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所不知道的台港特殊關係

作者:林泉忠

「台北--香港雙城論壇」於本月7日在台北登場,這是睽違12年後恢復舉辦的台港交流平台,意義非凡。

近年來台灣和香港的雙邊交流有了可喜的進展。在台港雙方共同推行網上免費入境登記的簡化入境手續措施的帶動下,台灣到港旅客人數在過去兩年都超過200萬人次,去年香港入境台灣的旅客也首次突破百萬。而整體經貿關係方面,目前是台灣還是香港都是對方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去年雙方的貿易總額超過41兆美元。

台灣與香港近年交流進展的主要動力,來自於兩地官方機構與交流平台的重整與擴大。2011年7月台灣駐香港官方機構「中華旅行社」正名為「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同年12月香港駐台機構「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也在台北掛牌。2012年5月,香港和台灣更同時成立了兩地合作的新平台「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與「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加上原有的「台北--香港雙城論壇」,至此,處理台港關係與推動兩地官方及民間合作交流的平台總算齊備了。

香港和台灣在戰後數十年來,關係特殊而密切。在回歸之前,台灣駐港機構的地位高至次外交級別,台灣也視香港為「自由地區」,與大陸有嚴格的區隔,如當年台灣電影金馬獎排除了「匪區」,因此成了港台文化交流的象徵。說到電影,當年邵氏電影不僅僅武俠片,《桃花江》、《江山美人》、《梁山伯與祝英台》等香港製作的國語歌唱片如何風靡台灣,相信四十歲以上的台灣人仍記憶猶新。而當年台灣姚蘇蓉、青山、鄧麗君、尤雅、鳳飛飛等歌手如何席捲香江,則是另一段佳話。

不過,一九九七年後,受到香港政治地位變遷的影響,特區政府每每馬首是瞻,在處理港台關係時小心翼翼,造成過去台灣駐港代表赴港就任時關卡重重,其他台灣政府官員乃至卸任的國民黨籍官員到訪香港都受到限制,比去大陸還難。董建華主政時期,拒絕香港出生、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到訪就是很好的例子。

如今「上海—台北雙城論壇」已經制度化到一年一次,上海市長早已訪問過台北,台北市長郝龍斌也將在今年七月訪問上海,然而這次「台北--香港雙城論壇」中,港府只派了第三號人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席,論壇的主題設為廢棄物的處理與文物的保護及再生,也顯見港府的思維仍然過於謹慎保守。

另一方面,九七回歸以來,不僅大陸對香港的關注大不如前,台灣社會對香港的關心也明顯少了,其原因與台灣內部的政治角力及兩岸關係有關。國民黨要強調自己是一個「國家」,極力去區隔與殖民地香港的不同,強調「台灣沒有所謂的回歸問題」,而民進黨更將回歸後的香港當作大陸的一部分,在「一邊一國」思維的影響下,香港成了「另一邊的外國」。同樣弔詭的是,在台灣的政治場域里,出現「香港」最多的不是值得台灣借鑒的廉政公署、也不是台灣正在經歷的「陸客」「陸生」「陸資」等香港經驗,而是作為批評執政黨的政治語言----「香港化」。

與台灣的這些年的特殊心態相比,香港並沒有用政治眼鏡去看台灣,在遊玩了地大物博的神州大地,對大陸連寺院公園都要收費不以為然的香港人開始懂得去欣賞台灣城鄉中富有神韻、精緻的文化景觀,這也是近年香港遊客偏愛台灣的主要原因;當然,在體驗了多年讓人窒息的香港政治發展的困境後,香港人對後來居上的台灣民主發展的憧憬也是原因之一。

去年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中心所做的民調顯示,香港人對台灣人民最有好感,好感的程度高達百分之五十七,甚至比香港人對自己香港人好感程度的百分之五十一還要高。而台灣電影《那些年》破了香港票房紀錄,也折射出香港社會繼「哈日」、「哈韓」後的「哈台」現象。

香港的國際化與台灣的人文氣息在中華大地各領風騷,曾旅居香港多年的龍應台曾這樣比較過兩地的特色。

「台灣來自泥土的情感和能量特別豐沛和執著,已經滲透到台灣人的表演藝術、文化寫作、視覺藝術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香港寬廣的國際視野,相當成熟的公民社會,社會本身的寬容和低調的理性都是值得台灣學習的。」

在改革開放後,吸收了大量香港與台灣養分的大陸,如今以其強勁的經濟力量與政治力量受到全球的關注。位於中華大地一隅台灣與香港也都在面對「中國崛起」後被「邊緣化」的危機,兩地如何互補與互助,並協助大陸的健康崛起,全方位的陸港台交流需要新的思維。

推薦閱讀:

老公去世後,我和小叔子住進了一個屋,婆婆知道後送我三個字_【今日爆點】
找工作,重要的不是做過什麼,而是知道HR和老闆們都在想什麼!
新房大門最忌諱什麼?太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觸霉頭!
信佛人應該知道一點命運
幸福婚姻最大的挑戰是什麼,90%的人不知道

TAG:關係 | 知道 |