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智商社會:教育缺失18

大前研一發明了一個詞「低智商社會」形容小泉時代形成的逐漸沉積麻痹的日本。其實中國比日本更是「低智商社會」。我們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尤深,身邊充斥的「低智商政府」、「低智商學校」就是明證。

「低智商社會」描繪了集體心智退化的這個現實。閱讀能力、學習能力的退化,尤其是獨立思考能力的嚴重退化。

「低智商社會」其實是越來越多的人成了二手貨人類或者是單向度的人,是失去創造力的社會。整個社會淹沒在二手貨中。

不容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現代社會的「集體智商」確實大不如前——現在的中學生相當於過去的小學生,大學生相當於中學生,研究生相當於大學生。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暢銷書是尼采和薩特等人的哲學類書籍,而現在的暢銷書則普遍都是宣傳一些「內容簡單」、「即可見效」的勵志書。看《于丹〈論語〉心得》的人,比看《論語》的人多得多。假如于丹早生一百年,她的這本書絕對火不起來,因為那時有太多的人會直接讀《論語》。依賴於google、百度搜索,依賴電視、報紙的報道的二手信息、二手數據。習慣於二手思維,有嚴重的思維惰性,人云亦云,隨大流……失去深入真相,觀察真相的能力。「低智商社會」中的人已經懶于思考,並希望有人把思考過後的答案直接告訴他們。

  日本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舉了一個非常生活化的例子。在超級市場里,每位顧客都養成了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的習慣。這便是一種明顯的依賴他人思考的行為。因為人們不會去驗證所購買的商品是否真的變質了,於是,就出現了對「過期」但尚未變質商品的恐慌。同時,人們對香煙這種沒有「保質期」的商品表現出無奈。

  而當一股「流行」大潮襲來時,大部分人表現出來的也是毫無理由的追捧。

  當一個叫張悟本的人推銷他可笑的「綠豆食療法」時,所有人都在以每天數斤的量猛吃綠豆。或者,隨便跳出一個「經濟學家」大喊「房價要漲了!股價要漲了」時,所有人都把錢砸向市場。而當另一個「經濟學家」發出完全相反的聲音時,所有人又死死攥著錢不肯拔九牛之一毛。

  有一種假說認為,隨著電視、遊戲、網路等新媒介的出現,人類大腦接收到的信息量在飛速增長,由於接收了更多的刺激,大腦會變得更加靈活。但事實恰恰相反,「低智商社會」中的人拒絕思考。他們覺得每一位亮相媒體的人都是「專家」,他們說的肯定都是正確的,信任別人遠勝於信任自己。大眾已經結束了「不被人騙」的時代,而「得過且過」的惡習則被滋養了。隨著網路的普及,在網上獲取資訊變得異常容易,越來越多的人覺得網路是萬能的,只要能上網一切都能得到滿足。連原本需要通過自身感受來獲取的「感動」,現在也能通過精緻的商業動畫片和電視節目而輕鬆地從別人那裡獲得。想像力缺失,分辨能力的缺失,思考的積極性缺失。信息太多了以至於制約了人們的想像力,信息太龐雜以至於混淆了分辨能力,信息太全面以至於使人們產生了依賴,喪失了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於是就產生了人云亦云的現象,遇事懶得思考,只速求結果,漸漸就浮躁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有人認為「現代的人類已經不需要思考了」也是很正常的。

  但事實上,人不能因此而停止思考。相反,「正因為是在這樣的時代,就更需要去思考」。

  人類是有好奇心的,人類總會對不解的問題提出疑問,這是上天給予人類的特權,只有人類才有這種特殊能力。

  帕斯卡留給世人一句名言:「人只不過是一棵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

  除了要怪罪媒體對大眾的「低智商」化誤導以外,教育亦難辭其咎。

  我們都接受過九年制義務教育,都做過試卷,有沒有發現,試卷里的選擇題和判斷題遠遠多於問答題?而即便是問答題,出題者也會預設幾個「得分點」,容不得獨立思考和個性見解。更有甚者,有的老師會教你如何在完全看不懂題目的情況下,光憑對幾個答案的分析即可選出正確答案。這就是「低智商社會」心理模式的濫觴。社會的「精英」階層,正是在這樣的層層選拔中「脫穎而出」的。

  既得利益者在當下享受了「低智商社會」的無限好處,培養了大量唯命是聽、唯唯諾諾、給啥吃啥的「笨蛋」。原來好問為什麼的逐漸失去好奇心,原來充滿創造激情的逐漸變得麻木麻痹。思維惰性是可以傳染的,就像一個哈欠,一個接一個,大家都成了不再敏銳、睡意朦朧的二手貨人類。可是,高瞻遠矚的「先知」卻憂心忡忡:這樣下去,整個社會將喪失創新的能力,終有一日無立錐之地。「低智商社會」對創造的人充滿敵意,因為,他們習慣呆在集體的頭腦——那裡很安全,也不會犯錯。而創造的人讓他們感覺到不安。但畢竟,人類只有兩種生活方式:或者創造,或者就做二手貨人類。所以,我們務必要警惕「笨蛋時代」的來臨!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老師,什麼時候對學生感到驕傲?
【認真想】不用著急,慢慢來
一個優秀的英語老師應該是什麼樣的?
養肺護肺最好是「大約在春季」
女生太少會讓人不想上學?

TAG:教育 | 社會 | 智商 | 低智商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