一輩子都沒有貴人,沒有機會。」事情是不是這樣?不是這樣的。你看這個消極的人,當天下掉下元寶,元寶也會從他身上滑下來,留不住。所以人生要有理智,人生要活得明白,什麼叫明白?不要把向外推卸責任當作明白,把責任統統都推給別人那叫義氣用事。當一個人把責任都推給別人,請問他身旁能不能聚集很多朋友?所有人看到他都趕忙躲遠,不然會被他牽連。所以積極是很重要的態度。

三年前我到澳洲學習了半年的時間。那時候我因為從事小學教育,深刻體會到一味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絕對不會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人生,而我卻變成了幫凶。老師怎麼會是幫凶?確實是這樣。所以老師要有良心,不能自己走錯了路,讓學生也跟著走。

我們打個比喻:今天你走路看到一個陷阱,掉下去,摔斷了一條腿,然後你爬了出來,請問你會怎麼做?我問的問題都很簡單,絕對不會繞一個彎路。我們起來拍一拍身上的灰塵,這時看到後面有車馬,有人群的聲音傳過來,你會怎麼做?你可能會站在旁邊,等他來了告訴他這裡有陷阱。不過你站一天,明天還有行人,所以該怎麼做?最少也要立一個牌子,寫上「此處有陷阱,小心勿踏」。你會不會跌完以後心想:真衰!不應該我一個人倒楣。於是趕快躲到草叢裡,等著看另一個人掉下去:噢!舒服多了,不是我一個人。告訴你,現在這種人特別多。這樣的存心能幸福嗎?我們都在這個時代成長,請問我們幸福嗎?

我做教師第一年是代課,第二年是正式到一個學校教書,這一年我教六年級,有一天我們一個會計小姐她來問我一些基本資料。上來四樓她跟我交談確定了資料以後,便要離開,走出三、四步以後,這位朋友突然回過頭來,看了我一下,那個眼神非常地深情。非常的好奇。因為我這個人比較內向,比較剛毅木訥,我就說有什麼不對的嗎?結果她說:「我從沒見過像你這樣笑得這麼燦爛的,你的笑容彷彿是從內心流露出來的喜悅。」她這麼一講,我就跟她說:「人呀,理得心安。」

當人生的道理你都弄清楚、搞明白了,你明白到《詩經》說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生就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上,既不求人又不怨天,還有什麼好痛的?又學到時時要「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走的每一步,都覺得很踏實。當我們用仁慈恭敬之心對待別人,會得到什麼結果?「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我們都很希望別人愛我們、尊敬我們,想得到這個結果要怎麼樣?種種子下去呀。人之所以痛苦,因為只求結果,不努力,不種因,甚至播種錯誤的因。沒有種下好的因,卻要希求得到好的結果,這是不可能的。就像剛剛講的,雖然很努力,努力也有結果,但卻不是好的結果。

我們都知道孟夫子說過「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我們希望人生過得更加喜悅幸福,應該讓這一份幸福快樂照亮更多的人。

回想起我在高雄念書的時候,念的是第一中學,考進去也不容易,也要經過層層挑戰。考進去以後,常常跟幾個同學一起玩耍,一起運動打球。他們總說:「我回家都沒念書。」然後到學校里還一直玩,我們想反正人家沒有讀書,不是只有我們不對,我們也玩吧。結果每次考試人家都是第一、第二名,使我們都敬佩莫及。為什麼他在學校玩,結果學習還那麼好,為什麼?因為他在學校里玩,說自己回家沒有讀書,其實在家都讀夜裡十二點、一點、二點。

我自己在教小學,在這個升學主義的洪流中,競爭的激烈小學也不能倖免。有個四年級的學生是姐妹兩個,她回到家跟妹妹說:「今天有一個同學問我數學,我會做也不想告訴她。」諸位同學,這樣的事情熟不熟悉?這種事我也干過,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這個妹妹就說:「姐姐,假如是我,我一定告訴她。」姐姐就很驚訝,接著她的妹妹就講:「我會告訴她錯誤的答案。」

還有一個四年級班的女生,每次數學都考第一,因為她爺爺是數學教授,所以她的數學成績特別好。有一天考數學,這個女生沒來,所有同學都很好奇,就問老師為什麼她今天沒有來考試,老師說她爺爺去世了,她去送葬了。結果全班響起歡呼說「終於死了」。請問,小孩子的內心應該是種什麼狀態?應該是天真、善良。而在這種應試教育之下,在時時只想著自己的環境中成長,他的內心已經變成了什麼樣子?

諸位同學,假如這樣的孩子讀了大學,請問他出來會利益這個社會嗎?會給自己和家庭帶來幸福嗎?所以當一個人的思想理念是自私的時候,他不可能創造真正的幸福。我們在心理學上常聽到「自我中心」,「自我中心」聽起來還有點學術味道,什麼叫自我中心?自私自利。講的這麼好聽,其實就是自私。我們要有智慧洞察事物的演變,才能深謀遠慮,所以我們要思考,自私發展下去會是什麼?自私升級變成競爭,競爭升級變成鬥爭,鬥爭升級演變成戰爭,戰爭再升級導致世界末日。諸位同學,什麼是世界末日?對,核子彈爆炸,世界就到了末日。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生不如死」。中國話蘊涵的意義相當深遠,「生不如死」,活著太痛苦了。我們看現代人過的日子是什麼日子?我們看到好多的社會數字:癌症發病率不斷提高,自殺率頻頻增加,離婚率節節攀升,憂鬱症患者越來越多……我們現在拚命競爭,到底以後的人生是什麼樣子,你能預見到嗎,你有把握嗎?諸位同學,你們有把握說「這不會輪到我」 的舉手——居然都沒有。諸位同學,我們讀書幹嘛?讀書就是要去追求一個幸福的人生。假如這些情況你都不能排除發生在你的身上,那你沒有一天不過得提心弔膽:啥時候離婚輪到我,啥時候癌症輪到我。你的內心會很平和、很自在嗎?

再來,諸位同學,有因才有果,為什麼離婚率這麼高,為什麼得癌症、憂鬱症的這麼多?只要你把離婚的因,癌症的因,憂鬱症的因能夠去除掉,就不會有這樣的惡果。

離婚率為什麼會那麼高?大家整天和電腦打交道,一個按鍵按下去,電腦敢不敢不執行你的命令?不敢,你讓它幹啥它就得幹啥。結果人跟電腦相處太習慣了,一下子跟老婆相處會怎麼樣?一個命令下去,哎,怎麼不執行?很不習慣。沒有學到如何照顧別人,如何體貼別人,如何感恩別人,統統都沒學到,婚姻怎麼會經營得好?

憂鬱症的因在哪裡?時時活在患得患失當中。假如他學了中國文化,懂得了「人生解知足」,「知足常樂」,那他會不會得憂鬱症?不會。

再來,「禍從口出,病從口入。」什麼東西該吃,什麼東西不該吃,我們學到了嗎?假如你知道了用什麼飲食、怎麼去調養,那病魔自然而然的就不會來到你身上。說實在的,癌症的起因,食物還不是最大的因素,什麼是癌症最大的因素?情緒。把很多事情洞察清晰就知道,情緒會影響人的很多狀況。

諸位同學,你從我的身材能看出什麼嗎?我們讀書人要學習當君子,《論語》里講「君子有九思」——君子從九個角度來提升自己的道德學問——把「君子」涵攝在一句話當中,很便於學習。其中有「視思明」、「聽思聰」,意思是所見所聽都能了了分明,對事情是什麼情況、什麼原因都一清二楚。所以當你看到一個人身材苗條,你能了解到他的腸胃不好。腸胃不好的人往往情緒容易緊張,因為一緊張腸胃就會有反應。事實上當我們的情緒發生波動的時候,身體的八十兆細胞都受到影響,所以情緒是健康問題的根源。

有一本書叫《生命的答案——水知道》,用水做實驗揭開了生命的答案,這實驗很有趣,書局有賣這本書。一位科學家,對取自同一個地方的兩杯水說話,一杯水跟它說:「真的很感謝你,為我解渴,你真好喝。」而另一杯同樣的水,則對它責罵:「你真是難喝死了,我看到就生氣。」講完以後,在高倍顯微鏡下觀察這兩杯水冰凍後的結晶,前一杯水的結晶非常美麗,後者則十分醜陋。你看,人的意念力量很強,會改變物質。

中國人早在幾千年前就觀察到了「福地福人居」。然而我們現在對好多人間真相沒有時間去體察了知,因為我們這麼多年都在幹嘛?都埋在分數裡面。

我們思考一下,幾百年前的朝代如宋朝、明朝,那時候將相立功,朝廷動輒以幾百萬兩、幾千萬兩的黃金封賞,以前的黃金就有那麼多,現在哪有這麼多黃金?人的意念不善,黃金慢慢地都哪裡去了?物質都發生變化了。你看在黃帝那個時代,常常在有喜事時見到鳳凰,現在你看見過鳳凰嗎,看見過麒麟嗎,為什麼這些瑞相、這些生靈都不見了?因為我們的心境達不到那樣的境界了,很多的道理我們都不能相信。

剛到祖國來弘揚中國文化的時候,看了一些現代人註解的《論語》,越看我內心就越不舒服。那種感覺好比孔老夫子是二十層樓高的人生境界,而他只有二層樓高,卻硬要把孔老夫子拉下來,把自己二層樓看到的景象說成是夫子二十層的景象。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二十五史》中記載,元朝有個人叫李忠,是鄉里公認的孝子,有一次大地震,附近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而當震脈震到他家面前,突然分成兩條,繞過他家後又合成一條,使得李忠的家安然無恙。這真是「孝感天地」。有那樣的存心,才有那樣的感應。這些感人的故事,我們現在還遇不遇得到?遇不到了,根源在於我們的心境與這些古聖先賢的距離拉開了,不然這些感人肺腑的人生情景,絕對會在我們自己的生命當中演繹出來。

這個道理必須你自己去印證,印證以後你更能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去年7月暑假期間, 我們為第一線的老師開辦了課程,希望他們學習之後,運用正確的思想,去影響更多的學生。我們租用了海口一個高級餐廳作為場地,並在那裡就餐,為期總共五天。五天以後跟對方結帳時,服務員說五天的費用都統統付過了。我們很吃驚,趕快了解情況,結果是老闆娘把帳全付了。我們就趕快去感謝她,原來餐廳的老闆娘從第一天起就聽課一直到結束。她說到她每天在後面聽課,感受到古代聖賢的思想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她希望這些老師通過聽課學習,在以後的教育生涯去利益成千上萬的學生,所以她很歡喜這些老師來上課,於是就把五天的費用統統全付了。

我們從這裡就可以感受到「愛人者人恆愛之」,我們用無私的心去付出,就能贏得別人無私的回饋。人生之中,人與人的關係就好像照鏡子一樣,你對鏡子里的人笑,鏡子里的人就會對你笑;你對鏡子發脾氣,結果是什麼?那鏡子當然也會對我們發脾氣。

剛剛我們講到的水結晶試驗中,我們對水感恩,它的結晶就很漂亮;對水仇恨,它的結晶就很難看。而諸位同學,我們想一下,人的身體當中有多少是水?百分之七十都是水。所以我們起一個惡的念頭,你身體百分之七十的部分就怎麼樣?都開始病變。你起一個好的善的念頭,你身體里百分之七十的部分都變得越來越健康美麗,所以會青春永駐。

有個小朋友聽了這個例子,回到家後,他的保姆出來迎接他,說:「你這個小討厭回來啦。」結果這個孩子馬上摸摸身體對她說:「你不可以這樣說話,我身體百分七十部分的水都被你污染了。」小朋友很單純,一學之後馬上會用。

好,不只水是這樣,科學家又拿米飯來做試驗。他盛三碗米飯,對第一碗稱讚它「很香很好吃」,對第二碗不加理睬,不跟它講話,對第三碗責罵它「很難吃」。一個禮拜後結果出來了,第一碗有點發酵的香味,第二碗變酸臭了,第三碗發黑髮霉。

諸位同學,從這裡我們要領會人生的道理。人跟人之間「冷戰」和「熱戰」同樣可怕。熱戰可以罵一罵發泄一下情緒,冷戰則看誰在那裡撐得久,兩個冷戰的人活在一個屋檐下會非常地痛苦。如果說熱戰會得心臟病,那麼冷戰會得癌症。所以愛的反面不光是恨,還有人跟人之間越來越大的冷漠。

有一次講課中我舉了這三碗飯的例子,剛好有一位爸爸帶著太太和兒子去聽課,兒子坐在中間,他和老婆坐在兩邊。當我把這一段敘述講完以後,這位先生馬上把身體撤後一下,舉起一隻手拍拍他的太太,還很得意地瞄了他太太一眼,那意思是「瞧,老師在說你」。其實,這些動作我在講台上看得一目了然,心裡替他捏把冷汗。結果,她的太太也往後退身,狠狠地瞪他一眼。你看在這當下這位先生理不理智?他活的明不明白?他知不知道他的太太為什麼跟他冷戰?都不知道。你相不相信,這個男人當他的太太跟他離婚的時他都搞不清楚狀況?

是呀,人一定要會欣賞別人的付出,才能贏得他人很歡喜地跟我們相處。我們來看,這個太太已經在生他悶氣了,還和他一起來陪孩子上課,難不難得?這麼難得要會欣賞,結果做先生的非但沒有欣賞到她的用心,也沒有欣賞到他太太每天無怨無悔地煮三餐給他吃,只看到他的太太沒什麼笑容,有時候不跟他說話,只會這樣去批評他的太太。其實,只要他懂得欣賞太太的優點,懂得感謝,在吃飯時誇獎一句:「哎喲!怎麼有人能把飯煮得這麼好吃!」相信他的太太馬上會說「再給你填一碗吧」。假如他的太太給他切一盤柳丁端過來,他邊吃邊讚不絕口,說這個刀法實在是太好了,這個柳丁怎麼這麼甜,太太會怎麼講?你們都沒有經驗,不能怪你們。但是人與人之間要懂得相互欣賞,所謂「好話一句,做牛做馬都願意」。

有一個人非常聰慧,二十歲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在大學裡被破格提升為副教授,可是十年過去了他仍然是個副教授而已,這是什麼原因?後來他拿著自己的博士論文給我的朋友看,看看有沒有什麼問題。結果這個朋友看完以後,終於了解了他為什麼幹了十年還無法升到正教授。因為在他的整個論文裡面,通篇都是在批判他們學校以及學術界教授的論文的缺點,從開始批到最後。所以這樣的論文得不到別人的認可,統統被打回票。後來我的朋友提議他換個角度寫論文,寫別人的論文好在哪裡。結果這個人聽了朋友的建議,皺著眉頭回去,請問他為什麼會皺眉頭?他覺得太難了。三十年來只看別人的缺點,一朝要統統改過來談何容易啊。後來過了一段時間真的寫好了,拿來給我朋友看,我朋友一邊看呀,一邊雞皮疙瘩落一地,那種讚歎實在是很不自然。

你看現在有好多課程,教你要賺一百萬、一千萬,首先要把人際關係處好,人際關係的開始就要學會綻放笑容。一個從來不笑的人,花一千塊、二千塊去上課,教他要常常微笑,他學了兩天以後忽然見到人就微笑,結果那種笑怎麼樣?讓人難受。習慣才會成自然。

好,情緒會影響人的身心狀態,我們如果身心輕安就不會踏進一些不好的人生境界,包括離婚、疾病種種。

我們今天談的是幸福人生,人生要幸福絕對是從思想開始。

我剛剛跟一些家長談教育的問題。因為我這個年齡是結婚的敏感時期,我很多的同學,尤其是女同學、女同事,她們都在拉警報,她們的父母都一直催她們結婚。有一個女同學就跟她媽媽說:「媽,你都不幸福了為什麼要叫我結婚。」她媽媽突然回過神來:對呀,我都不幸福了,為什麼叫她嫁?結果光明、明白就持續30秒,過了30秒後烏雲又回來了,她就對女兒講:「你給我嫁就對了。」

我們雖然還沒有孩子,但看到我們的男同學信誓旦旦對著他愛慕的女孩子說:「我一定給你幸福。」諸位女同學,這話你相信嗎?女人這一生最大的關卡在哪裡?「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嫁錯了,你這一輩子就毀掉了。

「欲愛人者,先自愛。」一個人自己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看小說看多了,幻想遇到一個美女,我們的人生就馬上邁向幸福美滿,那是不可能的。懂得愛人的人一定首先懂得自愛,能把自己的生活管好,能把自己的人生方向踏正確,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去愛人。

「欲助人者,先自助。」你都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麼去幫助別人?這些都需要理智的人生態度。

好,我們再思考一下,這個母親叫女兒嫁是為什麼?因為是傳統,是人生必經之路。那我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的人生不能走的不明不白吧?

好,這就如同剛剛我們提到的,人生的陷阱就在那兒,又沒人給我們豎一個警告的牌子,母親也不能告訴女兒人生如何才能幸福,只是讓她嫁,只說你就給我跳下去就對了。

人生要活得理智,為什麼父母一直逼著女兒嫁掉?怕丟面子。出去遇到外人說:「唉,你女兒還沒嫁(你兒子還沒娶)呀?」很難受,回到家裡就催女兒說:「趕快嫁了吧!」

諸位同學,女兒的幸福重要,還是自己的面子重要?諸位同學,現在理智的人多不多?很少呀。人沒有理智,人與人之間就互相傷害,互相責備,人跟人的關係處理不好,絕不可能有幸福可言。你看她只為自己想,假如她為女兒著想,絕不會催著女兒先結婚,而是先教女兒把婚姻經營好的智慧,這是真正愛護她。

好,我們剛才講了,自私所培養出來的人生路途就是如此。很多西方學術人士一直在強調競爭,他知不知道競爭以後會走向什麼?其實,他心裡也有點明白,但就是不知另外還有一條路。

我小時候就是這樣,有一次考試考了98分,雖然和滿分100分只差兩分,卻哭了一下午,因為可能因為差這兩分編不到好班去。而當發考卷的時候,看到別的同學考的比我低,就露出「燦爛的微笑」,幸災樂禍;看到同學考的比我高,就悶悶不樂。諸位同學,你看看這樣的人,為了兩分哭一個下午,請問他的人生會不會幸福?鐵定不幸福,患得患失的人不可能會幸福。

福的根源在哪裡?「福田心耕」,福田要靠心來耕耘,人的福就在這一畝心田當中。你能處處替人著想,你的福就會厚;你時時在嫉妒別人,障礙別人,你的福都折掉了。我二十多年來把福折光了,所以人生一直很不如意。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諸位同學,現在信息量太大了,很多話你要會判斷對錯是非,甚至要把它的源頭找出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你聽到這句話會有什麼感受?假如你覺得「十有八九啊,這個是事實」,那以後還會笑得出來嗎?看到很多事情,你都會心生煩惱,會覺得什麼都不順利,到時候還禍不單行。所以很多話影響了我們的人生態度。

比如又有一句話叫做「英雄難過美人關」,這一句有沒有道理?有道理么?你們還點頭。這些似是而非的觀點絕對不會在經典裡面看到。人生的理智必須從真理中去建立,而經典已經超越時間,超越空間,所以經典里的道理我們不用去懷疑。

舉一個例子,中國文化的核心「孝道」,五千年前要孝,五千後仍然要孝。一個人不孝,自私自利,一定跟人產生衝突,很可能做出傷害他人的事情。所以五千年講孝,五千年後更要講孝。

現在我們的「孝道」缺失了,所以現在的孩子是什麼樣子?對待父母是什麼態度?那天我看到一個報導,深圳一個六歲的女孩子,每個禮拜的零用錢是一百多塊。有一天去買東西,她媽媽錢帶少了,她要買的東西她媽媽付不出錢來,結果在大庭廣眾之下,她把媽媽打得鼻青臉腫。一個六歲的孩子,媽媽會打不贏她嗎?媽媽為什麼會讓她打得鼻青臉腫?因為媽媽捨不得打她。捨不得呀!這是愛她嗎?這個叫「愛之足以害之」。

所以父母愛子女要有智慧,夫婦之間沒有智慧也會害了對方,朋友之間假如沒有智慧也會害了朋友。假如你的朋友今天打麻將輸了錢,向你借錢再去打。你借不借給他?借,那你是幫朋友幹壞事。所以要有理智的判斷才不會害了對方。

中國需要孝,澳洲需要不需要孝?這個「孝」跟人的本善完全相應。我們在澳洲學開《弟子規》的課,都會提到很多古聖先賢「孝」的故事。當一些澳洲朋友來聽課的時候,他們是客人,我們要尊重客人,就請他們坐前排,我們坐後排。

我們講閔子騫的故事,閔子騫受到後母的虐待,不但沒有怨恨後母,當父親發現後母虐待他、要把後母休掉時,閔子騫馬上跪下來替後母求情,他說:「父親,留下後母吧,母親在只有我一個受寒,後母離去連兩個兄弟都要忍飢受凍。」這就是「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著名孝言。正是這一份至誠的孝親之情,這一份對兄弟至誠的友愛,感動了他的後母,也把整個家庭都挽救回來。

諸位同學,假如他的後母要被他父親趕出去的時候,閔子騫在旁邊再踹她一腳,請問會什麼結果?誰會得好處?所以義氣用事只能讓自己、讓家庭越來越淪落。反而當下能提起那份善念、那份真誠,我們才能演繹出可歌可泣的人生情景。

當這些澳洲人在聽閔子騫、在聽子路的故事的時候,我看到他們在那裡頻頻點頭。要「視思明」,你看他們是什麼意思?意思是做人就該這樣。結果我猜的沒有錯,上完課之後我們跟他們圍在一起交流了一下,他們發言的時候,又開始不住地點頭,邊點頭邊說做人應該如此,做人應該有這樣的態度。

他們歡喜看到人孝親,看到人有道義,雖然在他們的文化中對「孝」一詞還有些陌生。所以中國的文化不僅僅是屬於中國人的,也是屬於全人類的,唯有全人類都能受用到這樣的文化,這個世界才不會繼續往鬥爭、相殘的路上走。

諸位同學看看,現在鬥爭、戰爭什麼時候發生?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而且在愈演愈烈。

四川有個孩子,才十三歲,有一天煮飯給父親吃,父親吃完就死了,過了沒有多久,他母親吃了他的飯也死了。在祭祀完父母后,他很不耐煩地把飯菜直接倒到水溝里,剛好被他嬸嬸看到這一幕,心裡一驚:哎喲,這個孩子怎麼對父母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後來當這個孩子問他的嬸嬸「我父母是不是買了保險」,他嬸嬸聽了全身汗毛直豎,生起了警覺報了警。警方經過偵查發現,原來是這孩子為了拿到保險費而把父母全殺了。這一筆保險費多少錢?一萬多塊。拿了保險費去做什麼?買一部手機。你看當一個人內心的私慾燃燒起來的時候,什麼事干不出來?這真是「欲令智迷,利令智昏」,被慾望名利蒙住了雙眼,做的事連畜生都不如。

我聽說有一個大學生,打電話給他的父親,稱自己生病要住院,需要一千二百塊錢醫藥費。這個學生來自農村,家境貧寒,平常都是父母到整個村子向別人借錢交學費,才勉強供他去讀書。這下一開口就要一千兩百塊,他的父親只有出去借,因為借錢借到別人都怕了,繞了一大圈只借到三百塊。沒有辦法,他的父親只好回家跟他爺爺商量,把爺爺的一副棺材板賣了換錢,這才勉強湊夠數。由於父親不放心,親自把錢送到學校。因為擔憂兒子,也不知忙碌了多少天都沒有睡好,到了兒子的寢室,一看到他的同學就問:「我兒子住在哪家醫院?」結果他兒子的同學就說了:「你兒子根本沒有生病,他是跟他女朋友去照藝術照。」父親根本沒想到會是這樣,聽完當場就氣昏過去了,打擊太大了。當父親醒過來,見到兒子,非常難過地問:「你怎麼可以做的出這樣的事情?」結果他的兒子說:「我的同學都這樣。」這樣的兒子真是連禽獸都不如。

諸位同學,我們希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可是為什麼父母付出這麼大的心血,得來的卻是這個結果?因為我們教給他的是只想著自己,我們並沒有教給他感恩別人的付出,時時替人著想。人生中很多不好的情況發生了,大部分人都是自願自艾,卻沒有真正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

相互殘殺的情景不只在國與國之間發生,現在在家庭當中也發生,你看多少兄弟爭奪財產,父母親去世,棺材放在一邊就開始在那裡吵翻天。這樣的存心不僅不會讓自己幸福,還會給身邊的家人帶來不知多少痛苦。而殺父害母的事情現在也層出不窮,一個禮拜可能有三四件,假如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思想再不變革的話,這樣下去十年之後每個禮拜殺父害母的可能是三四十件,二十年之後可能就是三四百件。當社會出現這樣的亂象,人跟人都相互仇視的時候,請問各位同學有沒有安寧幸福的日子可以過?那是不可能的。

為什麼跟同學們講這一段?現在的社會正在往錯誤的方向去走。知識分子的責任在哪?我們要想到國家、社會的栽培。我們念的學校越好,社會給我們的資源就越多。請問當我們踏進大學那一刻,我們有沒有想到這四年要好好用功,以後出來才能回饋社會?諸位同學,你們這樣想過的請舉手?好,其他沒有舉手的同學我非常理解。因為你們很謙虛,不願意舉手。

真的,我曾經讀過一句話:「君子不恥身之賤」;什麼是君子?他不羞恥自己有沒有什麼地位,不會每天在那裡跟人家攀比,感到很難受,他不羞恥這個。他羞恥什麼?「恥道之不行」,羞恥的是自己做為讀書人,而倫常大道不能通行於世間,他有愧接受聖賢的教誨。

前些日子韓國有一群讀儒書的知識分子,在祖宗靈前下跪,他們說:韓國的社會風氣越來越墮落是我們恥辱,我們非常慚愧,有辱祖宗。他們還有那份存心,好可貴。我們中國人的社會一直在沉淪,請問有哪一個知識分子站出來說「這是我的責任」?

那天我們去一所小學,看到當地的一些村民很純樸,他們出來跟我們打招呼,忽然有位村民問我們其中一位老師:「你是中國人嗎?」這個老師非常驚訝,他說我當然是中國人呀!接著這個村民說:「那你怎麼這麼有禮貌?」中國人病啦!

我們教出來的孩子非常有禮。重陽節那天他們去爬山,爬山的過程中把沿路的垃圾撿乾淨,這是真正有利益社會的存心。旁邊的一些居民、遊客看到了,紛紛誇獎這些孩子這麼懂事,懂得愛護環境。聽到表揚,孩子們馬上向他們鞠躬,說:「謝謝叔叔!謝謝阿姨!」結果爬到山頂上,有個孩子對老師講:「老師呀,爬山不累,給人家鞠躬鞠得腰很累。」這些孩子走到哪兒都讓人歡喜。而有個孩子家裡來親戚時,向他的親戚鞠躬問好,結果這個親戚說:「怎麼都學日本人?」這個時代顛倒了。所以讀書人的責任是為社會「撥亂反正」。

諸位同學,我們常說孝子、孝子,什麼叫「孝子」?你看漢字的結構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孝』是一個『老』字加一個『子』字,『老』指跟著上一代,上一代的天性是時時要愛護他的孩子、教育他的孩子;『子』是這個孩子能時時想到要回報父母的恩德,『孝』代表了兒子和父母一體不可分。所以『孝』是兒子背著老子,兒子孝順父母叫「孝」。現在全反過來了,父母要「孝順」兒子,你看顛不顛倒。

我在念師範學院的時候,我的大學老師有一天出門,正好下雨,在門口看到一位小女生正在那裡等待家人來接,這時開過來一輛很豪華的轎車,她的媽媽打開車門,撐起雨傘匆匆忙忙跑過來。這個小女生看到她母親走出車門,遠遠就說:「你白痴呀,現在才來!」我的老師聽到這句話很吃驚,停住了腳步,瞠目結舌。更令他震驚的是,女孩的媽媽邊跑邊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來晚了!」顛倒啦!

再來看,夫婦關係、男女之間的關係也顛倒了。你只有學習了中國文化才能真正懂得夫婦關係。我們的《詩經》教人要溫柔敦厚,所以人的善良可以從學《詩經》當中成就。《詩經》的第一篇叫《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裡是說交女朋友要交「窈窕淑女」。

諸位同學,什麼叫「窈窕淑女」?我在一個中學演講,問大家這個問題,剛好有一個女同學舉手,我就請她回答「窈窕淑女」什麼意思,她不加思索地說:「身材姣好的女性。」諸位同學,你聽到有人在哭泣了嗎?你們把心靜下來,就可以聽到,我們這些古聖先賢在掉淚,他們的心在淌血,因為後代子孫把前人遺留的智慧都曲解掉了。你看這些聖賢人多麼慈祥,為什麼《詩經》要以「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作為開篇?這道理很深。要體會人生的道理,就是要把「五倫」處理好,家庭、社會就安定。

諸位同學,「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是「倫常大道」,這五倫里哪一倫最重要?父子有親。好,父子從哪裡來?有沒有可能我今天走出去,找個人說「你當我兒子好不好」?「道法自然」,夫婦的結合才延伸出父母、兄弟,所以夫婦關係最重要,夫婦關係和不和諧決定了孩子的人格健不健全,是關鍵。當夫婦和諧,孩子的內心是一片祥和之情;當夫婦常常吵架,孩子的內心就非常痛苦。不只父母吵架孩子痛苦,只要家庭的成員不能和睦相待,對孩子的內心都是一種傷害。

我們對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談到了「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結果有個孩子就問什麼叫巧媳婦?當老師的學生突然出招時你要馬上接招,所以就告訴他,有「四德」的女人叫巧媳婦。結果小朋友又問什麼是四德,四德其中一個是「婦德」,就是做母親做妻子的德性。我們就問孩子要當媽媽、當媳婦,最重要的是什麼?結果孩子回答說:「媽媽一定要對爺爺奶奶好。」從這個答案我們看到,孩子的內心,當媽媽跟奶奶吵架時最痛苦。當他所體會到的是人跟人不斷衝突,他的人生會快樂嗎?

我的父母在我成長當中,從來沒有吵過架,當然私底下也沒有吵過架,所以我跟我兩個姐姐不知道怎麼去吵架,不會吵架;父母也沒有在我們面前去批評他們的朋友,我們也不會批評。所以父母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太大了。

夫婦能相處好,父子間一定親愛,身處在愛的環境中誰不歡喜?而且非常微妙的是,一個孩子學到愛的態度後,他會去愛人,愛他人越多,自己的愛會不會越給越少?心量就越來越寬廣,愛會越給越多。

父子相親,兄弟姐妹之間也會互相扶持。

一個孩子懂不懂得孝順父母,還決定了他往後事業的成敗,這個很重要。我們看「忠臣出於孝子之門」,這句話大有深義。一個孩子對於養育他的父母都不感恩,請問他會不會感恩老闆,他會不會感恩公司?不可能。現在有很多企業用人挑什麼?挑孝子。很多企業在應聘者填寫資料時,最後一個問題會問你「第一個月薪水要怎麼用」,只要沒有說奉養父母的都統統刷掉。我現在公布出來了,你們以後要做去呀,不過現在講出來不知道好還是不好,因為有人的回答不一定真實,但是說實在的,假的假不了多久,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你看夫婦倫正,五倫都正。哪有在家裡面能很自然地幫助兄弟姐妹,跟同學同志之間卻相處不好的?沒有這個道理,因為他已經把事理內化成存心,「誠於中」自然能「形於外」。因為夫婦相處維繫著社會的安定與否,所以《詩經》用《關雎》作為開篇不是無緣無故的。那麼為什麼講夫婦關係要先講一種鳥呢?我們這些聖哲人老祖宗太厚道了,因為他知道成人最難放下的一個東西是面子,假如你直接跟他講「你怎麼可以對太太不忠」,他放不下面子,會惱羞成怒,說:「那是我家的事,關你什麼事?」所以既顧忌別人面子,也要把道法告訴他。

因為「雎鳩」這種鳥類找了一個伴侶以後便終身不換,聖人就通過「雎鳩」的忠貞告訴我們:連鳥都這麼守節,我們人怎麼可以活得不如鳥乎,人怎麼可以活得不如禽獸乎。所以還有點良知的人,一讀這個馬上收斂;假如迷得很深的那也沒辦法了,因為你直接跟他講會結冤讎。你看經文當中處處含攝著一種設身處地、成就別人的人生氣度。能夠生為炎黃子孫,領受這樣的人生教誨,那真是幾百年來修的福氣,隨著我們深入聖賢智慧,這樣的感受會更加清晰。

好,那麼怎樣的人生態度才能走得幸福?先要一念的存心是仁愛。能時時想著別人,仁愛就能提升到互助、互愛,最後能進入夫子理想中的社會——大同世界。

諸位同學,有沒有讀過《禮運大同篇》(孔子《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其實,這樣的人生境界就在一念存心的改變。所以,是末日還是大同世界只在於什麼?很多複雜的事都可以找到源頭,只在一念之間。

我們剛剛提到「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它是一個結果,請問原因在哪裡?我們要對人生有深度的思考。那有沒有人的人生是「如意事十常八九」?都沒有。根本的原因在一個念頭。當他以自私對待別人,人心會怎麼樣?「噢,你對他好,不對我好。」很有私心,他一定會憤憤不平。人心不平,不平升級會變什麼?怨;怨再升級變成恨;恨再升級禍就來了。

人只看到了恨和禍,沒有看到源頭在哪裡?在私心。「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是從自私演變出來的,但是「人生如意事十常八九」是從仁愛心演變出來的。

諸位同學,我前年十月到海口開始推廣中國文化,我到那裡時孤身一人,舉目無親,又到了古代所說的蠻荒之地,但是人心的厚道走到哪裡都是一樣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我在前一個多月統統是自己買菜、煮飯,自己拖地,還有一些單位的事,自己記帳,以前沒幹的事,自己把它拿來干,拿來學。當我在那裡煮飯、拖地,內心忽然想起一首歌中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所以人生中你沒有真正去歷煉,去付出,你能提起感恩嗎?不容易。當我獨自料理了一兩個月的家務後,再踏上回家的路途,看到我的母親,喊那聲「媽」的時候,心境跟以前一不一樣?那一定是不一樣的。

一個多月以後,我就沒有再煮過飯,也沒有再買過菜,都是當地的這些朋友來幫忙。那時候我講完課走進廚房,就會看到桌上兩排蔬菜水果,甚至根本不知道是誰拿來的。

諸位同學,為什麼誰拿來的都不跟我講?你要從這裡看到人性的那種厚道,那種善良。因為我們以無求的心對待他們,回饋回來的是什麼?是以無求的心來幫助我。他們甚至覺得假如我知道這包水果是他拿來的,我會有心理負擔欠他人情,他連讓我有壓力都不肯。

所以我一兩個月後打電話回台灣,我的朋友很關心地問我「好不好,在這邊怎麼樣」,我就跟他說:「我用三句話回答你,第一句,「德不孤,必有鄰」;第二句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結果我的朋友在電話那頭說:「噢,你在那裡混得不錯。」第三句叫「責任的承擔是成長的開始」。真的,人一定要透得過人生的歷煉,而當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這些歷煉不只沒有苦,還是甘甜。

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讀《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當時讀到《孟子》的這一篇時,我的心裡就在想,打死我也不當聖賢人,不但要餓肚子,還要忍飢受凍,那我不幹。但是當我們了解到整個社會、整個世界思想已經偏頗了,而我們又認知到如何把這條路拉回正確的方向,我們還能不能視若無睹?我們看到這些孩子已經在一步一步走向錯誤的人生道路,我們的良知受不了,我們不能袖手旁觀,這時候只怕自己的能力不夠幫助他。

我記得那時候幾乎是早上出門,晚上十點多才回來,身體確實很累,但是心情很舒暢,覺得我這一輩子終於能活得很實在,活得問心無愧。很多的朋友都說蔡老師您太累了,人呀,不怕身累,就怕心累。

當你的家人都在煩惱的痛苦當中,你卻無能為力的時候,那時候最累,那時候最痛苦。當我們時時有能力去幫別人,縱使身體累,內心也非常的舒暢,非常的安心。

那麼如何能夠「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告訴了我們這個答案:「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時時以恭敬心待人,時時替人著想,你所得來的結果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我們找到了這個源頭,「人生如意十常八九」就在一念之中。

諸位同學,我們繼續思考,一個的人愛心從哪裡開始顯發?一個人會突然變的很有愛心嗎?他那份愛心的源頭在哪?我們活了二十多年,都不知道這個答案。當我們把這個源頭找到,哇!真的覺得渾身舒暢,非常喜悅。為什麼?我們總要把源頭找到,才能把我們的家庭,把社會往好的方向推。你知道人愛人重要,但不知道從哪裡長養起來,那也是徒勞無功。《論語》裡面第十二篇告訴我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根本在哪?「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個社會要能人與人互愛,源頭還在教孝。一個人對父母有了孝心,他也能體會到別人的父母沒有不同。所以《孝經》裡面告訴我們「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他體會到父母會擔心我,假如我受傷了父母會難過的,相同的別人受傷了他的父母也會難過,所以他不會去傷害其他的小朋友,他的同理心就從這一份真誠的孝心開始延伸開來。

所以仁愛的源頭在孝,這個「孝」字對我們一生至關重要。當我們有了孝心,不光是父母有福,真正有福的是我們自己。一個人的福要靠自求,「福田靠心耕」。福田中最大的是「恩田」,恩田是孝養父母師長。你一生的福分跟孝有關,你一生中的幸福也跟孝有關。

我們剛剛提到「女怕嫁錯郎」,找對象不是看外貌。現在我們男士找對象都先看什麼?先看德行的舉手?好,這方面問得好像有點殘酷。

現在人顛倒了。你看《關雎》教我們,「窈窕淑女」是有賢德的女性,代表找對象是先看品德。現在不是這樣看,所以離婚率怎麼樣?你看這一首《關雎》對人生有多大的啟迪!後面還有兩句經文「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裡的「荇菜」是一種植物,是祭祀祖宗的時候采來的供品、祭品。諸位同學,誰去采?媳婦去采,這個習俗很有意味、很有含義,媳婦去采荇菜祭祀祖宗。假如這個媳婦很賢德,她的後代可以旺三代,這樣的媳婦來祭祀祖宗,祖宗在天之靈也會露出燦爛的笑容。但是假如娶的這個媳婦是不好的呢,那會怎麼樣?那會敗三代。諸位男同學,你現在交女朋友的時候,會不會想我不能敗三代?哪有可能,才管不了那麼多。

假如你有位男朋友高一百七十四公分,西裝筆挺,我這樣子不是西裝筆挺。他追求你三年如一日,這三年他跟觀世音菩薩一樣有求必應,每到禮拜六、禮拜天他就打聽好,哪裡有新開的咖啡館,趕快帶你去喝一杯,而他從來沒有帶他父母去喝過一杯。你半夜肚子餓了打一個電話給他,他馬上二話不說,摩托車騎出去,嗖,嗖。你們怎麼這麼聰明,一聽就知道我在說什麼,你們是不是都很有經驗?第一個「嗖」,是去買熱騰騰的芝麻糊,第二個嗖是怎麼樣?到了你的面前趕快端給你吃,三年不疲不厭地做。忽然有一天他跟你求婚,讓你嫁給他,而你有一個親戚跟他是鄰居,因為你祖上有德,所以這個長輩就馬上跟你講,你這個男朋友對他父母不孝。你自己考慮考慮,要不要嫁?不嫁,為什麼?你要考慮清楚,不然「觀世音菩薩」就沒有了。

那為什麼不嫁?(一女生答:我覺得愛是相互的,如果每次深更半夜我叫他出來他就出來話,說明他是還在試探我們的關係,但我覺得人相愛的時候不應是這樣子,關心應該是相互的。)那麼他對你有求必應,你對他也有求必應,那就嫁給他啦?(女學生答:我覺得真正相愛的人並不是這樣子的,不能因為愛對方便要求對方變成自己期待的那種人。)他沒有期待你什麼,他只期待你嫁給他。(女學生答:如果是這樣,他的任何服務只是[82]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對所有人。)好,那他一定會繼續告訴你:只要你嫁給我,我一定會愛我的父母,愛所有人。(女學生答:這個只是說說而已。)如果他說他可以發誓呢,要不要嫁?(女學生答:發誓也沒用。)

好了,掌聲鼓勵。這位同學考慮得很周到,但是俗話講「戀愛中的男女智商最低」。假如在這個節骨眼還猶豫半天,真正遇到那會怎麼樣?我看是凶多吉少。

判斷力來自哪?來自理智,來自智慧,而智慧在真理之中。《孝經》告訴我們:「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對父母不愛,對有恩於他的人不愛,這違背了他的德行。「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對父母大吼大叫,對你卻百依百順,恭敬鞠躬,這違背了禮,這是講恭敬的一種存心。

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人沒有孝心,他的人生有一個態度生不起來,哪一個態度呢?情意、恩義的態度,道義的態度生不起來。那「學如逆水行舟」,沒有長養好的東西,長了什麼?會長壞的東西,滋長利害的心。沒有道義心,就會落入利害心。

為什麼他能夠三年堅持不斷、全力以赴地追求你,他背後的動力在哪裡?噢!你終於醒悟了。有利可圖,因為他打聽清楚你是清華研究生畢業,往後的前途一片光明,所以使出渾身解數都要追到你,長了這個利害心。好,你嫁給他了,三年以後,你幫他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結果臉上長出來了三條皺紋,沒有像以前那樣年輕貌美,他在外面工作,忽然遇到一個更年輕貌美的,你從利變什麼?變成害。害要怎麼樣?噢!你們不要亂講,講話要負責任的。除害?你看這些含辛茹苦照顧孩子的女人,居然變成害了。除害這個舉動,是天下大亂的根源。

諸位同學,我們在這裡講課講兩個小時,期間有多少人離婚你知道嗎,現在一天有多少對離婚?離婚以後又有多少個孩子的人生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障礙?這個舉動一做,離婚率上升;離婚率上升,人沒有道義,犯罪率跟著上升;犯罪率一上升還有什麼安全可言?我到海口去,剛好接觸到一個監獄的長官,我跟他討論這些事情,他就告訴我,監獄裡的犯人,相當高的比例都來自不健全的家庭。你看離婚率一提高,犯罪率就提高。

我在海口的時候,當地的朋友都告誡我,外出的時候,背包不能背在一邊,背一邊會很危險,必須跨過脖子來背,而且包包要放在你的胸前,不可以甩在兩邊,走路要這樣走。日子好過不好過,幸不幸福?一位老師解嘲說,我們去開一個公司好了,去賣拴鐵鏈的包包,可能會賺錢。社會變成這樣無法想像。

現在的人沒有了解問題的根源所在,所有採取的方法都是在製造問題來解決問題,太多的國家是把大量的金錢耗在哪?耗在建監獄。你看看,強盜、小偷進監獄出來變成什麼?他出來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監獄蓋的多,犯罪率不會因此降低。

再如,在很多國家,要結婚的人統統要先上課,上七天、五天的課有沒有效?效果很有限。因為「少成若天性」,一個人對人的態度往往在年少的時候就已經成型了。

而要消除社會的這些亂象,根源在教什麼?在教孝道。諸位同學,我們的人生,有學業要完成,有家業要創立,還有事業要成就。而這幾樣人生的目標,都必須靠德才能完成,沒有德行,這些目標就沒有辦法圓滿。而德行的根基就在於「孝道」,學習中國文化就要從孝行開始下手。

這兩年來,我們在大江南北推廣一本經典叫《弟子規》,這本《弟子規》涵攝了五千年悠久文化的綱領。這本書一開頭就教「入則孝」,就是點明德行的根本所在。俗話講「百善孝為先」,這一句話有兩層意思,第一層講孝順是百善之首;第二層意義是當我們孝心開了,真正落實了「孝道」,我們所有的德行都有長養起來。

那麼這一份孝心從哪裡做起?《弟子規》第一句就教我們:「父母呼,應勿緩。」你看現在的孩子,爸爸喊他:「小明!」諸位同學,如果是你都怎麼回應?「幹嘛——」孩子都是這樣回答的。你有沒有看到一個孩子跑來問:「爸爸,有什麼事嗎?」假如你看到這樣的孩子要馬上告訴我,要找他來弘揚中國文化,他可能是閔子騫轉世。這份恭敬甚至連我們都做不到。所以我們要開始力行,知識分子要當社會的榜樣。這次回去,當你爸爸叫你,你要趕快過來,問:「爸爸,有什麼事嗎?」你爸爸會說:「你發燒了嗎?」要讓社會的顛倒從我們身上扭轉過來。

好,今天的課就上到這裡。謝謝大家!

主持人:謝謝蔡老師給我們帶來如此精彩的演講!本來我們準備請蔡老師回答三個同學們的提問,但由於時間的關係,就請兩個同學提問好嗎?有問題的同學請舉手。

學生甲:蔡老師您好!我對您學識還算很敬佩,但是思想上有些不同的意見。

蔡老師:是的,可以。

學生甲:好多你說的話我覺得很牽強,本來有好多問題,我想先問一個問題:您說仁愛之本是孝,孝之本在哪裡?

蔡老師:孝就是最根本的。

學生甲:孝是最根本的,但一個人的孝從哪裡來,是靠別人教,還是自覺地悟到?

蔡老師:孝是一個人的德行,是本有的,所謂「人之初,性本善」。但為什麼孝心這個德行沒有辦法張揚開來?其實,經典當中已經把答案告訴我們:「苟不教,性乃遷」,因為沒有給他教導,外界又有很多的慾望誘惑他,就把他的利害心引發起來,自私心引發起來。就好像本來的一顆太陽被烏雲給遮住了,光明透不出來。比方說一個人很不孝,如果你跟他說:「你這個人還是有孝心的。」他生不生氣?他聽了還是很高興的。一個很無禮的人,你倒茶的時候也會想到他,倒給他,他會不會生氣?不會。你做出德行的行為,他還是非常歡喜地接受,叫「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為什麼他自己做不出來?他被烏雲障住,叫「苟不教,性乃遷」,他被習氣牽著鼻子走了。

學生甲:但您剛才和女同學互動舉的例子,使我感覺在您看來,只有剛出的嬰兒,沒有受過污染,才應該去教導他;對於已經受到污染的人,是沒有救了,隨他自生自滅了?

蔡老師:我沒有這麼講。對不起,令你有這種感覺。

學生甲:[83]是什麼讓您覺得您有這個資格來站在這裡帶給我們以思想?

蔡老師:我沒有說要帶給大家思想,我是希望透過我學習的一個經歷,跟大家一起來切磋,來分享。

因為當我看到大家在大學時代能讀清華,又有這份心來熏習聖賢的教誨,對我來講也是非常地歡喜和欣慰。因為我的素質絕對趕不上大家的素質。我在高中聯考的時候,總共扣了八十八分,語文這一科就扣了四十四分,是其它四科的總和。那時有一道題目叫「老氣____:1、橫春;2、橫夏;3;橫秋;4、橫冬。」我答不出來,我的程度非常的差。但是因為在這七八年來遇到聖賢人的教誨,使我的人生轉變很大。我們希望這樣好的東西能夠利益別人,我們是用這一份心來做,而且我們更體會到「聖與賢,可循至」。你們看,孟子也教導我們:「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這兩年走下來,我們所接觸的人群,超過好多萬人。當所有的課講下來,談到父母的恩德的時候,沒有人不感動的,很多大男人當場就掉下了眼淚。因為今天時間不夠了,父母的恩德不再細談。有一個四十歲的男人,他學到第三天對我們老師講:「老師呀,我現在的心境只能用一句話來表達,太好啦,真是太好啦!」我們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他說:「我人生走了四十年,我終於知道我錯在哪了。」他並不是願意作錯事,他終於知道他的太太為什麼要跟自己離婚,終於知道孩子為什麼不能跟他溝通。

諸位同學,在這裡我再與大家分享一段「欲知人者先自知」,我們要先對自己有所了解。「人之初,性本善」,不是先相信別人「人之初,性本善」,首先要相信誰呀?相信自己。好,我們有了這一份自信,才能讓我們這個本性的德能不斷地顯發、開展出來。

諸位同學,這些道理確確實實,用講解、用辯論也不見得能夠說得通,太多的道理只有你親身去體會。

我有一個學生,他是全校來講犯錯誤最多的,有一次偷老師的錢,被抓到了,受處罰。他很落寞地坐在樓梯口,那一節我剛好沒課,看到他的背影,感受到他那一份內心的痛苦,我就走過去陪他坐了下來。當然這時候他的情緒很不好,我也不急著插嘴,陪他坐了一會兒之後,他跟我講:「老師,我很想死。」我說:「你為什麼很想死?」他說:「老師,都沒有人喜歡我。」他這麼一講,我要安撫他的情緒,就跟他講:「溥玉老師會討厭你嗎?」因為學校有兩個老師對他特別照顧,一個是溥玉老師,諸位同學,另外一個是誰,你們認不認識?你們認識。當然不能先說自己,要先說別人,講話順序不同效果相差很多。第一句說「老師不喜歡你嗎」,好像有點邀功,但是要平和他的情緒,就要這麼問。他沒有說話,我繼續問:「蔡老師會討厭你嗎?」他搖搖頭,他的情緒比較平復下來。

接著我們要引導他。引導他人,絕對要提起他的理智,他唯有把理智提起來,才能解決他生命中的問題。假如他不提起理智,一定都是在那裡意氣用事,你就算陪著他哭,陪著他痛苦,都幫不上忙。那怎麼樣讓他提起理智?很簡單,給他分析什麼是結果,什麼是原因。我就問他:「人家都不喜歡你是結果,原因在哪兒?」他說:「老師,因為我打人,我罵人。」你能說他不知道嗎。我說:「那你就不要打人,不要罵人,那人家就不會討厭你。」這個孩子皺著眉頭講了一句話,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他說:「老師,我很想改呀,可是我改不了。」六年級的孩子,發出了生命很深沉的呼喊:「老師,我很想改呀」,我們看到了什麼?「性本善」;「但是我改不了呀」,「性乃遷」。

我們沒有看孩子那種深沉的痛苦,我們體會不到這句經文的道理。一個人本善的心就好像一顆寶珠一樣,底下不要有同學說:「蔡老師,你說的太牽強,這一顆怎麼是寶珠?」你們就想像他是一顆寶珠,晶瑩發亮。

好,這是什麼?(學生答:橡皮。)謝謝你們的配合。突然吹來一陣狂風,颼颼颼,吹來一陣橡皮泥。諸位同學,這個是什麼?你這裡怎麼有開大智慧的人。這個是什麼?你絕對會說橡皮泥。你看的對嗎,我們看對了嗎?答案要每一個人自己去體會。好,很多人說:「這個是桔色的橡皮。」還有人說乒乓球。

再來,突然又吹來了一陣?謝謝!你看我們這位主持人葉小姐都時時仁慈待人,都看到了別人的需要在哪裡,來我們掌聲鼓勵一下。

學問在哪?不是能背多少經典叫學問,能時時替人著想才叫天下第一等學問。整部《論語》的核心就一個字:「仁」。仁是會意字,左邊一個人,右邊一個二。什麼意思?兩個人,自己和別人,想到自己就想到別人。

這陣狂風吹來,諸位同學你看到什麼?粉紅色的橡皮。還有沒有人說我看到了珍珠。

所以我們現在真正了解了人嗎,我們看到的又是每一個人的什麼?我們所看到的是他被這些環境隨時染著的習氣,但是我們卻看不到那顆本善的心。

我在很多課程裡面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完幾天的課,一個大男人走到面前,給我鞠一個躬,然後頭抬起來的時候,眼睛泛著淚水,對我講:「蔡老師,我以前不孝,從今天開始我要重新做人。」哇!他那種心境發出來,我們聽了都陪著他掉眼淚。

好,這是聖賢的智慧洗刷了他的習性和污垢,有沒有看到他的光明?露出了一點。看到了他那一線光明重不重要?重要呀。你看一個調皮搗蛋的孩子,你對他說:「孩子,你怎麼這麼有孝心,這麼有禮貌!」你這一句兩句對他本善的鼓勵,都會令他本性的光芒怎麼樣?慢慢地顯露出來。

假如你的同學來到清華大學,學習《弟子規》,聽了一堂中國文化的課,他感到這個課程尤如一場天降甘霖,把濁世的塵埃洗掉了一角。然後你劈頭說:「你少假的啦!」你一下子就把他的光明給蓋住了,那我們變成劊子手了。

當人能持續不斷地熏習聖教,他這些塵垢、這些習氣就會一點一點去除掉。孔夫子了知這個境界,他看到了這個真像,孟夫子也了解。所以他們非常中懇地發出引導和鼓勵:「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

好,這個問題我就回答到這裡。

學生乙:蔡老師您好!感謝您的演講。我在之前準備了一些問題,我對孟子比較感興趣,但是感興趣比較晚,所以我現在站起來,佔了大家的時間。我看時經常會有一些疑問,比如一些提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男女授受不親」,就舉這兩個例子。應該說這些對現實代的社會有一些不適應的地方,我們應該用怎樣的方法去解釋?或是應該把這些不適應的進行摒棄?

蔡老師:非常好!來,掌聲鼓勵。

我們學習聖賢的經典,要注意一個態度,要重它的本質,不是重它的形式。打個比喻,中國五千年的智慧尤如一棵五千年的大樹,它的原理原則不會變,但是他每一年都可以發新芽綻放它的生命力,而這每一棵新芽都是隨著那一年的氣候、那一年的自然條件長出來的。所以聖賢經典中的智慧你要融入現代的生活、家庭狀況去觀察,把它的本質找到。

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真正孝順父母,就是讓父母非常地安心,讓他們不用再替我們操心。這個「無後」抓起本質來說,不是你生了兒子就是有後了,假如你生個兒子是殺人犯,是十惡不赦的人,那比沒生還要嚴重。「無後」是無賢德的後代,我們要從本質去抓。

「男女授受不親」,這句有沒有道理?有呀!俗話常說「英雄難過美人關」,但是這句話不是經典上的,我都知道是誰說的,這句話一定是一個不忠的男人要給自己台階下,然後還給自己臉上貼金「我是英雄」,真不要臉。怎麼把責任都推出來了?那是找借口。經典會怎麼講?「色不迷人,人自迷」。

孟子的話:「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一個人的根本是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守孰為大?守身為大。」自己的修身最重要,自己的名節、品德要守住。你看男人功成名就的時候,往往會栽在哪?栽在女色。一個英雄都不見得過得了美人關,你看現在哪裡還有英雄?結果以前男女之間還有距離,現在既然都不是英雄了,又沒有距離,後果是什麼?天下大亂。你看現在外遇的多不多?逞一時之欲,貽害的是什麼?貽害後代的子子孫孫。

聖人能看得很深很遠,沒有智慧的人急功好利,叫做「刀頭舐蜜」。蜂蜜很甜呀,可這一滴蜂蜜在哪裡?在刀頭上。我們只為了嘗到這一滴甜蜜,馬上伸出舌頭來,然後舌頭都被割掉了。所以男女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重不重要?很重要。否則搞得「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會把人折騰死。

是啊,當你身旁有一堆男人,一堆蒼蠅、螞蟻圍過來,你可不能怪別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是因為我們丟出去的信息讓人家想入非非。那不只是身體的分寸,連言語都要怎麼樣?要有分寸。因為男女之間的狀況特別複雜,有些話實在是不容易講得很明白,我們有機會下一次再說好了。假如下次有機會再來,我們專門討論男女之間的關係,還有夫妻相處之道。

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智慧女人 幸福一生
私物分享 || 提升幸福感の平價小可愛(中)
幸福
為什麼叔本華說理性得人不追求快樂,而只是減少痛苦?
胎兒夭折腹中,讓她如夢方醒,說好的幸福竟被自己斷送!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