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8
請掀開經本,今天從【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從這個地方講起。這個經文在此地一共是有十二句嘆德的話,就是讚歎與會這些大比丘們。在前面,我們講過四句,是說:這些常隨弟子們,他們是「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都是諸大菩薩為了要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而示現為佛的弟子,那麼示現的是聲聞的身份。
那麼從這個十二句裡面來看,我們就曉得,這些人不但是大菩薩,而且都是聖位的大菩薩。若要嚴格從這個十二句裡面來看呢,必須要圓教裡面的十地、九地這樣的地位啊,才可以當之無愧啊。那麼由此我們可以曉得,這些人地位之高啊,我們千千萬萬呢,不可以小看他們是聲聞,是小乘,那就錯了。不是小乘,外面現的是小乘相。
那麼今天這個兩句,是上助佛化,幫助佛推展佛教的教義,擴大佛法的功德利益,那麼這是每一個菩薩都必須具有的責任。「從佛」並不是指一天到晚隨侍在佛的身邊,而是不違背佛陀的教誨,這就叫「從佛」。那麼從這個意思上來觀察呢,縱然我們在三千年之後,我們在今天,假如我們聞到正法了,依教修行,不違背佛陀的教誨啊,那麼我們現前呢也是「從佛」。
那麼,「不違背佛的教誨」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為什麼說做起來不容易呢?而是我們不明了怎樣才叫做不違背佛的教誨,這是屬於學問啊。假如我們能夠辨別我們的心行是不是與佛的教誨有所違背,給諸位說,那就是相當的學問。在佛法裡面講,是相當覺悟的人,而不是普通人。但是,在我們每一個學佛的同修來說,這個問題是必要的,換句話說,我們必須要能夠理解,我們是不是不違背佛陀的教誨?
尤其在今天的社會,如果照《楞嚴經》來講呢,第六卷的末後,佛在「清凈明誨」這一章裡面跟我們說明,就是說的現在,末法時期啊,「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那一些邪師,如果是說佛教之外的,那我們很容易辨別,我們不會步入歧途啊。困難的就是那一些邪師啊,都出了家了,也受了兩百五十戒了,也搭上了袈裟了,天天在講經說法,這個事情麻煩!換句話說,妖魔鬼怪在末法時期,滲透在佛法裡面,冒充善知識。說的是普度眾生,實際上是要把眾生往三惡道去度啊,不是往佛菩薩道里度,是往三惡道去度。他們的勢力很大,誘惑的力量很強,如果我們要不是宿福深厚的話,見到這些妖魔鬼怪而不動心,那很不容易!
所以在末法時期,正法很難聞到啊!這一點完全要靠自己努力,要靠自己慧眼,去鑒別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你問別人,別人不會告訴你,為什麼呢?告訴你了,那又是挑撥是非,又在那裡離見了,又兩舌、又惡口了,造無量的罪業,還要得罪許多人,所以何必呢?
只有自己心地光明,才能夠照見外面的境界。哪是真善知識,哪是假善知識,我們自己才能夠有一個取捨的標準。這個樣子,在我們學佛的過程當中才不至於迷失了方向,走錯了道路。那麼諸位要有這種眼光,有這種能力啊,必須要在經論裡面有一個相當的基礎,你才能夠辨別。經論是開智慧的,也就是開慧眼的啊,常常讀誦經論,慧眼自然就開了。
諸位要把話聽清楚,我勸諸位是「讀經論」而不是「讀註解」。註解裡面有問題,不但是今人,古人的註解,他也有偏見。你比如《楞嚴經》,我們所知道的,《楞嚴經》的註解差不多將近一百種。一百種當然就是一百種不同的看法,如果要相同,古人注了,後人何必再注?用不著了,當然是不相同。那麼這一百家註解,哪一個算正確,哪個不正確呢?這個很難講。
那麼這種情形釋迦牟尼佛早就知道了!所以他老人家滅度之前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依法不依人」。經論是法,註解是人說的。所以說一切註解可以提供我們參考而已,我們需要讀誦的是要在經文上,能夠常常讀誦大乘。而且這個心裡頭還得要有幾部經,這個心裡頭才踏實。那麼換一句話說,在一切經裡面,選擇你自己喜歡的經,契合自己根性的,選出來背誦啊。然後我們才有慧眼,才能夠辨別真佛弟子、偽佛弟子,「偽」是「假」的啊,才能夠辨別。那麼從佛,這是真佛弟子;假的佛弟子是,表面上從佛,實際上是違佛,與佛法完全相違背。
在末世,在末法時期,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鑒別的方法,我們要從佛嗎,不違背佛的教訓嗎!佛在《大集經》裡面給我們說,佛法法運分三個階段,從絕大多數來說呢,就有三種不同的成就。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凈土成就。我們就是照外國人的計算方法,佛法現在已經進入末法五百多年了,現在是末法時代,這是照外國人的演算法;要照我們中國古人的演算法呢,佛滅度到現在是三千多年,那就我們入末法時期一千年了。假如我們要從佛、不違背佛的話,我們今天修凈土法門就是不違背佛。如果今天有一個主張啊,不修凈土法門,否定了凈土法門,這就有問題。這是我們「依法不依人」的看法。固然說人中有特殊的根性,他不是凈土的根性;不是凈土根性,也不能夠否定凈土!《華嚴》到末後,普賢菩薩還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什麼樣的境界!依然是以凈土為歸宿!這是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貢獻給諸位。
現在是思想大混亂的時代,福報不夠的,一定染著邪思,知見錯了,問題很大!你看佛在戒經裡面講,破戒的人,佛有辦法救他,就是根本大戒破了,佛也有辦法救。破見之人啊,諸佛沒有辦法救。破見就是邪知邪見,見解上錯誤了,諸佛不能救!戒相破了的時候,那是事啊,事上的過失有辦法補救啊;見解上有了偏差了,這個不容易,什麼人都幫不上!這是我們好心學佛的人不能不注意的。
那麼凡是從佛的人,佛,拿我們世俗的話來說,生生世世啊,實際上佛是無生,我們拿我們人的肉眼凡夫來看,生生世世啊,都是說法度生,都是從事於教學的工作。那麼我們佛弟子要想不違背佛的教誨,當然我們也要幫助佛來教學,「轉輪」啊,轉大法輪啊,拿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教學。
那麼教學為什麼要用「轉輪」來說呢?「轉」是轉動,「輪」是個圓的輪相。這是一個比喻,它的取義啊,「輪」必須要動,「輪」要不動就沒有作用了,輪的作用可以說是無量無邊啊。今天這個社會達到這個科學的高峰,可以說都是那個「輪」在那個地方動啊,才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那麼佛法的教學,絕對不能夠終止,不能夠懈下來,要像那個輪永遠在那裡轉,不能休息,這是說教學之勤。從教學之勤上來,就能夠體會到教學的必要,「必要」比「重要」還要深一層。
那麼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必須要接受佛陀的教育,他這種教學,具有摧碾之功德。摧碾治什麼呢?治一切眾生無量無邊的煩惱,唯有佛教的教學才能夠把我們的煩惱斷掉。煩惱斷了,給諸位說,一切的問題都得到合理合情合法的解決,這樣我們才能夠得到身心真正的自在。拿現在來講,現在的話來說呢,就是真正的幸福,這是諸佛示現在世間唯一的一樁大事啊。菩薩效法諸佛,所以菩薩是必須要協助諸佛推動這個教育工作,這就叫「從佛轉輪」。
【妙堪遺囑】
「妙」是指的通達佛的心意,這個叫「妙」啊。佛心、佛意,別人不知道,他曉得;佛的智慧、佛的悲願,別人不曉得,他曉得。這個叫「妙」。
「堪」是指能力,「妙」是屬於智,是屬於慧,「堪」是屬於德能。假如只有慧黠而沒有德能,推動佛法教學,這樁事它的重要、它的意義、它的精神、它的價值乃至於它的方法,你都了解,你都明了,可是自己沒有能力,那還是幫不上忙。必得自己還要有能力。這個「堪」啊,就是能力的意思:他堪任,他具有這個能力。
「遺囑」是指釋迦牟尼佛的遺囑。遺囑是給誰的呢?給弟子們、給學生們的。那麼遺囑在哪裡呢?我們不要獃獃板板地就看了一部《遺教經》,哦,那是佛的遺囑。如果這麼看呢,未免範圍太窄小了。諸位要曉得,每一部經後面的流通分就是遺囑。
換句話說,佛囑咐給我們的,是教一切學生要世世代代地把這個佛陀的教育流傳下去,普遍地去推動,永遠不絕,這樣才能夠普遍地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真正的佛弟子,所以「遺囑」就是說前面「從佛轉輪」。但自己一定有「妙慧」,能夠體會到佛陀這個意思,體會到這個價值,而且具備著有這種能力,去符合這個責任——「堪」,就是有能力去堪任。
這兩句是講上助佛教化眾生。意思雖然講了了,我還得要說幾句勉勵同學的話:我們要真正地發心啦,真正發心啊,必然有感應道交。學佛之人不可不明佛理!不明佛理,給諸位說,不管你修什麼樣的行門,都叫作「盲修瞎練」。這個話說起來是不好聽的,但是是事實,這個絕不是誹謗的話!盲修瞎練,沒有結果的,只有結業,沒有結果啊。業報在六道,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結果有小乘果、有緣覺果、有菩薩果、有佛果。那麼我們要想在這一生當中要「結果」,我們一定要深深地明了佛法,我們才曉得應該怎樣去修學啊。
在今天,佛法的慧命,真正是不絕如縷啊。佛教裡面所現的這一片大混亂的知見,跟《楞嚴》裡面所講的完全相符合。在這個時代,我們要想續佛慧命,那要真正地發心,接受佛陀的遺囑。我們自己要發願啦,弘法利生啊。怎樣弘法呢?必須要把整個自己的身心奉獻出來,絕對沒有私心,為眾生而不為自己,才能與正法感應道交;存一毫私心就與妖魔鬼怪感應道交了!這個地方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點差錯不得!
那麼也許有人要問啦:我全整個都奉獻了,如果奉獻了魔了,我怎麼辦呢?那我不是上了當了么?不是吃了虧了嗎?給諸位說,你要是整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全體奉獻了,魔沾不上你邊的,魔沒有這麼大的福報,當不起。你是發的真心,魔不敢接近你;魔能夠接近你的,就是你自己心不正。所以說「因地不正,果招迂曲」啊。
心要是正了,雖然你什麼都沒有,你也沒有地位,你也沒有能力,你也沒有智慧,是個很平常的人,心地正直,妖魔、鬼怪、鬼神看到你啊,都要遠遠地躲避,為什麼呢?怕正,邪不勝正啊!真正的正啊,你一個正啦,全天下都是邪的時候,他也怕你,沒有不怕你的;你自己心邪了,他就會欺負你,他才不怕你。
那麼什麼叫「正」?什麼叫「邪」呢?完全為眾生的,是正;有一念為自己,都是邪,何況是念念為自己!諸位同修啊,你們要想與正法感應道交,不得不注意這一點。不要在外面境界上分邪正啦,從自己內心裏面去辨邪正,這個才是對的。內心正了,境界都正了,為什麼呢?一切邪一切正你清清楚楚。
正是佛在《法華經》裡面講,「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乃至於「如是究竟本末」。這個「十如是」,天台大師把它演繹為「百界千如」,是說的是什麼呢?諸法實相啊。你把一切境界裡面那個因緣果報的時候看得清清楚楚,看到一個一個的眾生,他的過去、他的現在、他的將來。真實相看出來了,你的心在境界裡面如如不動啊。一切境界相不但現前了,三世十方的境界相在眼前是歷歷分明,了如指掌啊。
這什麼人能做到?心裏面正的人可以做到!心裏面邪的人做不到。所以佛道叫正道啊。你看你們諸位常常講的,都曉得八正道啊,那不正那就是八邪了,這是要特別注意到的。我們自己要修正道,鑒別自心裏面還有沒有邪思,還有沒有邪念?一定要拔除啊,我們這一生才能夠「結果」。要曉得,世間的名利,乃至於天上的榮耀都是無常的啊,不要再貪戀了。當我們一生事業裡面,這個正見、正解、正行,是自受用啊。
【從佛轉輪】這個意思啊,重點是在「化他」,度化一切眾。那麼換句話說,我們一心一意都要為一切眾生,我們要成就一切眾生,這個裡面絕沒有一絲毫自利的念頭。這樣的心行才能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才能夠得到龍天的護持。那麼底下呢,這是講下度眾生了。注意這個小科判,科判裡面很清楚:
【嚴凈毗尼,弘范三界】
我們先講「毗尼」,「毗尼」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善治」,「治」就是對治,「善」就是善巧。非常巧妙的方法,對治我們的毛病,對治我們的習氣,這就叫「毗尼」。我們內心有無量無邊的煩惱,佛以無量無邊的法門來克服我們的煩惱,這就叫做「毗尼」。所以「毗尼」有「調服」的意思,「調」是調和,「服」是降服。《金剛經》裡面所謂「云何降伏其心」,是降伏,是調和。那麼換句話說,都是說的怎樣來調煉身心、斷惡修善啊,這個意思就叫做「毗尼」。在一般翻譯上呢,把它翻作「戒律」,因為「律」是一種方法,所以是「法律」啊。它能夠判斷是非善惡,或者是判斷輕重啊、開遮持犯這許許多多的方法,那麼這種翻譯呢也翻得很適當。
「嚴凈」,這個「嚴」在此地呢,當作「禁止」的意思。就是這個戒律裡面有兩大類,一種叫「止持」,一種是「作持」。「止持」是屬於禁止的,禁止這方面我們用一個「嚴」字來形容它,就是嚴格地禁止,比如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絕對要禁止!那麼這是對於惡的念頭、惡的行為。
「凈」呢,是講「作持」,是我們應該要做的。比如說根本戒裡面不殺生、不偷盜,這是我們要做的,殺生、偷盜我們要禁止,不殺生、不偷盜是我們要做的。我們要做的,要記住,要清凈啊,要做得清凈!怎樣做才叫做得清凈呢?不要著相!著了相,你雖然做了,不清凈;不清凈呢,我們做的這個業就叫作善業,不能叫作凈業。善業還是要招來果報,所謂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你招來的善報啊。
善報,也許有人說也不錯嘛,來生得人天,大富大貴。實實在在講,那個人天富貴有個什麼意思呢?!翻開歷史看看,自古以來那些帝王將相到哪裡去啦?連個骨頭都找不到了,他有個什麼意思啊!所以我們要覺悟啊,人天的福報我們不求,這就叫「清凈」。當我們做種種善事的時候,三輪體空,絕不著相,心裏面連痕迹都不留,這個叫「凈」啊。所以在「作持」上講要「凈」。
那麼這兩種戒律大致上分是:「止持」是屬於個人自律這一些的戒律,是自律的,這一些的戒律是自律的,對治我們個人煩惱的;這個「作持」的呢,是入眾的,是待人接物,就是對人,我們應該怎麼個對人法。一個是自製,一個是對人。自製,我們一般講,小乘戒,是顧自己;對人是菩薩戒,是要利益眾生。所謂利生要清凈,絕對不可以執著,這個地方用這個「凈」、「嚴凈」兩個字,實實在在講,用得太好了啊。那麼這是我們要度眾生呢,首先要具備的條件。
編號008-b/133–序分 六種證信序佛在《金剛經》裡面講,菩薩度眾生應該具備的條件,他老人家講了八個字,在《金剛經》講了八個字,在此地說的只有四個字「嚴凈毗尼」,《金剛經》裡面講的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嚴」啊,「不取於相」是「凈」,應該要這樣地入眾。這樣入眾,給諸位說,是佛菩薩入眾。我們自己要能夠做到這樣入眾,我們自己就是佛菩薩入眾。學佛應當如是啊!在一切大眾當中、一切境界裡面,樣樣清楚,不取相、不著相。
在大眾裡面修什麼呢?給諸位說,在學佛的時候必須要抓到綱領。千經萬論太多了,抓到綱領了,用功就得力了。我們所修的是什麼呢?平等心。在一切境界里修平等心啊。等視一切眾生才能如如不動啊。一切眾生用不平等的心看,心就動了。在一切眾生裡面生平等心,在一切物裡面生平等心,在一切法門裡面生平等心,這個是佛心啊。平等心就是法身,我們要想證得法身,你在一切境界裡面生平等心了,法身就現前了、就證得了。
第二個是清凈心,清凈心就是般若啊,就是智慧,甚深般若智慧是從清凈心裏面現起來的。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裡面去學清凈心,這個就是學智慧。
第三種,在一切境界裡面生大悲心,大悲心就是真正的解脫,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啊。普度一切眾生,絕不是小乘,絕不是自了漢。普度一切眾生並不妨礙平等、清凈,反而在普度一切眾生當中呢,成就圓滿自己的平等、清凈。諸位只要把這個綱領把握到了,這就是正法,這就是真正地學佛。在我們一生當中,不怕證不到法身般若解脫。那麼「嚴凈毗尼」這一句都包括在其中了。
【弘范三界】
「弘」是弘揚,拿現在的話來說,是宣傳、推廣,推展佛陀的教育。「范」是示範、模範。這個地方的「三界」是指有情眾生,是指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把六道裡面一切眾生都包括在其中了。我們為他做一個模範,不但我們的知解是三界的模範,我們的行為也是三界的模範。
我們叫眾生在境界裡面修平等心,我們自己是不是修了?自己要先修啊,自己要首先證得了,然後你才曉得自己所住的這個清凈、平等、慈悲的境界。你自己明了啊,你曉得這種受用是無上地殊勝,無比地殊勝,這才能夠把自己的這個享受介紹給眾生、推廣給大眾,人人都能夠得到這樣殊勝的享受。而不是自己獨佔,我有,你們沒有,如果存這樣的心,平等、清凈、慈悲都沒有,一條他也沒有。只有對那些不肯接受的人才不說,凡是肯接受的、肯向上的人,佛菩薩應該極力地宣揚,極力地勸導啊。
我在沒有學佛之前,方先生跟我講過這麼一句話:佛學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被他這一句話打動。那麼這些年來呢,方先生這一句話我證實了,也就是自己是入這個境界了——最好的享受。好到什麼程度呢?給諸位說,說不出來。我說出來的時候啊,諸位也沒法子體會。為什麼?你沒入這個境界。你幾時入到平等、清凈、慈悲的時候,你才會體會到,哦,這個裡面享受太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沒有辦法相比。這個法一定要自己去親證,古大德常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怎麼說都說不出,佛菩薩在經典也是一再說,你看我們看,能不能看得到什麼享受呢?得不到。為什麼原因呢?我們沒入進去。假如我們入進去呢,那個味道就無窮。
你要不說別的,就拿這個十二句來說吧。這個十二句裡面的味道,你們在經文裡面能不能看出來?或者你們拿到古人的註解來看,你們能不能看得出來呢?為什麼看不出來呢?沒入這個境界嘛。你入了這個境界,你看這個佛經裡面所講的,他一說,你完全同意。為什麼呢?以心印心啊。看看古人的注釋,他得到了幾分?程度高的能夠看得出程度低的,程度低的看不到程度高的。如果你入進去有相當的深度,你看看古人這個註疏的時候,你就能夠看出他到什麼程度,他能夠得到幾分之幾,這個事情要親證啊。
佛法沒有別的啊,就是學三樁事啊:清凈、平等、慈悲啊,是我們本性裡面的性德,一切眾生人人都具足的啊。正是佛在《華嚴經》裡面所講的,眾生很不幸,由無明煩惱把自己障礙住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世間一切不平等,不平等是煩惱啊。不是境界不平等啊,是我們自己心不平等,所以看到外面境界不平等啊;不是外面的境界不清凈啊,是我們的心不清凈,所以看到外面境界不清凈啊;也不是一切眾生不和睦,大家都不關心我啊,而是自己沒有慈悲心啊。自己真正有了慈悲心,你才曉得,一切眾生個個都是愛護我,人人都是幫助我,沒有一個例外。而後才能夠見到一切眾生,對待我那個恩德之重啊,超過了父母。
那麼這個地方呢,我只說到此地,希望諸位細心去體會。要真能夠體會到幾分與它相應,一定要做功夫;如果自己沒功夫啊,怎麼想也想不出來,也想不到。我給諸位說的句句是真話,我學佛二十八年當中經驗所得的,世法裡面講的,心得之所在啊。所以我才這樣懇切地勸勉同修們,是因為我自己體驗到這個境界。諸佛菩薩、過去我老師所說的話句句真實,我自己得到,那像方先生所講的,「最高的享受」啊。再看下面一句: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
前面兩句是下度眾生,是我們這一個世界的,這句是講十方世界。那麼由此可知,在世法佛法裡頭,理論上是平等的,絕對地平等,但是在事相上有親疏遠近。為什麼不把親疏遠近廢除呢?給諸位說,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不壞世間相,這是大慈大悲啊。如果佛要離世間法了,要把世間這個秩序不顧及了,這個世間一定要大亂。所以諸佛成了佛了,在圓滿的地位上,他要來度眾生,他還要維繫社會的秩序,維繫人倫的道德,絕不破壞!他有個遠近親疏的分別。
度眾生先度誰呢?先度我們自己這個地方的啊,由近而遠。我們圖書館所在之處,景美這個地區啊,我們心心念念的,先度景美的同修,再度新店公館的同修。這個就叫「佛法不壞世間法」了。先度我們台灣同胞,然後再度我們大陸同胞,再度到其它國家的這些眾生啊。絕不可以說自己不顧了,去顧別人,這就把世間相破壞了,世間的秩序破壞了。如果一有這個例子,好,我學了佛了,佛法是沒有界限的,佛法是講平等的,父母都可以不度了,去度別的眾生,給諸位說,假的,騙人的。真正成佛是可以,是一律平等;但是真正成佛的人不這樣做,他不忍心這樣做法。那麼假學佛的,那叫自欺欺人,他連自己父母、自己的親屬他都不愛,說是愛別人,給諸位說,他心裡頭別有企圖啊,咱們對他要小心啊,要防範啊。
再從這個地方,很明顯的就教給我們了,三界是我們的本土啊,我們是娑婆三界的眾生啊,娑婆三界是我們自家啊,先度自家,然後再度別的世界啊。「應身無量,度脫眾生」啊,再以無量無邊的應化身度脫他方世界的眾生,所以一定有一個本末親疏,決定不能夠顛倒!
現在世界之亂,亂在哪裡呢?本末倒置。佛教裡面亂、混亂,混亂到大家都不曉得本末。所以整個秩序亂掉了,整個佛法都毀掉了。不但佛在經上這樣開導我們,諸位細細去讀讀史傳,你們看看《高僧傳》、禪宗的語錄《禪林寶訓》,這都是屬於史傳的,你看看古人他們是怎樣的,一定是先顧本,把自己的根本堅固了,而後枝葉復甦啊,這才有大成就啊。
根本是什麼呢?自己這一個道場是根本。成就人,先成就哪裡,先成就自己底下的人才啊,這是根本啊。就正如學校一樣,台灣大學它的根本是教我們自己的國民,我們自己的子弟啊,外國留學生是附帶的。我們不能說辦這個大學,以外國學生為主,為什麼?他們有鈔票、有錢;我們自己學生啊,湊幾個、湊幾個算數,這個不行!這本末倒置啊。
我們看看過去,大乘,八大宗,你看哪一個宗的祖師不是先顧自己的根本,然後再推展出去,才分支出去。所以他才有偉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真正能達到救護一切眾生的目標啊。現在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了,為什麼不多呢?不念古書了。尤其今天的世界。
所以諸位要記住:我們學佛了,佛法是平等的,佛法沒有界限,但是佛法絕不離世間法!我們先愛自己的國家,才愛別人的國家,這個是對的;不愛自己的國家,去愛別人的國家,這是大錯特錯,沒有這個道理。我說這個話也有原因的。我過去認識一個很有名的神父,他對於自己國家的概念很模糊。他信了天主教的時候,他認為天主教是他第一個國家,他愛天主教的國家,他不愛中國。他是中國人,他在中國,他認為他是客居的身份、客卿的身份,不算是中國人,他以此為榮耀。他的名氣很大,實在上講的,他忘本。天國去得了去不了?去不了!到了天堂的時候,那個上帝一看會說,你連自己的祖國都不愛,要到我這裡來,馬上把他開除掉了,不會讓他進去的。
在佛法裡面不許可!佛法裡面孝順父母,父母是根本。敬愛你的國家,你不忘本,人家才尊敬你啊。這個不要說是佛法了,世法裡頭也是如此。就是敵國,人家所尊敬的,是忠臣、愛國的志士啊。雖然是敵國,你是一個愛國志士,人家就是殺了你,也尊敬你;殺了你啊,也給你立廟,也來祭祀你。你要是不愛國了,投降他了,他看你一文不值。你雖然一生替他服勞役、替他賣命,他還是瞧不起你。為什麼呢?你不愛國啊,你忘本啊。人要一旦忘本,什麼無恥的事情,他都能做得出來,他的人生價值那真是一文不值啊。所以我們要想人瞧得起我們,我們一定要孝親,一定要愛國,一定要懂得本末這個順序,你在世出世間才能為人所尊敬啊。
佛陀這一段的開示,裡面含的意思很深啊,教給我們有個本末次序啊,不能顛倒啊。我們佛法弘揚,當然首先是我們自己居住的這個地區,以這個地區為對象,而後再由這個地區擴展啊。我們護持佛法,要護持什麼呢?我們所住在的這個地區。住在這個地方的寺廟,我們都不護持,護持那個遠遠的寺廟,這是錯誤的。
這個諸位必須要記住!護持道場的功德一樣,平等的。我家住在這個地區,我就應當護持這個地方,這個地方是列為第一優先,那比較遠的那是第二優先,再遠的那是第三優先,要懂這個道理啊。這個樣子,佛法才能夠興盛起來啊。這個我們不是講地域觀念啊,這是講本末之道啊,法爾如是啊。
【應身無量】
這個「應」就是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所謂「隨緣赴感,普應群機」啊。眾生無量無邊,眾生心裏面要求佛菩薩,佛菩薩就來了,就感應道交。那麼我們現在求佛菩薩,佛菩薩來不來?來。來了在哪裡呢?我們不認識,他真來了。你去求,他不來,那「感應道交」的道理、這個理論就被否定了。你求他,他真來。來了以後,真是可惜我們肉眼凡夫不認識他,叫做「當面錯過」啊。
那麼佛菩薩現身呢,是隨我們眾生根性的。我們身心清凈,他現清凈身;我們煩惱重的人,業障重的人,他現個煩惱業障身,正是佛在本經後面所講的「隨心應量」啊。我們看看《普門品》裡面,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身,那個「三十二」是指三十二類,每一類裡面都無量無邊啊。絕不是觀世音菩薩只有三十二種身份,那就錯了!無量無邊,歸納為三十二大類。所以你要是說觀音菩薩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這個話問得太外行了。他年紀老還是年輕呢?這也都是外行啊。他是隨一切眾生的心念去變化的,他本身沒有身,隨念化身啊。男女老少,各種不同的身份,統統都有,無量無邊啊。
【度脫眾生】
「度」這個意思,是使一切眾生能夠離苦,這從果上講的,離開這個苦果叫「度」。「脫」這個字是從因上講的,眾生為什麼招來的苦果呢?因為造的惡業嘛。「脫」就是解脫他這個業緣,就是點醒他,不要再作惡業了。「度脫」兩個字啊,是從因果上說的。眾生只知道果可怕,不曉得因更可怕。那麼,度脫眾生的方法呢,必須要以,這是講在我們這個世界、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啊,必須要以教學為第一。而在教學裡面,還要以身教為最優先,這是對耳根最利的人說的。那麼換句話說,必須要具備著智慧、辯才、善巧、方便啦,才能夠教我們遠離煩惱,不落在三界輪迴之苦啊。這才是真正地達到了「度脫眾生」了。
那麼在本經裡面,後面的「二十五圓通章」就是說度脫的妙用。這個裡頭特別地注意到,度脫的理論依據就是定與智慧。定,能夠度果地上的苦厄;慧,能夠脫因地上的纏縛。那麼換句話說,我們沒有甚深的定慧,就沒有辦法度脫。
後面這兩句的時間到了,我念一念,下一次再講。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你看祖師科判裡面,「盡未來」,你看,顯示出本末先後的次序。度眾生,先度現在的眾生、現前的啊,再度後來的眾生啊。不能說,現前眾生他們煩惱習氣太重,不要管他,我要度後來的眾生,這也是本末倒置了。你看,處處都含著有很深的意思,教給我們怎樣發心。現在眾生剛強難化,他還是列在第一優先,我要先度他們,先度現在的,才有能力度後世眾生。好,今天就講到這裡。
推薦閱讀:
※美如畫——大山中的楞嚴道場
※《楞嚴經》句偈摘錄 【乾隆大藏經】--《大佛頂首楞嚴經》(法師恭誦)
※大佛頂首楞嚴經破妄識無處(七處徵心)第1片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1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