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大乘佛教兩派淺析之一

一、概述

佛教與佛家是兩個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一般而言,強調一種宗教或者信仰描述時,稱之為佛教,強調一種哲學派系時稱為佛家。佛家和佛教一般聯繫很緊密,不特彆強調時兩者可以通用,這一點與儒家和儒教、道家和道教不太一樣。大乘佛教的哲學性要強於小乘佛教,主要是對世界觀和認識論方面的闡述不同。另外而大乘佛教里「佛」的概念有時是指得道的人,有時候是作為一個代名詞指代宇宙本體,「佛性」的概念也類似,注意區別。

佛教里有一個基本概念,叫「緣起」,通俗一點說就是宇宙由其本源變成現在我們所認識到這個樣子的過程。佛教不同派系就是對「緣起」的解釋不同而形成的。

其基本區別是:

小乘佛教認為有「業感緣起」(大致就是說世間種種不如意都起源於「業」這個東西,可以理解為命運,所以要修身去除這個「業」就能成佛了);

大乘佛教的中觀派否認有緣起存在,認為一切根本就是空的(他們認為只要能否定一切就能成佛),稱為「緣起性空」;

大乘佛教中唯識派的法相宗認為宇宙本源是「業」背後的「阿賴耶識」(類似心理學中「超我」的概念,找到這個「阿賴耶識」就能成佛),稱為「阿賴耶緣起」;

一般大乘佛教的唯識派認為宇宙本源是「阿賴耶識」背後的「如來藏」(類似大爆炸理論「奇點」的概念,他們認為只有聖人才能找到「如來藏」,找到了就能成佛,其餘眾生最多只能找到「阿賴耶識」,找到了也不能成佛,所謂我佛只度有緣人),稱為「如來藏緣起」;

大乘佛教的華嚴宗認為宇宙是超越「如來藏」的「法界緣起」形成的(類似於能夠駕馭奇點的意思,想爆炸就爆炸,想變回去就變回去,達到這種境界就能成佛);

大乘佛教的禪宗則認為「如來藏」也好,「法界」也好,都只不過是內心的不同狀態,能夠一切都不糾結並且能把握當下就是佛;

最後,大乘佛教的凈土宗則更加簡單,統統不考慮這些,認為只要吃齋念佛就能去西天極樂世界,至於能不能成佛則看緣分。

二、中觀派觀點

具體而言,「大乘」佛教是由印度僧人龍樹所創立,他著有《中論》、《十二門論》等,提倡「不生不滅」的「空論」,認為「諸法空相」,也就是認為不存在緣起,有「八不緣起」之說。其主要思想是說有和無都是相對的,互相依賴的;世間種種都是因緣際會而形成,是不能單獨存在的,因而是空,如此連佛也是空,所謂佛也只是因緣際會而成的一種方便;如此連空也是空,不能執著於相對事物中的一方,人的一切認識都是相互依賴而所得,執著於一個「空」也是沒有意義的;所以萬法本幻,不生不滅,超脫於相對的兩邊,就達到了所謂「中道」,這就是「涅槃」成佛(這個「中道」不是調和的中庸,而是一種類似於量子力學的生死疊加態的哲學抽象;這個「空」類似於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而「涅槃」則像道生一二三論的逆過程)。這就是「緣起性空」。龍樹的「中道」理論被稱為中觀派。因為要達到大乘佛教所追求的涅槃就要通盤考慮宇宙整體,所以大乘與小乘表現出來的區別就是度人與度己。

推薦閱讀:

「中國的」AI什麼樣?具備仁義禮智信?
梅花與中華文化(二)
雲想衣裳花想容,白龍不是那具身體已經很多年,楊玉環也是!
黃帝代表「新中國」,也代表「興中國」
中華文化—不可不讀的百篇詩作《春秋戰國篇》(8)

TAG:文化 | 佛教 | 中華 | 大乘佛教 | 中華文化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