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發揮你的內向力?

  《內向力》,(美)蘇珊·凱因著

  兩年多前,蘇珊·凱因(Susan Cain)的T E D演講《內向力》(The Power of Introverts),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內向的負面認識。這種負面認識很普遍,各行各業都有,連隔著屏幕不打照面的遠程教育都不能倖免。遠程教育協會(O n line Learning Consortium )、質量優先(Quality Matters)等遠程教育規範組織,均在其網路課程的評審標準中,設有「學生互動」這一項要求。四月份我在達拉斯的遠程教育協會年會上,聽到文化人類學家伊藤瑞子(MimiIto)的主題演講,也是在說在這個鏈接的時代,人們如何開展互動式學習。有意思的是,在隨後的一場報告中,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斯蒂芬·韋蘭德(StevenW eiland)教授在題為《「典範做法」的問題:網路教育反思》的報告中,和伊藤唱起了反調,他說不能說學習都必須讓學生相互交流,有的人在獨處中學得很好。他引述了蘇珊·凱因的書《內向力》(Quiet: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一書。我隨即認真讀了此書。

  即便在讀之前,我就不覺得外向高內向一等,但是內向外向似乎是各有所長。現在可能一味排斥內向的人也不是太多了,但是內向性格的優勢,如何給發揮出來呢?我正是帶著「怎樣善用你的內向」這個問題看這本書的。總結下來,內向者想利用自己的「競爭力」,可作如下考慮:

  內向者的獨自和解

  做學霸。在小學階段,外向型孩子成績更好,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學之後,內向型性格的人普遍成績好過外向型性格的人。二者智商均等,但是注意力的「帶寬」使用二者大有不同,太喜歡熱鬧的孩子精力分散太多。另外,外向型性格的人過於追求結果,遇挫容易放棄。內向者不急著顯擺,恆心和毅力更好。在近來頗為風行的「堅毅」(grit)一說上略勝一籌。有調查顯示,在各項國際水平比賽上,成績比較好的那些國家的孩子,也通常是耐力、恆心最強的。這些個性力量和學習成績不無關聯。美國的亞裔,通常給人不善言辭、埋頭學習的印象,但是這也使得他們成為學習上拔尖的模範民族。在華人越來越多的加州,甚至出現了「白人大逃亡」(white flight)的局面,因為白人家庭的孩子在學習上感覺拼不過。只不過需要警惕的是,這種優勢,據說是畢業之時就結束。美國職場文化崇尚張揚、表現,你不說沒人知道,所以亞裔的劣勢就紛紛出來了,形成了「竹子天花板」。這種情形,並不是無可救藥,如果多去掌握美國社會的「潛規則」,可以克服這些弊病。而美國職場對外向性格的國度推崇,也正是刺激作者寫此書的一個因素。

  選擇合適的職業。有不少職業非常適合內向者,包括寫作等諸多創意行業、科學研究、藝術等。如果你更喜歡沉思默想,喜歡精神生活多過物質生活,這些職業對你都不錯,內向的性格和獨處的習慣還會幫你大忙。牛頓、肖邦、普魯斯特、奧威爾、羅琳(《哈利·波特》作者)、蘇斯博士等人都是深度內向者。他們的性格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成就。還有一些職業,比如教師,內向的性格也不一定對你有多大妨礙。在美國的大學裡,內向人士比比皆是。

  不迴避正式演講。或許你會說,這是哪壺不開提哪壺。很多內向者害怕公眾演講,羅斯福夫人就是個例子。羅斯福患小兒麻痹症後,一度想退隱鄉間做一鄉紳。羅斯福夫人無奈下,開始替他張羅公眾事務,讓羅斯福得以延續其政治生涯。後來內向的羅斯福夫人居然可以開記者招待會,上電台做脫口秀,等等。為什麼會這樣?很多時候,內向者能口若懸河地針對自己熟悉的話題演講,但是他們不善於和陌生人拉家常。在求學、工作當中,內向者不妨揚長避短,迴避暴露自己短處的家常場合,抓住機會去做這樣有所準備的演講、演示。技術也能助內向者一臂之力,比如而今演講,很多人都可以使用PowerPoint、Keynote等技術工具,避免緊張導致的困境。

  經營人際關係。通常情況下,性格開朗能成為關係的潤滑劑,開朗的人善於經營關係。不過也要知道,關係的和諧,矛盾的解決,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這往往是外向性格的短板。內向者對周圍環境敏感,能洞察細緻入微的變化,通常也更有能力體諒他人的處境。能夠理解、甚至討論外向者容易忽略的「沉重」話題。他們和人相處,容易以己度人。內向的人更可能贏得尊敬和信任,他們可能不會狐朋狗友一堆,但是容易建立長久的友誼。內向者對自己言行通常更自覺,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更清楚。

  做個理財能手。這一點也有些違反常識,通常大家覺得發財的一定都是那些風風火火的外向者。書中說外向型的人比較急功近利,容易受高回報刺激,容易受外界波動的影響,對風險有時候視而不見,書中甚至稱金融危機是過於冒進的外向人士造成的,或者說外向者搞垮了華爾街。內向者則處事謹慎,不大易隨大流,常常見好就收。巴菲特就是一個深度內向者,他有句名言:「只要你有尋常智力即可,你需要的是那種克制衝動的秉性,以免冒失陷入危險。」

  做創意團隊的領導。如果下屬被動消極,需要人時常督促,外向型領導更合適。但在一些極需創意的行業,領導氣場太強、太張揚、太壓迫,會妨礙屬下意見和創意的自然形成,這樣的團隊,內向的領導還好一些。甘地、戈爾都是極其內向的人。甘地開會之前,對於很多問題極有看法,甚至都給寫了下來,可是開會的時候卻害羞得一言不發。「我的害羞事實上是我的盾牌、我的防禦。它讓我成長。它幫助我尋求真相。」過早發言可能讓人陷入某種姿態、見解。少說多聽,延遲判斷,能讓人看到新的視角。一個領導開會時候過早發言,定調子,會形成瀑布效應,觀點會傳下去,不利於形成群策群力的局面。

  內向者和外向者的關係

  總的來說,此書對於內向外向的看法比較辯證。內向和外向就好比陰陽的搭配與交錯,其好處、壞處可能「此消彼長」。例如外向者更瀟洒風光,但是更容易出軌,家庭不穩定。外向者更喜歡刺激和鍛煉,可是出事的情形也更多。

  另外,內向外向可以轉化。內向性格就好比左撇子,沒有必要依據「性格開朗」的社會價值取向,將其強扭過來。但是不是說,內向既然這麼好,那麼大家就都各行其是,誰也不搭理誰好了?有時候人為了尊重他人,適應社會場合,也必須做些變通,比如適當拉升一下自己,根據環境外向一些,不要顯得自己格格不入,這樣有失謙卑。由於自己的性格,去顯得自己高人一等,則什麼性格都不好,管你是外向內向。需要注意的是,內向的人老是去扮外向,是很累很耗電的,需要經常有獨處的環境來給自己充電。外向性格在內向的氛圍里呆久了,也不健康,也需要有適當的刺激的環境,好讓自己身心得到調整。

  內向外向也可選擇相互搭配。很多時候,其實大家相互需要。內向和外向者其實可以相互搭配。聖經中的摩西被揀選了帶猶太人出埃及的時候,摩西推脫說自己口拙,不善言辭。但是上帝讓他和他的兄弟、外向型的艾倫合作。因為乘坐公交被迫讓座的黑人女子羅斯·帕克斯也是一個極其內向的人,本來她孤身一人罷乘,不會掀起多少波瀾。但是帕克斯的道德勇氣,加上馬丁·路德·金的雄辯口才,就能發起一場罷乘運動。

  現在可能很多人都不再反感、歧視內向,可是內向的力量能否發揮出來還是事在人為。但願上面的一些總結,能讓內向的朋友獨自和解,同時,也希望大家善用所長,把文靜的力量給使出來。(文/南橋)

(責編:李唐)
推薦閱讀:

內向者無敵(一)
內向與外向的婚姻
內向羞澀者必讀 | 梁朝偉:內向是我最大的競爭優勢
如何克服內向主動跟人溝通?
當內向人愛上外向人

TAG: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