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絕唱新聲倚名樓之太白樓

絕唱新聲倚名樓之太白樓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院 472000)

太白樓在中國比較有名望的有四處,分別是山東濟寧太白樓、安徽馬鞍山太白樓(又稱採石太白樓)、安徽歙縣太白樓、四川江油市青蓮鎮李白故居太白樓。四處各具風格,濟寧太白樓肅穆沉靜,馬鞍山太白樓莊嚴輝煌,歙縣太白樓古樸素雅,青蓮鎮太白樓在2008年的大地震中毀壞嚴重,據說近期在修復。其中,李白在濟寧生活二十餘年,經常呼朋喚友在太白樓上飲酒賦詩,舞文弄墨。李白在山東旅遊時得到玄宗皇帝的徵召,受到玄宗皇帝的賜還後又歸於此。所以濟寧太白樓最符名望。

濟寧太白樓位於濟寧市中區古運河北岸,太白樓路中段路北。太白樓名傳於世千餘載,乃濟寧古八景之一。最初是唐代賀蘭氏經營的酒肆,原址坐落在古任城(濟寧)東門裡(今小閘口附近)。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白攜夫人許氏及女兒平陽由湖北安陸移家至任城,投奔在此為官的叔父,居住在酒樓附近,常常在此酒樓與同好宴遊。李白去世一百多年後的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吳興人沈光觀光濟寧時應邀為該樓題寫了「太白酒樓」匾額,並作《李翰林酒樓記》一文,從此「太白酒樓」成名並傳頌於後世。《李翰林酒樓記》中有一段文字值得羅列於此:至於齊、魯,結構凌雲者無限,獨斯樓也,廣不逾數席,瓦缺椽蠹,雖樵兒牧豎,過亦指之曰『李白嘗醉於此』」。宋、金、元代對該樓都進行過重建和修葺。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開鑿濟州河時,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牆易土為磚。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濟寧左衛指揮使狄崇重建太白樓,以「謫仙」的寓意,依原樓的樣式,移遷於南門城樓東城牆之上(就是現今的地址),並將「酒」字去掉,更名為「太白摟」,留傳至今。太白樓建在三丈八尺高的城牆上,坐北朝南,十間兩層,斗拱飛檐,雄偉壯觀,系古樓閣式建築。上有李白塑像,碑碣林立,樓門向西,環以圍牆。600多年來,由於長年失修和歷次戰爭,遭到一定破壞。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白摟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仍坐北朝南,面寬7間,東西長80米,南北進深13米,高15米,樓體為兩層重檐歇山式建築,青磚灰瓦,朱欄游廊環繞,佔地4000多千方米。二層檐下高懸一楷書匾額,上書「太白摟」三字。四周院內,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磚鋪地,花牆環繞,台階曲折,古樸典雅。樓上正廳北壁上方鑲有明代人所書「詩酒英豪」四個大字石刻,字體豐碩,道勁豪放;下嵌著李白、杜甫、賀知章全身陰線鐫刻的「三公畫像石」,李白居中,杜甫在左,賀知章在右,線條流暢,體態浪漫,風流典雅。北牆上還鑲嵌著兩副對聯,最引人注目。一聯是近代農學家、書法家、文學家、考古學家羅振玉先生篆書(濟寧知州王鹿泉編撰):

把酒臨風,看帶郭千家,何處青山留謝朓;登高望遠,指布帆一片,當年春水別汪倫。」

另一聯是清末進士、曾任江西知府的王以敏撰寫:「青天騎白龍, 我欲因之夢吳越;長風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一樓正廳中間還有一尊李白半身雕像,上方橫匾「詩仙醉聖」,兩邊對聯是「豪飲吐萬丈長虹,醉吻涸三江之水」(佚名題撰)。

登樓晚眺,高樓聳立,車水馬龍,濟寧市容,盡收眼底。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禎《雨中登太白樓》詩曰:「開元陳跡去悠悠,猶有城南舊酒樓。吳語曾呼狂太白,洛陽何必董糟丘。龜鳧縹緲當窗出,汶泗蒼茫繞檻流。眼底無人具賓主,任城煙雨可憐秋。」

清光緒進士、翰林院侍讀楊毓泗,濟寧人,他所題撰的對聯是:「謫仙乃已往,詩人偶爾濡毫,遂傳作千秋韻事;在我亦將來,過客側身懷古,冀保存一線文波。」

明代詩人王世貞,曾任刑部員外郎,回鄉探親時途經濟寧作《登太白樓》,是一首登臨懷古詩,詩中緬懷李白,對其文章、風采表示了極為崇敬的心情。直寫李白的飄逸神姿,感嘆樓仍在而大詩人李白之後無人可及:「昔聞李供奉,長嘯獨登樓。此地一垂顧,高名百代留。白雲海色曙,明月天門秋。欲覓重來者,潺湲濟水流。」

採石太白樓位於安徽馬鞍山古鎮采石磯西南一公里處,面臨長江,背依翠螺山,濃蔭蔟擁是一座金壁輝煌,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太白樓原名謫仙樓,始建於明正統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廣濟寺僧修惠於寺前建清風亭的同時,在寺前建謫仙樓,肖太白像祭祀於樓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為「太白樓」,又將神霄宮旁的李白祠移建於此,形成樓閣和璧的格局。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存太白樓系光緒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資重建。後幾經周折修葺,面貌一新。

採石太白樓高十八米,長三十四米,寬十七米,主樓三層,一層為廳,二層為樓,三層為閣。前後分兩院,前為太白樓,後為太白祠。主樓底層為青石壘砌,二、三層系木質結構,飛檐鑲以金色剪邊,歇山屋面鋪設黃色琉璃瓦,簡瓦滴水飾物有鰲魚走獸,造型古補典雅,挺拔壯觀,給人以肅穆莊重之感。太白樓大門門額上藍底金書「唐李公青蓮祠」,門兩側蹲一對石獅,雕刻精細,形態活潑。進門兩壁迴廊嵌有清代重建紀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樓檐下高懸「太白樓」匾額,字體遒勁,為郭沫若先生手筆。緣樓內木梯而上三樓推窗遠眺,但見長江如練,白帆點點。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祠順應地勢,就坡而建,借迴廊與前樓二層相連。

採石太白樓後李白祠正廳兩側木柱上所鐫刻楹聯:「蓬萊文章建安骨,青蓮居士謫仙人。」上聯出自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本意是稱讚漢代文章和建安詩人的作品辭情慷慨,語言剛健,富有遒勁之風。下聯出自李白《答湖州迦葉司馬問白是何人》一詩:「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馬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謫仙人」本是賀知章對李白的戲稱,意為李白天才絕世,非人世之人,當是貶謫凡間的仙人。李白對此稱呼十分滿意,多次在詩中自稱「謫仙」。

採石太白樓主樓一樓兩旁抱柱上所鐫的金字楹聯,原系清代吳鼒撰,後由安徽省著名書法家葛介屏重書:「謝宣城何許人?只憑江上五言詩,教先生低首;韓荊州差解事,肯借階前盈尺地,使國士揚眉。」

採石太白樓二層「李白紀念堂」橫匾兩側楹聯,系趙朴初先生自撰自書:「有句思謫仙,爭看爐火照天地;此山騰傲氣,豈憚鼻息吹虹霓。」

清初詩人杜浚《太白樓歌》有句:「山翠朝朝淡客顏,松風暮詩人。」

清初詩人施閏章《太白祠》有句:「當軒千里水,繞屋萬松枝;山月長清夜,江雲無盡時。「

明末安徽桐城人方拱乾《晚眺采石磯頭》:「大江含元氣,波吞落日平。明月接空蒼,光從波心生。獨立暮色古,谷寂松乃聲。「

明末清初山東諸城人李澄中《青山拜太白墓》:「先生自是太白精,晚歲弄月騎長鯨。當年降輦被寵遇,沉香揮翰雄風生。捧硯太真賜顏色,脫靴力士同孩嬰。」

明末清初嶺南人屈大均《採石題太白祠》:「青蓮一去無仙客,金粟重來只醉鄉。白玉盤中雙照影,輸君華髮似秋霜。千載人稱詩聖好,風流長在少陵前。牛渚西江月色新,清光長見謫仙人。」

宋代梅堯臣《採石月下贈郭功甫》:「採石月下聞謫仙,夜披錦袍坐釣船。醉中愛月江底懸,以手弄月身翻然。不應暴落飢蛟涎,便當騎鯨上青天。青山有冢人謾傳,卻來人間知幾年。在昔熟識汾陽王,納官貫死義難忘。今觀郭裔奇俊郎,眉目真似攻文章。死生往複猶康莊,樹穴探環知姓羊。」

  南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有《採石》詩一篇:「不上峨眉二十歲,重來為墮山河淚。今人不見虞允文,古人曾有樊若水。長江闊處平如驛,況此介然衣帶窄。欲從謫仙捉月去,安得燃犀照神物。」

宋代如璧先生名不見經傳,但是他的七言長詩《李太白畫歌》卻非常傳神:「先生之氣蓋天下,當時流輩退百舍。醉中咳唾落珠璣,身後聲名滿夷夏。青山木拱三百年,今晨乃拜先生畫。烏紗之巾白紵袍,岸中攘臂方出邀。神遊八極氣自穩,冰壺玉斗霜氣高。嗚呼先生態絕倫,仙風道骨語甚真。蕭然可望不可親,懸知野鶴非雞群。天寶之初天子逸,先生辭去不肯屈。採石江頭明月出,鼓枻酣歌志願畢。只今遺像粉墨間,尚有英風爽毛骨。宣州長史粉黛工,誰令寫此人中龍。細看筆意有俯仰,妙處果在阿堵中。人云此畫世莫比,吳侯得之喜不寐。意侯所愛豈徒爾,亦惜真才死泥滓。先生朽骨如可起,誰為獵之奉天子。作為文章文聖世,千秋萬古誦盛美。再拜先生淚如洗,振衣濯足吾往矣。」  明代韓上桂《登太白樓醉歌》也是一首激情四射的長歌:「太白,太白,我以一杯未乾之濁酒,酹爾萬古不盡之英魂。人生去住初何定,蓬萊再換碧桃根。太白之星緣何來,採石之沒胡為哉。始胡醒而遽降,今胡醉而忽回。獸錦宮袍能有幾,高才磊落心徒哀。心徒哀,思未已,上有千尋之赤壁,下有不測之江水。水蕩蕩以成波,山蒼蒼而結綺。布錦繡於空中,散煙霞於萬里。羅浮之頂恍逢君,天台之外標紅雲。當年彩筆今何在,草木縹緲輸靈文。鸕鶿杓,鸚鵡杯,汝生酌盡幾多酒。一斗百篇枉自雄,風誦遺文空在口。君不記,沉香亭北花發時,醉中立取清平詞。一曲未罷一曲進,徒然白璧青蠅緇。又不記,華陰縣裡騎驢日,長吏執之使勿失。任爾霜蹄歷塊奇,咫尺困蹶何能逸。曾說蜀地難,何地非太行。太真既善怨,力士更能讒。終身承寵澤,不過供奉班。一被永王逼,骨銷膽易寒。不如去逐月,縱跡青冥間。霓光吐萬丈,六鰲相往還。念此往事懷太惡,把酒灑空相對嚼。日月經天彩未休,天賦汝生亦不薄。何必懸名麒麟閣,燕然鐫功亦銷鑠。後庭玉樹今寂寞,有美一人不可作。浩浩長江天際流,蘆花落盡楊花浮。此江若可化醽醁,與爾長消萬古愁。」

歙縣太白樓位於太平古橋西側,為黃山至千島湖途中必經之地。該樓為雙層樓閣,挑梁飛檐,為典型徽派建築,樓內陳列有歷代碑刻,古墨跡拓牌,古今名人楹聯佳句。《太平廣記》載,唐天寶年間,李白在洛陽同華傳舍(相當於驛站)牆上讀得一首歙人許宣平寫的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顛。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岩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李白讀後擊掌驚呼:「此仙人詩也」。遂來歙縣尋隱士許宣平,卻與之失之交臂,遺憾不已。隻身遊覽西干山,但見山清水碧,風景宜人,陶醉不已,讚歎不止,即興留下詩一首:「天台國清寺,天下稱四絕。我來興唐游,與中更無別。卉木劃斷雲,高峰頂參雪。檻外一條溪,幾迴流碎月。」後人將太平橋之下練水中的一片淺灘取名為「碎月灘」。太白樓平面呈凸字形,中間突出,兩翼收進,脊線稍低,兩端封以馬狀牆。樓下正面三開間,原大門朝東迎向太平橋,後整修時給予封閉,沿江古道從左、右邊門穿過。內牆上嵌有歷代重修太白樓記事碑數方。照壁上方匾額「長天一勺」,意為:天地雖廣,勺水雖微,但運動變化之理是相通的。同時也表明李白懷才不遇,猶如天外之一勺。堂上有李白大幅像,為客居滬上的歙人著名畫家汪觀清所繪。兩側楹聯「四壁雲山開醉眼,一樓風月話詩仙」。後樓為五開間,中三間為明堂,左右各一廂房。天井兩側迴廊皆設樓梯。後樓頂部也是中間高,左右稍低,脊線參差錯落。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至采石磯憑弔李白古迹,寫下《太白樓賦》一篇(見後),吊李白祠詩二首,其一曰:「千古人豪去,空山尚有祠。竹深荒舊徑,蘚合失殘碑。雲雨羅文藻,溪泉系夢思。老僧殊未解,猶自索題詩。」其二曰:「謫仙棲隱地,千載尚高風。雲散九峰雨,岩飛百丈虹。寺僧傳舊事,詞客吊遺蹤。回首蒼茫外,青山感慨中。」

附:王陽明《太白樓賦》

歲丙辰之孟冬兮,泛扁舟余南征。凌濟川之驚濤兮,覽層構乎任城。曰太白之故居兮,儼高風之猶在。蔡侯導余以從陟兮,將放觀乎四海。木蕭蕭而亂下兮,江浩浩而無窮;鯨敖敖而涌海兮,鵬翼翼而承風;月生輝於採石兮,日留景於岳峰;蔽長煙乎天姥兮,渺匡廬之雲松。慨昔人之安在兮,吾將上下求索而不可。蹇余雖非白之儔兮,遇季真之知我。羌後人之視今兮,又烏知其不果?吁嗟太白公奚為其

居此兮?余奚為其復來?倚穹霄以流盼兮,固千載之一哀!

昔夏桀之顛覆兮,尹退乎莘之野;成湯之立賢兮,乃登庸而伐夏。謂鼎俎其要說兮,維黨人之擠詬。曾聖哲之匡時兮,夫焉前枉而直後!當天寶之末代兮,淫好色以信讒。惡來妹喜其猖獗兮,眾皆狐媚以貪婪。判獨毅而不顧兮,爰命夫以仆妾之役。寧直死以顑含兮,夫焉患得而局促。開元之紹基兮,亦遑遑其求理。生逢時以就列兮,固雲台麟閣而容與。夫何漂泊於天之涯兮?登斯樓乎延佇。信流俗之嫉妒兮,自前世而固然。懷夫子之故都兮,沛余涕之湲湲。廟堂之偃蹇兮,或非情之所好。唯不合於斯世兮,恣沈酣而遠眺。

進吾不遇於武丁兮,退吾將顏氏之簞瓢。奚麴櫱其昏迷兮,亦夫子之所逃。管仲之輔糾兮,孔聖與其改行。佐璘而失節兮,始以見道之未明。睹夜郎之有作兮,橫逸氣以徘徊;亦初心之無他兮,故雖悔而弗摧。吁嗟其誰無過兮,抗直氣之為難。輕萬乘於褐夫兮,固孟軻之所嘆。曠絕代而相感兮,望天宇之漫漫。去夫子其千祀兮,世益隘以周容。媒婦妾以馳騖兮,又從而為之吮癰。賢者化而改度兮,競規曲以為同。

卒曰:嶧山青兮河流瀉,風颼颼兮澹平野。憑高樓兮不見,舟楫紛兮樓之下,舟之人兮儼服,亦庶幾夫之蹤者!

四川江油的青蓮鎮在唐代稱為清廉鄉,因盤江古名廉水,涪江稱清溪,清廉鄉就因這清、廉二水而得名。李白自稱「青蓮居士」,當是有意與故鄉之名諧音,以表達思鄉之情。在一片樹林的背後,藏著一座古色古香的庭院。典雅的門樓、平展的青石板地面、繁茂的花木、雕花的窗欞等,將庭院襯托得莊嚴、肅穆和大氣。這裡,就是李白的故居——隴西院。隴西院幾經毀損,幾經重建,才得以留存下來。

  隴西院內的建築由隴風堂、序倫堂和李白舊宅組成。正面高台上是李白離故鄉的塑像,極目遠眺,風流倜儻。沿著寬大的青石台階而上是隴風堂,殿宇高敞,古樸典雅。門上匾額是清末蜀中著名學者趙熙題寫的對聯:「憔悴何傷,想當年採石星隕,一身之外無長物,使青史流傳,足見文章有價;光芒不渝,看此日隴院聲蜚,千載而還成勝跡,與匡麓並秀,堪嘆國士無雙。」

  隴風堂為李白家祠,而今已成為天下李姓後裔尋根祭祖和遊覽的重要場所。東邊為新建的序倫堂。西邊的小四合院是李白真正的故居,青瓦粉牆,青石鋪地,質樸典雅。院分門廳、天井、堂屋、廂房幾個部分。門廳內懸掛著14幅木刻線雕畫,形象地講述了李白不平凡的一生。小院內外,名家題寫的楹聯匾對比比皆是。其中一副對聯集太白詩所得:「垂輝映千春,天生我材必有用;舉杯邀明月,詩成嘯傲凌滄洲。」

2014年7月4日星期五,上陽書院


推薦閱讀:

《新聲舊韻》談
橫簫處,今月古曲聽新聲。

TAG:新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