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心流(《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老師力薦) - 圖書 - 噹噹網

生命的心流(《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老師力薦) 正在讀(18人), 已讀過(84人) |   放入書架

作  者: (美)契克森米哈賴 著,陳秀娟 譯出 版 社: 中信出版社

  • 出版時間: 2009-1-1
  • 字  數: 100000
  • 版  次: 1
  • 頁  數: 164
  • 印刷時間: 2009-1-1
  • 開  本: 大32開
  • 印  次: 1
  • 紙  張: 膠版紙
  • I S B N : 9787508614069
  • 包  裝: 平裝
  • 所屬分類: 圖書 >> 成功/勵志 >> 心靈與修養 >> 心靈/感悟定價:¥18.00 噹噹價:¥13.90 折扣:77折 節省:¥4.10 鑽石vip價:¥13.30送積分:139 積分說明 件 請輸入購買數量。

    顧客評分:

     共有商品評論32條 查看評論摘要

    最佳拍檔

    奇蹟課程

    生命的心流(《遇見未知的自己》作者張德芬...

    與此 1 件拍檔商品一同購買

    總定價:¥43.00

    總噹噹價:¥30.50

    請至少保留一件商品。

    編輯推薦積極心理學世界級領軍人物、心流體驗之父的傳世之作,解開快樂密碼、開啟幸福之門的心靈之書。「心流」隱含的意義,就是許多人形容自己表現最傑出的那水到渠成、不費吹灰之力的感覺,也 就是運動家所謂的「處於巔峰」,藝術家及音樂家所說的「心靈泉涌」,「心流體驗」,則是當心流出現時,身心高 度集中,行動與回饋不斷互流,樂趣油然而生的感覺。這是生命的最佳狀態,是生活的「最優經典」。掌控心靈意志,達致心流體驗的瞬間,你將撬動生命的力量之源。  所謂生命的心流,就我個人的觀點來說,就是「毫不費力的生活」的訣竅。所謂毫不費力,是相較於辛苦工作、聰明工作,到最後輕易工作的境界—一怎麼樣用最少的時間跟精力去得到最大可能的成果,這就是精髓所在。  我在拙作《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中,也提及如何在生活中顯化自己想要事物的方法,本書又提供了另外一個視野,希望讀者們在細心閱讀之後,能看到生命的另外一扇窗戶又被開啟了。             華語世界首席心靈暢銷書作家 張德芬

    內容簡介2300年前,古希臘哲人狄奧根尼打著燈籠也找不到一個誠實的人;而今,要找到一個真正快樂的人,恐怕更加困難。在一個高度物化的社會裡,對財富、地位、權力的追逐。未必能使人更加快樂。唯有從每天的生活經驗、當下的體驗品質即「心流」中創造樂趣。才能提升身心的品質。掌控心靈意志,達致心流體驗的瞬間,你將撬動生命的力量之源。

    作者簡介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芝加哥大學心理系教授。著有暢銷書《幸福的真意》、《自我演化》、《創造力》等。前美國心理協會會長馬丁·瑟利斯曼譽之為「積極心理學的世界級領導人物。」

    目錄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構成 何謂美好人生 如何活得更好 體驗生活的方式 個體的差異 我們如何運用時間 生產類活動 維持類活動 休閑類活動 三類社交形態 經驗取樣法第二章 心流何時有 快樂何來 快樂是主觀感受 意圖與目標 意識的內容 智力與注意力 心流體驗 能力與挑戰的平衡 心流改善生活第三章 不同的活動,相異的感受 主動式休閑 規劃日常生活 律動的特質 重視人際互動 空間也會影響情緒 環境激發靈感 生物周期 注意做事方法第四章 工作的悖論 工作演進史 工作中的兩難情境 工作帶來心流 對工作的偏見 攀登職業巔峰 避免成為工作狂第五章 休閑的利弊 防止意識混亂 主動式休閑與被動式休閑 在娛樂中尋找心流 世代間的心流差異 善用休閑時光 創造真正的娛樂第六章 人際關係與生活品質 「生命循環」 享受人際互動 友誼的價值 性觀念的兩極 正視家庭 家庭像飛輪 面對孤獨 性格二分法 人際互動不可或缺第七章 改變生活狀態 對生活充滿熱忱 心流改善生活 克服工作倦怠 「垃圾女皇」的故事 平常小事,重大發現 秒與秒之別 設定工作優先序 創意工作者 工作與家庭 莎士比亞的角色 升遷之途 展開愉悅的對話第八章 自得其樂的性格 自得其樂 心流提升主觀感受 為何不能更快樂 專註的力量 學會管理時間 掌控注意力第九章 愛你的命運 生活的藝術 了解自我 戰勝自我 反省的技巧 朝目標前進 熱愛命運

    書摘插圖第一章 日常生活的構成若真想活著,最好立刻著手嘗試;如果不想,也不打緊,但你得開始準備死亡。——奧登(W.H.Auden)這段話正好道出本書的主旨。這項抉擇很簡單,即從現在開始至生命結束,你可以決定自己是生是死。生物性的生命是一種自然的過程,只要滿足生理需求即可,但是,要活出奧登此處所謂的「生命」,卻不能守株待兔。因為萬事皆可能反其道而行,除非你能掌穩方向,否則生命必淪為外力所控,轉而追求不相干的目標。例如,生物性的本能會驅使你按照基因指示而行;文化會利用你發揚其價值觀及制度;其他人也會設法擷取你的精力,達成他們的目的,完全不顧這種行為會對你造成何種影響。我們不能指望別人幫我們過活,必須靠自己發現生活之道。依循這種脈絡來看,「生活」究竟意義何在?毋庸贅言,生活不單指生物性的生存,它的意義更在於活得充實圓滿、充分利用時間與潛能、發揮個人特質,並與宇宙萬物契合相融。本書將盡量依據現代心理學、本人的研究發現,以及前人的各種智慧,探討這種生活方式。我將以最保守的態度,重新討論何謂美好人生。既不談先知預言,也不談怪力亂神,而是針對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盡量尋求合理的證據支持。  何謂美好人生以下的實例即可說明「美好人生」的意義。很多年前,我和學生研究一家鐵路車廂裝配廠,該廠的主要工作場所是一座又大又髒的庫房,雜訊隆隆不絕於耳,人們完全無法交談。廠內焊工大都厭惡這項工作,總是不斷盯著時鐘,期待下班時刻的到來。一旦踏出工廠,他們不是立刻衝進附近的酒吧,就是駕車到附近的城市尋找更刺激的活動。只有一個人例外,他就是60出頭、大字不識幾個的喬。喬經常自己研究廠里的各種機器,弄清它們的結構與維修方法,不論是起重機還是電腦監視器,樣樣都難不倒他。他喜歡主動修理有故障的機器,研究問題的原因,然後設法讓它起死回生。他和妻子還在住家旁的兩塊空地上,建造了一座大型的石造花園,其中有幾個霧狀噴泉,甚至在夜間也能看見。廠內上百名焊工對他十分敬重,誰也離不開他。不論何時,只要遇上問題,大家都會找他幫忙。很多人都說,要不是喬,工廠可能早就關門大吉了。這幾年來,我見過不少大公司總裁、位高權重的政客,以及數十名諾貝爾獎得主,這些顯要人士在許多方面的生活都應算得上舒適美滿,但卻沒有一位過得比喬更好。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喬的生活得以如此安詳、充實和有價值呢?這正是本書將提出討論的關鍵問題。為此,我的研究將依據三項基本假設:一、先知、詩人與哲學家已從歷史中擷取到關係未來生存的重要真理,但這些真理是以當時的觀念及語言表達,必須經由不斷探討、重新闡釋,才能適合今天使用。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及吠陀(Veda)經書保存了先人很多重要的觀念,蔑視這些觀念無疑是幼稚的自負行徑。但若以為這些是永恆不變的絕對真理,也同樣過於天真。二、現代科學為人類提供了極其重要的資訊,但科學性的真理若同樣以現代的觀點表現,仍難免會有物換星移、為未來所棄的可能。然而,我們不能自我膨脹,以為自己能超越現有的知識。科學是反映真相最可靠的途徑,蔑視科學對自己不利。三、如果想要了解真正的「生活」,就得傾聽歷史的聲音,將前人的信息融入日積月累的科學知識中。若不先弄清楚人類的本質,許多觀念如盧梭的回歸自然理念(即弗洛伊德派的先驅),不過只是空談罷了。追尋生命意義的唯一途徑就是以現有的能力,慢慢理清歷史真相及未來的可能性。  如何活得更好因此,本書所謂的「生活」,就是指我們從早到晚、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生活經歷,運氣好可長達70年左右,更幸運的人還會更久。比較而言,如果以我們耳濡目染的神話或宗教觀點來看,人生可是有趣多了。然而,為了保險起見,最佳策略還是先假設這70年的光陰是我們體驗塵世的唯一機會,應當充分利用,若不這麼做,你將會一無所有。上述的人生,有一部分得自我們體內的化學作用、器官間的生理互動、神經元間互相傳導的微弱電流,以及文化加諸心理的各項信息。然而,生活的實際內涵——即我們的舉動及感受,卻取決于思想與情緒,以及我們對化學、生理與社會運轉過程的闡釋。研究人類心靈流動的意識,是「現象哲學」的範疇。過去30年來,我的工作包括運用心理學與社會學等方法,並發展了一套系統化的現象學,以解答「人生究竟是何種狀態」,或者更實際一點的問題:如何創造更好的生活?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得先掌握經驗的塑造力量。不論喜歡與否,每個人的行動及感受都有一定的限度,漠視這類限度,便是否定事實,必將步向失敗。為求盡善盡美,我們應先了解現實生活中的需求及潛在挫折。很多古代神話傳說里都說,當某人想追求快樂、愛情或長生不老時,首先就是去地獄遊歷一番。例如:但丁在幻想天堂的美景之前,必須遍睹地獄慘狀,方能理解人類為何無法進入天國。本書先由凡俗瑣事探討,理由也正是如此。  體驗生活的方式棲息於非洲草原的狒狒,一生約有1/3的時間在睡覺,其餘的時間不外乎遷徙、覓食、進食,或是社交、整毛、捉虱之類的休憩活動。這種呆板的生活,自人類在演化史上與猿猴分道揚鑣以來,百萬年中未曾改變。基於生活的基本要求,人類分配時間的方式與非洲狒狒相去不遠。多數人也是一天睡掉1/3的時間,其餘時刻不是工作、遷徙,就是休息。休憩、生產、消費及互動的循環,就像人的五官感覺,是我們體驗生活的方式。由於神經系統的構造,人們在一定時間內僅能處理少量的信息,而體驗也必須依序進行。要知道,人一次只能吞一口食物、聽一首歌、讀一份報紙、談一段話。由於注意力的局限,人類體驗世界的心力有一定的限度,生活也因此具有固定的形態。不論古今中外,人類活動的內容及花費的時間都出奇相似。儘管如此,我們不得不承認,其中仍存在明顯的差異。猛然一看,紐約曼哈頓的股票經紀人、中國農民及非洲卡拉哈里沙漠的布須曼人,在日常生活上簡直沒有一絲共同之處。撰寫16~18世紀歐洲史的歷史學家戴維斯(Natalie Zemon Davis)及阿爾萊特·法爾吉(ArletteFarge)評論道:「當時一般人的日常生活,尚局限在性別與社會階層的框架內。」這也正是人類所有社會群體的寫照:個人生活絕大部分取決於性別、年齡及社會地位。  個體的差異人一出生,即註定這輩子會擁有哪些經歷。一個男孩兒要是出生在200年前英格蘭工業區的窮人家裡,6歲時就得在清晨5點左右起床,急急趕往工廠操作嘎嘎作響的織布機,直到日落西山才能休息,而且每周得連續工作6天。這樣的孩子通常會因過度勞累而早早夭折。同時期生在法國產絲區的12歲女孩兒,則是整天坐在水盆邊,在沸水中浸泡蠶絲,洗凈絲中的黏質。由於她從早到晚都裹著潮濕的衣裳坐著,因此極可能會患上呼吸道疾病,手指也會因長期浸泡在熱水中而失去知覺。與此同時,生於貴族之家的兒童卻忙著學跳小步舞、以各種國家的語言優雅地交談。直到今天,人生境遇貴賤有別的現象仍然存在。出生在洛杉磯、底特律、開羅或墨西哥市區貧民窟的孩子,能夠指望自己一生擁有什麼不凡的際遇嗎?而出生在美國郊區、瑞典或瑞士富裕家庭的孩子,過的生活則截然不同。寒冬眺望窗外,可以見到成千上萬相同的雪花漫天飛舞,但如果用放大鏡仔細觀察,立刻就可看出它們形態各異。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大可因為蘇珊是人類,而判斷她會面臨何種經驗,甚至從她是美國女孩兒、住在特定的社區中、與父母同住、有一份工作……而獲悉更多的細節。然而,在一切已知且成定案之後,就算知道蘇珊全部外在的貧富貴賤等因素,我們也無從判斷她會擁有何等生活。這不僅因為人生機遇不可測,更重要的是,由於蘇珊具有自主意志,可以自己決定是否要放棄眼前的大好機會,或是努力克服天生的缺憾。正因人類意識具有這種變通能力,還擁有動機或抉擇能力,足以改變結局,因此也最有機會掙脫命運的枷鎖。  ……書摘與插圖
    推薦閱讀:

    職場:在未知的領域工作的新人,如何做到最好?做好第5條就行
    太陽系邊緣或存未知大行星直徑為地球4倍(圖)
    人死亡後會變成什麼?
    改變,意味著要接納未知|研究:如何提高對不確定的容忍度?
    充滿未知才是真正的冒險!

    TAG:生命 | 噹噹網 | 自己 | 未知 | 心流 | 遇見 | 噹噹 | 作者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