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論壇】揭開宋氏形意拳《內功四經》之謎


被視為形意拳經典的《內功四經》,以其技義深妙,文理精絕而為世人所尊崇。然百餘年來,人們對此經得自清初「水底石函」有所疑義,對經義與心意拳理極為一致也甚詫異,尤對宋門拳功全以石函四經為準大為不解。終因缺乏實據,至今乃無人能對「石函」之說動之若何。筆者幸能長期深探,驚知內功四經乃創自宋世榮,而經義與李能然心意拳之傳密切相關。這兩個發現.恐怕大出人們所料。今在紀念宋公誕辰 155 周年之際.據實述之,兼談有關李能然一繫心意拳之傳承底秘,將對內功四經之創著,經義來源及以以經指導抖勁之練,有所真實了解;並對李能然先公拳藝傳承能有更確切之認識。

前言

清末,清朝腐敗,列強侵凌.群雄四起挽狂瀾,諸家絕藝顯神通。時之內功巨擘宋世榮、「八卦泰斗」董海川、形意巨星郭雲深、『太極無故」楊露禪等,皆一代曠世豪雄;其中最得內功玄機、武業貢獻最大者,當屬宋世榮。宋先公不僅有驚人武功,更有超凡之絕著。百餘年來,廣為武界尊崇的內功四經正出自宋世榮公之手 ! 心意拳及形意拳門內,秘不外露的諸多精功訣竅即藏其中。盛譽中外的形意八卦大師李存義及名家孫祿堂皆曾前往求教,幸得內功秘傳,幫均未親見經卷。 1982 年冬.余與年已八旬的北京形意拳家兼氣功專家馬禮堂相見,出示內功四經,馬禮堂喜而嘆言:「《內功經》,吾已追尋三十餘年,終能親眼目睹,實乃今生大幸」。

此經文句絕妙,義理精闢。確非常人所能及。經中自言由清初王爺「得之於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劍丹,下卷名內功。」 劍丹者,劍斬魔念,煉金丹,即氣功;內功者內勁之功。《內功經》即以氣功為基階,以勁功為正堂的武功經典。此經由何人所作,若以經義之深、用字之絕來看,言由何等早期高人而作皆不為過,而且至今世人仍皆以經中所言出自清前高人為準;實則,此經出自宋世榮。宋先公既有絕倫武功,又有淵博之文能,文武俱精.是絕代武著《內功經》的創著人。

一、少年負壯志,師從李能然

宋世榮先公,字約齋,號鏡泉。生於清道光乙酉( 1840 年)七月九日;祖上於明初在南京為官。永樂年間,隨燕王朱棣之改都遷至北京。時至清朝,定居京兆大興縣,在城內火神廟近旁。公幼有壯志,苦讀《四書五經》.無不深及。秉性至孝,天資穎異,善圍棋,甚好祖籍之崑曲,尤酷嗜武功。

宋家先在京城經營鐘錶業,後聞山西太谷乃舉國富地,縣之實業,聲譽四海,遂由宋世榮之父永祿先公去太谷城,開設鐘錶製造局,局名「永善興」,經營狀況甚興旺。清同冶四年,宋世榮隨父遷至太谷。該縣強大的經濟實力為無林的興隆奠定了物質基礎。縣內富豪林立,武師雲集,四海志士爭奔聚。時值武界尊宿李能然先公,客居太谷,技冠群雄,威名遠震,宋世榮甚敬佩,經引見, 17 歲拜師李能然,精習心意拳。

李能然,名飛羽,世稱「老能」。祖藉河北省深縣竇王莊。36 歲至山西省祁縣務農,兼習縣內戴家心意六合拳.時稱心意拳。關於李能然習藝時情.因其末輩後入早已經營他業隱於世間,故住幾十年來從未聞其嫡系後裔出面相述。為此,1988 年經宋虎臣大師之入室弟子車潤田先生 (1907-1993 年 ) 引見,余往北京見到李能然的第四代直系後人李經權 (1921- ) 。

李當時在東城區開設鐘錶店。他曾在太谷 20 余年,直到抗戰勝利才離開太谷,對其先祖在事及昔日宋家皆甚了解。他稱太谷宋鐵麟大師為師爺。據李經權言,其先祖李能然在祁縣拜戴龍邦為師,而多隨龍邦之次子戴文勛共練心意拳,戴龍邦共兩子:長子名文亮 ( 或文量、文良 ) ,乳名大驢;次子文勛,乳名二驢。然祁縣,太谷對勛、雄兩字讀音相同,皆讀作京語「雄」字之音,故將戴文勛誤作戴文雄或文熊。又因雄與英兩字常連用為英雄,英在前,雄在後,故將戴文勛之兄誤作戴文英;該誤業已存流多年,甚乍見諸 1925 年所立李能然之高足車永宏字毅齋的砷文中。查此誤.乃因方言所致。山、陝等省廣大地區,其方言讀音中並無京語中 en 之韻。凡遇 en 之韻皆讀作京語的 eng 之韻。李能然在太谷所傳心意拳待傳至河北省後之所以易名為行意拳及形意拳,其因就在於此。至於拳名形意的象形取意之說,乃為拳名形意自 1915 年刊出後,又隔十餘年的一種釋義。拳名在前為因,釋義在後為果,因果並未顛倒。拳名形意並不出自象形形取意之說,而出自心意二字晉冀方言讀音之別。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所授之藝,要先從李所繼承的戴家心意拳談起:戴氏心意拳包括繼承拳與創新拳兩部分。繼承拳有十形及四把。十形也稱十大形,有龍、虎、猴、馬、蛇、雞、燕、雞、鷹、熊等共十個單形短拳。四把,把即手,武術之手自然為招法、拳法、四把即四手。四把之頭手為橫拳,右拳以弓步橫平前射,左掌搭腕相輔(輔者,或排他手,或推自拳);第二手挑領:鷂子側身回返,右掌以弓步上挑,左掌隨之下按助壓,兩掌落至襠前,高齊膝巔;第四手為斬手,此手原為右足提起,左腿獨立,右手自胸前外旋轉以陽拳上沖,高齊眉,意在封其眼,實多破眉弓,名為望眉斬。然在四把之斬手後,宜加反背錘,以俯拳下擊為妙,打上擊下,如虎搜山。 此反背錘之擊兼有「截手」向左下截的作用。

心意拳論手法,常言有四,即出手、起手、領手、截手。直打無化為出手,如獨立望眉斬;打而兼化為起手。如拳打掌化的橫拳;順化無打為領手;搓化無打為截手。正如拳經所言:「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梢,望眉斬加反見背, 如虎搜山截手炮」。

戴氏四把之斬手則分起落兩勢,起勢者由鷹捉之左弓步上右足稍離地相併於左足,右手外旋裹上以拳至口前,裹化對方之來拳;落勢隨上右足成弓步,右拳弧線前落,弧頂高齊眉,然非終點,故勁稍欠。橫拳,斬手及反背錘皆為打法,需以剪子股勢和膝衷縱力,雷厲迅猛,「俱行如風」。而鷹捉則為大沉勁之采裂法,尤需足下存身之力,如經所言「鷹捉四平,足下存身, 進步采打莫容情」。四平即不可前俯,後仰、左歪、右斜。扑打如虎仆,橫拳需四平,采拿如鷹捉也需四平,即常言之「虎拳、,鷹捉需四平」,鷹捉四平最有特點,猛力沉身,如足 下踩死毒蟲,謂之「足下存身」。

四把為匹手之連環,頭手與末手為環之手尾,然兩者難於順接,故在之間加—環扣而封之,此扣乃由右手衝天炮之回加右振足左揮掌兩合成。四把連環在開練時,在頭手橫拳前常加起勢快三步。此步乃由橫拳之實用而定者,因「起手橫拳勢難招」威力大,為免使對方提前驚退,而當尚未近身、相隔丈八遠時,即突上一步,再飛身接連邁出兩步,忽地落臨,速發橫拳,當者難脫。此飛身快步俗稱「疾步」,疾即快速。

李能然在繼承中時對四把作了某些改動。對鷹捉的改動是:將原兩掌以豎勁沉身下采裂落掌高齊膝,改為兩掌以縱勁前後撕裂,掌落齊心窩。對斬手的改動為:由原拳行線峰點高齊眉的沖捶,改為峰點齊下頜的撞掌,沖錘落點高齊心窩,撞掌落點齊胸膛,而最大改動則為將四把中各把由弓步定勢改為前後膝皆弓屈的靈步定勢。所謂靈步即兩足分前後的馬步,此馬步是將原馬步的一側改為前側,隨而將原馬步的兩足跟為軸,一同向著前側擰轉而成,擰轉度數:前足70至75度,後足為50-60度。若以改後的前後方向來看,則相當於前足內扣15至20度,後足外擺30至40度;足掌向內偏轉為扣,向外偏轉為擺。當初李能然在太谷縣傳於車毅齋及宋世榮的樁步擺扣度數即如此。

戴氏心意拳中的創新拳有閘勢、三拳、五行、增形及兵器刀槍棍等。閘勢全稱為閘勢,是參考山東省螳螂大家金世魁所傳螳螂拳而改編的。此拳共五趟,各趟皆以形似螳螂勾手的閘起閘落動作為主體。閘勢與傳統的心意拳的不同,在於心意傳統者為打中兼化,而閘勢則化中兼打,前者非功大不易見效,閘勢雖功小也難見有失;三拳者,鑽、裹、剪。鑽乃身鑽肩打,手附肩根相佐;裹乃兩手在自己面前裹橫而化;剪則兩掌及腕於額前剪分,兼含肘頂.下發切掌;五行為劈、鑽、崩、炮、橫五拳,對應金水木火土。劈拳近乎四把之斬手,鑽拳即三拳中鑽肩,崩拳形似斜上之射箭,炮拳則先起手分炸再單手落砸。橫拳即四把中由後向前直發之拳。增形乃十形之外的新增之形,今之增形雖已十餘,而李能然時,僅有舶、鮀兩增形,為相區分,原十形常稱十大形,增形則稱小形。

除三拳外,李能然對閘勢、五行及兩小形均作了繼承。將兩小形與十大形相合併加以改動而成李氏十二形。將螳螂閘勢改為李氏雜勢捶,對原套路中形似螳螂臂的諸多左右屈肘勾手作了保留,對戴氏五行拳大加改動為李氏五行拳。李氏五行之老劈拳也近乎戴氏劈拳即斬手,而其餘四行則相去甚遠,如戴氏橫拳為自後向前,所發之拳其橫為橫豎之橫(豎為上下,橫為水平,此橫為水平中的前後之橫);李氏橫拳不是前發之橫,而是向左右擋架之拳,此橫為縱橫之橫.不是橫豎之橫,縱為前後,橫為左右。

在李能然繼承中最根本的改進,則位將發勁之步型由原弓步改為自馬步的靈步;這種前後兩膝皆弓屈的靈步不僅保障了發勁之大,更顯著提升了進退之靈,使能飛身進退,而族亦適應如拳經所言』追其形、退其影、縱橫往來、目不及瞬"的上乘搏技,為此,靈步樁之站練是增厚心意拳功之關鍵。

李能然對宋世榮的心意拳之傳,首先即從站練靈步樁開始。此勢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後的左勢為標準。因就-般而言,右腿之力大於左腿,而發勁之大小取決後腿,故以其勁大的右腿腳為後腿,以求發出較大之力。若以左腿之勁較大,則以站右勢樁為主。此樁以前後直線為樁線。前足內扣約15度.後足外擺約30度,樁線切於前後兩足之最內緣,即切於前足拇趾最內緣與後足跟之最內緣。單練發勁時,前足可稍靠里,進退實戰時,前足可稍靠外或里,當年李能然在太谷所傳靈步樁之前後兩足擺扣度數即如此,至今山西依然延續。而身之重心與通常馬步樁一樣,落在前後兩足著力點連線之正中間,有稱雙重,實則這正是進退至靈的最佳身位,太谷宋、車兩門至今持之如故。

樁勢高低與前後兩足間距相關,此距首先能確定身之最高勢位。而勢之高低最終取決於小腿及大腿對豎直線的傾斜角度。樁勢分高低中三者,多以前後兩足之間距為參考。中勢者,前足跟與後足尖間距為兩足長,後腿腘角即大小兩腿之夾角約130度;高勢樁,前後足間距小於一足半長,後腿腘角約150度;實戰中,多站中勢樁。

靈步之靈,在於前後兩膝之皆屈。體之運動及發力,主要由兩膝屈伸轉換所至。靈步兩膝皆屈,身腿反覆甚靈;而弓步後膝已直,故而行動遲鈍。靈步之靈也勝過虛步,且重心居中,進退皆靈。膝之由屈而伸之力。主要來自臀後大肌及股前之股四頭肌。靈步樁雙膝之屈,正為此兩肌重負及施力提供了完備態勢。肌力越大.則膝關節及髖關節的屈伸轉換越迅猛,發勁越足,進退越靈。靈步樁之站練.正使組成臀大肌及股四頭肌等相關肌肉的肌纖維、毛細血管、肌神經及肌紅蛋白、肌糖原等數量增多.質量增蛋,從而使肌肉乃至骨骼更健壯,樁之靜挺力及耐久力均大增。李熊然極重樁功。靈步樁乃武功樁,其兩腿屈立,兩足布局乃至全身諸節之狀態.皆須合於技擊之理。孿能然言:"站低勢樁尤能練出大功.故著意教宋世榮多站低勢靈步樁。低勢者,後腿腘角約110度;前後兩足之前後空檔大於兩足長,重心落點及兩足擺扣度數仍同中勢樁"。

全文詳情請看下面圖片。

作者孫福元與宋鐵麟大師合影


推薦閱讀:

形意拳 獨孤劍法
科普一下,所謂『『傳武』』
意拳站樁功的四個階段和三層功夫
形意拳基本功鷹捉的練法和鷹捉用勁要求圖文詳解
宋氏形意拳 -- 五行拳 之 橫拳

TAG:國術 | 形意拳 | 內功 | 意拳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