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靈樞針灸法qi轉載

久患癱瘓 酸麻冷痹 遍身走痛及癩風 寒虐一切冷病 先淺入而後漸深入 俱補老陽數或三九而二十七數 即通法 扳倒針柄 令患者吸氣五口 使氣上行 陽回陰退名進氣 又曰燒山火

老陽數每次行二十七 少停 共行三次 治風痰壅勝 中風 喉風 癲狂症疾 常熱一切熱病 先深入針 而後漸淺退針 瀉少陽數 得氣覺涼帶瀉 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 再瀉再提 即用通法 徐徐提提病除乃止 名透天涼

治瘧疾 先寒後熱 一地上盛下虛等症 先淺入針 行四九三三十六數 氣行覺熱深入行三六一十八數

治一切半虛半實瘧疾 先熱後寒等症 先入針行六陰數 氣行覺涼漸退針行九陽數 此龍虎交戰法 俾陽中有陰 陰中有陽也 蓋邪氣常隨正氣而行不交戰則邪退而正不勝 其病復起

治 癖 瘕氣塊 先入七分 行老陽數 氣行便深入一寸微提之 卻退至原處 不得氣 依前再施 名曰留氣法

治水盅膈氣滿落穴之後補瀉調氣均勻 針行上下九入六齣 左右轉之 千遭白平曰子午搗臼

治損逆赤眼癰腫初起

左以大指先前推而後退左右捻動 捻三九二十七數 得氣向前 推轉內入 以大指彈其針尾 引其陽氣 按而提之 其氣自行 未應再施 此龍虎交滕法也

雜病單針一穴 即於得氣後行之 起針即行之 亦可通而取之

蒼龍擺尾

蒼龍擺尾通經氣 兩指扳針使柄彎

猶似船夫可把舵 執執可動往來擺

慢擺一九或三九 其氣自交遍體流

白虎搖頭

白虎搖頭引氣來 兩指捏著針柄抖

抖捻一六或三六 手按針後氣前走

氣若不交針外退 一退三進手搖鑽

先上後次左右 立針提中宮鑽

赤風迎源

經脈經氣榮衛百病治論

臟腑陰陽經十二 手足交接如一環

經氣人體生命原 經氣經內循環行

經穴周身三百方 呼吸開闔輸經氣

臟腑受氣血脈行 肌表受氣榮衛通

榮氣出臟其性寒 衛氣出腑其性熱

榮衛調和體溫平 血脈流暢病不生

六淫之邪客於身 經滯穴閉百病生

氣血淤留使足實 滯郁不行使足虛

實有氣實和血實 虛有陽虛和陰虛

榮陰不足病久熱 衛陽不足病寒生

實則瀉之虛調補 寒則調衛熱調榮

行針通經開穴閉 調平榮衛百病除

補瀉寒熱隨呼吸 提按轉針效神奇

進呼左搓吸直提 往來上下補陽虛

赤風迎源

赤風迎源針飛騰 往來上下左右轉

氣上氣下 衛交 移痛散積效神功

插入地部復提天 插針大指往前推

提針大指往後退 前推呼氣退吸氣

又將指甲刮針柄 病上由下位上刮

病下從下往上刮 柄痛散積效神功

除痛法

除病之法通經氣 經氣一通百病除

疼痛之病不相

同 寒熱虛實分四般

因寒疼痛上氣補 昇陽上氣先必補

① 不提不按補三次 ② 急按慢提須七次

③若行氣血加循環 ④麻痛消除不用伏

1、因熱疼痛氣下瀉 2、不提不按瀉四次

3、急提慢按須七次 4、氣下還須手巡經

5、榮衛沖源氣血平 6、疼麻 病自然除

昇陽法

昇陽之法先用補 不提不按補數遭

再加手推補數次 急提三次須再補

補後方可昇陽時 昇陽急按慢轉提

補提左搓口呼氣 熱氣欣欣遍身體

升陰法

升陰提搓搓急按 按使針頭步不戰

更加循循經氣通 戰循瀉使疾如飛

氣上不行

氣上不行左轉針 左搓三次彈七次

再加提按循經攝 氣自流行經自通

氣下不行

氣下不行右搓三 循經用手彈七遍

按瀉七次攝七次 顫動按三氣下通

上下通經法

下針得氣經不通 往左三搓三呼氣

卻還右轉吸三搓 三呼三吸左右轉

往來氣行通經絡 上下皆和自轉移

女人右後向左轉 右吸左呼與男反

重瀉傷氣怕體虛 輕來猶恐病不除

轉針不提也按 此正氣不虧病自除

交經補瀉法

補時要在人部使 瀉時地部行針宜

針提天部補微轉 瀉實人地緊轉指

左行三次針方補 右轉三遭可瀉實

先補後瀉氣不虧 三補三瀉三呼吸

呼插吸提於情 三三行九秒可知

五臟通七竅

肺氣通於鼻 心氣通舌 肝通於目 脾氣通於口

腎氣通耳

榮衛者精氣也 血者神氣也

奪血者無汗 奇汗者無血

脈辯虛實寒熱

內外上下虛實寒熱治法

氣有餘於上導而下之 不足於上者推而揚之

稽留而不至者 因而迎之 氣不足積而從之

大熱在上者推而下之 從下止者引而去之

大寒在外者 留而補之 入於中者 從而瀉之

上寒下熱者 推而上之 上熱下寒者 引而下之

寒與熱爭者 導而下之 苑陳而血結者 刺去之

陰陽經刺法不同

刺陽經者卧針而刺之 刺陰經者按令陽散乃內針

凡欲行陽淺卧下針 循而捫之 令舒緩 彈而努之

故也凡欲行陰 心先按爪 令陽氣散 直深內

針得氣則深提之 其氣自調暢矣 以陰部主靜效也

補瀉深淺不同

榮衛者陰陽也 陽受氣於四末 陽受氣於五臟

數瀉者先深而後淺 從內引持而出之

補者先淺後深 從外推內而入之

經脈迎隨補瀉

受之三陽從手上頭 手之三陰從脾至手

足之三陽從頭下足 三陰經從足入腑

瀉迎其來而刺之 補者隨其往而刺之

提按迎隨

氣至針下 必提退空歇 容之針侯氣至然後迎之

隨之經氣近氣不

失運氣乃來也

調陰換陽 接氣通經 從本引末 名不同其意一

內針於天地部內 偏不偏瀉 心使經氣內外相同

上下相接盛氣乃衰也

肥人瘦刺有異

肥人內虛先補後瀉 瘦人內實先瀉後補

治厥症 厥者結也

治厥者必以 燙之 火氣已通 血脈乃行 然後視其病

脈淖澤者 刺而平之 堅緊者 破而散氣下乃止 此解結也

治上寒下熱

上寒下熱先刺項上太陽經穴 久留之 已刺則 項上肩

令熱下合乃止 此推而下之也

一 治病法則

《靈樞經》曰夫:臟腑之有疾也 辟猶刺也 猶污也 猶結也 猶閉也 ,夫善用針者 取其疾也 猶杖刺也 猶雪污也 猶解結也 猶決閉也

五臟五俞五五二十五俞 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 經脈十二 絡脈十五 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榮 所注為原 所行為經 所入為合 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俞 五俞出於四關

四關治臟腑之有疾也

經脈者陰陽貫通如環無端 經氣之所行 始於手太陰 終於足厥陰 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之所生病,二後所得傳於始終也,絡脈所別之處 五臟之源 六腑之所入何也,知其要一言而終 不知其要散亂無窮

陰勝而陽虛者 先補其陽 後瀉其陰

陰虛而陽勝者 先補其陰 後瀉其陽以和之 補虛瀉實 音氣益彰 耳目聰明 反此者 則血氣不行

二 手足六經手法決

太陽小腸與膀胱 昇陽上氣二經當

胃與大腸陽明經 氣下熱甚按前行

膽與三焦少陽經 氣下氣上分陰陽

肺脾太陰實調氣 多取昇陽效非常

心腎少陰搓摩法 更須取下要昇陽

醫師若要行此法 免使患者受其殃

三 六經補瀉決

太陽膀胱與小腸 少氣多血補升良

多血多氣

六經補瀉訣

太陽小腸與膀胱 少氣多血補升良

多血多氣提循瀉 陽明胃脘大腸旁

血少氣多循補刮 少陽膽與三焦鄉

血少氣多下刮戰 少陰腎臟手心堂

厥陰肝與心包絡 氣少血多瀉補昌

上足下手依經取 提循氣血內中祥

升陰昇陽論

從來升陰要昇陽 氣血調自仔細詳

陽日昇陽氣自旺 陰日昇陽血榮昌

陰日多使昇陽法 陽日升陰百病良

陽經多提 陰經多按論

陽經補瀉多用提 陰經多按血均勻

虛人陽經加用按 按加針循氣來宜

陽經提起皮一寸 此足陽經氣不衰

陰多使昇陽法 陽日升陰百病除

刮針陰陽經不同論

陽經從下上颳去 陰經從上往下刮

陰經從下上颳去 還將邪氣逆相衝

手足陰經流注穴法

肺太淵(原)列缺(絡) 尺澤(合)

肝太沖(原) 曲泉(合)

肝主肺應

肝太沖(原) 蟲溝(絡) 曲泉(合

肺列缺(絡) 尺澤(合)

心包主脾應

心包大陵(原) 內關(絡) 少海(合)

脾太白(原) 公孫(絡)

腎主心包應

脾太白(原) 公孫(絡) 陽陵泉(合)

心包太陵(原) 內關(絡)

心主腎應

心神門(原)通里(絡) 少海(合)

腎太溪(原) 大鐘(絡)

腎主心應

腎太溪(原) 照海(絡) 陰合心(合)

神門(原) 通里(絡)

陰蹺 腎主肺應

腎照海 陰合 肺列缺尺澤

手足陽經流注穴法

小腸主膀胱應

小腸後溪(原) 支正(絡) 小海(合)

膀胱飛揚(絡) 委中(合)

膀胱主小腸應

膀胱申脈(陽蹺) 昆父(經) 委中(合)

小腸(原) 小海(合)

三焦主膽應

三焦臨泣(原) 外關(絡) 天井(合)

膽光明(絡) 陽陵泉(合)

膽主三焦應

膽臨泣(原) 光明(絡) 陽陵泉(合)

三焦外關(絡) 天井(合)

大腸主胃應

大腸合谷(原) 偏歷(絡) 曲池(合)

胃豐隆(絡) 足三里(合)

胃主大腸應

胃內庭(榮) 沖陽(原) 足三里(合)

大腸偏歷(絡) 曲池(合)

針灸 入門歌訣

黑馬新天地 上傳於2012-09-19 |5.0分(高於99%的文檔)|17291|627 |舉報 手機打開

《十二經氣血多少歌》 多氣多血經須記,大腸手經足經胃。少血多氣有六經, 三焦膽腎心脾肺。多血少氣心包絡,膀胱小腸肝所異。 《十二經納天干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鄉。庚屬大腸心屬肺, 壬屬膀胱癸腎藏,三焦亦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癸方。 《十二經納地支歌》 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 《八要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收內關,小腹三陰謀,坐骨刺環跳,腿痛陽陵透。 徐氏《針灸大全》 三里內庭穴,肚腹中妙訣。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胸項如有痛,後溪並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馬丹陽天星十二穴並治雜病歌(節選) 三里內庭穴,曲池合谷接,委中配承山,太沖崑崙穴,環跳並陽陵, 通里並列缺,合擔用法擔,合截用法截。三百六十穴,不出十二訣。

靈樞》恢刺法探析

摘要:本文在闡析《靈樞》恢刺法要義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對 恢刺法的運用進行探析。 關鍵詞:恢刺法 探析 恢刺法見於《黃帝內經·靈樞》第七篇《官針》:「恢刺者,直刺傍之,舉之前後,恢筋急,以治筋痹也。」一、 恢刺法釋義 為了更好地理解恢刺法,先對上句《靈樞》原文作一番解析:「直刺傍之」,意為在筋的旁邊進針;舉,在先秦古漢語中有「拿起,提起」之意,如《楚辭·九歌·東君》:「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漢 · 鄭玄 《詩譜序》:「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在本句中,「舉」可以作「提起」解,「舉之前後」意為提著針上下抽動,即現代針法中的提插手法。「恢筋急」之「恢」字,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恢」,恢在先秦古漢語中有「弘大;寬廣」之意,如《荀子·非十二子》:「恢然如天地之苞萬物。」《老子·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通過引文可以知道,「恢」在「寬廣」之外還包含「虛空遼闊」之意。《說文解字·筋部》對「筋」的解釋是:「肉之力也,從肉、力,從竹——竹,物之多筋者。」筋是能夠發力的肉,猶如竹子的質地那樣呈纖維狀、有韌性。據此可知,「筋」即骨骼肌。骨骼肌拘急則緊縮,「恢筋急」,意為用針刺的方法,使拘急緊縮的骨骼肌變得鬆弛虛闊些,從而「以治筋痹也。」總之,這句條文主要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恢刺手法:「直刺傍之,舉之前後」。(二)、恢刺目的:

作者簡介:劉耀崬(1974—),男,漢族,江西上猶人,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學士學位,主要從事針灸學研究。 聯繫地址: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05非醫攻博班,電話:02036587347,E-mail:healthylyd@163.com

「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對《靈樞》這句條文,諸家注釋有所不同,馬蒔之注甚合經旨:「恢刺,以針直刺其傍,復舉其針,前後恢盪其筋之急者,所以治筋痹也。」二、恢刺操作方法及發揮 操作方法:患者採取坐位或卧位,將拘急的關節盡量放鬆,醫者在拘急的關節附近用手觸診,即《靈樞》所說的「切而驗之」,通過觸摸、輕捏等手法,感覺肌腱的僵硬程度,再將患側與健側肌腱僵硬程度的對比,尋找出病變肌腱。在病變肌腱旁邊垂直進針,再將針略微提起至皮下,不出針,將針體傾斜,沿肌腱縱軸方向將針插入肌腱0.5—3寸;然後再將針提至皮下,不出針,微微換個角度再行插入,反覆幾次。留針30分鐘左右。 病變肌腱的定位,既可以用《內經》「切而驗之」的方法,也可以結合現代解剖知識加以推斷。例如肘關節拘急不能伸直,可以考慮肱二頭肌、肱橈肌等屈肌的病變,因為關節的伸屈是伸肌與屈肌共同作用的結果,關節伸屈痿軟無力,主要是由於伸肌或屈肌收縮無力;而關節拘急不能伸直,則主要是由於屈肌不能松馳。 進針點的選擇:可以選擇在肌腱的始點或終點附近進針,最好是選擇在肌腱旁邊的穴位作為進針點,選擇穴位以經絡辨證為原則。例如肘關節拘急不能伸直,可以選擇尺澤穴作為進針點。 恢刺法對筋痹有顯著療效,此外,對肌肉及關節拘急,也有良效。 三、驗案舉例 黃某,男,74歲,住院號226182,中醫診斷為中風病(中經絡),西醫診斷為腔隙性腦梗塞。患者中風已一年多,左膝關節拘急不能伸直一月余,讓患者側卧,儘力伸腿,大腿與小腿之間夾角約為120度,筆者觸診發現,患側半膜肌肌腱、股二頭肌肌腱都很僵硬,於是選擇曲泉、委陽進針,行恢刺法。針後再讓患者儘力伸腿,大腿與小腿之間的夾角約為120度。後每日針一次,共針三次,小腿基本可以伸直。 四、後記 筆者一年前跟導師庄禮興教授門診時,見他為一中風後遺症病人針曲澤穴,進針後將針體傾斜刺入肱二頭肌腱,由於當時庄師診務繁忙,筆者不及細問,於是默記在心。後溫習《靈樞》,方知庄師刺法即恢刺法。之後筆者對關節拘急一症,輒行恢刺法,經臨床實踐,發現恢刺法對筋脈拘急確有鼓桴之效,於是查閱有關資料,結合自己臨床體會,寫成此文。筆者進一步體會到:讀經典,做臨床,二者結合,是學習中醫事半功倍的不二法門。


推薦閱讀:

[轉載]<御定子平>秘本三篇
【轉載】六角中長衣
[轉載]二十、吉凶異兆篇
轉載: 中國結婚吉日的選擇(經典)
坦 然 是 一 種 心 境 (轉載)

TAG:針灸 | 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