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八大古都
實際上,"中國八大古都"的說法只是近些年的事情。「八大古都」是指由中國古都學會通過並經國內史學家承認的古代都城。原來的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七大古都,後來加上鄭州。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文字歷史已經有數千年。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我國遼闊的國土上,出現了不少具有相當規模的城市,尤其是歷代的國都。由於中原地區不僅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主要發源地,而且長期是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所以八大古都中,多數位於今河南。
2 說法來歷
早期周朝、漢朝至唐朝有東西兩都之稱,後來經過《兩都賦》、《兩京賦》的傳播深入人心,即是東都洛陽和西京長安。這是中國古代最流行的古都說法,包括正史、皇帝詔書、大臣奏章、文學研究都認同此說法。不過到了明朝的出現了南北兩京,即南京應天府和北京順天府,此說法流傳也很廣。
由於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元明定都北京順天府,明朝嘉靖年間的陳建在《建都論》中說:「古今天下都會有四,然論時宜地勢,盡善全美則皆不如洛陽。夫建都之要,一形勝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長安雖據形勢,而漕運艱難;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無險,四面受敵。惟洛陽三善咸備。」從中可以看出在明朝關中、洛陽、開封和北京被陳建的《建都論》評為「古今天下四大都會」。
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著《歷代宅京記》,其卷1卷2總序引舉自伏羲至元代歷代首都陪都凡46處,卷3至20列為專篇者凡關中、洛陽、成都、鄴、建康、雲中、晉陽、大名、開封、宋州、臨安、臨潢、幽州、遼陽、大定、會寧、開平十七處。這個名單一方面不限於首都,也包括了陪都;不單是信史時代,也包括了傳說時代;另一方面則僅限於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一系列正統王朝的都城,而於先秦列國、五胡十六國、五代時十國等中原分裂時代大小政權,自匈奴、鮮卑以來至後金、準噶爾等各邊區民族政權的都城,多付闕如。
1920年代,中國學術界開始出現將中國著名古都成為「大古都」並將為幾大古都的說法,並形成五大古都的說法: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
30年代,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但是並未被大眾所接受。
1983年陳橋驛在《中國六大古都》一書中將杭州列入大古都,自此六大古都被大眾接受: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
1988年由於譚其驤的鼎力推薦,安陽被認定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七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
2004年11月,中國古都學會認定鄭州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八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
2010年9月,中國古都學會在大同召開年會並發表"大同宣言"認定大同為大古都,因此就有了中國九大古都之說: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
按歷史建都時間和建都政權數量來排名,則排名順序為: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安陽,杭州,鄭州
相關文摘
譚其驤《長水集續篇-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到了20世紀20年代,學術界才有些論著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30年代,又將杭州加入,列為『六大古都』。此後,六大古都即成為普遍流行的、大多數學者認可的提法,一直沿襲到80年代,如1983年中國青年出版社還出版了《中國六大古都》一書。」
史念海《中國古都和文化》:「距今60年前始有五大古都的說法,所謂『五大古都』乃是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和開封。約略過了10年,又有六大古都的說法,這是在五大古都之外另加上一個杭州。這樣的說法歷時較為長久,似已成為大多說學者認可的說法。」
記者採訪陳橋驛之後的報道:「陳橋驛教授又談起了古都文化研究。早在上個世紀初,學術界曾將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並列為五大古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應中國青年出版社之邀,陳橋驛教授著手主編《中國五大古都》一書,經過再三思考,陳教授建議將杭州列入其中,因此於1983年又出版了他主編的《中國六大古都》一書。1986年,中國幾家電視台聯手拍攝《中國六大古都》系列片,當時安陽政府提出能否將安陽列入古都的想法,著名歷史地理學者譚其驤認為可以考慮。之後由河南省委宣傳部牽頭,陳教授與攝製組一起在安陽進行了為期10天的考察,最後同意將安陽列為古都。隨後,陳橋驛又主編了《中國七大古都》一書。」
李紀祥《歷史上的京畿觀與天下觀——五大古都論議》:「中國歷史上,向有五大古都之稱,此即:長安、洛陽、汴京、燕京、金陵。吾師王恢先生為近代史地名家,曾為錢穆《國史大綱》及《清史稿校注》中手繪輿圖,圖中蠅頭小字皆出其親筆。其所著《中國歷史地理》上冊,即以秦漢長城、唐宋元明運河、及歷代之五大古都作為表述之重點,至下冊方為歷代州域建置之沿革。」
古都增加的原因
史念海對中國重要古都的積年(7張)譚其驤《長水集續篇-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20年代之所以提「五大古都」,是因為西安、洛陽、北京、南京、開封都曾經做過全國性的首都,而其他古都沒有。30年代之所以要加上一個杭州成為「六大古都」,是因為注意了杭州儘管只做過半個中國的都城,其城市的繁雄昌盛程度,卻不亞於甚或有過於全國性的五大古都,並且和五大古都一樣,到今天還是一個大城市。但既然提了杭州作為大古都之一,那就不該不提安陽。安陽之所以30年代長期以來沒人提起,一則當由於偶然的疏忽,再者則由於殷、鄴久已為廢墟,近今的安陽又不是一個著名的大城市,一般人往往著眼於今天的大城市談古都,就難怪數不上安陽了。而我們現在之要改提包括安陽在內的「七大古都」,這是因為談古都首先應著重歷史上的實際情況。不應以古都的後身今天的城市的大小為取捨的標準。在6世紀以前的二千年中,殷鄴安陽應該屬於第一等古都。由於近一千四百年來沒有再成為都城,所以在整個中國史里便只能列為第三等古都了。但它的重要性應僅次於五大古都,比只作為南宋偏安江淮以南政權的都城杭州應略高一等。都城是一個政權的政治中心,所以每一個古都應否列為「大古都」之一,主要得看以此為都的政權疆域有多大,歷史有多久?以此為標準,衡量歷代古都,則無疑此七大古都所統治的地域最廣大,歷年最悠久。這七個古都在歷史上的重要性又有差別,西安、北京、洛陽曾經連續幾個王朝長期作為統一政權的首都,應列第一等。南京、開封作為統一政權首都的時間較短,屬於第二等。安陽、杭州則僅作過較大的地區性政權的首都,屬於第三等。當然前面兩類城市也都或長或短作過大小地區政權的首都。」
雖然譚其驤先生將安陽列為第三等,但是周偉民先生卻將安陽列為第一等,放在開封前面,商朝雖然沒有統一現在的中國本部,但是當時中國就這麼大,所以史家承認商朝是統一王朝,宋朝現在一般不認為統一了中國,但是傳統史家承認北宋是統一的,《宋史-地理志一》載曰:「至是,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雲十六州而已。」所以宋朝算統一王朝。
3 都城選址有充足的水源,以滿足生產和生活的用水需要;地區經濟繁榮,交通便利,故多位於平原、盆地;具有可防可攻的地理優勢,如古都西安背靠秦嶺、面臨渭水「關中者,天下之脊,中原之龍首也」尤其是隋唐時期長安城,是古代世界最大的都城,是古代都城形制的典範。洛陽河嶽山川拱帶,「形勢甲於天下」,南京有「龍盤虎踞」之勢,北京有「背山帶海」的形勝等。我國古代都城建設都有周密的整體規劃和施工法度,其主要內容可歸納為:「正朝夕」,「水地以縣」,天子之國應「方九里」,「旁三門」,「有溝樹之固」,「前朝後市」,「左祖右社」,「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市朝一夫」,「王宮門阿五雉」等。這一系列要求正是在我國歷史上長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的「禮制」的體現。根據這些要求所營建的都城,一般具有方正嚴謹,左右對稱,棋盤式布局等特點。帝王深居宮中,遠離市,幽靜、安全,又足以體現帝王之尊嚴與天下歸一的願望。商業集中,便於貿易;百姓居小巷之內,既安靜,又便於治安管理。如北京古城,中心有一條莊嚴、筆直的中軸線,中軸線兩側是堂堂正正的對稱街區,城中部有層層疊疊的紫禁城宮殿群。整個北京猶如一個完整的協調的藝術品,結構嚴整,層次分明,布局井然,設計勻稱,棋盤狀街區格外古樸、完整、協調,還有大量方便舒適的傳統住宅四合院與靜謐、優美和凝聚著古老歷史的衚衕。北京的這一古都風貌,被丹麥城市規劃學家S·E·R·休森稱為「世界奇觀之一,是一個卓越的紀念物,一個偉大文明的頂峰。」美國城市專家E·貝康稱它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西安的漢、唐都城,也具有上述北京古都特點,只是在宮廷、街區布局、古城設施等方面因經過幾次遷址,遺址破壞較嚴重。但城區及其附近地下仍保存了非常豐富的文物古迹。
4 一、西安簡介
西安,古名長安,陝西省的省會,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陝西關中平原的渭河南岸。背依秦嶺,面向秦川,北部是著名的黃土高原,涇、渭、灞、灃、澇等水流經徑內,號稱「八百里秦川」。[1]
歷史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上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等。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的古都。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秦漢帝國的大一統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2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灞橋、未央、雁塔、閻良、臨潼、長安九區及藍田、周至、戶縣、高陵四縣。[1]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西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六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次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 大雁塔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漢代的文景之治、隋代的開皇盛世。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漢唐時期,長安是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依然定都於此。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鬥。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京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撼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1]秦始皇陵兵馬俑
在
西安古稱長安,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110萬年前的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在這裡繁衍生息。西安有6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年的國都史,先後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從西漢起,西安就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的重要城市。「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西至羅馬古城。「長安文化」代表著中華文化的主幹。明洪武二年即公元1369年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是全國最早響應的省會城市之一。1936年12月12日,這裡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事變後,設在這裡的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為延安革命根據地輸送了大批青年知識分子和軍需物資。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葉劍英等都在這裡領導過革命鬥爭。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新中國成立後,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員會所在地,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轄市;1954年改為省轄市;1984年被國務院列為計劃單列市;1992年被批准為內陸開放城市;1994年被批准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城市和副省級城市。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西安已形成門類較為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城市服務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國防科技工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及輻射北方中西部地區的金融、科技、教育、旅遊、商貿中心。
西安建都的王朝 西安是中國建都最早,建都最久(1200多年,不計入陪都),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西安濃縮了中國歷史的精華:從奴隸制社會的頂峰西周王朝、中國第一個大一統帝國秦、中國第一個盛世王朝西漢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唐朝,從成康之治、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盛世、開皇盛世、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西安書寫了中國歷史最華彩的篇章。在中國歷史上,有21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14朝和17朝等等不同的說法。 [1]
13朝說:西周、秦、西漢、新、東漢、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裡建都達1200餘年之久。 13朝是目前官方和史學界公認的建朝數。
16朝說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分兩種情形:(1)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其他影響力較小的政權或者陪都不計入。
注釋:
1、權威的史學界公認的中國四大古都按照建都時間和建都數量為西安(1077年)北京(960年左右)洛陽(885年左右);這是史念海計算出來的,以殷墟為肇端,之前的不考慮,西安1077年,洛陽885年
2、史學界公認的西安為十三朝古都,這其中不包括陪都和行都;古代的王朝普遍存在「陪都現象」,例如西周的首都為西安,陪都為洛邑;隋唐時期的首都為長安,陪都為洛陽,唐朝還設置陪都太原。明朝北京是首都、南京是陪都,清朝北京是首都、盛京是陪都;嚴格意義上說,陪都不能算是首都。所以說西安是中國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數量最多的古代都城;史念海計算的時候隋煬帝、武則天算給洛陽,並且有解釋。
3、西漢漢高祖開國根據婁敬張良的建議定都長安,東漢光武帝時期定都洛陽,公元190年東漢再遷都長安,195年獻帝東歸。所以說從西漢開國到東漢滅亡,兩漢時期長安一直作為都城存在。
4、中華民國時期西安是陪都,但是未形成正式建制。
定都朝代
朝代 名 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西周 鎬京 豐鎬遺址 周武王-幽王,共12王 前1046年-前771年
秦 咸陽 秦咸陽城遺址 秦孝公-子嬰,共6帝王 前350年-前206年
西漢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漢高祖-孺子嬰,共12帝 前200年-9年
新 常安 漢長安城遺址 王莽 9年-23年
東漢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漢獻帝 190年-195年
西晉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晉愍帝 313年-316年
前趙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劉曜 319年-328年
前秦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苻健-苻堅,共4帝 352年-385年
後秦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姚萇-姚泓,共3帝 386年-417年
西魏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元寶炬-元廓,共3帝 534年-557年
北周 長安 漢長安城遺址 周閔帝-周靜帝,共5帝 557年-581年
隋 大興 隋大興城遺址 文帝-恭帝,共3帝 581年-617年
唐 長安 唐長安城遺址 唐高祖-唐昭宗,共19帝 618年-904年
5 二、洛陽簡介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中國四大古都之一、華夏第一王都(國務院社會科學院樹立華夏第一王都石碑於洛陽二里頭遺址)。中國佛教誕生地、道學及道教首創地、儒學肇始地、理學濫觴地。有3000年文明史、850年建都史。是我國建都較早、朝代最較多、跨度最大的千年帝都,通達南北的隋唐大運河中樞、連貫中俄的茶葉之路節點的三位一體的大都市;是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的城市;是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定都地。是集合了山水人文的牡丹花都;是「中國」一詞的誕生地;
歷史
洛陽黃河中游南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稱,古稱豫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因地處洛河之陽而得名。由於洛陽地處中原,山川縱橫,西依秦嶺,出函谷是關中秦川;東臨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黃河之險;南望伏牛,有宛葉之饒,「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有「四面環山六水併流、八關都邑、十省通衢」之稱。 洛陽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以「河圖洛書」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開山於此。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 洛陽龍門石窟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鑒》,陳壽完成了著名的《三國志》,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定都朝代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遺址 太康-夏桀 不確定
商 西亳 偃師商城遺址 商湯 不確定
東周 洛邑 澗河兩岸 平王-赧王 前771年-前256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獻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元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愍帝 265年-311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孝武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5年-619年
唐 東都 隋唐故城 中宗=哀帝 904年-907年
周 神都 隋唐故城 武則天 690年-705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西京 隋唐故城 庄宗-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
中華民國 行都 洛陽市 林森 1932年
6 三、南京南京是中國著名的四大古都及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不僅孕育了長江文明,也催生了南京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帶河,依山傍水,鐘山龍蟠,石頭虎踞,山川秀美,古迹眾多。早在上個世紀30年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先生遊歷南京後,寫下的《南京》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評價:「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憑弔,可以悠然遐想……」
國父孫中山先生在其《建國方略》中評價南京的地理環境時說:「 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中,誠難覓此佳境也。而又恰居長江下游兩岸之最豐富區域之中心,南京將來之發達,未可限量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複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南京是漢人一次次的反抗外族的根據地,維繫華夏文明的復興之地。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迹。約7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為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距今已有2484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後來秦始皇南巡時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並以金陵地區起,築建穿越今江蘇東南和浙江東北部的馳道。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後於公元282年改建鄴)。吳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帶為中軸線,南擁秦淮,北倚後湖,周長20里19步(今8.5公里左右)。公元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兵萬人,航行到夷洲(今台灣),又派將航行去遼東、高句麗。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其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六朝時期的南京城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六朝都城建康金迷紙醉,佛寺窮極宏麗。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詠嘆。公元589年2月,隋軍攻入台城,從景陽樓下的井中活捉了陳後主和他的兩個妃嬪。隋文帝下令將城邑和宮殿「蕩平」改為耕地。
隋唐兩代金陵處於建都於北方朝廷的刻意壓抑、貶低和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的矛盾之中。政區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為潤州屬縣,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裡生活、遊覽過。
隋唐之後五代時的中國,諸雄相爭,戰亂不斷。而南唐國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詞人。「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李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都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裡。南宋名將岳飛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元代,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創建大明王朝,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明朝南京城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歷時21年修建了35.3公里長的都城城垣,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清代,康煕、乾隆皇帝都曾6次到南京巡遊視察。鴉片戰爭,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籤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統治。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北伐軍節節勝利,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
1949年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併,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為省會。1990年,國務院定南京在國家計劃中單列,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7 四、北京歷史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北京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叫做薊。公元前十一世紀時,薊國是統治中國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個分封國。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於薊國西南面的另一個封國燕,吞沒了薊,並遷都於薊城。從這時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國被強大的秦國所滅,薊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據考古學家考證,當年的薊城就在現北京城區的西南部。公元938年,薊城成為遼的陪都。遼是崛起於中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為薊位於它所轄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稱南京,又叫燕京。一個多世紀以後,另一個少數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將遼滅亡,並於1153年遷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興的蒙古族軍隊的進攻,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第二年蒙古鐵騎入佔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領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東北郊築建新城。[1]
北京——故宮四年後這位首領即在興建中的都城內登上皇帝的寶座,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這便是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記中稱之為「世界莫能與比」的元大都。從此,北京取代了長安、洛陽、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並延續到明、清兩代。1911年10月10日,中國爆發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潰亡,北京作為帝都的歷史到此結束。在此後的30多年裡,北京歷經苦難:先是連年不斷的軍閥戰爭,使當年的帝都變得衰微破敗;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入,古城在血與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接管這座城市。苦難、屈辱、血淚,終於使人民起而抗爭。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北京成為新生的共和國的首都,蕙芷為國花。古城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一座城市的歷史就是一個國家的歷史。作為幾代帝都和今日中國首都的北京是中國歷史和現狀的縮影。北京是古老的,但同時又是一座煥發美麗青春的古城,北京正以一個雄偉、奇麗、新鮮、現代化的姿態出現在世界上。
定都朝代
朝代 名 稱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燕國 薊 燕易王-燕王喜,共8王 前323年-前226年
前燕 薊 慕容儁 349年-357年
北遼 南京析津府 遼宣宗-遼英宗,共4帝 1122年-1123年
金 中都大興府 海陵王-金宣宗,共5帝 1153年-1214年
元 大都興元府 元世祖-元順帝 1267年-1368年
明 北京順天府 明成祖-明毅宗,共14帝 1403年-1644年
清 北京順天府 清世祖-溥儀,共10帝 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 北京 袁世凱-張作霖,共8總統 1912年-1928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北京 從毛澤東開始 從1949年開始
8 五、開封簡介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開封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開封,簡稱汴,現為河南省轄市,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和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於中國版圖的中部,地處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搖籃的黃河之濱,是一座歷史文化悠久的古城。在中國的歷史上,開封曾被稱為大梁、汴梁、東京、汴京等。自建城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的魏國,梁國,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和金七個王朝曾先後建國都於開封,七朝古都,故稱「七朝都會」。開封與中國的洛陽、安陽、鄭州、西安、北京、南京、杭州、並稱八大古都,在國內外享有盛名。開封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文化教育發達,科技進步,經濟繁榮,是中國中部和中原地區重要的歷史文化旅遊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
歷史
開封——鐵塔開封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地處中原腹地、黃河之濱的開封,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迄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春秋時期,鄭莊公在此修築儲糧倉城,定名為「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後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名為開封。戰國時期的魏,五代時期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和金均定都於此,素有「七朝都會」之稱。尤其是北宋時期,從陳橋兵變到南宋偏安,歷經九帝168年,「人口逾百萬,貨物集南北」,是當時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國際性的大都會,有著「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汴京富麗天下無」的美譽。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生動地描繪了古都開封當時的繁華景象。這一時期的開封,湧現出了清正廉明的包公、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民族英雄岳飛、圖強變法的王安石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開封」一名是由「啟封」更名而來。 春秋時期,諸侯林立,列國爭雄。當時的古城村一帶為鄭國的東北邊陲。羽翼漸豐的「小霸」鄭莊公出於戰略上的需要,命大將鄭邴在這裡屯兵築城,並取「啟拓封疆」之意名「啟封」。西漢景帝即位,因避景帝劉啟諱,改「啟」為「開」,啟封也就改稱為開封。
定都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老丘 開封市東偏北 帝杅(寧)、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帝廑(胤甲) 公元前十八世紀初葉至公元前十七世紀末葉
魏 國 大梁 開封市 魏惠王罃、魏襄王嗣、魏昭王速、魏安王釐、魏景湣王增、魏王假 公元前361年—前225年
後 梁 東都 開封市 後梁太祖朱溫,後梁郢王朱友珪、後梁末帝朱有貞 公元907年至公元923年
後 晉 東京 開封市 後晉高祖石敬瑭,後晉出帝石重貴 公元937年至公元946年
後 漢 東京 開封市 後漢高祖劉知遠,後漢隱帝劉承祐 公元947年至公元950年
後 周 東京 開封市 後周太祖郭威、後周世宗柴榮、後周恭帝柴宗訓 公元951年至公元960年
北 宋 東京 開封市 宋太宗趙光義、宋真宗趙恆、宋仁宗趙禎、宋英宗趙曙、宋神宗趙頊、宋哲宗趙煦、宋徽宗趙佶、宋欽宗趙桓 公元960年至公元1127年
大 齊 汴京 開封市 劉豫 公元1132年至公元1137年
金 朝 南京 開封市 金海陵王完顏亮,金宣宗完顏珣、金哀宗完顏守緒 公元1161年,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9 六、杭州簡介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杭州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杭州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錢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運河南端。全市總面積16596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068平方公里。轄上城、下城、拱墅、江干、西湖、濱江、蕭山、餘杭8個區,臨安、富陽、建德3個縣級市,桐廬、淳安2個縣。以香樟為市樹,桂花為市花。
杭州以其美麗的西湖山水著稱於世,「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讚美。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寫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西湖,她擁有三面雲山,一水抱城的山光水色,她以「濃妝淡抹總相宜」的自然風光情系天下眾生。
杭州——雷峰塔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人文景觀同樣豐富多彩,古代庭、園、樓、閣、塔、寺、泉、壑、石窟、摩崖碑刻遍布,或珠簾玉帶、煙柳畫橋,或萬千姿態、蔚然奇觀,或山清水秀、風情萬般,尤以靈隱寺、六和塔、飛來峰、岳王廟、西泠印社、龍井、虎跑泉等最為著名。「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定都朝代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吳越 杭州 杭州市 錢鏐-錢弘俶,共5王 907年-978年
南宋 臨安 杭州市 宋高宗-宋恭帝,共7帝 1129年—1276年
10 七、安陽簡介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安陽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安陽,又名鄴城,簡稱殷、鄴,七朝古都,有3300多年的建城史,500年建都史,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中國八大古都之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中國航空運動之都,是甲骨文的故鄉,《周易》的發源地,中國文字博物館、紅旗渠、曹操高陵所在地。被考證的華夏文明最早使用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在這裡出土。安陽殷墟是世界公認的現今中國所能確定的最早都城遺址,同時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因而殷都安陽排在中華古都之首。[2]有「洹水帝都」「殷商故都」「文字之都」之美譽。[3]。
早在2.5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先民就在此生活。 安陽殷墟遠古時期的顓頊、帝嚳二帝先後在帝丘和亳建都,並葬於此(均在內黃縣梁庄鄉)。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於殷(今安陽市區小屯一帶),在此傳八代十二王,歷時273年;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先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等六朝在此建都,故安陽素有「七朝古都」之稱。1986年國務院公布安陽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與西安、北京、洛陽、南京、開封、杭州並稱中國七大古都,殷都安陽排在中華古都之首[2]。在「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評選中,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遺址的發現與發掘名居榜首。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婦好請纓、蘇秦拜相、西門豹治鄴、岳母刺字等歷史故事都發生在這裡。
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安陽文物古迹較多,境內共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2處。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為安陽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1952年11月毛主席視察安陽,對我們提出了殷切希望。1956年9月郭沫若先生留下了「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的著名詩句。江澤民總書記也於1991年2月和1996年6月兩次視察安陽,並親筆題詞:「弘揚民族文化,建好古都安陽」、「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紅旗渠精神」。
安陽人傑地靈。盤庚遷都殷、商王武丁中興、奴隸傅說拜相、女將軍婦好請纓、文王拘而演周易、武王伐紂滅殷商、西門豹投巫治鄴地、 安陽鄴城藺相如降生古相村、信陵君竊符救趙、項羽破釜沉舟、曹操鄴城發跡、起義軍雄踞瓦崗寨、歐陽修作賦秋聲樓、三朝宰相韓琦三治相州、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等名人逸事層出不窮。殷都廢而鄴都起,鄴都衰而相州繼,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陽這片土地上傳承不斷,安陽成為「七朝古都」。
歷史
上古時期 自古以來,安陽就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的搖籃之一。安陽西部的小南海原始人洞穴,是25000年前舊石器時代一處人文景觀,這裡出土了7000多件人類使用過的石器工具,還有動物骨骼化石等。著名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稱之為「小南海文化」[4]。 大約4000多年前,中國上古時代「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二位帝王在安陽境內建都,分別在位70多年,是中華民族先民們所崇拜的君王。在今安陽市內黃縣南三楊庄一帶保存有顓頊、帝嚳的二帝陵。 殷商時期 早期的商民族是一個遷徙不定的民族,據史料記載,他們一共經歷了13次遷徙。約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帶領他的臣民從山東「奄」西渡黃河,來到當時稱為「北蒙」的安陽。他們在洹水岸畔建立了穩定的都城,並在此傳8代12王,歷273年之久,安陽發展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有著穩定疆域和長期定居的都城,所以安陽有中華第一都之稱[5]。安陽殷墟 西周時期 周武王滅商後,將殷都之地分封給紂王之子武庚,以續殷祀。同時,把商的王畿分為邶、衛、庸三個封區,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統治,以監視武庚,謂之三監。武庚叛亂後,周公將殷人強制遷徙到洛水北岸,興建了一座成周城,殷地從此成為廢墟。和興建成周城的同時,周大封諸侯,全面建立新的統治秩 序。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的封國,整個西周時代,殷都舊地屬衛國。[4]
春秋戰國及秦朝時期 鄴城初建於春秋時期,相傳為齊桓公所築。春秋時期,晉國打敗了衛國,佔有了殷都舊地,稱之為義陽,亦稱東陽。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家分晉後,這裡始歸魏所有,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封鄴,把鄴城當作魏國的陪都,西門豹、史起先後治鄴。後又屬趙國,稱寧新中或新中。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將王齕(乞應為氣)攻克寧新中,改名「安陽」,從此,安陽之名見於史冊。後秦軍圍攻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十一年),命大將王翦等攻克安陽後,開始修築城牆。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 郡。安陽分屬上黨、邯鄲二郡。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群雄並起,楚王項羽與秦將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結盟,史稱「洹上之盟」。 魏晉南北朝時期 東漢末年直到兩晉、南北朝時期,以鄴城為中心的安陽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6個王朝的都城,達126年,造就了安陽歷史上的又一次輝煌。 公元204年,曹操攻克鄴城。公元213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國。公元216年曹操晉魏王,鄴城成為曹魏王都。公元219年曹操死曹丕為魏王,仍以鄴城為都。至265年,鄴城作為三國之魏都,歷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諸王,共52年。曹魏時所建北鄴城,東西長7里,南北長5里,外城有7個門,內城有4個門。曹操還以城牆為基礎,建築了著名的三台,即金鳳台、銅雀台、冰井台。曹操和他的兒子們在這裡宴飲賦詩,造就了著名的三曹七子,為後世留下了「建安風骨」的美譽,是為我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6] 公元335年,石虎建立後趙,遷都於鄴,共15年。公元350年石閔滅後趙自立為帝,仍在鄴城建都,共3年。公元357年,前燕遷都鄴城,歷慕容雋、慕容(日韋),公元370年,為前秦所滅,共13年。公元401年,北魏在鄴城立相州,取河澶甲居相為名,是為相州名稱之始,鄴城屬相州治理。公元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孝靜帝遷都鄴城,共17年。公元550年,東魏亡,高洋在鄴城稱帝,史稱北齊,歷高洋、高殷、高演、高湛、高緯、高延宗、高恆諸王,至公元577年,共27年。公元580年,北周滅北齊,鄴城被焚,鄴民全部遷至安陽。安陽遂稱鄴城、鄴郡,亦稱相州。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隋唐時期
隋煬帝大業七年(611年),翟讓在瓦崗(今河南滑縣東南)聚眾起事,國號為「大魏」。郡人單雄信、徐世勣從之;起義軍多漁獵手,勇敢善戰;瓦崗軍初期在永濟渠沿岸劫奪江南向洛陽運糧的船隻,大有收穫,勢力日大。不久,瓦崗軍被王世充擊潰,李密率殘部投唐。轟轟烈烈的瓦崗寨農民起義至此失敗。八年的浴血奮戰,終始腐朽的隋王朝灰飛煙滅,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隋末起義軍中最大的一支,瓦崗軍的作用不可忽略。[7]安陽滑縣瓦崗寨
清朝之前 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為彰德府。此為彰德府名稱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國初年。 近現代時期 1913年,廢彰德府,置安陽縣。清末軍機大臣袁世凱不得意時,名「回籍養痾」,實未回原籍,而隱居安陽洹上村。其後,他東山再起,竊取中華民國大總統的寶座,進而又復辟帝制,做了83天的皇帝,最後在全國人民的唾棄聲中下台。袁世凱死所葬之地袁林現為安陽市博物館。 民國以後,在豫北設河南省第三行政區,治所安陽,下轄安陽、湯陰、臨漳、內黃等11個縣。1949年置平原省,安陽為省轄市,仍保留鄴縣。1952年平原省撤消,鄴縣、安陽縣屬河南省。1954年,安陽縣、鄴縣合併為安陽縣,屬安陽地區。[6]
定都朝代
朝代 名 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早期) 鉏 安陽滑縣 羿 不確定
夏(中期) 西河 安陽東南 廑-發,共4王 前1643年-前1590年
商(早期) 殷 洹北商城 不確定 不確定
商(後期) 殷 殷墟 盤庚-紂王,共12王 前1300年-前1046年
曹魏 鄴 鄴城 曹操-曹奐 216年-265年
後趙 鄴 鄴城 石虎-石祗,共5帝 335年-351年
冉魏 鄴 鄴城 冉閔-冉智,共2帝 351年-352年
前燕 鄴 鄴城 慕容俊-慕容暐,共2帝 357年-370年
東魏 鄴 鄴城 孝靜帝 534年-550年
北齊 鄴 鄴城 高洋-高恆,共6帝 550年-577年
大魏 瓦崗 安陽滑縣瓦崗寨 翟讓-李密 611年-619年
11 八、鄭州簡介
2013 Baidu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鄭州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她偎依在黃河南岸,崇山峻岭之東,與開封和洛陽東西相臨,是我國第八大古都,東南面向黃淮平原,轄12個縣(市)、區,其中縣1個、縣級市5個、區6個。據2005年的統計資料,全市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010.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2平方公里;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 71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24.1萬人,鄉村人口297.1萬人。非農業人口257.6萬人。鄭州地處中原腹地,為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是新亞歐大陸橋上的重要城市,是國家開放城市和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
鄭州——北宋皇陵鄭州曾為夏、商都城之一,為鄭、韓等藩國的首府,為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為州。 轄區內發現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種類型的仰韶文化與龍山文化遺址。據史籍記載,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為「有熊氏」生於軒轅之丘,部分學者認為軒轅之丘指現在鄭州下轄新鄭市(該觀點未得到國家權威機構和中國民間學者的普遍認可)。部分學者認為夏代曾建都於陽城(今登封市)。春秋戰國時期,鄭、韓先後在新鄭建都(為當時周帝國的二級行政單位),長達500多年。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滎州改為鄭州。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州治位於今天的管城區。北宋建都汴京後,鄭州屬京畿路(今開封市),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建為西輔,成為宋代四輔郡之一。金代,隸南京路(今開封市)。金貞祐四年(1216),管城更名故市,後複名管城縣。清雍正二年(1724)鄭州升為直隸州,隸河南省。明初,鄭州劃歸開封府。清代,鄭州為兩次升為直隸州。
本世紀初,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鄭縣經濟得到較快發展。1923年,鄭州爆發了「二七大罷工」。這次大罷工,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團結戰鬥的偉大力量和英勇頑強的鬥爭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了紀念這次大罷工,在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建有「二七」紀念堂;市中心建有「二七」廣場和「二七「紀念塔。這是這座英雄城市的光輝象徵。因此,鄭州就以「『二七』城」著稱。現在市中心已經形成『二七商圈』,是鄭州市內商業活動最發達的地區。1913年改鄭州為鄭縣。1928年改鄭縣為鄭州市。1931年撤市復改鄭縣。1933年為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1948年10月2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鄭州,設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由開封遷入鄭州,鄭州成為河南省省會。
悠久的歷史給鄭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積澱,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迹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嵩山風景名勝區是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就坐落在嵩山腳下,威震海內外的少林功夫從這裡走向世界。這裡還有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台和元代觀星台、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在鄭州周圍,還有星羅棋布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著名歷史人物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出生在鄭州。
定都朝代
朝代 名 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陽城 登封陽城遺址 大禹 約前2070年
商 西亳/囂 鄭州商城遺址 商湯-太戊/仲丁 不確定
鄭國 鄭 新鄭鄭韓故城 鄭繻公-鄭康公,共2王 前403年-前375年
韓國 鄭 新政鄭韓故城 韓哀侯-韓廢王,共8王 前375年-前230年
推薦閱讀:
※原文地址:中國經典相書評述(錄自筆者撰寫的人相學著作)作者:開卷有易葉飄然
※二十四式太極拳圖解教程(8-11)-中國太極拳網
※筆劃最多的中國漢字
※玩轉中國人的人際關係
※中國體壇十大美女冠軍,郭晶晶第四第一竟是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