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60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 作者:汪青松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6期

內容提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的角度,可以將新中國60年劃分為近10年、20多年、30年三個時期,其特徵分別為:完成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準備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60年,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為實現國強民富不懈奮鬥的60年,是國家面貌和人民生活狀況發生歷史性變化的60年。有學者以改革開放為標誌,把新中國60年劃分為改革開放前後兩個30年,指出兩個30年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從一個平台到一個新平台的歷史性飛躍。筆者認為,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次歷史性飛躍看,新中國60年可劃分為三個時期,前期近10年完成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中期20多年準備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後期30年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60年的前期近10年(1949—1956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完成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發展了毛澤東思想。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為前提。特殊國情決定了近代中國特殊的發展道路。中國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展開的,這決定了中國革命要「兩步走」,即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後開展社會主義革命。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其目標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怎樣在經濟文化落後的條件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向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一個嶄新的課題擺在黨和人民面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沒有照搬馬列書本或別國經驗,而是解放思想,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1953年,我們黨不受庸俗生產力論束縛,堅持革命「兩步走」不間斷,提出「一化三改造」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實行自願性、互利性、漸進性、和平性的社會主義改造,國家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推進,我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成功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

  中國革命「兩步走」的發展表明,「兩半」社會國情決定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歷經兩個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開展什麼樣的民主革命、怎樣進行民主革命的回答,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新中國前期近10年,毛澤東思想對中國開展什麼樣的社會主義革命、怎樣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回答,實現了社會主義改造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飛躍。

  把新中國前期近10年的社會主義改造作為一個時期單列出來並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貫通,我們才可以全面把握中國革命「兩步走」實現的兩個歷史性轉變,即「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才可以深刻認識由這兩個歷史性轉變所構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開創與完成。

  新中國60年的中期20多年(1956—1978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期。我們黨歷經艱辛曲折,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6—1978年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向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

  新中國60年的中期20多年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期,是從1956年起步的。在新中國前期近10年里,人民民主專政國體、政體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等的確定,為後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奠定了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按照蘇聯模式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也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重點建設的順利進行。但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這種計劃經濟體制對地方和企業管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弊端也逐漸顯露出來。在這一背景下,始終堅持探索的毛澤東察覺到蘇聯模式的弊端後,率先站出來衝破這個模式,走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和過渡也由此發端。

  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從毛澤東開始,這是不爭的事實。毛澤東探索的起步是正確的,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重要思想。1956年4月,毛澤東在《論十大關係》中提出以蘇為鑒,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1957年6月,毛澤東發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大力發展生產力。雖然這時的探索是不成熟的,還未上升到理論創新的高度,但毛澤東提出的關於處理好社會主義建設的各種關係、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思想,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正是以毛澤東的艱辛探索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對毛澤東探索的積極成果的繼承。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項嶄新的實踐,發生曲折是難免的。1958年,我們黨通過了毛澤東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但由於未能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不發達的國情,導致「大躍進」盲目求快、人民公社化盲目求純,並最終陷入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動亂,使社會主義事業遭受重大挫折。

  既然是探索,本來就包含成功或失敗兩種可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發生之前也曾發生陳獨秀右的錯誤與王明「左」的錯誤,只不過那是照抄照搬而不是探索發生的錯誤。毛澤東晚年的失誤不是照抄照搬別國模式的失誤,而是探索中的失誤。這種失誤可為後來者進一步探索留下經驗教訓。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經驗教訓,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闢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是對1956—1978年20多年社會主義探索中失誤教訓的揚棄和超越。

  毛澤東的探索雖然在總體上沒有達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的認識,但這一探索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作了理論與實踐的準備。1959年底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毛澤東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思想,在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和1975年四屆全國人大上被確定為我們國家在20世紀末的奮鬥目標。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提出「三步走」的現代化戰略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就是對毛澤東未竟事業和寶貴思想成果的新的創造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以解決中國歷史性與當代性的重大問題為目的,是否開始或實現第二次歷史性飛躍要看是否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國現代化。新中國60年中期的20多年在探索的起步階段提出了許多具有長遠指導意義的重要思想,但後來探索發生失誤。在總結這一探索經驗的基礎上,鄧小平領導我們黨成功地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如何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薄一波曾說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探索開始於毛澤東、成功於鄧小平。歷史地看待1956—1978年的國史,「始於毛、成於鄧」反映了這20多年社會主義建設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準備和過渡的重要意義。這裡需要區分成功的與失敗的兩種探索,失敗的探索是認識的量變但不是飛躍,只有成功的探索才是認識的質變和飛躍。毛澤東探索的意義在於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準備了認識量變的基礎,鄧小平在這個認識量變基礎上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的認識質變,開創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60年的後30年(1978—2009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實現期。我們黨堅持與時俱進,帶領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性飛躍以形成首創性、先進性、真理性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標誌,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創立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與社會主義改造理論為主要內容的毛澤東思想。1978年以來的新中國30年,黨的第二、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圍繞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基本問題,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動力、發展戰略、根本任務、政治保證、外部條件、祖國統一、依靠力量、領導力量、根本目的等重大戰略問題,形成了由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實踐創造的基礎上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論創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新中國後期30年是改革開放的30年,新中國從中期20多年到後期30年,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變。在這個歷史性轉變過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重大創新是闡明了「一」與「多」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政治上,堅持共產黨領導執政、民主黨派參政,人民代表大會實行一院制、政協實行多黨合作與民主協商;在文化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上的指導地位,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等等。經濟主體、政治領導、思想指導為「一」,經濟形式、黨派參政、社會思潮為「多」。建構「一」與「多」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對世界社會主義的獨創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內在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先後創立,標誌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一步步得到實現。

  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88年、執政60年、領導改革開放30年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鬥,戰勝各種艱難險阻,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今天,我國綜合國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中華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正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向前邁進,必須堅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人類歷史的偉大變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推薦閱讀:

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淚痕春雨漫評唯物史 生產力的發展 是一種累積式的發展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
Never Shall Be Forgotten by the People

TAG:中國 | 歷史 | 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