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九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疏鈔  (第十九集)  1988/7  台灣華藏圖書館大專講座  檔名:05-001-0019

請掀開經本七十二面,經文是: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這一節經文很重要,灌頂法師註解得很詳細。我們還接著上一堂來研究他的註子,在這一面倒數第二行最後一句。「若事憶念,則專心注意,毫無雜緣,若理憶念,則唯妙覺明,圓照法界。」這意思前面都講過,無論是事念、是理念,功效都一樣的。一般講理念是上根利智,正如同祖師大德們所引的像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他們是屬於理念。一般中下根性的人念佛成就的多半是事念,也就是在教理沒有像那些人那麼樣的通達,但是事念一樣可以達到最高的境界。這前面都說過了,不拘在事、理。所以這個法門對我們來說,功德利益太大了。理不透徹明白,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信得過,真正發願認真念佛就行,念到最後,功效絕對不比理念的差。

念佛,「佛亦有二」,也有兩個意思,第一是「事相,即是三身十身」,三身是一般通說的,法身、報身、應化身,這是三身;十身是《華嚴經》上所說的,說得相當詳細,《鈔》裡面這段也省略了,這個不要緊。第二是「理性,唯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真如本性。「又事理憶念佛中,復各有二」,不管是事念、是理念,這裡面又可以區分為行布、圓融。什麼叫行布?行布是有次第的,圓融是沒有次第的。底下說「謂先念化報」,這就是次第念,先念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叫化身佛,然後是法身、報身,這是有次第的。像我們初學的人現在念佛,我們觀想、想像的都是應化身佛,報身佛我們沒有辦法想像,因為相太大太大了,無法想像。這是有次第的,叫做行布,「是事次第也」,行布就是事次第。「若三若十,同在一心,是事一時也」,這個一時就是圓融,同時的,三身、十身一念具足,沒有先後次第,這個叫圓融。所以事念裡面有次第念、有圓融念。這就是說明,無論事念、理念都有次第跟圓融兩種方法,我們究竟採取哪一種都沒有關係,哪一種都可以。實在說只要老實這句佛號念下去就可以了,不要去管它是行布,也不要管它圓融,不要理會這些,就是一心念下去就好。

理念裡面,這裡也說得很清楚,「先空,次不空,後空不空,是理次第也,三如來藏心佛,同在一時中念,是理圓融也」。空是從體性上說的,從本性上講的,不空是從現相上說的。性相是一,理事不二,這就是空與不空,空不空是一。我們凡夫達不到這個境界,在我們觀念當中,空就不是不空,空就不是有,有就不是空,我們觀念上通常都是這樣的執著。不曉得空與不空是同一樁事情,是同時存在的,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意思就很難理解了。其實並不是真的很難理解,而是我們一般在常識上習慣著這種分別執著,一下改不過來,原因在這個地方。所以講性空是體性,不空是講的現相。《心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的這個道理,這是理義的圓融。它講的空就是講自性,它講的色就是講的現相,自性所現的相分。所以性與相是一不是二。

底下大師假設了一個問答,「若心外有佛,何容理念,設心外無佛,烏用事為」。這個問的我們看看也很有道理。如果說是心外有佛,我們理念就達不到,理是心。如果心外無佛,那又何必事念?那已經融在一心裡面了,這就所謂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我們何必還要去念十萬億國土外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實在這個問題似是而非,乍聽起來很有道理,仔細研究,它不是真的有道理。為什麼?它還是二分法,它還是分內外。分內外,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就說,二就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這個分別你仔細去看,它依舊是有內外。所以佛法裡面講行布、講圓融,講事、講理,統統是一樁事情,事理不二,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這才是佛法。為了解釋可以這樣說法,可是真正在修行,在觀想、在境界裡面,它是統一的,它是融合的。但是要細細說這個現象,就得用次第來敘說,使這個境界我們能夠透徹的明瞭,但是起作用它決定是同時的。

答覆答得很好。「心外有佛者,由我心佛,成彼外佛。」外面佛從哪裡來的?是自心變現出來的,可見那個外沒有離開自性。「經雲,諸佛正知,從心想生,故須理念」,人家理念不是沒有道理,不是沒有依據。「心外無佛者,託心外佛,顯我心佛,經雲,心想佛時,是心作佛,故須事念」,事念也有它的道理。像我們今天,不錯,我們自性本來是佛,但是現在自性迷,我們的自性佛顯不出來。我們現在念這個自性變現的外佛,在念他,念他顯自性佛,目的是在此地。如果說念佛不是顯自性佛,那就錯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念他佛顯自佛,自他不二,自他是一。「若離事理二念,何名即心即佛」,即心即佛就是「是心是佛」,是一個意思。

下面他再問,「若即佛是心,祇應念心,何必念佛,又即心是佛,祇應念佛,何必念心」。這些都是虛妄執著,可是這種執著是大有人在,如果不把它說清楚,不把它講明白,這個執著不能打掉,對於我們念佛修證確實是有障礙的,疑情不斷,總是會有障礙的。所以祖師大德非常慈悲,給我們破除疑惑。答裡面說「但執」,這個執就是執著,所謂是初學的人要擇善固執。但是要知道,擇善固執是手段,不是目的,是現前一個階段,我們的心沒有到徹悟,我們的行沒有到自在,那就得擇善固執。說老實話,戒就是擇善固執,嚴持戒律,嚴持就是固執,擇善固執。如果到定、到慧,就沒有了。像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說,他到七十歲「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從心所欲就是得大自在;雖然得大自在,他沒有超越規矩,沒有超越法度,所有一切規矩、法度統統在裡面。雖然在裡面,給諸位說,他沒有形跡,這個又妙了。如果有執著,他有形跡。

譬如說我們舉戒經裡面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小乘戒裡面,歌舞觀聽決定是禁止的,沙彌戒裡頭不準,哪個地方唱戲、唱歌、跳舞,不可以去聽,聽了犯戒。大乘戒裡面不一樣,你看看敦煌的壁畫,將來有機會你們到大陸去觀光,看看敦煌、看看雲岡。諸佛菩薩講經說法,天女在空中又唱歌、又跳舞、又表演,同時都來的。在小乘人決定禁止,不許可的,為什麼菩薩許可?因為小乘人看了會動心,菩薩有甚深的禪定,看了他不動心,不妨礙。不踰矩是這樣講法的。當你自己心裡頭會動心、會打妄想、會起妄念,決定禁止。心清淨了,在一切法裡頭不動心、不染污了,那是樣樣都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華嚴經》上善財童子參訪外道,參訪勝熱婆羅門,參訪伐蘇蜜多女,他不妨礙,他心清淨,一絲毫染污都沒有。這就是說定共戒、道共戒,不踰矩是這個講法。

可是諸佛菩薩對於初學的人他依然示現嚴持戒律,為什麼要這樣示現?不這樣示現不能教初學。那個初學的人說,師父,你教我持戒,你自己都不持戒。他不服!所以他也得要裝著持戒。我們中國佛教有一大特色,這個特色就是素食,全世界的佛教都沒有素食,我們中國佛教素食。素食是梁武帝提倡的,梁武帝提倡素食運動,我們佛門就響應了。所以一直到現在,學佛的好像一定要吃素食,不吃素食,這個社會上的人就會指責你。這是變成一種習慣法,不是佛法,是習慣法,這已經差不多有一千年的歷史了,真的成了習慣。在古時候,素食運動的確是推行得很嚴格,實在是有好處,真的是有好處,對於健康、對於培養慈悲心有很大的功德利益。

我們在《高僧傳》裡頭看到,有不少的法師對於素食是不忌諱的。我記得是在《高僧傳》還是《神僧傳》裡面看到這一段故事,大概總是三十年以前看的,這名字都忘掉了,印象很深刻。說有一位法師他是常常出去應酬,他酒肉都不忌,他都不忌諱,但是他教他的徒弟非常嚴格。徒弟不服氣,說師父,你這樣教我,你自己做不到,你教我們,我們不服。師父就說,好!你們不服,明天我請你們去吃肉。到了第二天,他叫這些徒弟準備了畚箕、鋤頭,準備這些東西。徒弟覺得奇怪。師父說我今天帶你出去野餐。到山野地方叫他們去挖,挖什麼?挖死人、死屍,死人、死屍挖出來之後,拿來煮叫徒弟們吃。徒弟看了,一個個都不敢,師父在那裡吃得津津有味。然後就告訴他,你有我這個能力你可以學我,沒有我這個能力,乖乖的持戒。徒弟沒有話說了,才曉得師父是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心。

還有一樁事情,好像是印光法師在「護國息災法會」,他有個七天的講演,裡面講了一個公案。說古時候四川有個法師叫道香,這名字我記得,叫道香法師,這個法師有神通。因為四川那時候佛法剛剛興,祭拜鬼神都是殺生,他就普遍的勸導大家不要殺生,用香花素果來供神。每年大的祭典他都奉勸,地方人不聽。到最後有一次他就這樣說,好!你們大家不聽我的,我就隨俗!你們祭拜的時候請我,我也出來吃一頓。到這一天,大魚大肉他也吃了,這地方上人很歡喜,法師今天跟我們在一起吃了,這是破了齋。他吃完之後回到廟裡,很多人跟他一道去,他就吩附大家統統來合力在廟門口挖個大坑,挖個很大的坑,然後放水,水放進去就變成一個小池塘。他站在邊上把整個吃的東西吐出來,吃的魚吐出來之後,一條條活的在水裡面游,吃的雞鴨活蹦活跳都出來了。人家看到是心驚膽跳,法師這麼厲害,他死的吃進去,活的吐出來。你們有沒有這個本事?這樣大家才相信了。所以叫大家要素食。這是不得已而示現的神通。

這個過後不久,四川有一位他們寺廟裡頭同修到京城去,寶誌公在,他跟寶誌公同時代,寶誌公是觀音菩薩化身的。寶誌公說你從哪裡來?他說我從四川來。他說四川香貴不貴?他說四川香很賤,很便宜,沒有人看中這個東西。他說既然這麼賤,為什麼還不走?就說了這麼一句話。這個人聽了也莫名其妙,聽了也聽不懂,以後就回去了。回去道香法師就問他,到京師見了哪些人?他說我見了寶誌公。他說寶誌公跟你說些什麼?他說寶誌公問我四川香貴不貴?我說香很賤。他說他怎麼說?他說那賤,為什麼不走?他老人家一聽,馬上就入涅槃,就死了,坐在那裡就走了。就是問他!這就是真正有道的人,這個地方人對你尊不尊重?不尊重趕快走。傳這個訊息。他真的生死自在,寶誌公叫他走他就走了,他也沒有生病,他坐著聽了這個話就走了。神僧!真正有道的高僧。

所以要曉得,初學要執著,執著是有階段的,如果你永遠執著,你的境界就不能提升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如果開始不執著你不能入道,根本沒辦法入門,入了門有相當一個階段的修持,逐漸逐漸把這個執著放鬆。但是要曉得,在什麼情況之下放鬆?在你的心清淨,智慧增長,煩惱減少,這時候可以放。如果你煩惱多、智慧淺,那你就是要執著,你決定不能放鬆,那一放鬆就壞了。所以往上去,有道共戒、有定共戒,人心清淨怎麼會犯戒?不可能的。所以戒律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實在在高級的佛法裡,它不拘束於跡相,它著重在真正的身心清淨,覺不迷、淨不染、正不邪,它著重在這裡,所以他真正得到大自在。

所以答覆說,「但執即佛是心,不知即我本覺心性,是彼究竟覺佛」。所以他不明瞭這個真正的道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是我們自己本覺心性所現的,除了本覺心性,哪有諸佛如來?「經雲,是心即佛三十二相,故不妨念佛,又執即心是佛,不知即彼究竟覺佛,是我本覺心性,經雲,諸佛入於眾生心中,故不妨念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念佛顯心,念心顯佛,這樣才能圓融,這才是正覺。「若心佛偏念,即義不成矣」,還是變成兩截,還是變成二法,不是一法。可是「一」這個觀念的確非常非常之難,那就是我們無始劫以來,生生世世都是生活在相對的觀念裡面,這培養成了一個習慣了。這個習慣根深蒂固,不是你一生養的習慣,是無量劫以來養成這個習慣,今天要把這個東西打掉,這是談何容易。所以,二是錯誤,一是正理;二裡面就有障礙,一裡面,迷、障礙了不可得,找不到。佛法,禪宗講「識得一,萬事畢」,禪宗講一;《華嚴》也講一,「一真法界」;淨土法門講一,「一心不亂」。大乘佛法統統講一,一切大乘經一實相所印,如果不是一實相所印,那就不叫大乘經。所以跟小乘經不一樣,小乘經講三法印,大乘經是一法印。注意即、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注意那個「是」;「即心即佛,即心是佛」,那個「即」。

下面他老人家又給我們設一個問答,「問,一真法界,體無二相,何存內外心佛念耶」,這個問的意思很深。為什麼有內外?內外是方便說。「答,法界一真,本無內外,不屬佛心。」所以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只有最高的智慧的人他能夠體會得到,中下根性的人永遠沒有辦法見到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佛說法方便說,眾生喜歡分,佛先隨眾生的觀念,分內、分外,分自、分他,然後告訴你內外自他是一不是二,這我們才漸漸能悟入,這是給我們指一條路子。所以這裡答得就很好,本無內外,不屬佛心。「佛自證窮」,證是親證、契入,窮是窮盡本源,也就是究竟圓滿的證悟。「知生等有」,佛所證得的究竟圓滿的境界,佛知道一切眾生統統有,不是佛專有的。佛證得究竟果,他有圓滿的智慧,無所不知;他有圓滿的德能,無所不能。佛曉得全知全能每個眾生統統都有,是平等的,不是佛的專利,不是佛專有,別人沒有,不是的,九界眾生個個具足。

六祖大師開悟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來具足」,沒有欠缺,統統具足。現在我們很可憐,統統具足了,我們根本就不能承認、就不能相信,為什麼?你說具足,我沒有,我看到他也沒有,他也沒有,大家都沒有,佛怎麼說大家都有?這佛講眾生在迷位,迷什麼?把你自己的智慧德能迷了。迷了不是沒有,有;不是不存在,存在。迷了之後,雖有,不起作用;雖然存在,好像失掉一樣。所以這個失叫迷失,不是真正的失掉,只要你不迷了,你的本能、你的智慧就恢復,決定沒有喪失。好比我們這裡兩盞燈一樣,佛這個燈光明跟眾生燈光明是一樣的,無二無別。佛這個燈放光,光明完全放出來。眾生這個燈怎麼樣?上面有很多遮蓋,譬如我們把它蓋上一張紙,它還放光,但是光減弱了,再加一張,又減弱了一點,再加一張,加上個一百張、一千張,它一點光都沒有了。

它光在不在?在,它包在裡頭透不出來。我們眾生的光就是這樣的,光跟佛沒有差別,就是包得緊緊的。什麼東西包著?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一層一層的包住,所以光透不出來。透還是透出來一點,我們現在眼能見,耳能聽,這就是光,心光往外透,但是透得太少,我們眼睛隔一個牆就看不到了。佛的眼睛沒有障礙,隔一個須彌山,隔一個地球,他也能看到,他沒有障礙,盡虛空遍法界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障礙。我們今天這個眼睛障礙太多了,隔一張紙都看不見。所以,佛是教我們恢復自己的本能!佛的德能眾生等有,平等的,知生等有。「欲令生悟」,這個生就是眾生,佛已經悟了,看到眾生沒悟,這很冤枉,希望你也悟,跟他一樣的覺悟。「義分心佛」,從這個意思上才說心、說佛,實際上心佛是一不是二。

「佛為外境,心為內境」,這是隨順眾生分內、分外,「憶念功成,自然證知,心無佛外之心,佛無心外之佛,唯一法界,普融無盡」。真正入了情況了,曉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道理在此地。由此可知,佛說一切法都是教我們證悟的手段、方法。所以說佛無有定法可說,應機施教,以種種巧妙的方法來誘導你悟入,這個意思非常重要。所以我們學佛,絕對不是僅僅要想了解經典裡面這些意思,經典裡面的道理,這些法相名詞怎麼解釋,不是這個。如果你要是學這些東西,那就是世間學術,就是佛學了。學佛,我們要學的什麼東西?佛告訴我們,我們要明瞭他的大義,絕不執著言語、文字,不執著。這個東西是像指路牌一樣的,我們看到這個指路牌,我們絕不執著,它指的方向在那邊,我們會到那邊去走去,我們不會把指路牌就當作這個地方。所以一切經教是指路牌,不能執著,也不能不要,不要了我們就會迷失路,不知道方向了。所以它又很有用處,我們也要它,要它又不能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

譬如我們從外地到台北來,到了台北交界的地方,那個地方豎個牌子「台北」,好了,我已經到了台北,靠在那個牌子就行了,這行嗎?你到了台北嗎?沒到,這是愚痴。經典就像那個牌子一樣,言說也像那個牌子一樣,我們一定要曉得,這是有弦外之音,文字外面有文字,那才叫妙意無窮。這是佛要我們去體會的,要我們去悟入的,不是叫我們死在文字章句裡面。近代有不少人學佛把方向搞錯了,就是死在經書裡面,這是錯誤的。以為經書念多了就有了智慧。那個智慧是什麼?是記問之學。你記得多、你聽得多,你也會講,但是,不是從你自己本性裡面悟出來的。你所記得的那些東西統統是別人的,說實在話與你不相干,你自己一點受用也沒有。佛法這個事情要自己去體悟,你能夠體悟一分,你得一分受用,你體悟兩分,有兩分受用,你得到的真實之利。如果自己不能夠體悟的話,只在文字死記上下功夫,這是一點用處都沒有,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的。

底下說,「現前見佛者」,現前就是我們身體還存在的時候,「謂不離現陰」,現陰就是現在這個身體,我們身體叫五陰聚合的身體,色受想行識。所以他這裡不用現身,用現陰,這個字就是教你去覺悟,這身是假的,是四大五蘊和合之假相。這些名詞術語都是提醒你,不要迷、不要執著。所以佛門裡面,如果你到一個寺院,你要問他,你這個寺院住多少人?人家一聽你就是外行,你不懂佛法。為什麼?你還執著有人相,我相、人相,你還執著這個。應該怎麼問法?佛門裡頭通常問法,「你這個道場住多少眾」。你也不能說住多少眾生,住多少眾生你又著了相,眾生相,你看《金剛經》上「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都是錯誤的。這住多少眾,眾是什麼意思?住多少個眾緣和合的假相,是這個意思,這就不迷。你問住多少眾,人家一聽,你是內行的,你不是外行的。這都是啟發你破四相,不要執著,我們身體是四大五蘊眾緣和合的假相,假有,不是真有。佛門裡頭許許多多名相術語它都是給你啟示的,時時刻刻教你警覺,是破迷開悟,教你這個。

現前見佛有「定中見」、有「夢中見」。定中見裡面有兩種,一種是入定,入定在定中見的現相,一種是心地清淨的時候佛相現前。清淨心就是定,並不是在盤腿面壁打坐的時候叫入定,行住坐臥都是定。行住坐臥你心清淨,沒有妄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定。盤腿面壁是初級的禪定,剛剛學的時候要這樣學法,高級的禪定沒有。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鬻香長者他修禪定,善財童子去參訪他,他不在家裡,到他家裡找不到,他在哪裡?他在市廛,所以善財到市廛去找他。市廛是什麼?拿我們現在講,最熱鬧的商場,他去逛街去了,逛商場去了。逛商場怎麼是修禪定?哪裡熱鬧到哪裡去,在那個地方他接觸這些境界,他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沒有動念,那叫禪定。他那個禪定不是閉著眼睛盤腿面壁,他是睜開眼睛東張西望到處去逛,這是禪定,高級禪定。

所以唱歌、跳舞都是禪定,你有沒有這個能力?這是定慧等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是慧;雖然明白,如如不動,這是定,定慧等持。諸位修行到一個相當階段之後,你要從這個地方去修定、修慧,那是真的,這個定慧管用;盤腿入定這個定沒有什麼大用,為什麼?腿子一放鬆一出定,定就沒有了,不像人家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所以「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那叫真正禪定。六祖能大師,你看《六祖壇經》裡面,他所教導的禪定不是盤腿面壁。在我們曹溪原本裡頭第四章,它一共有十章,第四章叫「教授坐禪」,你看看人家教的是什麼?什麼叫禪,什麼叫定?他講得很清楚,什麼叫禪,什麼叫定,什麼叫坐。坐,你要真的在椅子上坐著,那就壞了,給你說那就大錯特錯了。坐是什麼意思?坐是不動,我們坐在那邊就不動了,它比喻心不動,你站著也好,你跑著也好,心不動就叫坐。所以不是叫你真正找個板凳去坐下來,不是這個意思。

禪是什麼?是外不著相;定是什麼?內不動心。實在講六祖是從《金剛經》上開悟的,所以他傳的禪定就是《金剛經》上兩句話,釋迦牟尼佛教須菩提尊者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這兩句。不取相就是外不著相,如如不動是內不動心,他那個禪定是這樣修的。坐禪就是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叫坐禪,他並不是真正一天到晚盤腿面壁,他不是的。六祖在黃梅八個月,天天破柴、舂米,一天到晚忙著工作,他那個叫坐禪。他坐禪的功夫超過禪堂裡頭天天打坐面壁,超過那個,所以這叫高級的禪定。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教給他怎樣去修禪定。所以這定中見,如果心到這樣清淨的時候,行住坐臥都會見佛。另外一種,那就是真的是初級的,初學的,在盤腿打坐,或者在念佛、在止靜的時候這個現相現前。另外就是在夢中,夢中夢見佛菩薩。這是屬於現前見佛。

「當來見佛者,謂報終陰壞」,報是我們這一期,這一個階段,我們的業報報盡了,陰壞就是身體壞了,人死了,身體壞了。你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見佛來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自己去的,太虛空這麼大,極樂世界在哪裡,你找也找不到,沒有法子,一定是佛來接引帶你去的。所以臨命終時如果見不到佛來,或者是最低限度都是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沒有來,像下品下生是菩薩來接引你,下品中生、下品上生那都是西方三聖來接引。如果臨命終時見不到西方三聖,那就不能往生了,我們這一生念佛就沒有成就。決定是西方三聖來接引。他來接引的時候,首先放光照你,第一個你接觸到佛光,一接觸佛光這就滅罪,而且將你境界提升。本來我們念佛功夫成片,所以往生都是一心不亂,佛光一加持,從功夫成片提升到一心不亂;如果你念到事一心,佛光一加持,立刻你的功夫增進到理一心。所以,羅什大師翻的《彌陀經》翻的「一心不亂」,沒錯。一心不亂什麼時候得?我們現在想得不容易,往生的時候得到。由於佛力加持,把我們的功夫提升了,這樣子得到的。所以他翻得沒錯。這是報終。

「或於華中見也」,花中見是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後,花雖然沒有開,化佛在花中為你說法,化菩薩也在花中,清淨大海眾也在花中。所以蓮花裡頭絕不寂寞,也很熱鬧的,天天講經說法,天天領導你修行。


推薦閱讀:

觀音齋!萬人齊誦《大悲咒》,萬丈佛光加持你,法布施出去,增億倍功德,等於叩拜觀音菩薩千萬遍,你願意嗎...
《地藏菩薩本願經》全文
恭迎地藏王菩薩聖誕,至誠頂禮地藏王菩薩,願全家安康、添福添財添吉祥!
53普賢菩薩
前世業障深重今世萬事不順,靠施食度盡冤親債主獲新生——通靈老菩薩告訴我們施食真實效果,鼓舞人心!

TAG:菩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